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送别诗

合集下载

唐代王维送别诗名作

唐代王维送别诗名作

唐代王维送别诗名作
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别诗作品众多,其中最著名的应该是《送元二使安西》。

这首诗是王维在元二使赴安西(今新疆)出使之际写的,表达了他对元二使的送别之情以及对远方的思念之情。

以下是《送元二使安西》的全文: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运用了王维擅长的写景手法,以渭城的朝雨和客舍的青青柳色来描绘离别之情。

最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则表达了王维对元二使的深情告别和对远方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既是王维送别诗的代表之作,也是唐代文学的珍品之一。

送别诗大全100首五言绝句

送别诗大全100首五言绝句

送别诗大全100首五言绝句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而五言绝句是唐代诗歌中最为典型和优美的一种形式,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朵奇葩。

其中,送别诗是五言绝句中最为常见和最为多样化的一种形式,在送行时表达离别之情和思念之情,一直广受人们的欣赏和喜爱。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百首优美的五言绝句送别诗。

1. 送友人 | 密州出猎–王之涣三五七人, 难遣一枝花。

楼中黄昏独坐, 望极春愁, 黯然销魂者谁?2. 送王济之 | 宿新市徐公店–王之涣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 离骚 | 帝高阳之楼–屈原悲秋妆浅,怨松子眉长。

嫋嫋兮若此党人,悠悠若留故春。

4. 送元二使安西 | 其二–王之涣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 关山月 | 明月出天山–白居易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6. 长恨歌–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7. 周庠序–韩愈五内如焚,徐不可舍。

腑不可去,鼻不可摧,肝心具硬,去之则不可得再生矣。

8. 玉阶怨–王昌龄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9. 送别二首 | 其一–王之涣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10. 长相思 | 一重山–王维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犹有梦旅行。

11. 春望 | 投巨石缝–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2. 清明上河图–张籍端午日香车瑞气,女郎花上腰组。

蛟龙翠袖呈祥,鸾鸟罗衣扇冉冉。

彩线轻笼春涧石,珠翠稀散午池深。

明朝更作岳阳楼,君到江南别有心。

13. 远别离 | 节选–杜甫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久闻歌名,未知其人。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幔。

14. 好事近 | 春入破□考棚怀古–王之涣好事近,巢共建。

人小遂悠然。

唐诗三百首送别诗

唐诗三百首送别诗

唐诗三百首送别诗
(实用版)
目录
1.唐诗三百首概述
2.送别诗的背景与意义
3.唐代著名送别诗赏析
4.送别诗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唐诗三百首概述】
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历经数百年的积淀,成就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

而《唐诗三百首》无疑是其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它收录了唐代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成为后人传颂不衰的文学宝库。

【送别诗的背景与意义】
送别诗是唐诗中一个重要的题材,它起源于古人送别亲朋好友的习俗。

在唐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人们送别亲朋好友常常意味着长年甚至终生的离别。

因此,送别诗在唐代具有特殊的意义,既表达了诗人对亲朋好友的真挚情感,又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唐代著名送别诗赏析】
唐代的送别诗佳作迭出,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王之涣的《凉州词》、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等。

这些诗歌不仅表达了诗
人对亲朋好友的深厚情感,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成为后世学习与传颂的典范。

【送别诗对后世的影响】
唐诗三百首中的送别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它为后世
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成为后世诗人借鉴、引用的源泉;另一方面,它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学风尚,许多文学作品都受到了唐诗三百首中送别诗的启发,从而使送别诗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

总之,唐诗三百首中的送别诗既是唐代文学的瑰宝,也是后世学习的典范。

唐诗三百首中的送别诗

唐诗三百首中的送别诗

唐诗三百首中的送别诗---用诗言尽离愁,唐人赋予送别以深情送别诗作为唐代重要的诗歌体裁之一,融汇了无数文人士子对离别的思乡之情,穿越时空,触动我们的心弦。

让我们一起用诗言尽离愁,感受唐人赋予送别的深情。

一、《登鹳雀楼》首先,我们来看一首极具名气的送别诗,《登鹳雀楼》。

这首诗是王之涣的杰作,以其豪情壮志、笔走龙蛇的写作手法,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向我们传达了一个信息:无论离别的是谁,都不能永远停留在过去,要不断向前,超越自我。

