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化学染色
细胞化学染色

细胞化学染色细胞化学染色是将形态和功能相结合的细胞科学。
它是在保持完整的细胞形态和细胞结构的前提下,运用化学反应将被检细胞内的各类化学成分和细胞结构及生理活性物质原位地显示。
因而对于探索细胞内的化学成分、生理功能、新陈代谢及细胞生理和病理改变有着重要意义。
血液细胞化学染色的范围一般可分为:蛋白质类(氨基酸、酶)、核酸类、多糖类、脂类、盐类或金属类,采用的方法通常为化学结合和物理溶解及酶-底物反应。
临床评价:1.细胞化学染色的开展,已有数十年的历史。
其在结合细胞形态学的基础上对各类白血病的确诊,对许多血液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帮助,对各种良、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疗效和预后估计提供一定的信息。
2.血液系统各种恶性疾病,特别是急性白血病,因其多为早期分化较差的病理细胞增殖,客观上存在着形态变异、畸形发育,即使是有经验的检验人员仅凭细胞形态也难以避免错误诊断的发生。
如将细胞形态和细胞化学染色相结合,能提高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和较正确地对其分型及亚型分型,即为急性白血病FAB 分型。
3.近年来,由于细胞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超微结构等迅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细胞化学染色这一领域的进展,并出现了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细胞超微化学染色等更新、更准确的检验方法与手段,对探讨各类血液疾病发病原理和观察治疗反应及预后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将细胞免疫化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这三者与细胞化学染色及细胞形态学相结合,对各种白血病进行分型,即成为白血病的MICM分型诊断。
4.细胞化学染色通常应用在各种血液系统疾病特别是对各种急性白血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
但白血病细胞因其呈高度的异质性和多态性,有时即使是同一类型的白血病也可在细胞形态、细胞化学染色结果、细胞免疫表型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所以对各类型白血病作一套较完整的细胞化学是补充了单凭形态对细胞辨认的不足。
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若要对各类型白血病作出比较准确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应尽可能采用多项细胞化学染色或双(多)重染色。
细胞化学染色

颗粒 什么关系
POX
如果原粒出现颗粒POX一定阳性吗?NO 如果幼淋出现颗粒POX一定阴性吗?YES
若POX阳性,肯定是髓系的。 有颗粒+POX阴性 做酯酶双染及免疫分型 (存在一部分是POX阴性的白血病,MDS转白,CML急变,HAL ) 无颗粒+POX阴性 +临床及形态 淋系 (1%做免疫分型,M0)
4.异常细胞MPO的变化 ①分化差的原始粒细胞及原始单核细胞MPO可为
阴性,如M2,并不是所有原始细胞均阳性。M5a, 原始单核细胞常阴性。 ②MDS:原始细胞POX常阴性,发育异常的下阶 段粒细胞POX可为阴性。 ③MDS转白,CML转白,HAL,原始粒细胞POX 可为阴性,但不能诊断为M0,因为原始粒细胞不 像幼稚淋巴细胞,且可能为发育异常,并不是分化 差。 ④反之,如果典型原始粒细胞POX阴性,应考虑到 是否为MDS转化而来。
