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新)

合集下载

教学设计2: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教学设计2: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世界的物质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要培养学生从具体的运动事例中,归纳哲学观点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知道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

理解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的,我们要尊重规律,自觉地按规律办事。

教学重点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教学难点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本节课以“认识简单的运动”为题材,让学生理解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运动,并知道运动是有规律的,人们应该按照规律处理问题,做到按规律办事。

活动准备:(1)按学生人数分为四大组,组长负责进行合作学习,强调集体主义,但是在活动过程中注重个人的展示,做到民主集中的进行本次活动。

(2)角度定位:组员——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组长——活动的参与者、小结者;教师——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

活动主题:认识简单的运动第一步谈谈我知道的运动提示: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能够推动哲学的发展。

而这一个知识点就为我们本次《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的教学提供了参考依据。

同学们可以以学习中所学到的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作为我们探究活动的相关题材,通过我们的讨论得出相关的结论。

根据教师的提示,同学们也可以将运动扩大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小之处,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但是应结合以下题目,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问题1:我所知道的运动是。

(归纳出运动的基本形式)问题2:运动是什么东西在动?物质不动行吗?(探索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3:现在老师站在讲台上没有动,对吗?为什么?(探索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活动目的: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了解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知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懂得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真正意思,进一步来落实课标要求。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共55张PPT)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共55张PPT)
资本主义社会

封建社 动也是有规律的
春 日 复 北 翔
冬 季 食 南 稻
举 止 万 余 里
鸿 雁 出 塞 北
自然界中事物运动是有有规律的
保 持 百 分 数
100
80 60
40
20
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 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 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 相当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 也就是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
③反对两种错误
只承认相对静止,否认绝对 运动 (形而上学错误) 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 (相对主义、诡辩论错误)
探究 P32页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
正确。承认运动的绝对性。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
错误。夸大运动的绝对性,否认相对静止
的存在。是相对主义错误
静止是 暂时的 、有条件的 和 相对的

物质世界是 绝对运动 与 相对静止 的统一。
反对两种错误
只承认相对静止,否认绝对 运动
(形而上学错误)
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
(相对主义、诡辩论错误)
名人名言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
荀子
上天有经久不变的规律, 大地有经久不变的法则, 君子有经久不变的规矩。
主干知识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3、规律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方法论要求)这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 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将受规律惩罚。
主干知识 4.在客观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 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来利用规律,改造 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4.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4.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目 标 01。
三个概念 : 运动、静止、规律
02。
三对关系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3)人与规律的关系
03。
两个原理: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
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含义及其基本形式 (1)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所谓诡辩就是有意地把真理说成是错误,把错误说成是真理的狡辩。用 一句简单明了的话来说,就是有意地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在西方哲学史上, 黑格尔可以说是第一个对诡辩论做系统批判的哲学家。他曾经指出:“诡辩这 个词通常意味着以任意的方式,凭借虚假的根据,或者将一个真的道理否定 了,弄得动摇了;或者将一个虚假得道理弄得非常动听,好像真的一样。
总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任何具体形态的 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不可分割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离不开运动)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性是运动;物质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 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 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有条件的 暂时的
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 相对的 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
(2)联系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 态。
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区别
含义
特点
运动
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 的变化和过程
无条件的 永恒的 绝对的
静止
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 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 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 动才得以存在、生存。

课件4: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课件4: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
变论和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第 11 页
飞行中的箭在任何一个确定的时刻只能占据空间的一个特定的位置, 因此,在这一瞬间它就静止在这个位置上,于是所谓运动,只是许 多静止的总和。——芝诺“飞矢不动论”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第4 页
1.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到底是什么在运动?
自然界中的寒来暑往
第5 页
火山喷发
花开花谢

人类社会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质
小明从家走到学校
请同学们概括抽象出以上现象运动的主体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第1 页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2课时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马思主义哲学
物质
第2 页
辩证唯 物主义
唯物论 认识论 辩证法
运动 规律 意识
历史唯 物主义
历史观 价值观 人生观
第3 页
自然界中的寒来暑往
火山喷发
花开花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人类社会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动
小明从家走到学校
.……
请同学们概括抽象出以上现象的共同点
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如水
往高处流)
规律具有客观性是否意味着 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第 17 页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第 18 页

