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的测量历史

合集下载

我国古代计量史长度计量

我国古代计量史长度计量
战国时期 彩绘骨尺 长22.5厘米
东周时期 铜尺 长23.1厘米
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商鞅变法对田亩制做了新旳要求,定出丈量土地旳方 法和原则,即“举足为跬,倍跬为步”。一步为六尺。
在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前,度量衡旳情况是,尺、寸、 升、斗、斤、两等常用单位已在多数诸侯国中通行,单 位量值差别也不太大。但是因为各国发展不平衡,地域 不同,改革力度不同,仍有某些国家和地域保存着旧旳 单位制,严重地影响着统一赋税、俸禄和奖惩制度等旳 落实执行。在秦始皇统一全国时候,统一度量衡便成为 刻不容缓旳大事。
秦始皇颁发统一度量衡旳法令;沿用战国(秦)时 度量衡制度、法规;制造和颁发度量衡旳原则器;实施 严格旳检定制度。
经测量研究得知当初秦国1尺约合23.1厘米。
承上启下旳汉代度量衡
汉代度量衡制度是在秦制旳基础上发展起来旳。 人们早期旳测量经常用人体测定一种量,如“布手知 尺”“迈步定田”“手捧成升”等。
汉代出现了以自然物定度量衡原则。《汉书·律历 志》所说旳“一黍之广度之”,即选用中档大小旳黍 横排,一粒黍旳宽度相当于一分之长。
为求证此说,有人曾做过屡次试验:用山西、北 京等地方所产浅黄色和深褐色旳黍子横排100粒,约 合23厘米,与汉代一尺之长约略相合。
比起“布手知尺”旳复现性有很大提升,精确度 也基本上能满足当初日常使用旳要求。
中华民国时期度量衡统一活动,有效地遏制了清 末民初以来度量衡旳混乱情况,为我国度量衡制度与 国际接轨,为后来推行米制奠定了基础。
隋朝统一度量衡,以北朝最终一种王朝——北周
旳制度为统一旳原则,即1尺长约29.5厘米,1升约
600毫升,1斤约600克。
隋代 度量衡分大
制和小制。尺度
日常用大尺,长

