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中等收入陷阱分析

合集下载

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

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

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
1. 中等收入陷阱的定义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在达到一定收入水平后,其收入增长放缓且难以突破困境的现象。

通常,这种困境会导致国家在收入水平上停滞不前,无法跨越到高收入国家的行列。

2. 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
1) 技术进步缓慢:中等收入国家通常在技术创新和发展上缺乏动力,无法保持高速增长。

2) 结构性问题:中等收入国家的产业结构可能出现问题,过度依赖传统产业,难以转型升级。

3) 人力资本不足:国家的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源质量低下,造成生产率低下,难以吸引高端产业投资。

3. 中等收入陷阱的影响
1) 社会不稳定:经济停滞导致就业机会减少,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容易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动荡。

2) 经济增长乏力:中等收入陷阱会导致国家整体经济增速放缓,陷入长期低增长状态。

3) 影响人民生活水平:国家经济停滞会导致社会福利水平下降,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4. 中等收入国家的突破之路
1) 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中等收入国家应该加大对科技领域的投入,推动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

2) 产业结构升级:国家应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附加值产业,
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3) 加强教育和人力资本建设: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人民的素质和
技能水平,提高整体生产力。

5. 结语
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但只要国家政府加大改革力度,积
极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中等收入国家仍有希望摆脱陷阱,实现
经济跨越式增长。

希望各国能够在发展道路上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

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思考肖韡20142250101502010 年中国人均GDP 超过4 000 美元,标志着正式进入“上中等收入”行列。

通过对掉进“中等收入陷阱”的拉美等国家进行比较,以及对跨越这个“陷阱”并早已进入高收入行列的“日韩”进行了分析,指出中国面对“中等收入陷阱”可能遇到的挑战;分析了中国平稳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潜在的优势。

并最终得出优势占主导地位,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可能性较小的结论。

一、“中等收入陷阱”概念的提出世界银行将世界各经济体按年人均国民总收入分为低、中、高 3 组,并每年公布调整的标准。

根据 2010 年 8 月的最新标准,低收入为年人均国民总收入 995 美元及以下,中等收入为 996—12 195 美元,高收入为 12 196 美元及以上。

其中,在中等收入标准中,又划分为“偏下中等收入”(以下简称“下中等收入”)和“偏上中等收入”(以下简称“上中等收入”),前者的标准为 996—3 945 美元,后者为 3 946—12 195 美元。

根据这个标准,在世界银行目前统计的 213 个经济体中,低收入组有 40 个,中等收入组104 个,高收入组 69 个。

在中等收入组中,下中等收入有 56 个,上中等收入 48 个。

在 2009 年全世界创造的 58.14 万亿美元 GDP 中,低收入经济体创造的仅为 0.43 万亿美元;中等收入为 16.12 万亿美元;高收入为 41.59 万亿美元。

在中等收入组中,下中等收入和上中等收入经济体创造的 GDP 大约各占一半,前者为 8.81 万亿美元,后者为 7.30 万亿美元。

2006 年世界银行首次提出“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概念,2010 年又进一步阐述为:“几十年来,拉美和中东的很多经济体深陷‘中等收入陷阱’而不能自拔;面对不断上升的工资成本,这些国家作为商品生产者始终挣扎在大规模和低成本的生产性竞争之中,不能提升价值链和开拓以知识创新产品与服务为主的高成长市场”。

