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影响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因素
对我国边际消费倾向的分析及对策研究

对我国边际消费倾向的分析及对策研究【摘要】据调查我国现阶段边际消费倾向总体处于下降趋势,其中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高于城镇居民消费倾向。
而消费对经济的持续增长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努力扩大国内需求,提高居民消费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
居民消费的形成和变动主要是消费者根据自身的收入水平和消费偏好自主选择的结果。
本文在分析边际消费倾向不断下降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提高边际消费倾向的对策。
【关键词】边际消费倾向消费需求收入水平一、我国现阶段边际消费倾向的现状(一)边际消费倾向总体在递减一般地,消费与收入是同方向变动的,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相应的增加。
关于消费与收入的关系,凯恩斯认为存在一条基本的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虽然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的增加。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突飞猛进,近年来,国民收入不断升高,人们手中可支配的货币量也不断增加。
收入增加自然引发消费数量不断增加,可连续几年的消费增速脱离收入的增速,边际消费比率处于下降的趋势,没有与收入实现同水平的增长。
有数据显示,中国边际消费倾向从0.595下降到0.356。
消费需求作为促进一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却持续处于低迷的状态,对长远的经济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二)不同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存在差异凯恩斯消费函数,函数形式为:C=A+BY,其中C代表消费,A是自发消费,B是边际消费倾向,Y是可支配收入。
从函数中可以看出收入是影响边际消费倾向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然而社会中各主体的收入存在差异,因此也会存在不同的边际消费倾向。
高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低,低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高。
一是通过对城镇居民总体消费倾向和城镇高收入居民消费倾向进行了回归,结果表明:城镇高收入居民消费倾向的下降成为引起城镇总体消费倾向下降的重要原因。
二是对城镇与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比较,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于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表明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民将当期增加收入的更大比例用于消费支出。
当前影响农村居民扩大消费的因素及建议

当前影响农村居民扩大消费的因素及建议第一篇:当前影响农村居民扩大消费的因素及建议文章标题:当前影响农村居民扩大消费的因素及建议一、1.收入不稳定,增收缓慢。
农业具有高风险、低收益的特点,目前,农民受市场信息、农业技术、资金等条件的制约,农业结构调整难,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产品附加值低,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增收缓慢。
2.缺乏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
目前农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农业保险等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完善,农民消费有后顾之忧,形成有钱不敢消费现象。
据对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141元,比上年增加61元。
目前的医疗费比较,不但对农民就是对城镇工薪阶层也是不小的负担。
3.消费观念落后,消费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农村婚丧嫁娶花费呈扩大趋势,据调查目前农村办婚事的花费大约在2--3万元,包括彩礼、置办家当、婚礼。
农民买商品,只看价格,不注重品牌、质量,对农业技术、科技、交通和通讯等方面的消费比例相对较低。
据对农村家庭的抽样调查,2005年农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916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39.7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而家庭耐用品和日用品消费仅101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4.39,据调查有35的农户仍在使用着黑白电视;文化消费74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3.19;交通和通讯消费244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11。
4.教育收费大幅增加抑制了消费结构升级。
近几年,高中、大学的扩招,使教育费用的大幅增加,使得许多家庭不断积蓄财力,以备子女读书之用,同时抑制了家用电器的更新、农业科技、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消费。
目前一个在校高中生,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在6000元左右,三年近2万元;一个大学生(二批本科)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在1万元左右,四年近4万元,这对一个农村家庭而言,是一项很大的开支。
5.房价持续上涨,占用了农村居民的大量资金,农村购买力难以转移。
近几年,由于建材价格的上涨,房价也持续上涨。
住房消费占用了农民的大量资金,农民往往倾其毕生的积蓄,甚至举债建房,住房消费限制了农村购买力向其它消费领域转移。
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影响因素分析

