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_一种_双声_的对话_解析道格拉斯_罗宾逊的翻译对话理论_王莉娜

合集下载

翻译_一种_双声_的对话_解析道格拉斯_罗宾逊的翻译对话理论_王莉娜

翻译_一种_双声_的对话_解析道格拉斯_罗宾逊的翻译对话理论_王莉娜

2009年6月第25卷 第3期外国语文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a n d L i t e r a t u r eJ u n e,2009V o l.25 N o.3翻译:一种“双声”的对话———解析道格拉斯·罗宾逊的翻译对话理论王莉娜(复旦大学外文学院,上海 200433)提 要:美国翻译理论家罗宾逊从翻译个体的主体性出发,把翻译看作是在译者、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展开的一场穿越时空、跨越语言文化障碍的“双声”对话,揭示了现实翻译活动的动态性、复杂性和多样性。

追溯了罗宾逊的翻译对话理论形成的渊源,对该理论的主要论点进行了分析评判,指出这种对话理论对目前翻译研究的借鉴意义及其内在局限性,以期促进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之间的对话、中西方翻译学者之间的对话。

关键词:翻译身体学;双声;翻译伦理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414(2009)03-0110-06T r a n s l a t i o n a s a D o u b l e-V o i c e dD i a l o g u e:A nA n a l y s i s o f D o u g l a s R o b i n s o n's D i a l o g i c sW A N GL i-n aA b s t r a c t:S t a r t i n g f r o mt h e s t a n d p o i n t o f t h e s u b j e c t i v i t y o f t h e i n d i v i d u a l t r a n s l a t o r,A m e r i c a n t r a n s l a t i o nt h e o r i s t D o u g l a s R o b i n s o nr e g a r d s t r a n s l a t i n g a s a d o u b l e-v o i c e dd i a l o g u e a m o n g t h e S Lw r i t e r,t h e t r a n s l a t o r a n d t h e T Lr e a d e r a c r o s s t i m e a n d s p a c e o v e r c o m i n g l i n g u i s t i c a n d c u l t u r a l b a r r i e r s t o r e v e a l t h e d y n a m i c s,c o m p l e x i t y a n d d i v e r s i t y o f r e a l-l i f e t r a n s l a t i o n a c t i v i t i e s.T h i s t h e s i s t r a c e s t h e o r i g i n s o f R o b i s o n's T r a n s l a t i o nD i a l o g i c s,a n a l y z e s i t s m a i np r o p o s i t i o n s a n dp o i n t s o u t i t s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f o r c u r r e n t t r a n s l a t i o n s t u d i e s a n di t s i n h e r e n t l i m i t a t i o n s i n a n a t t e m p t t o p r o m o t e t h e d i a l o g u e b e t w e e nt r a n s l a-t i o n t h e o r y a n dt r a n s l a t i o n p r a c t i c e a n d t h e d i a l o g u e b e t w e e nC h i n e s e a n d We s t e r n t r a n s l a t i o ns c h o l a r s.K e yw o r d s:s o m a t i c s o f t r a n s l a t i o n;d o u b l e-v o i c e;t r a n s l a t i o n e t h i c s 1.引论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交际活动,译者在其中扮演着“中介”的角色;这似乎已经是翻译界达成的一致共识。

