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享5篇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享5篇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享5篇案例一:拓展课堂阅读背景:小学生在研究语文的过程中,阅读理解是一个重要的能力。

如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拓展课堂阅读是一个有效的方式。

实施方法:在课堂上引入丰富的阅读材料,例如故事、诗歌、童话等。

在阅读之前,教师可以进行预测、提问等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合作、互相交流,讨论阅读材料的主题、情节等。

阅读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分享,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效果评估:通过拓展课堂阅读的实施,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将得到提高。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完成阅读理解题、口头回答问题等方式来评估学生的阅读能力。

案例二:多媒体辅助教学背景:小学生对于多媒体的接触很多,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实施方法: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资料,例如图片、视频等。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播放图片、观看视频等方式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互动的教学活动,例如配合多媒体资料进行问答、游戏等,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效果评估: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专注力将会提高。

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或者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方式来评估学生的研究效果。

案例三:课堂互动教学背景:课堂互动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和思维能力。

实施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游戏等方式进行课堂互动。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并邀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共同合作解决问题。

教师还可以利用教具、课件等多种教学资源来增加互动性。

效果评估:通过课堂互动教学,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将会提升。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互动环节中的表现,或者通过口头回答问题、书面作业等方式来评估学生的研究成果。

案例四:阅读与写作结合背景: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案例小学生课外阅读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案例小学生课外阅读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案例小学生课外阅读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 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 培养小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思维能力。

3.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自主阅读能力。

教学内容:1. 给学生提供适合年龄段的优秀阅读材料,如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名人传记、科普读物等。

2. 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和批判思考,通过问题导向的方式进行讨论和思考。

3. 鼓励学生记录阅读的感受和体会,形成阅读笔记和读书报告。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引发学生对课外阅读话题的兴趣。

2.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本书进行阅读,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阅读和讨论。

3. 小组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所阅读的书的内容和感受。

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评论。

4. 教师点评:根据学生的表现,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总结阅读方法和体会。

5. 阅读笔记:要求学生记录自己阅读过程中的问题、收获和感想,形成阅读笔记。

6. 读书报告:让学生选择一本自己喜爱的书,完成读书报告,包括书名、作者、故事梗概、自己的评价等,并在班级中进行分享。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估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 评价学生的阅读笔记和读书报告,看其对所读书籍的理解和批判思考能力。

3.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课外阅读教学的体验和感受。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多参与阅读比赛和读书会,拓宽阅读领域。

2. 建立学生阅读分享平台,让学生互相推荐好书。

3. 创建阅读角落,增加学生的阅读机会。

4. 组织家长参与学生课外阅读,强化家庭阅读氛围。

新课标语文实践教学案例(3篇)

新课标语文实践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语文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本文以某中学为例,探讨新课标语文实践教学案例。

二、案例目标1. 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案例实施1. 案例一:阅读教学(1)教学内容:鲁迅的《阿Q正传》(2)教学目标:1)理解阿Q的形象特点,把握作品的主题。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阿Q的漫画,激发学生的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分组阅读,完成阅读笔记。

3)合作交流:各小组分享阅读心得,讨论作品主题。

4)教师点评:总结各小组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5)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观看与《阿Q正传》相关的电影、纪录片,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2. 案例二:写作教学(1)教学内容:写一篇以“家乡变化”为题的作文(2)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家乡的变化图片,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指导:教师讲解写作技巧,如立意、选材、结构等。

3)学生写作:学生根据指导,完成作文。

4)互评:学生分组互评,互相学习、提高。

5)教师点评:总结学生作文的优点和不足,提出修改建议。

6)修改完善:学生根据教师和同伴的建议,修改作文。

3. 案例三:口语教学(1)教学内容:辩论赛(2)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激发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应变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案例分享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案例分享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案例分享1. 引言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能。

通过阅读,学生不仅可以积累知识,还能培养对文字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本文将分享一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案例,帮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 案例一:漫画辅助阅读2.1 案例背景某小学三年级的教师发现班上有一部分学生对于传统文字阅读缺乏兴趣,并且理解能力较弱。

