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重点词语”教师版10
用词角度分析表达效果

通过“攀”“缩”“倾”等动词准确地刻画出父亲过铁道给“我”买橘子的动作,表现了父亲爱子的深情,使父亲的“背影”深深的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也使父亲的关爱深深地刻进了我们的心里。
答题思路:
抓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词
化含蓄为直白
把作者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再说一遍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故乡》
例如:
句中的“路”既指地上的路,也指人生之路。它告诫人们:希望的有无,取决于是否为之而奋斗。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希望就无所谓有;有希望并为之奋斗,希望就无所谓无。虽然实践“希望”困难重重,但只要去探索实践,就能走前人所没有走出的路,创造前人所未经的生活,鼓励人们为实现新生活而奋斗。
第一:如果句子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要抓住中心词,挖掘出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也可以从它带给你的启迪这个角度体会。 (所谓有哲理,就是指那些有关珍惜生命,感悟人生,感悟生活,有关亲情、友情、做人道理等的感悟。)
欣赏句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句子的含义﹢表达的感情
(偷梁换柱法)
例如: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朱自清《春》)
第四:从用词的角度。 动词、形容词、叠词、成语……
“偷偷地”和“钻”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破土而出的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常见答题形式: ① “ ”一词(等词), 写出了 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② “ ”一词(等词),形象地表现了 (人物)的性格特点,体现了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
浅谈如何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浅谈如何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摘要:在现代文阅读中,常离不开理解分析词语或语句的表达效果或对其赏析等。
可是,一些同学在思考或回答这方面的问题时,常觉得无从下手或顾此失彼。
其实,对于词语和语句的表达效果方面的分析是有一定技巧和方法可循的。
关键词:表达效果表达作用词语含义表现手法在现代文阅读中,常离不开理解分析词语或语句的表达效果或对其赏析等。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阅读中)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可是,一些同学在思考或回答这方面的问题时,常觉得无从下手或顾此失彼。
其实,对于词语和语句的表达效果方面的分析是有一定技巧和方法可循的。
本文主要就如何分析解答词语的表达效果方面作一些探讨。
首先,我们应明确在阅读中词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一定的语言环境紧密联系的。
我们在理解分析时应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即:要联系词语所在的语句(或语段),以及上下文来理解分析。
其次,对词语的表达效果方面分析时,要着手于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所采用的是何种表现手法及其相关的作用、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面来分析;第三,要明确在阅读中常出现的诸如:“表达作用”、“含义和作用”、“好在哪里”、“谈谈你的理解”等这样一些说法,这些其实是与“表达效果”类似的一些说法,分析回答时大同小异。
明确了以上这些,我们在阅读中遇到理解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及类似的一些说法的问题时,就可以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了。
一、理解词语的含义阅读中,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最基本的要求。
要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必须明确该词语在具体语境中是属于本义,比喻义,还是属于引申义,特殊含义等含义中的哪一层面上的意思。
