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名词解释

边际消费倾向名词解释边际消费倾向:又称可递延消费倾向,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随着收入的增加或减少,消费者在每一收入水平上所增加或减少的消费量。
1.简介消费倾向是指居民消费结构的相对数量与人们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
2.计算方法3.公式边际消费倾向(MPC) =国内生产总值(GDP)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边际消费倾向曲线即常说的恩格尔曲线,它是指在收入和消费之间存在一条数值为常数的线,在收入变动的过程中,消费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消费变化呈现出连续性。
4.定义,类型根据消费倾向的不同,消费倾向可以分为五类。
(1)恩格尔定律型(2)谨慎型(3)等待型(4)攀比型(5)冲动型(1)恩格尔定律型,它表明消费倾向与收入之间成正比例关系。
(2)谨慎型,该类消费者追求的是合理消费,考虑自己的支付能力,总想把自己的经济利益维护到最大限度,对于新的商品很少立刻进行尝试。
(3)等待型,当收入增加时,消费的规模就会增加;而且在任何时候消费都保持固定的水平。
(4)攀比型,这类消费者对新的高档消费品的欲望强烈,尽管收入没有增加,但仍然迫使自己去寻找这些商品,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5)冲动型,该类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产生的。
5.公式假设恩格尔系数为100,用人均收入去除该系数后即可得出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MPC) =国内生产总值(GDP)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6.作用(意义)(1)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随着收入的增加或减少,消费者在每一收入水平上所增加或减少的消费量。
(2)该指标反映了消费者在不同收入阶段上消费结构的变化情况。
在实际生活中,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越多,则表明该商品的边际消费倾向越高。
7.主要指标边际消费倾向的计算公式为:边际消费倾向(MPC) =国内生产总值(GDP)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
(一)基本概念4.定义,类型根据消费倾向的不同,消费倾向可以分为五类。
边际消费倾向名词解释

边际消费倾向名词解释边际消费倾向指的是个体在面临额外收入或财富增加时,将增加的收入或财富的一部分用于消费的倾向程度。
换句话说,边际消费倾向反映了个体对额外可支配收入的使用方式。
边际消费倾向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对于研究个体消费行为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有重要意义。
它帮助我们了解个体对于收入变化所做出的决策,进而影响到整体经济的消费需求和经济增长。
边际消费倾向可以用消费支出在总可支配收入中的比例来衡量。
当可支配收入增加时,个体可能会将一部分收入用于储蓄、投资或其他用途,这部分收入的比例即为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影响因素:1. 收入水平:边际消费倾向通常会随着收入水平的变化而变化。
当收入较低时,边际消费倾向较高,个体更倾向于将增加的收入用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而当收入较高时,边际消费倾向较低,个体更可能将增加的收入用于储蓄或投资。
2. 收入预期:个体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也会影响其边际消费倾向。
如果个体预期未来收入会增加,边际消费倾向可能较低,个体更倾向于将额外收入用于储蓄或投资以满足未来需求。
3. 信贷条件:可获得的信贷条件对边际消费倾向也有影响。
较好的信贷条件将鼓励个体更多地消费,增加边际消费倾向。
4. 税收政策:税收政策对边际消费倾向有直接影响。
较高的税收将减少个体的可支配收入,降低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对经济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在宏观经济中,边际消费倾向决定了消费支出的增长率和总体消费需求的变化。
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通常会促进经济增长,因为个体消费的增加会刺激生产和就业。
而较低的边际消费倾向可能会导致较低的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碍。
因此,政府和决策者需要充分了解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并采取相应政策措施来调整经济运行。
例如,减税政策可以增加个体可支配收入,促进边际消费倾向的提高,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内容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内容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随着收入增加,人们每增加一单位收入所消费的增加量会逐渐减少。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由英国经济学家亚瑟·塞西尔·庇古提出的。
他认为,人们的消费行为是理性的,他们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满足程度来进行消费决策。
当收入较低时,人们的消费倾向较高,因为他们面临着满足基本需求的压力,如食品、住房和医疗保健等。
因此,较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
然而,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基本需求已经得到满足,对以下附加需求的消费倾向递减。
例如,低收入者可能会花大量的钱购买食物,而高收入者则可能将更多的资金用于高级消费品和娱乐活动等。
由于高收入者的物质需求满足程度较高,他们每增加一单位收入所消费的增加量要低于低收入者。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对个体和经济体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对于个体来说,理解这一规律有助于更合理地进行消费决策。
当收入较低时,个体应该优先满足基本需求,确保生活质量;当收入增加时,个体可以考虑将资金用于高级消费品或投资,提高生活质量和财富积累。
对于经济体来说,了解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有助于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
