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血细胞化学染色原理及应用

常用血细胞化学染色原理及应用
常用血细胞化学染色原理及应用

常用血细胞化学染色原

理及应用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常用血细胞化学染色原理及应用

(1)过氧化物酶染色的原理和临床意义(POX)

[原理]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胞浆中含有的过氧化物酶能将底物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新生态氧,它将四甲基联苯胺氧化为蓝色联苯胺。后者进一步变成黑色化合物,沉积于胞质内。

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1.粒细胞系---原粒大多数呈阴性反应,有点渴出现少量蓝黑色颗粒。自早幼粒致成熟中性郡城阳性反应,细胞月成熟,阳性越强。中性分叶核强阳性,嗜酸性粒细胞阳性反应最强,其阳性颗粒比中性粗大,有折光性。定位于胞质内。嗜碱性粒细胞呈阴性反应。

2.单核细胞系-原始单核呈阴性反应,幼稚单核及单核呈弱阳性,阳性颗粒少而细小,均匀分布,有时也可呈阴性反应。

3.红细胞系、淋巴细胞系、巨核细胞系、浆细胞系---均呈阴性。有的巨噬细胞可呈阳性。

(2)过碘酸-雪夫染色的原理和临床意义(PAS)

[原理]过碘酸-雪夫又称糖原染色。胞浆内存在的糖原或多糖类物质(如黏多糖、黏蛋白、糖蛋白、糖酯等)中的乙二醇基经过碘酸氧化,转变为二醛基,与雪夫试剂中的无色品红结合,形成紫红色化合物而沉积于胞浆中糖原类物质所存在的部位。该反应称为过碘酸-雪夫(PAS)阳性反应。

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1.粒细胞系-----原粒细胞多呈阴性,至早幼粒至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呈阳性反应,并随细胞熟,阳性反应的强度逐渐增强。嗜酸粒细胞本身不着色,而颗粒之间的胞浆呈红色,嗜碱粒细胞为阳性反应,阳性物质为大小不一的紫红色颗粒。

2.单核细胞系---原单位阴性,幼单为(+)阳性反应,单核细胞为(+)~(++)阳性反应。

3.淋巴细胞系---大多数淋巴细胞为阴性反应,少数淋巴细胞可为(+)阳性反应。

4.红细胞系----红细胞系的各个阶段皆呈阴性反应。

5.巨核细胞系--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呈弥散性和粗大颗粒状强阳性反应。

6.其他----浆细胞呈阴性反应,少数呈较弱阳性。巨噬细胞可呈阳性反应。均定位于胞质内。

1

[临床意义]

1)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

红白血病的幼红细胞PAS染色多呈阳性反应,阳性率高,反应强;成熟红细胞有时亦可为阳性;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原、幼淋巴细胞PAS染色多为红色颗粒或块状阳性反应;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原粒细胞呈阴性或胞质呈弥漫淡色阳性反应;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异常早幼粒细胞的PAS染色为阳性反应;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原、幼单核细胞PAS染色阳性反应呈弥漫分布的红色细颗粒,巨核细胞白血病原巨核细胞PAS染色呈阳性或强阳性反应,表现为红色颗粒或块状。

2)各类贫血的鉴别MDS、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曾称地中海贫血)的幼红细胞PAS染色多为阴性反应,有时可出现阳性反应;巨幼红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再障的幼红细胞PAS染色为阴性。

3)其他细胞类型的鉴别戈谢细胞呈强阳性反应;尼曼-匹克细胞PAS染色为弱阳性,空泡中心阴性。非霍奇金淋巴细胞PAS染色呈阳性反应;R-S细胞则为弱阳性或阴性反应。骨髓内转移的腺癌细胞PAS染色呈强阳性反应,表现为红色颗粒或块状。

(3)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的原理和临床意义(偶氮耦联法)(NAP)

[原理]中性粒细胞内碱性磷酸酶在时,能水解磷酸萘酚钠,释放出磷酸与萘酚,再以重氮盐与萘酚耦联成不溶性有色沉淀于胞质内酶所存在的部位。

阳性—(+)1分:胞质见浅红色,无颗粒或有少量细小颗粒但小于胞质1/4面积。

(++)2分:胞质见红色,有较粗红色颗粒但小于胞质1/2面积。

(+++)3分:胞质见粗大红色颗粒,可达胞质面积3/4以上。

(++++)4分:胞质见粗大深红色颗粒,达胞质全部面积甚至可掩盖于胞核上。

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1.碱性磷酸酶主要存在于成熟中性粒细胞,除巨噬细胞可呈阳性反应外,其他细胞均呈阴性反

应。

2.成熟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的计算100(包括分叶核和杆状核粒细胞),参考值为7-

51。

[临床意义]

生理变化:①新生儿高,老年低;②应激状态可增高;③月经前期高,行经后降低;④妊娠后逐月增高

NAP积分增高:

1.细菌感染,凡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活力显着升高;病毒感染无明显变化。鉴别细菌性感染和病毒感染。

2.慢粒NAP积分明显减低,常为“0”,缓解时上升。类白血病,由化浓性球菌引起的类白反应,NAP活力明显升

高。鉴别慢粒和类白血病反应及观察慢粒疗效。

3.急性粒细胞白血病NAP减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可见NAP中度增加,鉴别急粒和急淋。

4.急单减低。

5.再生障碍性贫血,NAP活力持续增加,经治疗缓解时可有下降趋势。对再障的诊断疗效观察和估计病情均有一

定意义。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NAP减低,可鉴别PNH和再障。

6.真性红细胞增多症,NAP活力持续增加,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NAP无明显变化,鉴别真红和继发红细胞增多

症。

7.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NPA减低。

8.红白血病NAP减低,镰形细胞型贫血,家族地磷酸酶血症减低;慢淋、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和

红血病增高。

9.其它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雌激素、和ACTH后NAP增高。

(4)氯乙酸AS-D萘酚酯酶染色的原理和临床意义NAS-DCE

[原理]细胞内的氯乙酸AS-D萘酚酯酶(NAS-DCE)水解基质液中的氯乙酸AS-D萘酚,产生AS-D萘酚,进而与基质液中的重氮盐偶联形成不溶性的有色沉淀,定位于细胞质内酶所存在的部位。

3

正常细胞反应:

1.粒细胞系---中性粒细胞(除原粒细胞外)均可呈阳性或强阳性,且酶活性并不随细胞成熟而增强,定位于胞浆内。嗜酸粒细胞为阴性和弱阳性,嗜碱为阳性。

2.单核为阴性,个别阳性。淋巴细胞系、浆细胞系、幼红细胞系、血小板均呈阴性。

[临床意义]

临床上主要用于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白血病性原粒细胞可出现阳性反应;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白血病性细胞为阴性反应;

(5)α-醋酸萘酚酯酶染色的原理和临床意义(α-NAE)

[原理]血细胞中的α-醋酸萘酚酯酶(α-NAE)水解基质液中的α-醋酸萘酚,释放出α-萘酚,进而与基质液中的重氮盐偶联形成不溶性的有色沉淀,定位于细胞质内酶所在的部位。

正常细胞阳性反应:

1.粒细胞系----各期粒细胞均为阴性,少数粒细胞可呈阳性反应,不被NaF抑制。

2.单核细胞系—原单为阴性或弱阳性,单核和幼稚单核为阳性,被NaF抑制。

3.巨核细胞系--巨核细胞和血小板为阳性。

4.其他红细胞系-----幼红和淋巴一般为阴性,少数可可呈弱阳性,不被NaF抑制,浆细胞阴性。

[临床意义]主要用于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单核细胞阳性受氟化钠抑制,其他不受抑制。

(6)碱性α-丁酸萘酚酯酶染色的原理和临床意义α-NBE

[原理]细胞内的α-丁酸萘酚酯酶(α-NBE)在pH碱性条件下水解基质液中的α-丁酸萘酚,释放出α-萘酚,后者与基质液中的重氮盐耦联形成不溶性的有色沉淀,定位于细胞质内酶所存在的部位。本试验常用的重氮盐为坚牢紫酱GBC,形成的有色沉淀为红色。α-NBE主要存在于单核细胞中,其阳性产物能被氟化钠抑制,而其他细胞系列的阳性产物不能被氟化钠抑制。

4

正常细胞阳性反应:

1.粒细胞系----各期粒细胞均阴性。

2.单核细胞系—分化差的原单阴性,分化好的原单阳性,幼稚及成熟单核细胞呈阳性,被NaF抑制。

3.淋巴细胞----T、非T非B淋巴细胞可呈阳性,B淋巴细胞阴性。

4.其他细胞——幼红细胞、巨核细胞系、浆细胞均呈阴性或弱阳性。组织细胞可以呈阳性,但不被NaF抑制。

[临床意义]与α-NAE临床意义相同,敏感性不如α-NAE,而特异性较差,是急性白血病常用的化学染色。

(7)酸性磷酸酶染色的原理和临床意义

[原理]细胞内的酸性磷酸酶在酸性条件下,将基质中的磷酸萘酚AS-BI水解,释出萘酚AS-BI,再与重氮盐耦联,形成不溶性有色沉淀,定位于胞浆中。

[临床意义]

1)白血病类型鉴别多毛细胞白血病的多毛细胞ACP染色呈强阳性或中度阳性反应,并耐L-酒石酸抑制作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淋巴瘤的淋巴细胞ACP染色也可阳性,但可被L-酒石酸抑制,有助于与多毛细胞鉴别。

2)鉴别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ACP染色呈阳性反应;B淋巴细胞ACP染色呈阴性反应。

3)戈谢细胞和尼曼-匹克细胞的鉴别

戈谢细胞ACP染色呈强阳性反应;尼曼-匹克细胞呈阴性或弱阳性反应。

(8)酯酶双染色的原理和临床意义

[原理]血细胞内的醋酸AS-D萘酚酯酶与重氮盐偶联,形成不溶性蓝色沉淀,定位于胞质内。氟化钠抑制试验是以相同方法制备2份基质液,其中一份加入适量NaF,另一份不加NaF作对照。将已固定的2张相同标本的涂片混入这2种不同基质液中,分别作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属于非特异性酯酶染色。

用油镜观察计数100或200个被检细胞,分别计算出抑制前和抑制后的阳性率和阳性积分,按下述公式计算出抑制率。

抑制率(%)=(抑制前阳性率或阳性积分-抑制后阳性率或阳性积分)/抑制前阳性率或阳性积分×100

5

[临床意义]

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除单核细胞被NaF抑制,都不受抑制。都阳性。

(9)骨髓铁染色的原理和临床意义

[原理]骨髓中的含铁血黄素(细胞外铁)和幼红细胞胞内的铁与酸性亚铁氰化钾发生普鲁士蓝反应,形成蓝色的亚铁氰化铁沉淀,定位于细胞内外铁存在的部位。

细胞外铁:观察骨髓小粒重点铁,呈弥散蓝色、颗粒状、小珠状或块状。分为(-)、(+)、(++)、(+++)、(++++)细胞内铁:观察100个中幼红细胞和晚幼红细胞计算出铁粒幼细胞的百分比。根据蓝色铁粒的多少分为Ⅰ型、Ⅱ型、Ⅲ型、Ⅳ型及环铁粒幼红细胞(指幼红细胞胞质内蓝色颗粒在6颗以上,围绕核周二分之一以上者)。

1.正常人骨髓细胞外铁为+-++。

2.大多数为++铁粒幼细胞阳性率为19%-44%。铁染色(ironstain;IS)中的细胞外铁反映骨髓中铁的储存

量,细胞内铁反映骨髓中可利用铁的量。

[临床意义]

1)鉴别缺铁性贫血骨髓细胞外铁减少甚至消失,铁粒幼细胞的阳性率明显减低,经有铁剂治疗后,细胞外铁增多。作为诊断缺铁性贫血及指导铁剂治疗的方法。

2)有助于铁粒幼细胞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铁粒幼细胞贫血时出现较多的环形铁粒幼细胞,铁粒幼细胞也增多,所含的铁颗粒数目也较多,颗粒也粗大,有时还可见铁粒红细胞。作为诊断铁粒幼细胞贫血的重要方法。

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铁粒幼细胞的百分比可增高,其所含铁颗粒的数目可增多,环铁粒幼细胞常见。

4)非缺铁性贫血如溶血贫、营养性巨幼贫、再障和白血病细胞外铁正常或增高,铁粒幼细胞正常或增高,。

5)感染、肝硬化、慢性肾炎及尿毒症、血色病及多次输血后,骨髓细胞外铁增加。

6

几种常用的染色方法

几种常用的染色方法 1.美蓝染色法??? 在已干燥、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适量的美蓝染色液,经1—2min,水洗,沥去多余的水分,吸干或烘干,镜检。 2.革兰氏染色法?? (1)在已干燥、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经1—2min,水洗。 (2)加革兰氏碘溶液于抹片上媒染,作用1—3min,水洗。 (3)加95%酒精于抹片上脱色,约30s---1min,水洗。 (4)加碱性复红液(或沙黄或稀释石炭酸复红液)复染10---30s,水洗。(5)吸干或烘干,镜检。革兰氏阳性菌呈蓝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3.抗酸性染色法 (1)在已干燥、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较多量的石炭酸复红染色液,在玻片下以酒精灯火焰缓缓加热,至发生蒸汽即止,维持微微发生蒸汽,经3—5min,水洗。 (2)用3%盐酸酒精脱色,直至标本无色脱出为止,充分水洗。 (3)用美蓝染色液复染约1min,水洗。 (4)吸干或烘干,镜检。抗酸性细菌呈红色,非抗酸性细菌呈蓝色。 以下方法也可:即在干燥、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石炭酸复红染色1min,水洗,用1%美蓝染色液复染约20s,水洗。 对光观察,标本务必全呈蓝色,在火焰上烘干、镜检。抗酸性细菌呈红色,非抗酸性细菌和背景呈蓝色。 4.瑞氏染色法 (1)抹片自然干燥后,滴加瑞氏染色液于其上,为了避免很快变干,染色液可