为了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并提高理解能力,教师尝试采用漫画辅助阅读的方式。

2.2 教学步骤•教师选择适合年龄段的优质绘本或经典童话,并将其内容简化为简单易懂的句子。

•在每页句子之间插入相应图画,在图片与文字之间建立联系。

•带领孩子们一起欣赏这些绘本,引导他们观察图片内容,理解文字的含义。

2.3 教学效果通过漫画辅助阅读的教学方式,学生对于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且在阅读理解上取得了明显的提高。

此外,通过观察绘本中的图画,学生也增强了对于视觉信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案例二:多媒体互动阅读3.1 案例背景某小学四年级的教师发现班上一些学生在独立阅读时不够专注,并且容易分心。

为了提高他们的阅读注意力和理解能力,教师探索使用多媒体互动阅读教学方式。

3.2 教学步骤•教师利用电子设备或投影仪播放具有声音和动画效果的绘本或故事。

•学生与教师一起观看并听取故事内容,参与互动元素(如点击、拖拽等)。

•导入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促进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

3.3 教学效果采用多媒体互动阅读教学方式后,学生的阅读注意力有了明显提升,兴趣也大幅度增加。

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且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

此外,多媒体元素的使用也激发了学生对于不同形式表达的兴趣,拓宽了他们的阅读视野。

4. 案例三:小组合作共建情境4.1 案例背景某小学五年级的教师观察到班上一些学生独立阅读时思维不够活跃,缺乏对于文本意义的深层次理解。

为了激发他们主动思考并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尝试采用小组合作共建情境的教学方法。

语文名师阅读教学设计案例

语文名师阅读教学设计案例

语文名师阅读教学设计案例一、案例背景介绍在现代教育理念的引领下,语文教学也在不断改进与创新。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许多优秀的语文名师设计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阅读教学案例。

本文将介绍其中一例案例,旨在帮助教师们更好地学习和应用这些案例。

二、案例内容概述该教学案例以一篇经典的童话故事《小红帽》为教学内容。

案例旨在通过阅读和分析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三、教学目标设定1.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的思维想象力。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阶段1. 引导学生回忆童话故事《小红帽》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例如:“小红帽为什么会相信狼?”、“小红帽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等。

第二步:阅读理解阶段1. 学生独立阅读《小红帽》童话故事。

2. 针对故事情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故事的主题和教育意义。

3. 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和表达方式。

第三步:思维拓展阶段1. 教师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例如:“如果你是小红帽,你会怎样与狼进行对话?”。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汇报自己的创意和想法。

第四步:语言表达阶段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的创意和讨论结果,编写一个小剧本。

2. 学生在小组内分配角色并进行表演。

第五步:反思总结阶段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教学过程,总结案例的学习收获。

2. 学生逐个分享自己在阅读和讨论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评估与效果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阅读、讨论和表演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估。

同时,学生们在小组分享中的思考和总结也可以作为评估的参考依据。

六、案例延伸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要求对案例进行适当的延伸,例如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文学解读、创作小故事、或者开展相关的美术表现等。

七、案例启示本案例旨在通过阅读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维发散能力。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策略指导案例(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策略指导案例(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策略指导案例第一篇范文《范进中举》本文以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的一段故事《范进中举》为基础,通过对范进中举前后的遭遇的描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辛辣讽刺了热衷于科举考试,沉溺于制艺文章的读书人。

本文是小说的高潮部分。

写了一个热衷科举考试的文人范进的遭遇。

范进从二十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考了二十多年,一直是个童生,家中贫困,受尽世态炎凉。

周进任广东学道时,看到他的试卷,十分赏识,将他录取为秀才,后来中举,终于飞黄腾达。

范进中举前,屠户羞辱他,他忍气吞声;中举后,屠户巴结他,他傲慢无礼。

范进的母亲因为范进中举而喜极而疯。

本文用夸张的笔调,对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举”“秀才”“解元”等词语的意思,了解科举制度。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情节,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运用讽刺手法对人物进行刻画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了解小说通过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认识封建社会世态炎凉的可耻。

教学重点:1.感受文章辛辣的讽刺意味。

2.学习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情节,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

2.体会作者运用讽刺手法对人物进行刻画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回顾《摔跤》一文,让学生明白通过对比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自学生字词1.学生自读,画出生字词。

2.交流汇报,教师点评,正音、析字、书词。

3.理解“举”“秀才”“解元”等词语的意思。

4.介绍科举制度。

三、朗读感悟1.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词。

2.指名分段读,相机正音、析字、书词。

3.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4.指名读,相机指导读好语气、语调、重音。

四、讲读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情节,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

