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眼中的糖尿病
中医浅谈糖尿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总结词
中医认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肝肾阴虚、气血瘀阻有关,治疗原则为养阴清热、 活血化瘀。
详细描述
中医采用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方法,调节患者体内环境,改善微循环,减 轻视网膜病变的症状。同时,中医也强调患者的生活调养,如饮食清淡、适度 运动等。
糖尿病肾病
总结词
中医认为糖尿病肾病与脾肾阳虚、水湿内停有关,治疗原则为温阳利水、活血化 瘀。
中药治疗需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 行,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情况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糖尿病主要是通过刺激 人体的穴位,调节经络和气血, 以达到改善症状、控制病情的目
的。
针灸治疗具有操作简便、副作用 小、疗效稳定等特点,对于改善 糖尿病患者的多饮、多尿等症状
有较好的效果。
针灸治疗需在专业的针灸医师操 作下进行,同时患者需注意保持
先天禀赋不足、年老体衰 等因素均可导致脏腑功能 失调,影响津液代谢,引 发消渴病。
糖尿病的中医分类
上消(肺热津伤)
下消(肾阴亏虚)
多饮口干、小便频数、舌质红少津。
小便频数、浑浊如膏、腰膝酸软、头 晕耳鸣。
中消(胃热炽盛)
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 便干燥。
02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
中药治疗
详细描述
中医采用中药方剂、艾灸、穴位按摩等方法,调节患者体内环境,改善肾脏功能 ,减轻肾病的症状。同时,中医也强调患者的生活调养,如控制血糖、血压等。
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总结词
中医认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与心脉瘀阻、心气不足有关,治 疗原则为活血化瘀、益气养心。
详细描述
中医采用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方法,调节患者体内环境 ,改善心血管功能,减轻心血管疾病的症状。同时,中医也 强调患者的生活调养,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等。
糖尿病从中医的角度认识糖尿病

糖尿病从中医的角度认识糖尿病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肥胖”等范畴。
糖尿病的病因病机!1.发病因素禀赋异常、五脏柔弱、素体阴虚、过食肥甘、情志失调、久坐少动、运动量减少等为糖尿病发生的原因。
禀赋异常为内因,饮食情志为外因,内外因相合而致糖尿病。
过食肥甘厚味及饮食结构或质量改变为主要病因。
《内经》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
多食肥甘,滞胃碍脾,中焦壅滞,升降受阻,运化失司,聚湿变浊生痰,日久化热伤津,导致糖尿病。
久坐少动,活动减少,脾气呆滞,运化失常;脾气既耗,胃气亦伤,脾胃虚弱;脾不散精,精微物质不归正化,则为湿为痰、为浊为膏,日久化热,导致糖尿病。
情志失调,肝失疏泄,则中焦气机郁滞,形成肝脾气滞、肝胃气滞;脾胃运化失常,饮食壅而生热,滞而生痰,变生糖尿病。
2.病机及演变规律糖尿病为食、郁、痰、湿、热、瘀交织为患。
其病机演变基本按郁、热、虚、损四个阶段发展。
发病初期以六郁为主,病位多在肝,在脾(胃);继则郁久化热,以肝热、胃热为主,亦可兼肺热、肠热;燥热既久,壮火食气,燥热伤阴,阴损及阳,终至气血阴阳俱虚;脏腑受损,病邪人络,络损脉损,变证百出。
3.病位、病性糖尿病病位在五脏,以脾(胃)、肝、肾为主,涉及心肺;阴虚或气虚为本,痰浊血瘀为标,多虚实夹杂。
初期为情志失调,痰浊化热伤阴,以标实为主;继之为气阴两虚,最后阴阳两虚,兼夹痰浊瘀血,以本虚为主。
阴虚血脉运行涩滞、气虚鼓动无力、痰浊阻滞、血脉不利等都可形成瘀血,痰浊是瘀血形成的病理基础,且二者相互影响,瘀血贯穿糖尿病始终,是并发症发生和发展的病理基础;痰浊瘀血又可损伤脏腑,耗伤气血,使病变错综复杂。
糖尿病的辨证论治!糖尿病多因禀赋异常、过食肥甘、多坐少动,以及精神因素而成。
病因复杂,变证多端。
辨证当明确郁、热、虚、损等不同病程特点。
本病初始多六郁相兼为病,宜辛开苦降,行气化痰。
