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词语表达效果》课件

易于传播
词语表达效果可以通过口头、书面等 多种方式传播,具有广泛的传播力和 影响力。
缺点
抽象性
歧义性
词语表达效果往往缺乏具体的视觉形象, 容易让听众或读者产生抽象的感觉,难以 形成直观的理解。
由于词语的多义性和语境的多样性,词语 表达效果有时会产生歧义,导致信息传达 的不准确细描述
在广告宣传中,拟人是一种常用的创意手法 。通过赋予产品或品牌以人的形象或特点, 可以使其更加生动有趣,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力。例如,某品牌将自家产品比拟为一位时 尚、自信的女性,通过拟人化的形象来展现 产品的特点和优势,从而吸引目标受众的关 注。
实例三:排比在演讲中的效果
总结词
排比可以增强演讲的气势和感染力,使听众更容易被说服和感染。
详细描述
在日常交流中,反语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 ,通过使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 某种情感或态度。例如,某个人可能会说“ 你真是个天才”,实际上是在讽刺对方的愚 蠢或笨拙。反语的使用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
有趣,增加交流的趣味性。
THANKS
感谢观看
拟人
总结词
将事物人格化,赋予其人类的情感和 特征。
详细描述
拟人是将非人类的事物赋予人类的情 感、思想和行为特征,使描述更加生 动有趣。拟人可以增强读者的感知, 使描述更加富有情感和表现力。
排比
总结词
使用连续的句式,强调某个观点或情感。
详细描述
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连续使用结构相似的句式,来强调某个观点或情感。排比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节奏 感,使表达更加有力。
抽象表达与具象表达
抽象表达
使用抽象的概念、语言和符号来传达 信息,不具体描述事物的形象和细节 。
具象表达
高考语文 赏析词语和句子表达效果

3.“流行语”是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的一面镜子,其中不乏“中西合璧” 的词语,文中加颜色的“圈粉”一词是如何体现“中西合璧”这一特 点的?表达效果如何?
前有《山海情》,后有《觉醒年代》,都在年轻人当中“圈粉” 无数。事实证明,主旋律可以“叫好又叫座”,真诚的创作,总是会 有回报。
答案 ①“圈”是动词,有“画环形”的意思,形象地表达出设定和扩 大范围的动作;“粉”,是“粉丝”的简称,而“粉丝”是英语“fans” 的谐音。将两个词语组合在一起,体现出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②内容上,这个流行语形象地表达出吸引、扩大粉丝群体的过程;形式 上,简洁通俗,具有时代特色。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这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 时断时续的声音,如金声玉振,又如黄钟大吕,又如‘大珠小珠落玉 盘’。”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 ①强调的内容不同:改句用的是“如……又如……又如……”, 内容显得笼统;原句用三个“有时”,强调雨声的不同表现,原句语言 表述更准确。 ②运用的句式不同:改句是长句,“声音”的定语冗长、拖沓;原句是 短句,句式活泼,节奏感强,原句更能生动形象地突出雨声轻重缓急的 变化。
答案 ①原句采用倒装句,定语后置,把修饰成分单独成句,强调格桑 花的各种颜色。 ②原句把各种颜色单独成句,与后文“五彩缤纷,争奇斗艳”相呼应, 有力地表现了格桑花的美。 ③原句颜色后面是省略号,表示颜色未列举尽,表现了格桑花颜色众多; 改句只是三种颜色。
比较分析
原句与改句相比,句子内容没有多大变化,但是在句子内部结构上 会有变化,多为倒装句,起强调突出作用。这类题目的倒装类型有两种:
(三)词语与语体风格角度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每逢端午前后,成百上千的花儿齐齐开放,整条巷子都弥漫在栀子 花的清香里。每个清晨,搬把椅子坐在花荫下读书,醉在花香里,也有 庄周梦蝶的迷幻:不知道是栀子花变成了自己,还是自己变成了栀子花?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花开了,栀子花香弥漫整条巷子。”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一、什么是关键词语?所谓“关键词语”,主要指:①表明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②表现文章主旨的词语;③反映文章深层内容的词语;④体现作者感情色彩的词语;⑤在结构上起过渡或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⑥有指代意义的词语;⑦有比喻、反语、仿词等修辞意义的词语。
