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版癌性疼痛规范化治疗共识解读-
中文版NCCN指南(2015_v 2版)

T4:不论肿瘤大小,直接侵犯胸壁和/或皮肤(溃疡或 皮肤结节) N2: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临床表现为固定或相互融 合;或缺乏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证据,但临床 上发现有同侧内乳淋巴结转移 pN2:4~9个腋窝淋巴结转移;或临床上发现内乳淋巴 结转移,但腋窝淋巴结无转移,转移病灶>2.0 mm pN2b:临床上发现内乳淋巴结转移,但腋窝淋巴结无 转移 任何T N3:同侧锁骨下淋巴结转移伴或不伴腋窝淋巴结转移; 或临床上发现同侧内乳淋巴结转移伴腋窝淋巴结转移; 或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伴或不伴腋窝或内乳淋巴结 转移 N3a:同侧锁骨下淋巴结转移 N3b:同侧内乳淋巴结及腋窝淋巴结转移 N3c: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pN3:≥10个腋窝淋巴结转移
原发肿瘤≤0.5 cm或 原发肿瘤微浸润 pT1, pT2,或 pT3; pN0或pN1mi(腋窝 淋巴结转移灶≤2 mm)
pN0 PN1mi
组织学类型: 导管癌 小叶癌 混合型癌 化生性癌
BINV-5
仅供内部学习使用
浸润性乳腺癌
激素受体阳性、HER-2阴性的乳腺癌患者的全身辅助治疗
原发肿瘤≤0.5 cm 或原发肿瘤微浸润 pT1, pT2,或 pT3; pN0 或 pN1mi(腋窝 淋巴结转移灶≤2 mm) 组织学类 型: 导管癌 小叶癌 混合型癌 化生性癌 pN0 PN1mi 考虑辅助内分泌治疗(2B类) 辅助内分泌治疗(2B类) ±辅助化疗(2B类)
• • •
专家普遍认为,大于10 mm的切缘属阴性(但此切缘宽度也许过大,而且可能影响美观) 小于1 mm的切缘被认为不足够 对于范围在1~10 mm之间的切缘,一般切缘越宽,局部复发率越低。但是对于位于乳腺纤维-腺分界部 位(如靠近胸壁或皮肤)的肿瘤,手术边缘不足1mm并不一定要进行再次手术,但可以对肿块切除部 DCIS-1 位进行较大剂量推量照射(2B类)。 仅供内部学习使用
癌痛规范化治疗ppt课件

21
重度癌痛口服吗啡的剂量滴定
给药
60 分钟
后进行癌 痛再评估
疼痛评分 没有变化 或增加
疼痛评分 降至4~6分
疼痛评分 降至0~3分
剂量增加 50%~100%
癌痛规范化治疗
PPT学习交流
1
规范化治疗原则依据
• WHO
• NCCN
PPT学习交流
2
合理的癌痛评估
病史
治疗不当 痛上加痛
评
估 内
用药史
容
疼痛程度
PPT学习交流
3
癌症疼痛评估的原则和步 骤
4
1. 相信患者的主诉 • 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 • 病人自我评估为主
“患者说痛,就是痛; 患者说有多痛,就有多痛”
✓ 睡眠不受疼痛影响 ✓ 白天安静时无疼痛 ✓ 站立活动时无疼痛
PPT学习交流
18
阿片类止痛药初始剂量滴定
滴定必要性: 阿片类止痛药的疗效及安全性存在较大个体差异,
需要逐渐调整剂量,以获得最佳用药剂量。 滴定目的:使止痛效果最好,使毒副作用最小。 药物滴定及转换的药理基础:
“阿片类药物无论在药物作用靶点、药物毒副作用和 药物耐受性方面,都存在不完全交叉”
起效时间 剂量滴定
1小时之内
口服片剂 滴定方便
2-3小时起效
口服片剂 滴定方便
8-12小时起效
贴剂 起效慢不易滴定
结合受体
μ, κ
μ
μ
副作用
恶心/呕吐/便秘较 恶心/呕吐/便秘 恶心/呕吐/便秘
低,呼吸抑制轻
