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道士塔》教案

合集下载

道士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道士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道士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道士塔》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通过分析作品,掌握象征、讽刺等写作手法。

(3)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艺术的认知水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作品主题和艺术特色。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3)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作品中的意境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历史,珍惜文化遗产。

(3)激发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真理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作品《道士塔》的象征意义和讽刺手法。

(2)分析作品主题,领悟作者表达对传统文化命运的担忧。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讽刺手法运用。

(2)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理解作品丰富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主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作品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作品中的象征、讽刺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分析作品主题。

(2)学生阐述对作品主题的认识和感悟。

5. 总结提升(1)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强调作品的主题及寓意。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历史,珍惜文化遗产。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品中的象征、讽刺手法,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2. 写一篇短文,阐述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和思考。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关注到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及时的引导和帮助。

2. 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探讨。

3. 教学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4.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制定了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作品中的象征和讽刺手法。

道士塔教案(通用3篇)

道士塔教案(通用3篇)

道士塔教案(通用3篇)张咸竹东北师大【教学目标】1.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及其内在联系。

2.体会作者贯穿全文的悲怆苍凉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文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及其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处于矛盾心理下悲怆苍凉的情感。

【教学方法】讲读法【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文导入】同学们,在今天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些关于宗教方面的小知识。

在我国,道教和佛教是并行的两大宗教。

他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的不同特色。

比如在丧葬礼仪上,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在他们羽化后,一般有两种葬法,一个是坐缸,就是将遗体封缸后入葬;另一种是棺葬,用棺材盛殓遗体。

而佛教徒呢,他们的逝世叫做圆寂,其遗体是要经过火化的,其中有道高僧所遗存的骨殖被称为“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来封存的。

但是在七十余年前,在祖国大西北的佛教胜地——甘肃敦煌,却有一个道士在死后被葬在佛徒使用的塔中。

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他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来学习这篇《道士塔》。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3页。

作者余秋雨,江苏余姚人。

是我国当代的文艺理论家,散文家。

作品有文艺理论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等。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选自于《文化苦旅》的第一篇。

【教学进程】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一至三自然段。

作者在一开篇,就向我们交代了他所要描写的对象是莫高窟门外河对岸的塔群,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塔的呢?(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

从几座坍驰来看,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

)请同学们看这幅图(教师依据王道士塔图手绘覆钵式塔简图)。

塔这个词来源于印度。

传说当年有弟子问及释迦牟尼身后之事,佛祖将袈裟叠成四方,铺在下面,又将钵盂倒着扣在袈裟上,又把禅杖立于钵盂之上。

后来的佛徒弟子就依照这种形状建塔来保存佛祖的真身舍利。

这种塔呢,就被称为“覆钵式塔”。

道士塔教案5篇

道士塔教案5篇

道士塔教案5篇第一篇:道士塔教案道士塔教案【教学目标】:了解敦煌莫高窟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树立民族自尊心,增强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所述的基本事实,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品味词语所蕴涵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1.作者简介余秋雨:1946年出生,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

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入载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国际著名学者录》,以及美国传记协会的《五千世界名人录》等。

余秋雨的散文,有一种浸润着历史沧桑的困惑,以及走出这种困惑的使命,即他自己所谓的“文化苦旅”。

这种使命意识让他把自己鲜活的文化生命融入了笔端,将一座“精神道场”弥漫于天地之间,既有着对历史的洞察,又有对现实的忧患,对未来的执着,对人生以及对整个人类文化的感悟,被誉为“学者散文”。

2.欣赏敦煌文明(幻灯片)有一种文化,源远流长,从1600年前,绵延至今;有一种文化,灿烂辉煌,从100年前,就引来各方贪婪而攫取的目光;有一种文化,命途多舛,只要短短的10年,就成了我们永久的痛……它,就是我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代表——敦煌文化。

二、课文赏析1、作者对王道士、对敦煌文化艺术的遭遇的态度是什么?明确:王道士是敦煌文化的罪人,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不能肩负起这笔文化重债。

莫高窟被掠,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2、偌大的莫高窟,前后十几年,在王道士的手里被卖掉了,其间的王道士、满清官员、外国冒险家各自充当了什么角色?明确:王道士:涂壁画、毁雕塑、塑怪像,受愚弄、贪小利、卖国宝满清官员:了无赤肠、不负责任、中饱私囊外国冒险家:餐风宿露,冒着危险,愿意吃苦,欺骗掠夺3、作者对这三种人的不同行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明确:对王道士:惋惜与痛苦;痛恨与无奈对满清官员:哀痛对外商国冒险家:谴责三、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坍弛:tān chí坍塌,废置无用凛冽:lǐn liè刺骨地寒冷歆羡:xīn xìan羡慕偌大:Ruî dà这么大四、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一)王道士?(细节描写)1.(用石灰刷过壁画后):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他达观地放下了刷把。

《道士塔》教案#(精选.)

