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医学和核医学科细责

合集下载

影像科室工作管理制度

影像科室工作管理制度

影像科室工作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影像科室的工作管理,提高医疗影像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影像科室的全体工作人员,所有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本管理制度的规定,做到责任到人、管理到位,保证医疗影像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三条影像科室是医院的重要部门,承担着医疗影像的诊断、检查、治疗等工作,任何影响医疗影像工作质量和效率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的批评和惩罚。

第四条影像科室的工作管理遵循公平、公正、严格的原则,对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奖惩,确保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质量。

第五条影像科室负责人必须严格遵守本管理制度的规定,履行好自己的管理职责,确保影像科室的工作顺利进行。

第二章组织机构第六条影像科室设部长一名,副部长一名,分管影像医学和放射技术等工作。

第七条影像科室下设各科室,包括放射科、超声科、核医学科等,各科室设主任一名,副主任若干名。

第八条影像科室设有专业技术人员,包括放射技师、超声技师、核医学技师等,他们负责医疗影像的检查和诊断工作。

第九条影像科室设有行政人员,包括医疗影像管理人员、影像科室秘书等,他们负责协助负责人管理科室的日常事务。

第三章工作职责第十条影像科室负责根据医院的医疗工作安排,及时开展各类医疗影像工作。

第十一条各科室负责医疗影像的检查工作,确保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第十二条各科室负责医疗影像的存档和管理工作,确保医疗影像资料的安全和完整性。

第十三条各科室负责医疗影像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工作,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第十四条行政人员负责医疗影像工作的统筹安排和日常管理工作。

第四章工作流程第十五条医院门诊患者或住院患者需要医疗影像检查时,由医生开具检查申请单,患者凭借申请单到影像科室进行检查。

第十六条患者到达影像科室后,根据申请单安排相应的影像检查工作,医技人员负责完成检查工作。

第十七条诊断医师根据患者的影像检查资料,进行影像诊断工作,及时向主治医生报告检查结果。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分析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分析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第一、专业介绍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分为放射学(包括X线、CT、磁共振和介入放射学)、超声医学及核医学三部分。

本学科研究内容包括:1.器官的正常影像学表现及其解剖基础;2.各个系统疾病的影像表现、影像表现的病理基础、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3.正常和病理组织的功能成影和分子影像学;4.介入放射学在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应用;5.医学影像的图像处理;6.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第二、培养方案各研究生招生单位的研究方向和培养目标不同,在此以南京大学为例:1、研究方向01双源CT在心血管病的应用研究02脑肿瘤影像与病理对照研究03胃肠疾病的影像学研究04分子与功能影像学研究05胰、肾疾患的影像学研究06妇科疾患的影像学研究07肿瘤与血管性病变介入治疗的临床实验研究08血管病和介入超声研究09医学图像处理技术2、培养目标培养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坚持真理,献身科学,作风严谨,为人正派,具有较强的独立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学科研和教学,热爱专业,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

3、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①101政治②201英语一③306西医综合第三、推荐院校全国高校中实力较强招生院校: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山东大学。

第四、就业前景1、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医学影像仪器的性能有很大改进。

目前医学影像技术成像清晰,分辨率高,不仅能显示正常与异常结构的轮廓和形态,而且可以观察器官的血液、代谢及其机能,己经广泛用于多个系统和部位各种疾患的检查和诊断,使诊断水平有很大提高,在临床上发挥重要作用。

在介入诊断和治疗方面也有长足的进步,使许多疾病能得到微创治疗,特别是对某些肿瘤的治疗效果可与内科治疗或外科治疗相媲美,已成临床首选治疗方法之一。

核医学与放射治疗管理制度

核医学与放射治疗管理制度

核医学与放射治疗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本医院核医学与放射治疗工作,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与权益,特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全部从事核医学和放射治疗相关工作的医务人员、技术人员以及相关设备的操作人员。

第三条核医学与放射治疗工作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行业标准和规范。

第二章质量管理第四条核医学与放射治疗工作应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工作质量和安全。