例如,当经济增长过快导致收入不均时,政府可以通过调整税收政策和社会福利措施来促进资源再分配,提高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同时,适当引导高收入者的消费倾向,避免过度消费和浪费。
此外,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也与经济增长模式和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主要依靠资源和能源消耗,而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提醒我们,高收入者的附加消费量递减,因此过度追求经济增长可能会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因此,推动转型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综上所述,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指出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每增加一单位收入所消费的增加量逐渐减少。
对个体和经济体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个体来说,有助于进行理性的消费决策;对于经济体来说,有助于制定经济政策和推动可持续发展。
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探索

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探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越来越高。
而消费是现代社会的必然需求,而居民消费边际倾向则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了解和探索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对于政府宏观调控和居民消费行为的指导有着重要的意义。
1.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理论基础边际效用是消费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解释了消费者为何愿意支付特定的价格购买商品或服务,即是因为边际效用大于边际成本。
在消费决策中,消费者通常会考虑当前消费增加的效用与消费成本之间的比较,当预估的边际效用等于价格时,便会达到消费平衡点,此时的消费称为边际消费。
2.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因素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消费品种类、个体偏好等因素都会影响居民边际消费倾向。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直接影响着其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一般情况下收入越高,居民的消费倾向也就越大。
(2)物价水平物价水平对消费者购买力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物价上涨,消费者会感受到货币贬值带来的实际购买力下降,迫使消费者减少新的消费,这使得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减小。
(3)消费品种类不同的消费品种类对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也产生着不同的影响。
消费品的价格和品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美观度、结束消费后对环境的影响等是影响消费品的边际效用的主要因素。
(4)消费者心态消费者心态所关注的是个人的享受感受,对边际效用的视角不同,进而影响消费的规模和结构。
例如一个人购买物品时会比较看重物品的质量、美观度等;而另一个人购买物品时,会比较看重价格优惠程度等。
3.探索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现状我国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是逐渐提高的,这是经济发展和消费升级的必然结果。
消费者更倾向于消费创新产品、高品质关注对自身价值的提升,更加注重消费品的体验,这种消费体验突出了各种效果的提升,例如购物体验、服务体验、物品的档次体验等。
但是在贸易摩擦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有一定程度的波动。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内容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内容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指随着消费品数量的增加,消费者对每个单位消费品的边际消费倾向逐渐降低的规律。
简单来说,就是当消费者购买某种消费品的数量增加时,他们对每个单位消费品的额外消费倾向将逐渐降低。
这个规律在经济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说明了消费者在面对不同价格的消费品时会做出不同的消费决策。
当消费品价格较低时,消费者的购买力较强,边际消费倾向较高;而当消费品价格较高时,消费者的购买力较弱,边际消费倾向较低。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市场营销中,企业需要了解这个规律,以便确定产品的价格和销售策略。
此外,在宏观经济学中,这个规律也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消费者行为和市场营销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边际消费倾向公式

边际消费倾向公式
边际消费倾向公式:MPC=ΔC/ΔY。
MPC表示边际消费倾向,ΔC表示增加的消费,ΔY 表示增加的收入。
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增加的收入。
1.边际消费倾向是用来反映单位可支配收入变化时消费额度的变动情况。
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当消费者的收入增多时,消费者会更愿意将增多的钱拿去存储,而不是用来消费,因此边际消费倾向拥有着递减的规律。
2.边际消费倾向总大于0而小于1:
①、假如某消费者收入100元,对A产品原消费额20元。
当他的收入增加到200元(增加了100元),对A产品的消费额增加到了40元(增加了20元)。
则其边际消费倾向为(40-20)/(200-100)=0.2>0;
②、当他的收入增加到200元(增加了100元),对A产品的消费额减少到了0元(减少了20元)。
则其边际消费倾向为(0-20)/(200-100)=-0.2<0
③、当他的收入增加到200元(增加了100元),对A产品的消费额保持在20元(变化0元)。
则其边际消费倾向为0。
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投资乘数越小对吗?
