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备课教案7篇

高二语文备课教案7篇

高二语文备课教案7篇高二语文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品,了解《战争与和平》的内容和主旨。

2、通过文本分析,把握少女娜塔莎的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

3、通过娜塔莎形象分析,了解和掌握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4、了解“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对娜塔莎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作用。

2、对作为圆形人物的娜塔莎这一人物形象的复杂个性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是出自哪个国家哪位作家的哪部作品?伟大的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

今天,我们要学习列夫·托尔斯泰的另一部名著《战争与和平》中节选的内容。

二、介绍作者及有关背景: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罗斯文学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公认的最伟大的俄罗斯文学家,美国著名文学教授兼批评家哈洛·卜伦甚至称之为“从文艺复兴以来,唯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

对文学拥有“狂恋式爱情”的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地位最崇高的作家,重情节、重典型、重写实、重批判的文学时代,在他笔下达到巅峰。

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是托尔斯泰文学艺术史上的三个里程碑。

简要介绍《战争与和平》的故事内容。

三、检查预习:请学生讲述课文各部分的故事梗概。

四、快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讨论以下问题。

1、说说你对娜塔莎参加舞会前心情的总体印象。

请用简洁的词语来表示。

兴奋、快乐、紧张、期待、焦急2、人物的心理活动是藏在他们内心的,你是如何得知的呢?通过外化的神态、言行等来体会。

3、阅读读描写罗斯托夫一家进行舞会准备工作情景的文字(“娜塔莎要去赴她平生第一个大跳舞会——第一部分末”)同学们边听边找体现娜塔莎兴奋、快乐、紧张、期待、焦急等心情的文字。

高二语文教案设计(精选5篇)

高二语文教案设计(精选5篇)

高二语文教案设计(精选5篇)高二语文教案设计精选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感受不同阶段的爱2、父爱与母爱的比较3、区分“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过程与方法1、比较法,通过对父爱与母爱的比较,重新审视爱。

2、问题探究法,以时间和逻辑顺序分析“爱是一种能力。

”3、讨论法,联系自身,感悟生活,获得爱的真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2、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及难点:(1)引导学生理清*的思路,品味关键语句,并进而深入理解*的内涵。

(2)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的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教学方法1.勾画圈点法:在浏览课文的过程中,学会寻找关键句子。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探究交流。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一):冰心的小诗里说:“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在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有人说:父爱如山.而好父母除了提供给孩子一个遮风避雨的温暖巢穴,同时也给他们一双能够展翅高飞的羽翼。

可见,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之爱,温暖而执着。

当然,这是我们对父母之爱的感性认识,那么,又如何理性的看待父母之爱在我们成长之路上的作用呢?请看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

导入课文(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

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那么,如何来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选文的解析来体会其中的涵义。

二、整体阅读,感知课文,明确*的思路。

(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明确:概括地讲,这篇*谈了“爱”。

高二语文优秀教案【3篇】

高二语文优秀教案【3篇】

高二语文优秀教案【精选3篇】高二语文优秀教案【精选3篇】一教学目的:1、理解戏剧中共性化的语言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2、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尖锐的戏剧冲突和共性化的戏剧语言3、深刻熟悉旧社会的腐朽、黑暗和罪恶,族自古就有勇于斗争、追求光明的光荣传统。

重点和难点:1、熟悉尖锐的戏剧冲突和共性化的戏剧语言2、了解具有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重特点的周朴园在家庭和社会上的罪恶教学方法:1、预习前指导同学把握戏剧文学的特点:戏剧冲突的尖锐性;人物、大事、活动场所的集中性;戏剧语言的共性化。

2、课前布置同学预习课文,要求同学了解课文的情节结构,试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3、最终指导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布置预习:1、结合解释(1)中与课文有关的情节,通读全文,了解故事情节。

请将这一幕话剧分成两"场",并概括其内容。

2、了解戏剧中的人物之间的关系3、试分析戏剧的冲突冲突和人物性格以及戏剧的语言的共性4、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简介: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生,湖北潜江人。