第五条医院应设立严格的质控检测机构,定期对核医学与放射治疗设备进行检测和校准,确保其工作状态良好、准确可靠。

第六条医务人员和技术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并获得相关证书,确保其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第三章设备管理第七条医院应配备符合国家标准和规定的核医学与放射治疗设备,确保设备的品质和安全性。

第八条设备应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第九条设备使用前,应进行严格的检查和测试,确保设备工作正常、无故障。

第四章人员管理第十条医务人员和技术人员应具备相关资质和证书,且定期进行职业资格核查,确保他们的专业技能满足工作要求。

第十一条医务人员和技术人员应遵守工作纪律和道德规范,严禁违规操作和滥用权力。

第十二条医务人员和技术人员应定期参加培训、考核和评价,不绝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工作本领。

第十三条医务人员和技术人员应严格遵守个人防护规程,做好个人防护,保护自身安全。

第五章工作流程第十四条核医学与放射治疗工作应依照规定的工作流程进行,确保工作的科学性和高效性。

第十五条医务人员和技术人员应建立完善的病例档案和记录系统,确保病例数据的准确性和保密性。

第十六条医务人员和技术人员在工作中应严格遵守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保证诊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六章安全管理第十七条医院应订立和落实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核医学与放射治疗工作的安全角度。

第十八条设备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设备使用操作规程,确保自身和患者的安全。

第十九条医务人员和技术人员应掌握应急处理方法和技巧,以确保在突发事件中能够快速应对,并妥当保护患者和本身的安全。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影像医学和核医学是现代医学领域中重要的子学科,它们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帮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估。

本文将分别介绍影像医学和核医学的基本概念、常用技术以及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影像医学影像医学是利用不同的成像技术来获取内部结构和功能信息的医学分支。

通过获取人体内部的影像图像,医生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观察和识别疾病的存在,从而制定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1. X射线成像X射线成像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技术之一。

通过将X射线穿过患者的身体部位,通过不同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程度不同来生成一幅黑白图像。

X射线可以用于检测骨骼和某些软组织的异常,如肺部肿瘤、骨折等。

2. CT扫描CT扫描是以X射线成像为基础的一种影像学技术。

它通过多个方向的X射线成像来获得横断面图像,并利用计算机重建出一个三维的图像。

CT扫描可以用于检测和诊断内脏、血管、肿瘤等病变。

3. MRI成像MRI(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利用磁场和无损探测的成像技术。

它通过对人体内的水分子进行强磁场的作用,生成信号,并通过计算机转化为图像。

MRI可以提供更加详细的解剖信息,尤其适用于观察软组织的异常和病变,如脑、脊柱等。

4. 超声成像超声成像是利用声波传播的原理生成图像,无需使用放射性物质或磁场。

通过超声的回波来构建人体内部的图像。

超声成像广泛应用于妇产科、心脏病学等领域,对血管和腹腔内脏有着良好的分辨率。

二、核医学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药物来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一门学科。

核医学通过标记药物中的放射性同位素,使其在人体内发出放射线,进而利用相应的探测器来记录并生成图像,从而获取人体内部的功能信息。

1. 放射性同位素核医学所使用的放射性同位素通常有碘、锶、锝等元素,它们可以以不同的化合物形式注入到人体内部。

这些放射性药物的活性会在体内特定的器官或组织中积累,通过探测器记录下放射线的分布情况,即可生成图像。

2.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SPECT)SPECT是核医学中常用的成像技术之一。

医学影像与放射科规范制度

医学影像与放射科规范制度

医学影像与放射科规范制度1.规章制度的目的和适用范围•本规章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医学影像与放射科的管理,确保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和患者的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本医院的医学影像与放射科以及相关人员。

2.医学影像与放射科的基本职责和任务•医学影像与放射科负责为医院的各临床科室供应影像和放射诊断服务,帮助临床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医学影像与放射科需要及时准确地完成各项诊断任务,并及时报告结果。