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影响因素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也在不断增加。
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探讨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因素对于制定政策和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从收入水平、价格水平、家庭结构、教育水平和文化消费等方面分析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因素。
收入水平是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重要因素之一。
收入水平的差异直接影响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
一般来说,收入水平较高的城镇居民往往有更多的消费能力,因此会倾向于增加消费支出。
相反,收入水平较低的城镇居民则更倾向于节约和控制消费支出。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他们的消费结构也会发生变化,更倾向于高品质、高档次的消费品和服务。
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对于促进消费支出具有重要意义。
家庭结构也是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家庭结构会对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单身家庭和双职工家庭往往更倾向于高消费,而多子女家庭和老年家庭则更倾向于节约和保守消费。
家庭结构的变化还会对消费结构产生影响,例如多子女家庭更倾向于教育支出,而老年家庭更倾向于医疗支出。
了解家庭结构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消费也是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文化意识的增强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城镇居民对于文化消费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电影、音乐、旅游、美食等领域的消费逐渐成为城镇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满足城镇居民对文化消费的需求,对于提升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具有积极意义。
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相关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相关因素分析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的收入状况有了很大改善,消费支出也随之上升。
但由于近两年来的通货膨胀状况的出现,CPI的上涨,居民的生活质量也难免有所下降。
一个国家居民的消费状况从侧面反映了该国的整体经济水平以及社会福利的大小,体现着一个国家的质量。
现实中有许多因素影响着居民的消费水平,如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水平、消费者偏好、价格水平、GDP等等。
但由于样本数据的可收集性及我国现在的经济状况,我就仅从以下几个因素着手分析。
从居民角度来看,居民的储蓄存款,地方税收以及个人可支配收入都影响着其消费性支出的高低;而从整个社会经济环境来看,国价格指数和生产总值同样影响着居民的消费支出。
二、预设模型以上因素对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可通过计量经济学模型来分析,预设模型为Y=C+b1X1+b2X2+b3X3+b4X4+b5X5+μ,其中Y代表消费性支出,X1代表可支配收入,X2代表储蓄存款,X3代表价格指数,X4代表生产总值,X5代表地方财政税收,由于存在其它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增添μ随机误差项.三、数据收集中国统计局2014年统计年鉴中各地区数据如下:居民消费水平Y 人均可支配收入X1储蓄存款X2 价格指数X3 生产总值X4地方财政税收X5市36057 44488.57 24158.4 101.6 21330.83 3861.29 XX市28492 28832.29 7916.9 101.9 15726.93 1486.88 省12171 16647.4 25690.1 101.7 29421.15 1866.06 省12622 16538.32 14145.2 101.7 12761.49 1134.34 自治区19827 20559.34 8013.7 101.6 17770.19 1251.07 省22260 22820.15 21183.8 101.7 28626.58 2330.57 省13663 17520.39 8556.7 102 13803.14 884.4 省15215 17404.39 10856.9 101.5 15039.38 977.4 市43007 45965.83 21269.3 102.7 23567.7 4219.05 省28316 27172.77 36580.6 102.2 65088.32 6006.05 省26885 32657.57 30666.4 102.1 40173.03 3853.96 省12944 16795.52 14599.4 101.6 20848.75 1692.52 省19099 23330.85 12579 102 24055.76 1893.73 省12000 16734.17 10790.7 102.3 15714.63 1381.13 省19184 20864.21 33178.6 101.9 59426.59 3965.76 省13078 15695.18 22417.2 101.9 34938.24 1951.46 省15762 18283.23 17247.6 102 27379.22 1873.11省14384 17621.74 16413.6 101.9 27037.32 1438.52 省24582 25684.96 52410.6 102.3 67809.85 6510.47 XX壮族自治12944 15557.08 10023 102.1 15672.89 978.07 区省12915 17476.46 2672.3 102.4 3500.72 480.55 市17262 18351.9 10774.1 101.8 14262.6 1281.83 省13755 15749.01 25312.5 101.6 28536.66 2312.46 省11362 12371.06 6620.6 102.4 9266.39 1026.7 省12235 13772.21 9699.9 102.4 12814.59 1233.23 自治区7205 10730.22 559.3 102.9 920.83 85.86 省14812 15836.75 13428.9 101.6 17689.94 1335.68 省10678 12184.71 6674.7 102.1 6836.82 490.26 省13534 14373.98 1640.7 102.8 2303.32 199.39 回族自治区15193 15906.78 2054.6 101.9 2752.1 250.33 XX维吾尔自12435 15096.62 6187.7 102.1 9273.46 887.79 治区四、模型的初步建立模型设定为:Y=C+b1X1+b2X2+b3X3+b4X4+b5X5+μ得到回归方程:Y=88375.39+0.797394X1-0.310268X2-859.2789X3+0.068427X4+2.1733 11X5可决系数R2=0.964696,模型拟合度较好F检验=136.6275且P<0.05,所以方程线性关系显著,说明方程总体显著。
