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工程文献综述

控制工程文献综述
控制工程文献综述

工程控制基础文献综述

院系: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引言

本学期初步学习了工程控制基础,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该门课程,我通过网络渠道搜集了十篇有关工程控制的期刊文献。深入阅读后,我进行了总结,并对工程控制有了一定深度的理解。本文是对搜集和阅读的文献的综述,旨在简要的介绍工程控制的发展和应用。我所搜集的期刊均来自中国知网,其中包括工程控制的发展史和在车辆、电力及机器人方面应用的文献。

二、文献综述

1.智能控制工程研究的进展

自1985年在纽约召开第一届智能控制学术会议至今,智能控制已经被广泛研究应用于工业、农业、服务业、军事航空等各个领域。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其他信息处理技术,尤其是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发展,智能控制在控制机理和应用实践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遗传算法与模糊逻辑、神经网络相互融合,通过模拟人类思维方式和结构来设计用于解决复杂的各种非线性问题的控制策略,并已在各种实际工程项目中得到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分布式人工智能中的Agent和Multi Agent System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构建基于Agent 的集散递阶结构的智能控制系统为智能控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理论研究取得进步的同时,国内外的研究者均意识到智能控制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计算仿真的层次上,智能控制应该直接面向传统控制难以或无法解决的复杂的非线性系统,面向实际工程应用。

2.车间运输小车的智能控制

工厂运输是协调生产的重要环节和工厂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效率直接影响生产成本及生产率。目前,加工中小产品机械加工车间运输系统主要有空间运输和地面运输两种。空间运输主要是小吨位桥式起重机和电动葫芦,其控制方式多为下拉线式,这种方式有以下缺点:1)设备复杂,功率消耗大,投资高。2)操作不方便,运输效率低。3)只适应车间内部运输。

地面运输主要采用叉车及手推运料小车,叉车需专人驾驶且无固定轨道,在车间内运行极不安全,手推运料小车需人为动力,劳动强度大,运输效率低。本设计的有轨运料小车,利用了 PLC 的编程简单,工作可靠,硬件组合灵活,不增加外部控制电器即可实现任意复杂逻辑控制等特点,实现了运料小车的智能控制。

小车应具有两种控制方式,即:呼叫自动响应控制和手动点动控制,正常情况下应使用前一种控制方式。两种控制方式必须实现互锁。呼叫自动响应控制:每个机床处各设一个呼叫按钮。由于意外或故障导致小车在非呼叫工位处停车时,不响应任一工位处的呼叫信号,只能采用手动控制进行纠正。

3.自主转向悬挂式独轨车的智能控制

该系统是利用周立功单片机公司生产的LPC2000系列实验箱、2个GPRS

模块以及iPico公司生产的射频识别模块,在Linux环境下进行模拟实验的。经仿真实验表明,自主转向悬挂式独轨车载在距离标签10 m内能够以915 MHz的频率通过射频模块识别到前方轨道信息,而且能以115.2 Kbyte/s的波特率与GPRS连接,然后接入GPRS网络与远端网络监控站实时通信,进行数据交换。根据实际仿真,GPRS模块的传送差错很低,差错只是在刚刚启动系统时才会出现,加以程序上的改进完全可以去除不稳定因素。由于仿真实验是在低速的状态下完成,考虑到轨道车行进中速度较高,应当将标签设置在距离岔道口一定距离处。由以上数据得出,该系统具有性能稳定、实时性强等特点,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4.电动机转速模糊控制系统设计

本系统使用了模糊控制理论。模糊控制理论作为现代智能控制领域的一个分支,在实际工程中取得了许多成功的应用,目前国内外许多院校都开设了模糊控制理论课。针对直流电动机的调速问题,采用模糊控制算法,利用INTER8098单片机作为控制器,利用PWM技术,实现对电动机转速的智能调节。

该系统的模糊控制器设计方法如下:

(1)为了设计方便,模糊控制器采用一种常用的二输入单输出结构

(2)在直流电动机转速模糊控制系统中,变量有三个,即偏差、偏差变化和控制量。

(3)对这些变量执行的模糊化根据实验中的实际操作经验,再经过一定的分析处理之后,总结出控制规则。

(4)利用MATLAB工具箱中的FuzzyToolBox的函数,根据上面的模糊化变量及控制规则,编写Fuzzy。m函数

模糊控制器的单片机实现的方法:

首先把上面求得的模糊控制表存入8098单片机外扩EPROM2764的4300开始的单元,实际运行时根据给定的转速与实测转速计算,量化为相应论域中的元素,然后查找控制规则表,找出脉宽增量值,然后输出去改脉宽值实现对电机转速的调节。

5.智能输电网的智能控制中心

智能电网控制中心SCC以预防控制为主,通过自治愈在发生故障时实现电网快速恢复;从传统的以考虑电网安全性为主向安全性和经济性并重过渡。正常状态下,通过动态实时/预测态安全分析,降低电网故障发生的概率;报警状态下,通过智能报警,使电网快速回归正常;故障状态下,通过智能故障诊断,使电网故障得以迅速定位和排除,恢复正常;在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前提下,实现电网的经济、节能运行。其架构为架构的可扩展性和面向应用的架构,其信息分层和调度为控制中心之间的信息以及分层智能电网控制中心与厂站之间的互动。