二、考查重点:理解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指代义和表达效果【知识链接】三、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主要有四种:(1)理解与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字面义;(2)理解和解释词语在文中派生出的新义;(3)理解和解释词语在文中的特定指代义;(4)理解和解释词语在文中的特殊隐含义;1、词语的引申义是指由词的本义演变而产生的后起义。
例如:(1)这篇文章很深.,初中学生读不懂。
“深”:深奥。
(2)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深”:深入。
(3)他们两人交情很深.,无所不谈。
“深”:(感情)厚,(关系)密切。
(4)夜已经很深.了。
“深”:距离白天的时间很久。
2、词语的比喻义是指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而产生的新的比较固定的意义。
例如:(1)“风浪”的本义为:水面上的风和波浪;比喻义为:比喻艰险的遭遇。
如:他是个久经风浪的人,面对着邪恶势力,毫不畏惧,顽强地斗争。
(2)“烽火”本义为: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比喻义为:比喻战火或战争。
如:抗日战争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3、词语的指代义是文章中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
例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的“鸿儒”指代的是有学问的大儒,而“白丁”则指的是没有学问的人。
理解、分析词语的含义及作用,要紧密联系词语的语言环境,即上下文,或句子,或段落,或全篇,在整体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推断词语的含义1)分析词语的表现作用。
有些词语本身并没有深刻的含义,但用词精当,对人物的性格品质或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深刻的表现作用,对事物的形状特征表现得充分而又生动,应作为重点体味的对象。
(2)分析词语的特殊含义。
有些词语褒义贬用或者贬义褒用,有些词语正话反说,或者具有潜台词等,由于作者采用了特殊的表意手法,因此词语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或者表达出了某种特殊的意味,从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语体特点、风格特点等方面理解瑞靡,重视词语的活用、感情色彩的反用、修辞手法的使用等附加意义。
记叙文阅读技巧(2)分析词语的作用及表达效果

品味文章第九自然段中加点的词,谈谈使用这个词的用意和好处。
答:比拟、对比的修辞,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优雅与现实的反差。 可谓是字字珠玑的点题之词。
注:本题主要考查词语的好处,因此要从修辞(比拟、对比)效 果角度分析。需要说明的是,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
祝你进步
第二步,分析。对已“定位”的词语作进一步的分析。如修辞类的词语, 比喻是为了更加形象生动地写出事物的特点;拟人则把事物写得充满生机与 活力,赋予人的感情。修饰或限制类的词语中经常性地考查形容词和副词。 副词是为了准确地说明事物的某种情况,其表达效果明显,我们要先辨清它 是表达程度、时间、状态还是范围。形容词是为了生动形象地描写人或事物。 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中,褒义词是褒扬、赞誉之意,贬义词有贬低、指斥之 意。另外,作者为表达的需要,还会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
记叙文阅读技巧
第二讲 分析词语的作用 及表达效果
1、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联系上下文,从不同方面体会“××××”一句中加 点词语的妙处。
3、品味文章第×自然段中加点的词,谈使用这个 词的用意和好处。第一步,定位。一般来说,考查的词语常常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运用修 辞手法(比喻、拟人等)的词语;以定语或状语的形式起修饰或限制作用 (形容词、副词等)的词语;带感情色彩的词语;生动形象的词语(动词等) 等等。
答:1、“香香的”表现出葵花籽的香味;2、表现出等待嗑瓜子的幸 福快乐;3、体现了“我们”的童真童趣;4、使用叠音词,朗朗上口, 有韵律美。
