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极管共射放大电路实验
浙江大学模电实验三极管共射放大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指导老师:楼珍丽成绩:实验名称:三极管共射放大电路实验实验类型:同组学生姓名:一、实验目的和要求:三、实验原理图和实际电路图:五、实验步骤:1. 静态工作点的测量和调整(理论估算时β= 100~200 ,r bb'= 200 Ω,K1: ):V CC = 15V2. 测量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A v :在下面的坐标系中画出相应的波形: (CH1-Vs ;CH2-Vo )V BQ (V)V BEQ (V)V CEQ (V) I CQ (mA) 理论估算值 5.24 0.713 4.473 6 测量值5.120.594.476测试条件实测值(有效值)理论值V s (mV )V i (mV )V o (V )A v A v R L =∞9.8910 1.87 187 149 R L =1k Ω 9.78 100.95595.576.53.测量输入电阻R i (R L=1 kΩ):输入电阻(实测值)理论值V s (mV) V i(mV) R i(kΩ) R i(kΩ)4. 测量输出电阻R o :5. 测量上限频率和下限频率 ( R L =∞):6. 测量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 ( R L =∞):50 9.2 1.15 0.975 输出电阻(实测值) 理论值 V o ’(V) V o (V) R o (k Ω) R o (k Ω)1.87 0.955 0.958 0.948 测试条件实测值理论值f L (Hz) f H (Hz) f L f HR L =∞ 346 112.7k / / 测试条件实测值理论值V omax (V)V imax (mV)AvAvR L =∞2.8115.2185144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波形7.研究静态工作点对输出波形的影响 ( R L =∞):注:表中“先出现”列填写“饱和失真”还是“截止失真”;“形状”列填写“削顶失真”还是“缩顶失真”缩顶失真I CQ (mA) 先出现 V omax (V) 正/负半周 形状 4.03 截止失真 3.54 正半周 缩顶失真 6.8 饱和失真 2.11 负半周 削顶失真削顶失真六、实验分析:.静态工作点实验测得的I CQ、V CEQ与理论值基本吻合,而V BEQ与理论值有约可能是因为晶体三极管的工艺所限,个体差异较大,导致其导通压降在有所出入。
三极管放大电路实验结论

三极管放大电路实验结论三极管放大电路实验结论在电子学中,三极管是一种重要的电子元件,常用于放大电路中。
三极管放大电路的实验是电子学教学中的基础实验之一。
通过该实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三极管的工作原理以及其在放大电路中的应用。
本次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种常见的三极管放大电路——共射极放大电路。
该电路由三极管、输入电阻、输出电阻、耦合电容等元件组成。
实验中,我们通过改变输入信号的幅度和频率,观察输出信号的变化,从而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三极管放大电路具有放大功能。
当输入信号的幅度较小时,输出信号的幅度也较小,但是随着输入信号幅度的增大,输出信号的幅度也随之增大,呈线性关系。
这表明三极管放大电路能够将输入信号放大到更大的幅度,实现信号的放大功能。
其次,三极管放大电路具有频率选择性。
在实验中,我们改变了输入信号的频率,观察到输出信号的变化。
当输入信号的频率较低时,输出信号的幅度较大;而当输入信号的频率超过一定范围时,输出信号的幅度会显著减小。
这说明三极管放大电路对于不同频率的输入信号有不同的放大效果,具有一定的频率选择性。
此外,三极管放大电路还具有非线性失真现象。
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当输入信号的幅度较大时,输出信号会出现失真现象,即输出信号的波形发生畸变。
这是由于三极管工作在非线性区域时,引起了非线性失真。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注意控制输入信号的幅度,避免出现过大的失真。
此外,在本次实验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其他现象。
例如,当输入信号的幅度较小时,输出信号存在一定的噪声;而当输入信号的频率较高时,输出信号存在一定的畸变。
这些现象可能与实验条件、元件参数等因素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分析。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三极管放大电路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三极管的工作原理以及其在放大电路中的应用。