居民消费倾向的影响因素与政策刺激

居民消费倾向的影响因素与政策刺激居民消费倾向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居民消费倾向受多种因素影响,本文将就影响居民消费倾向的因素进行探讨,并探究政策对消费的刺激作用。
影响居民消费倾向的因素收入水平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居民消费倾向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情况下,收入水平越高,消费倾向就越大。
当居民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时,其会增加对于高档消费品的需求,比如豪华轿车、高档化妆品等。
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品质和高品质服务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而高品质服务相应的价格也更高,这也需要一定的收入水平来支持。
利率和通胀率利率和通胀率也是影响居民消费倾向的因素之一。
一般情况下,利率越低,通胀率越低,消费倾向就越大。
当利率较低时,借款的成本相对较低,消费者容易借款消费;而通胀率较低时,通货膨胀的压力较小,居民的购买力较强,消费倾向也就较大。
就业岗位和收入前景就业岗位和收入前景也是影响居民消费倾向的重要因素。
当就业岗位比较稳定,收入前景光明时,居民对于未来的收入和就业也比较放心,消费倾向也就会大一些。
但如果就业前景不稳定并且大量的人失业,消费者会采取保守的消费态度,只购买必须消费品。
信贷政策信贷政策也是影响居民消费倾向的因素之一。
当信贷政策比较宽松时,银行向消费者提供的贷款就多,从而激发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宽松的信贷政策对于消费市场的促进作用也非常重要。
社会心理社会心理也是影响居民消费倾向的因素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消费心态也在逐渐变化。
在那些崇尚消费主义的社会,居民更加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去购买更多的奢侈品,并将消费视为一种生活方式。
而在一些不同的社会环境下,消费者会具有不同的消费心态,对于价格、品质等方面的考虑也会变得不同。
政策对消费的刺激政府在实践中会通过多种方式来刺激消费,其中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的政策来刺激消费。
财政政策中最常见的是减税政策和补贴政策。
当前影响农村居民扩大消费的因素及建议

当前影响农村居民扩大消费的因素及建议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相比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在消费扩大方面面临着一些特殊的因素和困难。
本文将探讨当前影响农村居民扩大消费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当前影响农村居民扩大消费的因素:1.收入水平不高:由于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通常较低。
相比之下,城市居民的工资收入、福利待遇普遍更高,因此农村居民扩大消费的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
2.消费观念相对保守:长期以来,农村居民普遍保持着朴素节俭的消费观念,对于非必需品和高端消费品的需求较为谨慎。
这种消费观念的传统观念限制了农村居民扩大消费的步伐。
3.基础设施滞后:相较于城市,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一定差距,比如交通、通信、电力等方面。
这些滞后的基础设施对于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消费体验有一定的影响。
4.消费选择有限:由于农村市场容纳能力有限,农村居民在购买商品时的选择范围有限。
相比之下,城市居民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得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农村居民的消费选择相对有限。
二、建议:1.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在扩大农村居民消费的过程中,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是首要的一步。
政府应加大农村经济发展的力度,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从而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
2.加强农村消费教育:通过广泛宣传农村居民消费观念转变的重要性,加强农村消费教育,培养农村居民积极向上的消费观念,鼓励他们购买更多的高品质产品和服务,提高消费水平。
3.优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地区的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水平,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消费体验,为其提供更多更好的消费选择。
4.拓宽农村市场容量: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对农村市场的开拓,推出更多适合农村居民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同时,建立健全农村电商和物流系统,提高农村居民获得商品的便利程度,满足其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中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当前我国居民储蓄持续增加,消费需求持续低迷,消费需求不足已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阻碍因素。