小学阅读教学的案例

小学阅读教学的案例

小学阅读教学的案例同学们喜欢阅读吗?以下是有关小学阅读教学的案例,一起看看吧。

小学阅读教学的案例【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实施评价时,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

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强化阅读教学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及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在教学中逐步地实施师生之间互动评价,通过丰富的课堂阅读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地关注自我,认识自我。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例:我在上《生命生命》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师:小朋友,现在请你们把第二段中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把快乐与大家分享,好吗?生1:我认为“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茁壮成长”这句话最令我感动!师:为什么呢?生1:我从“不屈向上,茁壮成长”可以感受到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和顽强拼搏,所以我很感动!生2:你说得真好,我同意你的意见,香瓜子在艰苦的环境下不屈不挠、茁壮成长,的确令我们感动。

生3:你们都说得有理,但我要给你们补充一点,“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这句话也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师:同学们,你们真聪明,能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到了生命的珍贵和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

哪谁能用朗读的形式来表现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呢?(一学生朗读)生1: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

师:你们俩读得真好,让老师感受到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生2:老师,他们读得语气很美,我仿佛看到了香瓜子在恶劣的环境下屈壮成长的画面,我想和他们比一比。

生3:你的朗读水平进步了许多,把句子中的几个重点词语读出不同语气了。

师:同学们不但读得好,而且评得也很到位,你们都很了不起!还有没有句子令你们感动呢?生4:“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这句话也写得好。

师:你的眼力不错,我也认为这句话写得好。

可好在哪里呢?生4:我认为“即使”这词用得好。

师:为什么呀?说给大家听听。

生1:我说不清楚,可我就是觉得“即使”用得好。

小学语文典型教学案例(优秀10篇)

小学语文典型教学案例(优秀10篇)

小学语文典型教学案例(优秀10篇)小学语文教学案例篇一《树和喜鹊》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复习巩固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1、多种方法反复诵读中复习生字、词语,奠定牢固的语文基础。

2、通过观察图画,结合生活实际,与小组伙伴共同交流等方法来领会课文内涵,同时获得阅读方法的渗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明白有朋友才有快乐,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团结友爱会使同学的相处更加快乐。

教学难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领会阅读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出示谜语。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

看看谁的小脑瓜最聪明,第一个猜出来。

二、复习旧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树与喜鹊》,跟着老师写课题。

1、读课题。

2、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在树和喜鹊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那就让老师看看大家准备工作做好了吗?3、考察字词掌握情况:(1)开火车领读不带拼音的字宝宝。

(2)男女同学赛读词语。

(3)挑战读含有生词的句子。

4、听故事录音。

5、自由读课文:(1)数一数共有几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三、品读课文:1、齐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什么是孤单?为什么树和喜鹊都很孤单?体会“只有”的意思(相机板书:一棵树——一个鸟窝——一只喜鹊(孤单)2、你有过这种经历吗?周围没有朋友,没有家人,当时自己是怎么想的?感觉如何?3、看图体会树和喜鹊的心情然后有感情的朗读。

4、树和喜鹊会一直这样孤单下去吗?让我们自语阅读后面的课文找出答案吧。

出示自读要求:(1)树和喜鹊后来有了什么变化?(2)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产生变化的?(边读边用笔画出相关的句子)5、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上面两个问题。

6、汇报交流结果:7、是啊,树和喜鹊都有了朋友他们很快乐,同学们,你们快乐吗?能不能把你和朋友在一起的快乐事情给大家分享一下?(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快乐) 8、让我们来看看树和喜鹊与他的朋友们是怎样在一起快乐生活的?(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相关段落)9、出示第五自然段:(1)这段共有几句话?分别写的什么事?(2)“叽叽喳喳”“安安静静”照样子说词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阅读教学案例
19 天火之谜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烘托的写法,通过富兰克林解开谜团的过程,感受他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勇气,鼓励学生勇于探究。

教学重点:课文的2---5节,富兰克林巧用“风筝实验”揭开天火之谜的过程。

教学难点: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究、敢于实验的精神,鼓励学生勇于探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教师相机指导谜字。

