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字与古人生活态度的关系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精神

“度”、“打”一声之转。”可见,
“打”在方言中
有“度”、“桔”、“拂”、“秧”的读音。 综上,“打”字古音的面貌为:“打”的音注有宅耕 切、德冷切、都定切、都挺切、都梃切、都冷切、德冷切、 都假切、滴耿切、丁雅反、得耿反、都瓦切、都那切、德 马切。“打”音可为“度”、“顶”、“当”、“桔”、 “拂”、“秧”。“打”与褐韵字相押,“打”可入家麻 韵。“打”的声调有去声、上声、入声三种读法。 2.“打”字的现代音 《汉语大字典》(1988年)首先为“打”这个字注 了普通话读音,然后引《六书故》都假切,作为现代普通 话的音源。《现代汉语词典》(1983年)、《当代汉语词 典》(2001年)等工具书注“打”音为d6音和dd音。可 见,“打”字的现代普通话的读音为曲音和dd音。
读都瓦切不成声矣。又《唐韵》德冷切。《集韵》《韵 会》都冷切。又欧阳修《归田录》打字当滴耿切。”这里 反映了“打”音注的变化,即由都梃切、德冷切、都冷 切、滴耿切演变到都假切、都瓦切、都那切。《汉语大字 典》(1988年)手部中说:“打, 《广韵》德冷切,上梗
桔,蒲项反。梯,音拂。秧,音怅怏,亦音为车鞅。又注
(chub),恿(de)声。人通过头顶与天道相通,天人合 一就是道。“德”字, 《说文》:德,升也。形声。从
f(chi),“i”双人旁,有众人之义,表示行走、实
践。“一”横为东西,“l”竖为南北,四方中央皆备。
在这里为十种善心:忠孝心、好善心、慈悲心、平等心、 博爱心、教化心、忠恕心、和蔼心、忍耐心、勇猛心。这 个“四”,是一只眼睛向天上看,表示尊天德之道而行, “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行”。“德” 字的本义,有升华心灵品格的意思,一心一意去实践才称 得上是德。 3.汉字与佛教 佛:梵文Buddha音译“佛陀”的简称。意译为“觉 者”、“知者”、“觉”。“觉”有三义:自觉、觉他、 觉行圆满。小乘讲的“佛”,一般是用作对释迦牟尼的尊 称。“佛”:属象形字。也属表意字。“弗”作“不” 解,说明不同常人才能成佛。“悟”:吾心之意,佛陀是 通过自我觉悟才得以成道。 二、儒释道精神对中国汉字的影晌 中国的汉字外彤现在是方块,甲骨文、金文 却不是。从周朝后期开始,汉字字形逐渐变方, 说明中国文字受到了儒家文化中庸之道的影响。 “示”甲骨文本作“TJ,,像祭台形状。后来在横上又加了 一横,表示在天上方;F边的竖也加了两条,变成三竖, 明确表示出是曰月星三神。这也是许慎的解释。 佛教创造了很多新字。比如“魔”字,中国原没有这 个字,因为“魔”指恶鬼,以“鬼”为表意偏旁,读音与 “麻”字相近,所以就成了“魔”。古人从译经悟出反切, 研习梵语,对语音声、韵有了深入研究,形成汉语语音学基 础。现在有许多佛教“术语”成为日常用语.比如:“世 界”出自《楞严经》,“世”指时问,“界”指空间。“实 际”出自《智度论》,指“真如”(宇宙本体)。 三、正确运用儒释道精神解读中国汉字的意义 比如数字“三”可表示定数,也可表示约数,从中 国传统文化上讲,三表示多,但也不一定,“三番两次”
论汉字与古人生活态度的关系

论汉字与古人生活态度的关系课程名称:汉字文化学号:1207090113姓名:任静专业:商务英语院系班级:商学院商务英语一班论汉字与古人生活态度的关系摘要一个汉字演化的历史,就是一部文明发展史,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汉字文化中,我们的言行,我们的生存方式,乃至我们的一切,都在注释着汉字,或者说,汉字在注释着我们的一切。
从汉字的发明到今天已有几千年,它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汉字给我们力量,给我们感动,给我们人生最深刻的见解。
关键词汉字生活态度文明美好祝愿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每一个汉字不仅体现了它的交流功能,而且也折射出当时社会情况、生活现象及思想意识。
例如,“生”的甲骨文写作“”《说文》:“生,进也,像草木生出土上。
”“生”从字形上看是“土”加一棵小草,有长出、生长之意。
此字展示的是一种活泼的生命美,体现了人们看到草木破土而出、欣欣向荣的喜悦心情。
从而衍生了“生机勃勃”、“生龙活虎”等成语。
《易经·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
”这是古人对天地对世界的歌颂,人们期待世界永远充满生机,表达了生生不息的美好祝愿,这是古人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的流露。
“生”还是一种境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
这是一种人们对生命的珍惜,不虚掷年华,不蹉跎岁月的生活态度。
再如“日”字,《说文》:“日,从口从一。
”“一”有道之意,也就是说古人认为太阳跟神有关,便创造了大量关于日的神话。
先民们在各种器具上刻下太阳纹络,以求吉祥、幸福。
代代不息的各种朝日、祭日活动,寄托了人们对日的敬畏,希冀。
