王尔敏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的读后感

合集下载

中学生《中国近代史》心得体会1000字精选5篇

中学生《中国近代史》心得体会1000字精选5篇

中学生《中国近代史》心得体会1000字精选5篇中学生《中国近代史》心得体会1000字精选5篇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一曲催人泪下的歌曲……让我回味无穷,百看不厌。

下面作者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中国近代史》心得体会1000字”,欢迎浏览与鉴戒!《中国近代史》心得体会1000字1读完本书,能知道作者是怀了极大的热情来写的。

也能够知道,此本不特写中国近代的史事,而是以近代之事求现代进步之要。

治史之法,好像可以分成两种,一曰“以我注史”,二曰“以史注我”。

以我注史者,专心史事之研究,必须有确切证据始可言之,目的是为了给今人留下历史的真实。

以史注我者,乃是于历史中探寻理想,实际上是为了承前启后,给今人开启示展未来的门径。

我以为,这两种方法没有高低之分,只在于读者自己读书的目的。

而对于本书来说,自然是取后一种。

记得上中学时,历史老师曾对我们说,由于林则徐早死,所以没有被派去围剿太平天国起义,从而保全了名誉。

谬矣!太平军为祸之烈,举世罕见,只有中学教材为了建立未成年人的三观才把世界搞的黑白分明。

学生学的历史教材过于脸谱化,这是培养三观的需要,但到了年岁长一些,应当多触及一些其他资料。

其他史书讲史事时,不会夹杂其他的史事,另外,讲中国史的不讲国际,讲国际史的不讲中国,割裂不明,难以畅通。

但本书不同,比如讲太平军时,还讲了太平军对于清朝与外国之间战与和的影响,令人思维为之一清。

就像小时候先学中国历史,但对于触及外部的一些事总有些疑问,待后来学习了世界历史,才算明白。

作者在书中爱好说“如果”,但我以为,历史大势,浩浩荡荡,绝不是一两次“如果”能改变的,但对于书中记述的时期精英们的努力,不免悲壮。

读本书,看到近代中国因愚昧僵化而错失种种良机,不得不扼腕切齿,怒其不争,恨其无知。

时势造英雄,英雄促时势,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不分主次,也不必分主次。

或者可以说,研究具体问题时可以分清,但对整体而言是分不清的。

变通是必定的,阻碍也是必定的。

历史记忆_思想资源与重新诠释_关于思想史写法的思考之一

历史记忆_思想资源与重新诠释_关于思想史写法的思考之一

历史记忆、思想资源与重新诠释关于思想史写法的思考之一葛 兆 光内容提要:在过去的哲学史或思想史研究中, 影响!(influence)是一个习惯使用的词语,但是它可能偏重过去的知识与思想在后世的延续、外来知识和思想对本土的冲击,却可能相对忽略了后世对于遗产的 选择!和本土对新知的 接受!,其实,影响和选择应当是哲学史与思想史中的双向过程,所以本文指出,所谓思想的连续性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固有的思想资源不断地被历史记忆唤起,并在新的生活环境中被重新诠释,以及在重新诠释时的再度重构这样一种过程。

关键词:哲学史 思想史 影响 历史记忆 思想资源 重新诠释在过去的思想史研究中,总有一些习惯使用的词语,不仅隐约地规定着叙述的思路,甚至暗示着一种固定的写法。

其中,讨论思想的连续性时,常用的一个笼统词语叫做 影响!(in fluence),这个词语给人的印象,仿佛成语中的 雁过留影!,好像一种思想只要它曾经辉煌,总会薪尽火传影响后世。

但是,正如古人所说的 雁有遗踪之心,水无留影之意!一样,这个词语的习惯性使用,表现出思想史家在无意中凸显了 施与!却忽略了 接受!,仿佛只要你是这个家族的子孙,就得把这个家族的徽章、荣誉和遗产,连同它的耻辱、债务和生理特性统统照单全收一样,全然没有考虑到后代有可能掩藏一些历史耻辱凸显一些历史荣耀,改写家谱,冒认阔亲戚攀上名先辈,甚至改姓换宗制造历史(M ake H istory),因而,总是讨论 影响!往往会忽略了思想史上后人的选择与诠释的力量。

拉夫乔(Arthur O.Lovejoy)在他的名著∀存在的大链条#(The Great Chain of Being:A Study of the H istory of an Idea)中,用了 链条!(chain)来隐喻观念史上的连续性∃,这个隐喻提醒我们,知识、思想和信仰的传承与连续,往往像锁链互相环扣一样,前一链要扣住后一链,后一链也得扣住前一链,任意一链的松动和开口,都有使连续中断的可能。

