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电影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西方的电影及音乐看东西方文化差异

从西方的电影及音乐看东西方文化差异“东方和西方电影及音乐所体现出来的两种文化,它们将会改变或支持我们对于某种事物的观点。
”这话听起来是有些抽象,作为青少年阶段以及二十来岁的前几年,我们会发现生活将教导我们——我们需要不同的文化,正如我们需要睡觉、需要舞蹈,需要提醒我们身体和精神的自由。
一、电影方面我们小组的人员在研究周期类先后观看了两部电影,如下便是我们的种种观点。
蒂姆·波顿(Tim Burton)在西方的受欢迎远不止在青少年中,这位怪才导演的《爱丽丝梦游仙境》(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被称为成年版的《爱丽丝》。
在这部主旨为“成长”的电影中,遗留了大量由蒂姆·波顿营造出的如同《剪刀手爱德华》(Edward Scissorhands)的哥特鬼魅气息。
在片中的爱丽丝已经19岁了,她再也不是那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被不喜欢的人逼婚、守着财富名利,在人世间看到不少阴暗面的她却被迫自欺欺人。
或许是上天的安排,她第二次掉入了仙境。
在那里,她见到了有如动物园般丰富多彩的各色人物——一只喜欢虚张声势的睡鼠、精神错乱的“疯帽子先生”、名叫阿布索伦的毛毛虫、让人感到毛骨悚然的“白色皇后”......而东方优秀的、具有想象力的作品,在大多数东方人心中非宫崎骏(Miyazak)的电影莫属。
在他的电影中,我们会发现梦想是如此的自由!以至于我们会感觉到想象中的烟火在头顶上燃放,随着梦想像花儿一样绽开!《千与千寻》(Spirited Away)便是宫崎骏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少女荻野千寻误入了一个神奇的小镇,千寻害怕极了,这时白龙出现了,他轻轻地对千寻说,别怕别怕,我是站在你这边的。
在经历了困难重重“成长的洗礼”过后,终于,千寻离开了这里,她想再回头看一眼那个小镇,想看一眼白龙,可是想起白龙告诉自己不能回头,于是咬着牙随着父母走出了隧道。
她是否还能见到白龙,没有人知道......“原只是为了孩子创作的此片,《千与千寻》却让更多的大人醒悟到已经失去的纯真与热情。
《2024年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调和》范文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调和》篇一电影《刮痧》作为一部以中西方文化差异为背景的作品,深入展示了两种文化在交流过程中的碰撞与调和。
本篇论文将从电影的角度出发,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在这些差异中如何寻找共同点,从而实现文化的融合。
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电影《刮痧》中展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
1. 价值观差异: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强调家庭、社会和谐,而西方文化更强调个人主义、自由和独立。
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在电影中的人物形象、行为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2. 思维方式差异:中国思维注重整体、综合,重视关系和联系,而西方思维更注重分析、逻辑和实证。
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效果。
3. 生活习惯差异:中西方在饮食、节日、礼仪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这些差异在电影中通过人物的生活细节得以体现。
二、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在电影《刮痧》中,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价值观的冲突:主人公在美国因刮痧疗法引发的误会,体现了中西方对健康、治疗观念的差异。
这种差异导致了人们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理解和反应。
2. 沟通障碍:由于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方在沟通过程中容易产生误解和障碍。
电影中主人公与美国社会的沟通困难,正是这种文化碰撞的体现。
3. 法律与习俗的冲突:在不同国家,法律和习俗各不相同。
电影中主人公因刮痧被误认为虐待儿童,正是这种法律与习俗冲突的体现。
三、中西方文化的调和尽管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和碰撞,但电影《刮痧》也展示了两种文化如何寻找共同点,实现调和。
1. 相互尊重与理解:在面对文化差异时,相互尊重与理解是实现文化调和的关键。