例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写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这里的“实在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一词我们若要准确理解分析它有什么表达效果,就得先弄清“标致”这个词语在此处的含义,联系上下文,我们不难看出,“标致”在这里并非有“漂亮”的意思,而是用了反语的手法,有“丑陋”、“难看”的意思,明确了这一层意思后,再来分析“标致”一词的表达效果就简单了:“标致”用了反语的手法,有“丑陋”的意思,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憎恶之情。
标题:词语句子表达效果分析综合

标题:词语句子表达效果分析综合词语句子表达效果分析综合词语和句子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它们的选择与运用直接影响着语言表达的效果。
本文将对词语和句子的表达效果进行综合分析。
一、词语的表达效果在语言表达中,词语的选择和使用对文意的准确传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词语表达效果:1. 形象生动:通过使用具有强烈视觉感受的词语,能够使读者对描述的事物产生直观的感受,增强语言表达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例句:她素面朝天,双目炯炯有神,如一道清晨的阳光,洒在心灵的天空上。
2. 温情脉脉:通过使用温暖、亲切的词语,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共鸣,增强语言表达的情感色彩。
例句:他目送着母亲远去的背影,心中充满了对她的关爱和感激之情。
3. 简洁明了:通过使用简练、精确的词语,能够使语言表达更加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啰嗦的表述。
例句:小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轻盈的身影令人陶醉。
二、句子的表达效果句子是由词语组成的,通过句子的结构和语法运用,可以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意思。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句子表达效果:1. 平铺直叙:通过采用简单直接的句子结构,可以更直接地传递信息,使读者对故事情节、人物行为等有更清晰的认识。
例句:他走进教室,看见同学们已经在安静地课桌前坐好,向他投来期待的眼神。
2. 反问疑问:通过使用反问或疑问句,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注意,增强表达的迷惑性和讨论性。
例句:你以为成功是一朝一夕的事吗?你以为只凭幸运就能登上巅峰吗?3. 比喻象征:通过使用比喻和象征的修辞手法,可以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形象,增强表达的艺术性和意境感。
例句:他坚定的信念是一面坚实的盾牌,让他在困境中始终保持着勇往直前的决心。
总结词语和句子是语言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选择和运用对文意的传达起到关键的作用。
通过运用形象生动的词语和简洁明了的句子,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
另外,在句子的结构和语法运用方面,平铺直叙、反问疑问和比喻象征等技巧也能让表达更具魅力和深度。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专题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考点目标:能结合语境,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知识梳理:语境义——在文中的特定含义。
基本原则:1)整体把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2)结合具体语境。
具体有以下几点情况:1)“指代类”:指示代词的含义和文中临时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内容。
近指(这个、这些、这);远指(那、那个、那些);特指(某、某类)。
答题步骤:①找出该句在文中的位置,并作出相应记号;②锁定阅读范围;③找出指代的相关内容,并带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验证。
2)“语境类”:能够把握词语在本文特定语境中临时具有的含义。
答题步骤:①要准确理解本义;②语境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反语义、色彩义);③代入具体语境中验证。
格式:本义+语境义3)“作用类”: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四联系法则”:①联系本义(解说本词的含义);②联系本句或上下文(突出本句或上下文的什么内容,即:突出……);③联系文章的中心与作者的态度情感;④联系特殊的表达效果。