对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对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对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摘要:建国60多年来,我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表现在研究内容方面是形成了两个特色,之一是个案研究,之二是群体研究。

个案研究,主要是探究单个人物的经济思想,其中有一个热点,即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人物研究。

群体研究(宏观研究)就著作范围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题型宏观研究,另一类是通史型宏观研究。

论文方面,大致包括派别、通史式、思潮等群体研究。

体现在视角方面是形成了四个较为值得关注的视角;外部视角、历史视角、现代视角、比较视角。

视角不同。

导致我国史学趋于多元、多样化。

至于不足之处,主要集中于理论、方法、内容、资料建设及研究者素质等五个方面。

总体看来,有关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还有待我们向更高的层次和水准推进,不仅研究的理论需要加强,研究的方法需要多元,研究的内容需要拓展,研究的角度需要继续多样,而且资料的征引范围需要扩大,认知和思维模式需要革新,史料的整理与研究有待深入,研究队伍有待进一步壮大,研究的结构有待继续完善与提高。

只有在这几方面都有相当改观的前提下,该领域的研究才能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关键词:近代中国;经济思想;精英史学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领域中,其成绩的分布是古代重于近代,近代好于民国。

早在民国时期,我国经济思想史学界的关注重点就集中于先秦时期,建国后也是长期放在古代。

至于近代,即狭义上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在建国后所取得的成就,据郑剑顺统计,截止2002年,有著作17种以上,论文1165篇。

之后的论著产出势头如旧。

总体上看,是比上(古代)不足,比下(民国)有余。

不过,具体分析60多年来的我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其值得总结和思考的地方良多。

一、研究内容方面的两个特色研究内容方面的所谓特色,是指内容选择上的类别。

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内容中有两个特色,之一是个案研究,之二是群体研究。

社会学认为,个案研究是一种典型的定性研究,它是指对研究对象总体中的某个单一元素所进行的调查,比如对某个个体,某个事件,某个单位、组织或集团,或者对某个社区进行的研究。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文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文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文中国近代思想史是中国思想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分支。

它的任务是研究1840——1919年间中国社会的各种思想观念(主要指影响较大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性。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文篇一《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综述》摘要: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从系统性著作发展的情况来看,经历了由按时期依序论述思想家及其代表作到主要按思潮分类论述,由思想史或政治思想史到社会思潮史的变化。

这是一个明显的变化,有突破,但是,也还不能说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体例结构就已经完善了。

因为以思潮为序与按思想家排列存在着局限,90年代以来出版的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著作,几乎都以“社会思潮”命名,但什么是社会思潮,研究者的说法也不一样。

关键词:思想史社会思潮思想史在我国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在我国悠久的史学发展史上,思想史历来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留下了丰富的思想史资料以及独特的理论方法,但思想史的概念却是在本世纪初伴随着西学东渐而来的外来词,30年代中期冠以思想史的著作开始出现(1935年郭湛波《近三十年中国思想史》),思想史才摆脱传统学术史的拘牵而成为一门崭新的学科。

中国近代思想史著作的出版,在框架结构上,这里可以分为三个小段:1.大致从1978年到80年代末,其系统主要由思想家构成;2.从80年代到90年代,变为以思潮为主;3.近些年来,中国思想史著述的下限,由五四运动延伸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

这种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深化。

在50年代,王忍之等人在其文章中即论述了思想家和思潮关系问题。

“文革”后,侯外庐在其《中国近代哲学史》中开始用“社会思潮”来总括某一历史时期的思想,并对某些思潮的特征做了概述。

较早以“思潮”来命书名、论述整个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专著,是1989年出版的吴剑杰的《中国近代思潮及其演进》。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思与文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思与文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思与文新史學十四卷四期二○○三年十二月 177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王汎森**本文是作者對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它涉及三個方面。

第一是史料方面,強調對私密性史料的重視及利用,並強調對地方性思想文化材料的重視。

第二,本文探討了一些方法論的問題,像「事件的邏輯」與「史家的邏輯」,強調如果不能時時警覺於兩者之不同,則容易對史實作出錯誤的解釋,或是忽略了歷史發展過程中歧出、複雜的層面。

第三,本文提出了一些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如近代傳播網絡的形成與思想文化史之關係,如對保守派人物研究,如對地方上小讀書人的角色與功能的研究等。