稍多加些,或看情况补充滴加,经1—3min,加约与染液等量的中性蒸馏水或PBS 液,轻轻晃动玻片,使与染液混匀,约3min左右,直接用水冲洗(不可先将染液倾去),吸干或烘干、镜检。细菌染成蓝色,组织、细胞等物呈其它颜色。(2)另一方法? 抹片自然干燥后,按涂抹点大小,盖上一块略大的清洁滤纸片,在其上轻轻滴加染色液,至略浸过滤纸,并看情况进行补滴,维持不使变干;染色3--5min,直接用水冲洗,吸干或烘干、镜检。此法使染色液经滤纸过滤,可大大避免沉渣粘附于抹片上影响镜检观察。 5.姬姆萨染色法 (1)于5ml新煮过的中性蒸馏水中滴加5—10滴姬姆萨氏染色液原液,即稀释成为常用的姬姆萨氏染色液。 (2)抹片经甲醇固定干燥后,在其上滴加足量的染色液或将抹片浸入盛有染色液的染色缸中,染色30min,或者染色数小时至24h,取出水洗,吸干或烘干、镜检。细菌呈蓝青色,组织、细胞等呈其它颜色。视野常呈淡红色。 6.克利特氏荚膜染色法 (1)染色液配制 ①美蓝溶液? 美蓝1g,95%酒精10ml,蒸馏水100ml。将美蓝溶于酒精内,再加蒸馏水混合。 ?②碱性复红溶液? 碱性复红0.03g,95%酒精1ml,蒸馏水99ml。将碱性复红溶于酒精内,再加蒸馏水混合。 (2)染色法 ①涂片经火焰固定后,滴加美蓝溶液,将玻片至火焰上面加热至发生蒸汽为止。 ②水洗,以碱性复红溶液复染15—30s。 ?③水洗后、吸干、镜检。 ④染色后,菌体呈蓝色,荚膜呈红色。 ?7.结晶紫福尔马林荚膜染色法

细胞化学染色

细胞化学染色检验前言 细胞化学是细胞和化学相结合的一门科学。细胞化学染色是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应用涂片染色的方法,观察细胞的化学成分及其变化的重要方法。在病理情况下,血细胞的化学成分可发生改变。因此,细胞化学染色不仅对研究血细胞的代谢活动、生理功能,而且对生理和病理情况下血细胞的化学成分的变化、各种类型血细胞的鉴别、某些血液病的鉴别诊断、疾病的疗效观察以及发病机制的探讨均有重要意义。研究血细胞的化学物质较多,如各种酶类、脂类、糖元、铁等。下面主要介绍血液学中常用的一些细胞化学染色方法。 瑞氏染色法: 瑞氏染色液的配制: 瑞氏染料(粉)1g 纯甲醇60ml 将染料放在乳钵内加少量甲醇研磨使染料溶解,然后将已溶解得倒入洁净的玻璃瓶内,剩下未溶解的再加少量甲醇研磨,如此继续操作,直到全部染料溶解及用完甲醇为止。制配好的染液保存于温室中一周便可应用。新鲜配制的染液偏碱性,放置后可呈酸性,染液储存愈久染色愈好。 缓冲液的配制及其作用: 1% KH2PO4 (即1g KH2PO4+100ml蒸馏水) 30ml 1% Na2HPO420ml 加蒸馏水至1000ml PH 6.4~6.8 过氧化物酶染色 一、原理: 细胞中的过氧化物酶(POX)分解底物过氧化氢(H2O2)产生新生态氧,后者使

联苯胺氧化为联苯胺蓝沉淀而定位于POX活性部位。 二、过氧化物酶染色法染液的配制: (1)联苯胺(Benzidine)0.3g 95%乙醇(Ethye alcohol)99ml 36%亚硝基铁氰化钠(Sodium Nitroprusside)1ml (0.36g+1ml蒸馏水,置于37℃水浴箱中促溶。) (2)30%mlml过氧化氢溶液: 30%双氧水,吸取一滴约0.05ml放入50ml蒸馏水内,每次用时必须新鲜配制。 三、结果判断: 细胞质中有蓝色颗粒的为阳性细胞。 四、临床意义: 粒细胞中除早期原粒细胞呈阴性反应外,晚期原粒细胞及以后各阶段粒细胞均呈阳性反应,细胞越成熟反应越强。 单核系细胞:原单核细胞呈阴性反应,幼单核细胞及成熟单核细胞多呈弱阳性反应。淋巴系.巨核系.红系细胞均呈阴性反应。POX反应主要用于白血病的鉴别。(一)过氧化物酶染色阳性急性原粒细胞性白血病(M1、M2型)、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M3型)急性粒单细胞性白血病(M4型)、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M5型)、急性红白血病(M6型)均可呈阳性反应,阳性率>3%。M3型阳性反应最强,M5型反应最弱。 (二)过氧化物酶染色阴性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巨核细胞性白血病(M7型)成阴性反应。阳性率<3%。部分M1型、M5a型可呈阴性反应,M6型的幼红细胞成阴性反应。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 一、原理:细胞内碱性磷酸酶能分解磷酸萘酚AS-BI为磷酸和芳基萘酰胺,后者与

核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时抗原修复方法的选择_张富军

第31卷第2期2010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J our nal of Xi πan J iaot ong U niversity (Medical Scie nces )V ol.31No.2Mar.2010 ◇技术方法◇ 核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时抗原修复方法的选择 张富军,任 娟,王飞苗,吕社民,李冬民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系,陕西西安 710061)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抗原修复法对DA.1U 大鼠肝组织内核受体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应用微波修复法、高压修复法、酶修复法和高压加酶修复法对DA.1U 大鼠肝组织切片进行修复,然后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DA.1U 大鼠肝组织内核受体L XR 2α、L XR 2β、PPAR 2γ和FXR 经高压抗原修复后,染色阳性强度较其他修复方法明显增强,而且定位较佳。结论 在核受体免疫组化染色中高压抗原修复法染色效果优于其他抗原修复法。关键词:核受体;免疫组织化学;抗原修复 中图分类号:R329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259(2010)022******* Selection of antigen retrieval methods in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of nuclear receptors ZHAN G Fu 2jun ,REN J uan ,WAN G Fei 2miao ,L ΒShe 2min ,L I Dong 2min (Depart ment of Genetics and Molecular Biology ,Medical School of Xi π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 πan 710061,China )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 he eff ects of diff ere nt met hods of antige n ret rieval on t he results of immunohist ochemical staining of nuclear recep t ors. Methods A ntige ns were ret rieved by using microwave oven , aut oclave ,e nzyme and aut oclave plus e nzyme ,respectively ,in liver sections f rom DA.1U rats ,f ollowed by immunohist ochemical staining. Results Af ter a ntige n ret rieval wit h aut oclave ,t he p ositive staining inte nsity of nuclear recep t ors L XR 2 α,L XR 2β,PPAR 2γa nd F XR in t he liver sections f rom DA.1U rats was enhanced obviously ,a nd t he location of nuclear recep t ors was better by using t his met hod t han t he ot hers. Conclusion In t he immunohist ochemical staining of nuclear recep t ors ,using aut oclave t o ret rieve a ntige ns is t he best met hod. KE Y WOR DS :nuclear recep t or ;immunohist oche mical staining ;a ntige n ret rieval 收稿日期:2009202224 修回日期:200920322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30400249,30571725,30630058); 陕西省国际合作项目(No.20072kw 206);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2004C256) Supported by t 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30400249,30571725,and 30630058),Interna 2tional Cooperation Foundation of Shaanxi Province (No.20072kw 206)and t 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Shaanxi Province (No.2004C256). 通讯作者:李冬民.E 2mail :lidongm @https://www.360docs.net/doc/5e18345105.html, 作者简介:张富军(19632),男(汉族),实验师. E 2mail :zfj @https://www.360docs.net/doc/5e18345105.html, 核受体在生物体内广泛分布,与配体结合后活化,调控基因的表达,在机体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等生 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核受体L XR 2α、L XR 2 β、PPAR 2γ和FXR 在糖、脂代谢调控中起重要的作用,参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根据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用标记的特异抗体对组织细胞内抗原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研究。甲醛溶液固定导致许多抗原决定簇被掩盖,不能与抗体很好结合。核受体位于核 内,镜下观察染色结果时,若隐若现,抗原表达不均匀。为了解决该问题,使抗原决定簇能很好的暴露出来,我们采取了微波修复法、高压热修复法和酶修复法等。抗原修复方法对DA.1U 大鼠肝组织切片进行修复;比较分析不同抗原修复法对DA.1U 大鼠肝组织内核受体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影响。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Olymp us DP71图像分析仪。 L XR 2α、L XR 2β、PPAR 2γ和FXR 抗体购自Abcam 公司;免疫组化(SP 法)试剂盒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2 组织材料 病理切片来自DA.1U 大鼠糖尿病 模型肝组织,经40g/L 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连续切片,5μm 厚,每个蜡块各切5片。 1.3 抗原修复 组织切片常规脱蜡至水,3%(体积 分数)H 2O 2灭活内源性过氧化物酶,0.02mol/L