郁久化热,肝胃郁热者,宜开郁清胃;热盛者宜苦酸制甜,其肺热、肠热、胃热诸证并宜辨证治之。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中医学认为,糖尿病是由气滞血瘀、痰浊内蕴、脾肾不足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以下是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1. 气滞血瘀:气滞血瘀是导致糖尿病的原因之一。
气滞血瘀会导致气血不畅,致使
胰岛素分泌受到抑制,从而引起高血糖。
2. 痰浊内蕴:中医认为,糖尿病患者体内痰浊内蕴,痰湿困扰,痰浊微腻、粘滞,
影响了胰岛素的分泌和代谢,导致了饮食后血糖不稳定,严重时会导致高血糖。
3. 脾肾不足:脾肾不足也是导致糖尿病的一个因素。
脾主运化,能转化食物为精气,运化多余水湿,肾主水,能够排泄水分。
如果脾肾不足,就会导致胰岛素分泌异常,引起
高血糖。
4. 湿热内蕴:湿热内蕴也是导致糖尿病的原因之一。
湿热内蕴会导致气滞不畅、痰
浊困扰,同时还会引起消化系统的不适,导致肝胆失调,引发高血糖。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中药治疗、推拿等。
其中,中药治
疗是最常用的方法。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芪、山楂、苦瓜、桑叶等。
这些药物具有补益气血、清热解毒、利
尿降糖等功效,能够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症状,提高体质,降低血糖。
此外,针灸也是治疗糖尿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针灸可以刺激神经末梢,调节组织细胞
的代谢,从而改善病情,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总之,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多种多样,通过调整身体内部的平衡,从而改善糖尿病
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但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坚持科学治疗,保持良好的生
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糖尿病,又称“血糖病”,在中医上被称为“消渴病”或“尿甘”。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古代医书《内经》、《黄帝内经》、《素问》等,关于糖尿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均有详细的记载和论述。
中医对于糖尿病的病因认为,糖尿病是因为“气机亏虚、精气下陷”,导致脏腑失调,气血不运,气郁血淤,最终导致了“消渴”现象。
在中医理论中,糖尿病往往归属于“消渴病”范畴,因此应该从整体的角度去看待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中医对于糖尿病的病机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肝郁气滞、脾虚湿杀等病机密切相关。
肝郁气滞是指因情志不畅或饮食不节引起的肝郁气滞,影响了脾胃功能,导致了消化不良、气滞湿停等情况,最终引发了糖尿病的发生。
脾虚湿杀指的是脾胃功能虚弱,无法正常运化水湿,导致体内湿气滞留,最终形成了糖尿病的病理状态。
中医还从辨证论治的角度对糖尿病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论述。
根据中医理论,糖尿病可分为气滞血淤型、脾虚湿盛型、肾阳亏虚型等不同的证型。
对于气滞血淤型糖尿病,中医治疗主要以疏肝解郁、活血化瘀为主,常用柴胡、枳壳、丹参等药物进行治疗。
对于脾虚湿盛型糖尿病,中医治疗主要以健脾化湿、祛痰利水为主,常用茯苓、石菖蒲、山药等药物进行治疗。
对于肾阳亏虚型糖尿病,中医治疗主要以补肾壮阳、温补脾肾为主,常用肉桂、巴戟天、枸杞子等药物进行治疗。
通过中医辨证施治,可以有效地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症状,恢复体内的阴阳平衡。
中医还注重于糖尿病的预防和调理。
在中医理论中,糖尿病的预防和调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饮食调理、精神调理、运动调理、药物调理等。
饮食方面,中医强调调节饮食结构,避免高糖高脂饮食,适量进食,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精神方面,中医强调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志不畅,通过中医保健方法进行情志调摄。