电影中,主人公通过了解美国社会的法律和习俗,逐渐赢得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2. 寻找共同点:尽管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但也有许多共同点。
电影中,主人公通过分享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让美国社会对中国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从电影《刮痧》看中外文化的差异

从电影《刮痧》看中外文化的差异一、引言国产影片刮痧的故事发生在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畔的城市圣路易斯。
该影影片的主角许大同在美国奋斗八年时间,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并在年终行业颁奖大会上获得电玩游戏制作大奖。
正当他在为实现美国梦而感到高兴的同时,随后降临的意外事件却使许大同从梦中惊醒,他五岁的儿子丹尼斯因闹肚子发烧,来美国探亲的爷爷因为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以中国民间传统的刮痧疗法为孙子治病,而这就成了许大同虐待儿童的证据。
接连不断的灾难噩梦般的降临,使原来美好幸福的家庭转眼间变得支离破碎,努力多年以为已经实现了的美国梦被这一场从天而降的官司彻底粉碎。
该片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场误会,是一场司法纠纷,但实际上所展现的是两种不同的文化所产生的碰撞和冲突。
正是这种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的才导致影片中的冲突碰撞不断,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影片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一)思维模式的差异不同的文化拥有不同的思维模式,而不同的思维模式导致了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信仰、情感与态度取向等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社会习俗、行为准则、伦理道德乃至生活方式。
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讲究逻辑推理,注重理性与实证。
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则强调直觉感悟,多依赖经验与辩证的形象思维。
片中对于刮痧的争论是中西两种思维模式冲突的典型体现。
刮痧是中医的传统疗法,中医讲究“天人合一”与“阴阳调和”认为人体是气,形,神的统一体,刮痧的主要目的便是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理顺体内的“气”。
而这在以解剖学为基础的西医理论中是讲不通的,西医的诊断更多的是借助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和实验对疾病作出准确的诊断。
因此,尽管许大同在法庭上极力为刮痧辩护,但他提到的“七经八脉”、“丹田”、“气”等涉及中医传统文化的术语仍让美国老法官不知所云。
不同的思维模式造就了不同的医学理论,如果硬要用西医的理论来解释中医的刮痧和“气”的概念,必然会带来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碰撞。
由于思维模式的不同,加之长期以来东西方文化缺少交流,刮痧便成了大同在法庭举证的一大难题。
电影《刮痧》反映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权威资料]
![电影《刮痧》反映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94f057e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2a.png)
电影《刮痧》反映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中西方文化在教育观念,家庭观念,婚姻观念,法律观念以及友情观念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中西方在行为处事上都有自己不同的方式,不同会产生碰撞,甚至会产生冲突,只有融合,理解,包容才会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文化。
本文以电影《刮痧》为例,剖析了中西方文化在教育,法律,亲情,友情方面存在的差异,从而能够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流,使两种文化能够更好的融合。
一.电影简介《刮痧》无疑是中国史上反映中西方文化差异最成功的电影之一,此电影主要围绕是否对儿童有虐待行为这一中心思想展开,本文讲述了的是由梁家辉和蒋雯丽主演的北京夫妇许大同和简宁及儿子丹尼斯在美国追梦的生活状况,他们一家很幸福,过得也很体面,许大同开发了一款游戏同时也获得了奖项,在颁奖时,许大同说道:“我的美国梦终于实现了,来到美国经过八年的努力,拼搏,终于实现了美国梦”。