汉字中大多以“日”作偏旁的字,都表示与太阳有关的事物。
“光明,温暖”等词体现了人们对光明温暖的向往及赞美之情。
商汤王的浴器上铸有九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这种对光明的期盼,期盼每一天都能获得重生贯穿了整个文明史。
“德”在《说文》中的解释是“德,升也。
从彳,惪声。
”甲骨文“德”是,从彳从直,直亦声,属形声兼会意。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汉字是中国人的第五大发明,没有汉字就不会有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
可以说汉字是中华文明之母,就这个意义上讲,令国人自豪的四大文明都是汉字这个大发明的衍生物。
汉字是时代的见证,它跨越时空记录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承了宝贵的中华文明。
让我们看到了中华五干年来的历史和真实,知道了民族的历史进程和灿烂辉煌的文明。
汉字不只是一个载体,也不仅是一种工具,在笔画的组合中,见证了社会的变迁和文化思想的演变,汉字当中蕴藏着无尽的宝藏,蕴含着中华文化中的精髓。
汉字是铸就中华文化大厦的基石,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一、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从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中华民族为了交流思想、传递和保存信息,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创造出来的书写汉语的符号系统。
它的发生、发展和演变都要受到其它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这种制约就是隐含在汉字系统中,反映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生存方式、思维特点、风俗习惯等。
同时,汉字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还是承载和传播文化的工具,负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
“文化”的含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文化泛指各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即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而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精神文化而言,主要包括科学、教育、政治、文学艺术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系,是文化的一部分。
古老的汉字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世界上其他几种古文字早已消失,而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至今犹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汉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汉字是传承历史与文化的载体,其在中华文明的延续过程中所起到的纽带作用功不可没。
二、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了汉字的产生和发展首先,社会需要促进了汉字的产生和发展。
原始社会时,先民群居生活,彼此之间需要相互沟通、交流,进而产生了语言。
但在实际交往中,语言却不能完全满足人们交流的需要。
汉字中的古代家庭生活与文化

龙源期刊网
汉字中的古代家庭生活与文化
作者:陈静
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9年第03期
汉字是表意文字,古人在造字时把汉字的“形”与“意”和表达物的“象”联系起来,并且在取客观之“象”为汉字构形时,取什么样的“象”、怎樣造“象”达“意”都含有人的主观看法,并能映射当时社会背景和风俗习惯,所以从汉字中总能“窥见”古人的一些生活图景。
本文通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一》中“男”“女”“婚”“夫”“妇”“冠”“安”“家”“父”“母”“保”“孝”12个字来阐释汉字中蕴含的古代家庭文化现象,是希望大家不要仅仅将汉字看成是一种记录语言的符号,在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大背景下,更应看到汉字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意义。
从大处说这对提升民族的文化自信有积极的意义,从小处说这也有助于培育学生的语文与传统文化素养。
