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体三极管共射放大器实验

合集下载

共射放大电路实验报告

共射放大电路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电子电路设计实验 指导老师:李锡华,叶险峰,施红军 成绩:________ 实验名称:晶体管共射放大电路分析 实验类型:设计实验 同组学生姓名:一、实验目的1、学习晶体管放大电路的设计方法,2、掌握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调整和测量方法,了解放大器的非线性失真。

3、掌握放大电路电压增益、输入电阻、输出电阻、通频带等主要性能指标的测量方法。

4、理解射极电阻和旁路电容在负反馈中所起的作用及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5、学习晶体管放大电路元件参数选取方法,掌握单级放大器设计的一般原则。

二、实验任务与要求1.设计一个阻容耦合单级放大电路已知条件:=+10V cc V , 5.1L R k =Ω,10,600i SV mV R ==Ω性能指标要求:30L f Hz <,对频率为1kHz 的正弦信号15/,7.5v iA V V R k >>Ω2.设计要求(1)写出详细设计过程并进行验算 (2)用软件进行仿真 3.电路安装、调整与测量自己编写调试步骤,自己设计数据记录表格4.写出设计性实验报告三、实验方案设计与实验参数计算共射放大电路(一).电路电阻求解过程(β=100)(没有设置上课要求的160的原因是因为电路其他参数要求和讲义作业要求基本一样,为了显示区别,将β改为100进行设计):(1)考虑噪声系数,高频小型号晶体管工作电流一般设定在1mA 以下,取I c =1mA (2)为使Q 点稳定,取25BBCC VV =,即4V, (3)0.7 3.3BB EEV R k I -≈=Ω,恰为电阻标称值(4)212124:3:2CCBB R V V VR R R R ==+∴=取R 2为R i 下限值的3倍可满足输入电阻的要求,即R 2=22.5k ,R 1=33.75k;112110=0.1,60,40cc BB V V IR I mA R K R K IR -===Ω=Ω由综上:取标称值R1=51k ,R2=33k(5) 25T T eE CV V r I I =≈=Ω(6)从输入电阻角度考虑:,取(获得4V 足够大的正负信号摆幅)得:从电压增益的角度考虑:>15V/V,取得:;为(二).电路频率特性(1) 电容与低频截止频率取;(三).参数指标验算过程由已确定的参数:=+10V cc V , 5.1L R k =Ω,10,600i S V mV R ==Ω,计算得:,所有参数符合指标.四、实验步骤与过程(一).实验电路仿真:1. 代入参数的实验电路2.直流工作点Q:2.1仿真类型与参数设置:选择时域瞬态分析(Time domain),由于交流小信号的频率为1kHZ,设置仿真时间为2个周期,0-2ms,扫描步长为0.02ms,精度足够2.2图像处理:将交流小信号源断开,分别观察IC,VCE,VBE,VC,的波形,利用标尺(toggle cursor)得到仿真值为:IC=0.892V,VCE=2.38V,VBE=0.622V,VC=5.45V3.交流参数分析:3.1仿真类型与参数设置:选择频域分析(AC SWEEP),要将电压源由给定频率的VSIN源换成可供频率扫描的V AC,幅值设定为10mV;为得到完整频域特性,扫描频率选择对数扫描,从1HZ到100MHZ,采样点设置为10, 3.2图像处理(其他图像略去,只摘取需要用到标尺工具的复杂图像)(1).电压增益:观察V2(RL)/V1(RS)的频域波形,用标尺得出1Khz时的电压增益为17.607;在直流分析中,设置y轴变量为max(V2(RL))/max(V1(RS),利用标尺得到电压增益为178.55mv/9.993mv=17.87;(2).上下限截止频率与通频带:同样是上面的频域增益波形,利用orcad自带的信号处理函数可以得到:Fl=26.24877HZ,FH=1.99MHZ,由于FL相对较小,通频带近似为FH(3).输入电阻:观察V(VS+)/I(C1)的频域波形,利用标尺可得,当信号源的频率为1Khz时,输入电阻Ri=7.6816kΩ4.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ICVCEVBEVCAVFLRI理论计算值0.917 2.210.7 5.32320.24268.305电子仿真结果0.892 2.380.6225.4517.8926.257.6816相对误差0.0272630.0769230.0238590.1161070.0096150.075063计算可得除VCE 外直流工作点的相对误差约为2.5%,而频幅特性相对误差约为10%,较大;直流工作状态的误差主要是由于将VCE 直接认定为0.7V 导致的,而交流特性是由三极管直流工作点决定的,且计算时忽略了电容对电路产生的影响,且忽略厄利效应,所以会有至少3类误差的叠加,导致误差较大.(二).实际电路测试:1.测试原理:(注释:由于事先不知道实际测试电路所用三极管放大倍数只有160的,而我设计是用100的,所以在测试时无法利用我的设计方案,采用了另一个设计方案,附在报告最后.)1.静态工作点:(1)按元件参数安装、连接电路(2)不加输入信号,调节R C 两端的电压使IC 符合设计值 (3)测量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并和理论值相比较2.电压增益:(1)保持静态工作点不变,利用示波器观察输入信号波形,调节信号源,使输出信号为频率1kHz,幅值30MV 的正弦波.(2)输入、输出波形用双踪显示观察,指出它们的相位关系。