注:本题要从不同方面分析,难度较大。1、从词的本义分 析;2、从词的文中义分析;3、结合文章的主题分析;4、从 叠词的角度分析(词的用法、修辞效果)。这四方面分别对应 答案的四个要点。当然,答案2、3可视为同一个方面,但只要 能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考点2_: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考点2: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方法点拨分析词语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可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对该词语的含义进行解释。
第二步:联系本句或者上下文。
指出该词语突出了本句或者上下文的什么内容,一般是突出了人(事、景)物怎样的特点、情态等第三步: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与作者的态度感情。
指出该词语体现了章怎样的主旨,表达了人物(作者)怎样的情感在解答这类题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性,即文中是否运用了该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象征义、反语义、色彩义等此外,不同词性的词语往往具有不同的作用。
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动态形容词: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事物的状态副词:准确说明事物的特点(程度、时间、范围等)另外,运用叠词可以增添语言的音韵美。
答题模板一、“××”意思是…用在这里突出了……的……特点/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二、“××”运用了……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贬(褒)词褒(贬)用/化动(静)为静(动),用在这里突出了……的……特点/表现了人物……的品格、精神/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典例请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解析:先解释一下“不料”的意思,然后结合上下文可以看出它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对我军英勇善战的赞扬,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对敌人的讽刺。
参考答案: “不料”是没想到,没有预先料到的意思。
“不料”表明了我军的出其答案不意、英勇善战,含有对敌人强烈的嘲讽之意。
牛刀小试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城。
这句话中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放?参考答案:“均是”即都是的意思,从程度上概括了我军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看胜利的豪情。
知识点分析加点词语在句中的表达效果

知识点:分析加点词语在句中的表达效果同学们,初中语文课后练习中有许多这样的习题:下列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下列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下列加点词语能否与括号中的词语换掉,为什么?诸如此类习题其实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词语的表达作用。
首先,加点词语总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是为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或行为状态而服务的,所以要想准确的理解这些词语的表达作用,就得先大概地理解词语所在的句意、段意甚至文章主旨。
其次是定位。
一般的说,加点词语常常归纳属于以下几种类型:运用某种修辞手法;以定语或状语的形式起修饰或限制作用;近义词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生动传神的动词……还有一些意味深远的短语或句子。
要想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首先得认准它属于以上哪种类别,能做到这一点,就等于给“问题”定了位,找到深入分析的突破口。
然后是分析。
这一环节需要我们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资源或查阅工具书,对已“定位”的加点词语进行类别属性的分析,如修辞类别中,比喻是为了形象的表现事物的某种特点,反问可增强肯定语气。
修饰限制类别中副词出现的最多,表达效果最明显,要辨清它是表程度、时间、状态还是范围的。