因此,分析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从而为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提供依据,以发挥消费需求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
边际消费倾向是联系收入与消费需求的纽带,为了探究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可以通过对边际消费倾向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本文通过探究收入和消费黑箱以及消费者行为,分析了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问题。
关键词:边际消费倾向收入需求结构消费习惯一、引言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国民经济增长有着重要影响。
根据Porter(1990)的竞争优势理论,一个国家需要实现的是具有稳定消费需求的消费型社会,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才是真正健康的可持续的增长方式。
消费型社会是一国经济发展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迄今,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任何由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拉动型过渡的迹象。
而且,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率的下降趋势非常明显,从2000年到2010年,居民消费率由46.22%下降到33.22%。
消费率下降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储蓄率不断上升(Modigliani and Cao,2004)。
城乡居民储蓄迅速增长,从2000年底的6万亿增长到2010年底已经超过30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高达76%。
总消费需求与经济发展绩效之间不能形成良性循环,严重影响到经济增长的质量。
针对这种现象,许多国内外学者都对居民消费不足问题加以解释。
方福前(2009)指出,近10年来,不少学者从居民收入分配不公、居民消费行为特点、信用环境或福利制度改革等方面分析了消费不足问题。
袁志刚和朱国林(2002)对收入分配与总消费的关系做了很详细的综述,认为很多消费函数理论均隐含了缩小收入差距能扩大消费需求的结论,如以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为代表的消费理论,以及以持久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的考虑到遗赠效用的广义生命周期理论。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及其影响因素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及其影响因素作者:王茂屹来源:《党政干部论坛》 2017年第9期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城市和农村经济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尤其是城乡居民收入出现了迅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其中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相比较改革开放初期都有了大幅的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都有了大幅度的改善,城市消费市场逐步完善。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其意义不言而喻。
因此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如何积极、高效、合理地开发农村市场,打通城乡消费市场的流动渠道,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 年我国GDP 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 年增加一倍”的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消费现状对比现实中,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建设、持续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同步不断增加,我国居民消费支出也跟随着在逐渐加大。
从表1 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城乡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普遍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良好趋势,但是如果将城镇和农村的人均消费支出水平进行对比来看,2002—2014 年间,城镇人均消费支出却扩大到了约为农村人均消费支出的3.6 倍;而美国2006年4月公布的全国及乡村消费单位的平均消费支出分别为43395 美元和38088美元,从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分析来看,农村乡村消费水平基本与中心城市的消费水平保持相当,总体来说美国乡村居民消费结构和城市消费结构差别很小[1]。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较为明显。
由上表可以看出,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是不争的事实。
它像一条鸿沟阻隔着城乡二元结构的破解,阻碍着经济增长和需求的发展。
从分析的角度来看,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间,城乡居民的消费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1978 年的改革开放之初,到1992 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2)20 世纪90 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之初,到2001 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3)从加入世贸组织后至今的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影响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因素摘要:本文基于凯恩斯消费函数模型,根据1978-2007 年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统计数据,利用Excel拟合了城乡居民消费函数。
