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材分析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古诗《古诗三首》的主题和意境。
2.能够通过诵读和朗读古诗来感受古诗的韵味。
3.能够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古诗。
4.能够简单描述古诗的意境和格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古诗三首》的意境。
•教学难点: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古诗。
三、教学准备1.教材:《古诗三首》课文。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录音机。
3.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看到题目《古诗三首》,询问学生对古诗的了解,并引导他们谈一下自己对古诗的想法。
2. 学习新诗1.让学生单独阅读第一首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并朗读。
2.引导学生讨论古诗的主题、情感以及意象等内容。
3.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构思和表达方式。
3. 讲评1.教师对第一首古诗进行点评,指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关键词、核心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古诗的主旨。
4. 学习第二首古诗1.让学生朗读第二首古诗并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第二首古诗的情感表达和意蕴。
3.让学生分组进行古诗朗读比赛,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5. 学习第三首古诗1.学生认真阅读第三首古诗,理解古诗表达的情感。
2.学生群体讨论古诗的语言运用和诗意表达。
3.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首古诗,体验古典诗歌之美。
6. 教学反思1.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本堂课的感想和收获。
2.教师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完善。
3.教师鼓励学生继续欣赏古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教授《古诗三首》,让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课上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让学生在朗读古诗中感受语言之美和情感之深,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学生审美情感的引导,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古诗的内涵。
同时,教师在点评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表现,帮助每位学生在诗歌朗诵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预习和课堂作业教案

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预习和课堂作业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富有教育意义。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古代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生僻字词和古诗文的背景知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了解诗文的背景知识,理解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古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3.诗文意境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古诗文所描绘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文的图片、音乐、注释等。
2.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3.黑板:准备好黑板,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诗文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一向学生展示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文的内容。
在此过程中,教师重点讲解生僻字词,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注释及赏析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注释及赏析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耕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
(1)杂兴:各种感受。
(2)童孙:孩子们。
(3)未解:不知道。
(4)供:参加。
(5)傍:靠近。
赏析: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四大家”之一的范成大的代表作品。
范成大六十一岁时,在石湖养病期间写下了六十篇田园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各十二首,总题“四时田园杂兴”。
诗篇把农民的勤劳,淳朴的美德通过儿童天真活泼的举动不经意地展现,更显童趣盎然。
第一句用昼和夜对比,向我们展开一幅乡村男女耕田、绩麻,日夜忙碌的画图——白天男人们下田去除草,晚上妇女们在家里搓麻线。
第二句笔锋一转,孩子们天真烂漫,不懂得耕田纺织,但看着父母忙忙碌碌,却甚觉有趣,也不肯闲着,也在茂盛成荫的桑树地下学着种瓜。
全诗描写了农村男女日夜劳碌紧张的劳动生活,表现了儿童的天真可爱,热爱劳动的品质。
语言通俗浅显,没有刻意追求的痕迹,文笔清新轻巧,生动自然,犹如信手拈来。
犹如一幅生动的农村风俗长卷,充溢着江南农村浓郁的乡土气息。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的第1课。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三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长相思》。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古代文人的情感表达,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古诗的韵律、意境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古代文人的情感表达,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运用想象力感受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古诗的图片、音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情感。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古代诗人泊船瓜洲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古诗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分享学习心得。
4.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情感。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 古诗三首》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课,本节课共收录了三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春日》。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中国古代诗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感受诗歌的美妙之处,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诗歌的韵律、节奏有一定的认识。
但同时,由于古诗的语言较为古老,学生对于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感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美,体会诗人对家乡、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诗意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感悟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4.想象教学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诗意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课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
3.解析诗歌:分析诗歌的内容,讲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部编版五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古诗三首》