但是幸福随之被打破了,丹尼斯闹肚子,爷爷因为看不懂英文说明书,就采用中国传统的中医治疗刮痧,在一次事故中丹尼斯受伤了,随之送到医院,医生看见丹尼斯背后的伤痕,认为丹尼斯长期受到家人的虐待,随之告知儿童福利局对丹尼斯进行监护,最后在深刻的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刮痧,中西方文化得到融合。
本片围绕是否对儿童虐待而展开一系列的分析,分析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二.本文从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法律,亲情,友情方面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1. 家庭教育观念中西方在家庭教育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中国人尊崇传统的儒家思想,“三纲五常”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标准,中国人笃信“棍棒底下出孝子”,打是亲骂是爱的观点,直到现在还有一直被热议的棍棒底下的北大生,清华生,我们中国人认为严厉是成功的途径。
其中“父为子纲”就是儿子必须听取父亲的话,同时父亲也为孩子起到榜样作用。
记得电影中的一个片段,当丹尼斯打了约翰的儿子,许大同让丹尼斯道歉,丹尼斯不肯,他就打了丹尼斯一巴掌。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及成因探析 以《阿甘正传》和《中国合伙人》为例

结论
电影《喜宴》作为反映中西方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经典作品,通过对比分析文 化和价值观念、生活态度、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观众对两种文化有了更 深入的了解。这种了解不仅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理解,还能够提高跨 文化交际的能力。
通过观察和分析电影中的文化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的 独特性和魅力,为多元文化的世界增添更多的色彩和活力。
电影中更深层次的文化差异体现在家庭关系和价值观上。主角伟同是一个在 美国生活的华人,他的父母远在台湾。两代人的观念差异在电影中展现无遗:伟 同的父母期望他能够结婚生子,完成在传统华人社区中的“正常”生活轨迹。然 而,伟同却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公开出柜,与他的同性恋人赛门共同生活。 这种家庭期望与个人自由选择的冲突,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体现。
参考内容三
励志电影与励志文化:以《中国 合伙人》和《阿甘正传》为例
当我们在探讨励志电影与励志文化时,不得不提及两部极具影响力的作品— —《中国合伙人》和《阿甘正传》。这两部电影都以鼓舞人心为主题,但采用不 同的叙事和言说方式,为观众呈现了风格迥异的励志文化。
《中国合伙人》和《阿甘正传》都是关于主人公奋斗的故事。前者讲述了一 个普通人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通过不懈努力实现梦想的历程;后者则描绘 了一个智商较低的男孩阿甘,如何在人生道路上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为成功的 企业家和父亲。
《阿甘正传》和《中国合伙人》分别代表了中美两国的文化特色,前者展现 了一个普通美国人的传奇一生,后者则讲述了中国改革开放时期一群年轻人的创 业历程。两部电影在故事背景、人物塑造、价值观念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首先,从价值观方面来看,《阿甘正传》强调个体的自由与平等,鼓励人们 追求梦想,主人公阿甘凭借简单的信念和执着的精神,成就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而《中国合伙人》则强调集体主义和家庭责任,注重社会秩序与群体利益。成冬 青作为电影中的主人公,以整个社会为己任,努力实现中国梦。
从电影《孙子从美国来》看中美家庭文化差异

从电影《孙子从美国来》看中美家庭文化差异导语:电影《孙子从美国来》叙述了一其中国家庭接待遥道而来的美国亲属的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两个不同的文化碰撞与融合,呈现了中美家庭文化之间的差异。
本文将从电影中的细节入手,探讨中美家庭文化差异的背景、表现及影响。
一、背景介绍:由于中美两国历史背景、社会制度、家庭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中美家庭文化的差异。
中美家庭文化差异的背后既有历史和制度的因素,也有社会经济的因素。
正是这些差异,形成了中美家庭文化在观念、教育、待人接物等方面的差异。
二、中美家庭文化差异的表现:1. 价值观差异:中国家庭强调集体利益和家族观念,追求家庭和谐与稳定。