同时采用梯次回归方法对1978 - 2007 年我国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据此分析影响边际消费倾向的因素及其长期趋势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边际消费倾向长期趋势实证分析引言: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与出口需求是促进一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方式遭遇瓶颈,扩大内需,深度开发国内市场显得尤为关键。
而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正是制约消费需求的重要因素,同时决定了投资所带来的乘数效用,因此对于边际消费倾向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消费函数的拟合:模型选择:本文基于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的消费函数,函数形式为:C= a + b YD, a>0, 0<b<1中C代表人均消费,a是自发消费,b是边际消费倾向,YD是人均可支配收入,C为人均消费支出。
数据:本文采用1978 - 2007年间的时间序列数据,即为期间各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
采用各年CPI 代替通货膨胀率,据此计算城乡居民实际收入与实际消费支出,以使拟合结果具有实际意义。
模型拟合:本文利用Excel软件,分别对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数据采用普通二乘法进行回归。
其OLS回归结果为:农村居民OLS结果:C=62.862+0.7286*YDR2 = 0.9949城镇居民OLS结果:C=162.5+0.8549*YDR2 =0.9675回归结果显示了基于凯恩斯消费函数的C与YD具有高度的线性相关性。
2.边际消费倾向长期趋势实证分析分析方法:本文采用梯次回归的方法,以每10年数据为一组对凯恩斯消费函数C = a + b YD 进行回归。
首先对1978 —1987 年的城镇人均消费水平和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回归,得到该期的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Mpc1,然后对1979 —1988 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得到该期的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Mpc2,依此类推,对1998-2007 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得到Mpc19。
采用这种梯次回归的方法得到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我国边际消费倾向的发展趋势,结果也具有实际意义。
(由于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长期趋势较农村居民更为显著,故以城镇居民为例)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1978—2007年间,边际消费倾向的总体趋势是下降的,以下我们将据此研究影响边际消费倾向的因素。
3.影响边际消费倾向因素分析根据凯恩斯的心理法则,当人们的收入增加时,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量没有收入增加量多,也就是dc/dy数值为正,但小于1。
但是对于转型期的中国,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只能有限解释居民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现实状况,我们对于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下降的长期趋势提出了以下几点原因3.1 储蓄的刚性需求关于储蓄和消费行为规律,至今经济学和统计上尚未有令人满意的解释。
统计资料显示(如图),过去的10多年中储蓄率一直在持续攀升。
凯恩斯均衡国民收入两部门模型中,Mpc+Mps=1。
储蓄的刚性需求必然导致消费萎缩。
传统的中国国民消费观念渗透了儒家思想的崇尚节俭、自律、提倡克制、中庸(低调)、反对奢华等思想,因而在收入伴随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大多数可支配收入转为储蓄。
中国式家庭结构紧密,社会对家庭依赖程度高,传统的养儿防老等观念以及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得子女承担着赡养老人的大量责任。
社会保障制度中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最大隐患。
相关数据表明,目前中国80%以上劳动者没有基本养老保险,85%以上的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险。
此外,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改变了“高就业、铁饭碗”的局面,住房福利化也被逐步取消,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高额的子女教育费用等等都加剧了居民对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定。
为了防范将来可能出现的收入减少甚至失去收入的风险,人们通常会尽量减少当期的消费,加大储蓄力度。
同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住房制度、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大大提高了人们的预期支出,人们为了住房和子女的教育,不得不压缩当期的消费。
根据国家统计局近年的调查,我国消费者处理收入的首选方式是储蓄,选择率高达 60%,其中为子女教育而选择储蓄的高达38%,为购房而选择储蓄的为15%。
在消费信贷市场不完善的局面之下,刚性的预防性储蓄便显得尤为必要。
这样一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中低收入阶层的社会空间越来越窄,他们进入了消费与收入窘境——住房教育等等预期支出的不确定性以及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不断下滑。
根据实际收入计算表明1991年一1995年间城镇居民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速为14.12%,1996年——2000年间为2.10%,而2001年一2005年间则下降为1.11%,这无疑降低了居民的消费倾向。