•医学影像与放射科需要搭配其他科室进行病例讨论,供应相关资料和影像资料。

3.医学影像与放射科的工作流程•医学影像与放射科接受临床科室的诊断申请后,应依照相应的流程进行影像拍摄和放射诊断。

•影像拍摄时需要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消毒情况,保证患者的安全。

•医学影像与放射科的医生需要及时准确地完成放射影像的诊断,并填写相应的放射报告。

•医学影像与放射科需要将放射报告及时传递给临床科室,并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医学影像与放射科的设备管理•医学影像与放射科的设备需要经过定期的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准确性。

•医学影像与放射科的设备需要定期进行质控,确保影像的准确性和清楚度。

•医学影像与放射科的设备使用前需要对患者进行认真的询问和检查,确保患者的安全。

•医学影像与放射科的设备使用后需要进行消毒和清洁,确保设备的卫生和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5.医学影像与放射科的质量管理和质控程序•医学影像与放射科需要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依照相关规定进行内部质量评估和外部质量评比。

•医学影像与放射科需要建立质控程序,定期进行设备检查和质量监测。

•医学影像与放射科的医生需要进行连续的专业培训和学习,不绝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医学影像与放射科需要建立病例讨论和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加强与临床科室的沟通和合作。

6.医学影像与放射科的保密和信息安全•医学影像与放射科的医生和工作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患者隐私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患者的个人信息和隐私。

影像医学和核医学科细责

影像医学和核医学科细责

专科医师/住院医师培养标准医学影像科细则(讨论稿)医学影像科学涉及面广,整体性强,发展迅速,是一门独立而成熟的学科。

它的研究范围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1.放射医学,包括传统的X线诊断、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介入性放射学;2.超声医学(US),包括B型超声、超声心动图、介入超声;3.核医学,包括γ照相、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照相(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照相(PET)和介入核医学。

鉴于该学科专科医师日后从事的医疗工作侧重点不同,因此,培训计划的特点既包括有共性部分,也包括个性的部分。

专科培养阶段(第1~3年)一、培养目标着重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训,训练观察和逻辑推理能力。

了解影像医学和核医学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建立较为完整的现代医学影像概念(包括影像诊断及其治疗)。

通过培训使受训者达到能独立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水平,并能够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简单的科研工作。

二、培养方法第一年、在学科内各专业组之间轮转,专业组内培训6个月、各专业组之间培训6个月。

其轮转时间依所从事专业不同而异。

第二年、相关临床科室轮转,内科4个月、外科4个月、非指定科室培训4个月(即根据本专业所涉及的科室进行安排,其中包括儿科,妇产科,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等;此外,也可根据专业特点适度延长在内、外科的培训时间)。

第三年、本专业组内进行专科培训。

三、培养内容与要求(一)第一年的第1~6月:本专业组内培训1、轮转目的:系统掌握和熟悉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初步掌握本学科所涉及的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诊断和治疗原则。

了解这些专业组的日常工作程序、内容及涉及的相关临床知识,为下一段时间至各临床科室轮转奠定基础。

2、基本标准:(1)影像医学科(包括介入治疗)在本科内技术组及五个专业组(神经、胸部、腹部、骨关节和介入组)内轮转,每组时间为1个月。

掌握:影像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X射线、CT和MRI的成像原理和检查方法。

医学影像与放射诊断管理制度

医学影像与放射诊断管理制度

医学影像与放射诊断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规范医学影像与放射诊断工作的管理,提高工作质量和安全水平,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安全,特订立本管理制度。

本管理制度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医院内部管理制度,包含但不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院内进行医学影像与放射诊断工作的全部人员,包含医学影像科医师、技术人员、护士和管理人员等。