呼吸抑制轻
有呼吸抑制
适应症
中到重度疼痛
重度癌痛
中到重度疼痛
指南推荐 符合口服首选 符合口服首选
癌症相关性疼痛评估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要点

癌症相关性疼痛评估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要点国际疼痛学会(IASP)将慢性癌症相关性疼痛(CCRP)定义为由癌症原发或转移,或癌症治疗所引起的疼痛(以下简称癌痛)o不同癌症病人、癌症的不同阶段,其疼痛的病因、病理机制和临床表现均有所不同。
疼痛评估是治疗癌痛的首要环节,准确全面的疼痛评估对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和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目前因规范化癌痛评估体系的缺乏,影响了癌痛病人的治疗效果。
一、癌痛评估概述癌痛评估是癌痛获得合理、有效治疗的前提,必须做到〃首诊评估〃,同时遵循〃常规、量化、全面、动态〃的评估原则。
通过评估做出疼痛诊断,包括疼痛强度(轻度、中度、重度\疼痛病因(肿瘤、肿瘤治疗、肿瘤无关)和疼痛机制及类型(癌症相关神经病理性疼痛、骨转移癌痛、癌性内脏痛和爆发痛λ(-)首诊评估首次接诊癌症病人时必须筛查和评估疼痛。
医护人员要主动询问病人的疼痛病史,相信病人的主诉,鼓励病人充分讲述疼痛的相关感受。
(二)癌痛评估原则1 .常规评估医护人员对癌症病人进行每日1次疼痛评估。
2 .量化评估采用疼痛强度评估量表,量化并记录病人描述的疼痛强度。
3 .全面评估对癌症病人的疼痛情况和相关病情做出全面系统地评估,包括疼痛病因和类型、疼痛发作情况、治疗疼痛情况、重要器官功能、心理和精神状态、家庭及社会支持情况以及既往史(如精神病史、药物滥用史)等。
4 .动态评估持续动态监测、评估癌症病人的疼痛变化情况,包括疼痛评分、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和转归等,有利于滴定和调整镇痛方案。
(三)癌痛评估内容1 .疼痛情况(1)疼痛强度:采用单维度评估工具评估疼痛强度,包括当前的疼痛,过去24小时的平均疼痛、最严重和最轻微的疼痛,以及静息和活动状态下的疼痛等。
疼痛强度评估既是制订治疗方案的依据,更是评价治疗效果的基本手段。
(2)疼痛部位:可能有多个疼痛部位,应评估不同疼痛部位的疼痛强度。
(3)疼痛性质:躯体伤害感受性疼痛为定位明确的钝痛、酸痛、胀痛或锐痛等;内脏伤害感受性疼痛表现为定位模糊的弥漫性疼痛、绞痛,伴或不伴牵涉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多数局限在特定的神经支配范围,表现为刺痛、烧灼样痛、放电样痛、枪击样疼痛、麻木痛、麻刺痛、幻觉痛等。
癌痛规范化治疗

阿片类药物耐受患者的疼痛处 36 理
.
.
阿片类药物耐受患者的疼痛处理 37
(处理爆发痛)
第一次爆发痛处理 计算前24小时所需阿片类药总量,换算成速效吗啡
制剂,给予总量的10%-20%(注意静脉制剂与口服 制剂 比例,静脉:口服 = 1:3) 口服给药60分钟后、皮下注射30分后评估疗效: 1.评分未变或增加→剂量增加50%--100% 2.评分降至4-6分→重复前剂量 3.评分降至1-3分→观察,等下次爆发痛再给,
• 药代动力学方面 • 药效与副作用方面 • 已有吗啡解毒药 可随时增加剂量 起作用时间与半衰期相等 可经多途径给药:口服、皮下、静脉等
为什么要推荐口服首选?
25
.
口服简单、经济、方便 药物吸收规律,医生易于掌控 疗效切确,安全性高,值得信赖 易于调整剂量 患者最易接受,长期应用依从性高,独立性高
• NCCN指南推荐羟考酮作为中重度癌痛治疗的一线药物;
• NCCN不推荐首选芬太尼贴剂,为二线用药!