急性白血病类型鉴别: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阳性率常≥3%,呈现弥散 状,颗粒状或块状阳性;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呈弱阳性(弥散状)或 阴性;
急性淋巴细胞、巨核细胞性白血病:阴性。
急性白血病MPO反应强弱顺序: M3>M2>M6(粒),M4,M1>M5>HAL
2.嗜天青颗粒(紫红色,非特异性颗粒,阿氏颗粒):
干 4、复染:E液20min
积分计算
据兰色颗粒所占胞浆面积、颗粒大小、多少及染色强度来判断。 阴性为胞浆内无兰色颗粒。 正常值:正常人积分一般为40-100分
级别
+ ++ +++ ++++
兰色颗粒占 颗粒大小 胞浆面积 (%)
第三章 细胞化学染色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POX染色 1.中性成熟粒细胞,呈强阳性;2.原始单核细胞,呈阳性;
3.原始单核细胞,呈弱阳性;其他原幼单核细胞呈阴性
一、过氧化物酶(POX)染色
【临床意义】
1.帮助鉴别急性白血病的类型 2.成熟中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 活性增高: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急性淋巴细
其他为阳性。
第三章 第二节 细胞化学染色
第三章 第二节 细胞化学染色
四、过碘酸-雪夫(PAS)反应
【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
1.粒细胞系统 分化差的原始粒细胞呈阴性,分化 好的原始粒细胞至中性分叶核粒细 胞均呈阳性,并随着细胞的成熟而 逐渐增强;嗜酸性粒细胞中颗粒之 间的胞质呈红色;嗜碱性粒细胞中 的嗜碱性颗粒呈阳性。
2.红细胞系统 有核红细胞及红细胞均呈阴性。 3.单核细胞系统 分化差的原始单核细胞呈阴性,
第三章 第二节 细胞化学染色
(二)α-醋酸萘酚酯酶(α-NAE)染色
【临床意义 】
1.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单核系细胞多呈阳性,阳性 反应能被氟化钠抑制。
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原始粒细胞呈阴性或弱阳性, 阳性反应不能被氟化钠抑制。
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早幼粒细胞呈强阳性,阳 性反应不能被氟化钠抑制。
第三章 第二节 细胞化学染色
1.中性成熟粒细胞,呈强阳性;2.晚幼红细胞,呈阴性; 3.单核细胞,呈弱阳性;4.浆细胞,呈阴性
一、过氧化物酶(POX)染色
帮助鉴 别急性 白血病 的类型
临床意义
是辅助判断急性白 血病细胞类型的首选、 最重要的细胞化学染色
成熟中性 粒细胞过 氧化物酶 活性的变 化
第三章 第二节 细胞化学染色
细胞化学染色

18
6、临床意义 (1)正常分布 粒系:早期原粒阴性,晚期原粒及以下各阶段呈 不同程度阳性。 单核系:早期原单阴性,其它阶段皆呈弱阳性。 淋巴、红系、浆细胞、巨核均呈阴性。
精选课件
1919
(2)急性白血病的鉴别诊断 幼稚细胞POX阳性率≥3% :急非淋(AML) 幼稚细胞POX阳性率<3% :急淋(ALL)
至9.2,4℃保存!
(3)作用(基质液): 磷酸萘酚钠
5mg
N-N二甲基酰胺 1ml
Tris-Hcl液
4ml
坚固蓝RR盐
5mg
(4)复染液:1%中性红
精选课件
2222
3.操作步骤 1、新鲜、干燥的外周血或骨髓涂片(标本片及 对照片)加固定剂作用30秒(染缸),水洗待干; 2、滴加作用液,室温染色15min,水洗待干; 3、1%中性红复染1min