简述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 并分析其成因

简述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 并分析其成因

谢谢观看
《“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机制与跨越路径研究》是2019年12月1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作者是潘恩阳。
参考资料:中等收入陷阱:基于经济转型与社会治理的理解
《中等收入陷阱:基于经济转型与社会治理的理解》是2018年3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作者是郑之杰。
参考资料:四大陷阱
四大陷阱指中等收入陷阱、修昔底德陷阱、金德尔伯格陷阱和气候变化陷阱。
简述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并 分析其成因
参考资料:民生经济概论
《民生经济概论》是2019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内容介绍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经济体的人均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发展战略和发 展方式转变,导致新的增长动力特别是内生动力不足,经济长期停滞不前。同时,快速发展中积 聚的问题集中爆发,造成贫富分化加剧、产业升级艰难、城市化进程受阻、社会矛盾凸显等。 中等收入陷阱形成的原因 1、依赖初级产品的对外经贸战略与结构性失衡 对外开放战略,尤其是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被视为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成功发展的 重要原因。外围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缓慢,贸易条件不断恶化。这种不平衡的国际经济格局不利 于发展中国家摆脱中等收入陷阱。
参考资料:中等收入陷阱:来自拉丁美洲的案例研究
《中等收入陷阱:来自拉丁美洲的案例研究》是2012年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郑秉 文。
参考资料:人口老龄化与“是2013年4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田雪 原。
参考资料:“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机制与跨越路径研究
内容介绍
传统制度包括土地制度、城乡财富分配结构与税收制度、政府行政制度与法制、社会阶层体系与 社会秩序等。 5、观念的发展和经济发展产生脱节 这些观念和素质的差别正是地区经济存在差别的关键问题,正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仅从供给 侧抽象地来看,区域经济发展就是本地人的观念和素质转变,经济发展过程就是观念和素质的转 变过程,再也没有其它的什么了。只不过这个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本地人在自己的实践中, 经过不断地学习、探索、挫折、反思与醒悟,才能逐渐实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科-中等收入陷阱内容介绍

第八讲 中国社会发展的六大陷阱与三大定律(下)

第八讲   中国社会发展的六大陷阱与三大定律(下)

第六讲中国社会发展的六大陷阱与三大定律张峰教授博导社会问题分为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主要指社会学研究的问题,广义则不限于社会学研究的。

一、六大陷阱中国“发展中”:时空压缩,旧问题尚未解决,新问题已经出现。

矛盾的突显。

矛盾的发展期和矛盾的,形成“叠加效益”。

城乡二元结构贫富差距腐败问题不要以转型来遮蔽问题,为腐败等问题寻找托词。

中国高铁美国第一条高铁中国修——高铁腐败的高发期中国三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改革的现状是教育在追求公平的时候,效益的问题越来越凸显,文理要不要分科。

先发国家后发国家(吸取经验、避免教训)1、中等收入陷阱——拉美陷阱北美和南美现象美国3.8亿人口,持枪3.9亿只——美国持枪有历史的传统(自卫的需要)道德评价和历史评价(哥伦布是海盗——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影响世界的三马(卡尔马克思;马克思韦伯;)中等收入:5000-10000美金产业结构:资源型(巴西:石油、铁矿石、木材等);集约型(亚洲四小龙)国际公认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日本用了12年跨入高收入国家,韩国则用了8年。

东亚梯次开发——梯次转移(日本-第一级;亚洲四小龙-第二级;中国沿海-第三级;内地-第四级;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国-第五级)工业化(1.0机械化、2.0电气化、3.0信息化、4.0智能化)IT新四巨头:GAFA(google搜索引擎、地图、汽车、手机;亚马逊amazon买书、手机、商品目录信息;脸谱网facebook;苹果手机apple),微软退出2、福利社会陷阱——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希腊债务危机“新债还旧债”。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是以主权债务危机的形式出现——起源于国家信用,即政府的指出负债表出现问题。

