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技巧(2)分析词语的作用及表达效果
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和套路_初中记叙文阅读方法和技巧

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和套路_初中记叙文阅读方法和技巧记叙文阅读理解在考试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在答题的时候,要运用哪些方法和技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几篇关于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和套路,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技巧【1】1、记叙文的提炼中心、主题: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2、记叙文中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
“叙”主体,“议”是附属成分,不可本末倒置;“议”是“叙”的自然发生,并不是强加上去的。
“议”宜短不宜长,点到为止,不可以“议”代“叙”。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4、记叙文中的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5、记叙文中的过渡及照应。
(1)过渡:过渡是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
要求:恰当、巧妙,能够使文章连贯、布局慎密、转承自然。
过渡时一般用词语、句子、段来过渡。
作用:过渡能在段与段、层次与层次之间起到纽带作用或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组织成篇的作用。
(2)照应: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包括交代和照应两个方面。
交代是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地提示一下;照应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回答。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精选3篇)记叙文是作文的一种,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精选篇1)一、标题:标题的作用、含义答题技巧:(1)是全文的线索;(2)题目点明中心;(3)引起读者阅读兴趣;(4)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季节或/天气或/地点等;(5)点明主要人物及其特点;(6)点明主要事件;(7)题目有双关义;(8)与结尾相互照应等。
标题含义往往包含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
二、情节:1、概括主要事件答题提示:抓住文中六要素,从主人公的角度表述,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
2、人物感情变化轨迹答题提示:从文中找出描述心理的词语*的线索是什么?作用是什么?(1)题目;(2)时间或空间的变化;(3)具体的人、事物或某句话;(4)某某人物感情的变化。
作用:贯穿全文,结合文中的人物、事,使*条理清晰。
三、主题:概括主题、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作者表达的感情。
四、赏析句子答题技巧:表达技巧+具体分析+表达效果(感情)1、某一细节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衬托、对比、烘托铺垫,表现人物品质、心理、情感,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心理活动:如感动、感激、愧疚、自责、喜悦等,一定要答出原因。
2、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答题技巧: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其中自然环境(景物)描写主要作用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
如自然环境(或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一般是两点以上:(1)点明某某季节某某/时间某某/地点某某/天气;(2)渲染某某气氛;(3)反衬(或烘托)某某人的某某心情/品质。
(4)为下文某某情节发展作铺垫(或预示了下文的某某情节,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a.开头的句子:一般从内容、结构两方面作答,如表达了什么意思,点明题旨、引起下文、为下文故事发展做铺垫、设置悬念等。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记叙文)是高考语文试卷中常考的题型,许多考生在答语文记叙文的时候,都很难得高分。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有哪些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仅供参考,喜爱可以(保藏)共享一下哟!记叙文答题的套路有哪些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进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愿思。