芬太尼只能用于吗啡耐受(即释吗啡片60mg/d)的患者
为什么避免首选芬太尼贴剂?
28
.
➢ 起效慢 ➢ 不易调整剂量 ➢ 贴剂的弊端 ➢ 安全性差 ➢ 只能用于阿片耐受患者
贴贴剂剂所所受受影影响因响素因较素多较,多医,生医不易生掌不控易,掌控, 如如::个个体体差差异、异皮、下皮脂下肪脂的肪厚的薄等厚,薄使等得,剂使量得不易 掌剂控量,不疗易效掌受到控影,响疗效受到影响
纳洛酮不能拮抗哌替啶 WHO不把哌替啶作为推荐用药
.
对乙酰氨基酚的最大剂量、最大疗程4?6
中国药典:对乙酰氨基酚不宜超过2g/天,镇痛不宜超过10日 对乙酰氨基酚有严重的肝肾损害!
原发性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指南(2015版)

原发性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指南(2015版)华夏病理 2015-05-27 阅读:699评论收藏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中国抗癌协会病理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消化病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肝脏外科学组,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全国肝胆肿瘤及移植病理协作组我国是世界上肝癌高发国之一,手术切除是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而病理学则是肝脏外科最主要的支撑学科。
为此,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和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全国肝胆肿瘤及移植病理协作组于2010年制订了《原发性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方案专家共识》(简称2010版《共识》)[1],对推进我国肝癌病理诊断规范化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近5年来,肝癌临床和病理学研究有新的进展,肝癌异质性、生物学特性、分子分型和个体化治疗等新概念开始成为现代临床肝癌治疗学的基本指导思想,这对肝癌病理诊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2014年4月,在吴孟超院士的直接参与和指导下,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中国抗癌协会病理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消化病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肝脏外科学组、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和全国肝胆肿瘤及移植病理协作组召开了《原发性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指南(2015版)》(简称《指南》)制订专家会议。
本《指南》在2010版《共识》的基础上,采用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临床指南委员会推荐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评价标准(表1)[2],吸收近5年国内外肝癌临床病理学研究的新成果,听取肝脏病理、外科和内科等多学科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回应临床提高肝癌疗效对病理的需求和关切,为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提供指导依据。
本《指南》专家组多次就肝癌大体标本取材规范和微血管侵犯病理诊断规范等问题展开专题研讨,对各单位在肝脏肿瘤病理诊断与研究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进行深入交流。
癌性疼痛

• 1)第一阶梯(NRS或VAS评分小于3):对轻度癌 痛,第一线镇痛药为非阿片类镇痛药如阿司匹林 等非固醇类抗炎镇痛药(NSAIDS)。必要时加用 镇痛辅助药。 • 2)第二阶梯(NRS或VAS评分4-7): :持续疼痛、 中度癌痛及第一阶梯治疗效果不理想时,可选用 弱阿片类药如可待因。可并用第一阶梯药。 • 3)第三阶梯(NRS或VAS评分大于7): :治疗不 理想的重度癌痛,则选用强阿片类药如吗啡。可 辅用第一、二阶梯药物。
