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之佛教的宗派剖析
中国文明课件11中国佛教与宗派佛学

但行直心,不著法相:一行三昧;不同于“凝心入定,住 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定慧等学,随缘任运; 契理的知行合一;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
寻求、悟解、保任与行解相应; 触目而真与即事而真;
佛学之所以为佛学的根据之不同:法相学 或系统教义学与义学;阿毗达磨与章疏学;
宗派佛学与判教原理;法相学原理与全体 佛教;佛法是整个的与佛法是宗派的;
宗派佛学的代表:天台宗、三论宗、华严 宗、禅宗、净土宗、慈恩宗;
天台宗:智者大师;
五时八教;牛乳五味;华严时、鹿苑时、 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化仪四法: 顿、渐、秘密、不定;化法四教:藏通别 圆;
一念三千;性具实相;
一心三观;圆融三谛;即空即假即中;
慈恩宗:玄奘与窥基;
唯识古学与唯识今学;玄奘西行的目的; 全体佛学统一解释的要求;了解佛学的全 体;
五种姓;佛性与种姓;
依与转依;
华严宗:法藏; 五教:小、始、终、顿、圆; 法界缘起;性起说;无尽缘起;
禅宗:达磨与慧能;
理入与行入: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所覆,不能显了; 藉教悟宗;宗通与说通;教外别传;见性成佛;
中国佛教与宗派佛学
佛教与佛学:
印度与中国:
印度佛学的发展次第:
原始佛学、部派佛学、早期大乘学(龙 树学)、中期大乘学(无著学)、晚期 大乘学(密教化)
印度佛学的核心观念:
缘起与性空;二谛与三性;八识与四缘; 涅槃与菩提;真如与正智;
一切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 亦是中道义;
中国佛学的形成及其原理 译介与讲习;格义;判教;移植与嫁接; 中国佛学发展与印度佛学发展的不同步;
佛学传入中国的过程与印度佛学发展的次 第不一致;
佛教分几大宗派,各自有什么特色?

佛教分几大宗派,各自有什么特色?天台宗天台宗,中国佛教宗派。
因创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
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亦也称法华宗。
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旨,《大智度论》作指南,《大般涅盘经》为扶疏,《大般若经》为观法。
智顗的天台三大部,是该宗的根本典籍。
此宗的主要思想是实相和止观,以实相阐明理论,用止观指导实修。
该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
它集合南北各家义学和禅观之说,加以整理和发展而成一家之言,当时得到朝野的支援和信奉,对隋唐以后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响。
元明以后,该宗学者往往兼倡并净土,形成'教在天台,行归净土'之风。
该宗在汉族地区虽几经兴衰,但仍廷续至今不绝。
三论宗三论宗,中国佛教宗派。
隋吉藏创立。
因依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等三论立宗,故名。
此宗所依经典,自罗什、僧肇、僧朗相承以来,就以《大品》、《法华经》、《华严经》为宗依。
至法朗又加《涅盘经》。
即有4部大经,所以隋唐诸三论师的传记中每每有'四经三论'或'四论三经'之说。
此外《维摩经》、《仁王经》、《金刚般若经》、《胜鬘经》、《金光明经》等,也都有较详细的疏解。
《智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是此宗的根本论典,除《智论》外,吉藏均有注疏。
关于此宗的专着如《大乘玄论》、《法华玄论》、《净名玄论》、《二谛章》、《三论玄义》等皆是此宗的要典。
诸法性空的中道实相论,为此宗的中心理论。
法相宗法相宗,中国佛教宗派。
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名。
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
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常住大慈恩寺,故又称慈恩宗。
主要奉古印度大乘佛学瑜伽一系学说,其所依经典,即以《瑜伽师地论》为本,以《百法明门论》、《五蕴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杂集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大乘庄严经论》、《分别瑜伽论》等十论为支的所谓'一本十支'为主要典籍。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古代宗教剖析

二、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