长度的测量历史

长度的测量历史
图8 JXD250 型读数显微镜
卡钳是一种间 接 长 度 测 量 工 具, 它也是工厂 中常用的 。 它是在工作物上量度后再利用直接量 具( 如钢 直 尺 或 游 标 卡 尺 ) 来 得 出 读 数 值 。 卡 钳 主要有外卡钳和内卡钳两种( 见图 6 ) 。 外卡钳用 来量度不便直接 测 量 的 物 体 外 表 面 间 的 尺 寸, 例 如粗细不同的圆柱的外圆直径等; 内卡钳用来量 度不便直接测量 的 物 体 内 表 面 间 的 尺 寸, 例如粗 细不同的圆柱的内圆直径或内槽宽度等 。 卡钳由 装在同一轴上并 能 绕 轴 转 动 的 两 只 弯 脚 构 成, 外 卡钳两只脚向内弯, 内卡钳两只脚向外弯, 卡钳的 钳口互相平行 。
图1
国际基准米尺原器
1960 年第 11 届 国 际 计 量 大 会, 决定把米的 “米等于氪 86 原子的 2P 10 到 5d 5 能级之 定义改为
《 教学仪器与实验 》 第 27 卷 2011 年 第 4 期
· 5 ·
随着科技的发展, 上世纪 70 年代各国相继研 制了分子饱和吸 收 稳 定 激 光 器, 其频率具有很高 86 的稳定 性, 复 现 准 确 度 比 原 先 的 长 度 基 准 氪86 谱线的 复 现 准 确 度 高 得 多, 完 全 具 备 取 代 氪1983 年 第 17 届 国 谱线作为基 准 的 条 件 。 于 是, 际计量大会正式 通 过 了 米 的 新 定 义:米 是 光 在 真 空中于 1 /299792458s 时间间隔内所经过的距离 。 2 教学长度测量 也要了解 在教学中需要 学 生 了 解 上 述 历 史, 长度测量在教学中的发展过程 。 教学中的长 度 测 量 需 要 考 虑 教 学 实 验 需 要; 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实验教学的循序渐进性 。 3 基础测量工具 首先是学习使用常见的通用测量工具 。 通用 测量工具是指有 刻 度, 可测量一定范围内的各种 尺寸 的 测 量 工 具, 最常见的有直尺(有刻线米 卷尺( 有刻线纤维卷尺 、 有刻线钢卷 尺 ) 以 及 尺) 、 量角器等 。 由于每一种测量工具都有自己的测量 即分 度 值 或 分 度 值 的 下 一 位 值 ( 可 估 读 的 极限, 不准确读数) , 教学 中 测 量 工 具 的 学 习 进 程, 也就 从分度值大的工具向分度值小的工具逐渐引入 。 小学教学和初中物理使用的演示直尺长 1m 、 分度值 1cm , 是为 了 演 示 长 度 的 测 量 和 估 读 而 配 备的, 不作实 际 度 量 尺 用 。 小 学 生 用 塑 料 尺 测 量 长度 。 木直尺长 1000mm 、 分度值 1mm , 它同时考 虑了测量 物 体 的 运 动 距 离 及 测 量 透 镜 焦 距 等 实 则用于室外测学 验 。 长 30m 布卷尺和停 表 配 合, 生的运动距离和 平 均 速 度, 体育课用来测量和标 示操场跑道的长度 。 另外木工实训中还要用到木 折尺 。 教学中希望提高长度测量的精确度 。 本世纪 开始初中配备了 测 量 准 确 度 较 高 的 长 200mm 、 分 度值 1mm 钢直尺和长 2000mm 、 分度值 1mm 钢卷 尺, 高中还增加了能测量打点纸带长度的长 600mm 、 分度值 1mm 钢直尺及长 5m 、 分度值 1mm 钢卷尺 。 4 增强型测量工具 高中教学采用了当代科技广泛使用的各种有 放大功能的长度测量工具 。 ( 1 ) 有机械放大功能之一的游标量具 许多测量仪器上都采用了游标装置 。 有的游 标刻在滑动的直尺上, 如游标卡尺等;有的游标刻 如 旋 光 仪、 分 光 计 等 。 高 中“双 在滑动的圆盘上,

长度单位的由来

长度单位的由来

长度单位的由来长度单位是因度量物体的长度而产生的。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会用身体的外在器官去测量距离的远近。

如“拃”,即手掌张开后大拇指与中指之间的距离;“庹”,即两臂伸平后之间的距离;“步”,即人正常走的步幅;等。

虽然这种测量方法非常方便,但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身体差异,从而造成不同的测量结果。

于是人们就统一了度量标椎,出现了“丈、尺、寸”等测量单位(古代的丈尺寸与现代并不相同,要比现代的小)。

测量单位得到统一后,测量结果就是唯一的,大大促进了人们的交流。

但这种测量结果不够精确。

到了现代,世界便统一使用“米”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规定:光在1/29979245秒内所走的长度,称为“1米”。

在此基础上,其它的长度单位也就应运而生了。

当人们用“米”作单位去测量较远的距离时,发现测量速度太慢,测量单位太小,于是便尝试用“十米”、“百米”、“千米”等作单位去测量,确实快了许多。

在实际应用中发现,用“千米”作单位测量较远距离时较为快捷与方便,于是慢慢被世界广为应用,就产生了新的统一长度单位“千米”(在中国也称为公里)。

显然,1千米里面包含1000个1米,即1千米=1000米。

到了当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走出地球,走向更为广阔的宇宙空间,单位“千米”已显得十分渺小,便产生了更大的长度单位“光年”,就是光在一年内所走的长度,约为9.46乘10的15次方米。

当人们用单位“米”去测量不满整米数的物体长度时,遇到了麻烦,必须要用比“米”小的单位才能去测量。

于是,人们就把1米的长度等分十份,每一份的长度称为1分米,显然有1米=10分米。

当测量到不满整分米时,就把1分米的长度等分十份,也就是把1米等分100份,每份的长度称为1厘米,则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