躯体 因素
癌 痛 原 因
社会-心理因素:恐惧,焦虑,抑郁,愤怒, 孤独
(二)癌痛的分类
二、癌痛的影响
(一)对病人心理影响:心理障碍、 (二)对机体生理的影响:生活质量和生
理功能
(三)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经济、护理
三、癌痛的临床表现
•
•
•
癌性骨痛:骨转移—乳腺癌、支气管癌、 前列腺癌等 癌性盆腔痛:11%;---直肠癌、妇科恶性 肿瘤 癌性肝痛:
4.与癌症本身或治疗无关的疼痛
• 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引起的疼痛。
癌痛的原因
80%
手术治疗后:手术切口疤痕,神经 损伤,患肢疼痛 化 疗 后:检塞性静脉炎,中毒 性周围神经病变 10 放 疗 后:局部损害,周围神经 % 损伤,组织纤维化,放射性脊髓病 与癌症有关:衰弱、不动、便秘、褥疮、肌痉挛等8% 与癌症无关:骨关节炎、动脉瘤、糖尿病性末梢神经 痛等2%
–尽量控制躯体症状(药物不良反应)
–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活质量肿瘤直接
什么是疼痛
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 情绪上的感受,伴有实质上的或潜 在的组织损伤,疼痛是一种主观感 觉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第16页
❖ 应该在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进行首次全方面评定, 在治疗过程中,应该在给予止痛治疗3天内或到达 稳定缓解状态时进行再次全方面评定,标准上不少 于2次/月。
❖ 癌痛全方面评定通常使用《简明疼痛评定量表(BPI)》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第17页
(四)动态评定标准
❖ 连续、动态评定癌痛患者疼痛症状改变情况,包含 评定疼痛程度、性质改变情况,暴发性疼痛发作情 况,疼痛减轻及加重原因,以及止痛治疗不良反应 等。动态评定对于药品止痛治疗剂量滴定尤为主要。 在止痛治疗期间,应该统计用药种类及剂量滴定、 疼痛程度及病情改变。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第36页
癌痛治疗目标:有效安全缓解癌痛
有效控制疼痛标准——321方案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第5页
癌痛诊疗规范(2018版)关键点
一、3类癌痛病因 二、4项评定标准 三、3种治疗方法 四、药品止痛治疗5项标准 五、阿片药品规范化使用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第6页
一、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第7页
1. 3类癌痛病因
❖ (1) 肿瘤相关性疼痛: 因为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 部组织,或者肿瘤转移累及骨、软组织等所致。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第34页
四、患者和家眷宣传教育随访
❖ 1.患者和家眷宣传教育:癌痛治疗过程中,患 者及其家眷了解和配合至关主要,应该有针对 性地开展止痛知识宣传教育。
❖ 2.患者随访:应该建立健全癌痛患者随访制度 (版新增)。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第35页
五、小结
❖ 1.《规范》详细介绍了癌痛评定4项标准; ❖ 2. 《规范》中将癌痛治疗分为病因治疗、药品止痛
难治性癌痛的管理和专家共识解读——李宁

:早期关于癌痛发生比例的报道2 :抗癌治疗期间患者的疼痛发生率报道2 : 进展期肿瘤患者中疼痛的发生率报道2
1 .Chen W , Zheng R , Baade P D , et al. 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 2015[J].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PCA的分类及治疗优势
✓ 静脉PCA(PCIA) ✓ 皮下PCA ✓ 硬膜外PCA ✓ 蛛网膜下腔(鞘内)PCA ✓ 周围神经PCA