根本原因是这些国家的经济失去了“生产性”。

(戈尔巴乔夫:民主与新思维)社会党目标、社会民主党本次危机,就欧盟而言,面临着科技水平很难短期内提升和币值要保持稳定的双重挑战。

中等收入陷阱分析

中等收入陷阱分析

过往几十年,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后的国家,大致分两种: • 以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为代表的国家,在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后,会用5~10年的时间顺利从1万美元
提升至2万美元,从而顺利步入发达国家行列。 • 以俄罗斯、巴西、马来西亚、土耳其为代表的国家,在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后,就进入长达10年的经济
人口超过10亿的国家中,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的国家。另外一个人口超过10亿的国家是印度,但印度的 人均GDP只有2000美元,只有中国的1/5。 • 在现代经济发展史,人均GDP1万美元,是一个很重要的关卡。“中等收入陷阱”实际上就是指人均GDP 达到1万美元这个关卡。 • 目前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划分: 人均国民总收入低于995美元为低收入国家; 996美元到389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 3896美元到12055美元之间的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 超过12055美元是高收入国家
看完观点,再来看几个现象。这样会更直观一些,让我们对中等收入陷阱有一个形象的认识。 • 美国是在1978年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当时美国的人口是2.23亿。随后这40多年里,美国一直蝉联世界
上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的国家中人口最多的桂冠。 • 直到2019年,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的国家中,人口最多的国家被中国取而代之。并且中国是世界上唯一
展到人均GDP1万美元的程度但想要进一步发展,就不能让本国经济只停留在资源型,或者劳动密集型的经 济层面上 • 日韩是其中转型成功的国家,冠冕堂皇的原因就不说了,我们不妨看看转型成功前都发生了什么 • 日本:日本1981年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1987年达到2万美元,用了6年时间把人均GDP突破中等收入陷 阱,跻身发达国家行列。在此期间,发生了广场协议,1985年签订的广场协议,实际上就是日本缴纳给美 国的投名状,随后90年代泡沫,日本被痛宰一刀,经济长期停滞; • 韩国:1994年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1996年达到1.2万美元,刚好达到门槛。结果1997年爆发的亚洲经 济危机,给予韩国经济重创。在外汇枯竭,整个国家都面临破产风险的情况下,韩国只能朝IMF求援。最 终IMF以提供大量贷款为诱饵,逼迫韩国完全放开自身金融市场,将经济自主权完全交于美国处置,才得 以度过亚洲经济危机。而大量韩国企业被外资在经济危机中以白菜价抄底,甚至韩国的支柱企业,比如三 星,高达56%的股份都掌握在美国手中,变相窃取了韩国经济发展成果

“中等收入陷阱”浅析

“中等收入陷阱”浅析

“中等收入陷阱”浅析作者:来源:《消费导刊》2011年第15期“中等收入陷阱”是2006年世界银行在其《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明确提出的一个概念。

它指的是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新的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徘徊的一种状态。

一、“中等收入陷阱”的表现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基本特征有:贫富分化严重、经济停滞或增长回落、过度城市化、增长转型困局、社会冲突加剧、腐败问题突出、民主乱象、金融体系脆弱等。

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主要有以下几个表现:收入差距过大;人力资本积累缓慢,增长模式转型不成功;金融体系脆弱;劳动力转移困难;民主进程缓慢与腐败。

二、“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国内学者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说法:1.社会建设滞后说。

新兴市场国家突破人均GDP1000美元的“贫困陷阱”,后,很快会奔向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起飞阶段”;但到人均GDP3000美元附近,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自身体制与机制的更新进入临界状态,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由于经济发展自身的矛盾难以克服,发展战略失误或受外部冲击,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阶段。

2.两大转型失败说。

历史经验表明,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的挑战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另一个是民主政治的转型。

很多国家之所以步入了“中等收入陷阱”,根本的原因就是未能有效应对这两大挑战。

所谓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主要指产业升级,并由生活必需品时代转入耐用消费品(房、车等)与服务业时代。

所谓民主政治的转型,如东(南)亚的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等,经济大都起飞于威权政府阶段,而经济持续的增长进入中等收入行列后,国民民主与利益诉求比较强烈,要求政治变革的呼声很大,推进由威权向民主的转轨。

3.五大诱因说。

拉美一些国家之所以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直到2007年它们仍然徘徊在人均GDP3500美元一6000美元的发展水平上,主要由这样五大诱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城市化与工业化脱节。

发展中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分析和启示

发展中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分析和启示

发展中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分析和启示内容摘要:发展中国家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顺利进入高收入社会,需要从确立基本经济制度、选择发展战略、调节收入分配、调整宏观政策、完善体制机制等五个方面入手。