《道士塔》教案#(精选.)

《道士塔》教案主备人:莫小妍授课人:黄飞贞【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解敦煌文化、敦煌文化流失的背景史实、明确其悲剧性。

2、能力目标: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及内在联系。

3、情感价值:体会作者贯穿全文的悲怆苍凉的情感。

增强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及其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处于矛盾心理下悲怆苍凉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及其内在联系,体会作者悲怆苍凉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有一种文化,源远流长,从1600年前,绵延至今;有一种文化,灿烂辉煌,从100年前,就引来各方贪婪而攫取的目光;有一种文化,命途多舛,只要短短的10年,就成了我们永久的痛……它,就是我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代表——敦煌文化。

那它究竟是怎样成了我们永久的痛的?谁应为它的悲剧负责?让我们跟随散文大家余秋雨,走进他的《文化苦旅》,走进他的《道士塔》,去感受那份痛,去触摸那份痛。

二、介绍余秋雨三、研析课文1、整体把握本文共四节,请大家概括各节的主要内容,想想各节之间的联系。

明确:第一部分,通过对莫高窟道士塔的介绍引出了王圆录和莫高窟的关系。

第二部分,叙述了王道士在敦煌的所作所为。

第三部分,写王道士发现敦煌藏经洞的情况和他对藏经洞的处置情况。

第四部分,写中国敦煌研究家们的辛勤工作,表达对敦煌历史的忧思,同时给世人以警醒。

2、内在情感我们可以看到课文每一部分都是上一部分的内在延伸,思想内容上在逐步深化。

但这仅仅只是概括了每部分的内容,我们要的是读懂文字背后的内涵。

其实每一节都在揭示文章的主题思想,每部分都有作者想要突出的本质内容,而作者的情感也是随之而动的。

这才是我们所要把握的重点。

(1)、第一部分,通过对莫高窟道士塔的介绍引出了王圆录和莫高窟的关系。

那他们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作者又是如何看待的?(其实就是一个民族和一段历史的关系。

在课文中有作者的原话“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一个湖北麻城的农民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最灿烂的文化,而他只是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这当然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这一叙述表达作者无比沉痛的心情。

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余秋雨。

2、了解有关敦煌文化的一些常识。

能力目标准确筛选信息,提高阅读学者散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爱护中国文化遗产的意识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

【教学重点】1、领会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语言运用所反映出的激情。

2、学习叙事评议有机结合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1、从课文中找到依据,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敦煌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是一个富有的地方,那里有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然而由于历史上一时的“疏忽”,便铸成了中国历史的一大遗憾。

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遗产,被一车车,一队队载入了“异国他乡”。

哪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不为之怨愤,为之心在流血?今天,我们学习学者余秋雨的《道士塔》,随同作者一起去重温那段伤心的岁月吧!二、介绍作者余秋雨和背景知识:出示投影:1、余秋雨简介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当代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

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

辞职后继续从事教学和写作。

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艺术创造工程》《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山居笔记》。

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入载多部世界名人录;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获上海市出版一等奖,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

《山居笔记》获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第一名。

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也备受学术界重视和尊崇。

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的《戏剧理论史稿》,此书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的文化发展和戏剧思想的史论著作,在出版后次年,即获北京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十年后获北京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而另一本于1985年发表的中国大陆首都戏剧美学著作——《戏剧审美心理学》,次年亦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

《道士塔》语文教案

《道士塔》语文教案

《道士塔》语文教案一、课文导入(略)二、研析课文(一)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一至三自然段。

1,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塔的?明确: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

塔心竖一木桩。

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

(请同学们看课本前的插图,作者在莫高窟看到的几座僧人圆寂塔,就是这个样式。

今天北京北海的白塔,其型也属于这种覆钵式的塔。

)2,请一位同学描述一下作者是怎么描写和评价王道士的。

(多媒体展示内容:王圆箓的相关资料)(板书:王道士)(二)请同学们自读二、三两节。

1,找一找王道士在把持了莫高窟以后究竟都做了些什么事?明确:粉刷壁画,砸碎雕塑,出卖文物,上报官员。

“罪人”、“小丑”,是作者对王道士的评价,经由他手,敦煌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源源不断地输向国外,令人痛心。