当测量到不满整厘米时,就把1厘米的长度等分十份,也就是把1米等分1000份,每份的长度称为1毫米,则1厘米=10毫米、1米=1000毫米。

在日常测量中,精确到毫米也就足够了。

长度测量的经典故事

长度测量的经典故事

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个名叫大禹的人。

当时,大地被洪水淹没,人们的生活遭受严重困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禹决定带领人们治理洪水。

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大禹发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准确地测量土地和山河的长度,以便更好地进行水土工程。

于是,他开始寻找一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实践,大禹发现了一种有效的测量方法:使用准绳来测量长度。

准绳是一种带有刻度的绳子,可以帮助人们测量长度。

大禹使用这个准绳,准确地测量了土地和山河的长度,从而有效地进行了水土工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长度测量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而且它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准确地测量长度,我们才能更好地进行各种工程和生产活动,提高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

直尺_精品文档

直尺_精品文档

直尺直尺是一种常见的测量工具,一般由一段带刻度的直杆构成。

人们通常使用直尺来测量线段的长度和绘制直线。

直尺作为最早的测量工具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并在工程、建筑、制图、艺术等领域中被广泛使用。

直尺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的古埃及时代。

古埃及人使用竹条或青铜制成的直尺进行建筑和制图工作。

直尺的设计一直在不断改进,现代的直尺通常由金属或塑料制成,刻度清晰可见。

直尺的主要功能是测量长度和绘制直线。

直尺上通常以毫米、厘米或英寸为单位刻度。

使用直尺时,将直尺的一端对齐待测物体的一端,然后读取另一端对应的刻度值,即可确定物体的长度。

直尺也可以用作绘图工具,可以沿着直尺的边缘绘制直线。

在建筑和工程领域中,直尺是必不可少的测量工具。

建筑师和工程师常常使用直尺来测量和标记建筑物和工程项目中的尺寸。

直尺的刻度通常是精确的,使得测量结果更加准确。

在制图过程中,直尺可以用来绘制平行线和角度线,为设计提供准确的基准线。

除了建筑和工程领域,直尺还在其他许多领域发挥着作用。

例如,在制造业中,直尺用于测量零件的尺寸,并确保产品符合要求。

在艺术和手工艺领域,直尺可用于绘画、剪裁和定位,使得作品更加精确和对称。

虽然直尺是一种简单的测量工具,但也存在一些使用注意事项。

首先,使用直尺时要确保直尺与被测量物体的边缘对齐,以减少误差。

其次,在进行测量时要保持直尺的稳定,避免晃动或倾斜,以免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另外,在使用金属直尺时,要注意避免与电流接触,以防触电事故。

总结而言,直尺是一种常见且实用的测量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制图和艺术领域。

无论是测量长度、绘制直线还是提供基准线,直尺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正确使用直尺的前提下,可以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确保工作的精确性和质量。

浅谈长度计量历史的发展作用及影响

浅谈长度计量历史的发展作用及影响

浅谈长度计量历史的发展作用及影响作者:苏萌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21期摘要:长度计量从人们存在这个世界上进行一系列社会活动开始,就已经被带入了人们的生活,至今其可追溯的发展历史已经有几千年。

从最初通过手足进行长度的计量到现代脱离实物通过技术进行测量,期间经历了多次的变革,其发展历程是值得回味的。

同时,长度计量之所以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主要源于其生活化、商业化、经营化的多样化应用。

由此,本文将通过长度计量发展历史出发,分析其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长度计量;发展;作用;影响引言:人类接触长度测量,大约是从天然洞穴里搬迁出来,靠自己的双手建造房屋时开始的。

至今,其已经演变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角色,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长度测量作为计量行业发展的基础,其发展与社会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追溯长度测量的发展历程,分析长度测量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长度计量的发展历史长度计量的发展历程包含两个部分,即古代发展历史和现代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的长度计量历史可以从几个标志性时期追溯。

夏商周时期度量衡器具的出现:相传大禹治水的过程中,创造了测量工具一规,其主要用于测量圆、矩则是主要为了测量方以及用于测量长度的准绳,并且是以自己的身高体重作为长度和重量的标准。