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类别中,褒义词有褒扬、赞誉之意,贬意词有贬低、指斥之意。
近义词辨析,关键在于找词语间的细微差别,有一丝之差,表达效果往往大相径庭。
还有给动词、形容词、关联词等加点的,也都有它一般性的表达作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最后是糅合。
经过以上几个环节,词语所属的类别辨清了,各类词语又有其特殊的表达作用,再结合阅读过程中对句一段抑或文艺的理解和朗读中的语感,这时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就不难说出了。
例一“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此句中的两个“卧”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讲评在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中,朗读词语所在的句子及上下文内容是基础,确定“卧”运用了拟人手法是关键,分析运用拟人手法的一般作用很必要,最后的糅合及语言表述才是我们的终结目的。
浅谈如何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浅谈如何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摘要:在现代文阅读中,常离不开理解分析词语或语句的表达效果或对其赏析等。
可是,一些同学在思考或回答这方面的问题时,常觉得无从下手或顾此失彼。
其实,对于词语和语句的表达效果方面的分析是有一定技巧和方法可循的。
关键词:表达效果表达作用词语含义表现手法在现代文阅读中,常离不开理解分析词语或语句的表达效果或对其赏析等。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阅读中)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可是,一些同学在思考或回答这方面的问题时,常觉得无从下手或顾此失彼。
其实,对于词语和语句的表达效果方面的分析是有一定技巧和方法可循的。
本文主要就如何分析解答词语的表达效果方面作一些探讨。
首先,我们应明确在阅读中词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一定的语言环境紧密联系的。
我们在理解分析时应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即:要联系词语所在的语句(或语段),以及上下文来理解分析。
其次,对词语的表达效果方面分析时,要着手于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所采用的是何种表现手法及其相关的作用、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面来分析;第三,要明确在阅读中常出现的诸如:“表达作用”、“含义和作用”、“好在哪里”、“谈谈你的理解”等这样一些说法,这些其实是与“表达效果”类似的一些说法,分析回答时大同小异。
明确了以上这些,我们在阅读中遇到理解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及类似的一些说法的问题时,就可以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了。
一、理解词语的含义阅读中,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最基本的要求。
要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必须明确该词语在具体语境中是属于本义,比喻义,还是属于引申义,特殊含义等含义中的哪一层面上的意思。
例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写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这里的“实在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一词我们若要准确理解分析它有什么表达效果,就得先弄清“标致”这个词语在此处的含义,联系上下文,我们不难看出,“标致”在这里并非有“漂亮”的意思,而是用了反语的手法,有“丑陋”、“难看”的意思,明确了这一层意思后,再来分析“标致”一词的表达效果就简单了:“标致”用了反语的手法,有“丑陋”的意思,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憎恶之情。
品析词语表达效果

