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政策的案例分析共26页
宏观调控-案例分析.

《宏观调控:七年之旅》案例分析面对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政府从1998~2004年面对经济衰退时期,通过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以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使经济尽快复苏。
而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平衡国际收支、增加就业。
而其所采取的手段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一、具体措施分析对所给材料进行分析可知应对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时,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具体措施:1、增发国债(1)基本情况介绍1998年增发1000亿元长期国债;1999年增发国债共1100亿元和2700亿元特别国债;2000年安排了15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2001年继续增发1000亿元建设国债和500亿元特种国债;2002年发行国债1500亿元;2003年全年国债安排使用1400亿元;2004年全年实际安排900亿元。
1998~2004年七年间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约9000亿元,同期银行发放国债项目配套贷款2万多亿,直接拉动投资约四万亿元。
(2)分析①手段增发国债是属于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经济手段中的货币政策。
②理论依据:国家财政部发行国债来控制货币供给,筹集资金,扩大国家的建设规模,有效地集中数额巨大的建设资金,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
政府发行国债首先会改变民间和政府部门占有资源的规模,影响社会资源在两大部门原有的配置格局。
政府国债资金用于不同方向,又会对经济结构产生多方面的影响:用于公共投资,将会改变原有的投资与消费的比例;用于公共消费,将会改变社会的消费结构。
进一步,国家发行国债,扩大财政支出的过程,能够调节社会总供需关系,是扩张性财政政策的重要工具,能够促进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协调发展。
通过增发国债,国家能够较有效地弥补由于经济衰退带来的财政赤字。
调节经济国债是对GDP的再分配,反映了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是财政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
另外,短期国债也是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其调节货币流通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宏观经济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临着诸多挑战。
2018年以来,美国对华发起贸易战,对我国宏观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以我国经济增长与贸易战为案例,分析我国在贸易战中的应对措施及法律策略。
二、案例概述2018年3月,美国对华发起贸易战,声称我国对美国出口产品存在不公平竞争行为。
随后,美国对中国500亿美元商品加征25%关税,我国随即宣布对同等规模美国商品加征25%关税。
此后,中美贸易战持续升级,涉及商品范围不断扩大,对全球经济产生严重影响。
三、案例分析1. 我国经济增长与贸易战的关系(1)贸易战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贸易战导致我国出口增速放缓,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2018年,我国出口增速由2017年的10.8%降至7.1%。
同时,贸易战引发市场恐慌,部分企业投资意愿减弱,消费需求下降,进一步加剧了经济下行压力。
(2)我国经济增长对贸易战的影响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具有重要影响力。
在贸易战背景下,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稳定经济增长,为应对贸易战提供有力支撑。
2. 我国应对贸易战的措施及法律策略(1)政策措施1)加大财政支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2018年,我国财政赤字率提高至2.8%,增加财政支出,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保障。
2)降低企业税负,减轻企业负担。
2018年,我国增值税税率由17%降至16%,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减轻企业税负。
3)优化金融政策,降低融资成本。
2018年,我国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低金融机构贷款利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4)扩大内需,促进消费。
2018年,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6.2%,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2)法律策略1)积极应对国际贸易争端。
我国政府通过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多边机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我国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侵权行为,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
宏观调控的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产市场在近年来呈现出火爆态势。
然而,过快的房价上涨导致居民购房压力增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
为稳定房地产市场,XX市政府于2016年出台了《XX市房地产市场调控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旨在通过宏观调控手段,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保障居民合理住房需求。
《暂行办法》规定,购买新建商品住房的,需满足以下条件:首套房首付比例不低于30%,二套房首付比例不低于40%。
此外,还规定了对投机性购房行为的限制,如外地人在XX市购房需提供至少一年的社保或纳税证明。
然而,在《暂行办法》实施过程中,部分开发商和购房者为了规避政策限制,采取了一系列违规操作。