第三条定义1.医学影像:指应用不同的成像技术取得人体内部信息的过程,如X线、超声、CT、MRI、核医学等。

2.放射诊断:指通过医学影像学技术对人体内部异常或疾病进行诊断。

第二章岗位责任第四条医院管理负责人责任医院管理负责人是医学影像与放射诊断工作的最高责任人,负责订立管理政策和规章制度,并监督管理工作的执行。

同时,医院管理负责人还应确保医学影像与放射诊断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维护。

第五条医学影像科主任责任医学影像科主任是医学影像与放射诊断工作的具体负责人,负责科室的日常运行和管理工作。

具体责任如下:1.订立科室工作计划,布置科室人员的工作任务,并监督执行;2.确保医学影像与放射诊断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维护;3.确保医学影像与放射诊断工作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的政策要求;4.负责科室人员的培训和业务本领的提升;5.定期检查和评估科室工作,改进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第六条医学影像科医师责任医学影像科医师是医学影像与放射诊断工作的核心人员,具体责任如下:1.依据医嘱执行各类医学影像检查,确保影像质量满足临床需求;2.准确解读影像结果,发表诊断看法,并及时与临床医师进行沟通协商;3.遵守医疗保密制度,保护患者隐私;4.参加科室内部会诊和学术沟通,提高自身专业水平;5.搭配医院对医学影像设备的维护和更新。

第七条医学影像技术人员责任医学影像技术人员是负责医学影像与放射诊断设备操作的人员,具体责任如下:1.娴熟掌握医学影像设备的操作技能,确保操作正确、安全;2.遵从临床医嘱,执行医学影像检查,保证影像质量;3.乐观搭配医学影像科医师进行影像检查和数据处理;4.遵守影像设备操作规程,定期进行设备维护保养;5.不绝学习更新医学影像技术,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和放射影像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和放射影像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和放射影像学影像医学是一门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的重要学科,包括核医学和放射影像学。

它通过使用不同的成像技术,如X射线、核磁共振、超声和计算机断层扫描等,来获取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信息。

这些图像能够帮助医生进行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疾病的检测工作。

一、核医学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来检测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技术。

它与放射影像学有一些共同之处,但也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核医学主要通过注射放射性同位素到病人体内,然后通过探测器来测量放射性同位素在人体内的分布和代谢情况。

这种技术可以帮助医生了解人体器官的功能状态,从而辅助诊断和治疗。

核医学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检测,如心肌梗死和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它也可以用于癌症治疗中,通过放射性同位素的治疗来杀死癌细胞。

此外,核医学还可以用于检测骨骼系统的异常,如骨折和骨质疏松等。

总的来说,核医学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治疗方案。

二、放射影像学放射影像学是通过使用X射线和其他射线来获取人体内部结构和异常的图像技术。

它是一种无创性诊断方法,通过将射线穿过患者的身体,然后通过探测器将射线图像化,并在电子屏幕上显示出来。

这些图像可以用来诊断各种疾病和异常,如肺部疾病、骨折、肿瘤等。

放射影像学在临床上是最常用的一种成像技术。

它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获取图像,包括常见的X射线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以及超声波检查等。

这些成像技术提供了医生所需的详细解剖信息,并且可以帮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影像医学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它能够提供非侵入性的、可靠的临床数据,为医生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以进行准确的诊断。

同时,影像医学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新的成像技术和方法的出现,不仅可以提高成像质量,还可以减少患者的辐射暴露和不适感受,提高影像医学的安全性和人性化。

总结起来,影像医学包括核医学和放射影像学两个重要分支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科医师/住院医师培养标准医学影像科细则(讨论稿)医学影像科学涉及面广,整体性强,发展迅速,是一门独立而成熟的学科。

它的研究范围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1.放射医学,包括传统的X线诊断、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介入性放射学;2.超声医学(US),包括B型超声、超声心动图、介入超声;3.核医学,包括γ照相、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照相(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照相(PET)和介入核医学。

鉴于该学科专科医师日后从事的医疗工作侧重点不同,因此,培训计划的特点既包括有共性部分,也包括个性的部分。

专科培养阶段(第1~3年)一、培养目标着重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训,训练观察和逻辑推理能力。

