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5光电效应实验.

(整理)5光电效应实验.
(整理)5光电效应实验.

光电效应实验

一定频率的光照射在金属表面时, 会有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这种现象称为光电效应。1887年赫兹发现了光电效应现象,以后又经过许多人的研究,总结出一系列实验规律。1905年,爱因斯坦在普朗克能量子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了光量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的全部规律。

实验原理

光电效应的实验原理如图1所示。用强度为P 的单色光照射到光电管阴极K 时,阴极释放出的光电子在电场的加速作用下向阳极板A 迁移,在回路中形成光电流。

图1 实验原理图 图2 光电管同一频率不同光强的

伏安特性曲线

用实验得到的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如下:

1、 光强P 一定时,改变光电管两端的电压AK U ,测量出光电流I 的大小,即可得

出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随AK U 的增大,I 迅速增加,然后趋于饱和,饱和

光电流m I 的大小与入射光的强度P 成正比。

2、 当光电管两端加反向电压时,光电流将逐步减小。当光电流减小到零时,所对

应的反向电压值,被称为截止电压U 0(图2)。这表明此时具有最大动能的光

电子刚好被反向电场所阻挡,于是有

0202

1eU mV =(式中m 、V 0、e 分别为电子的质量、速度和电荷量)。(1) 不同频率的光,其截止电压的值不同(图3)。

3、 改变入射光频率ν时,截止电压U 0随之改变,0U 与ν成线性关系(图4)。实

验表明,当入射光频率低于0ν(0ν随不同金属而异,称为截止频率)时,不论光

的强度如何,照射时间多长,都没有光电流产生。

图3光电管不同频率的伏安特性曲线 图4截止电压U 0与频率ν的关系

4、光电效应是瞬时效应。即使入射光的强度非常微弱,只要频率大于0ν,在开始照射后立即有光电子产生,延迟时间最多不超过910-秒。

经典电磁理论认为,电子从波阵面上获得能量,能量的大小应与光的强度有关。因此对于任何频率,只要有足够的光强度和足够的照射时间,就会发生光电效应,而上述实验事实与此直接矛盾。显然经典电磁理论无法解释在光电效应中所显示出的光的量子性质。

按照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光能是集中在被称之为光子的微粒上,但这种微粒仍然保持着频率(或波长)的概念,频率为ν的光子具有能量ν=h E ,h 为普朗克常数。当光束照射金属时,是以光粒子的形式打在它的表面上。金属中的电子要么不吸收能量,要么就吸收一个光子的全部能量νh ,而无需积累能量的时间。只有当这能量大于电子摆脱金属表面约束所需的逸出功A 时,电子才会以一定的初动能逸出金属表面。按照能量守恒原理,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光电效应方程: A mV hv +=2021 (2)

式中,A 为金属的逸出功,202

1mV 为光电子获得的初始动能。 由该式可见,入射到金属表面的光频率越高,逸出的电子动能越大。光子的能量A h 0<ν时,电子不能脱离金属,因而没有光电流产生。产生光电效应的最低频率(截止频率)是h A 0=ν。

将(2)式代入(1)式中可得:

A h eU 0-ν= (3)

)(00v v e

h U -= 此式表明截止电压0U 是频率ν的线性函数。只要用实验方法得出不同的频率的截止电压,由直线斜率和截距,就可分别算出普朗克常数h 和截止频率0ν。基于此,在爱因斯坦光量子理论提出约十年后,密立根用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并精确地测定了普朗克常数。两位物理大师在光电效应等方面的杰出贡献,分别于1921

年和192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光电效应实验,使人们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本质有了更深的认识。对光电效应现象的研究,促进了光的量子理论的建立和近代物理学的发展。今天,利用光电效应制成的各种光电器件,如光电池、光电管、光电倍增管等,已被广泛的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国防和科研等各个领域。

实验仪器

ZKY-GD-4智能光电效应(普朗克常数)实验仪,仪器由光电检测装置(含光电管暗箱,高压汞灯灯箱,高压汞灯电源和实验基准平台)及实验主机-光电效应实验仪(含微电流放大器、扫描电压源发生器两部分)构成。仪器结构如图5所示。

1.汞灯电源,

2.汞灯,

3.滤光片,

4.光阑,

5.光电管,

6.光电效应测试仪,

7.基座

图5 仪器结构图

主要技术参数:

1、微电流放大器:

电流测量范围:A 13810~10--,分6档,三位半数显,最小显示位10-14A 。

零漂:开机20分钟后、30分钟内不大于满度的)A 10%(2.013档-±。

2、光电管工作电源:

电压调节范围:V 2~0-档,示值精度1≤%,最小调节电压2mV ;

V 50~1+-档,示值精度5≤%,最小调节电压0.5V 。

3、光电管:光谱响应范围 340-700nm ,最小阴极灵敏度Lm A 1μ≥,阳极:镍圈。 暗电流:A 102I 12-?≤(V 0U V 2AK ≤≤-)

4、滤光片:5片,透射波长365.0nm 、404.7nm 、435.8nm 、546.1nm 、578.0nm 光阑:3片,直径2mm ,4mm ,8mm

5、汞灯:可用谱线365.0nm 、404.7nm 、435.8nm 、546.1nm 、578.0nm

测量误差:3≤%

实验内容

一、必做部分:

1. 了解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

2. 测定光电管伏安特性曲线和入射光频率与光电管截止频率间的关系,计算普朗克

常数。

注意事项:

1、做好测试前准备:

1)用专用连接线将光电管暗箱电压输入端与测试仪电压输出端(后面板上)连接起来(注意导线与接口的颜色)。

2)将汞灯及光电管暗箱遮光盖盖上,将汞灯暗箱光输出口对准光电管暗箱光输入口,调整光电管与汞灯距离约为40cm并保持不变。

3)将测试仪及汞灯电源接通,预热20分钟。

2、测定普朗克常数h时注意调零和汞灯的遮盖:

U,其绝对值即为该频理论上,测出各频率的光照射下阴极电流为零时对应的

AK

率的截止电压(零电流法),然而实际上由于光电管的阴极反向电流(阳极制作过程沾上少许阴极材料,入射光照射阳极或入射光从阴极反射到阳极之后都会造成阳极光电子发射)、暗电流(无光照时,阴极本身的热电子发射)、本底电流(外界各种漫反射光照射

