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柳送别诗
折柳送别诗句140句

折柳送别诗句140句1、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歌》)2、含露桃花开未飞,临风杨柳自依依(隋炀帝杨广《四时歌·东宫春》3、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杂曲歌辞《送别诗》)4、气暄动思心,柳青起春怀(鲍照《三日诗》)5、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情人桥上别,更无消息到今朝。
6、曲成攀折处,唯有怨别离(岑之敬《折杨柳》)7、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8、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落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9、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朝无名氏《送别》)10、幽幽桂叶落,驰道柳条长。
折荣疑路远,用表莫相忘(顾野王《芳树》)1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2、行道迟迟,载饥载渴。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3、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
14、行人犹未有归期,万里初程日暮时。
唯爱门前双柳树,枝枝叶叶不相离。
15、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6、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17、一春惆怅残三日,醉问周郎忆得无。
柳絮送人莺劝酒,去年今日别东都。
18、永定河边一行柳,依依长发故年春。
东来西去人情薄,不为清阴减路尘。
19、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
雨搓金缕细,烟袅翠丝柔。
20、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
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21、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
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
22、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23、三月江城柳絮飞,五年游客送人归。
故将别泪和乡泪,今日阑干湿汝衣。
24、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5、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
26、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27、曲成攀折处,唯有怨别离(岑之敬《折杨柳》)桃含可怜紫,柳发断肠青(梁简文帝萧纲《春日诗》)28、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描写折柳送别的诗句排比句描写中国式的浪漫

描写折柳送别的诗句排比句描写中国式的浪漫中国式的浪漫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在折柳送别的诗句和排比句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折柳送别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经典的主题之一,它代表了一种深深的离别之情。
以下是几个描写折柳送别的诗句:
-折柳黄昏烟水里,觉来清梦一尘不染。
-折柳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
-折柳翠堤同春水,惆怅别离两依依。
这些诗句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描绘了折柳送别的情景,表达了人们深深的思念之情。
此外,中国式的浪漫在排比句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以下是一些描写中国式浪漫的排比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些排比句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中国式的浪漫,表达了人们不畏困难、坚持追求的精神。
在描写折柳送别的诗句和排比句中,中国式的浪漫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增添了无尽的魅力和内涵。
折柳送别的古诗诗句精选

折柳送别的古诗诗句精选1、泪沿红粉湿罗巾,重系兰舟劝酒频。
留却一枝河畔柳,明朝犹有远行人。
2、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
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
3、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
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4、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
5、南浦桃花亚水红,水边柳絮由春风。
鸟鸣喈喈烟蒙蒙,自从远送对悲翁。
此翁已与少年别,唯忆深山深谷中。
6、三月江城柳絮飞,五年游客送人归。
故将别泪和乡泪,今日阑干湿汝衣。
7、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8、流水阊门外,秋风吹柳条。
从来送客处,今日自魂销。
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10、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
11、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2、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3、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14、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
好风傥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