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运用比方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加语言启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留意和思索,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进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进展作铺垫。
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结尾谈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记叙挨次顺叙,倒叙,插叙。
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其次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大事。
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消失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谈论句。
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记叙文的答题技巧是什么一、概括文章内容和归纳文章中心思想技巧:找出中心句,中心句通常在文章首、尾的谈论抒情句中。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大事,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怎么看待。
即:内容+情感态度。
答题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白)……的故事((事迹)、经过、大事、景物),即什么人+干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或抒发了的……的感情。
11记叙文:词语的表达效果

记叙文:词语的表达效果【知识解说】记叙文阅读中,对词语的考查一般有两种题型,一是词语的意思,一是词语的表达效果;而后一种题型又有不同的提问方式,如:①直接问词语的作用或表达效果;②选择词语;③两个词语是否矛盾,等等。
所考查的词语,以动词为主,其次就是修饰语和关联词。
(1)分析文中关键性的动词的表达效果动词能直接地将人物、事物、情境的动态特征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使文章生动形象,充满感染力。
将关键性的动词放在整段文字甚至整篇文章中来分析,有助于正确理解其表达效果。
分析语言表现力一般需要理解动词的本义和语境义,关注动作发出者的特点、产生这个行为的特定背景、实施这个行为的目的,分析出作者在这些行为动词中所寄予的思想情感。
(2)分析修饰语的表达效果修饰语一般指修饰(或限定)主语、谓语、宾语的定语、状语、补语,可通过调、换、删、改,比较原句与改句的差异,说出原句的意思,分析修饰语的表达效果。
(3)分析关联词语的表达效果关联词语指连词和能起关联作用的副词。
关联词语一般表示分句中的各种关系,有时也可用来连接词或短语或句子甚至段落。
要读懂分句和分句之间的关系,读懂复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推断出复句中蕴含的作者的丰富情感。
【例题精讲】(17中考·真题)十七岁那年的单车①十七岁那年,刘伟看到别人骑着单车跑来跑去,十分xiàn mù,吵着要母亲买一辆。
父亲横着眼说:“别做梦!有本事自己去买!”②刘伟发了一个月脾气。
母亲心疼儿子,就买了一辆旧单车,在一个夏曰的午后推回了家。
刘伟骑上单车就跑,天天呼朋唤友,在集镇上闲逛。
只有在外面没处混的时候,他才会回家,迎接他的自然是父亲铜铃般的眼珠子。
刘伟把他爹当空气,吃完饭,跨上单车又风一样飘走了。
③那一天,刘伟没有骑车出门。
单车在墙角拧着脖子,父亲越看越来气,举起一把锄头,攒足力气砸了下去。
单车散了架。
“你──”刘伟正从外面回来,抄起一根扁担,横在父亲面前。
记叙文“表达效果”答题模式

记叙文“表达效果”答题模式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解题思路(答题模式)一:①本意(解释词语的本意):②文中是(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分析词语在文中的意思):③表达效果和情感:(先答表达效果,再答情感,如对情感把握不准,可只答表达效果。
)例题: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请赏析钻的表达效果。
答:①“钻”的本意是穿过。
(本意)“钻”的文中意是小草破土而出。
(文中意)“钻”字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展现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春草和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表达效果、情感)步骤1解释,2修辞,3修辞效果,4内容,5感情解题思路二:确定赏析角度(词性、修辞、人物描写、词语感情色彩……)答题模式:方法(选准赏析角度)+作用(表达效果+情感)这句话是动作(外貌、神态、心理、语言)描写,运用了“XX、XX、XX”等动词,描写出了XX人的……,表现了……的品质(心理、性格),表达了……的情感。
这样,到了后半夜,他做利胚的心气就养成了——身体微倾,耳朵紧贴在钢条刀具的另一端,靠听走刀的声音判断胎体的厚薄。
此时市声已消,灯火渐暗,猫走在瓦楞上的声音都清晰可闻。
刀条擦过泥胎卷起飞扬的细浪,瓷泥特有的涩味钻入鼻孔。