从关联翻译理论看双关语的翻译——以赵元任译《阿丽丝漫游奇境记》为例

从关联翻译理论看双关语的翻译——以赵元任译《阿丽丝漫游奇境记》为例
语 言大 师赵元任先生把这部著作翻译成 中文 版《 阿丽思漫游奇 境记》 在《 。 阿丽思 漫游奇境记 》 一书 中, 三十几处被普遍认为 有
交际方式 , 推理 的依 据是关联 性; 推理努力 与语境效 果对 于关
联效果有决定 性的作用 ; 效果好 , 语境 推理时所付 出的努力 就
小, 关联 性就强 ; 语境效 果差 , 推理时所付 出的努力就大 , 联 关
文 史博 览( 论 ) 理
21 0 0年 1 1月 C l r n s r i o ( h o ) ut eA dHioyV s n T er u t i y N v2 1 o.0 0
从 关联翻 译理论看双 关语 的翻译
以赵元 任译 《 阿丽丝漫游奇境记》 为例
吴 楠
[ 摘
加 注 法 , 些 翻译 技 巧 主 要 侧 重 于 语 义 层 面 的 理 解 , 少 从 语 这 很
双关 语是 一 种 独特 的语 言 现 象 , 牛 津 英 语 词典 》 T e 《 ( h
O fr nlhDc oa .99 O od Cae dnPesV 1X I x dE【i i n r 18 . x r: l n o rs. o I o gs i t y f r . . P 3 ) p n 下 的定义 为 :T eueo w r c a so 8 2 给“ u ” “ s f odi s haw ya h nu t
性就 弱:
2 双 关语 、
是“ 不可译 ” 的文 字 , 赵先 生凭借其 深厚的语言功力 , 这些双 对 关文字做 了独特的翻译尝试。周作人专 门推荐赵先生 的译 文 ,
对于“ 赵先生 的译法 ”他 “ , 表示 非常的佩服” 。金圣叹先生也赞 它是一部“ 绝世妙文 ” 。对于双关语 的翻译 , 国内学者提 出了不 少翻译方法 , 如徐仲炳提 出的契合译法 、 补偿 译法 、 重译 法和 侧

口译内容翻译--北理常考内容--摘自雷天放的口译教程

口译内容翻译--北理常考内容--摘自雷天放的口译教程

1US Vice President's Speech at Fudan University非常感谢您,市长先生。

谢谢您做介绍时的友好言辞。

今天我们很高兴来到这里。

我和我夫人非常荣幸能再次来到中国访问,感谢贵国的欢迎,特别感谢在这儿复旦大学所受到的热情接待。

我们感到非常荣幸,谢谢你们。

我们此行带来了布什总统和美国人民的美好祝愿。

我知道在座的许多人很快就要从这所优秀的大学毕业。

我听说贵校有极为严格的标准,一个复旦大学的学位意味着多年的刻苦攻读和严于律己。

我祝贺在座各位学业有成,同时,我也要赞赏各位老师维护和发扬了标志着复旦大学长达九十九年历史的优良传统。

2王光亚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演讲开场白Ladies and Gentlemen,Good evening.It is my great honor to be invited to your seminar i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inceton University has long been a familiar name to me, my friends and many Chinese people with a history even longer than the country’s. Many outstanding figures come out of this campus, like the 28th American president Woodrow Wilson, great scientist Einstein, and the well-known poet T.S. Eliot. Just as the former American president Clinton once said in 1996 at the celebration for the school’s 250th Anniversary, ‘Princeton University, along with its staff and students, has played every critical role in every vital moment in American history’. It is delighted that everyone present here takes interest in studying Chinese affairs. Although there’s a long distance between our two countries in geography, we share a lot in common in our daily life. The Hollywood films and McDonald's fast food have become a part of many Chinese people’s life. At the same time, many garments and daily items accompanying American people are made in china. I hope that today’s exchange can help everyone present here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hina and China’s foreign policy, so as to promote mutual friendship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countries in the future .3Yo-Yo Ma今天我们将要见到的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大提琴家之一-马友友。

最新新人教版英语选修八第三单元Using Language的课文译文

最新新人教版英语选修八第三单元Using Language的课文译文

新人教版英语选修八第三单元Using Language的课文译文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1847年出生于苏格兰。

但在他还小的时候,他家就搬到了美国的波士顿。

他的母亲几乎全聋了,因此他有志于帮助聋人交流,并从事聋人教育事业。

这一爱好促使他发明了麦克风。

他发现他把嘴唇放到母亲的额头上,并以一定的方式来移动额骨,她就可以听懂他所说的话。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总是有好奇心理。