U也并非截止电压。

所致)的影响,实测电流并非阴极电流,实测电流为零时对应的

AK

由于本实验仪器的电流放大器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光电管阳极反向电流、暗电

U时,可采用“零电流法”。

流也较低。在测量各谱线的截止电压

1)将“电流量程”选择开关置于所选档位(伏安特性测试时用10-10A,截止电压测试时用10-13A),将光电管暗箱电流输出端从实验仪后面板断开,

进行测试前调零。(注意:每次实验仪开机或改变电流量程后都要调零)2)待电流指示为000.0,电压指示为- - - -后,将光电管暗箱电流输出端与测试仪微电流输入端连接起来,按调零确认键,系统进入测试状态。

3)选择手动测量截止电压模式。

4)将直径4mm的光阑及365.0nm的滤光片装在光电管暗箱光输入口上(注意:安装、更换光阑或滤光片时,要将汞灯的遮光盖盖好,以免强光直射

光电管)。

5)从低到高调节电压,观察电流值的变化。用“零电流法”测量该波长对

U,并将测量数据记入表中。

应的

6)依次换上404.7nm,435.8nm,546.1nm,578.0nm的滤光片,重复5)的测量步骤。

3、测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时注意扫描区域和存储空间的选择:

1)进行测试前调零,选择伏安特性测试的自动模式。

2)测定光电管同一光强不同波长的伏安特性曲线。

a.

b. 将直径2mm 的光阑及365.0nm 的滤光片装在光电管暗箱光输入口上。

c. 设置扫描起始和终止电压(-1~50V )。

d. 按存储区1键,自动扫描开始。扫描结束时,查询灯亮。

e.

f. 用电压调节键改变电压值,查阅并记录(数据记录表自拟)扫描到的电压及相应的电流值后,灭查询灯,进入新的测试状态。

g. 依次换上435.8nm , 578.0nm 的滤光片,重复b 、c 、d 的测量步骤。

h.

i. 测量结束时,示波器上应留有三条伏安特性曲线。

二、选作部分(自选测量方式、自拟数据记录表格)

1、 用“补偿法”测截止电压求普朗克常数h :

补偿法是调节电压AK U 使电流为零后,保持AK U 不变,遮挡汞灯光源,此时测得的电流1I 为电压接近截止电压时的暗电流和本底电流。重新让汞灯照射光电管,调节电压AK U 使电流值至1I ,将此时对应的电压AK U 的绝对值作为截止电压0U 。此法可补偿暗电流和本底电流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2、 测定光电管同一波长不同光强的伏安特性曲线,验证光电管的饱和光电流与入射光

强成正比(光强与光阑面积成正比)。

数据处理要求:

1、用最小二乘法得出0U -ν直线的斜率k 。

根据线性回归理论,0U -ν直线的斜率k 的最佳拟合值为:

220

0νννν-?-?=U U k 其中:

∑==n i i n 1

1νν 表示频率ν的平均值 ∑==n i i n 122

1νν 表示频率ν的平方的平均值 21

2)1()(∑==n

i i n v ν 表示频率ν的

平均值的平方

∑==n

i i U n U 1001 表示截止电压0U 的平均值

∑=?=?n i i i U n U 1001νν 表示频率ν与截止电压0U 的乘积的平均值

求出直线斜率k 后,可用ek h =求出普朗克常数,并与h 的公认值0h 比较,求出相对误差%10000

?-=h h h E (电子电量C e 1910603.1-?=,

S J h ??=-34010626.6)。

2、作出光电管同一光强不同波长的伏安特性曲线(画在同一坐标系内)。

思考题

1、 什么是金属材料的逸出功?如果一种物质的逸出功为2.0电子伏特,那么它做

成光电管阴极时其截止频率是多少?

为什么随着电压的增大,光电流会达到某个饱和值?

光电效应实验报告

南昌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黄晨学号:5502211059 专业班级:应用物理学111班班级编号:S008实验时间:13时00 分第3周星期三座位号:07 教师编号:T003成绩: 光电效应 一、实验目的 1、研究光电管的伏安特性及光电特性;验证光电效应第一定律; 2、了解光电效应的规律,加深对光的量子性的理解; 3、验证爱因斯坦方程,并测定普朗克常量。 二、实验仪器 普朗克常量测定仪 三、实验原理 当一定频率的光照射到某些金属表面上时,有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这种现象称为光电效应,从金属表面逸出的电子叫光电子。实验示意图如下 图中A,K组成抽成真空的光电管,A为阳极,K为阴极。当一定频率v的光射到金属材料做成的阴极K上,就有光电子逸出金属。若在A、K两端加上电压后光电子将由K定向的运动到A,在回路中形成电流I。 当金属中的电子吸收一个频率为v的光子时,便会获得这个光子的全部能量,如果这些能量大于电子摆脱金属表面的溢出功W,电子就会从金属中溢出。按照能量守恒原理有

南昌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黄晨学号:5502211059 专业班级:应用物理111 班级编号:S008实验时间:13 时00分第03周星期三座位号:07 教师编号:T003成绩:此式称为爱因斯坦方程,式中h为普朗克常数,v为入射光频。v存在截止频率,是的 吸收的光子的能量恰好用于抵消电子逸出功而没有多余的动能,只有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截止频率时,才能产生光电流。不同金属有不同逸出功,就有不同的截止频率。 1、光电效应的基本实验规律 (1)伏安特性曲线 当光强一定时,光电流随着极间电压的增大而增大,并趋于一个饱和值。 (2)遏制电压及普朗克常数的测量 当极间电压为零时,光电流并不等于零,这是因为电子从阴极溢出时还具有初动能,只有加上适当的反电压时,光电流才等于零。

光电效应法测普朗克常量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光电效应法测普朗克常量 实验目的:1.了解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 2.用光电效应方法测量普朗克常量和测定光电管的光电特性曲线。 实验原理:当光照在物体上时,光的能量仅部分地以热的形式被物体吸收,而另一部分则转换为物体中某些电子的能量,使电子逸出物体表面,这种现象称为光电效应,逸出的电子称为光电子。在光电效应中,光显示出它的粒子性质,所以这种现象对认识光的本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光电效应实验原理如图8.2.1-1所示。 1. 光电流与入射光强度的关系 光电流随加速电位差U 的增加而增加,加速电位差增加到一定量值后,光电流达到饱和值和值I H ,饱和电流与光强成正比,而与入射光的频率无关。当U= U A -U K 变成负值时,光电流迅速减小。实验指出,有一个遏止电位差U a 存在,当电位差达到这个值时,光电流为零。 2. 光电子的初动能与入射频率之间的关系 光电子从阴极逸出时,具有初动能,在减速电压下,光电子逆着电场力方向由K 极向A 极运动。当U=U a 时,光电子不再能达到A 极,光电流为零。所以电子的初动能等于它克服电场力作用的功。即 a eU mv =2 2 1 (1) 根据爱因斯坦关于光的本性的假设,光是一粒一粒运动着的粒子流,这些光粒子称为光子。每一光子的能量为hv =ε,其中h 为普朗克常量,ν为光波的频率。所以不同频率的光波对应光子的能量不同。光电子吸收了光子的能量h ν之后,一部分消耗于克服电子的逸