修辞格式:点出“某词”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修辞作用【形象生动地写出对象特征】+作者情感态度一般格式:语境义+突出(内容【一般为对象】)+形象生动地写出对象特征/表达了作者(情感)解题指津:1.浏览全篇,把握主旨——解题前提2.借助语境,推断含义——解题技巧3.结合文本,巧借修辞——解题技巧4.拆换词义,合理描述——解题技巧典型例题1《洁身自好的莲花》节选——2009杭州中考这是自然界中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正是这种特殊的超微结构,使得莲叶表面不沾水滴,可以保持清洁:当莲叶上有水时,水会在自身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形成球状,风吹动水珠在叶面上滚动时,水珠可以沾起叶面上的灰尘,并从上面高速滑落。
这种自洁能力对于防止病原体的入侵也有着特别的意义。
像莲花这样的植物,就是生长在很“脏”的环境中也不容易生病。
因为即使病原体到了其叶面上,一经下雨就会随雨水冲走;如果不下雨,叶面很干燥,病原体还是生存不了。
记叙文阅读之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解析版)

记叙文阅读之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解析版)记叙文阅读之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解析版)在阅读记叙文时,重点字词的含义和表达效果对于我们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意图至关重要。
本文将解析记叙文中的重点字词,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故事细节,领略作者的表达手法。
一、开篇之际:揭示主题与背景1. "黄昏"“黄昏”通常用于记叙文的开篇,曾经被赋予了独特的情感内涵。
黄昏时刻的到来,暗示着白天即将结束,黑夜即将来临,映照出主人公内心的无奈、迷茫和孤独。
通过描绘黄昏的氛围,作者为读者搭建了一个温暖而沉静的背景,为后续故事的展开做好铺垫。
2. "徘徊"当主人公在故事中出现一次“徘徊”时,这个字词就显得尤为重要。
它象征着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犹豫,暗示着他对某个事物或决定的迟疑不决。
通过用“徘徊”这个字词,作者加深了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故事中的情感波动。
二、主人公塑造:描写性格特征与内心情感1. "坚毅"当作者在记叙文中多次使用“坚毅”一词来描述主人公时,我们可以体会到主人公的顽强和勇敢。
这个字词有助于读者更好地认识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并通过主人公的坚毅心态,传递出作者对于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的讴歌。
2. "纠结"“纠结”一词常常被用来描写主人公内心的复杂情感与困惑。
通过这个字词,读者可以感受到主人公在决策过程中的挣扎和痛苦,进而理解主人公的选择和行为。
作者巧妙地运用“纠结”这个词语,为主人公加深了情感内涵。
三、情节推进:矛盾冲突与情感升华1. "暴风雨"当故事情节中出现暴风雨的描写时,这个字词常常暗示着矛盾与冲突的到来。
暴风雨的气势磅礴、无情且凌厉的表象,预示着主人公即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通过使用"暴风雨"这个字词,作者成功地制造了故事氛围的悬疑和紧张,让读者更加投入情节的发展。
2. "绝望"当故事中呈现主人公绝望的表情和心境时,这个字词充满了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解析词语、句子的表达效果

解析词语、句子的表达效果词语和句子的表达效果对于有效的沟通和理解非常重要。
通过选择准确的词汇和合适的语句结构,我们能够更清晰地传达意思,引起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并产生所期望的情感和反应。
下面是一些解析词语和句子表达效果的方法和技巧:1. 词语的选择- 准确性:选择最准确的词汇来表达所需要传达的意思。
避免使用模糊或不确切的词语,以免产生误解或引起混淆。
准确性:选择最准确的词汇来表达所需要传达的意思。
避免使用模糊或不确切的词语,以免产生误解或引起混淆。
- 情感效果:根据需要传达的情感或意境,选择合适的形容词、副词或动词来增强表达效果。
例如,使用积极的词汇来传达信心和乐观,使用负面的词汇来传达担忧或悲伤。
情感效果:根据需要传达的情感或意境,选择合适的形容词、副词或动词来增强表达效果。
例如,使用积极的词汇来传达信心和乐观,使用负面的词汇来传达担忧或悲伤。
- 读者理解:考虑目标读者的背景和知识水平,选择适合他们的词汇。
避免使用过于专业或晦涩的术语,以免造成困惑。
读者理解:考虑目标读者的背景和知识水平,选择适合他们的词汇。
避免使用过于专业或晦涩的术语,以免造成困惑。
2. 句子结构和语法- 简洁性:使用简洁明了的句子结构来传达意思,避免过长或冗余的句子。
简洁性可以增强读者的理解和注意力集中。
简洁性:使用简洁明了的句子结构来传达意思,避免过长或冗余的句子。