运动方面,中医注重于运动锻炼,通过适量的运动来消耗体内的湿气和燥湿,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体质。
药物方面,中医倡导使用中药进行调理,如金银花、苦瓜、山楂等具有降糖作用的中药,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使用,帮助预防和调理糖尿病。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同时,也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
其中糖尿病的发病率非常高,患者以老年群体为主,糖尿病从中医角度分析,属于“消渴”之症,因患者个体差异,以及患者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不同,导致患者患病的因素也不同,患者临床表现症状也有差异。
那从中医角度如何认识糖尿病呢?下面咱们就跟随文章内容来详细了解中医角度下认识的糖尿病。
一、中医认识糖尿病的过程1.理论奠基阶段我国中医对糖尿病的记载时间非常早,在《黄帝内经》中有“消渴”“消中”等名称的记载,主要针对消渴症的病理、患者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有详细讲述,中医记载消渴症是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五脏柔弱”等因素导致的。
除了《黄帝内经》记载之外,《灵柩·五变篇》、《素问·阴阳别论》中都有“消渴症”的相关记载。
其中在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就有消渴症的专门讲解篇章,并提出了白虎加人参汤、肾气丸等治疗措施。
可见,我国中医对消渴症的记载时间非常早,人们对消渴症的认识历史悠久。
2.中医对糖尿病认识发展阶段我国中医历史悠久,中医文化博大精深,从晋到清朝,期间一千六百多年,不同时期对消渴症的认识也不断完善,其中,隋代《诸病源候论·消渴症诸侯》中将消渴症分为八种证候类型,可谓分类详细,并且提出了导引和散步治疗消渴症的方法。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消渴》中记载了除了糖尿病患者普遍的“三多”以外的症状,如消渴症患者“呼吸少气,不得多语,心烦热,两脚软,食乃皆倍于常”,并提出了食疗控制法。
而宋代王怀隐《太平圣惠方》中将消渴症分为了“上中下”三消,根据患者病症记载了不同的病症表现、并发症、预后效果。
金元时期,将三消理论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以养阴为主的消渴症治疗体系。
明代则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肾气丸、六味丸、参苓白术散等治疗配方。
清代吸取了前人对消渴症治疗的精华,在治疗方法上有新的发展,对上消、中消、下消的认识更加深入。
糖尿病的中医认识及诊治办法

糖尿病的中医认识及诊治办法糖尿病是临床十分常见的疾病。
在中医范畴内,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
而且,对于糖尿病发生的病因病机,中医认为与患者自身脏腑柔弱等因素有关,并且与其自身的饮食、情绪等因素密切相关。
多数人认为糖尿病之所以可怕,主要是因为糖尿病患者在疾病的影响下容易损害靶气管,从而引起多种并发症,所以对糖尿病患者的诊治十分关键。
那么,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以及诊治方法,希望本文对大家了解糖尿病的中医认识及诊治办法有所帮助!一、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1对糖尿病有无“消渴”的辨别在中医悠久的历史中,中医提出“消渴”并不单单包含糖尿病患者出现的三多一少等病症,还包括尿崩症等证候,所以消渴与糖尿病的内涵并不对等而且,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对于血糖异常升高但并不存在典型消渴症患者并不能诊断为消渴。
而且,对于糖尿病患者的诊断主要以患者的血糖值为依据,但是据临床研究发现,有很多人在进行体检时存在血糖升高不显著等问题,一般在发病前期未接受相关药物治疗时,则会逐渐出现饮食量增多、饮水量增多、排尿量增多以及体重下降等症状,如若出现该情况,则可以被认为消渴病。
如若患者的血糖水平得到良好的控制,患者的三多一少的消渴症状则会相对不明显,此时则可以被判断为无消渴的糖尿病。
2.对糖尿病患者体重的辨别现阶段,我国糖尿病患者中约有95%的患者为2型糖尿病,其中约有80%以上的患者的存在肥胖等现象。