答: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投资乘数越小是错误的。
事实上,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投资乘数的值会越大,边际储蓄倾向会越小,总支出曲线也会越发的陡峭。
边际消费倾向就是指消费增减数量同可支配收入增减数量的比值,反映了每次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的可支配收入时,消费出现的波动状况。
③、消费者心理:消费者的心理因素也会影响到消费的行为,因此,如果商家把握住消费者的心理,就能够提高经营的效益。
边际消费及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边际消费及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边际消费是指在个体收入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每增加一单位收入所增加的消费金额。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则描述了随着个体收入增加,每增加一单位收入所增加的消费金额逐渐减少的趋势。
这一规律在经济学中被广泛应用于消费者行为研究。
在消费者行为中,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对于理解个体消费决策的变动十分重要。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存在揭示了消费者的满足度随收入增加而降低的情况。
换言之,当个体的收入水平提高时,每单位额外收入所增加的消费倾向会逐渐减弱。
这一规律背后存在着多种原因。
首先,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者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进一步增加消费将变得越来越困难。
例如,当一个家庭的收入首次增加时,他们可能会优先满足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如食品、住房和交通工具等。
但随着收入的增加,这些基本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消费者可能会更倾向于将额外收入用于可选消费,如休闲旅游、娱乐活动等。
然而,可选消费的边际倾向较低,因此每增加一单位收入所增加的消费金额就会减少。
其次,消费者也可能会考虑到未来的需求和风险。
个体可能倾向于储蓄部分额外收入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或满足未来的消费需求。
这种风险意识和未来考虑也导致了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现象。
在实际经济运行中,政府和企业也会利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来制定相关政策和战略。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提高高收入人群的税负来调节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
由于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增加他们的税负不会对整体经济造成太大的影响,但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总而言之,边际消费及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个体在消费决策中随着收入增加,每增加一单位收入所增加的消费倾向逐渐减少的趋势。
理解这一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和预测消费者行为,以及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
对提高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思考及其对策

对提高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思考及其对策1. 引言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居民在获得额外收入时,用于消费的比例。
提高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宏观角度分析影响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因素,并提出相关对策。
2. 影响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因素2.1 收入水平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最关键因素之一。
当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时,其边际消费倾向往往会增加。
因此,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是促进边际消费倾向的一种重要手段。
2.2 风险意识居民对未来经济状况的风险意识也会影响其边际消费倾向。
当居民预期经济将下行时,他们往往更倾向于储蓄而非消费。
因此,降低居民对未来风险的担忧是提高边际消费倾向的一项重要工作。
2.3 心理预期居民的心理预期对边际消费倾向有重要影响。
当居民对经济的发展有信心,预期未来有更好的经济环境时,他们更愿意进行消费。
因此,提升居民对未来经济的预期是促进边际消费倾向的一种有效方式。
2.4 金融体系金融体系对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一个完善的金融体系可以提供方便、安全的消费方式,并提供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
因此,改善金融体系,促进金融创新,可以激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
3. 提高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对策3.1 增加收入水平为了提高居民边际消费倾向,重要的一步是增加居民的收入水平。
可以通过优化税收政策,减少税负,提高企业和个人的可支配收入。
此外,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扩大就业机会,也是提高居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3.2 降低风险感知降低居民对未来经济的风险感知,可以通过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经济预期,避免经济波动过大。