美国家庭重视个人权益和个人追求,追求个人独立和自由。
电影中,美国家庭成员对待事物往往以个人需求为出发点,而中国家庭成员更加重视集体利益和家庭和谐。
2. 教育观念和方式的差异:中国家庭重视教育的功利性和强制性,普遍追求孩子的学术效果。
美国家庭重视培育孩子的独立沉思和创设力,更加重视孩子的爱好和个性进步。
电影中,中国家庭对孩子的学业效果赐予了高度关注和严格要求,而美国家庭则更加重视孩子与外界的互动和思维的自由进步。
3. 亲子干系和家庭角色的差异:中国家庭中,父母往往扮演着严厉的教育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重视亲子间的尊重和孝顺。
美国家庭则更加重视对等和合作,强调亲子之间的友谊和互相支持。
电影中,中国家庭对待孩子的要求较高,而美国家庭更加重视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4. 社交规则和交往方式的差异:中国社交过程中重视面子和尊重,行为比较保守。
美国社交重视个人的开放和直接表达,习惯在社交场合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电影中,中国家庭与美国亲属的交往中,由于文化差异,出现了一些误会和冲突。
三、中美家庭文化差异的影响:1. 互相理解和尊重的缺失:因为文化差异,导致了中美家庭在交往过程中的误解和冲突。
例如,电影中中国家庭对美国亲属不满的情节,反映了双方对于家庭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不理解和不适应。
电影《花木兰》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电影《花木兰》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摘要】电影《花木兰》通过展现家庭观念、女性地位、军事价值观、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差异,折射出中西文化之间的碰撞和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在电影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观众可以从中思考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推动文化多元化的必要性。
电影中木兰作为女性独自参军,挑战传统观念,体现了西方女性追求自我价值的精神,与中国家庭观念的差异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文化碰撞在电影中的呈现提醒我们要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时也要学会包容和理解,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共融。
【关键词】家庭观念、女性地位、军事价值观、审美观念、价值观念、中西文化差异、文化交流、文化多元化、电影《花木兰》1. 引言1.1 介绍电影《花木兰》迈克·卢的电影《花木兰》是一部改编自中国古代传说的动作冒险片。
故事背景设定在中国北方,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孩花木兰冒充男装,代替父亲入伍参加军队,最终斩获胜利的英雄故事。
这部电影充满了战斗场面和惊险刺激,同时也涵盖了家庭情感、女性力量、尊重传统等多个主题。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演绎,电影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充满力量和勇气的女性形象,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展现了独立自主的思想和行动。
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好评,成为一部集中体现中西文化差异的作品。
在这部电影中,观众能够感受到中西文化在家庭观念、女性地位、军事价值观、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
1.2 概述中西文化差异电影《花木兰》是一部根据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修改而成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女性勇敢追随内心信念,代替父亲从军的故事。
在这部电影中,观众可以看到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是指在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的不同观念、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种差异在电影《花木兰》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中西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家庭观念、女性地位、军事价值观、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上。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家庭的尊重和孝道,而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刮痧》电影体现出的中美文化差异