他最有名的一句话是:“偶尔离开平路,深入到林子里去。

每次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一定会发现你从未见过的东西。

跟踪下去,不断探索,不知不觉中,你就会发现某种值得思考的东西盘踞着你的头脑。

所有真正伟大的发现都是思考的结果。

”正是这种对问题的探索精神造就了他那著名的发明——1876年的电话。

贝尔并非一开始就想要发明电话的,他本来想设计的东西是多路电报。

这种原始的电报是在一段距离中用莫尔斯电码传递信息(莫尔斯电码是通过电线发出的以特定的次序敲击出的一连串点划),但是这样只能一次发一份电报。

贝尔想改进电报通讯方式,以便同时能发出好几个信息。

他设计了一种机器,以使声波分成不同的音调,从而有可能在同一时间里进行不同的通话。

但是他发现这个问题很难解决。

有一天做实验,他把一根干草和一个聋子的耳朵连接起来。

贝尔发现,当他对这耳朵说话的时候,这根干草就把声波画在被烟熏过的玻璃上。

突然间他灵机一动,灵感来了。

如果声波能够以连续运动的电流形式复制的话,那么声波就可以沿着导线传送出去了。

在探求改进电报的过程中,贝尔发明了第一台电话机!贝尔完全懂得这项发明的重要性。

他写信告诉他的父亲说:“这样的一天即将到来。

到那时,电报线将会铺到各家各户,就像水和煤气通到各家各户一样。

朋友之间不必离开家就可以彼此通话了。

”这项专利是1876年发布的,但是贝尔是在五天以后才跟他的助手华生通了第一次电话。

他说的话现在已成名言了。

“华生先生——到这儿来——我想见到你。

”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是个闲不住的人。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人物对话的翻译策略分析.doc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人物对话的翻译策略分析.doc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人物对话的翻译策略分析2020年4月《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人物对话的翻译策略分析本文关键词:盖茨,了不起,对话,策略,翻译《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人物对话的翻译策略分析本文简介: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优秀的小说作品,在当时各国的文学界有相当高的关注度,这部小说的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也因此声名鹊起,同时也奠定了其在美国文学界的地位。

本文重点对文中的人物对话的翻译展开详细分析,望能为日后的翻译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人物对话的翻译策略分析本文内容: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优秀的小说作品, 在当时各国的文学界有相当高的关注度, 这部小说的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也因此声名鹊起, 同时也奠定了其在美国文学界的地位。

本文重点对文中的人物对话的翻译展开详细分析, 望能为日后的翻译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 人物对话; 翻译分析;观看美国历史,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美国刚刚结束一战,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状况相比其他国家要快很多, 特别是国内矿产、汽车制造业、建筑业等快速崛起, 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不可阻挡, 这改善了美国人的生活, 大部分人拥有较多的财富, 享乐主义随之而来, 而《了不起的盖茨比》就是在该背景下创作而出。

一、关于《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着名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在1925年创作《了不起的盖茨比》小说, 小说背景是美国的长岛和纽约, 小说主要围绕美国社会阶级中上层两位白人主人公黛茜、盖茨比进行。

整部小说则以第三人称(尼克) 角度讲述。

详细介绍如下:尼克从美国西部来到纽约, 与主人公盖茨比相邻而住, 机缘巧合之下两人认识并成为朋友, 而后盖茨比向尼克吐露了自己的一个故事。

盖茨比在年轻时对一个美国姑娘, 也就是黛茜, 一见倾心, 两人相爱交往, 但未能修成正果, 黛茜嫁给了纨绔子弟汤姆, 但黛茜的婚后生活并不幸福, 丈夫汤姆还有其他情妇。

译者:行走于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建构者——解析道格拉斯·罗宾逊翻译理论

译者:行走于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建构者——解析道格拉斯·罗宾逊翻译理论

越来 越多 的学者 将研 究视 角投 向对 翻译活动 主体
之一 —— 译者 的研 究 。译 者 已 由最 初 的“ 具” 工 、 “ 人” “ 声 筒 ” 渐 转 变 为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者 ” “ 写 仆 、传 逐 操 、改 者 ” 地位 步 步 攀升 。究 其 原 因主要 是 : , 翻译 研 究