我们得出了三极管放大电路具有放大功能、频率选择性和非线性失真等特点的结论。
这些结论对于我们理解和应用三极管放大电路具有重要意义,并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基础。
共射极放大电路实验报告

共射极放大电路实验报告共射极放大电路实验报告引言:共射极放大电路是一种常见的电子电路,广泛应用于放大信号的场合。
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共射极放大电路并对其进行实验验证,深入理解其原理与特性。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1. 理解共射极放大电路的基本原理;2. 学会搭建并调试共射极放大电路;3. 测量并分析共射极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输入阻抗和输出阻抗等特性。
二、实验器材与原理1. 实验器材:(1)信号发生器(2)二极管(3)电阻、电容等元件(4)示波器(5)万用表2. 原理:共射极放大电路是一种三极管放大电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三极管的放大作用,将输入信号放大后输出。
在共射极放大电路中,输入信号通过电容耦合方式进入基极,通过电阻与发射极相连,并通过电阻与负载电阻相连,输出信号从负载电阻中取出。
1. 搭建电路:按照实验原理,按照电路图搭建共射极放大电路。
注意连接正确,避免短路和接反等问题。
2. 调试电路:将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端与输入端相连,设置合适的频率和幅度。
通过示波器观察输出信号的波形,并调整电路参数,使得输出波形达到最佳状态。
3. 测量电路特性:使用万用表测量电路中各个元件的电压和电流值,记录并计算输入阻抗、输出阻抗和放大倍数等特性参数。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中,我们搭建了共射极放大电路,并成功调试出了较好的输出波形。
通过测量和计算,得到了以下结果:1. 输入阻抗:根据测量数据,我们计算得到共射极放大电路的输入阻抗为XXX。
2. 输出阻抗:根据测量数据,我们计算得到共射极放大电路的输出阻抗为XXX。
3. 放大倍数:通过测量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的幅度,我们计算得到共射极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为XXX。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共射极放大电路具有较高的放大倍数和较低的输出阻抗,适用于需要放大信号的应用场合。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共射极放大电路的原理与特性,并成功搭建了该电路并进行了调试。
实验结果表明,共射极放大电路具有较高的放大倍数和较低的输出阻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实验三 晶体管单管共射放大电路

实验三晶体管单管共射放大电路实验三 晶体管单管共射放大电路一、 实验目的:1.学习电子线路安装、焊接技术。
2.学会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测量和调试方法,分析静态工作点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3.掌握放大器交流参数: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和频率特性的测试方法。
4.进一步熟悉常用电子仪器及模拟电路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晶体管β值测试方法。
二、实验原理:(一)实验电路图3.1中为单管共射基本放大电路。
1.① R B 基极偏流电阻,提供静态工作点所需基极电流。
R B 是由R 1和RW 串联组成,RW 是可变电阻,用来调节三极管的静态工作点,R 1(3K )起保护作用,避免RW 调至0端使基极电流过大,损坏晶体管。
② R S 是输入电流取样电阻,输入电流I i 流过R S ,在R S 上形成压降,测量R S 两端的电压便可计算出I i 。
③ R C —集电极直流负载电阻。
④ R L —交流负载电阻。
⑤ C1、C2 —耦合电容。
(二)理论计算公式: ① 直流参数计算:CCQ CEQ BQ EQ CQ BEQ BBEQBQ R I VCC V I I I V7.0V ;R V VCC I -=β⋅=≈≈-≈式中:..② 交流参数计算:()CO be B i ViS iVS LC L be'L V'bb EQ 'bb be R R r //R R A R R R A R R R ;r R A 300r (mA)I (mV)26β1r r ≈=*+=='*β-=++≈∥Ω的默认值可取式中:(三)放大电路参数测试方法由于半导体元件的参数具有一定的离散性,即便是同一型号的元件,其参数往往也有较大差异。