了解影像医学和核医学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建立较为完整的现代医学影像概念(包括影像诊断及其治疗)。

通过培训使受训者达到能独立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水平,并能够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简单的科研工作。

二、培养方法第一年、在学科内各专业组之间轮转,专业组内培训6个月、各专业组之间培训6个月。

其轮转时间依所从事专业不同而异。

第二年、相关临床科室轮转,内科4个月、外科4个月、非指定科室培训4个月(即根据本专业所涉及的科室进行安排,其中包括儿科,妇产科,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等;此外,也可根据专业特点适度延长在内、外科的培训时间)。

第三年、本专业组内进行专科培训。

三、培养内容与要求(一)第一年的第1~6月:本专业组内培训1、轮转目的:系统掌握和熟悉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初步掌握本学科所涉及的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诊断和治疗原则。

了解这些专业组的日常工作程序、内容及涉及的相关临床知识,为下一段时间至各临床科室轮转奠定基础。

2、基本标准:(1)影像医学科(包括介入治疗)在本科内技术组及五个专业组(神经、胸部、腹部、骨关节和介入组)内轮转,每组时间为1个月。

掌握:影像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X射线、CT和MRI的成像原理和检查方法。

熟悉:影像医学的观察和分析方法及其诊断原则,了解影像医学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和限度。

学习和熟悉:影像医学诊断报告书的书写原则,并完成表1所列疾病、例数的报告书书写。

表1系统(检查技术)疾病/操作名称例(次)数神经系统(以CT和MRI为主)脑出血5例脑梗死5例脑肿瘤5例呼吸循环系统(以平片和CT为主)肺结核5例肺肿瘤5例支气管扩张2例支气管肺炎2例纵隔肿瘤2例胸腔积液2例风湿性瓣膜病2例心包积液2例消化、泌尿系统(以CT和MRI为主)肝肿瘤5例肝硬化5例胰腺炎2例胰腺肿瘤2例胆系肿瘤2例肾肿瘤2例膀胱肿瘤2例消化道肿瘤(造影检查)2例消化道溃疡(造影检查)2例骨关节系统(以平片为主)骨折5例骨肿瘤2例骨结核2例退行性骨关节病5例熟悉介入放射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原则,了解和学习介入放射学的基本操作技术。

(2)超声科要求如下:掌握:超声医学基础知识,包括超声医学原理,超声诊断基础和诊断原则,超声诊断仪的类型、原理和结构。

熟悉:超声诊断的步骤、图像分析方法,包括检查前准备、操作程序和手法、观察内容和指标、分析及诊断原则。

学习和熟悉:超声图像资料的记录方法,能基本正确书写诊断报告书,并完成表2所列疾病、例数的报告书书写。

表2系统疾病/操作名称例数消化系统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肝囊肿,肝脓肿,肝血管瘤,肝细胞癌胆囊石,胆管石,急、慢性胆囊炎,胆囊癌,胆囊增生性疾病急、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脾肿大,脾淋巴瘤各2例各2例各2例各2例泌尿系统先天性肾发育异常(异位肾、融合肾、肾缺如),肾积水,肾囊肿,肾癌,肾盂癌,肾结石,肾炎肾上腺腺瘤,嗜铬细胞瘤输尿管结石,输尿管积水,输尿管肿瘤膀胱残尿测定,膀胱结石,膀胱憩室,膀胱肿瘤各2例各2例各2例生殖系统正常早孕、中孕和晚孕,异位妊娠,流产,前置胎盘,羊水过多、过少先天性子宫畸形,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子宫内膜癌,各2例各2例各2例卵巢囊肿、肿瘤(常见类型),盆腔炎性肿块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前列腺炎,睾丸肿瘤(常见类型)心血管系统先天性心脏病(常见类型),风湿性瓣膜病,扩张型、肥厚型心肌病,心包积液颈动脉、椎动脉和四肢动脉硬化性闭塞,四肢静脉血栓各2例各2例内分泌系统甲状腺肿(单纯性、弥漫性、结节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炎,甲状腺腺瘤,甲状腺癌甲状旁腺增生,甲状旁腺腺瘤各2例各1例其它乳腺炎,乳腺纤维腺瘤,乳腺增生,乳腺癌腮腺囊肿,腮腺混合瘤,腮腺癌各2例各1例(3)核医学科具体要求如下:①初步掌握显像设备的原理及其操作(SPECT或r相机)。

