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下语文文言文试题汇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合集下载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步练习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步练习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步练习第15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选出下列划线字读音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降落B.下降C.投降D.空降答案:C解析:分析:C项“降”读xiáng,其他都读jiàng。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多音字字音的掌握情况。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这篇课文,选自《孟子》。

《孟子》是孟子自己编著的,收录的是他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B.孟子,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

名轲,字子舆。

C.“孙叔敖举于海”,是指孙叔敖,隐居海滨。

当时的君王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任命他为宰相。

D.拂,在“行拂乱其所为”中发“fú”的音,而在“如则无法家拂士”中发“bì”的音。

答案:A解析:分析:《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家作品的识记的掌握情况。

3.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是:()A.“舜发于畎田之间”,发,是“起”的意思。

B.“管夷吾举于士”,士,是狱官的意思。

C.“百里奚举于市” 市,是指市场。

D.“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是永远的意思,过,是犯错误。

答案:D解析:分析:“恒”经常、常常。

故答案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翻译。

4.比较下列各组划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国恒亡河曲智叟亡以应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安能辨我是雄雌D.国恒亡则有去国怀乡答案:B解析:分析:A、灭亡没有。

B、所以所以。

C、这判断动词。

D、国家国都。

经分析,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

5.选出不含通假字的一项()A.入则无法家拂士B.困于心衡于虑C.曾益其所不能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答案:D解析:分析:拂通弼,辅弼衡通横,梗塞,不顺曾能增,增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文言文阅读题附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文言文阅读题附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文言文阅读题附答案篇1文言文阅读。

(11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字的含义(4分)(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劳其筋骨(3)困于心衡于虑(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小题2: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小题3:文中所举舜、傅说等六位名人有什么共同特点?(2分)小题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读了这篇文章后有什么启发?(2分)参考答案:小题1:(1)被选拔(2)使……劳累(3)通“横”,梗塞、不顺(4)明白,了解小题1: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小题1:都是出身低微并历经磨难,后来受到重用干出了大事业。

小题1: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如要成才就要经受磨练,遇到困难时要经得起考验;要有忧患意识,不能贪图安逸等。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结合文章的内容来分析六位名人的共同点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题的能力。

结合文章的内容以及生活实际来谈即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文言文阅读题附答案篇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苏教版九下语文文言文试题汇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苏教版九下语文文言文试题汇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初中语文试卷灿若寒星整理制作2016年中考文言文试题汇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福建省莆田市】二、(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3-6题。

(17分)【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二章》)【乙】当今天下之病,臣请譬诸病者:其安时调养适宜,固不病矣;病在皮肤,医者能早去之,病且安矣。

此二者皆已不及,而病在支①体,若得良医,可速愈也。

天下之病,势已如是,于可医之时,陛下又选任良医,倘信任不疑,听其施设,非徒.愈病,又致民于寿。

若于此时,使②良医不得尽其术,则天下之病愈深。

愿陛下拔贤材,收众策,不惮③改作,以成大功,天下幸甚幸甚!(选自蔡襄奏折《乞④用韩琦⑤、范仲淹》,有删改)【注释】①支:通“肢”。

②使:假使。

③惮:怕,畏惧。

④乞:乞求,请求。

⑤韩琦:北宋政治家,名将。

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4分)⑴舜发.于畎亩之中⑵劳.其筋骨⑶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⑷非徒.愈病4.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划线的句子。

(6分)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分)⑵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分)5.请用选文中的句子填空。

(3分)⑴甲文中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有了这样的磨炼,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分)⑵乙文作者认为“天下之病愈深”的原因使“”。

(1分)6.甲、乙两文都论述了治理国家的问题,它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在人才的问题上,它们的看法又有何相同之处?(4分)【答案】(一)(17 分)3.(4分,每小题1分)⑴起,被任用⑵使……劳累⑶通晓⑷只,仅仅4.(6 分)⑴(3分)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试卷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试卷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个词语在文中表示“困苦”?A. 忧患B. 安乐C. 劳其筋骨D. 空乏其身2. 文中提到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其中“畎亩”指的是什么?A. 田野B. 山林C. 河流D. 宫殿3. 以下哪个句子表示“人只有在困境中才能成长”?A. 人恒过,然后能改B.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C.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4. 文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主要想表达什么?A. 人们在忧患中出生,安乐中死亡B. 人们在忧患中成长,安乐中衰亡C. 人们在忧患中生活,安乐中度过一生D. 人们在忧患中奋斗,安乐中享受成果二、解释字词(每题2分,共10分)1. 忧患2. 劳其筋骨3. 恒过4. 拂士5. 安乐三、句子翻译(每题3分,共15分)1.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默写填空(每题2分,共10分)1. 舜发于________之中,傅说举于________之间,胶鬲举于________之中,管夷吾举于________,孙叔敖举于________,百里奚举于________。

2.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 人恒过,________;困于心,________,而后作;征于色,________,而后喻。