同时,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对居民的失业和生老病死等风险的保障,也能有效降低居民的风险感知。
3.3 提升心理预期提升居民对未来经济的心理预期是增加边际消费倾向的重要手段。
政府可以通过发布积极的经济数据,加大对经济发展的宣传力度,引导居民形成积极乐观的预期。
此外,还可以通过鼓励民间投资和消费,增加居民对未来经济的信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命题人:杨华贵审核人:试卷分类(A卷或B卷)
五邑大学试卷
学期: 2014 至 2015 学年度第 1 学期
课程:宏观经济学课程代号: 0100590
使用班级: 130103姓名:吴子峰学号: 3113000249
从宏观角度谈谈当前中国居民的消费状况分析
——基于边际消费倾向理论
摘要:有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经历了一个先递增、后递减的过程,1978—1993年边际消费倾向递增,1993年后至今不断下降,其中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要低于同期城镇居民。
1993年来边际消费倾向原因和影响,本文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以及居民收支预期不稳定等,而影响则是边际消费倾向的持续下降直接导致国内需求不足,并且使投资和外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弱化,财政政策的效率降低。
关键词:边际消费倾向城乡差距对比
一.边际消费倾向的定义与计算方式
消费倾向是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研究有效需求原理时提出的重要概念,将消费倾向定义为:存在于Yw(即用工资单位衡量的既定的收人水平)和Cw(即在该收入水平下的消费开支)之间的函数关系X,即:Cw=X(yw) ,通常人们将凯恩斯绝对收人假说的消费函数列为如下简单形式:C=a+By。
[1]
人的消费会随着收人的提高而增加,但相对于收人的增长来说,消费的增长一般是滞后的,收人中用于消费的部分会随着收人的不断增加而逐渐减少,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二.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状况与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施的是高积累、低工资、低消费的政策,故个人可支配收入与
换算的人均GDP差异较大,那时的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远高于消费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迄今,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由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推动型的过渡。
从表2可以看出,2000年就持续下降,而居民消费率则从2000年的40%左右持续下降到2010年的33%,平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
从表2还可以看出我国居民消费率远低于经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
表 2
从表2可以看出,与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相伴随的是我国居民收入比重也逐年下降,由于居民收入是居民消费支出的来源,间接影响了居民的消费。
我们可以看出,来我国最终消费率以及居民消费率的下降趋势非常明显,我国居民收入比重从2000年的45%降低到2010年42%,下降3个百分点。
很显然导致居民消费率下降的还有其他因素,收入差距扩大便被认为是重要原因之一。
[2]
据估算,美国的边际消费倾向现在约为0.68,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约为0.48。
也许这种估算不一定十分准确,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美国。
根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边际消费倾向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力量,在收入一定的条件下,居民消费倾向直接决定消费的多少,而国民收入的分配情况则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倾向。
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一方面,导致大量货币财富积累在少数人手中,大部分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较低;另一方面,因为高收入阶层边际消费倾向低,财富过多地向收入阶层集聚也导致了我国总体边际消费倾向的低下。
[3]
从居民个人的自主消费来看,其边际消费受着不同因素的影响。
影响当代中国不同地区同种商品或服务价格差异的因素主要有:当地消费者收入水平、消费者偏好、替代商品以及互补商品的价格水平、要素或商品的供求状况、商品和服务在地区间的可贸易性等。
所以说,土地面积大、自然条件差别大、收入水平差别大、地区间不可贸易商品和服务比重高的地区之间的价格差异会比较显著。
不同地区价格指数对各地居民的购买能力有明显影响。
有人做了这样一个举例,以北京的价格指数为100,比较各城市的价格指数,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最低时。
西宁、兰州和银川三个城市,价格指数分别为74、60和74。
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深圳、广州和上海,价格指数分别为143、110和145。
其含义是,购买同样一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北京要花100元,在西宁、兰州和银川,分别只花费74元、60元和74元;在深圳、广州和上海,分别要花费143元、110元和145元。
也就是说,在西宁、兰州和银川三个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为北京市的74%、60%和74%时,它们与北京市民具有相同的消费能力。
而对深圳、广州和上海三个城市来说,只有当他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达到北京市的143%、110%和145%时,他们才与北京市居民具有相同的消费能力。
[4]而且我国目前城乡差距较大。