初步掌握核素发生器的原理,能够独立进行常用放射性药物的标记。

②熟悉辐射防护基本原则和内、外防护的具体措施。

③初步掌握131碘吸碘率测定的原理、操作及其临床意义。

了解肾图的原理、操作,初步掌握常见图形的分析。

④了解体外标记免疫分析的原理和进展、体外放射分析的基本类型和基本操作技术。

⑤在核素显像方面,要求初步掌握脑血流显像、心肌灌注显像、肺灌注显像、甲状腺显像、甲状旁腺显像以及全身骨显像的原理、方法、临床应用及其图像分析。

熟悉肿瘤的核素显像,特别是PET-FDG显像的原理及临床价值。

⑥初步掌握核素治疗的机理,各种治疗用核素的特点。

初步掌握常131碘治疗甲亢的原理、适应证和禁忌证,能够正确估算给药剂量。

⑦掌握核素防护基本原则。

⑧完成以下表3所列的技术操作和书写报告书例次表3疾病/操作名称例(次)数实际演示射线防护原则2次核素发生器淋洗药物操作2次示踪剂的标记2次131I吸碘率测定2次肾图测定及报告书写2次参与131I治疗甲亢计算剂量2次参加体外分析实验(最好放免)2次在指导下参加SPECT操作4次甲状腺显像准备、采集、报告2例骨显像准备、采集、报告2例静态心肌显像准备、采集、报告1例肿瘤FDG显像准备、采集、报告1例肺灌注显像准备、采集、报告1例脑血流灌注显像准备、采集、报告1例3、较高标准:除完成以上基本要求外,受训者还需完成专业综述一篇。

(二)第一年的第7~12月:在本学科各专业科室之间培训。

1、轮转目的:利用这6个月时间,受训者分别至其它两个专业科室进行培训,目的是在初步掌握本专业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现代医学影像学的整个概念,并为日后综合应用各种成像技术进行诊断和治疗奠定基础。

(1)从事超声或核医学的受训者,在影像诊断专业科室培训3个要求如下:①熟悉影像诊断的基本原则。

②了解X线、CT、MRI的成像原理,各自的应用价值和限度。

③初步了解一些常见病的X线、CT和MRI表现及其诊断,并完成表4所列疾病、例数的报告书书写。

④初步明确本专业和影像诊断专业对于常见疾病诊断的异、同点,及其各自的价值、限度。

表4(检查技术)疾病/操作名称例(次)数CT 脑出血2例CT 脑梗死2例CT和MRI 脑肿瘤2例CT 肺肿瘤2例平片和CT 肺结核2例CT和MRI 肝肿瘤2例CT和MRI 胰腺肿瘤2例CT和MRI 肾肿瘤2例消化道造影消化道肿瘤2例消化道造影消化道溃疡2例平片骨折2例平片退行性骨关节病2例(2)从事影像诊断或核医学的受训者,在超声专业科室培训3个月,要求如下:①了解超声医学基础知识,包括超声医学原理,超声诊断基础和诊断原则,超声诊断仪的类型、原理和结构。

