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港珠澳大桥》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港珠澳大桥》观后有感心得五篇

《港珠澳大桥》观后有感心得五篇

《港珠澳大桥》观后有感心得五篇《港珠澳大桥》观后有感心得一烟波浩渺的蔚蓝大海上,港珠澳大桥就像一根银线,串起了三颗东方明珠,香港、珠海、澳门。

通过观看《港珠澳大桥》,我们知道,这根银线总长55千米,其中海底沉管隧道6700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同时,由于施工海域地处我国乃至全球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圈,海上航道,空中航线,还有生态保护,台风巨浪,海水侵蚀等诸多复杂因素,都使得港珠澳大桥创下施工难度的世界之最。

影片以大桥建设过程中最后一根沉管E30的吊装过程为焦点,纪实反映了工程的浩大与艰巨。

以沉管的吊装设备为例,由于一节沉管的排水量达8万吨之巨,每一节沉管就相当于一艘巨型航母,吊装设备寻遍全球不可得,建设者们就自行研发出大国重器“振華30”,而同样的壮举还不胜枚举,大桥建设者们勇于担当,开拓创新,遇水架桥,逢山开路的拼搏精神让人震撼。

古有“零丁洋里叹零丁”,如今,一条巨龙蜿蜒天际,一桥飞架三地,沧海成坦途!雄伟璀璨的超级工程让世界发出零丁洋前零丁叹!而这悲叹到惊叹之间,是大桥建设者们十四年的时光荏苒。

即有热血青年投身沙场,风雨同舟中收获爱情,孕育新生,也有中年才干倾尽风华,鬓发斑白,成就人生的华丽与辉煌;即饱含建设者历经挫折痛楚的泪水,也有他们精疲力竭的虚脱而眠和战胜千难万阻获取成功后的由衷自豪。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们,请接受我们崇高的敬意!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勤奋坚持,不畏艰难困苦,敢于担当,勇于创新,为公司争光,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港珠澳大桥》观后有感心得二5月1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等联合出品的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在全国院线上映。

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全长70分钟,历时8年不间断跟踪拍摄,是在电视纪录片《港珠澳大桥》的基础上,二度创作而成的一部全新的电影纪录片。

影片总导演闫东:当一座雄伟的大桥建设在我面前的时候,我觉得不光是看到桥,更想表现的是建设这座大桥的一线建设者,这个片子在今年五一劳动节上院线,向全国的各界的职工致敬,他们分守在各个职业当中,是工匠精神铸造了国之重器。

2020《港珠澳大桥》观后感感想5篇

2020《港珠澳大桥》观后感感想5篇

2020《港珠澳大桥》观后感感想5篇《港珠澳大桥》观后感一港珠澳大桥是工程师们历经6年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建造的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及澳门的大型跨海通道。

整部纪录片气势恢弘,将大桥从设计论证到建造施工的过程完整呈现在荧幕中,让我油然而生一种敬服,对中国工程师和中国工人这一黄金组合完成如此浩瀚工程深深震撼。

一、工程概况港珠澳大桥主体建造工程于20_年12月15日开工建设,以期于20_至20_年完成,投资超700亿元,约6年建成。

复杂的海床结构,恶劣的自然环境,超长的跨海距离,工程们要挑战海上建桥的极限。

伶仃洋上的每一次台风、巨浪、地震甚至是海水侵蚀对它来说都是一次次致命的威胁。

这里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每天约有4000多艘船只通航,这座大桥需要坚固到能够抵抗强烈的撞击。

这里有三个重要国际机场,保证航空与桥梁的安全也是设计师们要面临的难题。

除此之外,要考虑桥梁的阻水率,如果超过10%的阻水率,势必会造成河沙淤积,威胁航道的安全,同时未来的伶仃洋面临很可能变成一片冲积平原的危险。

还有一种看不见的危险“氯盐”,也会大大的威胁桥梁的安全。

跨海大桥、海底隧道、人工岛,每一项任务都充满了未知的挑战。

二、工程难题及解决方案工程在施工建设中有三大难点:一是安全问题,大桥经过珠江口几个主航道,每天有4000艘船舶通过,需要确保工程建设和航运建设不会产生大的冲突;二是环保问题,大桥经过中华白海豚生态保护区,需要最大程度地减少工程建设对白海豚的影响;三是水文环境问题,大桥建设不应改变珠江口已经形成的两河三滩的水文环境。