近几年是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几年,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而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农村居民收入4140元,城市居民收入13786元),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
[5]农村的商品经济不发达,生活消费品大都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商品化率表现为耐用消费品、电视机、洗衣机等。
主要表现在农村的低收入群体。
首先,他们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去购买价格较为昂贵的耐用品以及进行生产性投资;而且,我国农村居民国计民生的诸如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的改革还存在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对低收入都有更大的影响,从而他们有更大的作为预防的储蓄动机。
我国传统的节俭观念对边际消费倾向下降也有很大的影响。
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节约这种美德为世代中国人所崇尚。
然而正是这种传统的观念导致人们在传统上会将极大一部分收入进行储蓄,仅留下部分用于交易、需求以及预防意外支出。
这也是我国长期以来储蓄存款居高不下的原因。
而边际消
费倾向是增加的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支出的比率,储蓄的增加只能造成国民收入的降低,因此边际消费倾向的偏低导致消费支出的减少会降低国民收入增长的速度。
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其实仍然处于改革阶段,还不能发挥它在国民经济需求管理中应有的作用。
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制约着消费支出增长。
社会保障制度中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和就业制度是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最大隐患,而且目前随着人民逐渐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费用的增加使得居民手中的可支配收入用来储蓄预防意外支出和未来的支出。
比如,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养老保险制度中实行社会和家庭共同承担费用支出,而家庭支出占主要部分,从而增加了家庭的负担,使得家庭增加的收入中会有一部分用来养老;医疗保险制度的不公平使得广大的农村居民还需要依赖自己给自己看病;就业制度中对农民工的各种限制增加了劳动力流动的困难,随时面临的失业也会使得居民把增加的收入存入银行来规避风险,而不是用来消费或是增加投资。
三.中国居民消费发展未来的展望
消费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持其宏观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当前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没有跟上生产力发展水平,居民消费存在着明显不足的问题,对宏观经济的贡献不够,宏观经济发展过分依赖于投资,运行质量不高。
所以说未来中国的发展应该以消费为导向。
首先就得扩大内需。
一国的经济增长,要靠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拉动。
所谓内需,是相对于外需而言的。
内需包括“三驾马车”中除出口以外的另外“两驾马车”,即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其中,消费需求包括居民消费,也包括政府消费;投资需求包括政府投资,也包括企业投资。
因此,扩大内需是个整体,是个系统,涉及政府、企业、居民的全部支出、购买、投资,以及对国内市场的带动,而并非单纯地多花钱、多消费。
只有居民消费了企业的产品,边际消费倾向实现了持续稳步的提高,才能使企业的生产价值得以实现,才能拉动宏观经济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才能真正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利率与居民消费正相关,原因可能在于我国利率非市场化,因此要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6]在市场经济改革中,市场由价格机制来决定资源配置,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取决于价格的市场化,市场对资源的配置首先通过资金配置来完成,这就要求资金价格的形成要服从市场规律。
市场经济化下的商业银行自负盈亏,利润最大化是商业银行的追
求目标,因此利率市场化,可以使利率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对金融市场的资金进行有效配置。
四.结论
综上所述,从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分析可知,几年来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社会体制的改革等。
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持续下降对国民经济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如导致国内消费疲软、外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降低财政政策的效率等。
要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必须尽可能地提高居民边际消费倾向。
具体说来,应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培养消费热点、提高消费品质量等[7]。
[1]吴克烈,李汇简,消费函数中的边际消费倾向《社会科学研究》,2004,(2)
[2]王宋涛,吴超林,收入分配对我国居民总消费的影响分析《经济评论》2012年第6期
[3]刘长庚,吕志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实证研究 2005年8月第21卷第4期《消费经济》
[4]价格理论与实践,湖南省株洲市物价局,江立明
[5]《中国青年报》 8月29日
[6]王宋涛,吴超林,收入分配对我国居民总消费的影响分析《经济评论》2012年第6期
[7]郑必清.关于消费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儿个问题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0(10 ): 85一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