而且,中医认为,糖尿病患者体型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证候也存在不同。
(1)糖尿病患者的体重下降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受疾病的影响多数患者存在消瘦等症状。
主要是因为治疗不当、治疗不及时等,从而导致患者的血糖水平未得到及时的控制,进而出现体重减轻等现象。
另外,如若糖尿病患者过分控制饮食,也会一定程度内导致患者出现营养摄入不足的现象,从而出现消瘦等症状。
对于此类患者而言,其证候特点如下:①胃火盛:胃火盛糖尿病患者主要以实火为主要特点。
中医是如何认识糖尿病的

中医是如何认识糖尿病的糖尿病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疾病,近些年发病率越来越高。
糖尿病的发病因素有很多,从中医理论讲,糖尿病的发生与饮食、情志、劳伤以及外感等有重要关系。
下面我们具体谈谈中医是如何认识糖尿病。
一、辨别糖尿病有无“消渴”表现中医讲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但古代消渴范围太为广泛。
糖尿病患者出现口渴,喝水多、吃饭多、排尿多以及体重减轻等症时便诊断为消渴病,但甲状腺功能亢进以及尿崩症也属于消渴病。
此外,我国中医学对临床表现“三多一少”症状非常明显的患者要进行消渴的认识与诊断,血糖升高但却没有消渴表现的患者未能诊断。
糖尿病诊断依据是血糖值,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是在体检时发现血糖升高的,这些患者日常生活中并未表现出明显的“三高一少”症状。
据流行病学统计资料发现:有80%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疾病发生前以及疾病早期都是身材偏胖,没有其他表现病症。
疾病早期没有采取干预治疗措施或者早期药物治疗失效,患者会逐渐表现出“三多一少”病症,这时称其为消渴病,若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得到有效治疗,糖尿病得到良好的控制,患者就不会出现消渴症状。
二、糖尿病的消瘦目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糖尿病患者有95%以上属于2型糖尿病,而其中肥胖型人占80%之多。
糖尿病患者因其胖瘦情况不同,具体表现也存在不同。
糖尿病患者大多都是肥胖的,消瘦患者比较少。
若消瘦糖尿病患者存在先天禀赋不足,可引起糖尿病的发生;有些患者在发病前或者发病早期是偏胖的,但疾病不断发展,病程不断延长,治疗又不及时或者治疗方法不得当,血糖未得到良好控制,体重不断减轻最后出现消瘦表现,这是因为血糖而造成的消瘦;也存在一些这样的糖尿病患者,起初身材是偏胖型,但对糖尿病知识几乎不了解,过度控制饮食,甚至比节食减肥的人吃的还少,造成能量摄取不足,营养缺乏造成的消瘦,这是因为饮食不当而造成的消瘦;还有一些糖尿病患者,本来身体比较胖,可是需要长期服用降糖药,比如二甲双胍等,时间久了,身体日渐消瘦,这是因为用药而造成的消瘦。
从中医角度看待糖尿病的饮食调理

从中医角度看待糖尿病的饮食调理从中医角度看待糖尿病的饮食调理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由于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
中医学认为糖尿病是因为脾胃虚弱、气滞血瘀所致,在治疗上注重调理脾胃功能,平衡阴阳和气血,并采用中药治疗和饮食调理的方式来控制血糖,预防和治疗糖尿病。
本文将从中医角度探讨糖尿病的饮食调理,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管理自己的饮食。
一、平衡阴阳和气血中医认为,糖尿病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气机运行紊乱,阴阳失衡,从而导致气血停滞和瘀血形成。
因此,饮食调理的首要目标是调理脾胃功能,平衡阴阳和气血。
中医推荐糖尿病患者应选择温补和平的食物,如山药、芡实、薏米等,以滋补脾胃,调理气机运行。
二、控制饮食热量,减少食物摄入饮食控制是糖尿病管理的关键。
中医饮食调理强调适当减少饭量,减少食物的摄入量,避免过食肥甘油腻的食物,以减轻脾胃的负担。
应尽量选择低糖、低脂的食物,如绿叶蔬菜、豆腐、鱼肉等,避免吃糖果、甜点和油炸食品等高糖高脂的食物。
三、合理搭配食物,调理脾胃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调理脾胃功能对糖尿病的治疗至关重要。
合理搭配食物可以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