我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最大风险来自于贫富分化带来的社会矛盾,避免落入陷阱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长期着力点是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和参与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发展战略,深化改革一、为什么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一个简要的分析框架总结先发国家长期持续经济增长的历程、后发国家成功实现经济追赶而成为发达国家的经验、部分国家长时间处于中等收入水平的教训,我们认为可以从经济制度、发展战略、收入分配、宏观政策、体制机制等五个方面,分析发展中国家实现持续增长、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顺利进入高收入社会的必要条件。

(一)僵化的经济制度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在目前有关“中等收入陷阱”的讨论中,隐含的假设是所有经济系统都采用市场经济体制。

诚然,迄今所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是以市场经济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经济体,但人类近代历史上并非只有市场经济这一种制度。

在上世纪超过一半的时间里,前苏联、东欧等国都实施过计划经济或命令经济,也曾一度获得了较快、甚至超过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部分国家实现了基本工业化。

但计划经济的内在缺陷及其上层建筑所存在的问题,使这些国家虽然在上世纪后期已经进入了中等收入阶段,但在中等收入阶段长期徘徊,最终未能依靠计划经济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由于选择了错误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些国家才普遍遭遇了“中等收入陷阱”。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实行计划经济和命令经济的绝大多数国家都纷纷向市场经济转轨。

在从计划到市场激进转轨的过程中,部分国家的经济一度出现持续几年的负增长。

波兰、匈牙利、捷克等国通过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并较快地融入欧洲统一市场而实现了经济复苏和增长,目前已经成为高收入国家。

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学原理

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学原理

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学原理
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学原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资源和技术的枯竭:经济体在发展初期往往通过资源和技术的引进和利用实现了快速的经济增长,但是资源和技术的发展有其自然极限,一旦到达极限,经济增长就会放缓。

2. 人力资本不足:经济体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人力资源的素质也需要相应提高,一旦出现人力资本不足的情况,就会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 政治环境和制度体系的限制:政治环境和制度体系对经济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不稳定的政治环境和不完善的制度体系会使得经济陷入停滞。

4. 市场失灵:经济体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和规则,如果市场机制存在缺陷或者规则不完善,就会导致市场失灵。