品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 作用常见的题型有:1、说说加点的词在文中的表达作用;2、加点的词在文中用得好不好,为什么3、加点的词语能否删除4、加点的词如果换成,可以吗解题要求:六联系① 联系词语的语境;首先找出这个词语出现在文章中的位置;从词语的上下文中去品析;②联系词语的含义;对词语的词典义和语境义解说,容易理解的可以不解释词典义;③联系词语的写作特色;要注意词语的特殊性,即该词语的比喻义要弄清比喻对象,即本体、双关义谐音双关还是语义双关、象征义象征对象是什么、反语义、色彩义褒贬互换、动词,等等;④联系文章内容;联系文章中心和作者情感态度,看词语有怎样的表情达意;⑤联系文章结构;看这个词语与文章上下文有什么关系;⑥联系词语的艺术效果;有特色的词语要写出词语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效果;●答题模式: 词义本义,语境义 + 特点技法 + 效果 + 内容 写出什么,表现什么,即词语描述对象及特点 + 作品中人物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 结构酌情举例:从词语写作手法分析1.贬词褒用:送春宗璞的阅读的第四自然段开兴“这花开得好放肆”一句中,“放肆”这个词的本意是什么 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案:“放肆”是贬义词,意思是轻率任意,毫无顾忌,在此文中,是贬词褒用,生动地写出了二月兰开花时无拘无束的率真,表达了作者对二月兰的喜爱之情;2.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题目:仔细品味“冬天的风因为这些小鸟的跳跃,也就显得细微而富有弹性;”中“弹性”一词好在哪里答案:“弹性”一词生动传神,把无形的冬天写得具体可感,赋予它无限生机和活力,也表达了作者对小鸟的喜爱之情;3.运用修辞: 题目:一个瘦弱的小女孩看得痴迷,看得绽放..了久违的笑颜;答案:“绽放”是露出、显出的意思,这里用比喻手法,将人笑颜比作花,形象地写出了看到花时的喜悦之情;题目: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请体会“咬”“骨粉”“呻吟”这几个词语用法的妙处答案: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咬”和”呻吟”两个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类的残忍和树被屠戮时的痛苦;将树的碎屑比喻为“骨粉”,更突显了树的悲惨遭遇;从而表达出自己的愤恨;4.化静为动: 题目:山坡上卧.着些小村装,小村装卧.着点雪;答案:用“卧”写村庄、写雪,形象地写出他们的状样、情态,使静物活灵活现;5.用叠词:举例:说话间,一个小小的东西落下来,轻轻地掉在我肩头,凉凉的,带着一丝甜意;侧眼细看,是一朵柿子花;品味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答:运用叠词,音韵和谐,富有美感;营造出温馨静谧的意境,真切细腻地写出了柿花带给“我”的甜美感受;注:如果词语没有使用任何写作技法的就直接抓关键词分析;阅读文章1: 没有发芽的种子 邱海泉①散步的时候,心情总是松弛着,洒脱如脱线的风筝,一任世界上的一切像毫无意义的微风似的从眼前滑过;而从前所有的不快早都遥远得成了另一个世界的事;时不时,眼前一亮,也说不定有什么东西让人心头一动;比方说一只小狗十分顽皮地向你撒娇吠叫,比方说一滴挂在枝头上的晶莹剔透的小露珠向你暗送的秋波……那天,我却被一大片开得如火如荼的喇叭花吸引住了;②我不知何时已经信马由缰地走到郊外了;在一个农家的门口,我就呆在了那一片开满鲜花的墙头前;花是喇叭花,开得那个热闹……但我之所以如此迷恋它的原因,不全是因为那小精灵冰清玉洁的可爱姿容,而是因为我在这里不期而遇了我的故人旧友;③那是几十年前的事了;那时我还是个村童毛孩;一天早上跟父亲下地锄草,就在一个土壕里看见了那片开得正艳正好的花儿;我禁不住诱惑,跑下壕去,蹲在地边,手摩挲起花儿,半天不想起来;父亲却早在我身后喊了起来:别踩坏花儿,那是你大伯家种的二丑;我这才知道这一地可爱的花儿原来是一味中药材;④那一霎,伫立在那儿,我眼里看的是盛开的花儿,心里纷飞的却是打开了尘封的往事;久久地流连盘旋在那儿,我突然看见二丑花成熟后洒落在地上的种子;我小心翼翼地捡拾着,心里想,待到来年开春,我要把它种到阳台上去,这样我们就可以形影不离地天天厮守在一起了;⑤在我的期盼和浇灌中,喇叭花的幼苗一天天长高了;它的枝蔓那么快就爬满了阳台,真令人惊讶它的花不只开满了我的花园和阳台,而且也弥漫浸透了我生命的空间——我一有空就站在花蔓下,一任那落英像春雨一样洒在我的头上;邻居们也都来欣赏参观我的花儿,而且连连称赞说:真好看真好看哟;有个朋友还拿起照相机拍了照片,刊登在了当地的报纸上……⑥一天,女儿突然从抽屉里翻出一个小信封说:这里面是什么,没用的话我扔了我一看,说:那是没种完的喇叭花种子,放下,扔什么;她说:今年已经有新种子了,还要它干什么……尽碍事儿,我扔了;说着顺手丢进了垃圾篓;⑦我的心突然随着那花种子的下落揪了一下;⑧看着那些被丢弃的花种子,我不断地质问自己,为什么那么粗心是我,把那几粒可怜的种子一生最灿烂的时刻错过了是我这个刽子手,把它们永远永远地埋没在抽屉和黑暗里了;此后好多天,一到阳台上,看见那些开得天真烂漫的小花,我心里总是不由自主地弥漫起一股淡淡的忧伤;我想起了许许多多我幼时的夙愿,也想起了一个个已经被我淡忘了多年的理想……我不知道人世间又有多少个美丽的梦想,就像那几粒还没来得及发芽开放的喇叭花种子被永远地湮没无声了呢;黄山日报2012年7月16日1.文章以“没有发芽的种子”为标题有哪些含义4分①没有种完遗忘在抽屉里的喇叭花种子;②幼时的夙愿,淡忘了多年的理想;2.