通过此技术,最终实现高可靠、高效、少维护、强自愈的SCC的信息基础。此外,随着上述变电站级的网络建模和状态估计功能的发展,可推动数字变电站发展为智能变电站。

6.智能控制双通道伪随机信号发生器

现代工程中,伪随机信号在通讯、导航、雷达、遥控、测量、计算机、密码和自动化等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利用伪随机信号进行误码测试,扩频通讯,相关辨识和相关测量,解决了传统方法无法解决的难题。

仪器智能控制的核心是MCS— 51系列的8031单片机。它采用LED数码管显示,为仪器的使用者提供了友好的人机界面,使用时通过键盘将所选择的控制参数置入,包括信号频率,序列周期长度及两通道信号的相对延迟时间。单片机据此控制伪随机信号的产生和启动。

经过大量试验,体现出,该机具有精度高、显示清晰、操作方便、工作可靠、小巧轻便等特点,是伪随机信号研究与应用的有效仪器。

7.基于物理模型的拟人智能控制

拟人智能控制不依赖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因此不受“线性”约束。由于不受“线性”的约束,在形成控制律时可以针对被控对象的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措施,例如非线性补偿等。应用归约和分析得出定性控制律的过程只需设计者有一般学科知识及控制经验,而此过程实际上是建立被控对象动力学模型的过程,其难易程度与一般建模相当,对应用者并没有提出更高的要求。当然如果无法提供物理结构和参数,即没有物理模型,那么此方法是无效的。对于复杂的非线性被控对象,只要有物理模型,拟人智能控制具有方法简单直观、性能良好等优点。

8.一种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双足机器人混杂控制

基于模型的模糊神经网络逆系统方法是一种将控制律分割方法,在机器人模型基础上建立机器人的α阶逆系统,使得与原系统中的非线性模型结合成为伪线性系统。利用模糊神经网络对机器人逆系统进行逼近。因此,这里模糊神经网络

逆系统起的作用就是将机器人系统线性化并解耦,从而把系统简化为n个独立的可以使用简单控制规律的线性系统。

该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神经网络逆系统的H∞控制,并将其应用于双足步行机器人的控制问题中。逆系统的引入有利于降低原系统的非线性程度及强耦合性,模糊神经网络的逼近能力有效的获取了系统的参数信息为H∞控制提供了基础,H∞控制保证了系统的稳定性并将外扰及逼近误差对系统的影响降低到了较小的程度。这类混杂控制策略也将成为机器人控制方法中的研究趋势。

9.国外关于工程控制的研究及相关文献

(1)A requirements engineering process for control engineering Software 控制工程软件中的需求工程进程

本文献列举了一些典型的使用控制工程软件求解需求工程的例子。这些例子都是基于一些有很好的实验结果的软件产品进行的。本文中所提到的系统大多是典型的系统,用传统的方法求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本文提供了一种很实用的方法,使用软件求解,这也是现代科学研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方法,不仅在控制工程领域有着不凡的作用,在其他领域也是大放异彩。将工程控制同软件结合起来会成为今后求解系统的一个大方向。

(2)Development of a Foss-Based Hardware-in-the-loop Platformfor Control Engineering EducationFoss-Based Hardware-in-the-loop平台在控制工程教育中的发展

HIL平台在如今的控制工程教育方面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利用HIL平台可以仿真出很多系统,在工程控制中显示出很强大的作用。如下都是HIL平台强大的作用:

三、总结

通过对以上文献的阅读和理解,我已经对工程控制有了一定的理解。通过了解工程控制在实际中的应用,我不仅意识到工程控制在现实中的强大作用,在生活中我们几乎处处在使用系统,而这些系统正是工程控制研究的对象。除此之外,我还初步了解了求解系统的几种方法如模糊算法。而通过阅读外文文献,我还了解到软件在求解系统和进行工程控制中的强大作用,从而,使我意识到在进行解题时应该多用软件。总之,这些文献使我受益匪浅。

四、参考文献

[1]郝力文,王子文.车间运输小车的智能控制.机械 2001 年第 28 卷增刊:150-152

[2]李晶,王树臣,西佳军,刘亚秋.电动机转速模糊控制系统设计.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3月.第19卷(第1期):87-96

[3]李诚,张明廉.基于物理模型的拟人智能控制.航空学报.2004年3月.第25卷(第2期):148-152

[4]刘治,李春文.一种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双足机器人混杂控制.控制理论与应用.2001

年8月.第18卷增刊:103-110

[5]蔡自兴,陈海燕,魏世勇.智能控制工程研究的进展.控制工程.2003年1月.第10卷(第1期):1-10

[6]张涛,李香平,徐立军.智能控制双通道伪随机信号发生器.仪器仪表学报.2002年8月.第23卷(第4期):382-385

[7]鲁成勉.智能输电网的智能控制中心.信息与电脑.2009年.第11期:15

[8]付磊,王景中.自主转向悬挂式独轨车的智能控制.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3月.第19卷(第1期):33-49

[9]Fernando Valles-Barajas.A requirements engineering process for control engineeringsoftware.Innovations SystSoftwEng(2007) 3:217–227