中医建议搭配彼此相宜的食物,如搭配味道相合的食物,比如鸡肉搭配山药,鱼肉搭配白萝卜等,可以增强营养吸收,改善脾胃功能。
四、多食用草药和食物调理中药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些草药和食物可以有效地调理糖尿病患者的体质,促进血糖的平稳。
比如苦瓜、决明子、芹菜等常见的中药和食物,具有降血糖、利尿的作用,可以作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进行食用。
五、合理用餐时间,定时定量进食定时进食可以帮助调理脾胃,控制血糖。
中医建议糖尿病患者按时吃饭,避免过度饥饿或暴饮暴食。
应保持早、中、晚三餐的规律性,减少夜宵和过量摄入。
尽量保持饭前饭后一定的空腹时间,帮助脾胃消化食物。
六、合理烹饪方式,避免过火和油腻中医饮食调理注重烹饪方式。
传统的蒸、炖、煮等烹饪方式被认为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精
主要功效:滋肾润肺、补脾益气
药理研究:药理实验证明黄精煎剂可是正常动物的血糖先升后降,对肾上腺素高
血糖动物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李氏观察到黄精多糖可显著降低实验性糖尿病鼠血 糖和血清糖化血红蛋白浓度,并明显升高血清胰岛素及C肽水平,表明黄精多糖具 有调节糖代谢和治疗糖尿病的作用。
五味子
主要功效: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血、宁心安神
生地黄
主要功能:本品味厚气薄,功专滋阴清热、养血润燥、凉血止血、生津止渴。
药理研究:地黄含有地黄素、甘露醇、葡萄糖、生物碱、脂肪酸、多种维生素类物
质。药理实验报道地黄煎剂、浸剂、醇浸膏给家兔灌胃或注射有降糖作用;又有报道 显示生地黄具有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降低胰岛素抵抗水平,调节细胞葡萄糖自身平 衡,降低肝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改善脂代谢紊乱,改善肾功能等作用。
药理研究:柴氏通过静脉注射四氧嘧啶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
胰腺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及应用免疫组技术观察胰岛B细胞病理改变;放免法测定胰 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水平。结果显示中药组比模型组胰岛分泌细胞形态结构有了较大的 改善,分泌细胞数目增多,尤其是B细胞有所增多;免疫组化显示中药组胰岛B细胞 阳性表达数明显增多,与模型组比较有明显好转;中药组与模型组比较血清胰岛素水 平增高,胰高血糖素减低,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北五味子油可能是通过减轻和修复B 细胞损伤,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含量治疗糖尿病。安氏研究发现五味子油通过降 低脂质过氧化反应副产物,增强抗氧化物酶活力,调节凋亡相关基因,促进血清胰岛 素分泌,从而降低血糖。
总结
•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药物能够彻底治愈糖尿病,上诉所 介绍的几味中药仅仅能改善和控制病情。要彻底治愈糖尿 病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不仅是在西医领域,在中医领域 更是应该不断探索和研究。
制作小组成员:苏培、肖越珊、 郑毅、尚康明、蒋琴、李淑、张娟、邓竹君、苟敏、舒子轩、俆率航
黄连
主要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药理研究:黄连素通过促进糖原合成、抑制糖异生降糖,同时能促进胰岛细胞修复,
阻滞K+通道而增加Ca2+内流从而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具有与二甲 双胍类相似的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另一方面,黄连素具有抑制醛糖还原酶的 活性,降低身体内自由基的生成,促进神经传导,降低血液黏度,抑制免疫反应等 作用,能有效对抗糖尿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药理研究:人参含有人参烯、人参素、人参苷及脂肪酸、挥发油、维生素等。对糖