最新GUS组织化学染色

GUS组织化学染色 1. 实验原理 适宜的反应条件下,β-葡聚糖苷酶(GUS)可将X-Gluc水解成蓝色物质,因此具有GUS活性的部位或位点呈现蓝色或蓝色斑点,可用肉眼或显微镜观察到。 2.实验材料 1)转基因烟草叶片或试管苗 2)非转基因烟草的叶片或试管苗(阴性对照) 3.药品试剂 1) X-Gluc,用N-N-二甲基酰胺配成20mM的贮存液,分装成每管100μL,保存于-20℃。 2) 底物溶液(染色液): 3) 1mM X-Gluc加入100mM磷酸钠缓冲液(pH=7.0),缓冲液中含10mM ED TA-Na2,1-5mM K3[Fe(CN)6](铁氰化钾),1-5mM K4[Fe(CN)6](亚铁氰化钾),0.001%(V/V)Triton X-100 4.实验器材 小药瓶,培养皿,培养箱(37℃),微量移液器 5.实验步骤 1) 将准备好的叶片放入小药瓶,加入染色液浸没试材,封好盖子; 2) 37℃培养箱中温育1小时至过夜; 3) 将浸染过的试材转入70%或95%乙醇中脱色2-3次(除去叶绿素),至阴性对照材料呈白色为止。 6.结果 叶片上GUS活性的部位或位点呈现蓝色或蓝色斑点。 先用DMSO溶解X-GLUC 好像是100mg/2ml PBF 94ML+X-GLUC 0.1ML+TRIT ION X-100 2ML +FE2+ 2ML+ FE3+ 2ML https://www.360docs.net/doc/5e18345105.html,/plsc/labs/sherrierlab/Methods_pdf/microscopy/Protocol%2 0for%20Fluorescent%20GUS%20Staining%20of%20Root%20Nodules.pdf https://www.360docs.net/doc/5e18345105.html,/stockingerlab/Protocols/GUS-HistochemicalS taining.pdf https://www.360docs.net/doc/5e18345105.html,/langdalelab/protocols/misc/Dex_induc_GUS_stain.p df Gus staining 1. Excise root and leaf segments, wash with 100mM potassium phosphate buffer (pH7.0) for 3 times.

细胞染色方法总结

Hoechst染色:hoechst可以穿过活细胞膜与细胞核结合(主要为凋亡活细胞)在紫外光下将核染为蓝色. Hoechst染细胞核会影响共聚焦显微镜对该样本其他荧光的观察效果.hoechst 有hoechest33342和hoechst33258两种hoechsts33258,hoechst33342二者区别不大,但是hoechst33342对细胞的毒性作用更小一些,所以一般来说hoechsts33258用于细胞固定后再染色,而hoechst33342则可以对活细胞直接进行染色! 染色步骤 PI (Propidium Iodide碘化丙啶)染色:是一种可对DNA染色的细胞核染色试剂,常用于细胞凋亡检测.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 PI)是一种核酸染料(红色),它不能透过完整的细胞膜,但凋亡中晚期的细胞和坏死细胞由于细胞膜通透性的增加,PI 能够透过细胞膜而使细胞核染红.用PI单一染色观测培养细胞,只能表示细胞的坏死情况,而不是凋亡(当然晚期凋亡PI亦可着色)。但是如果您只是想知道细胞的死亡情况,而不是仔细区分坏死或凋亡,那么PI单一染色也可以。但是如果您一定要认定细胞的凋亡,那么PI单一染色显然不够! annexin-v染色细胞凋亡早期,细胞膜标志发生改变.其中,磷脂酰丝氨酸(Annexin-V,PS)外翻,Annexin-V 在Ca+存在的条件下与其高亲和力特异性结合.这样,Annexin-v 染色阳性,表示细胞处于早期凋亡状态.Annexin-V结合不同的荧光抗体,就可以利用流式细胞仪、荧光显微镜以及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检测细胞凋亡的发生。Annexin V用FITC标记发绿色荧光;如果用PE标记就发红色荧光。 JC-1染色JC-1是一种阳离子染料,可以在线粒体内聚集,低浓度时主要以单体(monomer)存在,发射光以绿光(~525nm)为主;而在高浓度时则可以形成多聚体(aggregation),发射光以红光(-590nm)为主。线粒体本身存在一定的极性(polarization),其外膜为负极,内膜为正极。电位差由Ca2+、Na+和H+流调控。当线粒体状态良好时对JC-l摄取量少,因而在线粒体内主要以单体的形式存在绿光强度/红光强度的比值较高。在线粒体发生去极化(depolarization)时,线粒内JC-l的浓度较高,多以多聚体的形式存在,绿光强度/红光强度的比值降低。JC-1染色的绿光强度/红光强度仅取决于线粒体的膜电势(membrane potential),而与线粒体的形态、体积和密度都无关,因而能更好地反映线粒体的功能状态。由于凋亡发生的早期存在线粒体的去极性,因此,JC-1染色被用于检测凋亡的早期发生。其实验方法如下。 JC-l染色非常简单。首先可将成品JC-1以DMSO配成储存液(1~5mg/ml),储存于-20℃,用时以培养液稀释至10ug/ml终浓度。对贴壁细胞可以直接弃去培养液,漂洗细胞后直接加入染色液,10-30min后在荧光显微镜下或者激光共聚焦 下观察。线粒体状态好时细胞以绿色为主,当红光信号增强时,红绿相叠,以橙色为主。该染色运用于悬浮细胞时还可以通过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收集红/绿信号强度,计算其强度比。