15、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
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16、一春惆怅残三日,醉问周郎忆得无。
柳絮送人莺劝酒,去年今日别东都。
17、永定河边一行柳,依依长发故年春。
东来西去人情薄,不为清阴减路尘。
18、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
雨搓金缕细,烟袅翠丝柔。
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
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19、岸柳萧疏野荻秋,都门行客莫回头。
一条灞水清如剑,不为离人割断愁。
20、灞上柳枝黄,垆头酒正香。
春流饮去马,暮雨湿行装。
()驿路通函谷,州城接太行。
覃怀人总喜,别驾得王祥。
21、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22、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
23、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2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送别诗[隋代]佚名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译文及注释: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作者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法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
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
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而我们今天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习俗”。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注:古人常折杨柳枝表送别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此时表面是送别诗实际表达的是对隋朝灭亡的诅咒,因为隋炀帝姓杨。
这又另一种解释:末两句写春已归去而人未归来。
折柳,本意在赠别;今柳条折尽,则意味着离别已久,睹旧物而怀远人。
飞花,本意指春暮;今杨花飞尽,则意味着春归已久,觉行人反不如春之知情。
末句直扣题旨,问夫归否;说明她已忧思满怀,情渴似火,故似火山熔岩迸涌而出。
其气度韵味,自不寻常。
赏析:崔琼《东虚记》说这首诗作于隋炀帝大业(605-617)末年。
一、二、四句“垂”、“飞”、“归”押平声韵,平仄完全符合近体七绝的要求,是一首很成熟的七言绝句。
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说:“庾子山《代人伤往》三首,近绝体而调殊不谐,语亦未畅。
惟隋末无名氏‘杨柳青青……’,至此,七言绝句音律,始字字谐合,其语亦甚有唐味。
右丞‘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祖也。
”题目是《送别》,全诗借柳条、杨花的物象寄寓惜别、盼归的深情,凄婉动人。
柳丝飘飘摇摇,饶有缠绵依恋的情态,故早在《诗经》中,已将杨柳与惜别联系起来:《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历代传诵,脍炙人口。
“柳”,又与“留”谐音,故折柳赠别以寓挽留之意,从汉代以来便成为一种风俗。
形于歌咏,北朝乐府民歌中的《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送别诗》鉴赏

《送别诗》鉴赏隋代:佚名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送别诗》译文杨柳青青,枝叶垂到了地上。
杨花漫漫,在空中纷乱地飘舞。
送别的时候眼里的柳条折尽,柳絮飞绝。
请问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送别诗》解释著地:遇到地。
漫漫:遍布貌。
搅:《说文》:乱也。
借问:敬词,请问。
《送别诗》赏析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
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
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而我们今日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风俗”。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注:古人常折杨柳枝表送别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此时外表是送别诗实际表达的是对隋朝灭亡的诅咒,由于隋炀帝姓杨。
这又另一种解释:末两句写春已归去而人未归来。
折柳,本意在赠别;今柳条折尽,则意味着离别已久,睹旧物而怀远人。
飞花,本意指春暮;今杨花飞尽,则意味着春归已久,觉行人反不如春之知情。
末句直扣题旨,问夫归否;说明她已忧思满怀,情渴似火,故似火山熔岩迸涌而出。
其气度韵味,自不寻常。
《送别诗》鉴赏崔琼《东虚记》说这首诗作于隋炀帝大业〔605—617〕末年。
一、二、四句“垂”、“飞”、“归”押平声韵,平仄完全符合近体七绝的要求,是一首很成熟的七言绝句。
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说:“庾子山《代人伤往》三首,近绝体而调殊不谐,语亦未畅。
惟隋末无名氏‘杨柳青青……’,至此,七言绝句音律,始字字谐合,其语亦甚有唐味。
右丞‘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祖也。
” 题目是《送别》,全诗借柳条、杨花的物象寄寓惜别、盼归的深情,凄婉动人。
柳丝飘飘摇摇,饶有缠绵依恋的情态,故早在《诗经》中,已将杨柳与惜别联系起来:《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历代传诵,脍炙人口。
关于唐诗三百首中折柳送别的诗

关于唐诗三百首中折柳送别的诗在古代诗词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与“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相关的作品,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观。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唐诗三百首中关于折柳送别的诗,欢迎大家阅读!一、“折柳”之深情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