体会的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动作描写,通过“微倾”“紧贴”“听”“擦过”“钻入”这些动词,细致、形象、具体地描写了老葛做利胚的样子,表现了他高度的专注与认真,也反映了老葛利胚技艺的精湛和他对这份手艺的重视。
联系课内:统编九下《孔乙己》“思考探究”)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一处用“排”,一处用“摸”,分别传达出孔乙己怎样的境况?)①“排”字有摆的意思(本义),活画出孔乙己摆阔气、炫耀的神气(语境义),却从深层揭示出他的穷酸本相(作用)。
“摸”字有从袋里往外掏出的意思(语境义),孔乙己被打断腿后生活更苦,只能“摸出四文大钱”,与前文“排”字对照,鲜明地表现出孔乙己后来的生活已到了贫困不堪的地步(作用)。
记叙文阅读之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解析版)

记叙文阅读之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解析版)记叙文阅读之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解析版)在阅读记叙文时,重点字词的含义和表达效果对于我们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意图至关重要。
本文将解析记叙文中的重点字词,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故事细节,领略作者的表达手法。
一、开篇之际:揭示主题与背景1. "黄昏"“黄昏”通常用于记叙文的开篇,曾经被赋予了独特的情感内涵。
黄昏时刻的到来,暗示着白天即将结束,黑夜即将来临,映照出主人公内心的无奈、迷茫和孤独。
通过描绘黄昏的氛围,作者为读者搭建了一个温暖而沉静的背景,为后续故事的展开做好铺垫。
2. "徘徊"当主人公在故事中出现一次“徘徊”时,这个字词就显得尤为重要。
它象征着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犹豫,暗示着他对某个事物或决定的迟疑不决。
通过用“徘徊”这个字词,作者加深了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故事中的情感波动。
二、主人公塑造:描写性格特征与内心情感1. "坚毅"当作者在记叙文中多次使用“坚毅”一词来描述主人公时,我们可以体会到主人公的顽强和勇敢。
这个字词有助于读者更好地认识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并通过主人公的坚毅心态,传递出作者对于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的讴歌。
2. "纠结"“纠结”一词常常被用来描写主人公内心的复杂情感与困惑。
通过这个字词,读者可以感受到主人公在决策过程中的挣扎和痛苦,进而理解主人公的选择和行为。
作者巧妙地运用“纠结”这个词语,为主人公加深了情感内涵。
三、情节推进:矛盾冲突与情感升华1. "暴风雨"当故事情节中出现暴风雨的描写时,这个字词常常暗示着矛盾与冲突的到来。
暴风雨的气势磅礴、无情且凌厉的表象,预示着主人公即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通过使用"暴风雨"这个字词,作者成功地制造了故事氛围的悬疑和紧张,让读者更加投入情节的发展。
2. "绝望"当故事中呈现主人公绝望的表情和心境时,这个字词充满了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记叙文阅读之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中考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答题技巧一、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答题技巧。
1、如果是分析加点字词,分三步走。
把字词原意解释出来。
解释字词在句中或文中的含义。
整体分析字词包含的作者情感。
二、如果是分析句子,也是分三步走。
1、判断句子是否用到了修辞手法,或者其他的表达手法(如描写方法、说明方法等)。
2、说出此种写作手法的作用(如某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什么)。
3、还是要分析句子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情感了。
三、从词语角度赏析句子技巧。
第一步:阅读句子,这个句子中运用了哪些词语。
第二步:写出这些词语的特点作用。
第三步:写了什么(文本的主要内容)。
第四步:表达了谁的什么感情(赏析句子前一定要整体感知)。
小雪大雪邹清平①雪落黄河静无声,雪落故乡却有情。
②在小雪大雪的日子里,那纷纷扬扬的雪花,有的似鹅毛,有的似梨花,密集如柳絮,霎时就让山岭、田坝、石头、树林、竹林、房舍失去了轮廓,一片银白世界,朴素、恬静、洁白无瑕。
③岁月悠悠,我想念故乡的下雪天,我怀念故乡的雪景。
④故乡在大巴山深处高山上,冬天常下大雪,镌刻在记忆深处的雪天是那么清新、生动和亲切。
有年寒假,我正在山坡上割草,大北风刮得正猛,突然飘着大片大片的雪花混杂其间,我停下手中的活,眼望着飘雪,冒着严寒,伸着双手去捧雪花,总盼白雪积在手掌心,雪越下越大,越飘越密,我静听雪落树林发出的吱吱嘎嘎的和谐声音,双手放在雪中,只见冻红的手掌里有雪水,却不见积雪。
可是当我背着草在往回走的路上小歇时,天地间已融为一体,空气中的尘埃与喧嚣都被涤净,山山岭岭,银装素裹,宛若一个银白的世界,一个童话的王国。
虽然高天滚滚寒流急,但心情无比愉快,洁白的雪景真能净化人的心灵,升华人的灵魂。
寒冷早已全然不觉,似有微微春风荡漾于心。
我的心灵被震撼了,从此,下雪天漫天洁白、朴素无华的世界在我心里留下了深深的记忆。
⑤女儿10岁时,回米仓山南麓老家土墙坪过春节,休闲一周回城上车时,她说:“爸爸,春节什么都好,但有一件憾事。