几种常用的染色方法精编版

几种常用的染色方法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几种常用的染色方法 1.美蓝染色法在已干燥、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适量的美蓝染色液,经1—2min,水洗,沥去多余的水分,吸干或烘干,镜检。 2.革兰氏染色法 (1)在已干燥、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经1—2min,水洗。 (2)加革兰氏碘溶液于抹片上媒染,作用1—3min,水洗。 (3)加95%酒精于抹片上脱色,约30s---1min,水洗。 (4)加碱性复红液(或沙黄或稀释石炭酸复红液)复染10---30s,水洗。(5)吸干或烘干,镜检。革兰氏阳性菌呈蓝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3.抗酸性染色法 (1)在已干燥、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较多量的石炭酸复红染色液,在玻片下以酒精灯火焰缓缓加热,至发生蒸汽即止,维持微微发生蒸汽,经3—5min,水洗。 (2)用3%盐酸酒精脱色,直至标本无色脱出为止,充分水洗。 (3)用美蓝染色液复染约1min,水洗。 (4)吸干或烘干,镜检。抗酸性细菌呈红色,非抗酸性细菌呈蓝色。 以下方法也可:即在干燥、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石炭酸复红染色1min,水洗,用1%美蓝染色液复染约20s,水洗。 对光观察,标本务必全呈蓝色,在火焰上烘干、镜检。抗酸性细菌呈红色,非抗酸性细菌和背景呈蓝色。 4.瑞氏染色法

(1)抹片自然干燥后,滴加瑞氏染色液于其上,为了避免很快变干,染色液可稍多加些,或看情况补充滴加,经1—3min,加约与染液等量的中性蒸馏水或PBS液,轻轻晃动玻片,使与染液混匀,约3min左右,直接用水冲洗(不可先将染液倾去),吸干或烘干、镜检。细菌染成蓝色,组织、细胞等物呈其它颜色。 (2)另一方法抹片自然干燥后,按涂抹点大小,盖上一块略大的清洁滤纸片,在其上轻轻滴加染色液,至略浸过滤纸,并看情况进行补滴,维持不使变干;染色3--5min,直接用水冲洗,吸干或烘干、镜检。此法使染色液经滤纸过滤,可大大避免沉渣粘附于抹片上影响镜检观察。 5.姬姆萨染色法 (1)于5ml新煮过的中性蒸馏水中滴加5—10滴姬姆萨氏染色液原液,即稀释成为常用的姬姆萨氏染色液。 (2)抹片经甲醇固定干燥后,在其上滴加足量的染色液或将抹片浸入盛有染色液的染色缸中,染色30min,或者染色数小时至24h,取出水洗,吸干或烘干、镜检。细菌呈蓝青色,组织、细胞等呈其它颜色。视野常呈淡红色。 6.克利特氏荚膜染色法 (1)染色液配制 ①美蓝溶液美蓝1g,95%酒精10ml,蒸馏水100ml。将美蓝溶于酒精内,再加蒸馏水混合。 ②碱性复红溶液碱性复红0.03g,95%酒精1ml,蒸馏水99ml。将碱性复红溶于酒精内,再加蒸馏水混合。 (2)染色法 ①涂片经火焰固定后,滴加美蓝溶液,将玻片至火焰上面加热至发生蒸汽为止。 ②水洗,以碱性复红溶液复染15—30s。 ③水洗后、吸干、镜检。

初级检验技师《临床血液学检验》年练习题第四章血细胞化学染色的临床应用

2017 第四章血细胞化学染色的临床应用 一、A1 1、采用过氧化物酶染色鉴别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主要鉴别点是 A、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阳性颗粒呈弥散分布,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阳性颗粒呈局灶分布 B、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阳性颗粒较多且粗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阳性颗粒较小且细小 C、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阳性颗粒较小且细小,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阳性颗粒较多且粗大 D、白血病性原始粒细胞呈阴性反应,原始、幼稚淋巴细胞均呈阳性反应 E、白血病性原始粒细胞呈阳性反应,原始、幼稚淋巴细胞均呈阴性反应 2、过氧化物酶染色呈阴性的细胞是 A、早幼粒细胞 B、中性中幼粒细胞 C、淋巴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 E、单核细胞 3、过氧化物酶染色阳性反应程度最强的是 A、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嗜碱性粒细胞 D、单核细胞 E、淋巴细胞 4、过氧化物酶染色结果显示“颗粒较粗,局灶分布”,结果判断应为 A、(-) B、(+) C、(++) D、(+++) E、(++++)

5、属于细胞化学染色的是 A、瑞氏染色 B、革兰染色 C、墨汁染色 D、抗酸染色 E、铁染色 6、过氧化物酶染色中,被初生态氧氧化的物质是 A、酒石酸 B、重氮盐 C、过碘酸 D、四甲基联苯胺 E、亚铁氰化钾 7、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的是 A、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B、淋巴肉瘤 C、尼曼-匹克病 D、多毛细胞白血病 E、B淋巴细胞 8、骨髓增生程度极度活跃,原始细胞占30%,这些原始细胞的化学染色结果分别是:POX(+),ALP积分5分,PAS部分细胞呈颗粒状阳性,α-NBE(-),据此,下述最可能的选择是 A、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B、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C、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D、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E、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9、鉴别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多毛细胞白血病首选的细胞化学染色是 A、过氧化酶染色 B、耐L-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 C、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D、非特异性酯酶加氟化钠抑制 E、苏丹黑染色 10、过氧化物酶染色强阳性的是 A、多毛细胞白血病 B、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C、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D、急性红白血病 E、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11、铁染色常用于哪种疾病的诊断 A、缺铁性贫血