出功A ,另一部分转换为电子动能。由能量守恒定律可知 A mv hv += 2 2 1 (2) 式(2)称为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由此可见,光电子的初动能与入射光频率ν呈线性关系,而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 3. 光电效应有光电存在 实验指出,当光的频率0v v <时,不论用多强的光照射到物质都不会产生光电效应,根据式(2),h A v = 0,ν0称为红限。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同时提供了测普朗克常量的一种方法:由式(1)和(2)可得: A U e hv +=0,当用不同频率(ν1,ν2,ν3,…,νn )的单色光分别做光源时,就有 A U e hv +=11 A U e hv +=22 ………… A U e hv n n += 任意联立其中两个方程就可得到 j i j i v v U U e h --= )( (3) 由此若测定了两个不同频率的单色光所对应的遏止电位差即可算出普朗克常量h ,也可由ν-U 直线的斜率求出h 。 因此,用光电效应方法测量普朗克常量的关键在于获得单色光、测得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和确定遏止电位差值。 实验中,单色光可由水银灯光源经过单色仪选择谱线产生。 表8.2.1-1 可见光区汞灯强谱线

普朗克常量测量(光电效应)

姓名:; 学号; 班级 ;教师________;信箱号:______ 预约时间:第_____周、星期_____、第_____~ _____节; 座位号:_______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 光电效应测定普朗克常量 二、实验目的 (1) 了解光电效应的规律,加深对光的量子性的理解. (2) 验证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求普朗克常量 h. (3) 测定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三、实验原理 (基本原理概述、重要公式、简要推导过程、重要图形等;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与总结,不可照抄教材) 当光照在物体上时,光的能量仅部分地以热的形式被物体吸收,而另一部分则转换为物体中某些电子的能量,使电子逸出物体表面,这种现象称为光电效应,逸出的电子称为光电子。 光电效应实验原理如图1所示。其中S 为真空光电管,K 为阴极,A 为阳极。当无光照射阴极时,由于阳极与阴极是断路,所以检流计G 中无电流流过,当用一波长比较短的单色光照射到阴极K 上时,形成光电流,光电流随加速电位差U 变化的伏安特性曲线如图2所示。 图1 光电效应实验原理图 图2 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1. 光电流与入射光强度的关系 光电流随加速电位差U 的增加而增加,加速电位差增加到一定量值后,光电流达到饱和值,饱和电流与光强成正比 2.光电子的初动能与入射光频率之间的关系 预习 操作 实验报告 总分 教师签字

光电子从阴极逸出时,具有初动能。当U=U A-U K为负值时,光电子逆着电场力方向由K极向A极运动,随着U的增大,光电流迅速减小,当光电流为零,此时的电压的绝对值称为遏止电位差U a. 在减速电压下,当U=U a时,光电子不再能达到A极,光电流为零。所以电子的初动能等于它克服电场力所作的功。即根据爱因斯坦关于光的本性的假设,光是一种微粒,即为光子。每一光子的能量为,其中h为普朗克常量,v为光波的频率。所以不同频率的光波对应光子的能量不同。光电子吸收了光子的能量h v之后,一部分消耗于克服电子的逸出功A,另一部分转换为电子初动能。由能量守恒定律可知h v=1/2mv2+A 由此可见,光电子的初动能与入射光频率成线性关系,而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 只有光子的能量hv大于等于逸出功A时,光电子才能有初动能,才会产生光电效应,即当光的频率v

(整理)5光电效应实验.

光电效应实验 一定频率的光照射在金属表面时, 会有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这种现象称为光电效应。1887年赫兹发现了光电效应现象,以后又经过许多人的研究,总结出一系列实验规律。1905年,爱因斯坦在普朗克能量子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了光量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的全部规律。 实验原理 光电效应的实验原理如图1所示。用强度为P 的单色光照射到光电管阴极K 时,阴极释放出的光电子在电场的加速作用下向阳极板A 迁移,在回路中形成光电流。 图1 实验原理图 图2 光电管同一频率不同光强的 伏安特性曲线 用实验得到的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如下: 1、 光强P 一定时,改变光电管两端的电压AK U ,测量出光电流I 的大小,即可得 出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随AK U 的增大,I 迅速增加,然后趋于饱和,饱和 光电流m I 的大小与入射光的强度P 成正比。 2、 当光电管两端加反向电压时,光电流将逐步减小。当光电流减小到零时,所对 应的反向电压值,被称为截止电压U 0(图2)。这表明此时具有最大动能的光 电子刚好被反向电场所阻挡,于是有 0202 1eU mV =(式中m 、V 0、e 分别为电子的质量、速度和电荷量)。(1) 不同频率的光,其截止电压的值不同(图3)。 3、 改变入射光频率ν时,截止电压U 0随之改变,0U 与ν成线性关系(图4)。实 验表明,当入射光频率低于0ν(0ν随不同金属而异,称为截止频率)时,不论光 的强度如何,照射时间多长,都没有光电流产生。