中国政府降低储蓄率的意图是明确的,2005年以来中国将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作为基本国策,然而刚性的预防性储蓄需求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储蓄率依然不断攀高,消费者必须依靠自己的储蓄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92—07年储蓄率变化来源:国家统计局3.2收入分配差距上文提到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即随着收入的增长,每单位收入中用于消费支出的比重越来越少。
这一规律在同一社会同一时点上表现为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穷人。
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角度来理解,低收入者急需满足基本需求,而高收入者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了高额的储蓄来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以及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因而随着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低收入的消费需求被抑制,致使边际消费倾向下滑。
以下我们取出两组不同时期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构造出收入分配与消费倾向的一种统计关系。
其中收入分配平均程度采用基尼系数来衡量。
应用统计学中移动平均法剔除偶然因素的思想,我们将80—89期间Mpc作为85年的边际消费倾向,以此类推,采集了85-98期间各年的Mpc。
高Gini 系数年份的数据样本为更加形象的初步观察边际消费倾向与收入分配差距的相关关系,我们将边际消费倾向的数值做除以4处理,使之与基尼系数的数值处在同一数量级上。
然后制作出如下折线图以比较两者之间发展趋势的变化。
从图中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观察印证上文的叙述,边际消费倾向与收入分配平均程度呈现反向相关关系,以下我们将对其进行统计意义上的检验。
(一)、检验基尼系数与边际消费倾向的相关性1.、首先检验这两组基尼系数数据是否属于不同的分布N(μ, σ),即这两组数据是否在统计意义上具有显著的区别。
记第一组基尼系数服从N(μ 1 ,σ1) 分布,第二组基尼系数服从(μ 2 ,σ2)分布 选择原假设H 0: σ 1 =σ 2 ; 备择假设H 1 : σ1≠σ 2 通过计算得:1X = 0.2242862X = 0.287857S 12 = 0.000462 S 22= 0.000132 ( S 12 、S 22 为样本方差) 构造统计量F 0= S 12/S 22=3.495495 ,F 0服从F 分布,令α=0.02,查分布表得: F 2= F 0.01(6,6)=8.47 F 1= F 0..99(6,6)=0.118因为F 1﹤F 0﹤F 2 ,所以原假设H 0: σ 1 =σ 2 成立,即两样本的方差是相同的。
在方差相同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检验这两个样本的均值。
选择原假设H 0: μ 1 =μ 2 ;、备择假设H 1 : μ1﹤μ 2 构造统计量T 0= (1X - 2X )×nS S 2221 = -0.6901T 0服从T 分布,令α=0.005,t α(12)=3.055,所以拒绝区域为(﹣∞,-3.055),因为T 0﹤-3.055,所以拒绝接受原假设H 0: μ 1 =μ 2 , 可以认为这两组基尼系数服从不同的分布,即第二组基尼系数在统计上明显高于第一组。
2、检验第一组的消费倾向数据是否在统计上大于第二组数据。
记第一组消费倾向数据服从N(μ 3 ,σ3)分布,第二组消费倾向数据服N(μ 4 ,σ4)分布。
通过计算得: 3X = 1.246729 4X = 1.104788S 32 = 0.012041 S 42=0.03251 ( S 32 、S 42 为样本方差) 构造统计量F 0= S 32/S 42= 0.370367,F 0服从F 分布,令α=0.02,查分布表得: F 2= F 0.01(6,6)=8.47 F 1= F 0..99(6,6)=0.118因为F 1﹤F 0﹤F 2 ,所以可以认为两组消费倾向的方差是相同的,我们进一步检验这两个样本的均值。
选择原假设H 0: μ 3 =μ 4 ;、备择假设H 1 : μ3>μ 4 构造统计量T 0=(3X - 4X ) ×nS S 2423 =1.7792令α=0.1,t α(12)= 1.356,所以拒绝区域为(1.356,+∞),因为T 0>1.356,所以拒绝接受原假设H 0: μ 3 =μ 4 ,因此可以在统计上认为前一组消费倾向数据大于后一组消费倾向数据,置信度为 90% 以上。
(二)、结论与原因分析上述统计分析表明,对于收入分配集中程度明显不同的年份,其消费倾向也有显著的区别,从统计意义上可以说,收入分配比较集中时,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也较低,边际消费倾向与基尼系数呈现出一种负相关关系。
基尼系数是西方经济学中用来衡量社会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中国财富及收入分布不均程度逐年升高并达到危险水平是不争的事实。
据世界银行相关报告,中国80年代初期的基尼系数为0.28,2000年达到0.458。
另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测算,中国1996年的基尼系数是0.424,1997年是0.425,1998年是0.456。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队所进行的城镇居民财产调查,2003年城镇最高收入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困难户的10倍。
在城镇人口中,占总数10%的最低收入家庭财产总额只占全部城镇居民财产的1.4%,占总数10%的最高收入的富裕家庭财产总额占全部城镇居民财产的45%,另外80%的家庭仅占有全部城镇居民财产总额的53.6%。
城市居民家庭财产基尼系数达到0.51,远超过国际警戒线。
根据国际标准,基尼系数在0.4以上,表示绝对不平衡,表明我国已经进入绝对不平均区间,且呈逐年扩大的趋势。
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将会影响到消费和储蓄的增长,根据凯恩斯三大心理规律之一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所言,高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低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但由于高收入阶层占全部人口的比例较低,其购买力占全社会消费购买力总量的比例也比较低,因此,各阶层收入差距的扩大将会降低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