做好免疫组化染色必须注意的问题

做好免疫组化染色必须注意的问题 一、为达到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要求,组织固定越新鲜越好。 在免疫组化最后结果的判断时,常可见到均匀一片的似非特异性染色的现象,经多方研究认为,它是一种假性非特异性的染色。因为肿瘤组织中含有的抗原较易发生扩散弥散,肿瘤细胞无限制的生长和生长过速,导致肿瘤中间部分组织血液供给困难,造成缺血坏死,坏死细胞中的抗原由于机体的作用,可以被均匀地散布于细胞与细胞间的间质,这是抗原发生弥散的一种方式。另一种抗原弥散的方式就是,由于组织没有及时的固定所引起的。离体的组织不及时固定,组织就会自溶,抗原就会扩散,这是一非常普通的常识,但要做好却是极不容易。标本从外科切除到浸入固定液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有的抗原就可以发生扩散。虽然已浸入了固定液,但标本较大,固定液的量又不足,当然由于固定液的渗透需要时间,当渗入到组织之中时,中间的细胞已发生了变化,抗原也随着发生扩散,这种现象在产酶多的器官是比较明显的,如胃癌,当切除后标本较大,虽然在手术室期间已放入了固定液,但固定液要透过肌层达到胃粘膜面起码需要几个小时的时间,当固定液发挥作用时,组织已经发生变化。因此,这了达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要求,对于离体的组织尽量快的进行固定,有条件的应将其剖开,早取材,早固定。 二、组织脱水必须彻底干净 组织块取材不能太大过厚,才能较好地完成脱水的过程。如果取材太厚,在较短的时间内脱水不完全,将可引起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浸蜡不彻底,切片不好完成,切不完整。由于先天不足,导致后来切片染色的脱落,造成染色的失败,或者由此反复操作,造成年人力物力的浪费,造成病理报告的延期发出等。因此,对取材的要求是除了要求要有艺术性外,即平整、外观好看,还要求适中。 三、切片必须完整、均匀、平展、无邹折 应用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切片,对切片的质量要求较高,切片必须完整,平展、无汽泡,无邹折,这样有利在染色时的冲洗,有利于切片的牢固附贴。如果切片不平展,免疫组化染色后,可出现染色不均匀的现象,颜色深浅不一,不平。如果切片有汽泡切片在烘烤时,由于汽泡的破裂影响了汽泡周围的组织,在其周围可观察到深浅不一的染色。如果切片有邹折,免疫组化染色后,在邹折的地方有深浅不一的颜色,这是一种假阳性,容易引走混淆。 四、切片的附贴必须牢固,必须使用合适的粘贴剂。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前的前期准备工作,就是必须对新的载玻片进行处理,新的载玻片表面看起来很干净,有人认为不需要进行任何的处理,都能够适合使用,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新出厂的载玻片,表面复盖着开一层油脂样的物质,如果不加以处理,对切片的附贴是极为不利的。我们的做法是:新的载玻片,放于玻璃清洗液中浸泡4小时甚至过夜,然后取出,经自来水彻底冲洗后,浸入酒精中达2小时以上,取出擦干备用或烘干也可。然后再将载玻片浸入了-氨基-三乙氧基-硅烷(3-Aminopropyl triethoxy-silane)的稀释液(1:50用丙酮或无水乙醇稀释都可以)中硅化10分钟,后经无水乙醇洗2次,烘干即可使用。 五、切片必须烘烤附贴牢固,既要经得起抗原修复时高温的作用而不使轻易脱片,又不至于破坏抗原。 应用于免疫组化染色的切片。由于整个过程需经几个阶段的处理,如抗原修复时抗原修复液的沸腾且需持续十几分钟,PBS的反复冲洗,有的甚至于4℃冰箱中孵育达十几小时。因此,

免疫组织化学及HE染色实验步骤复习过程

免疫组织化学及H E 染色实验步骤

免疫组织化学( immunohistochemistry) 1组织脱水、包埋及切片 (1)将剥离出瘤组织切成合适大小的组织块放于4%多聚甲醛中固定2天,固定时间最长不能超过1个月; (2)将组织块从固定液中取出,PBS漂洗1h,然后开始进行组织脱水,程序如下:70%乙醇浸泡30min—80%乙醇浸泡30min—90%乙醇浸泡30min—95%乙醇浸泡30min—95%乙醇浸泡30min—无水乙醇浸泡30min—无水乙醇浸泡30min—无水乙醇浸泡30min—二甲苯 浸泡30min—二甲苯浸泡30min; (3)将组织块完全浸泡在蜡液中60℃过夜; (4)打开包埋仪器,设置相应参数,2h后将蜡液中的组织块取出放入包埋机的蜡缸中,将包埋所用铁槽清理干净放入蜡缸,用镊子将组织块放于铁槽正中央,取出铁槽接取少量蜡液使凹槽填满,将包埋盒倒置卡在铁槽上,放于低温工作台上冷却凝固,待其完全凝固后,取下包埋好的蜡块; (5)在切片前,先将蜡块表面修平,切成连续的厚度为5μm的切片,放入冷水中展片,用刀片将连续蜡带分开,然后放入40℃水浴锅中,用防脱载玻片捞出目的蜡带,放入烤片机上过夜,组织切片4℃保存。 2免疫组化染色 (1)首先,用二甲苯脱蜡,然后用梯度酒精和水使切片充分复水,详细流程为:二甲苯浸泡10min—二甲苯浸泡10min—无水乙醇浸泡5min—无水乙醇浸泡5min—90%乙醇浸泡5min—80%乙醇浸泡5min—自来水冲洗5min; (2)抗原修复:微波炉中火预热配制好的枸橼酸缓冲液3min,将切片浸入修复液内,用微波炉中火加热3min,在此过程中注意不要让修复液溢出,以免切片变干,加热

几种常用的染色方法修订稿

几种常用的染色方法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几种常用的染色方法 1.美蓝染色法??? 在已干燥、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适量的美蓝染色液,经1—2min,水洗,沥去多余的水分,吸干或烘干,镜检。 2.革兰氏染色法?? (1)在已干燥、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经1—2min,水洗。 (2)加革兰氏碘溶液于抹片上媒染,作用1—3min,水洗。 (3)加95%酒精于抹片上脱色,约30s---1min,水洗。 (4)加碱性复红液(或沙黄或稀释石炭酸复红液)复染10---30s,水洗。(5)吸干或烘干,镜检。革兰氏阳性菌呈蓝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3.抗酸性染色法 (1)在已干燥、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较多量的石炭酸复红染色液,在玻片下以酒精灯火焰缓缓加热,至发生蒸汽即止,维持微微发生蒸汽,经3—5min,水洗。 (2)用3%盐酸酒精脱色,直至标本无色脱出为止,充分水洗。 (3)用美蓝染色液复染约1min,水洗。 (4)吸干或烘干,镜检。抗酸性细菌呈红色,非抗酸性细菌呈蓝色。 以下方法也可:即在干燥、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石炭酸复红染色1min,水洗,用1%美蓝染色液复染约20s,水洗。 对光观察,标本务必全呈蓝色,在火焰上烘干、镜检。抗酸性细菌呈红色,非抗酸性细菌和背景呈蓝色。 4.瑞氏染色法 (1)抹片自然干燥后,滴加瑞氏染色液于其上,为了避免很快变干,染色液可

稍多加些,或看情况补充滴加,经1—3min,加约与染液等量的中性蒸馏水或PBS液,轻轻晃动玻片,使与染液混匀,约3min左右,直接用水冲洗(不可先将染液倾去),吸干或烘干、镜检。细菌染成蓝色,组织、细胞等物呈其它颜色。 (2)另一方法? 抹片自然干燥后,按涂抹点大小,盖上一块略大的清洁滤纸片,在其上轻轻滴加染色液,至略浸过滤纸,并看情况进行补滴,维持不使变干;染色3--5min,直接用水冲洗,吸干或烘干、镜检。此法使染色液经滤纸过滤,可大大避免沉渣粘附于抹片上影响镜检观察。 5.姬姆萨染色法 (1)于5ml新煮过的中性蒸馏水中滴加5—10滴姬姆萨氏染色液原液,即稀释成为常用的姬姆萨氏染色液。 (2)抹片经甲醇固定干燥后,在其上滴加足量的染色液或将抹片浸入盛有染色液的染色缸中,染色30min,或者染色数小时至24h,取出水洗,吸干或烘干、镜检。细菌呈蓝青色,组织、细胞等呈其它颜色。视野常呈淡红色。 6.克利特氏荚膜染色法 (1)染色液配制 ①美蓝溶液? 美蓝1g,95%酒精10ml,蒸馏水100ml。将美蓝溶于酒精内,再加蒸馏水混合。 ?②碱性复红溶液? 碱性复红0.03g,95%酒精1ml,蒸馏水99ml。将碱性复红溶于酒精内,再加蒸馏水混合。 (2)染色法 ①涂片经火焰固定后,滴加美蓝溶液,将玻片至火焰上面加热至发生蒸汽为止。 ②水洗,以碱性复红溶液复染15—30s。 ?③水洗后、吸干、镜检。 ④染色后,菌体呈蓝色,荚膜呈红色。