[10]Flavio PadilhaQueiroz.Francisco José Gomes .Luka Parma de

Freitas .ViniciusAthouguia Gama.Development of a Foss-Based Hardware-in-the-loop Platform

for Control Engineering Education.J Control AutomElectrSyst (2013) 24:244–252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内部管理薄弱、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致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随着2007年12月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指引》及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制定、实施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近年来,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众多学者作了分析,促进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发表了意见。但是,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进一步研究其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1 内部控制定义 其实我们通过学习观察所得,内部控制的定义在不同年代都有所不同。各国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是随着人们对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经济活动和不同的经济管理要求的变化而变化的。 冯培根(2000)认为,内部控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企业经营活动中强化内部监督,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文章认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不仅可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和资产的安全完整,同时对于企业防范经营风险,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经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着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风险评估不足、意识薄弱、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为此,提出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对策。 Lauraf.Spira(2003)指出 Turnbull 指南的公布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了内控的性质,尤其是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接合。 彭君翔(2008)从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企业内部控制的演进过程和企业内部控制原理探析三方面,阐述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并且回顾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全面风险管理”五个发展阶段;并从“控制论、委托代理理论、博弈论”三个角度,探析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原理。 安艳红(2008)提出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部门,为了保护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信息的真实、正确,利于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

《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定稿 2012年新稿

原文来自:https://www.360docs.net/doc/107996342.html,/news/dianda/2012-06-27/122.html 天津广播电视大学2010春行政管理专业专科毕业论文《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 姓名: XXXXXX 学号: XXXXXXXXXXXX 分校:河西分校 专业:行政管理 指导老师: XXXXXXX 时间: 2012.XXXXX

目录 内容摘要 (2) 《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 (3) 一、《管理学基础》的主要内容 (3) 二、激励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5) 三、学习心得体会 (8) 四、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内容摘要 管理是组织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活动有组织、意识,不断的进行协调的活动。管理作为协同各个成员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社会行为,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管理学又是研究管理活动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总结。是从事管理活动的部门、单位、个人都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它在生活中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管理学基础》这本书,比较系统的阐述了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原则、技术和方法相结合的原理,说明了管理在任何的地方都是一种因人、因事、因时而随即适合的活动,所以,管理方法要多样化、要讲究艺术。本文共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管理学基础》主要内容。第二部分主要讲理论联系实际。第三部分学习心得体会。第四部分结语。本文从管理学基础课程的各个方面对管理学的内容做了详细的解释。

《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 一、《管理学基础》的主要内容 《管理学基础》这本书,比较系统的阐述了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原则、技术和方法相结合的原理,说明了管理在任何的地方都是一种因人、因事、因时而随即适合的活动,本书讲述了十三章的内容。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讲述了管理的概念及性质和管理的职能及作用,还对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做出了描述。管理学是管理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对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管理实践活动的经验做了概括和理论总结:泰罗—科学管理之父;法约尔—经营管理之父;韦伯—管理之父;梅奥—人际关系学说的创始人等等。这些学派主要是管理过程学派、经验学派、系统管理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等。 第三章、计划 计划是管理工作的一项基本职能。计划工作具有目的性、主导性、普遍性、效率性的特征。其任务就是明确目标,并拟订实现目标的方案、措施。 第四章、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是企业计划的重要内容。它用系统的方法,将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高效率地实现个人目标

控制工程基础论文(神经网络)有图完整版

神经网络文献综述 吴一凡 (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四川 峨眉 614202) 摘 要:本文着重介绍了神经网络的发展、优点及其应用、发展动向,文中着重论述了神经网络目前的几个研究热点,对神经网络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概括。 关键词:神经网络 模糊控制 遗传算法 专家系统 小波分析 Abstract :Development,merits and application of neural network a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hen,the trends are presented.And its several main research directs.This paper can give you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exposition of the neural network. Keywords :Neural network Fuzzy control Genetic algorithm Expert system Wavelet analysis 0 绪论 神经网络最早的研究是20世纪40年代心理学家Mcculloch 和数学家Pitts 合作提出的,他们提出的MP 模型拉开了神经网络研究的序幕,其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人工神经元示意图 图1中,n I I I ,,,21 表示其他n 个神经元的突触输出,n W W W ,,,21 为其他n 个神经元的突触连接,其值可正可负,分别表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θ为阀值,神经元的输出()θf 称为变换函数,一般采用的形式有线性函数、阶跃函数、Sigmoid 函数及双曲正切函数等。 神经网络的发展大致经三个阶段: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关于《中小企业部控制建设 》的文献综述 工商大学会计学 07级(1)班周兴辉 指导教师:国康 摘要: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部管理薄弱、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和完善部控制制度,致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加强中小企业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随着2007年12月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部审计工作指引》及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部控制基本规》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小企业在部控制的设计、制定、实施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近年来,针对上市公司部控制建设众多学者作了分析,促进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发表了意见。但是,对中小企业部控制建设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进一步研究其部控制建设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中小企业;部控制;建设 一、中小企业部控制的概述 阿勇认为,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与大型企业相比较,我国中小企业在管理机制上具有规模小、动力大、部改革成本低、机制灵活且有效率的特点,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资金少,人才缺、信息封闭,应对风险能力差。 王静认为美国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在2004年6月提出《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为企业有效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COSO于2006年7月发布了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如何更好地运用COSO部控制整合框架而发布指南。该指南应美国证券委员会的要求,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存在的一些独特问题做出了指引,包括信息技术、职责分工、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风险管