二、《送孟浩然之广陵》接下来,我们聊一聊李白的送别之作,《送孟浩然之广陵》。

这首诗曾经广为流传,成为送别诗的经典之作。

李白以自己与孟浩然的深厚友情为背景,表达了对朋友离去的思念之情。

通过描绘广陵的美景,更加凸显了离别之苦与乐,令人心生感慨。

三、《送元二使安西》再来看一首王之涣的佳作,《送元二使安西》。

这首诗是王之涣送别好友出使西域时所作,表达了对友谊的深厚珍重之情。

通过描绘长安的繁华与西域的辽阔,诗人展示了离别之中的无奈与希望,将我们引入了一个广袤而未知的世界。

四、《别董大》最后,我们不得不提的是杜牧的《别董大》,这是一首极富感情的送别诗。

杜牧以别离之情为主线,将诗人内心的忧伤、无奈与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离别之际,他以风流倜傥的笔触,向朋友表达了深深的祝福和思念之情。

送别诗作为唐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以其深情而留声于世。

它们既是文人们对亲友离别情感的抒发,也是展现他们艺术才华的窗口。

在唐诗三百首中,这些送别之作,以优美的语言和深沉的思想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离别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送别诗作为文化的传承者,不仅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思念之情,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离别的辛酸与美好。

希望我们能透过这些送别诗,更加珍惜自己的每一次相聚,用心去感受离别带来的思考与成长。

中考考过的送别诗

中考考过的送别诗

中考考过的送别诗
中考考过的送别诗有很多,下面是其中几首:
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王勃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送别诗,表达了对好友杜少府前往蜀州担任官职的祝福和依依惜别之情。

2. 《登鹳雀楼》 - 王之涣
这首诗描绘了登上鹳雀楼远眺时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的离别之情和对友人的祝福。

3. 《登高》 - 杜甫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登高远眺时的壮丽景色,表达了离别时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祝福。

4. 《送元二使安西》 - 王之涣
这首诗是王之涣创作的送别诗,表达了对元二使前往西域的期望和祝福,以及对远方友人的思念。

这些诗作都是经典的送别诗,通过优美的词句和悠远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祝福之意。

它们在中考中出现的可能性较高,因为它们既具有文化内涵,又富有感人之处。

别董大中小学必背古诗词

别董大中小学必背古诗词

别董大中小学必背古诗词
别董大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一首著名送别诗,其全诗如下: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董大的深情厚谊和对其未来的美好祝愿。

诗中“千里黄云白日曛”描绘了辽阔的北方景色,黄云遮天,白日显得昏暗,营造出一种凄凉而又壮阔的氛围。

“北风吹雁雪纷纷”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气氛,北风凛冽,大雁南飞,雪花纷飞,象征着董大即将踏上的艰难旅程。

“莫愁前路无知己”是诗人对董大的安慰,告诉他不必担心未来的路上没有朋友,因为董大的才华和人格魅力,一定会吸引到志同道合的人。

“天下谁人不识君”则是对董大的赞美,意味着他的名声和才华已经广为人知,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人认识和尊敬他。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也体现了诗人的豁达和乐观。

它告诉我们,即使面对困难和挑战,也要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未来会有美好的事情发生。

同时,这首诗也鼓励我们要有自信,相信自己的价值和能力,这样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别董大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中小学必背的古诗词之一。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不仅能够欣赏到古代文学的魅力,也能够从中汲取到人生的智慧和力量。

六首送别诗。

六首送别诗。

六首送别诗。

六首送别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写,故发掘了儒雅多才的王之涣在唐朝诗坛的重要地位。

六首送别诗的内容涉及到人生、官场等方面,每首诗都具有深刻的哲理和感人肺腑的情感,经久不衰地传颂至今。

六首送别诗中,最为著名的当属《登鹳雀楼》,这首诗被誉为王之涣的代表作。

这首诗呈现了作者在黄河边登高远望,胸襟开阔、达到了宏观视角。

从“白云深处”到“青天上来”,作者探访了天地间的各种美好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深深的对故土的怀旧之情。

其次,还有《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语言简练,笔力遒劲,通过描写大自然的景象,表达了人生短暂、离别难舍的感慨。