图3光电管不同频率的伏安特性曲线 图4截止电压U 0与频率ν的关系 4、光电效应是瞬时效应。即使入射光的强度非常微弱,只要频率大于0ν,在开始照射后立即有光电子产生,延迟时间最多不超过910-秒。 经典电磁理论认为,电子从波阵面上获得能量,能量的大小应与光的强度有关。因此对于任何频率,只要有足够的光强度和足够的照射时间,就会发生光电效应,而上述实验事实与此直接矛盾。显然经典电磁理论无法解释在光电效应中所显示出的光的量子性质。 按照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光能是集中在被称之为光子的微粒上,但这种微粒仍然保持着频率(或波长)的概念,频率为ν的光子具有能量ν=h E ,h 为普朗克常数。当光束照射金属时,是以光粒子的形式打在它的表面上。金属中的电子要么不吸收能量,要么就吸收一个光子的全部能量νh ,而无需积累能量的时间。只有当这能量大于电子摆脱金属表面约束所需的逸出功A 时,电子才会以一定的初动能逸出金属表面。按照能量守恒原理,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光电效应方程: A mV hv +=2021 (2) 式中,A 为金属的逸出功,202 1mV 为光电子获得的初始动能。 由该式可见,入射到金属表面的光频率越高,逸出的电子动能越大。光子的能量A h 0<ν时,电子不能脱离金属,因而没有光电流产生。产生光电效应的最低频率(截止频率)是h A 0=ν。 将(2)式代入(1)式中可得: A h eU 0-ν= (3) )(00v v e h U -= 此式表明截止电压0U 是频率ν的线性函数。只要用实验方法得出不同的频率的截止电压,由直线斜率和截距,就可分别算出普朗克常数h 和截止频率0ν。基于此,在爱因斯坦光量子理论提出约十年后,密立根用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并精确地测定了普朗克常数。两位物理大师在光电效应等方面的杰出贡献,分别于1921

光电效应实验报告书

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量 姓名:梁智健 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166班 学号:5901216163 台号:22 时间:2017-10-16 实验教室:309 【实验目的】 1、验证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并测定普朗克常量h。 2、了解光电效应规律,加深对光的量子性的理解。 3、学会用作图法处理数据。 4、研究光电管的伏安特性及光电特性。 【实验仪器】 1.光电效应测定仪 2.光电管暗箱 3.汞灯灯箱以及汞灯电源箱。 【实验原理】 1、当光照射在物体上时,光的能量只有部分以热的形式被 物体所吸收,而另一部分则转换 为物体中某些电子的能量,使这 些电子逸出物体表面,这种现象 称为光电效应。在光电效应这一 现象中,光显示出它的粒子性, 所以深入观察光电效应现象,对 认识光的本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 义。普朗克常数h是1900年普朗克 为了解决黑体辐射能量分布时提 出的“能量子”假设中的一个普

适常数,是基本作用量子,也是粗略地判断一个物理体系是否需要用量子力学来描述的依据。 1905年爱因斯坦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现象,提出了“光量子”假设,即频率为v 的光子其能量为h v ?。当电子吸收了光子能量h v ?之后,一部分消耗与电子的逸出功W ,另一部分转换为电子的动能212 m v ?,即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212m hv mv W =+(1) 2、光电效应的实验示意图如图1所示,图中GD 是光电管, K 是光电管阴极,A 为光电管阳 极,G 为微电流计,V 为电压表, E 为电源,R 为滑线变阻器,调 节R 可以得到实验所需要的加 速电位差AK U 。不同的电压AK U ,回路中有不同的电流I 与之对 应,则可以描绘出如图2所示的 AK U -I 伏安特性曲线。 (1)饱和电流的强度与光强成 正比 加速电压AK U 越大,电流I 越大,当AK U 增加到一定值后,电流达到最大值H I ,H I 称为饱和电流,而且H I 的大小只与光强成正比。 (2)遏制电压的大小与照射光的频率成正比 如图3所示,电源E 反向连接,即当加速电压AK U 变为负值时,电流I 会迅速较少,当加速电压AK U 负到一定值Ua 时,电流0I =,这个电压Ua 叫做遏制电压,4所示。 212 a mv e U =?(2)

(整理)光电效应实验86125

第1章仪器介绍 LB-PH3A光电效应(普朗克常数)实验仪由汞灯及电源、光阑与滤色片、光电管、测试仪(含光电管电源和微电流放大器)构成,实验仪结构如图1所示,测试仪的调节面板如图2所示。 汞灯刻度尺光阑与滤色片光电管 图1 实验仪结构图 图2 测试仪前面板图 LB-PH3A光电效应(普朗克常数)实验仪有以下特点: 1.在微电流测量中采用高精度集成电路构成电流放大器。对测量回路而言,放大器近似于理想电流表,对测量回路无影响。精心设计、精心选择元器件、精心制作,使电流放大器达到高灵敏度、高稳定性,使测量准确度大大提高。 2.采用了新型结构的光电管。由于其特殊结构使光不能直接照射到阳极,由阴极反射到阳极的光也很少,加上采用新型的阴、阳极材料及制造工艺,使得阳极反向电流大大降低,暗电流水平也很低。 3.设计制作了一组高性能的滤色片。保证了在测量一组谱线时无其余谱线的干扰,避免了谱线相互干扰带来的测量误差。 4.由于仪器的稳定性好且无谱线间的相互干扰,测出的I - U特性曲线平滑、重复性好。

5.通过改变实验仪的电压档位的方式,利用光电效应测量普朗克常数、光电管伏—安特性以及验证饱和光电流与入射光强成正比等实验。 6.本仪器可用三种不同方法测量普朗克常数(拐点法、零电流法、补偿法),因此有较好的可比性。 7.采用上述测量方法,不但使得U0测量快速、重复性好,而且据此计算出的h误差不大于3 %。 其技术参数如下: 1.微电流放大器: 电流测量范围:10-7 ~ 10-13 A,分6档,三位半数字显示 零漂:开机20分钟后,30分钟内不大于满读数的± 0. 2 %(10-13 A档) 2.光电管工作电源: 电压调节范围:-2 ~ +2 V,-2 ~ +20 V,分两档,三位半数字显示 不稳定度≤0. 1 % 3.光电管: 光谱响应范围:340 ~ 700 nm 最小阴极灵敏度≥1 μA(-2 V≤U AK≤0 V) 阳极:镍圈 暗电流I ≤5 × 10-12 A(-2 V≤U AK≤0 V) 4.滤光片组: 5组,中心波长为:365. 0 nm,404. 7 nm,435. 8 nm,546. 1 nm,578. 0 nm 5.汞灯: 可用谱线:365. 0 nm,404. 7 nm,435. 8 nm,546. 1 nm,578. 0 nm 6.测量误差≤3 % 第2章实验目的与原理 光电效应是,一定频率的光照射在金属表面时,会有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的现象。在光电效应中,光显示出它的粒子性,这种现象对于认识光的本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887年赫兹发现了光电效应现象,以后又经过许多人的研究,总结出一系列实验规律。由于这些规律用经典的电磁理论无法圆满地进行解释,爱因斯坦于1905年应用并发展了普朗克的量子理论,首次提出了“光量子”的概念,并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的全部规律。十年后,密立根用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精确地测定了普朗克常数。两位物理大师因在光电效应等方面的杰出贡献,分别于1921年和192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光电效应实验和光量子理论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中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利用光电效应制成了许多光电器件,在科学和技术上得到了极其广泛的应用。