过氧化物酶染色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糖原染色 非特异性酯酶染色 特异性酯酶染色 骨髓铁染色
精选课件
77
(一)过氧化物酶(POX)染色
1、原理:
pox
H2O2
O
联苯胺
联苯胺蓝 +
亚硝基铁氰化钠
蓝黑色颗粒
精选课件
88
2.试剂 (1)联苯胺酒精溶液: 取0.3g联苯胺加亚硝基铁氰化钠饱合液(36%)1ml, 再加95%乙醇至100ml,存在于棕色瓶中,可存一年。 (2) 稀过氧化氢(新鲜配制):取50ml蒸馏水加 30%H2O21滴。 (3)瑞吉氏复染液
细胞化学染色检验
申家辉
精选课件
11
一、概述 二、细胞化学染色的基本方法 三、临床应用
精选课件
22
一、概 述
1、概念: 细胞化学染色是细胞学和化学相结合而成的一门
细胞化学染色

细胞化学染色细胞化学染色2011年03月02日老三届极品居认真做事,低调做人。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一、概述细胞化学是组织学的一个分支,是在细胞形态学的基础上研究细胞的生物化学成分,及其定位、定量及代谢功能状态的学科。
在细胞形态学的基础上,运用化学反应的原理对血细胞内的各种生化组成及其代谢产物(酶类、脂类、糖类、铁、蛋白质、核酸等)作定性、定位、半定量分析的方法。
细胞化学染色临床上主要用于:①辅助判断白血病的细胞类型。
白血病的诊断以形态学为基础,但有时仅采用瑞式染色是难以判断白血病细胞的类型的。
不同的细胞系列,其所含的化学物质成分、含量及分布各不相同,随着细胞的分化阶段及病理生理状态变化,这些物质的含量也会发生相应改变。
因此根据细胞化学染色结果的不同,可推断细胞的所属系列。
因此临床上细胞化学染色成为辅助诊断白血病必要的、有力的手段。
②其他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在病理情况下,血细胞的化学物质的成分及含量会发生改变,据此可以辅助疾病的鉴别诊断。
如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铁染色等。
③观察疾病的疗效和预后。
当病理状况纠正后,血细胞的化学物质的成分及含量会发生改变。
④发病机制的研究。
细胞化学染色的基本步骤为固定、显示及复染。
1、固定为了保持细胞结构及化学成分的不变,需要对细胞进行固定。
根据染色的成分不同,选择合适的固定液,使细胞内的蛋白质、酶类、糖等变成不溶性物质。
固定的方法有物理法和化学法,临床常用化学法固定。
物理法包括干燥和火焰固定,化学法包括甲醛、乙醇、甲醇、丙酮等固定。
采用蒸气或液体固定。
(1)蒸气固定:甲醛是常用的固定剂,极易挥发、氧化,常用40%甲醛蒸气固定。
方法为在封闭的玻璃器皿中加入40%甲醛,将涂片血膜朝下,固定5~10分钟。
(2)液体固定:将涂片浸在甲醛、乙醇、甲醇、丙酮等固定液中,也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固定液混合,如10%甲醛甲醇液,甲醛丙酮液等。
细胞(组织)化学和免疫化学染色技术

细胞(组织)化学和免疫化学染色技术细胞化学(cytochemistry)或组织化学(histochemistry),是细胞学(cytology)或组织学与生物化学(biochemistry)相结合的一门科学。
细胞化学染色(cytochemical staining)是在血细胞的原位上研究其化学成分的性质,包括蛋白、脂类、糖类、无机盐和酶等,在保持细胞形态的基础上进行化学的定位、定性及半定量的观察,是血液病形态学诊断中的一个重要手段。
细胞免疫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又称免疫细胞化学或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染色,是鉴定某些细胞或组织的病态细胞(如微小巨核细胞)和白血病的重要的辅助性检验技术。