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
”周邦彦《兰陵王》:“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从“折尽向南枝”和“柔条过千尺”这样的词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习俗、时尚存在的普遍性。
送别的地点多在长亭、桥头或大堤,如周邦彦词中提到的“隋堤”,还有下文的“霸陵”(附近有霸桥)即是。
送别时不仅折柳相送,饯行饮酒自然是少不了的;有时还要吹笛、唱歌,曲子是现成的,几乎当时有点文化的人都可随口唱出;诗人们当然更要吟诗赋词以相赠。
在古代诗词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与“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相关的作品,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观。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003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的就是这首诗。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杨花”就是柳絮。
苏轼有《杨花词》)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诗词中不仅写“折柳送别”这种行动,而且,凡是与柳相关的词语都要拿来抒发分别时的离愁别恨,朋友间的厚意深情。
如“柳丝”、“柳枝”、“柳阴”、“柳色”、“烟柳”“柳绵”(又可说成是“柳花”、“杨花”、“柳絮”)、“杨柳”、“折杨柳”、“杨柳春”、“杨柳依依”等等。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送别诗》意思-赏析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送别诗》意思|赏析杨柳枝青青的垂到地面,杨花漫天飞舞。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赏析崔琼《东虚记》说这首诗作于隋炀帝大业(605-617)末年。
一、二、四句垂、飞、归押平声韵,平仄完全符合近体七绝的要求,是一首很成熟的七言绝句。
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说:庾子山《代人伤往》三首,近绝体而调殊不谐,语亦未畅。
惟隋末无名氏杨柳青青,至此,七言绝句音律,始字字谐合,其语亦甚有唐味。
右丞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祖也。
题目是《送别》,全诗借柳条、杨花的物象寄寓惜别、盼归的深情,凄婉动人。
柳丝飘飘摇摇,饶有缠绵依恋的情态,故早在《诗经》中,已将杨柳与惜别联系起来:《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历代传诵,脍炙人口。
柳,又与留谐音,故折柳赠别以寓挽留之意,从汉代以来便成为一种风俗。
形于歌咏,北朝乐府民歌中的《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已饶有情韵。
在南朝、梁简文帝、梁元帝、刘邈等人的《折杨柳诗》,也各有特色。
然而在唐代以前的咏柳惜别之作,还要数隋末无名氏的这一篇最完美。
首联上句写柳条、下句写杨花(柳絮),读起来流畅自然,有如天造地设,略无人工雕琢痕迹。
然而稍作分析,便发现词性、音调、意象、情思,又无一不对,实在是异常工丽的对偶句。
看来作者已懂得调整平仄,上句开头之所以不用柳条、柳枝、柳丝,是因为第二字应是仄声。
改用杨柳,柳是仄声,却未能表现柳条。
而继之以青青着地垂,则万丝千条,便展现于读者眼前。
着地,状柳条之长,把读者的视线由树梢引向地面。
垂,表静态,以见风和日暖。
青青,既写柳色,亦点时间。
柳色由鹅黄而嫩绿而青青,则时间不断流逝,而今已是暮春了。
上句用青青着地状柳条之垂,下句用漫漫搅天状杨花之飞。
杨花十分轻盈,如果风力较猛,便向一个方向急飞;如果风力甚微,便无依无傍,忽高忽低,飘来飘去。
这里所写的正是日暖风和之时的景象。
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全诗赏析(精选9篇)

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全诗赏析(精选9篇)篇1: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全诗赏析李商隐暂凭尊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注释:1.无憀:即无聊。
2.愁眉、细腰:皆指柳树枝条。
此拟物为人,言勿折柳条,惜人惜别者亦当惜物。
春风尚知惜柳,人亦知惜别,故依依之柳岂可折损?赏析:《离亭赋得折杨柳》是唐代大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两首短诗。
第一首借言惜柳而写惜别之意;第二首以退为进,宛言杨柳依依送别,亦依依盼归。
两诗用意一正一反,善于对比,富于变化。
这两首诗与杜牧《赠别》主题相同,即和心爱的姑娘分别时的离别之作,但写法各别。
离亭指分别时所在之地,亭即驿站。
赋得某某,是古人诗题中的习惯用语,即为某物或某事而作诗之意。
诗人在即将分别的驿站之中,写诗来咏叹折柳送别这一由来已久但仍然吸引人的风俗,以表达惜别之情。
第一首起句写双方当时的`心绪。
无憀,即无聊。
彼此相爱,却活生生地拆散了,当然感到无聊,但又势在必别,无可奈何,所以只好暂时凭借杯酒,以驱散离愁别绪。
次句写行者对居者的安慰:既然事已至此,不能挽回,那又有什么办法呢?所希望于你的,就是好好保重身体。
你本来已是眉愁腰细的了,哪里还再经得起损伤?这句先作一反跌,使得情绪放松一下,正是为了下半首把它更紧张起来。
第三句是一句惊心动魄的话。
意谓:除了死亡,还有什么比分别更令人痛苦的呢?这句话是判断,是议论,然而又是多么沉痛的抒情!第四句紧承第三句,针对第二句。
意思是说:既然如此,即使春风有情,又怎么能因为爱惜长长的柳条,而不让那些满怀着“人世死前惟有别”的痛苦的人们去尽量攀折呢?这一句的“惜”字,与第二句的“损”字互相呼照。
因为愁眉细腰,既是正面形容这位姑娘,又与杨柳双关,以柳叶比美女之眉,柳身比美女之腰,乃是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比喻。
莫损也有莫折之意在内。
第二首四句一气直下,又与前首写法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隋无名氏诗: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杨柳岸,晓风残月!