(板书:愚昧、无知)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敦煌,去共同感动、领悟。

(视频资料播放“敦煌”记录片,多媒体展示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相关文物图片。

)这样珍贵的文献却被外国冒险家大批大批地运走,让我们看一下历史记录。

(多媒体展示内容:外国列强对敦煌莫高窟文物的劫掠史。

)2,看到这样的资料,我们能说些什么呢?明确:正如作者讲的那样:“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

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3,讨论:这一切归咎于谁)从这一系列事件来看,我们能够把敦煌文物流失的罪错全加在王道士身上吗?明确:不能,“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王道士只不过是整个事件的直接经手人,国宝是他盗卖出国门的,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是从他等待官府整整七年却无人问津的情况来看,他并不是真正的元凶巨恶。

在那个中华民族饱受蹂躏的年代里,不要说把国宝盗卖给外国强盗,就是连国土和国宝一起送人又有什么稀奇!4,那么,做一次历史的审判。

请同学们想一想,王道士应该对整个事件负全责吗?你认为导致文献流失的因素还有哪些?5,当时中国官员有哪些过失?(多媒体展示、老师补充:中国官员在面对莫高窟出土文物时的种种表现。

高二语文《道士塔》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道士塔》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道士塔》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中关于道士塔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深刻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道士塔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简要介绍道士塔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课文中的道士塔有何象征意义?”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每组选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点评。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如:“历史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生的悲欢离合。

”5.写作训练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仿写训练。

收集学生的写作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

四、课后作业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写作训练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在课后作业中,学生能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拓展阅读和研究,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改进。

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展示道士塔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这就是位于我国西北部的道士塔,它见证了一段特殊的历史。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去感受这段历史的沧桑。

”2.自主学习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考,课文中的道士塔象征着什么?它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道士塔》语文教案

《道士塔》语文教案

《道士塔》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道士塔》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分析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语言特色。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结构和作者的观点。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思考,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道士塔》是现代作家余秋雨创作的一篇散文,以道士塔为线索,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和历史的沧桑。

2.2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语言特色。

分析文章结构和作者的观点。

2.3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思考。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引发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思考。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和主旨。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和作者的观点,分享学习心得。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3.5 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观点,反思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或思考题,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3 学生互评: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对方的学习心得和观点,促进学生的互动和交流。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道士塔》的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5.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学术文章,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和历史。

5.3 多媒体资源:使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推荐学生阅读余秋雨的其他散文作品,如《文化苦旅》、《江城》等,以加深对作者文学风格和思想深度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道士塔》教案
公元336年,一个和尚云游四海,来到了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到此已是傍晚,想找地方休息,正在四顾,忽然看到这座山金光闪动,象有千佛跃动,当时的乐樽和尚,怔怔的站着,眼前是万道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他有所顿悟,把手中的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此筑窟造佛象,使此地成为佛圣地。

不久,他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由于他在化缘中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使远近善男信女也纷纷来朝拜胜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祷,挖出了一个个的洞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后来的敦煌莫高窟。

(出示有关图片资料,简略介绍敦煌艺术)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余雨,浙江余姚人。

(详见教材)
二、阅读课文提示,了解学习目标。

三、整体理解课文内容,思考:有四节,概括各节的主要内容,想想各节之间的联系
1罪人塔——2愚昧无知毁坏文物——3贪图私利,出卖文物;外国冒险家欺骗、掠夺文物——4牢记耻辱,保护、研究文物
四、分析理解课文:
第一节:罪人塔
1、道士塔是怎样的?描叙塔群体现了什么气氛?
2、王道士是何人?为什么说他是罪人?而要他担起文化重债是无聊?
3、文物被劫掠的情况?
4、在写事、写人中倾泻了什么感情?
B通过外貌描写,知其是平民、愚昧无知、是出卖文物之罪人。

但这不仅是个人罪行,而是一个民族悲剧。

板书看塔悲凉
写人愤怒——平民愚昧出卖文物罪人
↓文物被掠
民族悲剧
归纳:以道士塔为引线,简要介绍王道士其人,概述文物被劫掠,愤怒指出这是一个民族悲剧。

第二节:愚昧无知,毁坏文物
1、当时欧美艺术家做什么,中国的文官做什么?敦煌文物被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愚昧的王道士犯了何罪?他的心理活动和罪行细节,写得真实吗?
3、文中的四个“惨白”含义,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4、该节有什么写作特点?
明确:欧美艺术家有突破,歆羡东方艺术;中国文官昏庸无视艺术,无知道士掌管佛教艺术
王犯罪而不知:涂抹壁画、毁坏雕塑,塑“天师、灵官。