译 者 的理 性
康德 在《 纯粹 理性批 判 》 一书 中给“ 理性” 了 做
认为, 翻译 是 通过 语 言 转换 而 进 行 信 息 传递 的过 程, 译者 是原 文作者 的传 声筒 和代 言人 , 把原 文作 者 的意 图忠 实准确 地传 达给译 文读 者 。功 能学 派
认为, 翻译 是 由委 托 人 或 发起 人 授 权 的 一种 目的
关 键 词 :道格 拉 斯 ・罗 宾逊 ;翻 译 身 体 学 ;理 性 ;非理 性 ;文化 建 构 者 中图 分 类 号 : 5 09 文献标识码 : A
近年来 , 随着 翻译 研究 文化转 向思 潮 的引进 ,
之上再 没有别 的认 识能力 了 。理性 本身也 可 以划 分为逻 辑 的( 形式 逻 辑 的 ) 力 和先 验 的( 能 先验 逻 辑 的) 能力 , 前者 是 形 成 三段 论 式 、 行 间 接推 理 进 的能 力 , 者是 由 自身 产 生概 念 ( 后 理念 ) 以进行 最
不 能 提 供 的 , 只 能 是 理 性 的 、 验 的 。I 此 定 义 而 超 ”u _ 至 少 包 含 了 以 下 几 层 含 义 : ) 性 处 于 人 类 认 知 1理
以获取达 到共 识性 真理 的有效 途径 。其 中包括 德
里 达提 出 的意义 播 散 和延 异 理 论 、 塞 尔 的意 义 胡 意 向性 理论 、 伽达 默 尔 的对话 理 论 和 勒弗 韦 尔 的

翻译:一种“双声”的对话——解析道格拉斯·罗宾逊的翻译对话理论

翻译:一种“双声”的对话——解析道格拉斯·罗宾逊的翻译对话理论
造性 。
其 中 扮 演 着 “中 介 ”的 角 色 ; 似 乎 已 经 是 翻 译 界 达 这 成 的一致共 识 。但是在 这一 “ 识 ” 背 后 , 隐藏 共 的 却 着 一 系 列 尚 待 探 讨 解 决 的 问 题 : 一 交 际 活 动 的渊 源 , 该 理 论 的 主 要论 点进 行 了分 析 评 判 , 出这 种 对 话 理 论 对 目前 翻 译 研 究 的 借 鉴 意 对 指 义 及 其 内在 局 限 性 , 以期 促 进 翻 译 理 论 与 翻 译 实 践之 间 的对 话 、 中西 方翻 译 学者 之 间 的对 话 。 关键词 : 译身体 学; 翻 双声 ; 译伦 理 翻 中图 分 类 号 : 0 9 H 5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4— 4 4 20 0 0 1 0 17 6 1 (09)3— l0— 6
A s at Sa i o es np i esbeti fh dv ulrnl o, m r a as t ntert o g s b t c: t t gf m t ad o t fh ujcvt o ei id a t s tr A e cnt nl i o s D ul r rn r h t n ot i y t n i a a i r a o h i a
王莉 娜
( 旦大学 外文学院, 海 复 上 2 03 0 4 3)


要: 美国翻译理论 家罗宾逊从翻译个体的主体性 出发, 把翻译看作是在译者 、 原文作者 和译 文读者之 间展开 的 场穿越 时空、 跨越语 言文化障碍 的“ 双声” 对话 , 揭示 了现实翻译 活动的动态性 、 复杂性和 多样性。追溯 了罗宾逊
a d s a e o ec mi g l g it n u t r l are st e e e d n mis c mp e i d dv ri fra ・ f a sain n p c v r o n n usi a d c lu a b rir r v a t y a c , o lxt a ie t o l l e t n l t i c o l h yn s y e i r o a t i e .T i t e i t c ste o g n f b s n’ r n lt n Di o is n y e t man p o o i o sa d p i t o t t ci t s h s h ss r e r i so io ST a s i a g c ,a a z s i i r p st n n s u s vi a h i Ro ao l l s i n o i s n f a c o u r n r n l t n s d e n t ih rn i tt n n a t mp op o t h il g e b t e rn l— i i c n e frc r t a sai t isa d i n ee t mi i si n at g i e t o u s l ao e t r moe te d ao u ewe n t s t a a t n te r n r n lt n p a t e a d t e da o e b t e h n s n e tr r n l t n s h l r. i h o y a d ta sai r ci n h i g ewe n C i e e a d W s n t sai c oa o o c l u e a o s Ke r s s ma iso a sain;d u l —o c y wo d : o t ft n l t c r o o be v ie;t n lt n eh c r s i t is a ao