GUS 组织化学染色-拟南芥

幼苗GUS染色实验 GUS洗液配方: 0.1 M PBS, pH 7.0 10mM EDTA 2mM 亚铁氰化钾potassium ferrocyanide 2mM 六氰合铁酸钾potassium ferricyanide 300mL中加0.254 g亚铁氰化钾,0.198 g六氰合铁酸钾,EDTA 6 mL(10 mM) GUS染色液(1mM)就是把5 mg X-Glus(5 mg加100μL DMSO助溶,X-Glus用前离心3min)加到5 mL洗液里即成染色液。一次配5 mL染色液,1.5 mL离心管每管分装200 μL,锡纸包住-20℃保存。 步骤: 一般5d幼苗可进行试验,早上做以方便白天随时观察幼苗着色情况。 1.90%丙酮固定20min; (丙酮(acetone)渗透力很强,能使蛋白质沉淀凝固,但不影响蛋白质的功能基团而保存酶的活性,用于固定磷酸酶和氧化酶效果较好,因此可用于GUS染色前的固定,可防止GUS信号的扩散。缺点是固定快、渗透力强,易使组织细胞收缩,保持细胞结构欠佳。一般4℃下20分钟为宜) 2. 加1 mL GUS洗液洗去丙酮,洗2遍; 3. 加GUS染色液,冰上抽真空15-20 min; 4. 37℃放置,隔一阵观察一下,染上色了就进行下面步骤; 5. 吸出染色液,加入1 mL 70%乙醇,停止染色反应及脱色; 6. 更换几次乙醇直到脱色完全; 7. 解剖镜及显微镜拍照观察 载玻片上加适量HCG透明液,用镊子取出幼苗在透明液中铺平,盖上盖玻片,解剖镜观察整株,显微镜观察细节并拍照。 实验原理: GUS基因编码β-葡萄糖苷酸酶,相当稳定而不易降解。根据GUS基因检测所用的底物不同,可以选择三种检测方法:组织化学法、分光光度法和荧光法(灵感度为分光光度检测法最高)。其中最为常用的是组织化学法。组织化学法检测以5-溴-4-氯-3-吲哚-β-葡萄糖苷酸(X-Gluc)作为反应底物,将被检材料用含有底物的缓冲液浸泡。若组织细胞发生了解gus基因的转化,并表达出Gus,在适宜的条件下,该酶就可将X-Gluc水解生成蓝色产物。这是由其初始产物经氧化二聚作用于形成的靛蓝染料,它使具Gus活性的部位或位点呈现蓝色,用肉眼或在显微镜下可看到,且在一定程度下根据染色深浅可反映出Gus活性。因此利用该方法可观察到外源基因在特定器官、组织,甚至单个细胞内的表达情况。

免疫组织化学实验之常用染色方法 百度文库

免疫组化的相关知识! 一、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 免疫组织化学是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 (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 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不仅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其特点是将形态学改变与功能、代谢变化结合起来,直接在组织切片,细胞涂片或培养细胞爬片上定位一些蛋白质和多肽类物质的存在,并可精确到亚细胞结构水平,结合电子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或激光扫描共聚集显微术等技术,对被检物质进行定量分析。 二、免疫组化实验所用的组织和细胞标本有哪些? 实验所用主要为组织标本和细胞标本两大类,前者包括石蜡切片(病理大片和组织芯片)和冰冻切片,后者包括组织印片、细胞爬片和细胞涂片。其中石蜡切片是制作组织标本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对于组织形态保存好,且能作连续切片,有利于各种染色对照观察;还能长期存档,供回顾性研究;石蜡切片制作过程对组织内抗原暴露有一定的影响,但可进行抗原修复,是免疫组化中首选的组织标本制作方法。 三、石蜡切片为什么要做抗原修复?有哪些方法? 石蜡切片标本均用甲醛固定,使得细胞内抗原形成醛键、羧甲键而被封闭了部分抗原决定簇,同时蛋白之间发生交联而使抗原决定簇隐蔽。所以要求在进行IHC染色时,需要先进行抗原修复或暴露,即将固定时分子之间所形成的交联破坏,而恢复抗原的原有空间形态。 常用的抗原修复方法有微波修复法,高压加热法,酶消化法,水煮加热法等,常用的修复液是pH6.0的0.01 mol/L的柠檬酸盐缓冲液。 四、免疫组化实验用抗体的选择 1、一抗选择要点 (1)选择单克隆还是多克隆抗体。由一种克隆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叫做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能目标明确地与单一特异抗原决定簇结合,就象导弹精确地命中目标一样。另一方面,即使是同一个抗原决定簇,在机体内也可以由好几种克隆产生抗体,形成好几种单克隆抗体混杂物,称为多克隆抗体。在抗原抗体反应中,一般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强,但亲和力相对小,检测抗原灵敏度相对较低;而多克隆抗体特异性稍弱,抗体的亲和力强,灵敏度高,但易出现非特异性染色(可以通过封闭等有所避免)。 (2)种属来源。一般家兔来源的抗体多是多克隆;而小鼠来源的抗体多是单克隆,但也有另外。这条主要要与后面的二抗来源相匹配。 (3)实验目的是检测什么种属的抗原,即species reactivity。这一点很重要,一般说明书