②熟悉超声诊断的步骤、图像分析方法,包括检查前准备、操作程序和手法、观察内容和指标、分析及诊断原则。

③熟悉超声图像资料的记录方法,并能初步正确书写诊断报告书,并完成表5所列疾病、病例的报告书写。

表5系统疾病/操作名称例数消化系统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肝囊肿,肝血管瘤,肝细胞癌胆囊石,胆囊息肉,急、慢性胆囊炎急、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脾肿大,脾淋巴瘤各2例各2例各2例各2例泌尿系统肾结石,肾积水,肾囊肿,肾炎,肾癌膀胱炎,膀胱结石,膀胱癌各2例各2例生殖系统正常妊娠,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癌,卵巢肿瘤(常见类型)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各2例各2例心血管系统正常超声心动图,正常颈部血管超声,四肢动脉硬化性闭塞,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各2例内分泌系统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甲状腺癌各2例其它乳腺炎,乳腺癌,乳腺纤维腺瘤腮腺肿瘤(常见类型)各2例各2例(3)从事影像诊断专业或超声的受训者,在核医学专业科室培训3个月,要求如下:①熟悉显像设备的原理,特别是SPECT。

熟悉常用的显像剂。

了解常用的显像方法。

②了解核医学的内容,特别是临床核医学的三部分(体内显像、体外诊断、核素治疗)③了解体外诊断、核素治疗的进展及临床价值。

④了解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

⑤了解脑血流显像的原理及临床应用⑥了解心肌灌注显像的原理及临床应用⑦了解甲状腺、甲状旁显像的原理及临床应用。

⑧了解肺灌注显像的原理及临床应用。

⑨了解骨显像的原理及临床应用。

⑩了解核素肿瘤显像,特别是PET-FDG显像的原理及临床价值⑾完成下述表6所列的技术操作和书写报告书例次。

表6疾病/操作名称例(次)数实际演示射线防护原则2次示踪剂的标记2次肾图测定及报告书写1次在指导下参加SPECT操作4次甲状腺显像准备、采集、报告1例骨显像准备、采集、报告1例静态心肌显像准备、采集、报告1例肿瘤FDG显像准备、采集、报告1例肺灌注显像准备、采集、报告1例脑血流灌注显像准备、采集、报告1例3、较高标准:(三)第二年:相关临床科室轮转1、培训目的:(1)拓展影像医学和核医学科住院医师的知识范围,熟悉与医学影像领域相关的临床知识;明确影像医学和核医学在临床疾病诊治过程中的价值和限度。

(2)在初步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熟悉影像医学和核医学诊断中各种常见病的临床表现(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明确它们对这些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3)了解适于影像介入治疗和核医学治疗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其所涵盖的各种治疗方法及应用价值。

2、基本标准:(1)内科轮转学习4个月,要求掌握常规问诊和物理检查技术,并熟悉下述表7所列疾病的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检查和诊断要点。

表7(系统)疾病/操作名称呼吸、循环系统支气管扩张,细菌性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肺癌;风湿性瓣膜病,冠心病,心包炎;消化、泌尿系统消化道溃疡(胃、十二指肠溃疡),消化道肿瘤(胃癌、结直肠癌),肝硬化,肝细胞癌,胰腺炎,胰腺癌;各种类型肾炎,肾衰,膀胱炎内分泌系统各种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甲状腺癌(2)外科轮转学习4个月,要求掌握外科无菌操作技术,并熟悉下述表8所列疾病的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检查、诊断要点,手术治疗类型和术式。

表8系统疾病/操作名称呼吸、循环系统肺癌,食管癌,纵膈肿瘤,乳腺癌,胸部外伤二尖瓣换瓣术,主动脉瘤消化、泌尿系统胃癌,胃溃疡,结直肠癌,肠梗阻,胆囊炎和胆囊石,胆系肿瘤,肝细胞癌,胰腺炎,胰腺癌,脾外伤肾肿瘤,肾外伤,肾上腺肿瘤,膀胱肿瘤骨关节系统骨折(手法复位,内固定),半月板撕裂,椎间盘脱出(3)根据本专业日后工作,在选定的非指定科室(包括儿科、妇产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耳鼻咽喉、口腔科、眼科)轮转学习4个月,要求如下:①儿科轮转学习2~3个月,要求了解小儿常见疾病特点,与成年人疾病表现的差异,并熟悉下述表9疾病的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和诊断要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