在《史记》中记载道:大禹治水“左准绳,右规矩”,唐代时期出现了彩绘伏羲、女娲手执规矩图。

在商代出现了“骨尺”其长度为16-17cm,尺上还划分了“寸”和“分”。

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商鞅变法对田亩制做了新的规定,定出丈量土地的办法和标准,即一步为六尺。

在秦始皇统一全国前,度量衡的状况是尺寸升斗斤两等常用单位在多数诸侯国中通行,但是为了保证对各诸侯国的统一管理,颁发了统一的法令:制定和颁发度量衡的标准器。

汉代度量衡的发展达到了承上启下的效果,汉代出现了自然物定度量衡的标准,一粒黍的宽度相当于一分之长,比起“布手知尺”有了很大的提高。

中班测量的发展历程

中班测量的发展历程

中班测量的发展历程测量是一门古老而重要的科学,它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尤其是中班测量,它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从最早的简单的非标准测量,到现在的精确的标准测量,中班测量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最早的中班测量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期。

古埃及人使用了各种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来测量长度和体积。

他们使用棍子、绳子和手指作为测量工具,通过比较长度和体积来得出结论。

虽然这种测量方法相对简单粗糙,但却为中班测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班测量变得更加精确和标准化。

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开始使用更精确的测量工具,如尺子和刻度。

这种测量方法被应用于建筑、艺术和科学等领域。

随着中班测量的发展,人们开始注意到测量中的误差和不确定性,并开始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

在中世纪,中班测量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人们开始使用更精确的测量仪器,如千分尺和天平。

这些新的测量工具极大地改进了测量的精确度和准确性。

中世纪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还提出了一系列测量理论和方法,如三角测量和比较测量,为中班测量的发展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论基础。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中班测量迎来了一次革命性的突破。

人们开始使用更先进的测量工具和技术,如显微镜和电子秤。

这些新的测量仪器不仅提供了更高的精确度和准确性,还极大地提高了中班测量的效率和速度。

这种发展使得中班测量能够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如工程、医学和天文学等。

在现代,中班测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新的测量工具和技术不断的涌现,如激光测距仪和全站仪等。

这些新的测量仪器不仅更加精确和准确,还具备更多的功能和应用。

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中班测量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使得测量过程更加自动化和数字化。

总的来说,中班测量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漫长而持续的进步。

从最早的简单测量方法到现代的精确标准测量,中班测量在技术和理论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中班测量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科学和工程的进步,也为人类提供了更精确和准确的世界观。

计量历史文化简略

计量历史文化简略

计量历史文化简略一、计量的起源计量来源于测量。

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需要进行大量的测量活动。

测量的目的最终是为了社会应用,因而,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量的测量结果应该一致,这就需要严于一般测量的计量活动。

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

它属于测量,源于测量,而又严于一般测量,是测量的一种特定形式。

二、计量的发展计量在中国已有近五千的历史。

国际上通常把计量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古典计量阶段、经典计量阶段、现代计量阶段。

(一)古典计量阶段(中国古代计量)度量衡的发展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人类从利用工具到制造工具,包含着对事物轻重、多少、大小、长短、软硬等的思考过程,逐渐产生了形与量的概念。

在自然界漫长的生活中,人们学会了用感觉器官耳听、眼观、手量来进行测量。

早期的“计量基准”,大多是来自人体的某一部分,或其它天然物如动物丝毛、植物果实或动物等。

如,布手知尺:《孔子家语》中记载“布手知尺、布指知寸,舒肘知寻,斯不远之则也”;迈步定亩:汉《小尔雅》中记载“跬,一举足也,倍跬为步”;手捧成升:《小尔雅》记载“一手之盛谓之溢,两手谓之掬,掬,以一升也。