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共30张)

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共30张)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1、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相对主义和 诡辩论。
2、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 统一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 错误,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能被人的感官所感知 现象 苹果落地,水往低处流
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把握 规律(本质联系) 万有引力规律
商品价格上下波动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价值规律 遗传规律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A、守株待兔 B、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D、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注意3:规律不是偶然的联系,而是必然的、 稳定的。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
正确,承认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二、规律
(1)含义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A、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B、新陈代谢
C、阶级斗争规律 D、慧星、地震预示国家衰败 注意1:规律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而是事物本 身固有的联系。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A、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B、苹果落地 C、水往低处流 D、万有引力 注意2:规律不是现象的联系,而是本质的联系
二、物质运动的规律
①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 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 不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警示:规律没有好坏 原 之分) 理 ③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 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 律。(警示:不能认为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 方 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法 ②人可以在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 论 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 类。

教学设计21: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教学设计21: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的和绝对的。

(2)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两种观点:
①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②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A.规律的客观性
B.规律的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2、自觉遵守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图片展示:水污染、水土流失、全球变暖、空气污染
思考:人类如何拯救自己的命运?
3、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三、课堂总结。

新·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1、知识目标:识记运动、相对静止、规律的 含义;理解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与 静止的辩证关系、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的 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2、能力目标: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自觉按规律办事的能 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运动 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在学习、生活和工 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
1、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2、规律以及人与规律的关系。
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 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 化之中。
(一)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概念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就是宇宙间一切,
而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
例: 万有引力定律是自然界本身固有的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发展固有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联 系成为社会发展固有的规律
现象
规律(本质联系) 万有引力定律 价值规律 遗传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 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宏观物体
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
同样不可想象的 ----恩格斯
《坛经》记载:时风 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 僧幡动,议论不一。慧能 进日:“不是风动,不是 幡动,仁者心动!”
想一想:
慧能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犯了什么样的错误?
①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
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 神的运动?
②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 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 离物质的运动也是根本不存在的。 (3)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教学设计1: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运动的含义;(2)静止的含义;(3)规律的含义;(4)运动是有规律的;(5)规律是客观的◇理解(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3)规律的客观性◇分析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在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的基础上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二、【重点、难点】:(1)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2)准确把握规律的含义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全面理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四、【教学方法】:(1)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规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目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哪些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

(3)使用多媒体(主要是电脑)辅助教学课前体验:播放歌曲《我为祖国感到骄傲》播放视频《天宫一号发射》导入新课2011年9月30日,我国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大家知道吗?现在我们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请看大屏幕。

现在,在距离我们300多公里的轨道上,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正在有规律的高速运动着,我们这一节课就围绕天宫一号来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展示课题: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板书)现在就让我们走近天宫一号,感受天宫一号的各项运动。

天宫升空,举国欢腾,我们每个人都为祖国的强盛备感骄傲,当然,航天事业的辉煌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我们共同看一组材料。

4.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教案及反思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记概念:运动、静止、规律理解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理解运动与静止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目标:联系哲学家的重要思想、言论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要反对否认运动的不变论,也要反对否认静止的诡辩论。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我们要尊重规律,自觉地按客观规律办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规律及人与规律的关系教学难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学情分析:本课学习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学生通过之前的知识虽然能感受到物质的运动,但是并不能理解为什么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为什么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五、教学过程自主学习:1.运动的含义。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3.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会犯怎样的错误4.规律的含义及特性5.规律的客观性对于我们的要求导入:歌曲《山不转水转》你能从中受到什么启示?新授:【探究一】山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云在转,云不转那风在转,风不转那心也转……1、哲学上的运动是什么意思?2、运动和物质有何关系?3、世界上有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4、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总结:(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总之,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然而,实际生活中有人却不这样认为。

课件显示:惠能的观点;刻舟求剑的故事。

1、刻舟求剑2、《坛经》中云:时有风吹幡动。

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提问:这两个人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各犯了什么错误?*反对两种错误观点:(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惠能的观点是典型的离开物质谈运动,属于唯心主义;刻舟求剑者则是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形而上学。