一、涂片细胞化学和免疫化学染色技术(一)细胞化学染色1.铁染色正常骨髓中存在一定量的贮存铁,以含铁血黄素的形式贮存,多分布在巨噬细胞内,称为贮存铁。
骨髓中幼红和晚幼红细胞含有铁颗粒,为细胞内铁,含内铁的细胞称为“铁粒幼细胞”,少数成熟红细胞也含有小的铁颗粒,称为“铁粒红细胞”。
以上铁质均可用普鲁士蓝反应加以显示。
(1)原理:骨髓内含铁血黄素的铁离子和幼红细胞内的铁颗粒,在盐酸环境下与亚铁氰化钾作用,生成蓝色的亚铁氰化铁沉淀(普鲁士蓝反应),定位于含铁粒的部位。
(2)试剂:铁染色液(临用时配制):200g/L亚铁氰化钾溶液5份加浓盐酸1份混合;复染液:1g/L沙黄溶液。
(3)操作:取新鲜含骨髓小粒的骨髓涂片,于铁染色架上,滴满铁染色液;室温下染色30分钟,流水冲洗,复染液复染30秒;流水冲洗,晾干后镜检。
(4)结果判定1)细胞外铁:细胞外铁呈蓝色的颗粒状、小珠状或团块状,细胞外铁主要存在巨噬细胞胞质内,有时也见于巨噬细胞外。
“-”为涂片骨髓小粒全无蓝色反应;“+”为骨髓小粒呈浅蓝色反应或偶见少许蓝染的铁小珠;“++”为骨髓小粒有许多蓝染的铁粒、小珠和蓝色的片状或弥散性阳性物;“+++”为骨髓小粒有许多蓝染的铁粒、小珠和蓝色的密集小块或成片状;“++++”为骨髓小粒铁粒极多,密集成片。
十五种细胞染色技术

1、酸性品红:酸性品红是酸性染料,呈红色粉末状,能容於水,略溶於酒精(0。
3%)。
是良好的细胞制染色剂,在动物制片上应用很广,在植物制片上用来染皮层、髓部等薄壁细胞和纤维素壁.它跟甲基绿同染,能显示线粒体。
组织切片在染色前先浸在带酸性的水中,可增强它的染色力。
酸性品红容易跟碱起作用,所以染色过度,易在自来水中褪色。
2、刚果红:刚果红是酸性染料,呈枣红色粉末状,能溶於水和酒精,遇酸呈蓝色。
它能作染料,也用作指示剂。
它在植物制片中常作为苏木精或其他细胞染料的衬垫剂。
用来染细胞质时,能把胶制或纤维素染成红色。
在动物组织制片中用来染神经轴、弹性纤维、胚胎材料等。
刚果红可以跟苏木静作二重染色,也可用作类淀粉染色,由於它能溶於水和酒精,所以洗涤和脱水处理要迅速3、甲基蓝:甲基蓝是弱酸性染料,能溶於水和酒精。
甲基蓝在动植物的制片技术方面应用极广。
它跟伊红合用能染神经细胞,也是细菌制片中不可缺少的染料.它的水溶液是原生动物的活体染色剂。
甲基蓝极易氧化,因此用它染色后不能长久保存。
4、固绿:固绿是酸性染料,能溶於水(溶解度为4%)和酒精(溶解度为9%)。
固绿是一种染含有浆质的纤维素细胞组织的染色剂,在染细胞和植物组织上应用极广.它和苏木精、番红并列为植物组织学上三中最常用的染料。
它和苏木精、番红并列为植物组织学上三中最常用的染料。
5。
苯胺蓝:是一种混合酸性染料,平常所用很难有一定的标准。
此染料一般很难溶於水,也不易溶於酒精(1.5%)。
植物制片中可与番红合用,作为组织染色;也可作藻类植物染色。
因为这种染料的成分很不一致,染色效果不易掌握。
6、苏丹Ⅲ:苏丹Ⅲ是弱酸性染料,不溶解於水,呈红色粉末状,易溶於脂肪和酒精(溶解度为0。
15%)。
常用70%酒精中的饱和溶液。
苏丹Ⅲ是脂肪染色剂。
7、苏丹Ⅳ:苏丹Ⅳ是弱酸性染料,也是很好的染脂肪染料,现在多用以代替苏丹Ⅲ,可染树脂、乳汁管、蜡质以及角质等结构,也可使叶绿体染成暗红色。
细胞化学染色基本步骤

细胞化学染色是一种用于检测和显示细胞内特定分子或结构的方法。
以下是一般的细胞化学染色的基本步骤:
1. 样品固定:将待染色的细胞或组织样本固定在载玻片或培养皿中,以保持其形态和结构的稳定。
2. 渗透处理:对样品进行渗透处理,以增加染料进入细胞内部的能力。
常见的渗透剂有甲醇、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
3. 染色操作:根据所需的染色目标,选择适当的染料或抗体进行染色。
染料可以是特定的染色剂,用于显示细胞核、细胞器或特定分子。
抗体可以用于免疫染色,特异性地标记目标分子。
4. 洗涤:在染色完成后,用缓冲液或溶剂进行洗涤,以去除未结合的染料或抗体。
5. 封片或封装:将染色后的样品加入适当的封片剂或封装剂中,通常使用透明树脂或胶水进行固定,以保护样品并保持其结构。