2、多媒体投影仪出示
铜山县何桥镇段庄村遭受强雷电袭击
中国徐州网-都市晨报讯(欣文)8月10日上午10时50分,位于铜山县西北部苏皖交界的何桥镇段庄村遭受突发性自然灾害——强雷
电袭击,21名村民瞬间被强大的电流击晕倒地,其中5名村民在镇卫生院和徐州市第六医院抢救时因伤势过重身亡。

灾情发生后,徐鸣、曹新平、李荣启指示有关部门要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伤员,做好善后工作。

据目击者黄诗永介绍,10日上午他参加段庄村一位王姓亲戚家的丧事,10时50分天气突变,一道闪电将参加葬礼的亲朋们击晕倒地,他也当场昏迷。

醒来后,他迅速组织亲朋及村民们抢救重伤员,并拨打1 20急救电话,同时向县政府值班室汇报情况。

11时15分,县急救医疗站及分站的10辆救护车、30名医务人员赶到现场,30分钟内将所有伤员全部转至何桥镇卫生院。

虽经全力抢救,但有3人不治身亡。

由于当地卫生院条件有限,县突发公共事件医
疗救援应急指挥中心当即决定,将所有伤员转至徐州市第六医院进行抢救。

在抢救中又有2名重伤者身亡。

灾情发生后,出差在外的市委书记徐鸣、市长曹新平、常务副市长李荣启多次打电话询问情况,指示医疗部门要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伤员,有关部门要全力以赴做好善后工作。

副市长李坚、刘兆勤也赶往医院看望伤员、慰问死者家属。

铜山县领导及县卫生局、民政局、公安局、安监局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在灾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迅即赶往现场和何
桥镇卫生院、徐州市六院,组织抢救和看望伤员。

到当日下午2时30分,16名伤员仍在市六院住院治疗,伤情稳定。

学生从这起事件中感受雷电的可怕程度,从而感悟到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精神。

并且产生置疑:这些人为什么会被雷击?怎样才能避免惨剧的发生?
二、具体探究,感悟人物精神。

1、教师复述课文的第1-2节。

在18世纪前,地球上每年都要发生几十亿次雷暴,危害都要比这次大,西方人把它看作“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

那么天火到底是什么呢?又是谁解开了这一谜团呢?(富兰克林)
2、引导探究3-5节。

(1)学生默读3-5节,思考每一节主要写了什么?
(2)交流归纳板书:决定实验—风筝实验—实验之后
(3)读悟第三自然段。

①学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那几方面的内容?
②同桌相互交流、相互启发。

③了解学生自主思考、讨论交流的情况,归纳总结板书:
A富兰克林善于观察,学生画出关键词:早就、相似之处。

说明富兰克林观察时善于联想、善于比较、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抓住事物的特征。

B富兰克林敢于推测。

比较富兰克林和其他人的不同态度,抓住不仅……就连……这个句式,让学生充分感知富兰克林面临的压力之大及巨大的勇气。

板书:不相信冷嘲热讽
④通过反复朗读,进一步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精神。

⑤思考为什么要写其他人的看法,让学生明确烘托写法的作用。

(4)学习第四自然段。

过渡:富兰克林面对人们的取笑是怎样做的呢?(做实验)是的,事实胜于雄辩。

①学生自主思考,这一自然段怎样把实验的过程写具体的?
②学生四人一组,自主交流。

③师生归纳,教师适时点拨:A时间:1752年7月B特殊天气要求:乌云密布、雷电交加。

C实验材料:风筝、麻绳、丝带、铜钥匙。

D实验原理:麻绳成为导体,铜钥匙接收天电。

E实验的危险性:纂、颠簸、摇晃、怒发冲冠、炸雷、蓝色的火花、一阵发麻。

F实验后的心情:欣喜若狂。

④读悟第四自然段,通过朗读再次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献身精神。

⑤指名有感情的朗读。

(5)读悟第五自然段。

①指名读。

②补白:那些取笑过富兰克林的人现在会怎样说?
3、学习第六自然段。

(1)齐读。

(2)思考:富兰克林根据这一原理发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3)体会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首尾呼应的作用。

综合实验活动设计:
为避免铜山县何桥镇的悲剧,自己设计防雷小贴士。

板书设计:19 天火之谜
决定实验:冷嘲热讽取笑
风筝实验:手臂发麻欣喜若狂
实验之后:避雷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