[汉字,汉语,中国]浅谈汉语汉字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汉字,汉语,中国]浅谈汉语汉字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87052958a0116c175e0e48b1.png)
浅谈汉语汉字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一、汉字(一)汉字的起源。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而汉语更是蕴含了丰富的内涵,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汉语汉字是其精髓。
下面先来谈谈汉字的起源。
汉字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
在文字创造之前,人们主要使用有声语言,而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有声语言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焦急交际的需要,因此便产生了记录语言的字。
世界上几个古老的国家使用原始图画进行交际,在古埃及的前王朝时代,人们通常使用图画文字。
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常用鸟兽花草等图案绘制在仰韶文化的陶器上,而这为后来汉字的起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随着社会的发展,图画文字逐渐退出人们的交际舞台,于是大量的象形文字产生了。
汉字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息息相关。
为了更好地交流,人们开始进行思考,这使得最初的形象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虽然人们的观察不到位,描写技术也粗糙,但经过长期的训练也能把物体画得很逼真。
所以保存在商周时代甲骨、金文中的比较古老的象形字,它们的形体与原始图画没有多大的区别。
(二)汉字的特点。
汉字的历史悠久绵长,也是世界上使用至今最古老的文字。
在历史的长河中,唯有中国的汉字代代相传,流传至今。
距今三千多年的甲骨文虽不是最初的汉字但已经相当成熟了。
至今还未发现早于甲骨文的汉字,但从距今六千多年出土的陶器上发现已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记事符号。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其主要特点是具有表义性。
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种文化载体,同时它也是一种精神产品,汉字本身就是文化是一种文化系统。
我们能通过某些汉字的字形、字义、字音对古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有一定了解,所以汉字中形声字占绝大多数也是一个重要特点。
二、思维方式(一)思维方式的含义。
思维方式是指人们用以处理信息和感知周围世界的一种思维习惯。
心理学将思维定义为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高级元认知过程。
汉字与古代社会风俗文化修改版

汉字与古代社会风俗文化摘要: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汉民族文化信息的载体,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信息模块,而客观、系统地记录了古代科学知识、文化观念、风俗习惯的诸多信息。
,本文选取了与古老的习俗和文化相关词的汉字,通过其原始意义的分析,新的意义的发展来探讨汉字与古代风俗习惯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揭示汉字与文化的关系。
我们将从汉字看古代婚姻形式、从汉字看古代生育文化两个方面讨论汉字反映的古代社会风俗观念。
关键词:汉字;起源;古代社会;风俗习惯;关系汉字不仅是世界四大古老语言之一,而且还是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
在长期的生活社会实践中,汉族的祖先创造了汉字。
建立在象形基础上的汉字,具备以形构意和形声联合的特点,因此汉字的表现力具有跨时空的特点。
人是群居动物,人类的实践活动都在一定的群体中进行,长期的群体生活形成的共同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相沿成习,日趋形成一种风俗。
风俗文化是人类最早的文化现象之一,是一个民族特殊的文化意识形态,源于社会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迁。
[1]汉字是汉族文化的一部分。
因此我们可以以汉字为工具,了解到汉民族的文化形态,思维模式和社会历史。