第①段侧重描述散步时的心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散步时的心情是松弛和愉快的,一些不起眼的事物都可以触动自己,引发自己的感慨;2分为下面写喇叭花做了铺垫;3.结合语境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4分;,;;“揪”字是心理描写,;4.文章围绕“喇叭花”种子写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4分①我被喇叭花吸引,②回忆儿时见到喇叭花开放时的情景,③捡拾喇叭花种子,④在阳台上栽种喇叭花,⑤女儿丢弃我遗忘的喇叭花种子;5.文章最后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给你怎样的感悟4分①深深地自责内疚,淡淡的忧伤;2分②不要忘记自己的理想梦想要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梦想;阅读文章2:那盆水仙花上学期我到横河村小支教;那天正在上课,突然,隔壁教室里传来了李老师愤怒的呵斥声:“你又来了,出去出去”很多学生也跟着喊;嘈杂声影响了我的课堂,我连忙打开教室门,只见李老师正连拉带拽地把一个老头推出教室;老头六十来岁,满身邋遢,拖着个大麻袋,傻笑着一步一顿地离去;课后,李老师告诉我,老头子是本地的孤寡老人,脾气古怪倔强,不管你上没上课,常常旁若无人地闯入教室乱找乱动,把垃圾桶翻得一片狼藉;正说着,我班有个学生跑来,“杨老师,快,快去,陈业被那老头打了”当我赶到时,陈业已被老头推倒坐在地上哭喊着:“还我……我还没喝完啊,臭老头”原来老头盯上了他手中的饮料瓶,没等他喝完就抢去了,在他眼里,能卖的垃圾简直就是“宝”;校长也赶来了,一边骂一边把老头踉踉跄跄地推出了校门;几天后,我班正在朗读课文;“嘭”的一声巨响,教室门猛地被撞开,大家吓了一跳;一看,又是那老头;一手拖着麻袋,一手紧攥拳头,朝教室后面的垃圾桶大摇大摆地走去,那架势随时等着反抗我来推他;“臭老头,出去”“臭老头,快出去”很多学生异口同声地喊着,整个课堂一片喧哗;当老头走近我时,我出人意料地让开了道,并向学生作了个安静的手势;“继续朗读吧,不要打扰老爷爷捡东西了”我平静地说;犹豫间,琅琅书声又逐渐响起;我们反常的举动让老头有些发愣;他从垃圾桶里翻出了几个饮料瓶后,竟加快了脚步往外走,饮料瓶掉出了一个也不知道;我捡起来送到他手中,他疑惑地看了看我……又过了几天,我正在上课,教室的门又突然被推开,老头刚探进半个身子,一看是我,竟缩了回去,还轻轻地带上了门离开了;我们发现老头和以前都不大一样了我问学生:“老爷爷为什么会变了呢”“我知道,因为前几天老头子没有被老师推出去;”“杨老师没骂他,还帮他捡瓶子”陈业若有所思地说,“老头……老,老爷爷好像知道杨老师对他好”我说道:“老爷爷一个人孤零零的,每天起早贪黑到处捡破烂不容易呀,老师有个办法可以帮帮他:大家平时把丢弃的那些废品专门放进一个袋子收集起来,送给老爷爷,谁愿意负责这件事”“我愿意”“我也愿意”……好多学生都争着说;没想到陈业也抢着举手,我把这件事交给陈业负责;从那以后,我班无论上什么课,老头子再也没有闯进教室了;临近期末的一天,我一进教室就看见讲台上多了一盆水仙花,我惊讶地问:“这花是哪位同学放在这里的呀”陈业兴奋地说:“老师,花是老爷爷从菜市场买来的,他让我带到教室摆在讲台上,说是谢谢同学们,谢谢您呢”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那节课上得特别开心;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过去了;暑假里我又被临时通知回到原单位;教师节那天,遇到了李老师,我问起老头子的事;李老师说:“他死啦;”“啊,怎么死了呢”我很是惊愕;“暑假里,他跳入水中救上了一个小孩,自己却因体力不支被淹死啦;听村里人说老头也不怎么会游泳;”李老师补充道,“对了,他救的小孩就是你班的陈业……”我听着,心里酸酸的,竟有些想流泪,朦胧间眼前就浮现出了那盆水仙花……选自小小说月刊作者:杨聪1.小说主要刻画了两个人物,一个是老头,一个是杨老师“我”,你最欣赏哪个人物请说明理由;我欣赏老头;他虽然穷,但他有穷人的风骨,他有尊严,他懂得感恩;他明知不谙水性却纵身跃入水中;孩子得救了,他却牺牲了;这是多么值得尊敬的老人啊;我欣赏杨老师;面对生活中的一个弱者,杨老师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对他嗤之以鼻,恶语相加,甚至拳打脚踢;杨老师给了弱者以尊严,改变了一个人对生活仇视,这是一个何等伟大的教育者啊;2.下列句子任选一句,请赏析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⑴一看,又是那老头;一手拖着麻袋,一手紧攥拳头,朝教室后面的垃圾桶大摇大摆地走去“攥”字形象准确地写出了老人随时准备反抗的心理,正是这个捏紧拳头的动作,说明了以往老人得到的都是伤害;“攥”既是给自己造势,又是自卫心理的体现;⑵老头刚探进半个身子,一看是我,竟缩了回去,还轻轻地带上了门离开了;“缩”字形象准确地写出了老人见到曾经帮助过他的“我”时难为情的样子,这是老人懂得感恩心态的一种表现;3.文中划线句写到杨老师帮老头捡饮料瓶,此时老头心里会想些什么请联系语境,描写老头的心理活动;“怎么可能呢其他老师都是大声嚷嚷赶我走的,他不但不赶我走,还帮我捡瓶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心的礼物