诗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些富有哲理的字句,让读者在感受作者的离情别绪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除此之外,《别董大》、《别云间》、《送元二使安西》和《临别赋得古原草一首》也都是王之涣经典的送别诗。

每首诗都凭借巧妙的用词和富有感染力的情感,在文艺史上烙印下了深深的印记。

从古代到现代,人们赠别之情的表达方式不尽相同,但送别的题材始终是诗人们探究并感受最深刻的,无论是大自然、人际关系还是生命,每一次爱别离的时刻都会引发诗人对于人生、乡愁的深刻思考。

因此,六首送别诗不仅仅只是记录了唐代诗人经历过的故事,它也成为了一个历史的见证、一种艺术的表达和情感的传递。

回顾六首送别诗的历史,王之涣在其中的倾心创作,也给后人留下了千古的珍宝。

通过这样的诗篇,世人不仅可以感知到唐代诗人王之涣的情感世界,也可以体味到作者关于生命、人生、命运和离别的深刻思考。

六首送别诗既是唐代文学的优秀作品,也是中华文化智慧的结晶,为国家文化底蕴的积淀增添了璀璨的一笔。

王维《送别》原文译文鉴赏

王维《送别》原文译文鉴赏

王维《送别》原文|译文|鉴赏《送别》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这是首送友人归隐的诗,采用问答的方式从友人口中说出归隐的原因,也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送别》原文唐代: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明年一作:年年)译文及注释译文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注释⑴掩:关闭。

柴扉:柴门。

⑵明年:一作“年年”。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鉴赏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

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送别诗
导读:【送别诗产生的背景】古代因为地广不便,音息难通,往往一别经年,甚至终生无法相见,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就是这种现实生活的写照。

因此,“离别”就成为人生中心碎感伤的事。

尤其在动乱的年代,动荡的旅途中,再加上流光易逝,使得好友离别,故友重聚,都是多么值得眷恋和珍惜啊!
其次,唐代士人是很重视漫游的,这也为送别诗提供有利客观的条件。

唐代著名的诗人几乎都做过长途旅行,像李白年轻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杜甫早年也曾漫游吴越和齐地;其它文人亦有类似经验,而各地官员又莫不爱好文学。

这种漫游除了开拓视野,增广见识的“少年精神”外,其实更有求荐引,扬声誉的积极意义。

另外,由于举子大量集中于京城应试,无论及第或落第,士人的流动量是很大的。

考试后,来往奔忙;未试时,游历州郡,托名公荐举。

但因录取名额有限,及第者仅少数,大多数的人不是淹留长安,即旅食各地,产生了唐诗中大量的送别之作。

再次,唐代诗人中,有许多情谊深厚,往往被相提并论的挚友,像:王维与孟浩然;杜甫与李白;韩愈与柳宗元;白居易与元稹等,彼此留下了不少相知相惜,感人至深的送别诗。

基于以上的理由,唐人“别”因虽多,但不外以下几种:
【赴任迁谪】唐代重视京官,外放出去,即便官秩相同,也觉贬谪。

因此,这类的送别诗特多。

除此之外,送别中有些常用的象征意象:如柳树,春草,征帆,酒。

因为,此类诗若单就怨别着眼,伤
之太露,通常必须透过景物的描绘,来烘托离别的气氛,或以景寄情;或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名篇,莫过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又名《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把送别的时间,地点都说得很清楚。

而其“杨柳”自来便是依依不舍得离别象征。

早在《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句。

汉代,在长安的灞桥送行时,常须折“柳”送别,以表示想“留”住朋友,因此,有“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的诗句。

王维这首作品情景俱佳,难怪传诵人口。

他的另一篇《山中送别》亦是情意绵绵:山中相送罢,日暮倚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结尾:明年春草重绿时,您到底回不回来呢这诗句是脱胎自《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唐代的许多作家也常用“春草”象征离别,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也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李煜《清平乐》也说“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都是以茂盛的春草,表示浓浓的离情别恨。

另外,初唐的天才诗人王勃,有首属对精工的佳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只活了二十六岁,但这首诗所表达的理性与智慧,实在超出了他的年纪。