他从小爱好戏剧,1929年进南开高校,后来又转清华高校外语系,毕业后进清华讨论院,专攻欧美戏剧文学,并从文学中吸取养分。

1933年,在即将结束高校生活时,完成__ 《雷雨》。

经巴金等人的推举,这个剧本在1934年出版的《文学季刊》上发表。

继《雷雨》之后,又写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蜕变》等剧本。

《雷雨》《日出》成就,是他的代表作。

在这两个剧本中,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定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赐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

剧作震惊了当时的戏剧界。

1942年,曹禺把巴金的《家》改编成话剧,解放后,写了《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

曹禺,现代剧作家,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

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北京人》等。

建国后,又创作了《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和改编巴金的《家》等着名剧本。

高二语文优秀教案【精选3篇】二本课时教学目标:1、熟悉“闭关主义”与“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并探讨“送去主义”在当今的意义。

高二语文教案(优秀6篇)

高二语文教案(优秀6篇)

高二语文教案(优秀6篇)高二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柳永的生平简介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理解这首词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其意境之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少年柳永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礼赞的豪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过程和方法:朗读法、讲授法【教学重点】品味柳永词的婉约之美【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词人内心情感与外在词风形成的关联。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要点:了解词的知识,柳永生平经历及作品特点,讲析第一首词《望海潮》。

一、课文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美,最美在西湖,宋代苏轼曾在《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中这样描写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将西湖与西子相比可谓推陈出新,愈发显出西湖全方位的柔美姿态。

而南宋还有一位著名词人柳永也对杭州和西湖情有独钟,写下了著名的词作《望海潮》。

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虽未成功,但柳永也差点成了千古罪人。

当然,这只是前人牵强附会的说法,但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柳永这首词影响非常大。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该词,再度领略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吧。

二、赏析《望海潮》:1、齐读课文,结合注解了解词的大意。

2、强调以下词语的音、形、义形胜:地理形势重要。

参差:形容楼阁高低不平。

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

堑,qiàn。

重湖叠巘清嘉:巘yǎn,山峰。

清嘉,秀丽。

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

词中指高官孙何。

异日图将好景:图,画下来。

将,助词,无实义。

3、本词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背景:这是一首投赠之作。

真宗咸平末年,少年柳永前往京城开封应考,路经钱塘,为了谒见两浙转运史孙何,而写下了这首词投赠他。

内容:词主要描绘了北宋时期杭州景象。

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

高二语文下《窦娥冤》公开课教案

高二语文下《窦娥冤》公开课教案

高二语文下《窦娥冤》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分析窦娥被冤枉而死、昭雪的过程。

2.感受关汉卿作品的艺术魅力,领悟作品所传达的正义与邪恶、善良与邪恶的斗争。

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作品主题,分析人物形象,领悟作品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作品的艺术手法及人物性格的刻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窦娥冤》的背景及作者关汉卿。

学生分享对关汉卿及其作品的了解。

2.故事梗概教师概述《窦娥冤》的故事情节。

学生跟随教师梳理故事发展脉络。

3.分析人物形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窦娥、张驴儿、王生等人物形象。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分析成果。

4.领悟作品主题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作品所传达的正义与邪恶、善良与邪恶的斗争。

学生结合作品内容,阐述自己的观点。

5.艺术特色分析教师分析《窦娥冤》的艺术手法,如对比、夸张、悬念等。

学生举例说明作品中的艺术特色。

6.课堂讨论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看待窦娥被冤枉而死、昭雪的过程?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7.小组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窦娥冤》中的片段。

学生积极参与,体验作品中的情感。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反思在作品中所获得的启示。

四、作业布置1.深入阅读《窦娥冤》,分析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形象。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故事导入、人物分析、主题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窦娥冤》的内容。

2.在分析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让学生更好地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写作能力。

六、教学资源1.《窦娥冤》文本。

2.关汉卿生平及创作背景资料。

3.相关视频、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七、教学时间1课时八、教学效果评价1.学生对《窦娥冤》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作品主题及艺术特色的掌握情况。