托福听力tpo55 section2 对话讲座原文+题目+答案+译文

托福听力tpo55  section2 对话讲座原文+题目+答案+译文

托福听力tpo55 section2 对话讲座原文+题目+答案+译文Conversation2 (1)原文 (1)题目 (3)答案 (4)译文 (4)Lecture3 (5)题目 (6)答案 (8)Conversation2原文NARRATOR: Listen to a conversation between a student and her academic adviser. MALE PROFESSOR: Thanks for stopping by, Shelly. Professor Miller sent me an email, and I thought we’d better have a little chat.FEMALE STUDENT: Professor Miller, the art history professor?MALE PROFESSOR: Yes. I’m concerned because midterm grades are due in a couple of weeks, and he says you haven’t completed a single assignment for his course. And he didn’t want to turn in a failing grade without making sure that—FEMALE STUDENT: Wait, I’m not taking his course—I dropped it.MALE PROFESSOR: You did? Well according to the registrar’s office, you’re still enrolled in it. I pulled up your file. Your schedule shows that you are officially enrolled in Introduction to Art History with Professor Miller, Islamic art with Professor Campbell…well, here, you look at it, you’re registered for 5 courses. FEMALE STUDENT: But I’m enrolled in only 4 courses this semester. I mean, I did signup for Introduction to Art History initially, but when Professor Campbell gave me permission to enroll in his Islamic art course, I dropped Professor Miller’s course. Or at least, I intended to. I had to—they meet at the same time.MALE PROFESSOR: I see. So your admission to the Islamic art course was not contingent on your completion of the art history course?FEMALE STUDENT: Well, Professor Campbell waived the prerequisite in my case because he felt that I had enough background in art history to handle his course. But you know, now that I think about it, maybe I just added Professor Campbell’s course and forgot to drop Professor Miller’s course.MALE PROFESSOR: I guess it’s possible. Still, I’m surprised we didn’t catch it earlier in the semester. Didn’t you and I meet at the end of the second week of classes to finalize your course selections?FEMALE STUDENT: No…Uh, I mean I remember getting an e-mail about setting up a meeting with my adviser, but I thought it was only for people who had an enrollment problem or something they needed to work out. I didn’t realize it was a requirement.MALE PROFESSOR: Well, it’s strongly recommended that students meet with their advisers early in the semester…and now you can see why! But there’s no real harm done. However, don’t forget to file a formal withdrawal from introduction to art history with the registrar’s office by Friday, when the withdrawal period ends. And you might want to apologize to Professor Miller as well.FEMALE STUDENT: Oh, I’ll definitely make a point of dropping by his office to explain what happened. I was just so focused on getting admitted into the Islamic art course, and so happy when Professor Campbell said I could take it, that I kind of forgot about everything else.题目1.Why did the adviser ask the student to meet with him?A. To express concern about her academic performanceB. To discuss her course choices for the following semesterC. To find out why she dropped a courseD. To ask if she had changed her major course of study2.What did the adviser do to get more information before meeting with the student?A. He requested a record of the student’s grades in all her art classes.B. He consulted a description of the course about Islamic art.C. He obtained a list of courses in which the student is enrolled.D. He checked the requirements for art history students.3.What do the speakers imply about the Islamic art course?A. It is an introductory course.B. It can be taken only in combination with an Islamic history course.C. Students need a recommendation from their academic adviser to take it.D. Most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take an introductory art history course before taking it.4.What does the adviser imply about the meetings he has with student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emester?A. They should be scheduled at least two weeks in advance.B. They can help students avoid problems with their class schedules.C. Faculty members must be invited to the meetings.D. They are necessary only when a student has a problem.5.What does the adviser suggest that the student do? [Click on 2 answers.]A. Make up the work she has missedB. Contact the registrar’s officeC. Apologize to an art history professorD. Drop the Islamic art course答案A C DB BC译文旁白:听一个学生和教授之间的对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6月第25卷 第3期外国语文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a n d L i t e r a t u r eJ u n e,2009V o l.25 N o.3翻译:一种“双声”的对话———解析道格拉斯·罗宾逊的翻译对话理论王莉娜(复旦大学外文学院,上海 200433)提 要:美国翻译理论家罗宾逊从翻译个体的主体性出发,把翻译看作是在译者、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展开的一场穿越时空、跨越语言文化障碍的“双声”对话,揭示了现实翻译活动的动态性、复杂性和多样性。