五、内容理解概括(10分)请简要概括文中主要内容,并阐述作者的观点。

六、描写手法(10分)请分析文中使用的描写手法,并举例说明。

七、句子赏析(10分)请任选一句进行赏析,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

九年级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作者(),名(),字(),()时期邹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家、()家、()家,是继孔子之后第二代()家学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尊称为()。

本文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的人才观。

二、基础回顾1、解释加线词语。

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溪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3)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4)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人恒过,然后能改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7)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8)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9)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课文理解1、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2 、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3、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4、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②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5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6、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7、作者说‘顾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8、‘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9 文章第2.3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1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11、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你简要加以分析。

12、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13、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14、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15、请写出至少2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试题汇编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试题汇编

衢州市菁才中学中考语文文言文(人物传纪类)专题训练(2)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范蠡事越王勾践,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於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

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

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

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耕于海畔,父子治产。

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

齐人闻其贤,以为相。

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只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

久受尊名,不祥。

”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间行以去,止于陶,自谓陶朱公。

1、下面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断两处)居家只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2、下列句中的“以”与“以尊周室”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物喜B.可以一战C.令辱之,以激怒其众D.策之不以其道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范蠡事越王勾践事:②还反国反反:③布衣之极也布衣:④间行以去去:4、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文段主要写范蠡两次辞官的经过和原因。

B.范蠡离勾践而去,是因为勾践是个不能与大臣共患难同享福的人。

C.范蠡归还相印,散尽家财,是个淡泊名利的人。

D.范蠡从商经营有方,治国深谋远虑,颇负盛名。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5-8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通用5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通用5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通用5篇)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

文言文的类型有哪些,你见过的文言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篇1【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稿,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乙】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解释下列词语。

(1)牺牲:________________(2)衡: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1)何以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恒过然后能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齐鲁长勺之战,鲁国如果没有曹刿这样的贤士就不会取胜,这个事例恰恰证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句回答)4.找出甲文中集中体现曹刿政治思想的句子,以及乙文中体现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分别抄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5.从甲文或乙文中,选出你感触最深的一个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步练习及答案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步练习及答案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步练习及答案 15《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一、积累与运用请给下列单词加上一点注音符号并解释:① 不适合苟德。

② 还有什么比死人更糟糕呢。

③ 为了宫殿的美丽。

④ 为了一顿饭。

⑤ 对于提示者()()⑥乞人不屑也()();.2.请用“/”为下列句子留出适当的阅读停顿:你想要的比活着的更好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④ 这就是今天宫殿的美。

⑤ 这也是不可能的3、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①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③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④所识穷乏者得我与?4.在下列句子中添加一些单词。

这是宫殿的美。

通过这样做,你可以避免麻烦,什么都不做。

因此,你不能粗心大意。

认识穷人的人对我很好。

C.那些不仅是圣人的人。

通过这样做,他们生来就没有用处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5.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回答以下问题。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② “什么比死人更邪恶”?“什么是邪恶”是什么意思?③“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④ 文本中“鱼”和“熊掌”的隐喻是什么?鱼和熊掌这个比喻的目的是什么?2、阅读探究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忠接受了它,却没有为礼义争论。

万忠怎么能给我添砖加瓦!为了宫殿的美丽和妻妾的崇拜,穷人认识我和你吗?为身体而死而不接受它是宫殿的美;他为自己而死,没有接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2016年中考文言文试题汇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福建省莆田市】二、(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3-6题。

(17分)【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二章》)【乙】当今天下之病,臣请譬诸病者:其安时调养适宜,固不病矣;病在皮肤,医者能早去之,病且安矣。

此二者皆已不及,而病在支①体,若得良医,可速愈也。

天下之病,势已如是,于可医之时,陛下又选任良医,倘信任不疑,听其施设,非徒.愈病,又致民于寿。

若于此时,使②良医不得尽其术,则天下之病愈深。

愿陛下拔贤材,收众策,不惮③改作,以成大功,天下幸甚幸甚!(选自蔡襄奏折《乞④用韩琦⑤、范仲淹》,有删改)【注释】①支:通“肢”。

②使:假使。

③惮:怕,畏惧。

④乞:乞求,请求。

⑤韩琦:北宋政治家,名将。

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4分)⑴舜发.于畎亩之中⑵劳.其筋骨⑶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⑷非徒.愈病4.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划线的句子。

(6分)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分)⑵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分)5.请用选文中的句子填空。

(3分)⑴甲文中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有了这样的磨炼,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分)⑵乙文作者认为“天下之病愈深”的原因使“”。

(1分)6.甲、乙两文都论述了治理国家的问题,它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在人才的问题上,它们的看法又有何相同之处?(4分)【答案】(一)(17 分)3.(4分,每小题1分)⑴起,被任用⑵使……劳累⑶通晓⑷只,仅仅4.(6 分)⑴(3分)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故”“是”各1分,意思正确,句子通顺1分)⑵(3分)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衡”“作”各1分,意思正确、句子通顺1分)5.(3 分)⑴(2分)必先苦其心志,劳期筋骨,饿期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答出其中两小句可得1分,两句以上不完整也只得1分)⑵(1分)(使)良医不得尽其术。