理等领域。由于该指南是COSO一系列报告的延伸,它所阐述的一些准则适用于所有规模的公司,尤其对小企业部控制的构建和实施具有重大参考意义。2006年5月17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第32号令———《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这是我国首次对上市公司部控制提出具体的要求。2006年6月6日,国资委也发布了《关于印发〈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通知》。2008年6月28日家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部控制基本规》并要求自2009年7月1日起先在上市公司围施行,同时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这些都主要集中在对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部控制的研究上,很少有人把研究重点集中在小企业之上,这也造成了我国中小企业部控制极其落后的现状。 程晓峰认为部控制制度的定义是:企业各个业务部门以及员工之间在业务运作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种动态机制;是具有控制功能的各种方式、措施及其程序的总称,它不是规章制度,也是部管理,更不是组织计划。部控制要以有效为前提,其关键是作为部控制主体的经理和员工。 《企业部控制基本规》将部会计控制定义为“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 其目的是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有效的部控制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各项经济目标能否实现、经济效益能否达到,也是我国

课程综述定稿资料

天津广播电视大学11(秋)行政管理专业(专科)科毕业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综述》《 姓名:张恒 学号: 1112001453824 分校:西青电大 专业:行政管理 指导老师:邵忠望 时间: 2013.09

目录 (3内容摘要……………………………………………………………)) (3关键字………………………………………………………………4)…………………………………………………………………引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知识综述正文4-6)一、《人力资源 管理》的主要内容....................................(二、激励原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6) (一)激励原理的基本概述.................................................(6-7)(二)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应用.................................(7-8)(三)案例分析....................................................................(9-11)三、学习后的心得与体会 (11) 参考文献 (12)

内容摘要 人力资源是一个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企业目标的最重要的保证。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事业单位接受,并开始向外延伸。人力资源已逐渐超越物质资源成为组织的核心资源。人力资源管理对于组织和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企业环境和人员是一直在变化的,如何进行动态的人力资源规划,是各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概括人力资源的核心知识点,就激励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进行了说明和分析,最后写出了自己的学习体会。 关键字:企业管理、激励理论、激励的方法、作用分析。

国内企业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企业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速度加快,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重组和配置的程度不断提高,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压力和挑战,良好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不仅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此,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作为现代企业企业制度的核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关系的探讨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内部控制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国内对内部控制问题逐渐关注,研究日趋繁荣,但未形成共识。进入21世纪,对内部控制的研究散见于专家学者的文章中,但也主要是针对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内部会计控制等方面来做研究。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渐兴起和公司治理研究的深入,政府部门和相关协会开始重视推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建设,有关规定见诸于若干法律、法规文件,但至今尚未提出类似COSO 报告那样受到广泛认可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本文主要从内部控制的总体构想、内部控制的评价、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等方面对国内外有关企业内部审计的文献进行了总结归纳,以反映当今内控研究领域的现状以及提出一些实质性建议。 二、关于内部控制的总体论述 吴水澎等(2000)从控制论原理出发,对内部控制做了多层面的理解;在研究了内部控制理论的最新进展,即COSO报告出台的背景、具体内容及创新特点之后,提出该报告对构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综合框架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完善企业的控制环境、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设立良好的控制活动、加强信息流动与沟通、加强企业的内部监督;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和团体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准则或指南,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一个框架和参考。 程新生(2004)以委托代理理论、组织学理论解释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提出以科学决策和效率经营为核心,以决策机制、激励机制、监督约束机制为纽带,建立治理型内部控制;指出对治理效率和经营效率的共同追求推动了内部控制演进。 林钟高、郑军(2007)在分析评述内部控制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引入契约经济学理论,首先确立了内部控制的契约属性,是一种评价利益关系的契约装置。同时从新制度经济学出发,进一步论述了内部控制契约是企业理性的各个要素主体之间关于经济利益的分配而构建的一个旨在协调其经济活动有序、有效运行的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之欧阳家百创编

关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欧阳家百(2021.03.07) 》的文献综述 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 07级(1)班周兴辉 指导教师:张国康 摘要: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内部管理薄弱、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致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随着2007年12月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指引》及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制定、实施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近年来,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众多学者作了分析,促进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发表了意见。但是,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进一步研究其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一、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概述 李阿勇认为,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与大型企业相比较,我国中小企业在管理机制上具有规模小、动力大、内部改革成本低、机制灵活且有效率的特点,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资金少,人才

缺、信息封闭,应对风险能力差。 王静认为美国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在2004年6月提出《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为企业有效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COSO于2006年7月发布了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如何更好地运用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而发布指南。该指南应美国证券委员会的要求,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存在的一些独特问题做出了指引,包括信息技术、职责分工、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风险管理等领域。由于该指南是COSO一系列报告的延伸,它所阐述的一些准则适用于所有规模的公司,尤其对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构建和实施具有重大参考意义。2006年5月17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第32号令———《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这是我国首次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提出具体的要求。2006年6月6日,国资委也发布了《关于印发〈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通知》。2008年6月28日家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要求自2009年7月1日起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同时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这些都主要集中在对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上,很少有人把研究重点集中在小企业之上,这也造成了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极其落后的现状。 程晓峰认为内部控制制度的定义是:企业各个业务部门以及员工之间在业务运作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种动态机制;是具有控制功能的各种方式、措施及其程序的总称,它