部编版五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古诗三首》部编版五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古诗三首》 1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从军行》是唐朝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作品,前两句描写了边塞将士所处的环境,后两句写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宋朝爱国诗人陆游的作品,前两句以恢弘的手笔描写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后两句通过写被侵占地区人民的苦盼表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朝诗人杜甫的诗作,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该诗诗句明白易懂如日常谈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的爱国情感。
本课是本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一课,单元主题是“为国无私”,需要学生深入了解诗人,理解诗歌情感,对培养学生的理解发掘能力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二)教学目标1.认识“仞、岳”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仞、岳”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说教法: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1.朗读法古诗需要充分朗读、熟读成诵,有感情朗读。
本课的三首古诗风格迥异,更容易在读中体会到情感的不同,因此主要采用学生跟读、有感情朗读和自由朗读等形式,要求学生在理解诗中情感的基础上读出三首诗之间的不同情感。
2.讲解点拔教学法本课的诗都是先写景,后抒发志向或抒情,学生在读时可以感受到景物的气势,但是在情感把握上需要对诗句内容加以理解才能领会,因此我采取讲解点拨教学法,让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领会古诗中蕴含的饱满情感。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和古诗相关图片,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让课堂更生动。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大概了解课文内容,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课,本节课主要选取了three 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长相思》。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语言优美,寓意深刻。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才华,领略古诗的魅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一些简单的古诗可以独立理解,并能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但同时,由于古诗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学生对于一些古诗的含义和背景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阅读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
2.难点: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古诗所描述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的美。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古诗中的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相关的课件,包括古诗的文本、图片、音乐等。
2.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如古诗的译文、诗人的生平介绍等。
3.教学工具:准备好录音机、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题目,引导学生朗读题目,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三首古诗的文本,引导学生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音韵美。
五年级语文书下册第一课

五年级语文书下册第一课——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书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一、课文赏析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宋] 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作者介绍:范成大,字至能,号称石湖居士。
南宋诗人。
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
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著有《石湖集》《吴船录》等。
主要作品:《夏日田园杂兴》《喜晴》《卖痴呆词》等。
2.主题:《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以朴实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乡村农人耘田绩麻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闹的劳动场面,抒发了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3.译文:白天在田里除草,到了夜晚回来搓麻绳,男村里的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
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织之事,却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桑树的树荫旁学着种瓜。
4.注解:①昼(zhòu):白天②耘(yún)田:在田间锄草③绩麻:把麻搓成线。
④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⑤解:理解,懂得。
⑥供(gòng):从事。
⑦傍:靠近。
⑧阴:树荫。
5.鉴赏:①这首诗描写农村初夏时节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诗的前两句用昼和夜对比,生动地描绘了乡村里男耕女织、日夜辛劳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
②诗的后两句生动描写了农村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情形,一个“学”字让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喜爱和赞扬之情。
稚子弄冰【宋】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1.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
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
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
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主要作品:《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舟过安仁》等。
2.主题:《稚子弄冰》从小孩幼稚贪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做戏”的场景,表现了儿童调皮、可爱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古诗三首
教材分析
《古诗三首》是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童年往事”为主题的一篇课文,三首古诗的作者都是宋代诗人。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课本选入的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是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一个场景的一首诗,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稚子弄冰》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一大块冰被穿上彩线,当作钲来敲打,声音倒也清越嘹亮。
忽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水玉破碎的声音。
诗写得清新明快,稚子的嬉乐与失望,宛然在目。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
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
《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
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
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全诗摄取的画面不大,写景则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紧紧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了江南优美的田园之中,使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着向往。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
自主学习字词,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古诗的特点,引导学生或交流与古诗内容相关的古诗,或交流与古诗作者相关的古诗,或交流古诗插图,其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使学习成为他们自身迫切的需要,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前提。
2.理解课题,了解作者。
古诗的题目或反映古诗的内容,或反映古诗的情感,或点明古诗发生的时间,或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因此,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题目有助于学生把握古诗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准确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知道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态,然后再去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多了。
同时通过了解作者,激发学生对作者的崇拜之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了解作者及出处,激趣导入新课。
2.借助注释,理解词语。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古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互相交流,理解诗句的意思。
3.熟读深思,层层深入。
在理解题目、了解作者、理解重点词语、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品读、感悟。
在熟读的基础上,梳理诗中的重点词句,进一步深入理解感悟整首诗的诗意,想象诗歌的意境,体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在整个过程中,通过自学、小组交流、全班反馈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4.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通过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深化学生情感。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现宝,古诗文富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点,博大精深,灿若星河,语言精炼,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蕴含着大量的人文内涵,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让小学生能更多地接受传统诗歌的浸润,在古诗词教学中进行延伸和拓展。
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同主题”作品拓展延伸,有助于学生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指导学生抓住“同诗人”作品拓展延伸,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
鼓励学生抓住“同题材”作品拓展延伸,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
在古诗教学中适度拓展学生阅读诗文空间,继承传统,弘扬中华文化,它不仅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思想,也顺应着时代发展的要求。
对于拓展阅读的古诗,学生可能短时间内理解不够透彻,甚至不能理解,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和知识储备的增加,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会水到渠成。
长此以往,可以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想象,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