港珠澳大桥对珠江口水文环境最大的影响来自人工岛的建设。

采用沉管隧道方案,将使人工岛面积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显著减小人工岛的阻水率。

此外,由于施工区域要穿过中华白海豚生态区,大桥的设计和建设团队充分考虑了白海豚的“生活质量”,已经制定了一整套保护措施。

三、我的感触纪录片中很多镜头对准了这个超级工程审慎缜密的设计验证过程,真实地记录了为确保深海航道畅通和周边国际机场的飞行安全,工程师们运用智慧做出的各种创举,以及对试验数据不厌其烦地搜集和反复推敲。

观看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的心得体会写作素材5篇

观看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的心得体会写作素材5篇

观看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的心得体会写作素材5篇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以第E30号沉管沉放安装过程为叙述主线,回顾了港珠澳大桥自2009年动工以来,中国桥梁建设者们自力更生、“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和艰苦奋斗的历程。

下面是橙子精心准备的港珠澳大桥纪录片观后感,欢迎大家来参阅。

中国港珠澳大桥观后感港珠澳大桥,这是一座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这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这是最巧妙的东西人工岛修筑方案,它连起了世界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对香港、澳门、珠海三地经济社会一体化意义深远。

港珠澳大桥这是一部关于中国现代机械和建筑的工程记录,更是中国力量的体现,展现了当代中国人的风采。

港珠澳大桥是工程师们历经6年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建造的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及澳门的大型跨海通道。

整部纪录片气势恢弘,将大桥从设计论证到建造施工的过程完整呈现在荧幕中,让我油然而生一种敬服,一种自豪。

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以第E30号沉管沉放安装过程为叙述主线,回顾了港珠澳大桥自2009年动工以来,中国桥梁建设者们自力更生、“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和艰苦奋斗的历程,展示“一带一路”背景下“一国两制”的丰硕成果,体现中国制造背后的国魂匠心,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纪录片中很多镜头对准了这个超级工程审慎缜密的设计验证过程,真实地记录了为确保深海航道畅通和周边国际机场的飞行安全,工程师们运用智慧做出的各种创举,以及对试验数据不厌其烦地搜集和反复推敲。

在这些付出和坚持中工程师们所展现出的信仰,更是给我带来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感动。

感触一:严谨认真的态度在超级工程中,里面的各个工程面临的困难非常之多,质量要求非常严,但是他们克服了,那是什么原因,工作态度。

只有把工程当成自己的一项创造自身价值的工作,才能有严谨认真的态度来对待。

感触二:详细周密的计划成大事,绝对不是简简单单几句话,几个字就能完成的,它需要详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在计划之前你需要各种各样经验的积累,数据理论一个都不能少。

港珠澳大桥纪录影片观后感5篇

港珠澳大桥纪录影片观后感5篇

港珠澳大桥纪录影片观后感5篇港珠澳大桥纪录影片观后感范文(1)人们称赞港珠澳大桥“腾空跃起一巨龙,三地从此无西东。

根根桥柱琴音奏,伶仃洋里荡欢笑。

”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东接香港大屿山、西接珠海市和澳门半岛,是一座跨海大桥。

由林鸣总工程师带领团队完成的“新世界七大奇迹”——港珠澳大桥。

观看纪录片《港珠澳大桥》让我感受到大桥背后的故事,更使我受益匪浅。

开篇以茅以升建设中国第一座桥梁,让我们认识什么是桥梁工程。

接着播放新中国成立后建造的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与港珠澳大桥作比较。

让我看到了中国从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的飞速发展。

纪录片主要以港珠澳大桥建设最后一节重8吨的沉管E30号沉放安装过程为主线,展开了建设情节。

安装E30号沉管时要将沉管放到海底40米以下的深海中。

由于E30号是海底隧道的第33节也是最后一节,此项任务十分艰巨以及海底情况复杂。

给隧道对接带来巨大的困难,大桥建设者们绞尽脑汁开始安装对接,他的成功关系到大桥的建设。

对接成功后工程者欢呼雀跃,只有总工程师林鸣没有丝毫笑意,他在等待对接漏差报表结果。

当他得知漏差为16厘米时,他宣布需重新对接,最终落差不到2。

5毫米,创造了一个新的奇迹!在对接E15号沉管时,林鸣和他的团队遭遇了沉重的打击,因为海底40米以下的地方淤泥太多。

他们不得不退回去,三个月后,再次对接依然无果。

功夫不负有心人,又过了一个月再次“出征”,终于安装成功!现场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在大桥建设同时保护好中华白海豚,实现“大桥通车、白海豚不搬家”是大桥建设者的承诺。