《刮痧》电影体现出的中美文化差异导言: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往往能够反映出不同地域、历史、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电影《刮痧》是一部呈现中美文化差异的影片,通过展示中美两国不同的传统医疗方式和观念,深度开掘出中美两国之间文化差异的根源,并引发对不同文化间对比与沉思。
下文将从中美传统医疗观念的不同、刮痧技术的使用方式和效果的不同,以及从社会文化层面的角度对这部电影的中美文化差异进行深度探讨。
一、中美传统医疗观念的不同中美两国在传统医疗观念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认为身体的健康与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休戚与共,强调的是整体性,从身体的内在调整来达到治疗效果。
刮痧作为中医药的一种韧度疗法,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增进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标。
而在美国,西方医学的理念以疾病对症治疗为主,强调疗效的可观察性,更加重视科学依据和临床试验。
传统中药疗法、如刮痧等在美国并不被广泛认可,甚至有些人认为其属于“迷信”。
这种观念的不同是中美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表现。
二、刮痧技术的使用方式和效果的不同《刮痧》电影中,中国的刮痧师在使用刮痧技术时,通常会运用刮板等工具,通过刮痧师的手法和力度来刺激皮肤,从而增进气血流通。
这种手法在中国被认为是分外有效的疗法。
而在美国,刮痧术的推广进展相对较慢,市场上的刮痧产品更多是自己在家中使用,通常接受刮痧板等器具,在皮肤上来回刮擦以增进血液循环。
两种使用方式的不同体现了中美两国人对于刮痧技术的理解和使用习惯的不同。
刮痧带来的效果也是中美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反映。
在电影中,中国人认为刮痧可以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治愈各种常见病,例如感冒、头痛、颈痛等。
这种观念与西医的治疗方式不同,西医更倾向于通过药物治疗来缓解痛苦或症状。
因此,刮痧在中国被广泛应用于平时生活,成为中医的传统疗法之一。
而在美国,刮痧作为一种非传统的疗法,虽然有一定的追随者,但并不被广泛接受。
这种差异体现了中美两国在医疗观念上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电影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全球化迅速发展起来,各地区以及各国文化迅速交融,日益深化。
电影作为文化的载体之一,已经作为商业或者文化交流的主要工具。
电影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
不同国家的文化可以在电影中充分的显示出来。
中西方电影中的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以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
本文将通过电影这个文化载体讨论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一些差异。
关键词:电影、文化差异
电影作为文化载体,反映了文化的方方面面。
它就像一个容器,把人生的酸甜苦辣咸融入其中,作为人对未来的展望,现在的理解和过去的总结。
1.战争片。
《拯救大兵瑞恩》对比《集结号》
影片《拯救大兵瑞恩》是梦工厂1998年出品的一部战争电影,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汤姆·汉克斯、汤姆·塞兹摩尔和马特·达蒙等联袂出演。
电影描述诺曼底登陆后,瑞恩家4名于前线参战的儿子中,除了隶属101空降师的小儿子二等兵詹姆斯·瑞恩仍下落不明外,其他3个儿子皆已于两周内陆续在各地战死。
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上将得知此事后出于人道考量,特令前线组织一支8人小队,在人海茫茫、枪林弹雨中找出生死未卜的二等兵詹姆斯·瑞恩,并将其平安送回后方。
汤姆·汉克斯所饰演的米勒上尉在参军前是一个教师,刚刚经历过诺曼底登陆的弥勒上尉接到了上级命令去拯救二等兵瑞恩,他是整个小队的核心和领导者,他没有考虑过任务的价值,在他心里军令如山。
在拯救瑞恩的过程中队员一个一个的战死,最后找到了瑞恩,可是留给了观众一个问题:“这值不值得?仅仅是为了拯救一个二等兵,虽然这个二等兵是家族里的最后一个人。
”
[1]《集结号》是2007年12月18日上映的一部以国共第一次内战和朝鲜战争为题材的中国电影,改编自杨金远的小说《官司》。