记叙文阅读之四——表达效果

记叙文阅读之四——表达效果记叙文阅读之四——表达效果在记叙文阅读中,常常会遇到要求体会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的题。
应对这类题只有找准角度,就可以顺利过关。
一、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1)在对文中的词语进行分析时,一定要注意词语蕴含的丰富内涵,运用换一换、比一比的方法,体会词义的妙处。
例如朱自清的《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句中的“偷偷地”与“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长势,写出了不经意间,小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而换成“长”字就表达不出这层意思。
(2)从词语的感情色彩或语言风格上分析有的语言运用反语或贬词褒用,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表达出特殊的情感。
敲打锣鼓的汉子们敦实威风,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
”“卖”是卖弄,“逞”是炫耀,“不可一世”是形容极其狂妄自大,这三个词原是贬义,这里贬词褒用,表现出汉子们打鼓时的精神抖擞,气势非凡。
(3)化无形为有形,或化抽象为具体例子:“有了鸟的树就格外生动。
我喜欢这些在树与树之间飞来飞去的小鸟,喜欢他们在树枝上舞蹈。
冬天的风因为这些小鸟的跳跃,也就显得细微而富有弹性。
”题目:仔细品味第③句中的“弹性”一词,说说它好在哪里。
分析:“弹性”一词用得生动传神。
把无形的冬天的风写得具体可感,赋予它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也表达了对小鸟的喜爱之情。
意思对即可。
(4)化静为动例子一:山坡上卧着点雪例子二:仿佛像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5)圈点词语,如果没有使用任何表现手法或者技法,任何分析答题格式:本义+语境义(引申义或者语境义)+描写对象的特点+作品中人物或者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子一:“我浸在晶莹的碎得满地的月光中,……”请品味这句话中“浸”的妙处。
分析:“浸”字既再现了月光的晶莹透明、无处不在,也写出了作者的深深套子之情。
意思对即可。
二、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1)写景的句子可以从修辞角度赏析赏析一般的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写了什么,表达或表现了什么)常见修辞及作用:①比喻:或化抽象为具体,语言生动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味文章第九自然段中加点的词,谈谈使用这个词的用意和好处。
答:比拟、对比的修辞,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优雅与现实的反差。 可谓是字字珠玑的点题之词。
注:本题主要考查词语的好处,因此要从修辞(比拟、对比)效 果角度分析。需要说明的是,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
祝你进步
第二步,分析。对已“定位”的词语作进一步的分析。如修辞类的词语, 比喻是为了更加形象生动地写出事物的特点;拟人则把事物写得充满生机与 活力,赋予人的感情。修饰或限制类的词语中经常性地考查形容词和副词。 副词是为了准确地说明事物的某种情况,其表达效果明显,我们要先辨清它 是表达程度、时间、状态还是范围。形容词是为了生动形象地描写人或事物。 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中,褒义词是褒扬、赞誉之意,贬义词有贬低、指斥之 意。另外,作者为表达的需要,还会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
记叙文阅读技巧
第二讲 分析词语的作用 及表达效果
1、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联系上下文,从不同方面体会“××××”一句中加 点词语的妙处。
3、品味文章第×自然段中加点的词,谈使用这个 词的用意和好处。第一步,定位。一般来说,考查的词语常常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运用修 辞手法(比喻、拟人等)的词语;以定语或状语的形式起修饰或限制作用 (形容词、副词等)的词语;带感情色彩的词语;生动形象的词语(动词等) 等等。
答:1、“香香的”表现出葵花籽的香味;2、表现出等待嗑瓜子的幸 福快乐;3、体现了“我们”的童真童趣;4、使用叠音词,朗朗上口, 有韵律美。
注:本题要从不同方面分析,难度较大。1、从词的本义分 析;2、从词的文中义分析;3、结合文章的主题分析;4、从 叠词的角度分析(词的用法、修辞效果)。这四方面分别对应 答案的四个要点。当然,答案2、3可视为同一个方面,但只要 能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第三步,联系。结合词语在本句或上下文(突出了本句或上下文的什么 内容)的内容分析,再联系文章的中心或作者思想感情【如:表现了人 物……的内心世界(或品质、精神等);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分析。
词语赏析=含义+角度(词性、感情色彩、修辞)+ 效 果(内容、情感、主旨)
联系上下文,从不同方面体会“这是一种香香的等待,这样的等待 很幸福”一句中加点词语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