实验三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

实验三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

实验三 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一、实验目的1.学会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调试方法, 分析静态工作点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2.掌握放大器电压放大倍数A V 、输入电阻Ri 、输出电阻RO 及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的测试方法。

3.熟悉常用电子仪器及模拟电路实验仪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晶体管单级放大电路有三种基本接法, 即共射电路、共集电路、共基电路。

三种基本接法的特点分别为:1.共射电路既能放大电流又能放大电压, 输入电阻在三种电路中居中, 输出电阻大, 频带较窄;常做为低频电压放大电路的单元电路。

2.共集电路只能放大电流不能放大电压,是三种接法中输入电阻最大、输出电阻最小的电路,具有电压跟随的特点。

常用于电压放大电路的输入级和输出级,在功率放大电路中也常采用射极输出的形式。

3.共基电路只能放大电压不能放大电流,输入电阻小,电压放大倍数和输出电阻与共射电路相当,但频率特性是三种接法中最好的电路,常用于宽频带放大器。

放大电路的主要性能指标有: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通频带等。

而保证基本放大电路处于线性工作状态(不产生非线性失真)的必要条件是设置合适的静态工作点Q, Q 点不但影响电路输出是否失真, 而且直接影响放大器的动态参数。

本实验所采用的放大电路为电阻分压式工作点稳定的单管放大电路(图3-1)。

它的偏置电路采用RB1和RB2组成分压电路, 因此基极电位UB 几乎仅决定于RB1与RB2对VCC 的分压, 而与环境温度的变化无关;同时三极管的发射极中接有电阻RE, 它将输出电流IC 的变化引回到输入回路来影响输入量UBE, 以达到稳定静态工作点的目的。

当放大器的输入端加入输入信号ui 后, 在放大器的输出端便可以得到一个与ui 相位相反, 幅值被放大了的输出信号uO, 从而实现了电压放大。

图3-1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可用下式估算:CC2B 1B 1B B R +R R ≈U V I E =C EBEB I ≈R U U -U CE =V CC -(R C +R E )而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分别为:A V =- beLC r R //R βbe 2B 1B i r //R //R =RC O R ≈R 注意: 测量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时, 应在输入信号ui=0的条件下进行。

模电实验-晶体三极管共射放大电路

模电实验-晶体三极管共射放大电路

晶体三极管共射放大电路一、实验要求:1、电源电压VCC=12V ;2、静态工作电流ICQ=1.5mA;3、当RC=3K Ω,RL=∞时,要求VO(max)≥3V(峰值),Av ≥100;4、根据要求选取三极管,β=100~200,C1=C2=10μF ,Ce=100μF 。

二、实验原理:1.放大电路中偏置电路的设计:(1) 为了稳定静态工作点,必须满足I 1>>I BQ 及V B >>V BE 。

工程上一般选取:硅管:I 1=(5~10)I B 锗管: I 1=(10~20)I BV B =(5~10)V BE 硅管 : V B =3~5V 锗管: V B =1~3V(2) 选择V B 和计算RE :通常根据稳定条件二来选取。