大桥建设“让道”于中华白海豚,桥梁工程施工设计优化最终兑现了他们当初的承诺。

自2005年出提出构想后20XX年12月开始建设,到2018年10月正式通车,历经整14年。

在这14年里,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们奋力前行,才有了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有了这14年,才有了这座“圆梦桥”;有了这堂课坎坷的14年,才有了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港珠澳大桥以桥、岛、隧的方式贯通香港、珠海和澳门。

《港珠澳大桥》纪录片观后感五篇

 《港珠澳大桥》纪录片观后感五篇

《港珠澳大桥》纪录片观后感五篇《港珠澳大桥》纪录片观后感五篇《港珠澳大桥》纪录片以国际视角多维度、宽视野、全景式再现了港珠44米不等的水深处进行无人对接,误差控制在2厘米内,滴水不漏。

展现了当代中国的风采,造就了一个个不可能完成的工程。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工作中我们要做到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持之以恒。

不能因为一时的成就就骄傲自满,不求上进。

要有明确的工作计划,对于每一件小事,都要认真对待,不要敷衍了事。

要培养自己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毅力和韧劲,干一行爱一行,保持对于职业的敬畏心和忠诚度,做一个工作中的好工匠。

作为工程师,我会以工匠精神为榜样,扎扎实实一步步走,精益求精,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砥砺前行。

;无完肤。

他和她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中相遇,他和她在港珠澳大桥上拍摄属于她们的幸福,他和她在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中走进婚姻的殿堂。

片中采访一对正在港珠澳大桥上拍婚纱照的情侣时,她们说:“我们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中相遇,港珠澳大桥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所以我们选择在这里见证我们的幸福”。

是啊,人的一生有多少个9年,从20出头的小伙开始到建设完毕也已到了而立之年,说他们将“青春”都献给了港珠澳大桥也一点都不为过,但在生命中有这样一段时光,也是属于她们的骄傲。

“人努力,天帮忙”、“我们没有教练,我们就创造了很多方法”,影晓月银钩花初绽,歌舞瑶台宴正欢。

玉皇酒醒寻碧带,唯见游龙卧清湾。

举世闻名的港珠澳大桥,东西绵延数十公里,沟通港珠澳三地,如一条巨龙,静卧在伶仃洋的万顷碧波之上。

远望港珠澳大桥,它真的彷如一根仙人们遗落人间的玉带。

它纤细柔美,蜿蜒绵长,悠悠渺渺,伸向天际,又在人们目力所极之处消失于云海之间。

近看港珠澳大桥,它却是一条遒劲有力、雄伟壮观的钢铁巨龙。

它如同是堕入人间的敖广,一会儿作神龙摆尾状戏水弄澜,一会儿又逞飞龙在天状怒射苍穹。

在它身上,刚与柔被同时赋予;在它身上,力与美在双双绽放!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是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巨大桥梁,主岛、日正匠的丰碑!看着港珠澳大桥,你会不由得涌起一阵由衷的敬意和自豪。

港珠澳大桥有感作文,港珠澳大桥有感范文5篇,

港珠澳大桥有感作文,港珠澳大桥有感范文5篇,

港珠澳大桥有感作文,港珠澳大桥有感范文5篇,港珠澳大桥观后感1港珠澳大桥是工程师们历经6年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建造的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及澳门的大型跨海通道。

整部纪录片气势恢弘,将大桥从设计论证到建造施工的过程完整呈现在荧幕中,让我油然而生一种敬服,对观看影片后,对现实工作带来了很大启发,平日里我们总是提出各种困难,各种施工条件不满足施工,各种外在条件不符合要求,无法正常施工,无法保证工期,质量要求太严,无法保证等各种理由。

在超级工程中,里面的各个工程面临的困难非常之多,质量要求非常严,但是他们克服了,那是什么原因,工作态度。

只有一把工程当成自己的一项创造自身价值的工作,才能有严谨认真的态度来对待。

中国工程师和中国工人这一黄金组合完成如此浩瀚工程深深震撼。

其次是对“工程”特别是大型工程、超级工程的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

成大事,绝对不是简简单单几句话,几个字就能完成的,它需要详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在计划之前你需要各种各样经验的积累,数据理论一个都不能少,而在计划后,工程又会遇到一个又一个问题需要你去解决。