①自从妈妈领我去了一次小店之后,我便渴望自己去买糖。
有一天,我花了好大气力来到店铺弄响门铃,推开了那扇巨大的门。
我着迷似的一步步沿着糖果柜台走过去。
○2我挑选出了一些糖果后,威老先生从柜台上弯下身子问我:“你有钱买这么多糖果吗?”我回答说:“我有很多很多钱。
”我伸出小拳头放在威老先生张开的手中,里面有五六个用闪闪发亮的锡纸细心包好的樱桃核。
威老先生静静地站着,注视着自己的手掌,然后,好像是想要发现什么似的看了我一会。
“不够吗?”我担心地问。
他轻轻地叹了口气。
“我想是有点多了,”他回答说,“我还得给你找钱。
”他打开抽屉,取了钱,弯下身子把两分钱放进我伸出的手掌中。
③这件事我很快就忘了。
成年后我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和妻子开了一家金鱼店,其中大部分鱼是直接从亚洲、非洲和南美洲引进的,每对鱼差不多都值五美元以上。
④一个星期天的下午,一位女孩同她弟弟进来了,他们约有五六岁。
我正忙着洗鱼缸。
那俩小孩儿站在那儿,眼睛睁得又圆又大,紧盯着在清澈的水中游玩的珠宝般漂亮的金鱼。
“真棒!”小男孩叫起来,“我能要几条吗?”“行呀,”我说,“如果你们有钱买的话。
”“哦,我们有好多好多钱。
”小女孩信心十足地说。
她说话时神情中的那种东西给我一种熟悉而奇怪的感觉。
我把他们挑中的鱼捞进一个旅行罐中,放进一个运输用的口袋里,俯身递给了男孩。
他转向姐姐。
“姐,付给他钱呀。
”她紧握的拳头张开了,把两个镍(nie)币和一角钱放在我展开的手掌上。
○5瞬间,我好像完全领悟到威老先生多年前那件事给我的全部影响。
只有这个时候我才懂得当年我对老人的挑战,才弄清楚老人是多么出色地接受了这一挑战。
我看着手中的硬币,像是又站在那个小糖果店里,就像威老先生多年前理解的那样,我也理解了这两个孩子的纯朴天真以及保护或者摧毁这种天真的力量。
我喉咙哽塞了,心里充满了回忆。
小女孩充满期待地站在我面前。
“钱不够吗?”她小声地问我。
“不,是太多了些,”我总
算平复了内心的激动,好不容易才说出来,“还得找你点呢。
”我把两分钱放在她伸开的手里,然后便站在门口望着孩子小心翼翼地捧着他们的宝贝远去。
○6我回到店里时,妻子问我:“你知道给了他们多少鱼吗?值三十块钱呢。
”我给她讲了威老先生的故事,她的眼睛湿润了,在我脸上轻轻地吻了一下。
我敢肯定当我擦完最后一只鱼缸时,我听到威老先生在我身后笑了。
1.文章第2段的画线词“弯下”是对威老先生的描写,威老先生能弯下腰和一个孩子说话,说明威老先生对孩子的态度是。
2.分析第4段中的画线词“紧握”的表达效果。
3.第5段中的画线词“总算”“好不容易”说明了什么?
母爱是一根穿针线
①母亲为儿子整理衣服时,发现儿子衬衣袖子上的纽扣松动了。
②她决定给儿子钉一下。
③儿子很年轻,却已经是一名声誉日隆的作家。
天赋和勤奋成就了他的今天。
母亲因此而骄傲——她就是作家的母亲!
④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嘀嘀嗒嗒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母亲能从儿子的神态上看出,他正文思泉涌。
她在抽屉里找针线时,不敢弄出一点声响,唯恐打扰了儿子。
还好,母亲发现了一个线管,针就插在线管上。
她把它取出来,轻轻地推好抽屉。
○5可她遇到了麻烦,当年的绣花女连针也穿不上了。
一个月前她还穿针引线缝被子,现在明明看见针孔在那儿,就是穿不上。
○6她不相信她视力下降得那么厉害。
再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湿,再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它捻得又尖又细,再次抬起手臂。
让眼睛与针的距离最近,再试一次——还是失败。
⑦再试……可线仍未穿进针眼里。
○8儿子在对文章进行后期排板,他从显示屏上看见反射过来的母亲,怔住了。
他忽然觉得自己就是那根缝衣针,虽然与母亲朝夕相处,可他的心却被没完没了的文章堵死。
母亲的丝线在他这里已找不到进出的“孔”,可她还是不甘心放弃。
○9儿子的眼睛热了。
他这才想起许久不曾和母亲交流过感情,也没有关心过她的衣食起居了。
○10“妈,我来帮你。
”儿子离开电脑,只一刹那,丝线穿针而过。
○11母亲笑靥如花。
用心为儿子钉起纽扣来,像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
○12儿子知道今后该怎样做了。
因为,母亲很容易满足,比如,只是帮她穿一根针,实现她为你钉一颗纽扣的愿望,使她付出的爱畅通无阻,如此简单。
1.文章第4段中的画线词“轻轻”有什么表达效果?
2.文章第6段中连用了三个“再次”,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3.结合最后一段中的画线词“只是”“如此简单”,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中“母亲很容易满足……如此简单。
”这一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