”《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禹“身为度,称以出”。

禹在治理水患、划分九州的过程中,就以自己的身长和体重作为长度和质量的标准,治水时还制作了准绳为测量工具。

这种制度的建立,意味着中国计量有了自己的起步。

商朝,度量衡的应用更加普及。

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骨尺,是目前中国所见最早的测长工具。

尺面上有相当于“寸”、“分”的刻度表示,在世界上最早使用了十进制。

商代象牙尺周朝在广泛应用度量衡的同时,还强化了其政治含义,使其成了统治象征。

据《礼记·明堂位》记载,周公“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

春秋战国是我国计量发展的繁荣时期。

春秋时期的一些诸侯国分别建立了各自的量制,现今收集到的这一时期量器比较丰富。

在秦国,秦孝公十八年(前344),商鞅借鉴齐国量制,监制了标准铜方升,“一度量、平权衡、正钧石”,推行统一的度量衡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8 JXD250 型读数显微镜
卡钳是一种间 接 长 度 测 量 工 具, 它也是工厂 中常用的 。 它是在工作物上量度后再利用直接量 具( 如钢 直 尺 或 游 标 卡 尺 ) 来 得 出 读 数 值 。 卡 钳 主要有外卡钳和内卡钳两种( 见图 6 ) 。 外卡钳用 来量度不便直接 测 量 的 物 体 外 表 面 间 的 尺 寸, 例 如粗细不同的圆柱的外圆直径等; 内卡钳用来量 度不便直接测量 的 物 体 内 表 面 间 的 尺 寸, 例如粗 细不同的圆柱的内圆直径或内槽宽度等 。 卡钳由 装在同一轴上并 能 绕 轴 转 动 的 两 只 弯 脚 构 成, 外 卡钳两只脚向内弯, 内卡钳两只脚向外弯, 卡钳的 钳口互相平行 。
檸檸殠
檸檸檸檸檸殠 教 具发展史 檸檸殠
1
之间的量值大小的过程 。 早期的测量概念仅局限 于与人们日常生 产 生 活 关 系 最 密 切 的 长 度 、 容量 “度 量 衡 ” 。测量的标准是逐步 和重量, 因此称为 发展起来的, 即 从 实 物 基 准 过 渡 到 自 然 基 准。古 代中国人 用 身 体 的 有 关 部 分 测 量 长 度, 有“布 指 “身 高 为 丈” 、 “迈 知寸, 布手知 尺, 舒肘知寻” 、 的记述 。 可 能 远 自 夏 代 出 现 了 长 度 单 位 步定亩 ” 尺、 寸、 分、 跬、 步、 里。安 阳 市 出 土 的 商 代 骨 尺 长 约 17cm , 标 刻 着 等 长 的 10 个 单 位 。 古 代 中 国 测 量长 度 的 工 具 还 有 丈 杆 、 测 绳、 步 车 和 记 里 鼓 车。 随后又发明了水准仪 、 水准尺以及定方向的罗盘 。 公元 724 年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等用科学方法实 际测定了子午线长度 。 古代欧洲也是用身体的有
缝干涉实验仪 ” 中也是用游标 进 行 测 量。图 2 是 游标卡尺结构, 图 3 是分光计结构, 图 4 是双缝干 涉实验仪结构 。
图2
游标卡尺
图3
分光计
图4
双缝干涉实验仪
0. 1mm 早期 为 了 教 学 方 便, 生 产 过 125mm 、 游标卡尺( 其游标装 置 有 10 分 度 ) 。 由 于 生 产 中 没有 分 度 值 0. 1mm 的 游 标 卡 尺, 技术上也不合 理, 故学校 改 配 生 产 中 大 量 使 用 的 150mm 、 分度 值分别为 0. 02mm 或 0. 05mm 游标卡尺 。 国家 标 准 规 定 的 游 标 卡 尺 规 格 有: 0 mm ~ 150 mm 、 0 mm ~ 200 mm 、 0 mm ~ 300 mm 、 0 mm ~ 500 mm 、 0 mm ~ 1000 mm 。 示 值 误 差: 0mm ~ 150mm 的为 0. 02mm ,> 150mm ~ 200mm 范 围 内 的为 0. 03mm ,> 200mm ~ 300mm 的 为 0. 04mm 。 工业上另外还有深度游标卡尺 、 高度游标卡尺 、 齿 带百分表游标卡尺等 。 厚游标卡尺 、 新发布的高中物理教学仪器配备标准中还增 加了反映最新科 技 的 测 量 范 围 0mm ~ 150mm 、 分 辨力 0. 01mm 电 子 数 显 游 标 卡 尺 。 其 结 构 由 尺