设计和制作电路前,必须对使用的元器件参数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有些参数可以通过查阅元器件手册获得;而有些参数,如晶体管的各项有关参数(最重要的是β值),常常需要通过测试获取,为电路设计提供依据。
晶体管共射极放大电路实验报告

晶体管共射极放大电路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了解晶体管共射极放大电路的基本原理。
2.熟悉晶体管共射极放大电路的实验操作和测量方法。
3.掌握晶体管共射极放大电路的参数测量和计算方法。
实验仪器和材料:1.功率放大器实验箱。
2.变压器。
3.各种被测元件(晶体管、电阻等)。
4.示波器。
5.万用电表。
实验原理:晶体管共射极放大电路是一种三极管放大电路,由三个基本元件组成:B1(输入器),Q1(放大器)和B2(输出器)。
输入信号通过B1输入到基极,晶体管的发射极作为电流输入端,通过Q1的集电极放大后,再输出到B2、其中,B1和B2是用于匹配输入、输出电路的部分,Q1是负责放大信号的部分。
实验步骤:1.搭建晶体管共射极放大电路。
2.给电路施加电源,调节电源电压为合适的值。
3.使用万用表测量和记录电流值、电压值等相关信息。
4.使用示波器观察输出信号波形,并测量信号的频率和幅度。
5.记录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实验数据:1. 输入电压:Vin = 1V。
2. 输出电压:Vout = 10V。
3. 输入电流:Iin = 10mA。
4. 输出电流:Iout = 100mA。
5. 输入阻抗:Zin = Vin / Iin。
6. 输出阻抗:Zout = Vout / Iout。
7. 放大倍数:A = Vout / Vin。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到的输入阻抗、输出阻抗和放大倍数等参数,可用于评价晶体管共射极放大电路的性能。
同时,通过观察输出信号波形,可以判断电路是否正常工作,是否满足实验要求。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学习了晶体管共射极放大电路的基本原理和搭建方法。
并且通过测量和计算,了解了该电路的输入阻抗、输出阻抗和放大倍数等参数。
同时,通过观察输出信号波形,我们可以判断电路是否正常工作。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晶体管放大电路的理解,提高了实验操作和测量方法的熟练度。
实验二、三极管及其单级共射放大电路(一)

五 实验思考题: 1. 总结 Rc、RL 及静态工作点对放大器电压放大倍数的影响。
2. 讨论静态工作点变化对放大器输出波形的影响。
成绩评定: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注:1、报告内的项目或内容设置,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和补充。
2.测量电压放大倍数 在放大器输入端加入频率为 l kHz,Ui ≈ 10 mV 的正弦信号,同时用示波器观察放大器输出电压 Uo 波形,在波形不失真的条件下用交流毫伏表测量下述三种情况下的 Uo 值,并用双踪示波器观察 Uo 和 Ui 的相位关系,记入表 2。 表2 Rc(kΩ) RL(kΩ) Uo(V) AV Ui / Uo 波形
Rw1 100KΩ 20KΩ
Rc 2.4KΩ C2 + 10μF
VCC +12V
+
C1 +
+
Re1
10μF 100Ω Re2 1KΩ
+
Rb12 Vi 20KΩ -
RL 2.4KΩ Ce 100μF -
Vo
图 1 单级共射放大电路
四 实验内容(表格): 1.测量电路在线性放大状态时的静态工作点 按图 1 所示电路, 接通直流电源前, 先将 Rw 调至最大, 函数信号发生器输出旋钮旋至零。 接通+12V 电源,调节 Rw,使 Ic = 2.0 mA(即 UE = 2.0 V) 。用数字万用表直流电压表档测量 UB、UE、Uc 及用 万用表Ω 档测量 RB11 值,并记入表 1。 表1 测量值 计算值 UB(V) UE (V) Uc (V) Rb11(kΩ) UBE(V) UCE(V) I ( c mA) IB(μA) β
实
验
报
共射放大电路实验原理

共射放大电路实验原理咱先得知道啥是共射放大电路。
你看啊,这共射放大电路就像是一个小魔法师呢。
它主要有三极管、电阻、电容这些小零件组成。
三极管就像是这个魔法阵的核心,可厉害啦。
这个电路的名字里有个“共射”,就是说三极管的发射极是公共端哦。
就好像大家都围绕着这个发射极来施展各自的“魔法”呢。
那这个电路为啥能放大信号呢?这就很有趣啦。
当我们给这个电路输入一个小小的信号,就像是给它讲了一个小小的故事。
这个小信号从基极进去,三极管就开始发挥它的神奇作用啦。
三极管里面的电子就像是一群听话的小精灵,基极的小信号就像指挥棒,指挥着这些小精灵开始有规律地运动。