最後,本文仍強調,思想史研究的最重要工作是對重要文獻縝密而深刻的閱讀。

twscholar 關鍵詞:思想史文化史*本文在2003年3月蔣經國基金會於普林斯頓召開的「中國文化與社會研究新視野」中發表。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研究員兼所長178 王汎森新史學十四卷四期「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這句話對於史學家尤其適用,研究歷史的人,即使觀點再新,也不能新到宣稱滿洲人從來沒有入關(李濟語)!但是,過去一、二十年來,史學界的新發展,也是有目共睹的。

或許國科會人文處歷史學門通過計劃的名單是觀察國內史學趨勢的一項好材料。

從近年來所通過的專題計劃名單,我們可以看出,整體而言,臺灣史學界對種種西方新史學風氣非常敏感,尤其受到新文化史的影響最大,其特點有幾個。

第一是認識到文化的建構力量之強大,從而對各種界域的歷史建構的過程,或是對過去被視為是本質式的或約定俗成的種種現象,以文化史的建構性角度加以解釋。

第二是各種過去所忽略的新問題的討論(如出版史、生態史、情欲史、閱讀史等),第三是與性別、後殖民主義,以及與國族主義有關之研究。

沒有人能否認以上種種新發展大幅地擴大了歷史的視界,我在此不想重覆這些新動向。

此處所談的,純粹是我個人實際進行研究工作時的一些反思。

《中国思想史学习有感2000字》

《中国思想史学习有感2000字》

《中国思想史》学习有感以前听到中国思想史的名字,大概率会一直以为思想史就是精英思想史,会一直对这些伟人产生既膜拜又自卑的情绪。

看到金观涛的思路,才发现自己也是思想的搬运工、实践者。

我们周身环绕在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世界里,不要气馁、不要焦虑,我们有的做的已经很好了。

再比如金观涛对王充、董仲舒的不同态度,我们能够清晰地感知到,有些事情不是一定有一个明晰的界定的。

所以以后看待问题不要那么极端,不是非黑即白的,要试着接纳不同的想法,海纳百川以前我对中庸这个词是没什么好印象的,我一直以为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糟粕,它提倡我们保持平庸。

但通过思想史的学习我才真的理解了中庸思想真正的涵义。

中庸是融合兼并的意思,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引进道佛的思想为己所用,在融合和兼并的过程中获得新生。

这种思想也让我明白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它存在中间状态。

作为一名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我们其实在与人合作甚至是欣赏他人作品时可以试着去寻找兼容的角度和方法,在遇到冲突时可以尝试用温和的态度解决问题,以最小的代价实现自己的目标。

当我们作为一个后来人回头来看待历史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在时间的长河中思想和理论的发展都是遵循着周期的规律不断起伏的,有高峰,也有低谷。

中国自古以来就坚信:“盛极而衰”,告诉我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中国自古以来传递给我们的态度就是要戒骄戒躁,保持谦逊,学会低头。

历史发展的周期性也告诉我,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随时保持警惕,持续的努力,提升自己的硬实力,这样才能让自己无论是处于上升期还是下滑期都能情绪稳定,持续向前。

1.连续性的眼光历史的进程、社会的发展,以及思想的变化,是一个彼此交织、互相影响的过程,因此学习思想史要用“连续”眼光,站在更高的时间尺度上,去观察“人”的故事。

中国的社会组织形式,中国人对于“天”的观察和理解,中国人对于“人生”的看法和做法,都是有“来龙去脉”的,理解现象背后的历史渊源和观点碰撞,理解当时人的困境和抉择,将帮助我们去用更客观、理性的态度去认识世界,去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康有为出生于一个新儒学家庭。

从小立志要成为圣人。

他在1891年所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1897年发表的《孔子改制考》在19世纪的最后十年动摇了中国学者和士绅的思想基础,它们所造成的思想反响分别被比作一场飓风和火山喷发,读后感《中国思想史读后感》。

康有为认为真正的汉学应该在西汉占支配地位的今文经学派中寻找。

他为今文经学派辩护,反对古文经学派。

试图摧毁那些作为经验主义研究学派依据古文经学的阵地,从而确立今文经学为孔子教义的真正宝库。

揭示今文经学派的主要理想为经世致用,以及儒家思想实际上是倾向制度改良而非维护传统教义和制度。

康有为认为孔子是一个圣明的政治家和制度革新者,宣称经世理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经世理想的实现需要制度的改革。