二、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
道教的不同派别有不同的修养方法: 丹鼎派、全真道认为通过内修、炼养,
便可以达到长生久视的目的; 而符箓派、正一道则认为符箓咒语、科
仪斋醮【jiào】 (也是一种修行)可以禳 灾求福、祛病延年。
二、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
道教的基本教义是:长生久视、全性葆真。
• 葛洪
一、道教的创立及其历史发展
南北朝时,道教的最大发展是北魏寇谦之改革 “五斗米道”,创立“北天师道”。寇谦之对道 教的这一改革,使道教由原来的民间宗教一变而 成为官方宗教。 南朝刘宋时陆修静将灵宝、上清、三皇各派汇 归一流,后陶弘景加以发挥,史称“南天师道”。
• 陶弘景
一、道教的创立及其历史发展
第一节 中国远古宗教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萌芽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期。 在原始社会里,它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 拜、神灵崇拜等形式表现出来。在人类走向文明的 过机构等一整套宗教体系。
中国的宗教起源于自然神崇拜、动物神崇拜、鬼 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原始的宗教形式。
中 国 古 代 宗 教
• 截止至2000年,世界总人口约为6 0.55亿,信仰宗教者约为51.37 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4.8%。其中 基督教徒(包括天主教、新教、东正教) 有19.99亿人,伊斯兰教徒有1 1.88亿人,印度教徒有8.11亿人, 佛教徒有3.59亿人。以上4种传统宗 教信徒总数约占世界宗教徒人数的88% 以上。
符箓是道教中的一种法术,亦称“符字”、“墨箓”、“丹书”。道 教声称,符箓是天神的文字,是传达天神意旨的符信,用它可以召神 驱鬼,降妖镇魔,治病除灾。
唐宋之后道教的另一派系是“全真道”。“全真道” 反对 符箓,排斥咒术,而倡儒释道三教合一,注重“识心见性” 的内修真功。
八大佛教宗派

中国汉传佛教八大宗派的特点浅谈??八大宗派的特点可以用一偈浅而概之:密富禅贫方便净,唯识耐烦嘉祥空。
传统华严修身律,义理组织天台宗。
首先:“密富禅贫方便净”这句中说明了三大宗派的修持特点。
“密富”告诉我们,在八个宗派里面,如果要学密宗的话,在经济上必须是富有的。
密宗也称为“密教”“秘密教”“真言乘”“金刚乘”等。
由于自称授法身佛大日如来深奥秘密教旨的传授,为真实言教,这种真言奥秘,若不经灌顶和秘密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现于人,因而得名。
又由于他修习在密想应,又称“瑜伽密教”。
密教本是公元七世纪以后,印度大乘佛教的一些派别(中观,瑜伽)与婆罗门教——印度教相结合的产物,很快就传入中国,成为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
那为何称为“密富”呢?因为密宗的坛场要布置的非常精致庄严,道具的打造材料非金即银,或者是铜质的铸造,样式很多,并且要样样齐全。
修持作法,每次都要花相当的时间,对于上师更要有优厚的供养,所以要如法学密,经济上必须富裕,时间上相当空闲的人才好修学。
“禅贫”是不是说禅很贫穷呢?非也。
禅宗是中国化最为典型的中国佛教宗派。
主张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
又由于自称传佛心印,以觉悟众生心性的本原佛性为主旨,故又称为“佛心宗”。
他渊源于印度佛教,而形成于传统文化之中,于隋唐时正式创立,到唐未五代时达极盛,宋元以后仍继续流传发展。
那什么叫“禅贫”呢?如果你想学禅宗,没钱不要紧,因为禅者的修行生活,无论山林,水边,茅蓬,只在双腿一盘,就可参禅了。
古代禅宗祖师大德们,有的常年居住在山林里,吃的是野菜杂果,穿提粗布麻衣,虽然生活是这样的清贫淡泊,但是他们的禅定之乐是无穷的。
“方便净”讲的是净土宗的修持特点。
净土宗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而得名。
该宗倡导简易的念佛法门,故又有“念佛宗”之称。
相传东晋慧远大师曾在庐山邀集僧俗成立白莲社,发愿往生西方净土,慧远大师因此而被奉为净土宗“初祖”,净土宗也因此而称“莲宗”。
中国佛教法相宗思想概述

中国佛教法相宗思想一、法相宗概述唯识宗是中国唐代成立的一大佛教宗派,因主要宣讲印度佛教瑜伽行学派的万法唯识思想而得名。
由印度传来的唯识思想,是通过对事物现象的分析与概括而展开论证和说明的,因而唯识宗也称法相宗或法相唯识宗。
奠定了法相宗成立基础的是唐代高僧玄奘(?—664),他自贞观十九年(645)从印度重回长安后,穷余生之主要精力翻译了大量的佛教经论,其中仅印度瑜伽行学派的经典他就翻出了“一本十支”1,并将世亲之后瑜伽行学系十位佛教学者对于《唯识三十颂》所作的十种注释揉译成了《成唯识论》十卷。