若静态工作点的稳定相要求高,而放大电路的动态范围较小,则应按上限选取,反之,应用较小的值。

B BE BE EQ CQ V V V R I I -==(3) 选定I 1和计算R B2和 R B1通常根据条件一来选取。

在放大电路输入电阻允许的情况下,可选大一些。

选定后,便可以计算R B221(5~10)B B b BQ V V R I I == 11(5~10)B CC Bb BQ Vcc V V V R I I --==三、实验仿真分析:1. 设置三极管Q2N2222参数:Bf=160,Vje=0.7V,Rb=300,保存;电容参数为C1=C2=10uF,Ce=100uF; 电阻Rc=3k 。

2. 调整静态工作点(此时设Rl=1meg,即不带负载):根据ICQ=1.5mA ,算得IBQ=9.38uA,又V B =3~5V ,所以Re =2~3.33k, Rb2=32~107k, Rb1=74.6~192k.实验中并拘泥于使ICQ=1.5mA ,而是尽可能提高电压放大倍数。

取Rb1=88k,Rb2=50k,Re=2.4k,设置瞬态分析,查看输出电压波形,放大倍数约为120倍。

晶体共射极放大电路实验报告

晶体共射极放大电路实验报告

晶体共射极放大电路实验报告
本实验是一项关于晶体共射极放大电路的实验。

该电路是基于晶
体管的一种放大器电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如收音机、
电视机、音响、电子计算机等。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一款常见的晶体共射极放大电路,使
用一块NPN型晶体管和相关电子元件进行搭建。

该电路是通过共射极
放大器的方式进行的,即将输入的信号与输出的信号通过晶体管进行
放大,并将放大后的信号输出。

通过调整电路中的各个元件参数,我
们可以实现电路的放大系数和频率响应的调节。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首先进行了电路的装配和串联,然后进行了
电路参数的调节。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在调节晶体管的输入电压时,
电路输出的信号的值也会发生变化,因此我们需要合理地调整输入电压,以获得合适的输出信号。

另外,我们还进行了电路频率响应的测试。

我们通过输入不同频
率的信号,来测试电路的频率响应情况。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电路的
响应频率范围为数百Hz至几十kHz之间。

这对于一些需要精细调节频
率的电子设备非常重要。

最终,我们达到了预期的实验效果,成功地搭建出了一个晶体共
射极放大电路,并实现了合适的放大系数和频率响应。

此外,我们还
讨论了电路中各种元件的作用和特点,深入理解了晶体共射极放大电
路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总之,晶体共射极放大电路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电路,其在各种电
子设备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该电路的
原理和应用,这将对我们今后的电子学习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电子线路综合设计》晶体管放大器设计实验

《电子线路综合设计》晶体管放大器设计实验

《电子线路综合设计》晶体管放大器设计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普通单级放大器的结构及分析方法,了解共射放大器、共集放大器和共基放大器的特点;2、掌握各类晶体管放大电路的设计 Multisim 软件仿真。

3、引导学生制作一个普通放大器,通过亲自动手制作,以达到理解放大器的目的。

二、实验内容项目教学表任务1 电路仿真1、分析电路(1)放大管为 Q1 ,电容为 C1 (填写元器件序号),其上偏电阻为R1 ,下偏电阻为R3 ,输入耦合、输出耦合电容为 C1,C2 ,集电极电阻为R2 ,发射极电阻R4具有稳定静态工作点作用,C3为旁路电容,其作用是增大电压放大倍数。

(2)分析工作点的稳定过程。

温度升高Icq增大,Ieq增大,Ueq增大,Ubeq(Ubq-Ueq)减小,Ibq减小,Icq减小。

2、三极管参数利用网络资源或三极管手册査阅三极管的主要参数,并填入表1中。

工具书可选用《新编国内外三极管速查手册》;网络资源可选用其他网站。

表1三极管参数3、电路仿真(使用Multisim件或其他仿真软件)(1) 画Multisim 理图,并将原理图粘贴在以下位置(注:电路绘制完毕,应通电试运行,看电路连接是否正确,若有故障,则应排除故障)。

(2) 测试电路用软件中的虚拟电压表和电流表测试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填写表2。

将接入虚拟电压表和电流表之后的电路粘贴在以下位置。

表2电路静态工作点(3) 波形观测用软件中的虚拟信号源从放大器的输入端输入一个正弦波信号(幅度为5~50mV,频率为1~10kHz),用虚拟双踪示波器同时观测输入波形和输岀波形,并绘出波形图(在波形中标出幅度),比较输入波形和输出波形的相位,填写表3。