✓ 血药稳定,持续缓解中重度疼痛 ✓ 剂量滴定,克服病人个体化差异 ✓ 自我管理,及时控制爆发性疼痛 ✓ 简单便捷,有效减少医护工作量
持续镇痛
稳定安全
简单方便
PCA给药模式
禁忌症: 1. 穿刺部位皮肤、软组织感染 2. 凝血功能异常,有严重出血倾向者 3. 合并精神疾病或严重心理异常 4. 严重心肺功能异常患者
神经毁损-腹腔神经丛毁损术
腹腔神经丛毁损术最常见的应用是治疗上腹部恶性肿瘤引起的疼痛,尤其是胰 腺癌造成的慢性难治性疼痛
适应症: 1. 来自于受腹腔神经丛支配的脏器如胰 腺、肝脏、胆囊\肠系膜以及从胃至横结 肠的消化道肿瘤引起的慢性难治性癌痛 ,保守治疗效果差者 2. 腹膜后转移性淋巴结肿大压迫引起的 慢性难治性疼痛 3. 对患有良性疾病患者的慢性疼痛,尤 其是慢性胰腺炎引起的疼痛,其长期疗 效有争议
癌痛中伤害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混合性疼痛
常见病因 癌痛属于混合型疼痛,兼具伤害性疼痛/炎性疼 痛/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特点 1.直接损伤感觉神经 2.肿瘤及周围细胞释放炎性因子 3.侵犯破坏血管造成缺血/侵犯空气脏器造成梗阻 或侵犯实质脏器造成张力过高
肿瘤持续生长造成急性疼痛持续存在极易形成外 周和/或中枢敏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指南与共识( 总906 ) 《中国医刊》2015 年第50卷第9期癌性疼痛规范化治疗共识解读周进,卢俊,石莉,姚文秀* ( 四川省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内科,四川成都610041) 中图分类号: R441.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070( 2015) 09-0018-05 doi: 10. 3969 / j. issn. 1008 - 1070. 2015. 09. 006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的组织损伤引起的不愉快的感觉或情绪的体验,慢性疼痛是一个全球性难题。
全球成人中约20% ( 1.2亿) 患有慢性疼痛。
并且,每年约有10% ( 6000万) 的新增病例。
其中,1 /3的老年[1]人因慢性疼痛而不能独立生活。
慢性疼痛不仅是一种症状,也是一种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疼痛列为第五大生命体征,对慢性疼痛的处理是近年来的一[2]个热点。
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与个体化治疗原则合理应用药物与非药物性治疗手段是处理慢性疼痛的[3]最有效治疗方法。
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是涵盖各种恶性肿瘤( 包括头颈部肿瘤、肺癌、食管癌、结直肠癌、鼻咽癌、胃癌、骨肉瘤、软组织肉瘤、淋巴瘤、白血病、宫颈癌、卵巢癌等二十余种肿瘤) 的临床实践指南,每年要更新1~ 3次,得到了全球广大临床医师的认同和推行。
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指南中国版的引入使相关专业的医务工作者有机会了解到目前国际癌症治疗的最新进展,并及时用于临床实践,为广大癌症患者服务。
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指南包括各类恶性肿瘤诊治指南、预防及早期诊断指南和支持治疗指南三大部分。
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成人癌性疼痛治疗指南是支持治疗指南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更新1~2次,2015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姑息支持治疗指南第1版现已发布。
现将近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指南及专家共识中关于癌性疼痛治疗的重要部分的进展进行解读,以方便广大的医务工作者更好更快地了解和应用。
1 癌性疼痛的定义和世界卫生组织三阶梯止痛原则的发展1. 1 癌性疼痛定义及特点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疼痛是由疼痛感受器、传导神经和疼痛中枢共同参与完成的一种生理防御机制。