[ 1]
间跃迁时的辐射在真空中波长的 1650763. 73 倍 。 关部分 测 量 长 度 的 。 享 利 一 世 将 其 手 臂 向 前 平 通过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进一步保障实验教学的开 真正达到为教育教学服务的目的 。 展, (3) 抓 好 实 验 教 师 队 伍 建 设, 建立激励机制 和培训规划 , 全面提高师资水平 教师为本 。 有好的教师, 才有好的 百年大计, 教育 。 实现教育现代化, 关键在于一支师德高尚 、 业务精湛 、 结构合理 、 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 师队伍, 其中包括 实 验 教 师 及 教 育 技 术 装 备 工 作 离不开一支素质高 、 者 。 做好教育技术装备工作, 业务精 、 能 力 强 的 师 资 队 伍 。 我 省 起 草 的《中 小 ( 草稿) 里面对实 验 教 师 学实验室规程实施细则 》 的地位 、 待遇等问题都有了明确的规定, 要求各级 教育主管部门要 认 真 落 实 相 关 政 策 规 定, 充分利 加大实验教学人员的培训力度, 要切 用资源条件, 实改善实验教学 人 员 的 工 作 和 生 活 条 件, 落实应 有的待遇, 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培养 和造就一批教育技术装备行业中的名师 。 ( 4 ) 坚持改革创 新 , 推 动 体 制 转 变, 提升工作 效率 , 促进装备工作科学发展 在全国教育工 作 会 议 上,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 : “推 进 教 育 事 业 科 学 发 展 必 须 坚 持 改 革 创 指出 新, 以 改 革 推 动 发 展, 以 改 革 提 高 质 量, 以改革增 ” 强活力 。 我们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教育技 术装备工作的各 个 方 面, 贯彻到教育教学的各个 始终不 渝 地 坚 持 改 革 方 向 。 我 们 教 育 技 术 环节, 装备行业要对自 身 体 制 进 行 深 入 剖 析, 面对新的 教育背景, 对自己的工作职能进行重新定位, 对自 己的工作体制进行改革创新, 更新观念 、 改进工作 作风, 逐渐建立一 支 既 懂 装 备 又 能 深 刻 把 握 实 验 建立一个高效 教学环节的学习 型 装 备 工 作 队 伍, 的、 职 能 完 备 的 工 作 体 制, 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 务, 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 。
檸檸檸檸檸殠
长度的测量史
□ 金 毅
100080
任伟德
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 310002
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
长度单位的定义 测量是用比较的方法来确定被测量与标准量
伸, 以其鼻尖至指尖间的距离定为一码;公元十世 英王埃德加以 其 拇 指 关 节 之 间 的 长 度 定 为 一 纪, 约合现在 英寸;查理曼大帝以其足长定为一英尺, 的 12. 7 英寸 。 1791 年法国 将 米 定 义 为 等 于 经 过 巴 黎 的 地 球子午线的四千 万 分 之 一, 以后又根据测量结果 制成了铂质米 原 器 ( 见 图 1 ) , 作为长度单位米的 基准 。 随后逐渐被国际上采用 。
纹千分尺 、 壁厚千分尺 、 尖头千分尺等 。 图 7 是外 径千分尺的结构 。
图7
外径千分尺
( 3 ) 有光学放大功能的长度测量工具
图5 电子数显尺