尿病主要有促性激素样作用,促进男女性腺功能,降低血糖,并与胰岛素有协同作用, 抑制高血糖的发生,改善消化吸收功能,增进食欲,促进蛋白质合成;又能调节胆固 醇代谢,控制高胆固醇血症。王氏采用STZ糖尿病小鼠模型,用人参醇提取物连续治 疗14天,经病理形态学观察显示:人参组小鼠的胰岛数量无明显减少,胰岛细胞大小 基本正常,淋巴细胞浸润程度减轻;人参组小鼠血糖明显低于模型组小鼠,体重高于 模型组,血清C肽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小鼠,自身抗体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从而推 论人参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减轻自身免疫反应的损害,减少了胰岛细胞的损伤, 并使损伤的胰岛细胞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从而降低了血清自身抗体水平,增加了C 肽的分泌,进而降低模型小鼠的血糖水平。
中医眼中的糖尿病
糖尿病的病因
中医认为先天禀赋不足是糖尿病发生的基本原因,后天饮食不节、情志失调、 房事过度、或过服温燥药物等是糖尿病发生的重要条件。
1.饮食不节、积热伤津
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及辛辣刺激食物,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司,积于胃 中酿成内热,消谷耗液,津液不足,脏腑经络皆失濡养而发为糖尿病。《素问奇病 论》谓:“此必数食甘美而肥,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 消渴。”刘完素《三消论》谓:“故三消渴者,皆由久嗜咸物,恣食炙煿,饮酒过 度。”《千金方》谓:“凡积久饮酒,未有不成消渴。”《丹溪心法》谓:“酒面 无节,酷嗜炙煿„„于是炎火上熏,脏腑生热,燥热炽盛,津液干焦,渴饮水浆,而 不能自禁。”说明饮食不节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皂苷类 成分主要影响糖代谢。研究显示皂苷类化合物通过保护和修复胰岛B细胞, 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等作用途径来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血脂和血糖代谢,降低血糖。 常见的有刺五加皂苷、地肤子皂苷、苦瓜皂苷、知母皂苷等。
黄酮类 成分主要影响胰岛B细胞功能。其可能的降糖作用机制是抗脂质过氧化及 非酶糖化损害,作用缓慢而持久,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具有一定防治作用。常见中 药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有:葛根素、槲皮素、大豆异黄酮、水飞蓟宾等。
5.过服温燥药物、耗伤阴津
古代嗜服壮阳之石类药物致燥热伤津可发生消渴,今服石药之风不复存在, 但也有意欲长寿,或快情纵欲,长期服用温燥壮阳之剂,或久病误服温燥之品,均致 使燥热内生,阴津亏损而发为糖尿病。《诸病源候论· 消渴候》谓:“夫消渴者,渴不 止,小便多是也,由少服五石诸丸散,石势结于肾中,使人下焦虚热„„故引水而多小 便也。”《千金方》谓:“慎不能房,多服石散。真气既尽,石气孤立,只惟有虚耗, 唇口干焦,精液自泄。或小便赤黄,大便干实。或渴而且利所食之物,皆化小便”。 五石即指阳起石、钟乳石、灵磁石、空青石、金刚石等五种石类药物,这些药物在古 代有一个时期曾流行为求生及壮阳药用,这些药物一般均皆性温有毒,如常服此类药 物,也可发生糖尿病。
生物碱 类化合物虽然数量较少,但降糖效果显著。其中研究最多、疗效最确切的 就是黄连类生物碱,除了具有显著地降糖作用,还有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肠道菌 群的作用。此外,金钗石斛总生物碱可降低四氧嘧啶所致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其 机制与其对胰岛素的保护作用有关;桑叶提取物中生物碱、黄酮、多糖等部位均有 糖苷酶抑制活性,其中生物碱组分活性最强。
常见治疗糖尿病的中药
目前发现中药中具有降糖作用的活性成分主要有多糖、皂苷、黄酮和生物碱四 大类,除此外还包括有多肽类、多酚类、萜类等。
多糖类 降糖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的:①促胰岛素分泌;②拮抗升 糖激素;③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④促进糖原合成或抑制糖原分解;⑤提 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⑥防止脂质过氧化;⑦改善微循环。常见的中药多糖有:山 药多糖、苦瓜多糖、人参多糖、灵芝多糖、苍术多糖、桑叶多糖、地黄多糖等。