”对他的心理活动描写和罪行细节描写,是依据道士身份,揣摩想象,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真实)看到两个“惨白”是真实情况,脑子两个“惨白”是混乱,难以言心之痛
欧美艺术家歆羡东方艺术;中国文官昏庸漠视艺术,
↑根本原因
王罪行:涂壁画,毁雕塑,塑天师—愚昧犯罪而不知
归纳:介绍王道士毁坏文物的经过,突出了他的愚昧无知,表达了作者悲愤难忍的思想感情。

心理活动和细节描写与对话——想象有椐、生动跨越时空,在叙事中表愤情
第二课时
第三节:贪图私利,出卖文物;外国冒险家欺骗、掠夺文物
1、发现藏经洞后,中国文官对文物采取什么态度?外国冒险家冒着危险赶来,与之形成什么对比?
2、细读王道士盗卖文物的经过和表现,突出了什么?
3、外国冒险家用什么手段掠走文物?又有哪些开脱之辞?
4、作者如何驳斥,带着什么感情?
A中国官员无赤肠,不下决心保护国家文物,而是放任不管并饱私囊;外国冒险家来掠夺文物,排除危险。

两者形成对比突出了中国官员的昏庸自私。

B王道士的贪图小利,愚蠢卑鄙。

C万里冲刺,长驱而入,欺骗掠夺。

抢救,使之见光明,无力研究
D驳斥其没有基本前提,采取欺骗手段占有,要和他们比学问。

板书王发现藏经洞—
中国官员:放任不管,私占文物
王:贪图私利,出卖文物
外国冒险家:欺骗掠夺
外国学者:抢救遗产,中国无力研究
作者驳斥:无基本前提,欺骗手段占有,要比学问
引诗表义愤,拦车却两难
归纳:发现藏经洞,面对大量的珍贵文物,各色人士粉墨登场,首先,是愚蠢,卑劣的王道士贪图小利使大量文物流失,而中国文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外国冒险家不顾一切,冒死赶来掠夺,又大言不惭的说是他们抢救了文物,而中国无力研究。

作者怀着义愤驳斥,并穿越时空拦下车队,却又左右为难——在此,作者直抒感情,抱恨无穷。

第四节:牢记耻辱,保护、研究文物
设问:我国敦煌研究所的专家比我恨得还深表现在那里?
文中引用一位日本学者的话,目的什么?
中国的专家为什么没有太大的激动,而是默默的?
明确:不愿抒发感情,加紧钻研,抢时间,争速度,实干精神,
取得的成绩得到世界的公认。

愚昧的道士掌管敦煌艺术宝库的时代已经过去,现代的敦煌艺术研究家不会忘记耻辱,会在保护,研究敦煌文物的道路上做出更大成绩。

板书:恨+实干=成绩
世界公认
不忘耻辱,保护、研究文物
五、小结:
以道士塔为引线,记叙了在愚昧无知的王道士的掌管下,敦煌文物被破坏以及被外国冒险家劫掠的经过,表达了作者由这一巨大的民族悲剧而生发的悲怆苍凉的感情。

设问:文章笔法新颖灵活表现在哪些方面?
文章带有一种悲怆苍凉的感情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如何表达的?
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明确:笔法新颖灵活:来源生活高于生活想象、有椐、生动(如心理活动和细节描写)
跨越时空(如对话、拦车)(结合完成练习四)
直接抒情、在叙事中抒情(结合课文,并完成练习三)
语言多姿多彩——有时简洁,有文言遗风
口语化,有时鲜明,带有警醒意味
结束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许有辉煌的历史,也许也有屈辱的过去,但不管是辉煌还是屈辱,都需要有几种精神,那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和实干精神,以及保护祖宗遗产的意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干出成绩,才能在强手如林的世界和平崛起。

六、巩固复习(课后练习)
七、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1、罪人塔
看塔悲凉
写人愤怒——平民愚昧出卖文物罪人
↓文物被掠
民族悲剧
2、愚昧无知毁坏文物
欧美艺术家歆羡东方艺术;中国文官昏庸漠视艺术,
↑根本原因
王罪行:涂壁画,毁雕塑,塑天师—愚昧犯罪而不知
3、贪图私利,出卖文物;外国冒险家欺骗、掠夺文物
王发现藏经洞—
中国官员:放任不管,私占文物
王:贪图私利,出卖文物
外国冒险家:欺骗掠夺
外国学者:称是抢救遗产,中国无力研究
作者驳斥:无基本前提,欺骗手段占有,要比学问
引诗表义愤,拦车却两难
4、牢记耻辱,保护、研究文物
恨+实干=成绩
世界公认
不忘耻辱,保护、研究文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