先进过程控制及其应用期末课程总结论文

先进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随着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系统日趋复杂化和大型化,以及对生产过程的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安全性等的控制要求越来越严格,常规的PID控制已经很难解决这些具有多变量、强非线性、高耦合性、时变和大时滞等特性的复杂生产过程的控制问题[]。 自上世纪5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先进控制技术解决了常规PID控制效果不佳或无法控制的复杂工业过程的控制问题。它的设计思想是以多变量预估为核心,采用过程模型预测未来时刻的输出,用实际对象输出与模型预测输出的差值来修正过程模型,从而把若干个控制变量控制在期望的工控点上,使系统达到最佳运行状态。目前先进控制技术不但在理论上不断创新,在实际生产中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下面就软测量技术、内模控制和预测控制做简要阐述。 1.软测量技术 在生产过程中,为了确保生产装置安全、高效的运行,需要对与系统的稳定及产品质量密切相关的重要过程变量进行实时控制。然而在许多生产过程中,出于技术或经济上的原因,存在着很多无法通过传感器测量的变量,如石油产品中的组分、聚合反应中分子量和熔融指数、化学反应器反应物浓度以及结晶过程中晶体粒直径等。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为了对这类变了进行实施监控,通常运用两种方法: 1).质量指标控制方法:对与质量变量相关的其他可测的变量进行控制,以达到间接控制质量的目的,但是控制精度很难保证。 2).直接测量法:利用在线分析仪表直接测量所需要的参数并对其进行控制。缺点是在线仪表价格昂贵,维护成本高,测量延迟大,从而使得调节品质不理想。 软测量的提出正是为了解决上述矛盾。 软测量技术的理论根源是20世纪70年代Brosilow提出的推断控制,其基本思想是采集过程中比较容易测量的辅助变量(也称二次变量),通过构造推断器来估计并克服扰动和测量噪声对主导过程主导变量的影响。因此,推断估计器的设计是设计整个控制系统的关键。 软测量器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机理分析和辅助变量的选择。 首先是明确软测量的任务,确定主导变量。在此基础上深入了解和熟悉软测量对象及有关装置的工艺流程,通过分析确定辅助变量。 2)数据采集和预处理 采集被估计变量和原始辅助变量的历史数据包含了工业对象的大量相关信息,因此数据采集越多越好。但是为了保证软测量精度和数据的正确性以及可靠性,采集的数据必须进行处理,包括显著误差检测和数据协调,及时剔除无效的数据。 3)软测量建模 软测量模型是建立是软测量技术的核心。软测量建模的方法多种多样,一般可分为:机理建模、回归分析、状态估计、模式识别、人工神经网络、模糊数学和现代非线性系统信息处理技术等。 此外还有混合模型,如图1所示的软测量模型就是结合了BP网络、RBF网络和部分最小二乘法建立的混合模型[5]。 4)软测量模型的在线校正 图1 软测量模型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开题报告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湖南工业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2014届) 学院(部):财经学院 专业:财务管理 学生姓名:彭瑶 班级: 103班学号: 指导教师姓名:谢刚职称:讲师 2013年 12 月 22日 3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一、结合课题任务情况,查阅文献资料,撰写1500~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西方内部控制理论的演进,经历了五个阶段,其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目标由单元到多元、对象由局部到整体的演进。而随着人们对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的不断认识,基于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也不断兴起和深入,目前仍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 国外有关公司治理下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是以卡德伯利报告、哈姆佩尔报告和特恩布尔报告,以及COSO的内部控制框架和OECD《公司治理原则》为代表。其中,前三者被称为英国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研究历史上的三大里程碑。 卡德伯利报告(1992)从财务角度研究公司治理,将内部控制置于公司治理的框架内,明确要求公司建立审计委员会、实行独立董事制度,并以内部控制、财务报告质量以及公司治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前提,明确要求公司改善内部控制机制,建议董事会应就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声明,外部审计师和审计委员会应对董事会发表的声明进行复核。 特恩布尔报告(1999)作为公司治理委员会综合准则指南指出,董事会应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负责,制定正确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寻求日常的保证,使内部控制系统能有效发挥作用,还应进一步确认内部控制在风险管理方面是有效的。其中特别指出,董事会应在谨慎、仔细了解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形成对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正确判断。 DECD《公司治理原则》(2004)规定:公司治理结构应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指导和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对公司和股东的责任和忠诚。同时,要求董事会确保公司会计和财务报告制度的完整性,其中包括独立审计师的完整性,确保公司具备恰当的控制制度,特别是风险管理制度,财务和营运控制制度等,确保公司的行为不违反法律和相关的准则等。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有关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我国政府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加大企业内部控制的推动力度的。我国在内部控制规范的建设过程中,内部控制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大理论突破,特别是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研究也呈现出勃勃生机并不断发展。 吴水澎(2000)指出,公司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的环境因素;阎达五(2001)也指出,内部控制框架与公司治理机制是内部控制管理监控系统与制度环境的关系;李连华(2005)认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 阎达五、杨有红(2001)则将内部控制框架与公司治理机制结合起来,认为内部控制外延的拓宽正是由公司治理机制变化所致。因此他们建议采取双管齐下和分两步走的战略建立内部控制框架,认为首先要在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方面做到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董事会和总经理班子分设,避免人员重叠;特别强调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的核心地位,认为董事会应该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完善和有效运行负责。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关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的文献综述 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 07级(1)班周兴辉 指导教师:张国康 摘要: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内部管理薄弱、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致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随着2007年12月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指引》及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制定、实施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近年来,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众多学者作了分析,促进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发表了意见。但是,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进一步研究其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一、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概述 李阿勇认为,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与大型企业相比较,我国中小企业在管理机制上具有规模小、动力大、内部改革成本低、机制灵活且有效率的特点,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资金少,人才缺、信息封闭,应对风险能力差。 王静认为美国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在2004年6月提出《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为企业有效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COSO于2006年7月发布了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如何更好地运用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而发布指南。该指南应美国证券委员会的要求,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存在的一些独特问题做出了指引,包括信息技术、职责分工、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风险