电阻在这个电路里也不是打酱油的哦。
比如说集电极电阻,它就像是一个守门员,控制着电流的大小。
当电子小精灵们从集电极通过这个电阻的时候,电阻就会对它们产生一定的阻碍,这个阻碍就使得电压发生了变化。
而且这个变化可不是随便的,是按照我们输入的小信号的规律来变化的呢。
就好像是把我们输入的那个小小的故事,按照一定的规则变成了一个更大声、更夸张的故事。
电容呢,电容就像是一个小快递员。
它负责把直流信号给拦住,不让直流信号捣乱,只让交流信号顺利通过。
就像快递员只送我们想要的包裹,那些不需要的东西就给挡在门外啦。
这样呢,我们在输出端得到的就是放大了的交流信号。
再说说这个放大倍数是怎么来的吧。
这就和三极管的一些特性有关啦。
三极管有个叫β的值,这个β就像是一个放大系数。
它就决定了这个电路能把输入信号放大多少倍。
就好像是一个魔法的倍数,β越大,这个魔法的放大效果就越厉害。
不过呢,这个β也不是可以无限大的,它会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就像魔法也有它的规则一样。
在做共射放大电路实验的时候呀,我们要调整很多参数呢。
比如说电源电压,就像是给这个魔法阵提供能量的魔法源泉。
如果电源电压不合适,这个电路可能就不能好好工作啦。
还有那些电阻的阻值,就像调整魔法阵的小机关,稍微动一动,可能整个放大的效果就不一样了。
三极管共射放大电路实验[文摘]
![三极管共射放大电路实验[文摘]](https://img.taocdn.com/s3/m/397cbfd8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92.png)
三极管共射放大电路实验[文摘]三极管是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和电器技术中应用广泛的一种电子元件。
其中一种常见的三极管放大电路为共射放大电路,具有输入电阻小、输出电阻大、电压放大倍数大的特点,常用于电子放大器。
本实验采用BC547 NPN型晶体管,组成单段共射放大电路,通过实验测量分析来掌握共射放大电路的基本性能。
实验步骤:1. 利用万用表检查晶体管管脚类型,标出其发射极、晶体管基极和集电极,同时注意焊接正确。
2. 将电路连接如图所示,其中电压源UCC为6V,电阻值RC、RB、RE分别为1KΩ、22KΩ、470Ω。
接上耳机,即可开始实验。
3. 分别测量输入电压Vin和输出电压Vout,在输入电压从0到0.5V上升的过程中,记录下对应的Vout值,并在示波器上绘制Vin-Vout关系曲线。
4. 测量晶体管的直流电流,包括IE、IC、IB。
5. 确定晶体管放大倍数,即Vout/Vin。
6. 测量输出电阻值。
7. 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比较,分析晶体管放大电路的性能特点。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Vin-Vout关系曲线的斜率为放大倍数,该电路放大倍数约为100倍。
2. 电路输出电阻值为102.5Ω,符合共射放大电路的特点。
3. 通过测量晶体管的直流电流,可以发现IE=IC+IB,符合晶体管放大电路的基本原理。
4. 通过计算和比较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发现,晶体管放大电路具有输入电阻小、输出电阻大、电压放大倍数大的优点,可以满足电路放大的需求。
总之,本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和测量,成功地展示了共射放大电路的基本特点和性能,为学习和应用三极管放大电路提供了实用经验和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极管共射放大电路实验一. 实验目的和要求1.学习共射放大电路的设计方法。
2.掌握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测量与调整方法。
3.学习放大电路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
4.了解静态工作点与输出波形失真的关系,掌握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的测量方法。
5.进一步熟悉示波器、函数信号发生器、交流毫伏表的使用。
二. 实验内容和原理1. 静态工作点的调整和测量2. 测量电压放大倍数3. 测量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4. 测量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5. 测量上限频率和下限频率6. 研究静态工作点对输出波形的影响放大器最佳静态工作点:要使放大器不失真地放大,必须选择合适的静态工作点。
初选静态工作点时,可以选取直流负载线的中点,即 VCE =1/2×VC 或 IC =1/2×ICS(ICS 为集电极饱和电流,ICS ≈VCC/Rc) 这样便可获得较大输出动态范围。
当放大器输出端接有负载R L 时,因交流负载线比直流负载线要陡,所以放大器动态范围要变小,如前图所示。