一、从汉字看古代婚姻形式(一)从"姓”"后”看上古的群婚习俗每个人都有的作为自我标志的“姓”,是陪伴人们终生的标志。
人们一般都姓父亲的姓,但是姓”这个字却从"女”旁。
"姓”的甲骨文从女从生会意。
"生”字本"像草木生于土上”(《说文解字》),此处表示人的出生;"女”则表示人生之所由。
《说文•女部》:"姓,人所生也。
”意思是,"姓,标明人由谁所生。
“姓作为一种血统的标记,正与其字形之造义相符合。
显然,造"姓”字之时,在上古先民的观念里,母亲的身上才维系着孩子的血统。
或许,那时的古人都是从母得姓,比如说,汉族先民古姓多从"女”旁:黄帝姓姬,神农姓姜,夏禹姓姒,这大概可以证实我们的观点。
汉字文化演变对生活的影响和我的看法

论我对汉字表现及书写由古至今演变的看法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文化产业系2015级汉语言文学 124162015006 陈思晗曾经有一位老者问我:“你喜欢语文吗?”我说我喜欢的,每次语文考试都能拿到不错的分数。
老者微笑着又问:“那么你觉得汉字难学吗?”年幼的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不难!”他笑得更甚了,他说:“这么多年了,我还是觉得这个汉字,不简单啊!”年少的我不解其意,如同井底之蛙不知蓝天的深义。
多年以后,竟意外接触了汉语言的领域,才觉得老者的话包含了对这门文字很深的热爱和执着,令我回味至今。
在我学习古代汉语时,常常为古人华美的辞藻和非凡的想象所折服,无比钦佩他们对汉字出神入化的运用。
我想,这也许是所谓的“造化钟神秀”带来的影响。
文人风气鼎盛的时代,轻衫细马的少年也能吟对赋诗,侃侃而谈易经之道。
这,是在汉字文化衰弱的现代鲜有的。
我了解的汉字,可单独看它,也可组合成句、成段地看它。
单独看,便是看每个汉字的形、音、意以及它的延伸。
成句、成段看,是看它在每篇文章、诗词中的应用。
在组合后的汉字形态中,我最想说的是汉字在古代文学中的内涵。
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可知汉字具有的“意境”之美,这也正是我为之痴迷的原因所在。
西方人讲究直白,不喜欢含蓄,他们表达爱意的说话方式也很直接,一句“我爱你”即可。
而中文里,向来讲究含蓄,鲜少有这样露骨的表达。
若男子真正倾慕一女子,便要营造出“楼微倚、户半开”的氛围,轻轻地道一句:今晚月色真美。
更妙的是李义山表达爱意的方式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并无一句我对你的真实作为,却能令人感受到飞蛾扑火般的真情。
讲到中国汉字的意境之美,避不开《红楼梦》。
《红》开篇中有写到:“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仅是读到这句判词,想到黛钗和大观园中人的命运,便有令人潸然泪下之感,无不荒凉悲戚,竟是无语凝噎之态。
而贾宝玉千古流传的那句痴语:“这个妹妹我见过”,又怎抵不过任何一句一见钟情的肺腑之言呢?再说单独看汉字。
浅论古人书法之性灵生活

短佳句 , 随兴而 书, 度过 闲时 , 何 等逍遥 自在 。 古人的这些论述表 明, 书法是中国古代文人休闲时光中一种重要 的消闲工具 。
当然也有完全相反 的时候 。 有些时候 , 书法不再是一种文人
抒情遣兴 的乐事 , 而变成 了一种苦差 。 羊欣 《 采古来能书人名 》 中 最早 记载 了关于韦仲将 的一件苦事 : 诞字仲将 , 京兆人 , 善楷 书 , 汉、 魏 宫馆宝器 , 皆是诞 手写。魏明帝起凌云 台 , 误先钉榜 而未 题, 以笼盛诞 , 辘轳长短引之 , 使就榜 书之 。榜去地二十五丈 , 诞 魏明帝建成一座高台 ,已经将 匾挂到了高台之上才发现匾额 上 忘了题字 , 只有将 当时著名的书法家韦仲将放在篮子里 , 再把他 吊上去题字 。 可是 匾离地面很 高 , 韦仲将恐 高 , 于是又羞 又气 , 摔 了毛笔。 等他下来后立 即烧毁了毛笔 , 并告诫他 的子孙们从此再
“ 游” 的处世 哲 学 , 他 认 为“ 游” 的关 键是 “ 忘” , 通过“ 忘” 达 到 “ 游” , 最终变成“ 至人 ” 。 而“ 虚静” 是庄子达到“ 游” 的必要过程和 手段 , 是 由“ 技” 进乎“ 道” 的心理通道 。 另外 , 道家文化 , 特别是庄 子“ 游” 的文化范 畴 , 体 现 了“ 艺” 在古代 文人那 里从技 艺 , 到审
稀, 其不为外物移其好者 , 又特稀也 。余晚知此趣 , 恨字体不工 ,
不能到古人佳 处。 若 以为乐 , 则 自足有余 。 ” 呵 见, 宋代大文学家 欧阳修和苏轼 都认为 , 能在 明窗净几的优雅环境 中 , 使用着精 良 的书写工具从 事书法活动是人生之中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 。 黄佑 田在《 衡山父工墓 志铭》 中曾记载 了文征明这样一件小 事“ 公 书未尝苟且 , 或答人简札 , 少不 当意 , 必再三易之不厌 。故 愈老而愈益精妙 , 有细人毫发者 。或劝其草次应酬 , 日: ‘ 吾 以此 自娱 , 非为人也 。 ” ’ ⑥ f 也 说, 文征明写字非常认真 , 即使是写便条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汉字与古人生活态度的关系
课程名称:汉字文化