① 读数 显 微 镜 ( 测 微 显 微 镜 ) 。 高 校 物 理 实 250 型 ( 如 图 8 ) 规 格 为 0 验教 学 中 常 用 的 JXDmm ~ 250 mm , 分度 值 为 0. 01 mm , 示值误差不大 于 10 μ m 。 读数显微镜 是 用 毫 米 刻 度 尺 与 读 数 鼓 轮进行读数, 水平 刻 度 尺 的 分 度 值 为 1 mm , 鼓轮 δ = 0. 01 mm 。 测 圆周上的刻度尺有 100 个 分 格, 量时 主 要 利 用 目 镜 上的 十字叉丝对准 待测物 的 一 边, 然后 移动 装 在 测 微 螺 旋 杆上 的 镜 头 于 物 体 的另一 边, 并与十字 叉 丝 对 准。 这 样 从 镜头 移 动 的 螺 距 数 便 加上测微螺旋 的 刻 度 值 ( 0. 01 mm × 刻 度 数 ) , 是物体的线度 。 由此进一步发展的阿贝比长仪则 — — 对线显微镜和 是由两个固定在一起的显微镜 — 读数显微镜组成, 用于精确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 。 ② 光杠杆 。 它也是在高校物理实验教学中常 用到的工具 。 5 机械加工用测量工具 还要求会使用 机械类职业技 术 学 校 的 学 生,
图1
国际基准米尺原器
1960 年第 11 届 国 际 计 量 大 会, 决定把米的 “米等于氪 86 原子的 2P 10 到 5d 5 能级之 定义改为
《 教学仪器与实验 》 第 27 卷 2011 年 第 4 期
· 5 ·
随着科技的发展, 上世纪 70 年代各国相继研 制了分子饱和吸 收 稳 定 激 光 器, 其频率具有很高 86 的稳定 性, 复 现 准 确 度 比 原 先 的 长 度 基 准 氪86 谱线的 复 现 准 确 度 高 得 多, 完 全 具 备 取 代 氪1983 年 第 17 届 国 谱线作为基 准 的 条 件 。 于 是, 际计量大会正式 通 过 了 米 的 新 定 义:米 是 光 在 真 空中于 1 /299792458s 时间间隔内所经过的距离 。 2 教学长度测量 也要了解 在教学中需要 学 生 了 解 上 述 历 史, 长度测量在教学中的发展过程 。 教学中的长 度 测 量 需 要 考 虑 教 学 实 验 需 要; 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实验教学的循序渐进性 。 3 基础测量工具 首先是学习使用常见的通用测量工具 。 通用 测量工具是指有 刻 度, 可测量一定范围内的各种 尺寸 的 测 量 工 具, 最常见的有直尺(有刻线米 卷尺( 有刻线纤维卷尺 、 有刻线钢卷 尺 ) 以 及 尺) 、 量角器等 。 由于每一种测量工具都有自己的测量 即分 度 值 或 分 度 值 的 下 一 位 值 ( 可 估 读 的 极限, 不准确读数) , 教学 中 测 量 工 具 的 学 习 进 程, 也就 从分度值大的工具向分度值小的工具逐渐引入 。 小学教学和初中物理使用的演示直尺长 1m 、 分度值 1cm , 是为 了 演 示 长 度 的 测 量 和 估 读 而 配 备的, 不作实 际 度 量 尺 用 。 小 学 生 用 塑 料 尺 测 量 长度 。 木直尺长 1000mm 、 分度值 1mm , 它同时考 虑了测量 物 体 的 运 动 距 离 及 测 量 透 镜 焦 距 等 实 则用于室外测学 验 。 长 30m 布卷尺和停 表 配 合, 生的运动距离和 平 均 速 度, 体育课用来测量和标 示操场跑道的长度 。 另外木工实训中还要用到木 折尺 。 教学中希望提高长度测量的精确度 。 本世纪 开始初中配备了 测 量 准 确 度 较 高 的 长 200mm 、 分 度值 1mm 钢直尺和长 2000mm 、 分度值 1mm 钢卷 尺, 高中还增加了能测量打点纸带长度的长 600mm 、 分度值 1mm 钢直尺及长 5m 、 分度值 1mm 钢卷尺 。 4 增强型测量工具 高中教学采用了当代科技广泛使用的各种有 放大功能的长度测量工具 。 ( 1 ) 有机械放大功能之一的游标量具 许多测量仪器上都采用了游标装置 。 有的游 标刻在滑动的直尺上, 如游标卡尺等;有的游标刻 如 旋 光 仪、 分 光 计 等 。 高 中“双 在滑动的圆盘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