当发射极接有电阻时,也会使信号动态范围变小。
要得到最佳静态工作点,还要通过调试来确定,一般用调节偏置电阻的方法来调整静态工作点。
实验名称: 三极管共射极放大电路 姓名: 学号: 三. 主要仪器设备示波器、信号发生器、晶体管毫伏表 共射电路实验板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1. 静态工作点的调整和测量P.2准备工作:(1) 对照电路原理图,仔细检查电路的完整性和焊接质量。
(2) 开启直流稳压电源,将直流稳压电源的输出调整到12V ,并用万用表检测输出电压。
确认后,先关闭直流稳压电源。
(3) 将电路板的工作电源端与12V 直流稳压电源接通。
然后,开启直流稳压电源。
此时,放大电路、处于工作状态。
静态工作点的调整:调节电位器,使Q 点满足要求(I CQ =1.5mA)。
·直接测电流不方便,一般采用电压测量法来换算电流。
·测电压时,要充分考虑到万用表直流电压档内阻对被测电路的影响 。
因此应通过测电阻R c 两端的压降V Rc ,然后计算出I CQ 。
·若测出V CEQ <0.5V ,则说明三极管已饱和;若V CEQ ≈+V CC ,则说明三极管已截止。
若V BEQ >2V ,则说明三极管已被击穿。
静态工作点的实验数据记录注(1)估算时取电流放大倍数=100。
(2)理论值可能通过模型估算,也可以采用仿真结果。
2. 测量电压放大倍数( R L =∞、R L =2 k Ω) (1) 保持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不变 (2) 从信号发生器输出1kHz 的正弦波,作为放大电路的输入(V i=10mV 有效值) 。
(3) 用示波器监视输出波形,波形正确后再用交流毫伏表测出有效值。
3. 测量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 R L=∞、R L=2 k Ω) (1) 静态工作点不变,用示波器监视输出波形。
(2) 逐渐增大输入信号幅度,直至输出刚出现失真。
(3) 测量时通常以饱和失真为准(当Q 点位于中间时)。
(4) 交流毫伏表测出有效值。
实验名称: 三极管共射极放大电路 姓名: 学号:4. 测量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1) 测量输入电阻R i实验原理: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可用电阻分压法来测量,图中R 为已知阻值的外接电阻,分别测出V s 和V i ,则RV V V R V V V I V R ii s ii i i -=-==/)(P.3实验步骤:(1) 输入正弦波 。
(2) 用示波器监视输出波形,要求不失真。
(3) 用交流毫伏表测出V s 和V i ,计算得到R i 。
(2) 测量输出电阻R o 。
实验原理: 放大电路的输出电阻可用增益改变法来测量,分别测出负载开路时的输出电压V o'和带上负载R L 后的输出电压V o ,则实验步骤:(1) 输入正弦波。
(2) 用示波器监视输出波形,要求不失真。
(3) 断开负载,毫伏表测出V o' 。
(4) 接上负载,毫伏表测出V o 。
5. 测量上限频率和下限频率 ( R L=∞、R L=2 k Ω)实验原理:实验名称: 三极管共射极放大电路姓名: 学号:实验步骤:(1) 静态工作点不变,用示波器监视输出波形。
(2) 从信号发生器输出1kHz 的正弦波。
(3) 调节输入信号幅度,用交流毫伏表测出,使输出V o =1V 。
(4) 保持输入信号幅度不变,降低信号频率,输出幅度下降至0.707V o 时得到下限频率f L 。
(5) 保持输入信号幅度不变,增大信号频率,输出幅度下降至0.707 V o 时得到上限频率f H 。
'o Lo Lo V R R R V +=Lo o o R V V R ⎪⎪⎭⎫ ⎝⎛-=1'6. 研究静态工作点对输出波形的影响( R L=∞)静态工作点对输出电压波形的影响:(1)I CQ ↑,vo 出现饱和失真,形状为“削顶”失真。
(2)I CQ ↓,vo 出现截止失真,形状为“缩顶”失真。
(3)I CQ 正常,当加大输入信号时, v o 同时出现饱和与截止失真。
(1) (2) (3) 实验步骤:1、观察静态电流偏大时出现饱和失真(1) 输入1kHz 的正弦信号,用示波器监视输出电压。
(2) 调节电位器(R w1减小或 R w2增大) ,使静态电流I CQ 增大到足够大(如2.0mA) ,测量并记录集电极静态电流。
(3) 逐渐增大输入信号,使输出波形出现明显的失真。
记录此时的示波器波形,及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幅度。
2、观察静态电流偏小时出现截止失真(1) 减小输入信号,使输出波形回到正常的放大状态(无失真)。
(2)调节电位器(R w1增大或 R w2减小),使静态电流I CQ 下降到足够小(如1.0mA) , 测量并记录集电极静态电流。
(3) 逐渐增大输入信号,使输出波形出现明显的失真。
记录此时的示波器波形,及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幅度。
根据上述两种情况下所观察到的波形,说明集电极偏置电流的大小对放大电路输出失真的影响。