高二语文教案内容七篇

高二语文教案内容七篇

高二语文教案内容七篇高二语文教案内容【篇1】【教学目标】1.研读文本,勾画出谈及“民不加多”的语句,理清文脉,理解孟子的“王道”主张。

2.合作探究,涵泳体味,分析人物的观点和情感,赏析孟子逻辑严谨、气势酣畅的论辩艺术,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重难点】1.层层深入,分析孟子对治国得失的哲学思辨,站在现代理想与智慧经典的契合点上理解孟子思想。

2.披文入情,反复诵读,感知文本的内容、节奏、美感和理趣,感受语言魅力,丰富语文素养。

【教学方法】1.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2.品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思路】1.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有关孟子及其经典名言的图片)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

他有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主张行“王道”,施仁政;他慧眼如炬,善于攻心,比喻排比,论辩跌宕生姿。

他,就是孟子。

他的思想穿越时空,至今散发着智慧的芬芳。

2.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学生用3分钟速读课文,勾画出谈及“民不加多”的语句,并以此续写标题。

梁惠王的困惑在于:“寡人之于国也”,“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孟子对此的评价为:“寡人之于国也”,“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认为治国应当:“寡人之于国也”,“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据此*自然分为三层:提出“民不加多”之疑,分析“民不加多”之因,解决“民不加多”的措施。

(设计意图:一线贯穿,由“多角度续写标题”切入,符合文本的对话情境,便于学生紧扣治国问题与文本进行对话,并进行信息筛选整合,更能体会孟子议论严谨、环环相扣的逻辑特色;便于深文浅教,直入正题,使全文结构自然呈现;便于背诵,每句都是一个思维结点,彰显了背诵思路。

)3.再读文本,涵泳体味。

画“三国形势图”,标明秦、魏、齐的相邻位置,指出河内、河东所在,并简介谈话背景。

(设计意图:知人必先论世,了解梁惠王西畏强秦东败于齐,“国以空虚”,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为何焦虑“民不加多”,为何特邀孟子指点强国之道。

图文结合,更利于学生置换角色,以天下为己任,分别从梁惠王和孟子的角度思考治国之道,从而与文本交流、碰撞、共鸣。

高二语文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优秀3篇】

高二语文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优秀3篇】

高二语文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优秀3篇】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篇一(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

2、了解《滕王阁序》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3、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4、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5、训练学生能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利用网络筛选信息法、总结归纳法2、研究创新的方法:形象描述法、改写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是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教学方法:1、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网络信息筛选法、总结归纳法、改写法2、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材处理:《滕王阁序》是一篇记述盛会的序文。

是初唐文学家王勃一挥而成的千古名篇。

王勃在探望父亲途中,到达洪州,正好赶上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滕王阁成,宴请宾客,阎都督听说王勃之才,因此邀请王勃参加。

作者用生动的文笔,由地理风貌到自然、人文景观,再到宴会,层层铺叙,突现了滕王阁的壮丽,描绘出欢饮娱乐的场景;并且即景生情,抒发了他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在表现技巧上,文章的词藻极为丰富华美,其中不乏精辟之句,受到时人和后人的赞赏。

文章多用典故,简练含蓄。

结构也很紧凑,前后互相呼应,脉络十分清楚。

《滕王阁序》能成为千古传颂的文章,自然有它的独到之处,原因很多,但是短短的一学时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分析,因此确立本课时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为:1、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2、欣赏千古名句,体味名句之美。

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篇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

3、学习本文布局谋篇的特点。

4、本文是史论,是借古讽今之作,理解文中阐发的“盛”“衰”;“得”“失”;“成”“败”;“损”“益”;“兴”“亡”的道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语文高二语文教案(通用8篇)

语文高二语文教案(通用8篇)

语文高二语文教案(通用8篇)语文高二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分析和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2、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借助资料了解海明威的作品和风格。

3、培养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⑴ 引导学生对重点段落和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行细读,揣摩小说的语言和行文特点。

⑵ 培养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2、教学难点: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分析和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作者简介海明威(1899~1961),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人死以致伤痕遍体。

1954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对海明威的评价,正如约翰·肯尼迪总统的唁电所说:“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欧内斯特·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

”他称海明威为“本世纪(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要了解美国,你必须走近海明威,走到代表着美国民族坚强乐观的精神风范的文学长廊中来。