例如,开发商将房屋拆分为多个小面积进行销售,规避首套房首付比例限制;购房者通过伪造购房合同、社保缴纳记录等手段,骗取购房资格。
这些违规行为严重扰乱了房地产市场秩序,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二、案情简介2017年3月,XX市居民李某(以下简称李某)向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以下简称住建局)投诉,称其于2016年5月购买了一套位于XX市某开发商开发的商品住房。
购房时,李某支付了全部房款,但开发商并未为其办理产权登记。
经调查,李某发现开发商将房屋拆分为多个小面积进行销售,其购房合同中约定的房屋面积仅为实际面积的三分之一。
李某认为,开发商的这种行为违反了《暂行办法》关于首套房首付比例的规定,要求住建局依法查处。
住建局经调查核实后,认定开发商的行为构成违规销售,但未对李某的投诉作出处理。
李某不服,于2017年6月向XX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决住建局履行查处职责,并对开发商进行处罚。
三、法院审理XX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了李某的诉讼,并依法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
在庭审中,李某提交了购房合同、付款凭证、开发商违规销售的证据等材料。
开发商辩称,其拆分房屋销售是为了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并非故意规避政策。
住建局则辩称,其已对开发商进行了调查,但需要进一步核实相关证据。
宏观经济学之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精品PPT课件共26页)

对传递机制的质疑
(2)利率与货币需求之间的关系
大多数货币采用活期存款的形式,而且 有利息,因此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低, 利率变动对人们的货币需求影响不大
通货膨胀的变动可能会抵消名义利率的 变动
其他传递机制
(1)增加信贷的可获得性:扩大货币供给时, 利率未必发生变化,但企业获得信贷变得容易, 从而有利于增加投资
(2)诱使人们调整资产组合:通过改变货币供 给影响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诱使 人们调整资产组合,进而影响消费和投资
(3)使汇率下降,增加出口:在资本市场开放 的情况下,货币供给增加会使汇率立即下降, 增加出口、减少进口
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
贷款利率r S S’
无法成功获得贷 款的企业/个人
图示
i
LM
IS1 IS0
Y
挤出效应
i
LM
挤出效应
IS1 IS0
Y
流动性陷阱与零挤出
i
IS0 IS1ຫໍສະໝຸດ LM Y古典情形与完全挤出
i
LM
国民收入不
变,但国民
收入的结构
变化,G变
IS1
大,I变小
IS0
Y
三、政策对产出构成的影响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I较高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扩大政府开支:G较大,I较小 减税:C较大 投资补贴/投资税减免:I较大
Monetary and Fiscal Policy
第11章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一、货币政策
1、传递机制
利率传递机制
实际货 币供给 的变动
利率 调整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学生)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选作一题,要求逻辑思路明晰,分析透彻)案例1:利用AD-AS模型分析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具体问题:中国经济在1996年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后的AD—AS模型分析。
案例内容提示:中国经济在1996年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后的AD—AS模型分析。
从1996年开始,中国政府就已经开始谨慎地启动经济,以避免经济的过度衰退。
然而,企业经营困难和亏损面的扩大导致大批工人下岗失业,收入减少。
这种情况使无论下岗的还是仍在岗的工人都对未来收入产生不确定性预期,而社会保障、住房、教育等领域改革的推进却清楚地预示着未来支出的增加。
于是人们就合理地选择减少当前消费、储蓄更多的钱以备未来之需,消费需求也进一步萎缩。
再加上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产品出口需求的影响,总需求曲线发生变化,总供给曲线没有发生变化。
案例2:利用“总需求”原理分析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的衰退。
案例内容: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在多年迅速增长和极度繁荣之后经历了长期衰退。
由于日本经济的长期增长以及日本企业采用终身雇佣制度等因素,日本历史上的失业率是极低的,但这次失业率却从1990年的2%上升到1998年的4%。
在1990年以前的20年中,日本的工业生产翻了一番,但1998年和1990年GDP仍然一样,实际GDP停滞,有时甚至还下降。
在政府治理持续性经济衰退过程中,日本经济出现了典型的零利率、负通货的经济局面。
1995年9月,为了促进经济复苏,日本中央银行采取了把贴现率降到0.5%的超低利率政策;1999年2月,中央银行为进一步减轻企业利率负担和刺激国内消费,在维持贴现率不变的情况下,将短期利率0.25%降到0.15%;同年3月份以后,日本央行大规模发行超出市场需求的货币,促使市场利率基本降到了“零”。
同期,日本的消费物价指数自1999年第三季度开始低于上年同期水平,1999年全年物价水平与上年持平,2000年负增长0.4%,2001年负增长0.9%。
最新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大全

宏观经济学案例国民收入核算理论案例1:部分国家的GDP比较。
案例适合国内生产总值(GDP)概念和核算方式。
案例内容表1 部分国家1980-1995年间的GDP比较(单位:10亿本币)表2 部分国家1980-1995年间的人均GDP比较(单位:美元)案例分析作为目前世界通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发明之一”,是对一个领土面积内的经济产出总量和国民收入水平的度量。
它被定义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里所生产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力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GDP可以通过三种方法计算得到:分别为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所有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创造的价值,是国民经济各行业在核算期内新创造的价值和固定资产转移价值的总和,也即国民经济各行业增加值的总和。