管理学基础的课程综述

《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 《管理学基础》是一个管理者有效达到组织目标的知道工具书籍。通过两年的学习,我基本了解到了有组织、有意识地进行协调工作的重要性,并在生活实践中充分得到体会和贯通。选择学习《管理学基础》对我的人生大有裨益。 (一)《管理学基础》的主要内容 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科学或边缘科学,它一般有5个主要特点,是一般研究各种管理活动中的普遍规律、基本原则和一般方法的科学。掌握管理学,可以在一定的环境中,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活动,协调组织各种资源,以期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它还主要讲述了对管理活动过程进行科学具体的总结。本书主要有十四章内容。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主要讲述的是管理的概念、性质、科学性、艺术性、以及影响组织管理的外部环境及因素,组织的外部环境特征乃至组织与外部环境有哪些关系。 管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是管理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首先,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管理的二重性,它是由生产社会化引起的,其职能主要源于管理的性质,如何合理的组织生

产力和维护生产关系,是其职能所在。它是通过管理活动来体现的。社会环境对组织的作用和组织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告诉我们应积极主动的采取措施,适应环境的变化,计划是基本职能,决策则在管理职能中占主导地位,组织是联系各职能的纽带。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讲述了管理理论的形成过程是通过实践得来的,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生产率,是泰罗创建此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法约尔著有《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被誉为“经营管理理论之父”,以及霍桑试验,行为科学理论的三个层次:个体、团体和组织行为,管理过程学派是把管理学说与职能人联系起来。当今,现代管理学的应用使管理学有了新的发展与应用,出现了企业精神,制度文化以及物质文化的组织管理。而在众多管理理论的学派中,综合理解,具体利用则是关键。 第三章计划 计划工作有4个基本计划,目的性及有效的达到某种目标;主导性即任何管理活动都是为了支持实现组织的目标;普遍性即计划工作在各级管理人员中普遍存在;效率性即扣除制定费用和执行费用及其他因素后所余的总额。 无论是哪种计划,在这一管理的基本职能中,组织者在任何时候都要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管理,以确保组织目标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表示例(顺序编码制)

参考文献表按顺序编码制组织时,各篇文献要按正文部分标注的序号依次列出。 1)普通图书 著者.题名[M].其他责任者.版本项.出版地(城市名):出版者(可以是学术团体),出版年. [1]姚成玉,陈东宁.Word的深度——论文写作规范及编排精讲[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2]孔祥东,王益群.控制工程基础[M].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蒋有绪,郭泉水,马娟,等.中国森林群落分类及其群落学特征[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4]瑟里岑T A.液压和气动传动装置的可靠性[M].曾德尧,译.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9. [5]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 and Institutions. Names of persons: national usages for entry in catalogues [M]. 3rd ed. London: IFLA International Office for UBC, 1977. [6]汪昂.(增补)本草备要[M].石印本.上海:同文书局,1912. 2)论文集、会议录 著者.论文集或会议录题名[C].出版地(城市名):出版者(可以是学术团体),出版年. [1]中国力学学会.第3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天津:[出版者不详],1990. [2]LU Y X, W ANG Q F, LI W, et al. 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Fluid Power Transmission and Control (ICFP 2009)[C].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9. 3)科技报告 著者.题名,报告编号(如果有)[R].保存地(城市名):保存者(可以是学术团体),年份. [1]U.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Federal Highway Administration.Guidelines for Handling Excavated Acid-producing Materials,PB 91-19400[R].Springfield: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National Information Service,1990. [2]白永秀,刘敢,任保平.西安金融、人才、技术三大要素市场培育与发展研究[R].西安:陕西师 范大学西北经济研究中心,1998. [3]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Factors regulating the immune response: report of WHO Scientific Group[R]. Geneva: WHO, 1970. 4)学位论文 著者.题名[D].保存地(城市名):保存者(一般为大学或研究机构),年份. [1]Calms R B. Infrared spectroscopic studies on solid oxygen[D].Berkeley:Univ. of California,1965. [2]姚成玉.液压机液压系统模糊可靠性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06:1-127. 5)专利文献 专利申请者或所有者.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号[P].公告日期或公开日期. [1]姚成玉,赵静一,陈东宁.利用密闭液体的万向传动机构:中国,200520024948.7[P].2006-11-15. [2]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中国,88105607.3[P].1989-07-26. [3]Koseki A, Momose H, Kawahito, et al. Compiler: US, 828402[P]. 2002-05-25. 6)标准 标准提出者(一般为标准化组织).标准代号标准顺序号-发布年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1]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七分委员会.GB/T 5795-1986 中国标准书号[S].北京:中国标