表3波形观测输入为50mv任务2 电路设计与制作一、题目要求1、电路设计单管分压式稳定共射极放大电路设计,放大电路如图所示,在Multisim 软件中找出相应元件,连接电路。

输入信号u i=5mv,f=10kHz,输出信号u o=50mv,用分压式稳定单管共射极放大路进行设计。

晶体管共射极放大电路实验报告

晶体管共射极放大电路实验报告

晶体管共射极放大电路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了解晶体管共射极放大电路的基本原理。

2.熟悉晶体管共射极放大电路的实验操作和测量方法。

3.掌握晶体管共射极放大电路的参数测量和计算方法。

实验仪器和材料:1.功率放大器实验箱。

2.变压器。

3.各种被测元件(晶体管、电阻等)。

4.示波器。

5.万用电表。

实验原理:晶体管共射极放大电路是一种三极管放大电路,由三个基本元件组成:B1(输入器),Q1(放大器)和B2(输出器)。

输入信号通过B1输入到基极,晶体管的发射极作为电流输入端,通过Q1的集电极放大后,再输出到B2、其中,B1和B2是用于匹配输入、输出电路的部分,Q1是负责放大信号的部分。

实验步骤:1.搭建晶体管共射极放大电路。

2.给电路施加电源,调节电源电压为合适的值。

3.使用万用表测量和记录电流值、电压值等相关信息。

4.使用示波器观察输出信号波形,并测量信号的频率和幅度。

5.记录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实验数据:1. 输入电压:Vin = 1V。

2. 输出电压:Vout = 10V。

3. 输入电流:Iin = 10mA。

4. 输出电流:Iout = 100mA。

5. 输入阻抗:Zin = Vin / Iin。

6. 输出阻抗:Zout = Vout / Iout。

7. 放大倍数:A = Vout / Vin。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到的输入阻抗、输出阻抗和放大倍数等参数,可用于评价晶体管共射极放大电路的性能。

同时,通过观察输出信号波形,可以判断电路是否正常工作,是否满足实验要求。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学习了晶体管共射极放大电路的基本原理和搭建方法。

并且通过测量和计算,了解了该电路的输入阻抗、输出阻抗和放大倍数等参数。

同时,通过观察输出信号波形,我们可以判断电路是否正常工作。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晶体管放大电路的理解,提高了实验操作和测量方法的熟练度。

实验二、三极管及其单级共射放大电路(一)

实验二、三极管及其单级共射放大电路(一)

五 实验思考题: 1. 总结 Rc、RL 及静态工作点对放大器电压放大倍数的影响。
2. 讨论静态工作点变化对放大器输出波形的影响。
成绩评定: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注:1、报告内的项目或内容设置,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和补充。
2.测量电压放大倍数 在放大器输入端加入频率为 l kHz,Ui ≈ 10 mV 的正弦信号,同时用示波器观察放大器输出电压 Uo 波形,在波形不失真的条件下用交流毫伏表测量下述三种情况下的 Uo 值,并用双踪示波器观察 Uo 和 Ui 的相位关系,记入表 2。 表2 Rc(kΩ) RL(kΩ) Uo(V) AV Ui / Uo 波形


Rw1 100KΩ 20KΩ
Rc 2.4KΩ C2 + 10μF
VCC +12V
+
C1 +
+
Re1
10μF 100Ω Re2 1KΩ
+
Rb12 Vi 20KΩ -
RL 2.4KΩ Ce 100μF -
Vo
图 1 单级共射放大电路
四 实验内容(表格): 1.测量电路在线性放大状态时的静态工作点 按图 1 所示电路, 接通直流电源前, 先将 Rw 调至最大, 函数信号发生器输出旋钮旋至零。 接通+12V 电源,调节 Rw,使 Ic = 2.0 mA(即 UE = 2.0 V) 。用数字万用表直流电压表档测量 UB、UE、Uc 及用 万用表Ω 档测量 RB11 值,并记入表 1。 表1 测量值 计算值 UB(V) UE (V) Uc (V) Rb11(kΩ) UBE(V) UCE(V) I ( c mA) IB(μA) β