简洁性可以增强读者的理解和注意力集中。
- 平衡和对称:使用平衡和对称的句子结构来传达一种和谐的感觉。
这种结构可以增强词语和句子的表达效果,并传达一种有力而稳定的印象。
平衡和对称:使用平衡和对称的句子结构来传达一种和谐的感觉。
这种结构可以增强词语和句子的表达效果,并传达一种有力而稳定的印象。
- 变化和多样性:使用多种不同的句子结构和语法形式,以增加文章的多样性和吸引力。
避免过多重复相同的句式,以免导致读者的厌倦。
变化和多样性:使用多种不同的句子结构和语法形式,以增加文章的多样性和吸引力。
初中阅读理解精讲 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与表达效果

第六讲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与表达效果一、考点解析(一)考查内容主要有:(1)把握词语的语境义;(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3)把握代词和具有临时指代作用的词语的含义;(4)理解蕴涵在词语中的作者的特殊感情等。
(二)理解字词的基本解题思路:(1)结合语境,认真推敲(2)遇到代词,从上查找(3)由近及远,查找释句一般解题公式:理解词语+概括事件+人物形象/事物特征+情感(三)记叙文中词语意义的考察往往与比喻和拟人等修辞结合起来,这些手法的运用也会对词语的意义和表达效果产生影响,所以从修辞的角度来理解和鉴赏文中词语的含义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
字词涉及修辞手法时解题公式:手法+内容+作用+情感二、课堂实战手风琴的魔力一天,父亲带回来一个大盒子,他把我叫过来,当着我的面打开了盒子,并对我说,“它能给你今后的生活带来无限欢乐。
”盒子里是一把手风琴。
我只能勉强挤出一丝微笑,我一直想要一架钢琴或者一把吉他。
之后的两周,父亲一直没提手风琴的事,直到一天晚上,他突然宣布下周我要开始学琴。
手风琴并不便宜,每周学琴的费用也价格不菲,这对于一直秉承节省风格的父亲来说有点反常。
父亲是一名工程师,他喜欢研究各种东西,他经常在工作室里修修补补。
父亲话不多,但每句话掷地有声。
不过,音乐却能让父亲变成另一个人。
他喜欢古典乐曲,每次外出驾车,他都会打开收音机寻找音乐节目。
一次,我在家里找东西时居然发现了一把漂亮的小提琴。
“那是你父亲的”,妈妈说,“你爷爷送给他的。
但因为一些原因,他没有学,这一直是他的遗憾。
”我无法想象父亲那双粗糙的手拉起小提琴是一种什么情景。
不久后,我开始跟着老师学拉手风琴。
第一天,我就感到了“压力”,手风琴的重量压得我肩膀很不自在,还有就是父亲,上完课他对我说:“听说你学得还不错,继续努力。
”我看得出父亲很高兴,他的眼中闪着希望的光芒。
此后,我被要求每天练习一个小时,这对我来说是个噩梦。
我想出去打球,而不是背着这个沉重的东西练习枯燥的曲子。
欣赏重点词语的作用及妙处

欣赏重点词语的作用及妙处在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欣赏影视作品或者聆听他人的演讲时,常常会被某些重点词语所吸引,这些词语仿佛有着独特的魔力,能够瞬间抓住我们的注意力,触动我们的心灵,引发我们的思考。
那么,重点词语到底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妙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重点词语能够增强表达的准确性。
在交流和表达中,准确无误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恰当的重点词语可以精确地传达作者的意图,避免产生歧义或误解。
比如说,在描述一个人的心情时,如果用“愉快”这个词,可能给人的感觉比较笼统;但如果用“欣喜若狂”,就能更加生动、具体地展现出那种极度兴奋和快乐的状态。
再比如,形容一个物品的大小,如果说“大”,就没有“巨大”来得更有冲击力;说“小”,也不如“微小”更能体现出其渺小的程度。
通过这些准确的重点词语,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理解所描述的对象或情感。
重点词语还能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和意境。
有些词语自带一种情感色彩和氛围,能够让读者或听众迅速进入到作者所设定的情境中。
比如“阴森”“恐怖”“静谧”“温馨”等词语,仅仅是看到它们,我们的脑海中就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相应的场景和感觉。
在描写风景时,用“风和日丽”会让人感受到温暖与舒适,用“狂风暴雨”则会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狂暴与力量。
这些重点词语就像画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重点词语可以突出主题和重点。
在一篇文章或一段话语中,总有一些核心的思想和关键的内容需要被强调。
重点词语的运用能够让这些重要的部分更加醒目,引起读者或听众的关注。
比如在一篇论述环保重要性的文章中,“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等词语能够突出环保问题的紧迫性;在讲述一个人的奋斗历程时,“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等词语能够突出其坚韧不拔的精神。