由玄奘系统译出的这批唯识论著一时吸引了大批佛教俊才,著名弟子神#方(日方)、嘉尚、普光、窥基等竟相对这些唯识经籍加以注疏发挥,其中窥基在绍承光大玄奘唯识思想方面成绩最为突出,理所当然地成为玄奘之后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的代表。
窥基之后,慧沼、智周二代继续阐扬唯识学说。
主要由于一些新兴的中国佛教宗派后来居上,逐渐以其更具中国特色的佛学理论之光分散了中唐以后中国佛教学者对于法相唯识学说的重视,在智周的弟子如理之后,法相唯识宗对于中国佛教的实际影响逐渐衰弱。
在隐匿他宗千余年之后,法相唯识思想在中国近代佛教文化复兴运动中得到了空前繁荣,在国内散失多年的《成唯识论述记》等中国法相唯识论著得以从海外返流,各种唯识典籍广为流通,欧阳竟无、韩清净、吕秋逸、梅光羲、李证刚、蒯若木、周叔迦、太虚等较有影响的佛学思想家多以研究唯识学为主,在他们的影响与带动下,一些弘扬唯识思想的基地在各地相继成立,研究唯识的学术专著大量问世,一些以解救民族危机、促进中国社会变革、改造中国国民道德为首任的仁人志士也多从法相唯识思想中汲取思想营养。
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对韩国和日本佛教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玄奘法师众多著名弟子中有不少新罗僧人,其中以圆测(612—696)的唯识学成就最大,以至后人根据他生前常住西明寺将他的唯识思想称作西明唯识学,以区别于窥基所传的慈恩唯识学。
中国文化概论 佛教文化

自古名山僧占尽:四大佛教名山 (1)五台山与文殊菩萨(释迦右胁 侍)
(2)普陀山与观音菩萨
普陀山梵音洞
观音菩萨
至 心 称 圣 号 即 蒙 显 应 慰 群 情
默 祷 观 金 身 不 舍 大 悲 示 妙 相
观世音菩萨
(3)峨眉山与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释迦左胁侍)
(4)九华山与地藏菩萨
地藏菩萨
佛教节日
第二,社会观: 绝圣弃智、自然无为、小国寡民
“绝圣弃知,民里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 利,盗贼无有。”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楫,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 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3、缘起论和“四法印” 缘起论是佛教的核心内容,是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根本特
征,阐述了宇宙万物万法皆由因缘所生之相状及其原由。 (1)无造物主,而是“果从因生”,“因又有因,缘又有 缘”。 (2)无我,包括“人无我”和“法无我”两类。“人无我” 即人空,人身不外乎是色等结合而成,没有永恒的自在的主体; “法无我”即法空,宇宙一切皆由因缘而产生,不断变化,没有 永恒坚实的自体。 (3)无常,任何事物都不存在永恒的固定的状态,只是“因 果相续”的“刹那生灭”。 (4)因果相续,因缘所生的一切像流水一样,永不间断。
佛教由古印度的释迦牟尼在西元前6世纪创立,与基督教、 伊斯兰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
现代佛教可分为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二大传承,其中北传佛教 又可分为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因此佛教又可分为三大传承。
简述佛教历史的发展及在中国宗派的划分

简述佛教历史的发展及在中国宗派的划分【摘要】佛教起源于古印度。
相传于公元前六世纪由净饭王长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印度,佛教经过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密教这几个阶段的发展。
其在两汉之际传入我国,经由中国丰厚特色文化土壤的培育,在不同时代展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六家七宗一、原始佛教(一)佛教的由来佛教是在古印度奴隶制度动荡的社会历史下产生的。
铁器的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与之相对应的是小城邦的建立以及相互间的征伐。
政治上雅利安人的种族制度统治又为印度社会带来了残酷的压迫,尖锐复杂的矛盾导致了剧烈的社会动荡,悉达多看到人民的苦难,决定寻找解脱之道最后于菩提树下证道成佛。
因他是释迦族人,在证成佛果后被奉为释迦族的圣人,故后来其弟子尊称他为释迦牟尼。
从释迦牟尼的修道过程及其名号来看,佛教不太注重信仰、苦修,而更看重觉悟和智慧,两者在佛教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二)佛教的基本教义释迦牟尼初转法轮宣扬四圣谛、十二因缘等佛法。
“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
“谛”是真理的意思,四谛就是佛教的“四大真理”。