模电实验 晶体管共射极放大电路

模电实验 晶体管共射极放大电路
1.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调试和测量:
晶体管的静态工作点对放大电路能否正常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安装好的晶体管放大电路必须进行静态工作点的测量和调试。
1静态工作点的测量:
晶体管的静态工作点是指VBEQ、IBQ、VCEQ、ICQ四个参数的值。这四个参数都是直流量,所以应该使用万用电表的直流电压和直流电流档进行测量。
放大器的幅率特性就是测量不同频率信号时的电压放大倍数AU。为此,可采用前述测AU的方法,每改变一个信号频率,测量其相应的电压放大倍数,测量时应注意取点要恰当,在低频段与高频段应多测几点,在中频段可以少测几点。此外,在改变频率时,要保持输入信号的幅度不变,且输出波形不得失真。
3DG 9011(NPN)
晶体管共射极放大电路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测试及调整方法,分析静态工作点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2、掌握放大器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及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的测试方法。
3、熟悉常用电子仪器及模拟电路实验设备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
图2-1为电阻分压式工作点稳定单管放大器实验电路图。它的偏置电路采用RB1和RB2组成的分压电路,并在发射极中接有电阻RE,以稳定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当在放大器的输入端加入输入信号ui后,在放大器的输出端便可得到一个与ui相位相反,幅值被放大了的输出信号u0,从而实现了电压放大。
(a) (b)
图1-2静态工作点对uO波形失真的影响
改变电路参数UCC、RC、RB(RB1、RB2)都会引起静态工作点的变化,如图2-3所示。但通常多采用调节偏置电阻RB2的方法来改变静态工作点,如减小RB2,则可使静态工作点提高等。
图1-3电路参数对静态工作点的影响
最后还要说明的是,上面所说的工作点“偏高”或“偏低”不是绝对的,应该是相对信号的幅度而言,如输入信号幅度很小,即使工作点较高或较低也不一定会出现失真。所以确切地说,产生波形失真是信号幅度与静态工作点设置配合不当所致。如需满足较大信号幅度的要求,静态工作点最好尽量靠近交流负载线的中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晶体三极管共射放大器实验
1.2.1 实验目的 • 1. 熟悉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方法,熟悉基本电子
元器件的作用。 • 2. 学会并熟悉 “先静态后动态”的电子线路的基
本调试方法。 • 3. 分析静态工作点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学会调
试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 • 4. 掌握放大器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
第1章 低频小信号放大电路实验
1.1 基础知识 1.2 晶体三极管共射放大器实验 1.3 晶体管共射放大电路设计 1.4 场效应管共源极放大器实验 1.5 射极跟随器实验 1.6 差动放大器实验 1.7 典型差动放大器电路设计 1.8 晶体管阻容耦合两级放大器实验 1.9 多级低频小信号放大电路设计
R1
ui
R2
R W 11
R B11 RB1
+Vcc Rc
+
+ C1
C2
T
RL
uo
RB2 RE
+ CE
图1.2.1 共射极放大器实验电路
在放大器的输入端输入交流低频小信号ui,则在 放大器的输出端可以得到一个与ui相位相反,幅值 被放大了的交流输出信号uo,从而实现了低频小信 号的电压放大。
推荐的图1.2.1的元器件规格见表1.2.1。
金属膜电阻RJ0.25W,2kΩ~5.1kΩ,误差不大于20%
金属膜电阻RJ0.25W,200Ω~2kΩ,误差不大于20%
金属膜电阻RJ0.25W,2kΩ~5.1kΩ,误差不大于20%
电解电容器,CD4.7μF~47μF,耐压不小于16V
电解电容器,CD 4.7μF~47μF,耐压不小于16V
电解电容器,CD 10μF~220μF,耐压不小于16V