通过这些重点词语,作者能够有效地传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让读者或听众更容易抓住重点。
重点词语能够塑造人物形象。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解说:
“重点词语”是指体现准确性或生动性的词语、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对文章思路有提示性的关联词语、涉及修辞手法的词语等。
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重点词语”是中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一个常见考点,常见的考查方式为:分析“××”一词的表达效果。
方法技巧:
1.透过字面意思,思考作者或文中人物使用这个词语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2.“整体考查”后再“比较质疑”。
“整体考查”就是兼顾文中各种因素(客观事件、作者情感、作品背景等),“比较质疑”就是对有关词语作保留、删除、换用等变形思考,然后比较句子在意义和表达效果上的异同,这用就可以看出词语的表达作用。
答题格式:
一般答题格式是: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语境义(这三种意思应结合句子或上下文来选择)+表现了……的……特征。
中考真题:
天使儿
①上天真是不公,娄城大画家商未央的儿子葵葵竟是个低能儿。
葵葵16岁,智力最多是小学三年级水平,出门一看到大红大绿的色彩就亢奋,发出让人害怕的怪叫声。
②一次,商未央参加市文联组织的采风活动,到皖南山区写生,为期半个月。
临走前,他再三叮嘱妻子,别让葵葵到外面乱跑,
免得出什么意外。
妻子说,放心,这孩子智商是低了些,可从不闯祸。
妻子要上班,无法时时陪葵葵,商未央买来不少玩的、吃的,一古脑儿交给葵葵。
③商未央走后第三天,妻子来电,说葵葵用颜料在墙上画得一塌糊涂。
只要葵葵不吵着到外面去,就让他涂吧,最多浪费点颜料罢了,他无奈地说。
④当商未央携着厚厚一叠写生稿回到家时,他惊呆了。
家里的白墙涂满了颜料,七彩斑斓,色泽耀眼。
猛一看,他有一种震撼的感觉,那是一种气势,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奔放、扑面而来、逶迤远去的气势。
那色块的突兀,那色彩的流动,让人匪夷所思,耳目一新。
细看画面,似乎画了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画,完全没有具象。
商未央作为一个专业画家,他立时有了一种莫名的激动,这难道是葵葵画的?
⑤他走进葵葵的房间时,葵葵已倒在沙发上睡着了,手里还握着画笔,衣服上斑斑点点,脸上洋溢着无比的快乐。
“我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家里被涂成这样,我真的很抱歉。
”
妻子歉意地说。
“不不,你没错,还得谢谢你呢。
你没看出这些画很有灵气、很有个性吗?”
商未央的兴奋溢于言表。
⑥商未央把这些画仔细研究了一天,最后定名为《无题》,拍了照,寄给报社。
记者大感兴趣,据此写了题为《天使儿的处女作》的报道。
报道的发表,使娄城的市民都知道了这个“天使儿”就是大画家商未央家的低能儿。
⑦也许是那《无题》的照片太小,看不出名堂,娄城老百姓议论的很少是画的本身,更多的是商未央怎么会生出这么个弱智儿子。
有人说:老天就是公平,商未央名声赫赫,才气逼人,可偏生了个傻儿子,这叫平衡,世上的好事哪能全让他占了。
⑧这一报道,引起了电视台的兴趣,电视台来了两位记者,原来他们只想拍一两分钟的新闻片,可一见满屋满墙的画,就激动起来了,立刻改变了主意,拍起了专题片,还专门采访了葵葵。
葵葵说话颠三倒四,让记者摸不着头脑,但他一拿起画笔,那投入状、兴奋状,很入镜。
也是巧,不久就是国际助残日,电视台精心制作的《天使儿的杰作》专题片,不但在娄城电视台播放了,还作为宣传片送到了省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商未央比自己取得了成功还激动,为此,专门给报社写了篇《发现、鼓励、培养》的文章。
⑨在一片叫好声、惊叹声中,也夹杂着些许不和谐的声音。
诸如这商未央也不知作了什么孽,生了个傻儿子,如今又用傻儿子来作秀、炒作,真不要脸……,
⑩妻子忍不住说:“你为什么不解释呢?葵葵不是我们的亲生儿子,孩子的父母在车祸中丧生了,你不嫌葵葵是低能儿,收养了他……”⑩商未央止住妻子的话头:“由他们说吧,葵葵就是我们的儿子,我们的天使儿……”
题目:
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了。
1.当商未央携着厚厚一叠写生稿回到家时,他惊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老天就是公平
..,商未央名声赫赫,才气逼人,可偏生了个傻儿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惊呆:生动地写出了商未央被震撼的神态,突出画作的感染力。
2.公平:准确地表现出这些人对商未央有个低能儿幸灾乐祸,反映了他们的妒忌(狭隘自私)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