与19世纪的许多具有改革思想的学者一样,康有为把富强理想作为中国目前历史阶段的首要政治目标。

不同的是,康有为为实现这一共同目标而设计了全面和大胆的改革方案,梁启超指出为什么仁的概念成了康氏人生观的核心。

认为新儒学氏康有为的仁有机思想的一个基本来源。

康氏思想体系不仅对思想界有广泛的影响,而且成为政治改良运动的根源。

梁启超亦受其极大的影响。

经过一系列的改良运动及维新变法的失败,使梁启超在改良和革命之间犹豫。

他曾倾向于与孙中山的革命派合作,但最终因各种原因终告失败。

梁启超在日本流亡期间吸收了大量的传统日本思想和西方思想,这在梁启超许多实际考虑的层面上发挥了作用。

从这一角度来看,在从传统到现代中国文化的转变中,19世纪90年代最初十年里发生的思想变化应被看成是一个比五四时代更为重要的分水岭。

在这一过渡时期,梁启超是一个关键的人物,他继承了晚清思想中儒家经世致用的传统,同时将这一传统固有的关切转变为以他著名的国民形象为标志的新的人格和社会理想,其思想成为20世纪中国意识形态运动的一个重要的和永久的组成部分。

今天起开始阅读钱穆先生的《中国思想史》一书(版本为九州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

中国思想史课后感

中国思想史课后感

中国思想史课后感中国思想史课后感说起中国思想,恐怕我们没有任何一个人能轻易的脱口而出一个词或者一句话能概括我们中国的思想。

每每说道中国文化,我们都说,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在历史中比中国文明古老的也只有巴比伦、埃及、印度,经过历史的洗礼现在有文字记载的只有中国文明,其余的三个古文明只有通过考古才能求实。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至今从来未间断过,可是我们却无法给出我们中华思想一个准确的定义。

没有那一个宗教真正统治过中国人的思想,也没有哪个思想派别真正傲然独立在中国思想的长河中。

老师从上古碎片记忆开始引出中国思想历史的起源,直到现在按朝代讲至清朝,历史的线索让我们如同进行了一次时空穿梭,感受着我们中国每个时代或绚烂或清闲优雅的思想。

从上古的“巫”、“史”中国有文字传世以来第一批知识人与思想者,到儒的特点与其发展:儒注重服饰的象征意义。

儒仪式的秩序化,象征了一种社会秩序,儒继承了仪礼的习惯,掌握了象征的知识。

从仪式中追求“礼”的意味。

从象征中发展出“名”的思想,到推寻礼仪的来源与确立“仁”的价值。

儒道法三家在先秦的百家争鸣:社会:如何从无秩到有秩?秩序得到共同遵守的依据是什么?孟子:从性善论到秩序的建立。

墨子的思考:兼爱法制主义的思路:极端的商鞅。

“以赏禁、以刑劝,法任而国治。

”荀子:从思想学说到意识形态。

韩非子的实用功利主义。

道家的乌托邦,社会中的个人价值与生命的永恒。

儒家:没有社会作为人生坐标的参照系,个人是没有位置的。

道家:人与天地一也。

个人生命在宇宙间的存在意义。

无待的自由境界。

齐万物一生死的超越境界。

单单一个先秦百家争鸣就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思想的灿烂和博大,中国人是智慧的。

学习了中国思想史,老师经常在黑板上用画心来帮助我们理解人的本性和理智的关系,想想古代的哲人们是幸福的,他们有心去探究人性和理智,无论是参考古人还是结合当时时代,先人们对自己内心和人性的探究从来没有停止,从先秦到清代,我们的先人们的思想智慧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应用,可是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却离先人们的智慧远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尔敏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的读后感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一个有着灿烂文化,一个处处充满美感的国家。

然而,在近代战争的枪炮声中,这个古老的国家犹如一座古屋,被暴徒残忍的炸毁,剩下了满堆的瓦砾;它犹如一头睡熟在笼子的雄狮,任人拿着鞭子抽打,滴着淋漓的鲜血。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写满不平等条约的屈辱史,是中国人民最没有骨气、最没有人格尊严和最不愿意提起的一段痛史。