差,则要根据三极管的静态电流和万用电表流过的实际 电流来分析,如MF-47型万用表的直流电压挡需要的测 量电流为1V/20kΩ=50μA,静态工作点为1mA则误差约 为0.05,当静态工作点过小或万用表分流过大时,用万 用表测量UC值产生的误差也不容忽略,因此我们一般 只用万用电表去测量UE的值,而用示波器(内阻非
阻及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的测试方法。
1.2.2 基本电路及指标调试
• 1. 基本电路图1.2.1 共射极放大器实验电路
图1.2.1为最常用的一种工作点稳定的电阻分压式 共发射极三极管单管放大器电路,它实质上就是 表1.1.1中相应的基本电路。只不过使基本电路的 发射极反馈电阻RF=0,并使基极上偏流电阻RB1 由电位器RW11和固定电阻RB11串联组成。用电 位器作基极上偏流电阻能很方便地对静态工作点 进行调节,串联一个固定电阻是防止当电位器阻 值调到很小时损坏三极管。在图1.2.1电路的输入 端还接进了由R1和R2组成的分压网络,这样可以 减低对信号源的信噪比的要求。
3 静态工作点的调试
2 静态工作点的理论估算和测量
图1.2.1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可用表1.1.1中的公 式估算,计算UB时要求流过偏置电阻RB1和RB2 的直流电流远大于晶体管T的基极电流IB:一般对 于硅管,要求流过偏置电阻RB1和RB2的直流电 流是晶体管基极电流IB的5到10倍,在此条件下, 图1.2.1的电路具有相当好的温度稳定性,由于晶 体管T的基极电流为101μA数量级,因此流过偏置 电阻RB1和RB2的电流只要等于或大于102μA数 量级即可。
51Ω
说明 NPN型小功率三极管均可,β=50~150。
8V~15V均可,建议使用稳压电源。
金属膜电阻RJ0.25W,误差不大于10%,此部分为得到 高信噪比的微弱信号源而设置,信号源合适也可省略。
10kΩ 47kΩ 3kΩ 5.1kΩ 1kΩ 2.4kΩ 10μF 10μF 100μF
固定电阻采用金属膜电阻RJ0.25W,误差不大于20%, 电位器可用任意种类,能用多圈电位器更好。 此部分作用是配合分压,以决定基极电位和静态工作 点。
编号 T
VCC R1
R2
RB11 RW11 RB2 RC RE RL C1 C2 CE
方案1 9013 12V 5.1kΩ
51Ω
51kΩ 680kΩ 24kΩ 5.1kΩ 1.8kΩ 5.1kΩ 10μF 10μF 10μF
表1.2.1 共射单级放大电路元器件规格及说明
方案2 8050 12V 5.1kΩ
IC
IE
UE RE
在实验中,用万用表测量UE的值,其误差不会太大: 例如用MF-47型万用表的直流10V挡测量UE,此时万用 表的等效电阻为20kΩ/V×10V=200kΩ,相对于阻值为1 kΩ~2 kΩ的发射极电阻RE来说影响不大;但如果用万 用表的直流电压挡去测量UB的值,则由于万用表和图 1.2.1中的RB2并联,如果RB2较大,则一般会产生较大 的误差;至于用万用表的直流电压挡测量UCUB的值,然后 可以算出UBE =UB-UE,UCE =UC-UE。这样可 以得到较准确的直流工作点的值。
很多时候我们只需要得到静态工作点的大致
数值,比如我们只要知道集电结和发射结的正反 偏情况就能判断三极管所处的工作状态,这时我 们也可以用万用表的直流电压挡直接测量三极管 电路的UBE 和UCB,这时测量出来的值(尤其是 测UBE)会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差异,但在实用的 范围内能够说明问题。
欢迎学习
低频模拟电路实验
主编:沈小丰、余琼蓉 课件:沈钰、柯艳林
第1章 低频小信号放大电路实验 第2章 反馈电路实验 第3章 集成运放及信号处理电路实验 第4章 可编程模拟电路实验 第5章 低频功率放大器实验 第6章 电源电路实验 第7章 低频模拟电路综合应用
高频模拟电路实验
第8章 高频谐振放大与振荡电路 第9章 信号频谱变换 第10章 高频电路综合应用
表1.1.1各公式中,UBE为三极管基极和发射 极之间的电压,一般对硅管可以估计为0.7V,对 锗管估计为0.3V。
测量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应在输入信号 Ui=0的情况下进行,即将放大器输入端与地端短 接,然后选用合适的方法,分别测量晶体管的集 电极电流IC以及各PN结的电压。
考虑图1.2.1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我们首 先考虑用万用电表的直流电压挡测量UE,这样可 以通过计算的方法得到IE和IC的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