追溯了罗宾逊的翻译对话理论形成的渊源,对该理论的主要论点进行了分析评判,指出这种对话理论对目前翻译研究的借鉴意义及其内在局限性,以期促进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之间的对话、中西方翻译学者之间的对话。

关键词:翻译身体学;双声;翻译伦理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414(2009)03-0110-06T r a n s l a t i o n a s a D o u b l e-V o i c e dD i a l o g u e:A nA n a l y s i s o f D o u g l a s R o b i n s o n's D i a l o g i c sW A N GL i-n aA b s t r a c t:S t a r t i n g f r o mt h e s t a n d p o i n t o f t h e s u b j e c t i v i t y o f t h e i n d i v i d u a l t r a n s l a t o r,A m e r i c a n t r a n s l a t i o nt h e o r i s t D o u g l a s R o b i n s o nr e g a r d s t r a n s l a t i n g a s a d o u b l e-v o i c e dd i a l o g u e a m o n g t h e S Lw r i t e r,t h e t r a n s l a t o r a n d t h e T Lr e a d e r a c r o s s t i m e a n d s p a c e o v e r c o m i n g l i n g u i s t i c a n d c u l t u r a l b a r r i e r s t o r e v e a l t h e d y n a m i c s,c o m p l e x i t y a n d d i v e r s i t y o f r e a l-l i f e t r a n s l a t i o n a c t i v i t i e s.T h i s t h e s i s t r a c e s t h e o r i g i n s o f R o b i s o n's T r a n s l a t i o nD i a l o g i c s,a n a l y z e s i t s m a i np r o p o s i t i o n s a n dp o i n t s o u t i t s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f o r c u r r e n t t r a n s l a t i o n s t u d i e s a n di t s i n h e r e n t l i m i t a t i o n s i n a n a t t e m p t t o p r o m o t e t h e d i a l o g u e b e t w e e nt r a n s l a-t i o n t h e o r y a n dt r a n s l a t i o n p r a c t i c e a n d t h e d i a l o g u e b e t w e e nC h i n e s e a n d We s t e r n t r a n s l a t i o ns c h o l a r s.K e yw o r d s:s o m a t i c s o f t r a n s l a t i o n;d o u b l e-v o i c e;t r a n s l a t i o n e t h i c s 1.引论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交际活动,译者在其中扮演着“中介”的角色;这似乎已经是翻译界达成的一致共识。

但是在这一“共识”的背后,却隐藏着一系列尚待探讨解决的问题:这一交际活动具有什么样的性质?谁参与了这一交际活动?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如何?这一交际活动受到哪些因素或力量的支配?这些因素或力量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影响这一交际活动的?针对这些问题,语言学派、功能学派和文化学派做出了不同的回答。

语言学派认为,翻译是通过语言转换而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译者是原文作者的传声筒和代言人,对原文先进行解码再重新编码成另一种语言,把原文作者的意图忠实准确地传达给译文读者。

功能学派认为,翻译是由委托人或发起人授权的一种目的性的跨文化交际行为,译者根据翻译目的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使译文达到特定的预期功能。

文化学派则把翻译置于宏观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将翻译视为一次文化交流事件,译者在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等因素的支配下对原文进行操纵和改写。

这三个流派分别集中于对“对等”、“功能”和“规范”等抽象概念的研究上,片面强调外部因素对译者翻译活动的制约,而忽视了译者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崇尚理性、摈弃感性,重视对翻译过程中客观因素的研究,轻视对主观因素的研究,是西方翻译理论的一贯特点。