杨柳丝丝拂面。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青门柳
【唐】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长安新柳
【唐】陈光
九陌云初霁,皇衢柳已新。
不同天苑景,先得日边春。
色浅微含露,丝轻未惹尘。
一枝方欲折,归去及兹晨。
临川见新柳
【唐】崔橹
不见江头三四日,桥边杨柳老金丝。
岸南岸北往来渡,带雨带烟深浅枝。
何处故乡牵梦想,两回他国见荣衰。
汀洲草色亦如此,愁杀远人人不知。
柳
【唐】崔橹
风慢日迟迟,拖烟拂水时。
惹将千万恨,系在短长枝。
骨软张郎瘦,腰轻楚女饥。
故园归未得,多少断肠思。
题柳
【唐】狄焕
天南与天北,此处影婆娑。
翠色折不尽,离情生更多。
雨余笼灞岸,烟暝夹隋河。
自有佳名在,秦松继得么。
新柳
【唐】杜牧
无力摇风晓色新,细腰争妒看来频。
绿荫未覆长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
几处伤心怀远路,一枝和雨送行尘。
东门门外多离别,愁杀朝朝暮暮人。
柳绝句
【唐】杜牧
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
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拂溪。
柳
【唐】方干
摇曳惹风吹,临堤软胜丝。
态浓谁为识,力弱自难持。
学舞枝翻袖,呈妆叶展眉。
如何一攀折,怀友又题诗。
柳
【唐】韩偓
一笼金线拂弯桥,几被儿童损细腰。
无奈灵和标格在,春来依旧褭长条。
柳
【唐】韩琮
折柳歌中得翠条,远移金殿种青霄。
上阳宫女含声送,不忿先归舞细腰。
柳
【唐】韩溉
雪尽青门弄影微,暖风迟日早莺归。
如凭细叶留春色,须把长条系落晖。
彭泽有情还郁郁,隋堤无主自依依。
世间惹恨偏饶此,可是行人折赠稀。
咏柳
【唐】韩偓
褭雨拖风不自持,全身无力向人垂。
玉纤折得遥相赠,便似观音手里时。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柳
【唐】李峤
杨柳郁氤氲,金堤总翠氛。
庭前花类雪,楼际叶如云。
列宿分龙影,芳池写凤文。
短箫何以奏,攀折为思君。
垂柳
【唐】李商隐
娉婷小苑中,婀娜曲池东。
朝佩皆垂地,仙衣尽带风。
七贤宁占竹,三品且饶松。
肠断灵和殿,先皇玉座空。
柳
【唐】李商隐
江南江北雪初消,漠漠轻黄惹嫩条。
灞岸已攀行客手,楚宫先骋舞姬腰。
清明带雨临官道,晚日含风拂野桥。
如线如丝正牵恨,王孙归路一何遥。
柳
【唐】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题柳
【唐】李中
折向离亭畔,春光满手生。
群花岂无艳,柔质自多情。
夹岸笼溪月,兼风撼野莺。
隋堤三月暮,飞絮想纵横。
柳
【唐】罗隐
一簇青烟锁玉楼,半垂阑畔半垂沟。
明年更有新条在,绕乱春风卒未休。
柳
【唐】慕幽
今古凭君一赠行,几回折尽复重生。
五株斜傍渊明宅,千树低垂太尉营。
临水带烟藏翡翠,倚风兼雨宿流莺。
隋皇堤畔依依在,曾惹当时歌吹声。
柳
【唐】裴说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咏柳
【唐】吴融
自与莺为地,不教花作媒。
细应和雨断,轻只爱风裁。
好拂锦步障,莫遮铜雀台。
灞陵千万树,日暮别离回。
柳
【唐】徐夤
漠漠金条引线微,年年先翠报春归。
解笼飞霭延芳景,不逐乱花飘夕晖。
啼鸟噪蝉堪怅望,舞烟摇水自因依。
五株名显陶家后,见说辞荣种者稀。
咏柳
【唐】薛逢
弱植惊风急自伤,暮来翻遣思悠扬。
曾飘紫陌随高下,敢拂朱阑竞短长。
萦砌乍飞还乍舞,扑池如雪又如霜。
莫令岐路频攀折,渐拟垂阴到画堂。
庭柳
【唐】姚系
袅袅柳杨枝,当轩杂佩垂。
交阴总共密,分条各自宜。
因依似永久,揽结更伤离。
爱此阳春色,秋风莫遽吹。
柳
【唐】张旭
濯濯烟条拂地垂,城边楼畔结春思。
请君细看风流意,未减灵和殿里时。
柳
【唐】郑谷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