过程控制综述报告

过程控制系统及工程综述报告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过程控制的发展史,回顾了计算机过程控制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且对过程控制和现代控制理论做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 过程控制、控制理论、控制工程、鲁棒控制等 1.过程控制的发展史 1.1 前沿 过程控制是工业自动化的重要分支。几十年来,工业过程控制取得了惊人的发展,无论是在大规模的结构复杂的工业生产过程中,还是在传统工业过程改造中,过程控制技术对于提高产品质量以及节省能源等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2 发展过程 在现代工业控制中, 过程控制技术是一历史较为久远的分支。在本世纪30 年代就已有应用。过程控制技术发展至今天, 在控制方式上经历了从人工控制到自动控制两个发展时期。在自动控制时期内,过程控制系统又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它们是:分散控制阶段, 集中控制阶段和集散控制阶段。 从过程控制采用的理论与技术手段来看,可以粗略地把它划为三个阶段:开始到70 年代为第一阶段,70 年代至90 年代初为第二阶段,90 年代初为第三阶段开始。其中70 年代既是古典控制应用发展的鼎盛时期,又是现代控制应用发展的初期,90 年代初既是现代控制应用发展的繁荣时期,又是高级控制发展的初期。第一阶段是初级阶段,包括人工控制,以古典控制理论为主要基础,采用常规气动、液动和电动仪表,对生产过程中的温度、流量、压力和液位进行控制,在诸多控制系统中,以单回路结构、PID 策略为主,同时针对不同的对象与要求,创造了一些专门的控制系统,如:使物料按比例配制的比值控制,克服大滞后的Smith 预估器,克服干扰的前馈控制和串级控制等等,这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稳定系统,实现定值控制。这与当时生产水平是相适应的。 第二阶段是发展阶段,以现代控制理论为主要基础,以微型计算机和高档仪表为工具,对较复杂的工业过程进行控制。这阶段的建模理论、在线辨识和实时控制已突破前期的形式,继而涌现了大量的先进控制系统和高级控制策略,如克服对象特性时变和环境干扰等不确定影响的自适应控制,消除因模型失配而产生不良影响的预测控制等。这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克服干扰和模型变化,满足复杂的工艺要求,提高控制质量。1975 年,世界上第一台分散控制系统在美国Honeywell 公司问世,从而揭开了过程控制崭新的一页。分散控制系统也叫集散控制系统,它综合了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和显示技术,采用多层分级的结构形式,按总体分散、管理集中的原则,完成对工业过程的操作、监视、控制。由于采用了分散的结构和冗余等技术,使系统的可靠性极高,再加上硬件方面的开放式框架和软件方面的模块化形式,使得它组态、扩展极为方便,还有众多的控制算法(几十至上百种) 、较好的人—机界面和故障检测报告功能。经过20 多年的发展,它已日臻完善,在众多的控制系统中,显示出出类拔萃的风范,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分散控制系统是过程控制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第三阶段是高级阶段,目前正在来到。 1.3 过程控制策略与算法进度 几十年来,过程控制策略与算法出现了三种类型:简单控制、复杂控制与先进控制。 通常将单回路PID控制称为简单控制。它一直是过程控制的主要手段。PID控制以经典控制理论为基础,主要用频域方法对控制系统进行分析与综合。目前,PID控制仍然得到

《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

《管理学基础》综述 学校:安徽广播电视大学 姓名:刘华 学号:0934001450901 班级:09秋行政管理(专)指导教师:张阳

目录 内容摘要 一、《管理学基础》课程主要内容……………………………… 4―5 二、原理联系实际…………………………………………………… 5―6 三、学习体会……………………………………………………. 6―7 四、参考文献 (7)

内容摘要 《管理学基础》是研究管理过程中基本规律与特点的一门科学。在管理实践中,它从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紧密联系国内外管理工作实际,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原理、方法和技术,注意总结管理工作的经验与教训,阐明管理工作中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为此,注意培养学员辩证的管理科学思维方法,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本文第一部分是《管理学基础》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战略远景描述的是组织希望在多年以后要达到的一种状态,而一项有效的战略还必须设定一套中短期的目标和目的,作为组织实现其战略远景道路上的里程碑。第三部分是学习体会。