(2)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

(2)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 2012-4-3 命题人:邓老师 学号________. 姓名________.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请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代号填在Ⅱ卷的答题栏中,本题共25小题) 1. 已知某单色光的波长为λ,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c,普朗克常量为h,则该电磁波辐射的能量子的值为( ) A.hcλ B. c h λ C. λ h D. λhc 2. 在做光电效应实验中,某金属被光照射发生了光电效应,实验测出了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 K 与入射光的频率ν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实验图像可求出( ) A.该金属的逸出功 B.该金属的极限频率 C.单位时间内逸出的光电子数 D.普朗克恒量 3. 某金属在一束绿光的照射下发生了光电效应( ) A.若增加绿光的照射强度,则单位时间内逸出的光电子数不变 B.若增加绿光的照射强度,则逸出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增加 C.若改用紫光照射,则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增加 D.若改用紫光照射,则单位时间内逸出的光电子数目一定增加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的干涉现象说明光具有粒子性,能发生光电效应现象说明光有波动性 B.电磁波谱中波长最长的γ射线,波长最短的是无线电波 C.光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实物粒子只具有粒子性,不具有波动性 D.通常说光波是一种概率波,意思是光子在空间分布的概率是受波动规律支配的 5. 表1给出了各色光在真空中的波长和频率,表2给出了几种金属的极限频率υ0和极限波长λ0,请你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表1 A.用黄光和绿光照射金属钾表面时都能发生光电效应 B.用绿光照射钾发射出的某光电子P 与用紫光照射钾发射出的某光电子Q 相比,P 的动能一定小于Q 的动 能 C.黄光能使表中的4种金属发生光电效应 D.用蓝光照射铯和钾时,发射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分别为E k 1和E k2,E k 1一定大于E k 2 6. 一束细平行光经过玻璃三棱镜后分解为互相分离的三束光(如图所示),分别照射到相同的金属板a 、b 、c 上,如图所示,已知金属板b 有光电子放出,则可知( ) A.板a 一定不放出光电子 B.板a 一定放出光电子 C.板c 一定不放出光电子 D.板c 一定放出光电子 7. 某单色光从真空射入某介质时( ) A.波长变长,速度变小,光量子能量变小 B.波长变长,速度变大,光量子能量不变 C.波长变短,速度变小,光量子能量不变 D.波长变短,速度变小,光量子能量变大 8. 分别用波长为λ和 34 λ的单色光照射同一金属板,发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之比为1:2,以h 表示普朗克 常量,c 表示真空中的光速,则此金属板的逸出功为( ) a c b

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及数据处理基本方法

摘要:物理学是实验性学科,而物理实验在物理学的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着重介绍工科大学物理实验蕴涵的实验方法,提出工科大学物理实验的新类型。并介绍相关的数据处理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方法数据处理 正文: 一、大学物理实验方法 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揭示与探索自然规律。掌握有关的基本实验方法,对提高科学实验能力有重要作用。实验离不开测量,如何根据测量要求,设计实验途径,达到实验目的?是一个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有许多实验方法或测量方法,就是同一量的测量、同一实验也会体现多种方法且各种方法又相互渗透和结合。实验方法如何分类并无硬性规定。下面总结几种常用的基本实验方法。 根据测量方法和测量技术的不同,可以分为比较法、放大法、平衡法、转换法、模拟法、干涉法、示踪法等。 (一)比较法 根据一定的原理,通过与标准对象或标准量进行比较来确定待测对象的特征或待测量数值的实验方法称为比较法。它是最普遍、最基本、最常用的实验方法,又分直接比较法、间接比较法和特征比较法。直接比较法是将被测量与同类物理量的标准量直接进行比较,直接读数直接得到测量数据。例如,用游标卡尺和千分尺测量长度,用钟表测量时间。间接比较法是借助于一些中间量或将被测量进行某种变换,来间接实现比较测量的方法。例如,温度计测温度,电流表测电流,电位差计测电压,示波器上用李萨如图形测量未知信号频率等。特征比较法是通过与标准对象的特征进行比较来确定待测对象的特征的观测过程。例如,光谱实验就是通过光谱的比较来确定被测物体的化学成分及其含量的。 (二)放大法 由于被测量过小,用给定的某种仪器进行测量会造成很大的误差,甚至小到无法被实验者或仪器直接感觉和反应。此时可以先通过某种途径将被测量放大,然后再进行测量。放大被测量所用的原理和方法称为放大法。放大法分累计放大法、机械放大法、电磁放大法和光学放大法等。 1、累计放大法在被测物理量能够简单重叠的条件下,将它展延若干倍再进行测量的方法称为累计放大法。例如,在转动惯量的测量中用秒表测量三线摆的周期。

光电效应实验报告数据

光电效应实验报告数据 一、实验数据 1、光源波长365m,孔径5 I02410162638537191116143143U-1.95-1.90-1.85-1.80 -1.75 -1.70 -1.65 -1.60 -1.55 -1.50 -1.45 -1.40 -1.35 2、光源波长405m,孔径5 I 02511 1928436184 107132 143 143 U -1.50 -1.45 -1.40 -1.35 -1.30 -1.25 -1.20 -1.15 -1.10 -1.05 -1.00 -0.95 -0. 90 3、光源波长436nm,孔径5 I 03 101930 496786108132 143 143∪-1.32 -1.27 -1.22 -1.17 -1.12 -1.07 -1.02 -0.97 -1.92 -0.87 -0.82 -0.77 4、光源波长546nm;孔径5 I061125345370100123143143U-0.77-0.75-0.73-0.71-0.69 -0.67 -0.65 -0.63 -0.61 -0.59 -0.57 5、光源波长577mm;孔径5 I 04 11203347617789 105121 140 143∪-0.65 -0.60 -0.55 -0. 50 -0.45 -0.40 -0.35 -0.30 -0.25 -0.20 -0.15 -0.10 -0. 05 二、实验结果分析 1、由实验得到的优安特性曲线可知,在光电效应中,随着光电管两侧正向电压的增大,光电流增大速度越来越慢,光电流的值逐渐趋于稳定,即饱和光电流。而随着反向截止电压的增大,光电流逐斩变为零。而光电流刚好为零时的电压成为反向截止电压。且波长短的