这两个观点都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都是错误的。

(3)离开物质谈运动和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综上所述,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4.2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自主探究.读一读:读一读课本31—34页,明确学习目标。

【课标内容要求】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阐述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

一、基本概念:运动的含义,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

二、基本观点: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教学目标分析】知识:识记运动、相对静止、规律的含义。

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辨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

能力: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本质,并且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运动与静止的辨证关系,使学生懂得辨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静止谈运动,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学习重点】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学习难点】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规律客观性。

2.填一填: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哲学上的运动是指。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物质是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是的运动,运动的主体是。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离开物质谈运动是。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运动是、和,没有不运动的物质②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不是不运动,是不显著的运动。

静止是、和。

③万事万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是哲学的最高境界。

④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是,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否认绝对运动是。

B.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要求我们办事情必须。

规律是客观的,但是人们可以3.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静止的事物,它们是真的静止吗?二、合作学习、合作探究探究一:(课本P31)(1)、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2)、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探究二:(1)、“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2)、焦耳的成功给我们什么启示?2.释疑解难正确理解规律的客观性?(1)规律的客观性表现:①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维领域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2.运动是有规律的
人类 社会 的发 展是 有规 律的
太阳系模式图 大雁南飞北返 青蛙冬眠
人类社会发展道路 遗忘规律
自然界事 物的运动 是有规律 的
思维领域 事物的运 动是有规 律的
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2、运动是有规律的
(1)什么是规律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 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 联系。
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 主义社会)
事 物 是 运 动 的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B
电流变化引起磁场变化,
磁场变化引起电流变化。
常言道:“龙生龙,风 生风,老鼠养儿会打洞。”
地球的公转产生四季交替
地球的自转产生昼夜循环
(2)自觉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①规律具有普遍性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 界是不可思议的。
②规律具有客观性
A、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和主观意志 为转移的。 B、客观性还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C、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2013年7月26日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⑴什么叫运动?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机械运动:刮风下雨、海陆变迁 物理运动:分子的布朗运动、光的传播 化学运动:物质的化合分解 生命运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社会运动:人类社会的变化(原始社会——奴
A.他尊重规律,能在事物的运动中把握规 律 B.他具有创造思维,认识了一切规律 C.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D.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的过程 中认识规律
3.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 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 在、生存。”这句话说明( B ) A.只有地上、水中的东西是运动的,其他东 西不一定是运动的 B.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C.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的,静止是不存在的 D.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人们眼里、心中 运动
D
C
C
7.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 条河流。这个观点( ) A.只看到了运动的绝对性 B.否认事物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C.看到了事物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D.认为运动和静止是完全不同的
C
8.克拉底鲁认为,人不仅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种观点的错误 在于( ) A.否认了意识 B.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C.违背了事物是运动的原理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2、运动是有规律的
(1)什么是规律 (2)自觉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3)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但不能改变和创造规律
注意:规律与规则的关系
规律
规则
含义 事物运动过程中 人们规定出来供大
不 同 性质 客观的、普遍的、 主观的、可以制 点 不能创造和废止 定、修改、废止
固有的本质的必 家共同遵守的制度 然的稳定的联系 或章程
(3)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意义 造福人类 否则受规律的惩罚
想一想P33
1、“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 2、焦耳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1)因为它违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是不科学的。 (2)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 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 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 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要遵遁规律,按客观 规律办事,一旦违背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1、“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
牛”事半功倍,据此回答以下两题: “揠苗助长”的错误主要在于:( C ) A.夸大的规律的客观性 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C.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规律的客 观性 D.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2、“庖丁解牛”之所以事半功倍, 从哲学角度看,是因为:(A )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思考) P32欧布里德为什么会犯如此荒唐的错误?
只看到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注意: A、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 状态。 B、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2)静止是相对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位法国飞行员碰到了一件极不平 是有条件的、暂 常的事情。这位飞行员在2000米的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 时的、是运动的 有一个什么小玩意儿在飞行,他以为这是一只小昆虫,便敏捷 特殊状态。材料 地把它抓过来。一看,大吃一惊:原来是一颗德制的子弹!这位 中“飞机跟子弹 飞行员为什么能轻而易举地伸手把子弹抓住呢? 这是因为,一颗子弹并不是始终以每秒800米一900米的初 飞行的方向相同, 速度飞行的。由于空气的阻力,速度逐渐降下来,而在它的射 速度相等”,这 程终点(跌落前)的速度只有每秒40米。这个速度是普通飞机也 (1)材料中的飞机和子弹 样虽然子弹和飞 可以达到的。因此很可能碰到这种情景:飞机跟子弹飞行的方 的共同飞行说明了运动 机都处在运动中, 向相同,速度相等。这样,虽然子弹和飞机都处在运动中,但 是绝对的,一切物质都 但这颗子弹相对 这颗子弹对于飞行员来说,则是静止的,或者只是略微有些移 在运动。 于飞行员而言, 动,在这种情况下,把它抓住自然没有丝毫困难了。 则是静止的,因 (1)飞机和子弹的共同飞行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飞行员为什么能抓住子弹? 而飞行员能够抓 住飞行中的子弹。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A、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B、新陈代谢 C、阶级斗争规律 D、慧星、地震预示国家衰败
注意1: 规律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
而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
例:
万有引力定律是自然界本身固有的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发展固有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联系成 为社会发展固有的规律。
4.思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 样,是不可想像的。”这句话说明了( )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C.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 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5.运动之所以离不开物质,是因为( ) A.物质是运动的动力 B.物质在运动中存在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物质是运动的属性 6.物质的固有属性是( ) A.客观实在性 B.可知性 C.运动 D.永恒性
你知道哪些是规律吗?
A、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C、苹果落地 B、水往低处流 D、万有引力规律
注意2: 规律不是现象的联系,
而是本质的联系。
苹果落地——现象 万有引力定律——本质
现象 区 别 联 系
多变易逝 浮现在事物表面 感官直接感知
规律(本质联系)
相对平静稳定
隐藏于现象之中
抽象思维把握
规律是现象中稳定的深刻的东西,深 藏在事物内部;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 现形式,是人们认识规律的向导。
太阳系模式图
大雁南飞北返
青蛙冬眠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人类社会 发展道路 资本主义社会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生产关系 一定要适 应生产力 状况规律