然而美国翻译理论家罗宾逊(D o u g l a s R o b i n s o n)却另辟蹊径,把译者的主观感受和个人体验作为翻译研究的出发点。

罗宾逊从译者个体的主体性出发,将翻译视为在译者和原文作者以及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同时展开的一场“双声”的对话,并运用“翻译身体学理论”(t h e s o m a t i c s o f t r a n s l a t i o n)、巴赫金“对话理论”(d i a l o g i s m)、伯克的戏剧主义(d r a m a t i s m)和修辞理论(r h e t o r i c),在其著作《译者登场》(T h e T r a n s l a t o r's T u r n)和《施事性语言学:以言行事的讲话和翻译》(P e r f o r m a t i v e L i n g u i s t i c s:S p e a k i n g a n d T r a n s l a t i n g a s D o i n gT h i n g s110W i t h W o r d s)(以下简称《施事性语言学》)中深入剖析了翻译对话的运作机制,揭示了翻译活动的动态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而凸显了译者作为个体在翻译活动进行中的主观感受等即时性因素的影响。

这在根本上不同于语言学派、功能学派和文化学派等流派过于强调外部制约因素的研究倾向,为我们全面认识翻译活动提供了新的视角。

2.译者身体内部的对话———翻译身体学罗宾逊认为语言既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

意义不是超验、客观、永恒不变的,而是由语言的使用者、语境和社会共同决定的:“意义以及意义的阐释受感情的驱动和支配,或者,更宽泛的来讲,是受身体反应的驱动和支配;但是这种支配既因语境和人而异,又受意识形态的控制。

”(R o b i n s o n,1991:10)在此认识的基础上,罗宾逊在《译者登场》中提出了“翻译身体学”理论。

“翻译身体学”理论由两部分组成:“个人身体学”(i d i o s o m a t i c s)和“意识形态身体学”(i d e o s o m a t i c s)。

“个人身体学”是指译者进行翻译活动时的个人身心感受。

译者在翻译时会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个人阅历投射其中,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与原文作者进行穿越时空的情感的沟通、心灵的交汇。

无论是在对原文的理解和领悟上还是在对译文词句的推敲斟酌上,译者依靠更多的是自己的直觉而不是抽象的语言转换程序和规则。

“意识形态身体学”指的是译者在社会文化价值、意识形态的支配下,进行翻译时身体所起的反应,这些外部客观因素通过译者的身体转换为内在制约力量(R o b i n s o n,1991:15-38)。

以笔者的翻译实践经历来说,译者即时性的身心感性因素有时左右着译文,译文中译者的个性声音不可避免,而译者内心对译文的价值诉求即个体的“意识形态”也会对译文起到制约作用。

罗宾逊的“翻译身体学”理论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译者的身体是翻译创作的出发点,译者翻译过程中对文本的一切操作都是以自己的身心体验为基础的。

以往的西方翻译理论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把翻译看作一个从语义、句法和逻辑上对原文进行分析、转换和重组的过程,并归纳演绎出一系列抽象的转换规则让译者遵守。

译者只需接受理性的引导,遵守规则,而不应在译文中掺杂任何的个人情感因素。

与之相反,罗宾逊的“翻译身体学”则借用神经生理学的原理说明人身体内理智与情感之间的互相依附关系,强调译者翻译时的身体反应既有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又有个人的主观感受,既有理性因素又有感性因素。

译者的理智与情感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既/又的对话关系。

译者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种对话性的存在。

罗宾逊提出“翻译身体学”理论的目的并不是让译者被动地接受社会意识形态的束缚和制约,而是要唤醒译者身上的“主体性”意识,呼吁译者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冲破僵化的意识形态的禁锢,获得个性的解放。

3.翻译:“双声”的对话长期以来受意识形态中的二元主义(d u a l i s m)、工具主义(i n s t r u m e n t a l i s m)和完美主义(p e r f e c t i o n-i s m)的影响,西方传统翻译理论表现出以下三个特征:(1)翻译方法二分化,非此即彼,非善即恶,将翻译问题简单化;如:直译/意译(l i t e r a l/f r e et r a n s l a-t i o n),隐性翻译/显性翻译(c o v e r t/o v e r t t r a n s l a t i o n)、语义翻译/交际翻译(s e m a n t i c/c o m m u n i c a t i v e t r a n s-l a t i o n)、形式对等/功能对等(f o r m a l/d y n a m i c e q u i v-a l e n c e)、文献性翻译/工具性翻译(d o c u m e n t a r y/i n-s t r u m e n t a l t r a n s l a t i o n)、异化/归化(d o m e s t i c a t i o n/f o r-e i g n i z a t i o n)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