试想:离别是多么令人“黯然销魂”之事,他却能跳脱
常人送别时的悲酸情态,安慰朋友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学那小儿女的样子,流泪满巾。

他以一种豁达的胸襟来面对离别,又充分显露对朋友的真挚情谊。

【落第归隐】“进士及第”是唐代文人的两大愿望之一,(另一为娶五姓女)。

但因科举取士数量少,现实中有很多落第的“失路人”(常建〈落第长安〉诗,此类送别诗应时而起。

如孟浩然《留别王维》:寂寞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人扉。

据《旧唐书》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这首诗便是临行前写给王维的。

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的意味,真挚动人。

试想:一个落第的举子又有谁来理睬只有孤单“空自归”了。

“欲寻芳草去”,表明他想归隐;但“惜与故人违”表明了他与王维的友情深厚,不忍离去。

他深切的体会到世态炎凉,真正了解赏识自己的只有王维,知音实在太“稀”少了,虽然平淡的近乎口语,但却言浅意深,余味无穷。

孟浩然此次落第,李白也有送归之作,即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去,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江南三月,繁花似锦,送别就在这迷人的景致中,目送“征帆”在江流天际中一点一点的消失,显示出一片深情。

李白另有一首《送友人》,也充满了美丽的画面,情意绵绵: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子兹去,萧萧班马鸣,
青山,白水,浮云,落日,又有萧萧马鸣,写得有声有色,颇为诗情画意。

同样是写落第惆怅,孟诗沉重异常;李白此诗举重若轻,这恐怕是二人生命形态的不同吧!
现代散文作家余秋雨说:“真正的游子是不大愿意回乡的。

”更有人说:“唐代的诗人是真正的游子。

”的确,唐代士人终其一生都在为仕宦奔忙,但常常是“十上空归来”,而这种落第之人,远游送别时,不是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么如何安慰友人如何哀而不伤这就要考验诗人的智慧了。

【同志为友】延陵挂剑,管鲍分金,范式与张邵的情意,生死不渝,这都是大家所熟知的故事。

同样地,在唐代文坛上,许多诗人的友谊是文学史上珍贵的一页。

其中最令人津津乐道者,莫过李白,杜甫和高适的交往。

他们三人曾一同游历,杜甫对李白很仰慕,赞美他“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同时也对李白的好任侠,使酒尚气做了规劝,《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谁为雄。

后来李白被流放夜郎,杜甫写了许多诗为李白鸣不平,如《不见》诗写道: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欲独怜才……
后来李白生死未卜,杜甫写下了悲痛的《梦李白》二首: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地疠,逐客无销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常相忆……
另外,高适有一首写给杜甫的诗,《人日寄杜二拾遗》:
……身在南蕃无所忆,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这是高适晚年诗作中最动人的一篇。

杜甫接到这首诗时,竟“泪洒行间,读终篇末”,他这种对友人处境的深挚关切,恐怕是这首诗最动人的地方吧!
唐代诗人中,元稹与白居易的患难真情,和许多离别相思的怀友之作,也是感人肺腑的。

正如白居易《别元九后咏所怀》的结尾所说: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不久,白居易也被贬出长安,当时在通州的元稹,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后马上写了一首《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这首诗以周围景物的阴冷,以烘托他听到好友蒙冤被贬的悲戚,竟至从病中惊悚而起。

元稹另外有一首《得乐天书》,写得更为深刻: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寻常度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元稹收到白居易从远方寄来的信,激动得泪流满面。

妻子看到这
种情形非常惊慌,女儿也跟着哭起来,一起问怎么回事因为平常没看到他如此反常,后来她们猜想到原因了:是远在江州的好友白居易来信吧!他才会如此激动。

诗中虽没有题到元白的友谊如何深厚,但透过接信时全家的反应,已胜过正面描绘二人相思情谊的千百倍了。

南朝著名的文学家江淹《别赋》里,写了各种各样的离别,都不免使人“黯然销魂”。

古代的许多送别诗,也大都表现了这种销魂的情感。

但“诗要避俗,更要避熟”,(刘熙载艺概)。

唐人的送别诗,即能跳脱巢臼,一洗悲酸之态;而且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这大概就是唐诗之所以为唐诗的原因吧!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