6.(4分)甲文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文观点:选拔贤才,收取众人策略,大胆改革。

(或“拔贤材,收众策,不惮改作”)相同之处:都认为人才对国家至关重要,君主要重视人才。

(甲、乙观点各1分,相同之处2分,大意对即可)【贵州省黔西南州】二、(二)阅读文言文选段,然后回答后面题目。

(共15分)【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致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⑴管夷吾举于士.()⑵行拂.乱其所为()⑶及.其稍长()⑷或.因而抄录()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⑵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14.下列选项中与“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中的“作”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属予作文以记之B.化作春泥更护花C.零落成泥碾作尘D.马作的卢飞快15.历经磨难,让你有力量背负着痛苦继续行走,即使是用残损的手掌也能抚平生活的创痕。

甲文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什么?甲乙两文的故事能给我们什么启示?(4分)【答案】12.⑴狱官⑵违背⑶等到⑷有时(每一个小题1分,共4分)13.⑴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2分)⑵太夫人用荻在地上划,用(这样的方式)教(欧阳修)写字。

(2分)14.A.(3分)15.客观因素是:艰苦的生活环境(2分);启示:成才、成功都必须经历一番艰难困苦,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信心。

(2分)【参考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黑龙江省绥化市】三、(一)阅读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11—14题。

(8分)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孟子》两章)1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B.入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C.必先苦.其心志(动词,使……受苦)D.孙叔敖举于.海(由于)12.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3.文中划线句子能否删除?请结合上下文说明理由。

(2分)14.本文开头列举的六个事例可以印证“逆境出人才”的道理,而当代中学生大多处于“顺境”之中,在这样的“顺境”中怎样才能避免“死于安乐”呢?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2分)【答案】11.D评分说明:(2分)(D項中“于”是“从“的意思。

)12.(—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

评分说明:(2分)译对重点字词“征”、“发”得1分,整个句子翻译完整流畅得1分。

13.不能删除;①因为这句话前面的内容都是从造就人才的角度进行论述的,而这句话是从治理国家的角度论述的,这样由个人到国家,能使论述更全面、更严密。

②这句话前面的内容是正面论证,而划线句是反面论证,如果删去,就不能够全面充分的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

评分说明:(2分)答出“不能删除”的观点得0.5分;理由答出其中一点即给1分,两点都答出得1.5分。

14.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挫折与磨难有时会不期而至。

所以生活在“順境”中的我们要拥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的磨炼自己,让自己的性情变得坚韧起来,自立自强,勤奋进取,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学生,只有这样,当危难来临时,我们才不会“死于安乐”。

(2分)评分说明:(2分)观点正确得1分;能结合自身实实际论述,完整严密得1分。

【湖南省郴州市】二、(三)文言文阅读(16分)【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傥②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上①谓侍臣曰:治《如治病,病导愈,犹宝将护。

俛|遽自放纵,病复作,【注】①上:指唐太宗。

②傥:倘若。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⑴管夷吾举于士.()⑵困于心衡.于虑()⑶病虽.愈()⑷四夷俱服.()1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⑴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⑵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13.甲文开头连用六个排比的作用是什么?乙文开头运用比喻的作有又是什么?(4分)14.结合甲文的观点,说说魏征、“唯喜陛下居安思危”的原因。

(4分)【答案】11.⑴狱官。

⑵通“横”,梗塞,堵塞,不顺,⑶即使。

⑷臣服,服从。

(4分。

每题1分。

)12.⑴(2分)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的才干。

(紧扣“所以”“动”“忍”“曾”的理解,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⑵(2分)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

(紧扣“故”“数”字的理解,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13.(4分)甲文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乙文运用比喻,用治病来比喻治国,说明国家虽然强大了,但仍然要小心谨慎,居安思危。

(每问2分,意近即可。

)14.(4分)甲文告诉我们忧愁祸患能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导致颓废衰亡。

唐太宗虽身处太平盛世,但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即能居安思危,也就尤为可贵、可喜。

(写出甲文观点2分,分析乙文2分。

意近即可。

)【参考译文】唐太宗对亲近的大臣们说:“治国就像治病—样,即使病好了,也应当休养护理,倘若马上就自我放开纵欲,一旦旧病复发,就没有办法解救了。

现在国家很幸运地得到和平安宁,四方的少数民族都服从,这真是自古以来所罕有的,但是我一天比一天小心,只害怕这种情况不能维护久远,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啊。

”魏征回答说:“国内国外得到治理安宁,臣不认为这是值得喜庆的,只对陛下居安思危感到喜悦。

”【辽宁省沈阳市】二、(二)阅读选文,完成7~10题。

(14分)【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乙】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①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②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惟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③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④,此子房⑤教之也。

当淮阴⑥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选自《留侯论》,有删节)【注释】①挟持:内心怀有。

②项籍:即项羽。

③轻:轻易。

④弊:疲弊。

⑤子房:即张良,字子房,为汉高祖刘邦主要谋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