就拿纪录片里的例子来说,为了测试海水对金属的腐蚀,科研人员调用了在实验室被还是浸泡了二十多年的金属材料进行比较。

注意,二十多年实际浸泡,不是推算不是模拟,是实际!当我看到实验室那些泡在水里的钢板时我对工程师们的高瞻远瞩是无比的佩服。

影片中,超级工程所需要的种种零件,都是由分散在不同的地区合作提供。

其中有不同专业共同合作吧,不同的生产厂商,不同的检测、科研机构来完成。

其中不难看出国家的财力雄厚、更重要的一点是各方为保证完成同一目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身的工作。

这份通力合作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合同约束那么简单。

更是为了完成一项目所聚集在一起的合作伙伴。

只有每一个参与者共同努力,才能保证在规定工作内,保质、保量的安全的完成参见工程。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2昨天,回雨阳同学讲了关于港珠澳大桥的故事。

港珠澳大桥于2018年10月23日竣工并正式通车,这可是一项伟大工程,为什么说它是伟大工程呢?原来,它不仅将香港、澳门和珠海三个地方通过桥梁和隧道连接起来,而且港珠澳大桥还能抵抗12级台风、8级地震。

港珠澳大桥的观后感

港珠澳大桥的观后感

港珠澳大桥的观后感港珠澳大桥的观后感(通用18篇)港珠澳大桥,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这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港珠澳大桥的观后感(通用18篇),希望能帮到大家!港珠澳大桥的观后感篇1近日,有一个很大的新闻,假如自己是悲伤的,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我也会表达我对它的赞美之情,当我看到这条新闻时,是不是假的,进去新闻页面后,才发现是真的。

这条新闻的内容就是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啦,这座桥位于广东省伶仃洋境内,是中国境内唯一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桥隧工程,从计划设计到施工实现,整整花了九年的时间,我回忆我当时看新闻的情景,我实在想不到用什么词来形容它,我只有惊叹,重复看了几遍,我一个人默默深思。

我是在今年的七月份知道这座大桥的,当时还没一个具体的概念,不知道那些细节,只知道是一个很大工程,到了今天,我才明白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工程,新闻我看完了,我也无法言喻,我们用时间向全人类证明了什么是奇迹,属于我们中国人的奇迹,属于世界的奇迹。

桥隧全长55千米,时速可以达到100千米/小时,工程总投资1269亿元。

这是我不敢想象的,可它就是这样的实现了,让我深深震撼。

这条路是修成了,可我的人生路,还没修炼成功,这条路更长,更需要时间,我也在做计划,也在想办法去实施,总之,自己似乎好像是成长了,在我二十岁的年龄,见证了这个伟大的工程,我感到非常幸运,让我更加自信起来,感谢中国,感谢那些为这个工程辛勤劳动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们,你们真棒,我相信奇迹还会再现,我也会好好努力下去。

港珠澳大桥的观后感篇2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

它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被英国《卫报》评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中国制造支起世界之最。

全长55公里,世界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长5.6公里,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海底隧道最深海平面下46米,世界上埋进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对接海底隧道的每个沉管重约8万吨,世界最重的沉管;世界首创的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5篇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5篇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5篇烟波浩渺的蔚蓝大海上,港珠澳大桥就像一根银线,串起了三颗东方明珠,香港、珠海、澳门。

通过观看《港珠澳大桥》,我们知道,这根银线总长55千米,其中海底沉管隧道6700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同时,由于施工海域地处我国乃至全球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圈,海上航道,空中航线,还有生态保护,台风巨浪,海水侵蚀等诸多复杂因素,都使得港珠澳大桥创下施工难度的世界之最。

影片以大桥建设过程中最后一根沉管E30的吊装过程为焦点,纪实反映了工程的浩大与艰巨。

以沉管的吊装设备为例,由于一节沉管的排水量达8万吨之巨,每一节沉管就相当于一艘巨型航母,吊装设备寻遍全球不可得,建设者们就自行研发出大国重器“振華30”,而同样的壮举还不胜枚举,大桥建设者们勇于担当,开拓创新,遇水架桥,逢山开路的拼搏精神让人震撼。

古有“零丁洋里叹零丁”,如今,一条巨龙蜿蜒天际,一桥飞架三地,沧海成坦途!雄伟璀璨的超级工程让世界发出零丁洋前零丁叹!而这悲叹到惊叹之间,是大桥建设者们十四年的时光荏苒。