光电效应物理实验报告

光电效应 实验目的: (1)了解光电效应的规律,加深对光的量子性的理解 (2)测量普朗克常量h。 实验仪器: ZKY-GD-4 光电效应实验仪 1 微电流放大器 2 光电管工作电源 3 光电管 4 滤色片 5 汞灯 实验原理: 原理图如右图所示:入射光照射到光电管阴极K上,产生 的光电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向阳极A迁移形成光电流。改变外加 电压V AK,测量出光电流I的大小,即可得出光电管得伏安特性曲线。 1)对于某一频率,光电效应I-V AK关系如图所示。从图中 可见,对于一定频率,有一电压V0,当V AK≤V0时,电流为0, 这个电压V0叫做截止电压。 2)当V AK≥V0后,电流I迅速增大,然后趋于饱和,饱和光电流IM的大小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3)对于不同频率的光来说,其截止频率的数值不同,如右图:

4) 对于截止频率V0与频率的关系图如下所示。V0与成正比关系。当入射光的频率低于某极限值时,不论发光强度如何大、照射时间如何长,都没有光电流产生。 5)光电流效应是瞬时效应。即使光电流的发光强度非常微弱,只要频率大于,在开始照射后立即就要光电子产生,所经过的时间之多为10-9s的数量级。 实验内容及测量: 1 将4mm的光阑及365nm的滤光片祖昂在光电管暗箱光输入口上,打开汞灯遮光盖。从低到高调节电压(绝对值减小),观察电流值的变化,寻找电流为零时对应的V AK值,以其绝对值作为该波长对应的值,测量数据如下: 波长/nm365577 频率 / 截止电压/V 频率和截止电压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直线的方程是:y= 所以: h/e=× , 当y=0,即时,,即该金属的 截止频率为。也就是说,如果入射光如果频率低于上值时,不管光强多大 也不能产生光电流;频率高于上值,就可以产生光电流。 根据线性回归理论: 可得:k=,与EXCEL给出的直线斜率相同。 我们知道普朗克常量, 所以,相对误差: 2 测量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1)用的滤色片和4mm的光阑 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4mm光阑 I-V AK的关系 V AK I V AK I V AK I V AK I V AK I V AK I

光电效应实验报告

光电效应 【实验目的】 (1)了解光电效应的规律,加深对光的量子性的认识。 (2)测量普朗克常量h。 【实验仪器】 ZKY-GD-4光电效应实验仪,其组成为:微电流放大器,光电管工作电源,光电管,滤色片,汞灯。如下图所示。 【实验原理】 光电效应的实验原理如图1所示。入射光照射到光电管阴极K上,产生的光电子在电场 的作用下向阳极A迁移构成光电流,改变外加电压,测量出光电流I的大小,即可得出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光电效应的基本实验事实如下: (1)对应于某一频率,光电效应的I-关系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见,对一定的频率, 有一电压U0,当≦时,电流为零,这个相对于阴极的负值的阳极电压U0,被称为截止电压。 (2)当≧后,I迅速增加,然后趋于饱和,饱和光电流IM的大小与入射光的强度P成

正比。 (3)对于不同频率的光,其截止电压的值不同,如图3所示。 (4)截止电压U0与频率的关系如图4所示,与成正比。当入射光频率低于某极限值 (随不同金属而异)时,不论光的强度如何,照射时间多长,都没有光电流产生。 (5)光电效应是瞬时效应。即使入射光的强度非常微弱,只要频率大于,在开始照射后立即有光电子产生,所经过的时间至多为秒的数量级。 按照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光能并不像电磁波理论所想象的那样,分布在波阵面上,而是集中在被称之为光子的微粒上,但这种微粒仍然保持着频率(或波长)的概念,频率为的光子具有能量E = h,h为普朗克常数。当光子照射到金属表面上时,一次被金属中的电子全部吸收,而无需积累能量的时间。电子把这能量的一部分用来克服金属表面对它的吸引力,余下的就变为电子离开金属表面后的动能,按照能量守恒原理,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光电效应方程: (1) 式中,A为金属的逸出功,为光电子获得的初始动能。 由该式可见,入射到金属表面的光频率越高,逸出的电子动能越大,所以即使阳极电位比阴极电位低时也会有电子落入阳极形成光电流,直至阳极电位低于截止电压,光电流才为零,此时有关系: (2) 阳极电位高于截止电压后,随着阳极电位的升高,阳极对阴极发射的电子的收集作用越强,光电流随之上升;当阳极电压高到一定程度,已把阴极发射的光电子几乎全收集到阳极,再增加时I不再变化,光电流出现饱和,饱和光电流的大小与入射光的强度P成正比。

光电效应实验报告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实验项目 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成绩日期年月日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光电效应的规律,加深对光的量子性的理解; 2.测量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3.学习验证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的实验方法,测量普朗克常数。 二、实验仪器 光电效应(普朗克常数)实验仪(详见本实验附录A),数据记录仪。 三、实验原理 1.光电效应及其基本实验规律 当一定频率的光照射到某些金属表面时,会有电子从金属表面 即刻逸出,这种现象称为光电效应。从金属表面逸出的电子叫 光电子,由光子形成的电流叫光电流,使电子逸出某种金属表 面所需的功称为该金属的逸出功。 研究光电效应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1所示。GD为光电管,它 是一个抽成真空的玻璃管,管内有两个金属电极,K为光电管阴 极,A为光电管阳极;G为微电流计;V为电压表;R为滑线变 阻器。单色光通过石英窗口照射到阴极上时,有光电子从阴极K 逸出,阴极释放出的光电子在电场的加速作用下向阳极A迁移 形成光电流,由微电流计G可以检测光电流的大小。调节R可使A、K之间获得连续变化的电压AK U,改变 AK U,测量出光电流I的大小,即可测出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如图2(a)、(b)所示。 图2 光电效应的基本实验规律 光电效应的基本实验规律如下: (1)对应于某一频率,光电效应的 AK -I U关系如图2(a)所示。从图中可见,对一定的频率,有一 图1 光电效应实验示意图

实验原理(原理文字叙述和公式、原理图)四.实验步骤五、实验数据和数据处理六.实验结果七.分析讨论(实验结果的误差来源和减小误差的方法、实验现象的分析、问题的讨论等)八.思考题