6. 显微观察:将封好的样品置于显微镜下,并使用适当的放大倍数观察和记录染色结果。
可以使用不同的滤光片或激光进行荧光染色的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常血细胞PAS染色 1.原始粒细胞(-) 2.早幼粒细胞(+) 3.中性中幼粒细胞(++) 4.中性晚幼粒细胞(+++)5.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6.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7.嗜碱性粒细胞(+++)8.嗜酸性粒细胞(+++) 9.单核细胞(±) 10.淋巴细胞(++++)
过碘酸-雪夫(PAS)反应
2. 鉴别戈谢细胞和尼曼-匹克细胞 前者阳性,不被L-酒石酸抑制;后者阴性。 3.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鉴别
T淋巴细胞ACP呈阳性反应;
B淋巴细胞ACP呈阴性或弱阳性反应。
多毛细胞白血病酸性磷酸酶染色 多毛细胞呈阳性反应
酯酶染色
中性粒细胞类
根据 酯酶 特异 性高 低分 为:
特异性酯酶(氯乙酸AS-D萘酚酯酶)
呈阳性反应,而加L-酒石酸呈阴性反应。
酸性磷酸酶(ACP)染色
【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
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巨核细胞、血小板、
浆细胞、巨噬细胞均呈阳性。
酸性磷酸酶(ACP)染色
【临床意义 】
1. 诊断多毛细胞白血病
多毛细胞呈阳性(常呈强阳性),阳性反应不被L-酒 石酸抑制。
CLL的淋巴细胞和恶性淋巴瘤细胞ACP染色也可呈阳性, 但可被L-酒石酸抑制。
PAS染色A、CLL;B、ALL 原始、幼稚淋巴细胞均阳性,呈粗颗粒状阳性 幼稚红细胞 阴性
酸性磷酸酶(ACP)染色
【原理】
偶氮偶联法:
血细胞内的酸性磷酸酶在酸性(pH 5.0)条件下
水解基质液中的磷酸萘酚AS-BI,释放出萘酚AS-BI, 后者与基质液中的重氮盐偶联形成不溶性的有色沉淀, 定位于细胞质内酶所在的部位。
4.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呈阳性,原始单核及幼稚单核细胞呈阴性。 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病细胞均呈阴性。
(一)氯乙酸AS-D萘酚酯酶(NAS-DCE)染色 【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
【临床意义 】
1、鉴别M6与巨幼细胞性贫血:
M6:幼红细胞 PAS 强(+),积分率明显↑。
巨幼贫、再障:幼红细胞(-)。 2、鉴别三种急性白血病 急粒:(-)。 急淋:强(+), 急单:(+),强弱不定。 3、鉴别戈谢病和尼曼-匹克病 戈谢细胞 强(+),
尼曼-匹克细胞呈(-~弱+)。
糖原染色(PAS染色) A、AML-M6(+); B、MA(-)
酶所在的部位。
本试验常用的重氮盐为坚牢紫酱GBC,形成的有色
沉淀为红色。
(一)氯乙酸AS-D萘酚酯酶(NAS-DCE)染色 【临床意义 】
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原始粒细胞呈阳性或阴性。 早幼粒细胞呈强阳性。 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3.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乎呈阴性。
原始单核及幼稚单核细胞几
原始粒细胞及早幼粒细胞 白血