4.房事过度、肾精亏损
房事不节、劳伤过度使肾精亏损,虚火内生,则“火因水竭而益烈,水因火烈 而益干”,终至肾虚肺燥胃热俱现发为糖尿病。恣情纵欲、肾虚精耗,肾虚则固摄 无权,精耗则气不化水,故小便多而发为糖尿病。《千金方》指出糖尿病由于“盛 壮之时,不自慎惜,快情纵欲,极意房中,稍至年长,肾气虚竭„„此皆由房事不节 之所致也”,《外台秘要· 消渴消中》“房室过度,致令肾气虚耗,下焦生热,热则 肾燥,肾燥则渴”,说明房事过度与糖尿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3.先天禀赋不足、五脏虚弱
体质强弱与糖尿病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先天禀赋不足、五脏虚弱,尤其是肾 脏素虚与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因五脏主藏精,精为人生之本,肾又受五脏六腑 之精而藏之,若五脏虚赢则精气不足,血虚弱,肾也无精可藏,复因调摄失宜,终 至精亏液竭而发为糖尿病。《灵枢· 五变篇》谓:“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灵枢· 本藏篇》谓:“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肺脆则苦病消瘅易伤”、“肝脆 善病消 瘅易伤”、“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肾脆善病消瘅易伤” 。《医贯· 消渴论》谓:“人之水火其平,气血得其养,何消之有?”。说明患者体 质虚弱,尤其是肾虚,常易发生糖尿病。
2. 情志失调、郁火伤阴
精神刺激、情志失调是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因素,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如郁 怒伤肝、肝气郁结、郁久化火、火热炽盛,不仅上刑肺金、中灼胃津、下耗肾液, 而且肝之疏泄太过,肾之闭藏失司,则火炎于上,津液泄于下,三多之症随之而 起发为糖尿病。另外,心气郁结、郁而化火、心火亢盛致心脾精血暗耗,肾阴亏 损、水火不济,也可发生糖尿病。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许多2型糖尿病患者 病前有长期的精神刺激史,病后又有思想压力,情绪不稳定,烦躁忧虑,导致病 情加重,形成恶性循环。目前研究证实,情绪激动时血胰岛素含量明显减少,血 升高。日本学者近年来也认为心理因素对糖尿病形成、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美国约翰· 考尔维尔博士认为“情绪紧张是引起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 肝气郁结势必影响气血运行,痰瘀渐生致病情加重,变证丛生。如张仲景《金匮 要略》“厥阴之为病,消渴„„”,黄坤载《四圣心源· 消渴》说:“消渴者,足 厥阴之为病也”。刘河间《三消论》云:“五志过极,皆从火化,热盛伤阴,致 令消渴。”《医学真传》:“三消症生于厥阴风木主气,盖以厥阴下水尔上火, 风火相煽,故生消渴诸症”,《医宗已任篇· 消症》谓:“消之位病,一原于心 火炽炎,„„然其病之始,皆由不节嗜欲,不慎喜怒。”说明情志刺激、五志过极 是发生糖尿病的重要因素。
常用药味分析
黄芪
主要功效: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质轻升浮,入表实卫,为
升阳补气之圣药。
药理研究:主要含有苷类、多糖、氨基酸及微量元素。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能
是动物脾脏內浆细胞增生、促进抗体合成等,还有利尿、保肝、降压、抗衰老的作 用。临床实验显示,黄芪能双向调节血糖、消除试验性肾炎尿蛋白、增强心肌收缩 力,并具有促雌激素样作用。孙氏研究发现黄芪黄酮具有降低STZ糖尿病模型大鼠血 糖的作用,推测其可能与下调血清IL(白介素)-1β、上调IL-4水平有关。
桑叶
主要功能: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
药理研究:桑叶中含有丰富的桑叶黄酮和多糖。桑叶黄酮通过抗氧化机制,清除
自由基,保持胰岛素B细胞结构的完整,维持其生理功能,从而降低糖尿病患者的 血糖水平,并阻止并发症的发生;桑叶多糖降低血糖、血脂和升高胰高血糖素水平 的作用机制,一方面是对激素水平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促进胰岛素分泌和修复胰岛 B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