解决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关键是加强结构性改革,包括技术创新、教育投资、产业升级、政治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努力。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中等收入陷阱相关论文或咨询相关学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中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考验
1、中国发展前景的两种可能性 2、当今中国的主要矛盾 3、中国可能掉入陷阱的诱因 4、转型期必须慎重选择社会转型方式
中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的体制因素 一是国有经济和垄断行业改革进展迟缓。 二是金融体系相当脆弱。 三是城乡二元制度尚未根本打破。 四是收入分配制度有失公平。 五是政府职能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
将已经跨越的低收入和下中等收入、未来将要穿越的上中等收入和高收 入这 4 个发展阶段,从成长驱动力的角度,相应地概括为“市场驱 动”、“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4 个阶段。
1. 第一阶段 1978~ 2000 年:“市场驱动”阶段 2. 第二阶段 2001~2009年:“要素驱动”阶段 3. 第三阶段 2010 年至“十四五”规划:“效率驱动”阶段 4. 第四阶段“十四五”规划之后:“创新驱动”阶段
阶段3:进入高收入国家序列的同时,后发国家具备了产品的生产和设计的 创新能力,形成完备产业链和标准化生产线,本土企业具有一定研发能 力,能够制造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产品,但是很难取得世界水平的重 大技术突破,以及领先地位。韩国和台湾地区是处于这一阶段的典型经 济体。
阶段4:一种技术和系统一旦在市场上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会在一定时期 内持续存在并影响其后的技术选择,以后的技术变迁更容易按照这种技 术路线走下去,形成技术路径。技术路径相对固化,最终形成某一产业 技术发展所可能有的方向,以及一组解决某一问题的相关联方法,形成 一种产业和经济的秩序。而路径创新则会打破对旧技术路径的依赖,创 造新技术路径,形成新产业秩序。这需要较高的原始创新能力、完备的 产业链以及成熟的自主创新体系。目前能达到这一水平的只有美国、 日本和欧盟。
人民论坛,2010,7,15。
三、拉美国家的反面教训
1、有增长而无发展的困惑 收入分配不平等 就业不足、非正规经济 社会结构被长期固化
2、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失衡之谜 发展模式转换错失良机, 利益集团之间斗争、 经济政策偏差
3、经济政策的社会效应“显现化”
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日韩经验
1、产业奇迹造就经济奇迹 产业升级、鼓励创新
二、向高收入国家迈进时经济发展的共同特征
1、经济发展模式新动向 2、经济发展动力结构发展新变化 3、产业结构出现新变化 4、微观基础结构出现新变化 5、劳动力与就业结构出现新变化 6、对外经济结构出现新变化
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十个方面特征: 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 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公共服务短缺、 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脆弱
(三)加快改造传统产业,支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中国经济实现高端 化、低碳化发展。
一是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提高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 二是改变中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不断降低低端领域和环节的
产出,增加高附加值、高加工度化和高技术含量产品的产出量。 三是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从“中国制造”向
2、重视民生缩小差距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韩国新社区运动 新村运动
3、日韩启示
1)经济增长方式转型 2)产业结家主要依靠外国直接投资,学习技术,在外国公 司指导下进行生产和制造。处于这一阶段的代表国家是越南。
阶段2: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发国家开始具备规模制造能力,能够通过引进 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具有较强的仿制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始出现制造业 的主导产业。这一阶段的典型国家是阿根廷、马来西亚等拉美和东盟 国家以及中国。
经验教训
一个国家要想从中等收人国家迈向高收人国家行列,从经济角度讲, 一是产业结构必须从以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为主导转向以服务业为主导,
在进人上中等收人国家行列后,由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转向知识和技 术密集型的产业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所在。 二是经济增长必须从投资带动及时转向消费带动,此时要防止贫富差距过 度扩大,要积极培育和建设中产阶级社会,为从“生产型社会”转向“消 费型社会”创造条件。 三是城市化进程要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适度推进城市化有利于促进 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和社会结构转换。 四是政治结构转型必须符合国情,并与理性群体中产阶级的成长保持同步。
中等收入陷阱
主要内容
一、中等收入陷阱概念 二、中等收入国家的共同特征 三、拉美国家的反面教训 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日韩经验 五、中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考验 六、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战略选择
一、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的提出
“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概念是2006年世界银行在其《东亚经济发展 报告》中提出的,“中等收入陷阱”指的是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 世界中等收入水平后,在从低收入向中等收入迈进中起作用的因素, 到了中等收入阶段就不够了,由于不能顺利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导 致新的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徘徊的一种状态 。 中国2010年人均GDP 4396美元, 在《201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世界银行将人均国民收人(GNI)在975美元 及以下的国家定为低收人国家,人均GNI达到976~3855美元的国家为 中低收人国家;人均GNI在3856-11905美元的国家为中高收人国家;人 均GNI达到11906美元及以上的国家为高收人国家。世界银行:《2010 年世界发展报告》,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六、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战略选择
(一)将经济增长速度降到合理区间,促进中国由高速、粗放型增长向均衡 增长、可持续发展转变。
(二)要为进入高收人国家行列培养中产阶层,促进中国由“生产型社会” 向“消费型社会”过渡。
第一,大力培养和扩大中等收人群体(中产阶层)。 第二,加快推进城镇化。 第三,要着力提高落后地区和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
“中国创造”转变。 四是应积极推动能源供求结构调整。
(四)改变贸易结构方式,促进中国从出口导向向对外投资转变,从出口低端 产品向出口高端产品转变。
(五)加快推进体制改革,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结构转型创造制度条 件。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效率驱动
中国经济成长的 4 个发展阶段:增长驱动力的角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