光电效应实验报告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实 验 报 告 课程名称 实验项目 专业班级 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成绩 日 期 年 月 日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光电效应的规律,加深对光的量子性的理解; 2.测量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3.学习验证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的实验方法,测量普朗克常数。 二、实验仪器 光电效应(普朗克常数)实验仪(详见本实验附录A ),数据记录仪。 三、实验原理 1.光电效应及其基本实验规律 当一定频率的光照射到某些金属表面时,会有电子从金属表面即刻逸出,这种现象称为光电效应。从金属表面逸出的电子叫光电子,由光子形成的电流叫光电流,使电子逸出某种金属表面所需的功称为该金属的逸出功。 研究光电效应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1所示。GD 为光电管,它是一个抽成真空的玻璃管,管内有两个金属电极,K 为光电管阴极,A 为光电管阳极;G 为微电流计;V 为电压表;R 为滑线变阻器。单色光通过石英窗口照射到阴极上时,有光电子从阴极K 逸出,阴极释放出的光电子在电场的加速作用下向阳极A 迁移形成光电流,由微电流计G 可以检测光电流的大小。调节R 可使A 、K 之间获得连续变化的电压AK U ,改变AK U ,测量出光电流I 的大小,即可测出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如图2(a)、(b)所示。

图2 光电效应的基本实验规律 光电效应的基本实验规律如下: (1)对应于某一频率,光电效应的AK -I U 关系如图2(a)所示。从图中可见,对一定的频率,有一电压0U ,当AK 0U U ≤时,光电流为零,这个相对于阴极的负值的阳极电压0U ,称为截止电压。 (2)当AK 0U U ≥后,I 迅速增加,然后趋于饱和,饱和光电流M I 的大小与入射光的强度P 成正比,如图2(b)所示。 (3)对于不同频率的光,其截止电压的值不同,如图2(a)所示。 (4)截止电压0U 与频率v 的关系如图2(c)所示。0U 与ν成正比。当入射光频率低于某极限值0v (随不同金属而异)时,无论光的强度如何,照射时间多长,都没有光电流产生。 (5)光电效应是瞬时效应。即使入射光的强度非常微弱,只要频率大于0v ,在开始照射后立即有光电子产生,所经过的时间至多为910-秒的数量级。 2.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上述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无法用电磁波的经典理论解释。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现象,爱因斯坦根据普朗克的量子假设,提出了光子假说。他认为对于频率为ν的光波,每个光子的能量为E h ν=,h 为普朗克常数。当光子照射到金属表面上时,一次性为金属中的电子全部吸收,而无须积累能量的时间。电子把该能量的一部分用来克服金属表面对它的吸引力,另一部分就变为电子离开金属表面后的动能,按照能量守恒原理,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光电效应方程 201 2 h m W νυ=+ (1) 式中,W 为被光线照射的金属材料的逸出功,2 012m υ为从金属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 由式(1)可知,入射到金属表面的光频率越高,逸出的电子动能越大,所以即使阳极电位比阴极电位低(即加反向电压)时,也会有电子落入阳极形成光电流,直至阳极电位低于截止电压,光电

高中物理光电效应知识点汇总

一、光电效应和氢原子光谱 知识点一:光电效应现象 1.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1)任何一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这个极限频率才能发生光电效应,低于这个极限频率则不能发生光电效应. (2)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其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 (3)大于极限频率的光照射金属时,光电流强度(反映单位时间发射出的光电子数的多少)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 (4)金属受到光照,光电子的发射一般不超过10-9 _s. 2.光子说 爱因斯坦提出:空间传播的光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称为一个光子,光 子具有的能量与光的频率成正比,即:ε=hν,其中h =6.63×10-34 J·s. 3.光电效应方程 (1)表达式:hν=E k +W 0或E k =hν-W 0. (2)物理意义:金属中的电子吸收一个光子获得的能量是hν,这些能量的一部分用来 克服金属的逸出功W 0,剩下的表现为逸出后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 k =12 mv 2 . 知识点二: α粒子散射实验与核式结构模型 1.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如图13-2-1所示) 2.实验现象 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极少数α粒子甚至被撞了回来.如图13-2-2所示. α粒子散射实验的分析图 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原子全部的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 知识点三: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 1.光谱 (1)光谱:用光栅或棱镜可以把光按波长展开,获得光的波长(频率)和强度分布的记录,即光谱. (2)光谱分类 有些光谱是一条条的亮线,这样的光谱叫做线状谱. 有的光谱是连在一起的光带,这样的光谱叫做连续谱. (3)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 巴耳末线系是氢原子光谱在可见光区的谱线,其波长公式1λ=R (122-1 n 2)(n =3,4,5,…), R 是里德伯常量,R =1.10×107 m -1,n 为量子数.

光电效应实验规律的理解

光电效应实验规律的理解 1.有一束紫外线照射某金属时不能产生光电效应,可能使金属产生光电效应的措施是() A.改用频率更小的紫外线照射 B.改用X射线照射 C.改用强度更大的原紫外线照射 D.延长原紫外线的照射时间 答案B 2.(多选)已知某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的截止频率为νc,则() A.当用频率为2νc的单色光照射该金属时,一定能产生光电子 B.当用频率为2νc的单色光照射该金属时,所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hνc C.当照射光的频率ν大于νc时,若ν增大,则逸出功增大 D.当照射光的频率ν大于νc时,若ν增大一倍,则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也增大一倍 答案AB 解析该金属的截止频率为νc,则可知逸出功W0=hνc,逸出功由金属自身性质决定,与照射光的频率无关,因此C错误;由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可知A正确;由光电效应方程E k=hν-W0,将W0=hνc代入可知B正确,D错误. 3.用光照射某种金属,有光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如果光的频率不变,而减弱光的强度,则() A.逸出的光电子数减少,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不变 B.逸出的光电子数减少,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减小 C.逸出的光电子数不变,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减小 D.光的强度减弱到某一数值,就没有光电子逸出了 答案A 解析光的频率不变,表示光子能量不变,仍会有光电子从该金属表面逸出,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也不变;而减弱光的强度,逸出的光电子数就会减少,选项A正确. 4.(多选)如图1所示,电路中所有元件完好,但光照射到光电管上,灵敏电流计中没有电流通过,其原因可能是() 图1 A.入射光太弱 B.入射光波长太长

C.光照时间短 D.电源正、负极接反 答案BD 解析入射光波长太长,入射光的频率低于截止频率时,不能发生光电效应,故选项B正确;电路中电源反接,对光电管加了反向电压,若该电压超过了遏止电压,也没有光电流产生,故选项D正确.