• 3、普鲁士蓝法:细胞内、外铁与酸性亚铁 氰化钾作用,形成蓝色亚铁氰化铁沉淀。 • 4、雪夫反应:过碘酸氧化细胞内糖类中乙 二醇基形成乙醛基,醛基与雪夫试剂作用, 使无色品红形成红色沉淀。 • 5、金属沉着法 • 其他尚有物理学方法,如脂溶性染料染色 (显示脂质)、荧光显示、放射自显影以 及体外活体染色亦常用于临床血液细胞学 诊断。
• (三)细胞化学定量
• 粗略估量,以染色反应的强弱,受色的深浅, 人为地区别为阴性和各种程度的阳性。 • 百分法,只能反映细胞阳性率,不能反映受 色强弱。 • 积分法,是常用的半定量法,将等级估量与 百分率相结合它既反映了细胞阳性率的高低, 又反映了细胞受色的强弱。
•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细胞化学染色方 法 • 这些方法学在白血病的鉴别诊断上具 有重要意义。
• 固定有物理法与化学法,
• 物理法为干燥和火焰固定,
• 化学法最常用的是甲醛、乙醇、 丙酮和醋酸等。
(二)显示
1、偶氮偶联பைடு நூலகம்:利用人工合成的酶底物,
在酶作用下,产生分解产物,再与重氮盐
结合引起偶氮偶联,使其形成不溶性的偶
氮色素,以此证明酶的存在。
2、联苯胺法: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中的过氧 化物酶作用于过氧化氢,释放新生态氧, 使无色的联苯胺形成蓝色沉淀。
项目三 细胞化学染色
第一节
定义
概
述
细胞化学染色
细胞学和化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科学, 是以细胞形态学为基础,结合运用化学反应
的原理对血细胞内的各种特定的化学成分
(如酶类、酯类、铁、蛋白质、核酸等),
作定性、定位、半定量分析的方法。
原粒
原单
原淋
POX 染 色
+
弱+
-
血细胞化学染色流程
• (一)固定
常用细胞化学染色
过氧化物酶染色 (POX) 苏 丹 黑 染 色(SBB)
酯 酶 染 色(SE、NSE)
糖原染色(过碘酸-雪夫反应)(PAS)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AP) 酸性磷酸酶染色(ACP) 铁 染 色
过碘酸-雪夫(PAS)反应 【原理】
含乙二醇基的多糖
(-CHOH-CHOH)
过碘酸
双醛基 + 无色品红
(雪夫试剂)
(-CHO-CHO)
紫红色化合物
( 定位于胞浆中)
称过碘酸-雪夫(PAS)反应,以前又称为糖原染色
【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
过碘酸-雪夫(PAS)反应
【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
1、粒系:原粒(-),以后阶段(+) 且越成熟阳性越强,阳性率达67.2%, 嗜酸(浆)、嗜碱(颗粒) (+) 2、淋巴系:原淋(+)或(-),成熟(+) 阳性率10-50%,多20% ; 3、红系:呈(-); 4、巨核细胞:呈强(+)。 5、单核系:分化差原单(-),其他弱(+)。
酸性磷酸酶(ACP)染色
【原理】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 用相同方法制备两份基质液,一份加入适量的L-
酒石酸(左旋酒石酸),另一份不加酒石酸。取两张相
同标本的涂片,分别用这两种不同的基质液做酸性磷 酸酶染色。 如果血细胞内的酸性磷酸酶耐L-酒石酸,两张涂 片均呈阳性;如不耐L-酒石酸,不加L-酒石酸的涂片
酸性酯酶(酸性α- 醋酸萘酚酯酶 ) α- 醋酸萘酚酯酶 中性酯酶 醋酸AS-D萘酚酯酶
pH值不同
非特异性酯酶
单核巨噬细胞类
碱性酯酶( α-丁酸萘酚酯酶 )
(一)氯乙酸AS-D萘酚酯酶(NAS-DCE)染色 【原理】
血细胞内的氯乙酸AS-D萘酚酯酶水解基质液中的 氯乙酸AS-D萘酚,产生AS-D萘酚,进而与基质液中的 重氮盐偶联形成不溶性的有色沉淀,定位于细胞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