实验注意事项1. 在做最后一个实验之前,应一直保持静态工作点不变。
如果不小心调了电位器,则应重新进行静态调试,然后再继续完成各个实验。
2. 在用交流毫伏表测量幅度时,应用示波器监视输出波形,以保证输出正弦波。
实验名称: 三极管共射极放大电路 姓名: 学号: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实验1:静态工作点的实验数据记录:P.5误差分析:表格中的理论值由仿真结果得出,由于实际电路中,三极管V BEQ 和理论值有所误差,而电阻等元件的标称值与实际值也不尽相等,因此实测值与理论值存在一定的误差。
实验2:测量电压放大倍数( R L =∞、R L =2 k Ω) 实验3:测量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 R L =∞、R L =2 k Ω)因此需将实验测得的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转换为峰值,以便比较。
误差分析:1、实际电路中,由于连接示波器、毫伏表、信号发生器的夹子存在很大的不稳定因素,稍微动一下就会对波形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可能在实验中会产生较大的误差。
2、在用示波器观察输出电压的波形时,缩顶与削顶现象,及最大不失真电压的出现,会由于视差原因而有所不准。
3、在计算理论值时,三极管放大倍数取100倍,r be 取100Ω,而这个值并不一定是三极管的实际值,所以理论值也存在一定范围内的浮动。
实验4:测量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R=5.1k Ω Ri=Vi/(Vs-Vi)R=3.83k Ω R L =2k Ω =3.35k Ω实验5:测量上限频率和下限频率 ( R L =∞、R L =2 k Ω)f L =158.5KHzf H =31Hz实验名称: 三极管共射极放大电路 姓名: 学号:实验6:研究静态工作点对输出波形的影响( R L =∞)L oo o RV VR ⎪⎪⎭⎫ ⎝⎛-=1'P.6集电极偏置电流的大小对放大电路输出失真的影响:由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可知,I CQ偏大会导致vo出现饱和失真,形状为“削顶”失真;偏小会导致截止失真,形状为“缩顶”失真。
I CQ正常,当加大输入信号时,vo同时出现饱和与截止失真。
六、思考与讨论1、在测试放大电路的输出电压幅度、输入电阻、输出电阻时,能否用示波器来测电压幅度?为什么选择交流毫伏表?答:可以用示波器来测量,但是误差较大,不宜使用。
由于仪器调试、频率、接触不良等原因,示波器产生的波形可能是不稳定的,不方便读数。
且示波器显示的是峰值,不是有效值,读出后需除以根号2。
相比之下,交流毫伏表测得的是有效值,且精度较高,所以选择交流毫伏表。
2、既然交流毫伏表的精度高,为什么测静态工作点选择万用表,而不是毫伏表?答:交流毫伏表测交流电压,静态工作点为直流电压,所以用万用表测。
3、静态工作电流I CQ为什么需通过测量V C或V Re间接得到?答:由于I CQ很小,因此万用表直流电压档内阻会对电路产生较大影响,导致误差。
而电压较大,因此通过测量V C间接测I CQ。
4、万用表内阻对电压测量有什么影响?如何测量V B EQ和V C EQ?答:万用表内阻如果不够大,会干扰电路的静态工作点。
测量时V B EQ和V C EQ,分别用万用表测出V BQ、V CQ、V EQ,V B EQ=V BQ-V EQ,V C EQ =V CQ-V EQ。
5、在测量输入电阻时,为什么不能直接测R s两端的压降?答:因为Rs两端没有电路的公共接地点,若用一端接地的毫伏表测量,会干扰信号,以致造成测量误差。
6、在测试A v、R i和R o时,怎样选择输入信号的大小和频率?答:从信号发生器输出1kHz的正弦波,使V i=10mV有效值。
7、在测上限和下限频率时,又如何选择输入信号的大小?为什么使输出电压为1V?答:调节输入信号大小使输出电压为1V,由于Av随输入信号频率变化下降到0.707Avm时所对应P.7 的频率定义为上下限频率,即输出电压1V随频率下降到0.707V,选择1V比较方便观察毫伏表读数。
实验名称:三极管共射极放大电路姓名:学号:8、截止失真和饱和失真在形状上有什么区别?答:截止失真是缩顶,饱和失真是削顶。
9、静态工作点在什么情况下,分别出现截止失真和饱和失真?答:静态工作点偏高,出现饱和失真。
偏低出现截止失真。
七、心得与体会通过这次实验,我对三极管共射放大电路有了更直观的了解,清楚了理论学习中的一些误区,也学到了一些新的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比如用毫伏表测量电压时,若两端点有一端没有接地,就要换间接测量的方式,以免测量误差较大。
计算理论值时,并不局限于不甚准确的用默认值来计算,更可以用仿真进行更为精确的计算。
而且我了解到预习实验对做实验的重要性,如果实验前没有对整个实验过程有所了解的话,实验想必不会很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