海明威的成名作是1926年发表的《太阳照样升起》。

这部表现战后青年人幻灭感的作品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其他代表作有《乞力马扎罗的雪》《丧钟为谁而鸣》(一译《战地钟声》)和以“精通现代叙事艺术”而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老人与海》。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

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

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能站起来”。

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最为典型。

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公开课教案【篇一:2015刘国钧中学公开课教案】2015靖江刘国钧中学高三开放日“同课异构”公开课教案module one unit two readinghome alone执教者:泰兴市第四高级中学陈燕时间:2015-12-01teaching aims1. help students know how to review and what to review.2. improve their skills on how to review words phrases and sentences.3. to improve their ability of applying the language points in writing.4. to encourage everyone to participate in the group work and learn to cooperatewith each other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1. introduce some method enlarge vocabulary2. how to guide students to master important sentences structures.3. how to help students applying the language points into writing.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1. how to guide students to practice what they learned in exercises.3. how to help students to finish the paragraph writing in limited time.4. improve students’ awareness to use the learned language points in a writing.teaching methodstask-based teaching, group workteaching aidsmulti-media player, blackboardteaching proceduresstep1: prevision and lead-incheck their work in the preview sheet before class and enjoy pictures together.step 2:direct the students to review from what aspects.to help them aware the four steps of our first sound revision: words, phrases,sentences and application.step 3: words review1. words classification2. check the home words in this unit3. activity1: words brainstormcould you share/recall any other home/rare words you have learned ?4. words expansionmeaning guessing by means of words contexttool gate scissors missionenlarge words through words transformationsynonyms(同义词) of the words belowenlarge words through words associationreflections on the three recommended ways of words revision/expansionpractice have a trystep 5: phrasesactivity 2. group competitionstep 6: sentencecheck your answer and find difficult points1. 比预料得早/正如预料的....据预计,it is expected that ...../ sb is expected to do ......2. there is a reason why....(定语从句的使用)3. followed by a dog, walking very slowly(非谓句式)4. with 结构step7. passage outlinestep8. application skill buildingintroduction of structureactivity 3. group cooperation write a composition based on the structure above.after completing, share with others to form a complete one to present.step 8: homework高三英语一轮复习教学案预习单(unit 2 module1 第一课时)教学单1. activity1: words brainstormcould you share/recall any other home/rare words you have learned ?2.meaning guessing by means of words contexttool gatewhen driving on highway, we stop at the tool gate to pay money.scissors we need a pair of scissor to cut the paper into two.mission john is qualified to undertake themission as he is reliable.3. enlarge words through words transformation1.frightened (adj.) -____ (v.使惊吓) -___ (adj. 令人害怕的)2.starve (v.) -______(n. 饥饿)3.tolerate (v.) -_____ (n. 宽容) -_____ (adj. 忍受的)4.behavior (n.) ------ _______ (v.)5.defend (v. ) -______ (n. 防御;保护) -______(adj. 防御的;防守6.explanation (n.) ------- _______ (v. 解释)4. enlarge words through words associationsynonyms(同义词) of the words belowfrightenedstarvationfaultupsetdefend5. practice1.(综合练习)the police are on duty around the clock to_________ the city from attack.3. (2014苏锡常二模) ------ are you going to invite jack to our party?----- no, but he’s welcome to come along,if he ___ himself【篇二:高二语文六国论公开课教案】高二语文六国论公开课教案第一课时授课时间[教学目标]:一.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二.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

三.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正确译文。

1.实词,如:弊(名)赂(动)亏(动)与(动)判(形)数(名)事(动)道(名)厥(代)速(动)等。

2.虚词,如:率盖始然则向使至于等。

3.古今义容易弄混的词,如:其实祖父故事至于等4.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省略句、被动句的翻译等。

[教学难点]一.在阅读方面,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体会其严密的逻辑性是要点。

二.在基础知识方面,对一些句子的翻译是难点。

如: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教学步骤]三课时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

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二、解题1、六国: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占天下,国与国之间经常进行战争。

《六国论》的六国就是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消灭了。

“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

《六国论》既是谈谈六国灭亡的道理。

2、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书? ?”),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3、故事: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

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

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素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

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

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