光电效应实验报告数据处理 误差分析

表1-1:不同频率下的遏止电压表 λ(nm)365 404.7 435.8 546.1 577 v(10^14)8.219 7.413 6.884 5.493 5.199 |Ua|(v) 1.727 1.357 1.129 0.544 0.418 表1-2:λ=365(nm)时不同电压下对应的电流值 U/(v)-1.927 -1.827 -1.727 -1.627 -1.527 -1.427 -1.327 I/(10^-11)A-0.4 -0.2 0 0.9 3.9 8.2 14 -1.227 -1.127 -1.027 -0.927 -0.827 -0.727 -0.718 24.2 38.1 52 66 80 97.2 100 表1-3:λ=404.7(nm)时不同电压下对应的电流值 U/(v) -1.477 -1.417 -1.357 -1.297 -1.237 -1.177 -1.117 I/(10^-11)A -1 -0.4 0 1.8 4.1 10 16.2 -1.057 -0.997 -0.937 -0.877 -0.817 -0.757 -0.737 24.2 36.2 49.8 63.9 80 93.9 100 表1-4:λ=435.8(nm)时不同电压下对应的电流值 U/(v)-1.229 -1.179 -1.129 -1.079 -1.029 -0.979 -0.929 I/(10^-11)A-1.8 -0.4 0 2 4.2 10.2 17.9 -0.879 -0.829 -0.779 -0.729 -0.679 -0.629 -0.579 -0.575 24.8 36 47 59 71.6 83.8 98 100 表1-5:λ=546.1(nm)时不同电压下对应的电流值 U/(v)-0.604 -0.574 -0.544 -0.514 -0.484 -0.454 -0.424 I/(10^-11)A-4 -2 0 3.8 10 16.2 24 -0.394 -0.364 -0.334 -0.304 -0.274 -0.244 -0.242 34 46 56.2 72 84.2 98.2 100 表1-6:λ=577(nm)时不同电压下对应的电流值 U/(v)-0.478 -0.448 -0.418 -0.388 -0.358 -0.328 -0.298 I/(10^-11)A-3.1 -1.8 0 2 6 10.2 16.1 -0.268 -0.238 -0.208 -0.178 -0.148 -0.118 -0.088 -0.058 22.1 31.8 39.8 49 58 68.2 79.8 90.1 -0.04 100

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量实验报告

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量实验报告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量实验报告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光电效应,普朗克,常量,实验,报告,,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工作报告中查看更多范文。 篇一: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量实验报告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1 2 3 4 5 篇二: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数-实验报告 普朗克常量的测定 【摘要】 本文介绍了大学物理实验中常用的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量实验的基本原理及实验操作过程,验证了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并精确测

量了普朗克常量,通过对实验得出的数据仔细分析比较,探讨了误差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根据实验过程中得到的体会和思索,提出了一些改进实验仪器和条件的设想。 【关键字】 爱因斯坦光电方程;光电流;普朗克常量 【引言】 在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后,物理学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实际应用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此刻人们感觉物理学的大厦已经建成,剩下只是一些补充。直到19世纪末,物理学领域出现了四大危机:光电效应、固体比热、黑体辐射、原子光谱,其实验现象用经典物理学的理论难以解释,尤其对光电效应现象的解释与理论大相径庭。 光电效应最初是赫兹在1886年12月进行电磁波实验研究中偶然发现的,虽然是偶然发现,但他立即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因此在以后的几个月中他暂时放下了手头的研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专门的研究。虽然赫兹没能给出光电效应以合理的解释,但赫兹的论文发表后,光电效应成了19世纪末物理学中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课题。勒纳是赫兹的学生和助手,很早就对光电效应产生了兴趣。1920年他发表论文介绍了他的研究成果,勒纳得出,发射的电子数正比于入射光所带的能量,电子的速度和动能与发射的电子数目完全无关,而只与波长有关,波长减少动能增加,每种金属对应一特定频率,当入射光小于这一频率时,不发生光电效应。虽然勒纳对光电效应的规律认识很清楚,但其解释却是错误的。

光电效应的规律及几个相关概念分析

“光电效应”的规律及几个相关概念分析 重庆市潼南塘坝中学 张大洪 402678 从物理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图1示)可发现,当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或紫外光照射到某些金属表面上时,金属中的电子就会从光束中吸取能量并从金属表面逸出到空中去,我们将此现象称作“光电效应”现象。“光电效应”现象从事实上揭示了光的粒子本性,爱因斯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光子说”;但本节中将涉及到以下几组相关概念的理解与分析却成了学习的难点,为此本文将对几组相关概念作出细致的研析以期对广大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光电效应”定义:在光(包括不可见光)的照射下,从物体发射出电子的现象叫做光电效应。金属板释放的电子称为光电子,光电子在电场作用下在回路中形成的电流称光电流。 “光电效应”的规律:①各种金属都存在极限频率()00γλ或极限波长,只有入射光的频率 ()00γγλλ≥≤或入射光波长 才能发生光电效应; ②瞬时性:光电效应的产生几乎是瞬时的(光电子的产生不超过9 10 s -); ③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随入光的频率增大而增大; ④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光的强度成正比。 从上可以发现有以下几组相关概念: 1. “光子”与“光电子”:光子是指在空间传播的光束能量的最小单位,它是一份能量(即能量是不连续的),光子不带电,是微观领域中一种只含有能量的粒子,且光子的运动质量为2 2h m c c φε ν= = 、动量为h h p m c c φνλ ===,光子的静止质量为0;而光电子是金属表面受到光照时发射出来的电子,因此其本质就是电子(带电19 1.610q C -=-?,静止质量 319.110m kg -=?). 2.“光子的能量”与“入射光的强度”:光子的能量是一份一份的,频率为γ的光子的能量为hc h εγλ == ,故光子的能量只由其频率(或波长)大小决定;而入射光的强度P 将由 “光的能流密度I ——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某一频率的光子数N ”决定,且I N h γ=?,那么入射光的强度P I s N h s γ=?=??(式中s 为被光束照射的金属表面的面积——即某一给定面积,且N s ?为单位时间内到达金属表面——“即单位时间内通过给定面积”的光子 数),故入射光的强度必由单位时间到达金属表面——“即单位时间内通过给定面积”的某一频率的光子数目决定;根据爱因斯坦光子理论当金属中一个自由电子从入射光中吸收一个光子后,就获得能量hc h εγλ == ,如果hc h εγλ == 大于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时所需的逸 出功W ,这个电子就从金属中逸出。 3.“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光电子的动能”:光照射到金属时,电子吸收一个光子的能量h ν后,就可能向各个方向运动,一部分消耗于克服核的引力及其它原子阻碍做功,剩 图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