近代中国的遭遇是伴随着不断运动的而展开的,通商、鸦片、条约、利益均沾、侵略、推翻……这样一种复杂前进的过程,伴随着深刻的自卑与自豪相纠缠的情结。

就不得不说近代中国思想的变化和演变。

在十九世纪以前中国士大夫的眼中。

中国是“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

四夷外也,中国内也。

天地为之乎内外,所以限也。

”由于长时间的闭关锁国的政策,他们认为中国地大物博,无所不有。

世界以中国为中心。

称西方为“夷”。

是一种无知的优越感。

这种优越感有三种弊端:政治上的为我独尊,经济上的自给自足,文化上的自圆其说。

其突出表现为英国1793年派遣马嘎尔尼与1816年派遣的阿美士德来华时中国士大夫的表现。

1793年,当时乾隆皇上还在位,英国马嘎尔尼率众多的科学家、医生、作家等90人组成的使团来大清拜会乾隆。

9月,在热河行宫,马嘎尔尼使团两次谒见乾隆皇帝,带来了蒸汽机、棉纺机、织布机,送上了天体运行仪、望远镜、地球仪、毛瑟枪、榴弹炮、装备110门大炮的军舰模型、钟表、洋布等,他们骄傲地展示着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科技成果,满以为大清国会感到震惊,但乾隆却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这些都不过是奇技淫巧罢了!英国人的所有要求被乾隆皇帝一概驳回,并在回复英王乔治三世的信件中留下了那句传世名言:“天朝
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第二阶段是西力冲击下衍生之新观念(1860~1880),这期间,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有所觉醒。

鸦片战争的爆发以后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刺激了中国士大夫,他们开始转变了对西方的态度。

这时出现了三个比较重要的思想:用民制夷,用商制夷,以夷制夷。

虽然这些思想与先前自我优越感比较起来,是有所进步的,但是,微小的进步在强大的敌人前仍然是不堪一击的。

其突出表现为洋务运动的兴起和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

面对鸦片战争的失败,以林则徐、魏源、徐继畬等有识之士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

他们大声呼吁:“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译馆、翻夷书始。

”可见,在他们看来,“悉夷”、“师夷”是“剿夷”的前提。

也就是说,只有“悉夷”,才能知“夷”之长于我之处,才能“师夷”,用“夷”之长处补我之短处;只有“师夷”才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才能“剿夷”,取得反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伟大胜利。

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等人把“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付诸实践。

史称“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清王朝统治阶级为了谋求封建国家的“富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倾向。

洋务运动不仅使中国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力,而且间接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大规模引进了西方的物质文明与科学技术,但是对西方的社会经济制度讳莫如深,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则坚决抵制和反对。

然而甲午战争打碎了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的梦想。

并迫使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

加剧了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895年,中日甲午之役,洋务救国的美梦彻底破碎了。

近代思想发展进入了第三阶段。

其主要思想有:在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

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号召,以“变法”、“改制”为旗帜,期望通过自上而下的社会改良,改革封建专制政体,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

在经济上主张振兴工商业,在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

他们从洋务活动中体会到,洋务派单纯照搬某些外国的制造技艺是不够的。

他们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更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

康有为认为“凡君主专制、立宪、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

”他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道出了革命的残暴;“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

流血遍全国,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

”并在1898发动了公车上书,进而引发维新变法。

缺乏群众基础和没有实权的维新派在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的政变中,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等逃往国外,持续了百余日的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第四阶段是以“三民主义”为代表的思想。

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民主平等”、“自由共和”、“实业救国”、等主要思想。

以辛亥革命为以及为维护共和的斗争主要事件。

辛亥革命它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7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

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但是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建国是行不通的。

从主观上来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虽然赶跑了皇帝,去不免对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雨妥协。

虽然当时先进的真诚的希望建立独立的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但是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绝不让革命成功。

第四阶段主要为新文化运动,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为代表。

认为以往少数先觉者救国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是因为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

中国国民的性质与行为的堕落,乃是“亡国灭种之病根”。

因此,“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改造国民性。

他们决心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以期廓清蒙昧、启发理智,使中国大众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即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

齐主要思想前期有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独裁。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以科学的民主为口号。

1916年3月,“护国运动”粉碎了袁世凯的皇帝梦,新文化运动的直接产生因素,就这样被消除了。

从此新文化运动开始逐渐淡去强烈的政治色彩,成为一般性的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左翼人士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怀疑,推动着推动着他们去探索挽救危亡的新的途径,为他们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合宜的土壤此时,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分成了两个潮流。

一部分人(如李大钊、陈独秀等)继承了它的科学和民主精神,并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加以改造。

另一部分人(如胡适等)则沿着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他们接受了马列主义,转变为“具
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他们认为共产主义才是能够令中国独立富强的方式,开始极力宣传十月革命,成为共产主义在中国被广泛了解的契机。

社会主义开始在中国形成为一股有相当影响力的思想潮流。

资产阶级的道路也继续走下去了。

最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的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

取得了反帝反封的伟大胜利。

建立了新中国。

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

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革。

开始了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标志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并在共产党领导完成了反帝反封的任务。

建立了新中国。

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

中国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