所谓“苦谛”,就是说人世间一切都是苦的,佛教苦的种类有二苦、三苦、四苦、五苦、八苦乃至一百一十种苦。
所谓“集谛”,指造成世间人生及其苦痛的原因,一条叫“业”(干事情),这是致苦的正因;一条是“惑(烦恼)”,这是致苦的助因。
业和惑产生出无数苦果,如果断绝业和惑,苦果自然随之断绝,就可以达到“寂灭为乐”的境界,这就叫“灭谛”。
要达到这种理想的境界,就必须修道,这就是“道谛”。
佛教所说的“道”就是涅盘之道。
四谛之中,苦、灭二谛尤为重要。
在进一步分析苦难和造成苦难的原因时,提出了“十二因缘”,认为世界上各种现象的存在都是依赖于某种条件的,离开了条件,也就无所谓存在。
根据“因果报应”,佛教又提出“轮回”的说教。
佛教沿袭婆罗门教的说法而加以发扬,宣称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会永远在所谓“六道”中生死相续,有如车轮的旋转不停一样。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公元581年,隋朝的建立了统一到国家,公元618年,李渊建唐,隋唐时期,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为了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出现了佛、道、儒三教并存的局面。
伴随着当时寺院经济的发展(辛替否曾说:“七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分”),佛学研究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先后形成了如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等佛教教派。
佛教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宗教伦理学说,其根本宗旨是宣扬人生是苦,涅槃极乐。
其目的是让人们从现实的苦难中解脱出来,追求来世,达到成佛的理想境界。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天台宗,天台宗的始祖为龙树,但事实上,天台宗真正的开创者确是智顗,因他常住浙江天台山,故名天台宗,但又因为其创立该宗的依据是印度的《法华经》,因此天台宗也称为法华宗。
在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宗教注重义理,北方的宗教重视禅定,天台宗把南北方的宗教结合起来,提出了“止观并重”、“定慧双修”的宗教主张,止就是禅定,观即是义理,并主张要从世俗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进入“泥洹”也即“涅槃”——成佛的理想境界,必须坚持止观并重、定慧双修。
其主要观点是“三谛圆融”、“一心具三千”。
“三谛圆融”是从“一心三观”发展而来的。
“一心”即是“一念”,指人的心理活动的最短时刻。
“三观”即假观、空观和中观,指的是观察、分析世界的方法。
所谓三谛,就是三观。
并认为空、假、中三者并无区别,一念便可以同时具足三种看法,因此,空、假、中三者,只要悟到其一,便可悟到其它二者,三者本是一体,互不妨碍,所以叫“三谛圆融”。
所谓“三千”,即“三千世界”,也就是佛教心目中的整个世界。
只要有一点点主观思维的活动,便会产生出三千种世界,千差万别,包罗万象的三千世界都存在于“一念心”中,都只不过是“一念心”的产物。
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接下来是唯识宗。
唯识宗由我们所熟知的唐代名僧玄奘以及其弟子窥基所建立。
又因他们曾长期住在长安的慈恩寺,因而又称慈恩宗(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雁塔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菩萨 佛
• “一念三千,一心三观,三谛圆融”反映 的是天台宗的宇宙观、本体观、认识论。 一念三千是以主观吞没了客观,认为精神 产生了物质。三谛圆融看来折中,不偏于 一方,但实质上还是否定万事万物的客观 存在。一心三观强调神秘的直觉,可以把 握早创立的一个宗派。它 集合南北各家义学和禅观之说,加以整理和发 展而成一家之言,当时得到朝野的支持和信奉, 对隋唐以后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响。元明以后, 该宗学者往往兼倡并净土,形成“教在天台, 行归净土”之风。 • 9世纪初,日本僧人最澄将此宗传到日本, 在平安时代(784~1192),与真言宗并列发 展,史称“平安二宗”。13世纪由此宗分出日 莲宗。当今,日本天台本宗、日莲宗都很兴旺, 而日莲宗在20世纪又分出几个新兴教派。
• 止观是天台宗的根本“法门”。天台宗正 式提出“止观双修,定慧并重”作为这一 派最高的修养原则,从而把南义北禅统一 起来。所谓“止”,即定,是摄的意思, 要控制,止定自己的心,不可散乱,要专 注一境。所谓“观”,是观想佛教义理, 思考佛理佛法,获得佛教的智慧。两者相 辅相成,“因定发慧,由定入慧”。
专题 隋唐佛教宗派
天台宗(法华宗)
此宗名稱:
• 天台宗:智顗大師棲身天台山,创 立一宗之教觀,後世稱為天台大師。 • 法華宗:此宗教义以《法华经》为 依据 ,且最尊崇法華經。
此宗典籍
•
• 以《妙法蓮華經》為正依經典 以《大智度論》為指南 • 以《大般涅槃經》為扶疏 • 以《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 訶止觀》(天台三大部)為根本
• (2)三性说 • 三性说是唯识宗对宇宙万事万物 本性、本质、本体的看法,认为 一切事物的本相有三种:
• ①遍计所执性——一切众生都对各种现 象虚妄的加以分别,普遍地对万物加以 分别、比较、认识,把对事物的区别执 着于客观的真实存在,这就叫所执。实 际上事物的差别与不同并非真实,因而 是以无为有,这就叫遍计所执性,应该 否定。
• ③一念三千,一心三观,三谛圆融。
• “夫一心具十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 法界。一界具三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其三 千種世間。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 介爾有心,即其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 一切法在後;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 後。”
地狱 饿鬼 六凡
畜生
阿修罗 人 天 声闻 缘觉
十 法 界
四聖
• ②相分与见分 • 见指认识,见分指认识的主观认 识能力,相分指客观的认识对象。 相分是见分变现出来的,佛教认 为万事万物均为一心产生,认识 就是主体之心认识自己的过程。
• ③种子说 • 精神性的种子是构成世界的根本原 因(本原),种子分成有漏种子 (恶、坏、污染)和无漏种子(善、 好、清净)。正因为种子不同,才 产生了千差万别的世界。有漏种子 是人堕入苦海的苦因,只有根绝它, 才能超脱轮回之苦。
三论宗
以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 与提婆的《百论》开宗立派,宣扬空、 无相、无所得、八不中道等义理,是具 有浓厚印度传承特色的宗派。以其着重 阐扬诸法性空,故又称法性宗,别称空 宗、无相宗、中观宗、嘉祥宗、提婆宗、 般若宗等。
中心理论是以真俗二谛为纲, 认为一切现象都是虚妄不实的, 是无自性的,但为了引导众生而 用假名来说有,这就是“中道”, 也就是一切无所得的中道观。
律宗
此宗名稱:
• 律 宗:以研习和传持戒律而得 名。 • 四分律宗:依《四分律》所建立 的宗派。 • 南 山 宗:因创始人道宣住在终 南山。或称南山律宗。
此宗典籍
《十诵律》61卷 • 四律 《四分律》60卷 • 《僧祇律》40卷 • 《五分律》30卷
• 遍计所执性是执着于事物的区别, 因此是虚妄的。 • 依他起性是认识到事物是因缘而起, 相对真实。 • 圆成实性是完全认识了事物的本性, 绝对真实。
此宗影响
从哲学理论来讲, 唯识的理论 最为完备,学通唯识理论,再学其 他宗派,会有「会 当凌绝顶,一览 众山小」之感,所以很多学佛者都 从唯识入手。 前辈学者欧阳竟无、 周叔迦、熊十力等,都是研究唯识 的专家。
此宗主要佛学思想
• ①真如缘起论
• 将心称为“心真如”,认为万事万物皆由一 心所生,“世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认为 心具有两种本性:净性与染性。净性熏净业, 进行修养,达到涅槃成佛。染性熏染业,产生 万事万物。这两个相反过程即是修行过程。天 台宗真如缘起论的基本思想可概括为“心外无 法”。
• ②止观双修说
•
唯识宗
玄 奘 西 行 图
此宗典籍
一经二论: 《解深密经》《瑜珈师地论》 《成唯识论》
此宗主要佛学思想
(1)唯识说—提出“万法唯识”
•「外境非實有,皆由識所變。」這 是唯識宗的一個主要宗旨,是在說 明「心外無法」、「一切唯心造」 的心法教義。
①首先研究识本身,提出“八识说”:眼识、 鼻识、耳识、舌识、身识、意识,再加上末 那识和阿赖耶识。意识即思想、思维。末那 识的作用是沟通前六识和阿赖耶识的,并为 阿赖耶识服务。阿赖耶识是梵文音译,意译 为藏识,仓库、种子之意,藏有产生宇宙种 子的仓库,是一切事物的总根据,也是前七 识最根本的依据,是永恒的,人死了叫七识 俱亡,独有阿赖耶识永存。
• ②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并非凭 空而来,它是有所依附、依据的, 所依靠的东西叫作依他,依各种因 缘而生起,而其中最根本的因就是 识。依他起性也就是唯识而起。
• ③圆成实性——建立再依他起性善 的遍计所执性是不真实的,但是去 掉它便能得到一切事物的真实性, 就能认识真如佛性,从而认识也就 圆满了,并由此可以成就一切种种 的功德,叫作圆成实性。
普法宗(三阶教)
隋代信行所创立。把全部佛教按照 “时”“处”(所依世界)“机”(根 机,指人)分为三类,每类又各分为三 阶:第一阶是正法时期,“处”是净土 佛国,只有佛、菩萨修持大乘一种佛法; 第二阶是像法时期,“处”是秽土,人 是凡圣混杂,流行大小乘(三乘)佛法; 第三阶是释迦牟尼死后一千年的末法时 期,“处”也是秽土,人是“邪解邪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