《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 一、《管理学基础》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讲述了管理的概念及性质和管理的职能及作用,还对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做出了描述。管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管理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管理职能即管理的职责和权限。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讲述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史,管理实践活动的经验概括和理论总结。 第三章、计划工作,主要叙述了计划的含义、特征、种类以及编制方法,编制方法有很多,如滚动计划法,网络计划计数法,线性规划法,作为一个管理者,应对每一个计划方法都有所了解,并不一定非常精通。 第四章、目标管理,降水量目标的确立和目标管理的生产,发展和应用。目标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出点,是企业计划的重要内容。企业目标是由各层次目标组成的体系。它用系统的方法将许多关键活动联系起来,高效率的实现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 第五章、战略管理,主要讲述了战略的含义和特征以及构成要素等计划使企业明确了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是企业行动的指南。预测就是对尚未发生、目前还不明确的事物进行预先估计并推测是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影响了企业发展的任何因素都成为预测对象。 第六章、决策,主要讲述了决策的含义方法和特征,决策具有以下特征:超前性、目标性、选择性、可行性、过程性和科学性。方法有战略、战术和业务决策,决策是计划的核心,无论是确定目标还是制定计划,管理都需要做出决策,事实上,决策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的始终。 第七章、组织结构设计,主要讲述了组织的概述,组织的作用和原则。组织是一切管理活动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无论是作为静态的组织者,还是作为动态的组织职能,组织在管理活动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组织结构的设计和形式,描述了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内容以及集权与分权的内容。因此,建立合理高效的组织结构是十分必要的。 第八章、人员配备、主要是对管理人员的选聘、考核和培训为实现组织目标,建立合理的部门结构,明确各部门的权利和任务,这仅仅实现了硬件上的搭配,还需要为各部门配备适当的人员,通过人去完成组织结构中的各项任务,才能最终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人员配备的任务就是物色合适的人选,促进组织结构有效发挥,充分开发组织人力资源。

清华大学-控制工程-主要参考文献

教材 董景新,赵长德,控制工程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伯鹏,控制工程基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2. 「2」高钟毓主编,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3] 王显正,范崇,控制理论基础,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0. [4]Katsuhiko Ogata(美),现代控制工程(第四版中译本),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5] 吴麒,自动控制原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6」李友善,自动控制原理,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0. [7] 杨叔子,杨克冲,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 [8」阳含和,机械控制工程(上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6. [9] Morris Driels,Linear Control Systems Engineering(国际知名大学原版教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10] Gene F.Franklin,J.David Powell,Emami Naeini, Feedback Control of Dynamic Systems (3rd ed),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1994 [11] Richard C.Dorf,Robert H.Bishop, Modern Control System (7th ed),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1995 [12] John Van De Vegte, Feedback Control System (3rd ed), Prentice-Hall, Inc., Englewood:Cliffs,New Jersey, 1994 「13」Ernest O. Doebelin, Control System Principles and Design,Prentice-Hall, Inc.,Englewood:Cliffs,New Jersey, 1985 58

中小制造型企业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20_ _届) 中小制造型企业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企业面领着各种不同的风险。怎样面对当今的市场环境,不断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使之能够保持自己的市场地位并且持续发展,应该作为当今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而根据国内外企业管理经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条途径。而在企业各个环节中,销售和收款环节是企业获利的关键环节,在此环节建立一套相互牵制、相互稽核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有效减少信誉不良等问题发生,降低企业的成本,促进企业良好发展。下面,将从四个不同方面对内部控制进行了解。 1 内部控制定义 其实我们通过学习观察所得,内部控制的定义在不同年代都有所不同。各国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是随着人们对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经济活动和不同的经济管理要求的变化而变化的。 Lauraf.Spira(2003)指出Turnbull指南的公布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了内控的性质,尤其是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接合。 彭君翔(2008)从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企业内部控制的演进过程和企业内部控制原理探析三方面,阐述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并且回顾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全面风险管理”五个发展阶段;并从“控制论、委托代理理论、博弈论”三个角度,探析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原理。 安艳红(2008)提出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部门,为了保护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信息的真实、正确,利于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活动,利用单位内部因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组成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五个要素组成。 Hammed Arad(2009)认为内部控制是一个为了促进效率或保证一个执行政策或保护资产或避免欺诈和错误的会计程序或系统。内部控制是管理组织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包括计划、方法和程序,用于满足任务、目标和目的的实现,这样也是用于支持基于业绩的管理。 2 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

《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三稿

摘要 《管理学基础》课程共有五篇13章内容。 管理是一门科学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的学问,对这门学问的掌握将使人受益无穷,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全球范围内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我国企业除了要加快现代化企业制度建设和推进技术创新外,还必须进行管理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管理学是一门应用广泛,使用面积广,技术含量高的一门学科和技术。管理学基础课程具体内容包括:管理与管理学、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计划、目标管理、战略管理、决策、组织结构设计、人员配备、领导、激励、沟通、控制基础、控制系统和方法。本文第一部分是《管理学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是基本原理和原理的应用,第三部分是学习体会。

《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 一、《管理学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 管理学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之一,广泛地存在于现实的社会生活之中,管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的总结。本书主要讲述了13章的内容。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讲述了管理的含义及性质和管理的职能、管理者的角色及技能、管理与组织环境,还对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做出了描述。管理学作为协调各成员以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社会行为,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发展,同时随人类社会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管理职能即管理管理的职责和权限。管理职能一般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讲述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与管理实践活动是紧密相连的,是管理实践活动的经验概括和理论总结,同时出现了许多管理科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学者和管理工作者,包括泰罗---科学管理之父,法约尔----经营管理之父,韦伯----组织理论之父,梅奥----人际关系学说的创始人,麦格雷戈----X理论---Y理论的创始人,阿吉里斯----不成熟----成熟理论的创始人,等等。这些学派主要包括:管理过程学派、经济学派、系统管理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等。进入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管理学界又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他们代表了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 第三章,计划,主要讲述了计划的含义、性质、种类以及编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