遗忘规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用无意义音节和有意义 的文字为识记材料,对人们学习时记忆保持和时间推移的 关系通过实验做了深刻研究,结果发现了遗忘先快后慢的 规律:识记材料后的20分钟内遗忘42%,1小时后遗忘56%, 9小时后遗忘64%,1天后遗忘66%,2天后遗忘71%,6天后 遗忘75%,31天后遗忘79%,可用坐标曲线表示: 这一遗忘规律告诉我们,要想保 持和巩固所学知识,必须趁热打铁, 赶在遗忘之前及早复习,及时巩固。 例如,每堂课上对所学内容尽量当 堂消化巩固一次,晚自习或做作业 时再巩固消化一次,做到“今日事, 今日毕”。下次上课之前再挤时间 回忆印证一次,单元小结再巩固一 次,期中期末再纳入知识体系系统 复习,这样多次重复,看似烦琐, 实则高效,对熟练掌握大有益处。
现象
规律(本质联系) 万有引力规律 价值规律 遗传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 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苹果落地,水往低 处流 商品价格上下波动 种瓜得瓜,种豆得 豆 人类社会由低级向 高级发展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A、守株待兔
B、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注意3:
规律不是偶然的联系, 而是必然的联系
⑵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注意: 任何具体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 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 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例: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载体,人 脑是思维运动的载体。
什么叫静止?
A、它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B、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 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 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 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联系
正确、合理的规则是对客观规律 的正确反映,规律决定规则,规 则反映规律。
回答问题:
A.红灯停,绿灯行。 B.乌鸦报丧,喜鹊叫喜。 C.国之将亡,必有妖异; 国之将兴,必有吉兆。 D.新陈代谢。
规则,人制定 的,强加的。 唯心主义 主观意识 赋予。
规律,生物体本身 所固有的联系。
上述哪些属于规律,为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