癌性疼痛指癌症、癌症相关性病变及抗肿瘤治疗引起的疼痛,概括起来由以下三种因素所致: ①肿瘤压迫或浸润神经。
②抗肿瘤治疗。
③肿瘤并发症或合并症引起的疼痛。
与普通疼痛相比,癌性疼痛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癌性疼痛比较剧烈。
患者常常用“痛不欲生”形容癌性疼痛的程度。
②癌性疼痛持续时间比较长,是一个反复发生,持续存在,不断加重的过程。
如果癌症没有得到有效治疗,癌性疼痛一旦出现就很难消失。
③癌性疼痛常常伴随有患者的心理变化。
癌症患者出现焦虑的现象非常普遍,有的患者还可伴随抑郁症状,需要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
④癌性疼痛不仅是一种症状,重度癌性疼痛属于[4]。
肿瘤急症,需要立即治疗1. 2 世界卫生组织三阶梯止痛原则内涵的发展对癌性疼痛的规范治疗需要遵循世界卫生组织确立的三阶梯镇痛原则和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指南的规定。
世界卫生组织的三阶梯镇痛原则是一个经典的癌性疼痛治疗指南,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接受,但是因为癌性疼痛的处理远比三阶梯治疗原则复杂,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发展,世界卫生组织三阶梯止痛原则在临床实[5]践中存在诸多不足。
世界卫生组织三阶梯镇痛强调: 按阶梯给药、尽量口服给药、按时给药、给药个体化和注意具体细节等五项基本原则。
而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成人癌性疼痛指南更加丰富了世界卫生组织三阶梯止痛原则的内涵,除了强调上述五项原则以外,更强调以下几方面: ①强调全面评估疼痛是合理选择镇痛方案的前提。
②把阿片类药物作为癌性疼痛治疗的核心药物,可用于疼痛的各个阶梯,包括第一阶梯,弱化第二阶梯治疗,同时把非甾体消炎止痛药和对乙酰氨基酚从第一阶梯剔出而放入各阶梯作为镇痛辅助药,强调短效阿片类药物在癌性疼痛滴定治疗中的地,[6,7]位关注阿片类药物使用的主要原则和细节。
③提倡根据疼痛的病因、机制开展有针对性的多模式、多学科联合治疗,必要时采用介入治疗手段止痛,但应首先评估患者的预期生存、脏器功能及经济承受能力。
④预防并积极治疗镇痛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
⑤重视*通信作者,Email: ywxhlx@ sina.com( 总907 ) 《中国医刊》2015年第50卷第9期癌性疼痛患者的随访和疼痛的动态评估。
⑥关注影响疼痛的社会、心理因素等。
2强调癌性疼痛全面筛查和评估的重要性癌性疼痛评估是镇痛治疗的首要步骤,临床医生诊治肿瘤患者时要关注患者有无疼痛。
评估癌性疼痛的目的是对疼痛的性质和程度做出诊断,要体现“常[8-10],同时要注意: 规、量化、全面、动态”八字原则①评估不仅包括性质、程度,还包括患者对止痛治疗的预期和目标,对舒适度的要求和功能要求。
②为全面掌握疼痛程度,评估时不仅要了解患者就诊时的疼痛程度,还应询问过去24小时中的一般疼痛程度以及最重程度,还需要明确疼痛部位的特性: 位置、强度( 静息时、运动时) 、病理生理学特点( 躯体性、内脏性、神经病理性) 、时间( 持续性、间断性、爆发性) 。
③强调心理支持、患者及亲属宣教在癌性疼痛治疗中的重要性。
④疼痛程度评估时要重视语言、文化对评估结果的影响,确保医患之间能有效沟通,确保准确掌握患者的疼痛程度。
⑤强调动态评估的重要性,在整个疾病过程中评估和滴定的过程不是疼痛控制初始阶段的一次性工作,是需要贯穿在整个疼痛治疗过程中的。
⑥强调疼痛评估应由一维评估发展为多个维度的评估,包括体检、功能、社会心理、精神方面( 如癌性疼痛的Edmonton症状评估系统或分类系统) ,疼痛程度评[8]估是阿片药物治疗的依据。
3 短效阿片药物快速和控缓释制剂在临床中的应用3. 1 短效阿片药物快速滴定癌性疼痛规范治疗的核心就是阿片类药物的正确使用。
作为临床医生针对每个癌性疼痛患者要详细了解既往阿片药物治疗史,并据此将患者分为阿片药物未使用者及阿片药物耐受者两类,根据情况给予不同的镇痛方案治疗。
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指南重视短效阿片药物在未使用阿片药物的未控疼痛患者中的滴定治疗,并且在轻度疼痛( 疼痛评分1~3分) 的患者中也开始考虑进行短效阿片药物剂量滴定。
指南将重度疼痛( 疼痛评分7~10 分) 的患者视为疼痛急症患者,要求快速使用短效阿片药物进行滴定。
指南强调在不同疼痛程度的患者中,均要求在给予止痛滴定治疗后,尽快予以全面的疼痛再评估,以满足患者对舒适度和功能需求的期望目标。