用公式表示如下:行业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消耗;GDP=Σ各行业增加值。
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向政府支付的份额的角度,来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计算方法。
按照这种计算方法,GDP由全国各行业汇总的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生产税—生产补贴)、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利息、租金以及其他财产收入组成。
计算公式为: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利息和租金以及其他财产收入。
支出法也称使用法,顾名思义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去向。
按照支出法,GDP由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以及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出口减进口后的差额)五项组成。
计算公式为:GDP=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
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出GDP最常见的计算公式:GDP=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进口。
从理论上讲,上述三种方法计算得到的GDP应该是一致的,因为它们是使用不同的方法对同一事物进行核算。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参考案例1: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中东盛产石油,却是世界上最不稳定的地区之一。
沙特阿拉伯和伊拉克虽然是中东乃至全世界石油储量排在前两位的国家。
依据《油气杂志》2001年的统计,沙特的石油储量占整个世界石油储量的35%,而伊拉克的石油储量则为151.11亿吨,超过了美国、独联体国家和欧洲的总和。
在20世纪的前几十年里,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一直被美孚、埃克森、壳牌等人称“七姊妹”的西方七大石油公司所垄断。
从1945年起,中东各国逐渐掌握了本国的石油资源,各国经济也依靠石油逐渐发展起来。
与此同时,中东国家也开始利用西方对石油的依赖,将石油作为意识形态武器来使用。
在20世纪70年代,爆发了再次石油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第一次石油危机发生于1973-1974年。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回原油标价权,并将其基准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
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第二次石油危机发生于1979-1980年。
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变化,石油产量受到影响,从每天580万桶骤降到100万桶以下,打破了当时全球原油市场上供求关系的脆弱平衡。
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34美元,导致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出现。
受石油价格上升影响,美国经济受到剧烈的供给冲击,造成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并存的情况,即滞胀。
1978-1982年石油价格变动与美国通胀率和失业率的关系如表1所示。
此次危机成为70年代末西方全面经济衰退的一个主要诱因。
表1 1978-1982年石油价格变动与美国通胀率和失业率在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之后,西方国家纷纷采取行动加强产业调整,建立石油储备。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大全

宏观经济学案例国民收入核算理论案例1:部分国家的GDP比较。
案例适合国内生产总值(GDP)概念和核算方式.案例内容表1 部分国家1980-1995年间的GDP比较(单位:10亿本币)案例分析作为目前世界通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发明之一”,是对一个领土面积内的经济产出总量和国民收入水平的度量。
它被定义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里所生产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力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GDP可以通过三种方法计算得到:分别为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所有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创造的价值,是国民经济各行业在核算期内新创造的价值和固定资产转移价值的总和,也即国民经济各行业增加值的总和。
用公式表示如下:行业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消耗;GDP=Σ各行业增加值。
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向政府支付的份额的角度,来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计算方法。
按照这种计算方法,GDP由全国各行业汇总的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生产税-生产补贴)、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利息、租金以及其他财产收入组成。
计算公式为: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利息和租金以及其他财产收入.支出法也称使用法,顾名思义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去向。
按照支出法,GDP由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以及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出口减进口后的差额)五项组成.计算公式为:GDP=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出GDP最常见的计算公式:GDP=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进口.从理论上讲,上述三种方法计算得到的GDP应该是一致的,因为它们是使用不同的方法对同一事物进行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