学号:1207090113
姓名:任静
专业:商务英语
院系班级:商学院商务英语一班
论汉字与古人生活态度的关系
摘要一个汉字演化的历史,就是一部文明发展史,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汉字文化中,我们的言行,我们的生存方式,乃至我们的一切,都在注释着汉字,或者说,汉字在注释着我们的一切。
从汉字的发明到今天已有几千年,它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汉字给我们力量,给我们感动,给我们人生最深刻的见解。
关键词汉字生活态度文明美好祝愿
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每一个汉字不仅体现了它的交流功能,而且也折射出当时社会情况、生活现象及思想意识。
例如,“生”的甲骨文写作“”《说文》:“生,进也,像草木生出土上。
”“生”从字形上看是“土”加一棵小草,有长出、生长之意。
此字展示的是一种活泼的生命美,体现了人们看到草木破土而出、欣欣向荣的喜悦心情。
从而衍生了“生机勃勃”、“生龙活虎”等成语。
《易经·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
”这是古人对天地对世界的歌颂,人们期待世界永远充满生机,表达了生生不息的美好祝愿,这是古人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的流露。
“生”还是一种境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
这是一种人们对生命的珍惜,不虚掷年华,不蹉跎岁月的生活态度。
再如“日”字,《说文》:“日,从口从一。
”“一”有道之意,也就是说古人认为太阳跟神有关,便创造了大量关于日的神话。
先民们在各种器具上刻下太阳纹络,以求吉祥、幸福。
代代不息的各种朝日、祭日活动,寄托了人们对日的敬畏,希冀。
汉字中大多以“日”作偏旁的字,都表示与太阳有关的事物。
“光明,温暖”等词体现了人们对光明温暖的向往及赞美之情。
商汤王的浴器上铸有九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这种对光明的期盼,期盼每一天都能获得重生贯
穿了整个文明史。
“德”在《说文》中的解释是“德,升也。
从彳,惪声。
”甲骨文“德”是,从彳从直,直亦声,属形声兼会意。
“德”字表示的是人一直向上走,以两脚不断向上攀登来喻说人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
“德”字背后隐伏着人们的一种期待:期待一种高度,期待一种不断上升的高度。
人的修养无限,品德的高度也无限,于是“高”成了“德”字永远的目标。
“德高望重”、“德厚流光”表达了人生崇高而美好的境界。
古人以为“心”是人的思维器官,人的意识、思想均来自“心”,故“德”字从心。
“德”字蕴含的是古人对美好品德的赞美、期待、向往。
万物有德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影响着汉民族的思想道德意识。
几乎每一个字都有它独特的意义,这就是多样的汉文化的一种体现,这也是我们作为龙的传人的一种自豪与优越感。
永远的汉字,不朽的文化,源远流长。
一如“永”字,甲骨文写作,像水流曲折的样子。
《诗经·周南·汉广》:“江水永矣,不可方思。
”这种蜿蜒曲折的状态像一首时间、生命的赞歌。
从“永”字依旧能感受到古人创造此字时的迷茫与执着。
一方面是无始无终,不可穷尽,一方面又不可替代。
永远有多远,一种你想象不到的,怎么也抵达不到的时间轴。
“永”字被人们赋予了极其深广的意义,用来表达长久,恒远之意。
“永世”“永逸”体现了人们的一种永久期待。
封建时代一些皇帝的年号——永元、永弘、永定、永和、永乐等都较集中地体现了“永”字蕴含的一种民族期待。
汉字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流传下来的不可多得的一份遗产,作为汉字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我们更应该了解汉字,把汉字真正当作中华民族的瑰宝来传承,为汉字的发展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使汉字文化能够被更多的人来接受,使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到汉字的重要性,只有被多数人接受,汉字文化才能称得上是文化。
社会要发展,并不只是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承、文化的发展才是至关重要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才是真正的富有。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
[2]何九盈:《汉字文化学》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0
[3]苏新春:《汉字文化引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