即有热血青年投身沙场,风雨同舟中收获爱情,孕育新生,也有中年才干倾尽风华,鬓发斑白,成就人生的华丽与辉煌;即饱含建设者历经挫折痛楚的泪水,也有他们精疲力竭的虚脱而眠和战胜千难万阻获取成功后的由衷自豪。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们,请接受我们崇高的敬意!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勤奋坚持,不畏艰难困苦,敢于担当,勇于创新,为公司争光,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今天,我看了一部名叫《港珠澳大桥》的电影。

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它就像一条长长的巨龙横跨在广阔无垠的伶仃洋上,这条长长的巨龙把珠海、澳门和香港连起来了。

港珠澳大桥最难的工程就是建造水下40米,长6.7公里的海底隧道。

可是,当在沉放第15个沉管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工人们两次尝试将大大的沉管放入深不见底的海水里时,都被勇敢的潜水员阻止了,潜水员说:“海底有大量的淤泥不能放下沉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寿命最长、钢结构最大、施工难度最大、沉管隧道最长、技术含量最高、科学专利和投资金额最多的跨海大桥,大桥工程的技术及设备规模创造了多项世界记录。

这众多之最的背后,是建设者们以大国“工匠精神”,在伶仃洋上写下了精彩绝艳的点睛之笔,留下一段段关乎创新和梦想的动人篇章,也为中国乃至全球交通建设领域打造了一个超级样板工程。

何为“工匠精神”?即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工匠精神”的理念就是从容独立、踏实务实;摒弃浮躁、宁静致远;精致精细,执着专一。

教育不是工厂,不会直接产生各类产品,但教育作为一门艺术,却也需要每一位从事这项工作的教师具有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并把其精神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真正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所以,对于教师来说,我们需要的“工匠精神”就是一种认真精神、敬业精神。

首先,职业性质决定了教师要具有“工匠精神”。

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人类智能的开发者,肩负着培育孩子成人成才,为国家、社会培养合格建设者的重任。

可以说,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所从事的职业是崇高的,更是重要的。

因此,我们必须时刻牢记神圣职责,保持认真精神,用持久的坚持做好本职工作,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为每一个孩子的未来负责,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为师者对于未来最好的交代。

其次,教师要排除杂念,静心工作,需要“工匠精神”的回归。

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在物质利益至上的今天,社会思潮异常纷繁复杂,每一位教育人只有重拾“工匠精神”,才能去除浮躁,静下心来,才能停下疲于应付的匆匆步履,用心去等待那“走得太快的灵魂”。

因为,“工匠精神”的核心之一就是“耐心,专注”,当教师把“工匠精神”作为自己的工作理念时,他(她)就会放弃了心中的不平与抱怨,成为一个静心做教育的人,他也一定会收起那疲惫中透着烦躁的面容,耐心的蹲下来,用真心的微笑和每一个学生对话,用发自内心的关爱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还有如何做人,如何成长。

于漪老师一生秉持“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初心,本色不改,在喧嚣中独守一片平淡,在繁华中坚持一份简单,这就是对“工匠精神”最好践行。

最后,教师的工作繁琐细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做好。

最后,教师的工作繁琐细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做好。

教师属于“身教重于言教”的职业,教师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皆为教育,要做好整个教育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更加需要“工匠精神”。

以一节课为例,度过一节课四十五分钟并不难,但要想上好一节课,把课堂变成师生积极参与、兴趣高涨、互动提升的乐园,从而实现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全面达成的目标,这就需要老师用自己的专业和敬业,用自己精益求精在备课、教研、上课等诸多环节中下大功夫。

备课时,既要深入研读课标,钻研教材,收集整合相关资源,又要深入了解学情,确定教法,全面预设可能情况。

教研过程中,同学科教师要针对一节内容进行同课异构或者提出补充改进建议,从而确定教学设计定案。

上课时,老师会带着自己反复精雕细琢过的教学设计和激情走上讲台,走进学生,在一个个预设与生成中来回穿梭,于峰回路转之处看见柳暗花明。

可以说,要想上好一节课,需要老师前前后后处理好几十个环节,没有“工匠精神”来约束自己,根本难以保证诸多细节的质量,整节课的效果也就无从谈起。

教师工作的创造性很强。

想要把这样一门艺术做好,尤其需要我们的教师学习践行“工匠精神”,在坚持中找回自我,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是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学生未来负责的态度。

这样,我们将在敬业和精益求精中播撒我们的真爱,并发现教育的审美视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