血细胞化学染色检验

血细胞化学染色检验 发表时间:2011-05-13T17:08:37.9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5期作者:张辉[导读] 中性、嗜酸性较细胞及单核细胞胞质能将试剂中的联苯胺氧化为联苯胺蓝,生成蓝色颗粒。 张辉 (黑龙江省林甸县中医院 166300)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5-0146-02 【关键词】血细胞检验染色 (一)过氧化物酶(POX)染色中性、嗜酸性较细胞及单核细胞胞质内含过氧化物酶(POX),能将试剂中的联苯胺氧化为联苯胺蓝,生成蓝色颗粒。 1.酶活性增高可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放射病,嗜碱性粒细胞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可出现阳性。 2.酶活性减低可见于肿瘤、MDS、链球菌感染、风湿热等。 (二)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中性粒细胞中的碱性磷酸酶(NAP)能使试剂中的成分产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形成棕黑色颗粒定位于胞质中。胞质中出现灰色到棕黑色颗粒为阳性反应,视反应强度可分为阴性反应,+~4+。由此可计算出NAP阳性细胞的百分率和阳性积分值。 1.NAP积分增高可见于①细菌性感染时,NAP活性明显增高,病毒性或寄生虫性感染时常无明显变化或减低,这有助于感染性质的鉴别;②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以及再生障碍性贫血;③类白血病,由化脓性球菌引起的白血病反应;④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⑤多发性骨髓瘤时,NAP活性显著升高;⑥烧伤、中毒、手术、外伤等。 2.NAP积分降低可见于①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NAP活性明显降低,经治疗病情缓解时活性恢复正常,急变时活性增强,有助于对病情判断;②粒细胞缺乏症、脾功能亢进等疾病;③感染革兰阴性杆菌、结核、病毒感染以及立克次体病等。 (三)酸性磷酸酶染色 血细胞中的酸性磷酸F(ACP)在酸性条件下水解试剂中的成分,产生的化学反应形成黑色颗粒定位于胞质中。 1.单核细胞、网状细胞、巨噬细胞、组织细胞中此酶呈阳性反应,有助于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组织细胞性淋巴瘤及恶性组织细胞病的诊断。 2.毛细胞白血病时呈阳性反应,且不为左旋酒石酸所抑制,有助于毛细胞白血病的诊断。 3.高雪细胞呈阳性反应尼曼-匹克细胞细胞呈阴性反应,有助于两者鉴别。 (四)特异性酯酶染色 特异性酯酶(SE)为粒细胞所特有,能将试剂成分形成不溶性红色沉淀定位于胞质中。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原粒及早幼粒细胞的SE活性显著增强;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时一般呈阴性反应;急性淋巴细胞性及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时均呈阴性反应。 (五)非特异性酯酶染色 血细胞中的非特异性酚酶(NSE)能将试剂中的成分形成不溶性的有色沉淀定于胞质中。 NSE主要存在干单核细胞系,从原单核细胞到成熟单核细胞其活性逐渐增强,粒系细胞一般为阴性或弱阳性反应,淋巴细胞系一般呈阴性反应。在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时呈强阳性反应,但其活性能被氟化钠抑制。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有部分病理可呈弱阳性反应,但其活性不被氟化钠抑制,有助于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与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鉴别。 (六)糖原染色 糖原染色又称过碘酸-雪夫(FAS)反应。过碘酸能将血细胞内的糖原氧化后与雪夫试剂反应形成紫红色化合物定位于细胞质中。胞质中出现红色颗粒或块状物质为阳性反应因细胞不同,其反应程度各异粒系细胞中原始粒细胞多呈阴性反应;早幼粒细胞以下各阶段随细胞成熟,阳性反应增强;红系细胞呈阴性反应;单核细胞呈弱阳性淋巴细胞多呈阴性;巨核细胞及血小板均呈阳性反应按阳性强度计算积分值。 1.鉴别良性与恶性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在良性淋巴细胞增生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时,其淋巴细胞PAS阳性反应产物呈细小颗粒状,积分值正常;在恶性增生时如恶性淋巴瘤、急或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时,其淋巴细胞中常呈粗颗粒或块状红细胞沉淀的阳性反应,积分值增高。 2.鉴别幼红细胞增生的性质在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时,幼红细胞PAS反应积分值正常;在红血病、红白血病时则呈强阳性反应,积分值增高。 3.鉴别急性白血病的类型原始及幼稚粒细胞PAS反应呈阴性;原始淋巴细胞及幼稚淋巴细胞反应呈颗粒状或块状阳性;原始单核细胞及幼稚单核细胞反应呈弥漫性强阳性。 4.鉴别某些细胞类型如巨核细胞呈强阳性反应,尼曼-匹克细胞呈弱阳性或阴性,李-斯细胞一般为阴性或弱阳性反应。 (七)铁染色 骨髓组织中的含铁血黄素(细胞外铁)和幼红细胞中的铁粒(细胞内铁)在酸性溶液中与亚铁氰化钾反应,生成蓝色沉淀定位于含铁部位及胞质中。 1.细胞内外铁消失或减低,见于铁原料摄入降低,铁吸收功能障碍或铁的丢失和消耗过度,使幼红细胞血红蛋白合成量减少或障碍,如临床常见的缺铁性贫血及能引起机体缺铁的相关疾病,如钩虫病、ITP等均能使机体细胞内外铁减少,产生贫血症状。 2.细胞内外铁增多,见于机体造血功能障碍,铁利用和转换能力下降或迟缓,临床常见的疾病有再生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溶血性贫血、白血病等。 3.铁染色与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联合检测,有助于了解机体内铁的动态变化以及铁剂治疗的效果,可评价骨髓代偿造血能力。参考文献

几种常用的染色方法

几种常用的染色方法 1.美蓝染色法在已干燥、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适量的美蓝染色液,经1—2min,水洗,沥去多余的水分,吸干或烘干,镜检。 2.革兰氏染色法 (1)在已干燥、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经1—2min,水洗。 (2)加革兰氏碘溶液于抹片上媒染,作用1—3min,水洗。 (3)加95%酒精于抹片上脱色,约30s---1min,水洗。 (4)加碱性复红液(或沙黄或稀释石炭酸复红液)复染10---30s,水洗。 (5)吸干或烘干,镜检。革兰氏阳性菌呈蓝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3.抗酸性染色法 (1)在已干燥、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较多量的石炭酸复红染色液,在玻片下以酒精灯火焰缓缓加热,至发生蒸汽即止,维持微微发生蒸汽,经3—5min,水洗。 (2)用3%盐酸酒精脱色,直至标本无色脱出为止,充分水洗。 (3)用美蓝染色液复染约1min,水洗。 (4)吸干或烘干,镜检。抗酸性细菌呈红色,非抗酸性细菌呈蓝色。 以下方法也可:即在干燥、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石炭酸复红染色1min,水洗,用1%美蓝染色液复染约20s,水洗。 对光观察,标本务必全呈蓝色,在火焰上烘干、镜检。抗酸性细菌呈红色,非抗酸性细菌和背景呈蓝色。 4.瑞氏染色法 (1)抹片自然干燥后,滴加瑞氏染色液于其上,为了避免很快变干,染色液可

稍多加些,或看情况补充滴加,经1—3min,加约与染液等量的中性蒸馏水或PBS液,轻轻晃动玻片,使与染液混匀,约3min左右,直接用水冲洗(不可先将染液倾去),吸干或烘干、镜检。细菌染成蓝色,组织、细胞等物呈其它颜色。 (2)另一方法抹片自然干燥后,按涂抹点大小,盖上一块略大的清洁滤纸片,在其上轻轻滴加染色液,至略浸过滤纸,并看情况进行补滴,维持不使变干;染色3--5min,直接用水冲洗,吸干或烘干、镜检。此法使染色液经滤纸过滤,可大大避免沉渣粘附于抹片上影响镜检观察。 5.姬姆萨染色法 (1)于5ml新煮过的中性蒸馏水中滴加5—10滴姬姆萨氏染色液原液,即稀释成为常用的姬姆萨氏染色液。 (2)抹片经甲醇固定干燥后,在其上滴加足量的染色液或将抹片浸入盛有染色液的染色缸中,染色30min,或者染色数小时至24h,取出水洗,吸干或烘干、镜检。细菌呈蓝青色,组织、细胞等呈其它颜色。视野常呈淡红色。 6.克利特氏荚膜染色法 (1)染色液配制 ①美蓝溶液美蓝1g,95%酒精10ml,蒸馏水100ml。将美蓝溶于酒精内,再加蒸馏水混合。 ②碱性复红溶液碱性复红0.03g,95%酒精1ml,蒸馏水99ml。将碱性复红溶于酒精内,再加蒸馏水混合。 (2)染色法 ①涂片经火焰固定后,滴加美蓝溶液,将玻片至火焰上面加热至发生蒸汽为止。 ②水洗,以碱性复红溶液复染15—30s。 ③水洗后、吸干、镜检。 ④染色后,菌体呈蓝色,荚膜呈红色。 7.结晶紫福尔马林荚膜染色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