张涵予饰演的九连连长谷子地在1948年淮海战役中接到一项阻击战的任务。
他与团长约定以集结号作为撤退的号令,如果集结号不吹响,全连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刻。
一座废弃的旧窑场里,47名战士奋勇厮杀,终究火力悬殊寡不敌众,谷子地亲眼看着战友们一个个死去却无能为力。
排长焦大鹏是谷子地的左右手,他在临死之前说自己听到了集结号响,让谷子地带着仅剩的几个弟兄撤退,战士中有人附和有人反对,大家对此产生了分歧。
谷子地此时发现友邻部队早已撤退,他怀疑是自己忽略了号声,导致战友们枉送性命。
强烈的震惊和内疚之下,他携带炸药包奔出窑场只身前往敌军战壕。
其余战士最终全部阵亡。
谷子地受伤后被解放军当做敌军士兵俘虏,在后方医院才得知,自己原来部队的番号被取消,他不仅难以证明自己的身份,他自己的47名战死的兄弟也被视为失踪者。
于是谷子地设法加入解放军,南征北战,内战胜利后就返回旧窑厂寻找兄弟的尸骸,但没人相信这破旧的窑厂下面埋了47名光荣的军人。
最后汶河修水利才发现47具遗骸,并确认为中原野战军独二师一三九团九连的全体战士。
最后,谷子地和他的47个战友一同被授予战斗英雄的荣誉称号。
谷子地是一个固执的人,也是一个合格的军人,不惜一切代价完成任务,心中军令如山。
而他又是一个义气的男人,为了寻找死去的兄弟,在旧窑厂一直挖掘着。
两部片子都是战争,《拯救大兵瑞恩》更多的是战争的场面以及对军人定义的体现,而《集结号》更多的是体现人性以及战友之间的情谊。
2.爱情片。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对比《泰坦尼克号》
有人说泰坦尼克是不可被超越的经典,可是经典也只能是经典而已。
《泰坦尼克》这部由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浪漫史诗灾难片风靡世界,其票房和影响力是后来很多电影不可超越的。
[2]其中由演员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演的杰克和由凯特·温斯莱特饰演的露丝之间的爱情更是引起了众多影迷的热捧。
《泰坦尼克号》以豪华巨轮泰坦尼克为背景,以一个老妇人的回忆为时间轴,以海洋之心这块绝世至宝作为线索,描述了一个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
杰克和露丝之间的爱情也是众多人向往的爱情,男的英俊有才,女的漂亮温婉,虽然故事的最后杰克为了救露丝而尸沉大海,可是众多观影者被这种英雄主义精神以及对爱人无私奉献的行为感动。
《泰坦尼克号》里的爱情是伟大的,伴随着美国特有的英雄主义精神,塑造了露丝的柔情和杰克的伟大。
可是这种爱情却是特殊的,所谓的牺牲精神只有在特定场合才能发生,这种爱情是独一无二的,也许杰克没有赢得那场扑克的胜利就不会上船,也不会与露丝相恋,更不会在大海里英年早逝。
而船上的中国人更是作为美国英雄主义精神的陪衬[3]。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改编自台湾作家九把刀的同名小说,也由九把刀自编自导。
该片描述了由当红小生柯震东饰演的柯景腾和由陈希妍饰演的沈佳宜之间让人唏嘘的爱情故事。
柯景腾是一个典型的差生,一次犯错,老师把他“托付”给班里最优秀的学生沈佳宜,只要他不认真学习,沈佳宜就会拿钢笔戳他的衣服。
在沈佳仪的监督和鼓励下,柯景腾的成绩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渐渐地,他也喜欢上了气质优雅的沈佳仪。
但是柯景腾却不敢向心爱的女生表白,因为几乎被所有男生喜欢的沈佳仪对追求她的男生一律有一种反感,她只想好好学习,不希望别人介入自己的生活。
但是沈佳宜却唯独对柯景腾会说心事。
高考之后,沈佳宜和柯景腾并不在同一所大学,开始了艰难的异地恋。
柯景腾去看沈佳宜的时候俩人一起放孔明灯,是片子里最温馨的时刻。
在故事的最后两个人并没有在一起,可是在一场地震里,柯景腾还是第一时间给沈佳宜打了电话,“希望在另一个时空里,柯景腾和沈佳宜会在一起。
”沈佳宜这样的话语也给腾宜恋画上了句号。
沈佳宜最后结婚了,正如主题曲所唱“男孩要赴女孩最后的约”,故事也即将完结。
柯景腾也在回忆之后写下了《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柯景腾就是九把刀。
没有《泰坦尼克号》的伟大牺牲和轰轰烈烈,《那些年》更多的是温情和青春洋溢的画面。
不同于《泰坦尼克号》,《那些年》告诉我们的是,那些年,不同的故事,一样的青春。
电影就像世界文化的大熔炉,所有的文化都在这里交融、演变、转变。
仅仅通过这几部电影的浅显讨论虽然不能深刻的反映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但是电影所具有的直观性和表现张力使得它具有很多方面不可替代的文化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外电影文化》,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兰州晚报》,维舟,2014.1.27
[2]《电影艺术欣赏》,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兰州晚报》,维舟,201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