在重度疼痛患者开始快速滴定后,应当在24小时以内完成全面的疼痛再评估,根据再评估结果接受后续的镇痛治疗。
对于经过2~3个循环疗效不好的患者可考虑采用皮下或静脉滴注方法进行滴定,同时应当考虑特殊的疼痛状况以及考虑专科会诊。
阿片类药物剂量达到稳态后,可改用长效制剂维持用药,同时准指南与共识19备短效阿片类药物以针对爆发性疼痛进行解救治疗,如24小时爆发性疼痛次数≥3次,说明疼痛控制不[11]。
好,需增加控缓释剂基础用量3. 2 控缓释制剂滴定在临床中的应用指南推荐短效阿片类药物作为中重度癌性疼痛快速滴定和首选的治疗方案,在此基础上转换为控缓释阿片类药物。
对疼痛程度相对稳定的患者,可考虑使用阿片类药物控释剂作为背景给药,在此基础上备用短效阿片类药物,用于滴定。
控缓释制剂滴定适应人群: ①非严重性疼痛,如NRS评分在3~6分患者。
②门诊或家居患者。
③依从性差的患者。
药物选择: 羟考酮缓释片优于吗啡缓释片。
滴定原则: 低剂量开始,逐步调整。
以羟考[12-14]: 对于NRS≥4分患者,给予羟考酮缓释片为例酮缓释片10mg,每12小时1次,1小时后观察。
如NRS≥7 分,采用即释吗啡片剂 10 ~ 15mg,口服。
如NRS 4 ~ 6 分,则给予 7. 5 ~ 10mg 即释吗啡片口服。
如NRS≤3 分,不需给药,每2 ~3 小时观察。
给予吗啡处理的患者1小时后再次观察,根据疼痛控制情况给予上述处理,然后计算24小时所使用的羟考酮及吗啡剂量,吗啡总量除以1.5或2,再加上羟考酮用量即为24小时羟考酮总剂量,除以2即为第2天的羟考酮缓释片起始剂量。
采用控缓释制剂滴定具有方便、减轻工作量的优点。
阿片类药物的滴定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滴定的目的是找到一个恰当的止痛剂量即在作用时间内,既能充分镇痛又无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的剂量。
②根据前24小时内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总剂量( 按时给药以及按需给药的剂量) 计算增加剂量。
③增加按时以及按需给药的剂量,剂量增加的速度应参照症状的严重程度。
④如果患者出现难治的不良反应,疼痛评分又<4分,考虑阿片止痛药适当减量( 25% ) ,然后再评估止痛效果,并且对患者进行密切随访。
对于需要进行维持治疗的患者可遵循以下原则: ①对于持续性疼痛,最好按时给阿片药物,同时处方短效药物治疗爆发痛。
②当24小时阿片类药物的止痛剂量比较稳定时,考虑将短效阿片类药物更换为缓释阿片类药物来控制慢性持续性疼痛。
③对于无法通过缓释阿片类药物缓解的疼痛,包括爆发痛或急性加重的疼痛、与活动或体位相关的疼痛、或在给药间期末出现的疼痛,给予解救剂量 ( 24小时阿片总剂量的[15]。
④如果10% ~ 20% )的短效阿片类药物进行治疗患者24小时爆发性疼痛发作次数≥3次,或按时给药的阿片类药物剂量在峰效应或给药结束时无法缓解疼痛,可增加缓释阿片类药物的基础剂量。
在阿片类药20指南与共识物的给药途径方面,推荐选择创伤最低、最简便和最安[16]全的药物和给药途径。
指南推荐止痛治疗首选途径仍然是口服给药,能口服的患者尽可能选择口服。
经胃肠外输注、静脉给药或皮下给药推荐用于无法吞咽或有阿片类药物吸收障碍的患者或口服效果不好、[17]胃肠道反应大不能耐受的患者。
最佳镇痛药的选择取决于疼痛强度、现行的镇痛治疗、伴随疾病及既往止痛治疗情况。
需要明确的是阿片类转换目的是在镇痛和不良反应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 ①如果目前使用的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明显,可更换为等效剂量的其他阿片类药物。
②口服和肠外途径给药之间转换时,[18]。
必须考虑相对效能,以免造成过量或剂量不足阿片药物转换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计算出有效控制疼痛所需服用的目前阿片类药物的24小时总量。
②计算出新阿片类药物的等效剂量。
③如果疼痛得到有效控制,减量25%~50%以减少不同阿片类药物之间的不完全性交叉耐药。
第1个24小时内,充分、快速地滴定剂量以达到镇痛效果。
如果之前的剂量无效,可给予100%的等效镇痛剂量或加量25%。
④将每天需要的新阿片类药物剂量按所需的给药次数平分。
如果需要将其他给药途径转换为芬太尼透皮贴剂,应当注意: ①在使用贴剂前,需先应用短效阿片类药物控制疼痛到较好的状态。
对疼痛不稳定、需频繁调整剂量的患者不推荐使用贴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