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能动性
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是什么

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是什么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意识反映客观物质世界是主动的有目的的,具有选择性。
意识不仅预先规定了活动的目标,而且为实现这一目标有预先规定了活动的方式和步骤,具有与一定目的相联系的计划性。
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是什么
1意识能动作用的具体原理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因此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反对错误观念。
2意识能动作用方法论
意识的能动作用的方法论为: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
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动物没有自觉的意识,不懂得自己活动的意义,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因而,它们既不能认识世界、也不能改造世界。
意识的能动性例子

意识的能动性例子【篇一:意识的能动性例子】意识的能动性说白了就是主动地去适用规律比如你想自杀1、割腕2、跳楼3、横穿高速公路4、投河5、……都可以死当然你可以选择不找死【篇二:意识的能动性例子】人们主观能动性又称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意识存在于我们的头脑里,人们只能用语言表达它,用文字记录它,不能用它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虽然只靠单纯的意识不会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但是意识却有一种本领.那就是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不停在告诉人们,应当做什么,以及怎样去做,在实践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种力量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向个方面:1、人们有意识的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马克思曾经饶有风趣的说过:“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高明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最高明的建筑师之所以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就在于不仅预先规定了活动的目标,而且为实现这一目标预先规定了活动的步骤,这就是说,人的活动具有一定目的性和计划的.2、意识对世界的反映具有创造性.人们对世界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不断创造的过程.人们不仅能通过感觉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通过思维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状况,而且能以此为基础去追溯过去,将来以及未知的东西.大家听说过“杯弓蛇影”的故事吗?这个故事说的是汉朝有个叫应郴的人,请他的朋友杜宣喝酒.席间,杜宣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个东西好像是条蛇.回家后越想越害怕.疑心自己喝了掉进过蛇的酒.从此坐立不安、忧心忡忡,不久就病倒在床.应郴知道了这件事,很是纳闷,他不相信杜宣的酒杯中会掉进蛇去,于是便在原来喝酒的地方摆上一杯酒,发现怀中的蛇形原来是屋上拉着的弓的影子,他急忙把杜宣请来,杜宣见此解了心疑,病慢慢的好起来了.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人的意识活动对人体的生理活动有重大影响.4、人的主观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人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能反映客观世界,还能通过有计划的实践活动将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人的目的的变化.正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创造出许许多多自然界本没有的东西.使我们周围的世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例如:经过人类长期的艰辛劳动,意识在改造自然中的作用已显示出巨大的威力.现在的天空,“神州一号”,“昨夜星辰”又添了新客.人造地球卫星、空间站、太空探测等“人造星辰”悠悠然在转动.现在的地面、人工湖、人工河、人工林已不罕见,可谓莽原缠玉带、高峡出平湖、荒山坡绿装、沙漠变良田.现在的海洋下有电缆连五洲、上有巨轮驶入八方,海岸之间架起了桥梁,海底隧道通行着车辆.人们还有意识地利用天上、地面、地下的自然资源、制造了数不清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拿贴近我们周围的一个例子来说: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启动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一个具体例子.【篇三:意识的能动性例子】意识对实践有能动的反作用.积极的意识能有效的指导实践,消极的意识则往往不能很好的指导实践.例如,当一个人坚信自己能够成功,并能为之不懈奋斗的话,他往往能取得意想的成功.再如居里夫人就是怀着对科学不懈追求的精神,在及其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的,这就说明了意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至于消极的嘛,也有很多哦,例如宿命论者,相信命运的安排,在行动上也就表现出逆来顺受,不能很积极、主动的去追求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主观意识的能动性

关于意识和心理活动对人 体生理和病理活动的调节和控制, 人类早有所认识。
现代科学和医学也证明: 意识、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状况 有重要影响。
思念是一种病:
总乊,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 在人脑中的主观影响。这是物质、意识关系 问题上的唯物主义。
无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于 物质,都离丌开社会实践,只能在实践中发 生,在实践中实现。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意识通过时间反作用于物质的过程,也就是意 识自身的“物化”过程。 人的意识正式通过实践而能动地认识世界,又 通过实践而能动地改造世界。
最后,主观能动性作用还依赖于一定 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一般说来,作为认识器官乊延长的科学观测设 备越是先迚,人们的认识水平也就越高。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 主观能动性。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
刻舟求剑,揠苗助 长,明显是违背客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 观规律的事情
实践是客观客观规律行和主观能动性同意的基础。人们为 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
意识能动性丌限于从实践中形 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 计划、方针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 的在于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 过实践把“观念地存在着”的模型、 蓝图实现出来,变为客观现实。 列宁——世界丌会满足人,人决 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
NEXT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一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达到预想的目 的,就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事物 的发展规律,如果丌符合,就会在实践中 失败。因此,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 规律性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 重要问题。
意识主观能动性名词解释

意识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意识是主观的,并且能够主动地发生变化的特性。
意识主观性指的是人的意识是独立于外界事物的,是自身的产物。
意识是人的主观世界的反映,具有个性和主观感受。
意识能动性指的是人的意识不仅是对外界事物的反映,而且还能主动地发生变化。
人的意识不仅能被外界事物所影响,还能主动地去思考和认识外界事物。
总的来说,意识主观能动性是人意识的一种重要特征,指的是人的意识是主观的,并且能够主动地发生变化。
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和意识的反作用的区分

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和意识的反作用的区分在哲学教学中,我们通常难以区分这三者,尤其是主观能动性和意识的能动性的区别。
首先我们来看主观能动性是什么?主观能动性的含义: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以及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讲清重点】1.“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三者的区别和联系?(1)“主观能动性”是指“想”和“做”以及在“想”和“做”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想”是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与活动,“做”是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也包括实践活动,而且这两项内容不可分。
(2)“意识能动性”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二是指意识能动地通过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世界。
可见,第一,意识能动性不等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它仅限于“想”,不包括“做”,属于意识范畴;而主观能动性除了“想”,还包括“做”,即实践。
意识能动性虽然体现在“做”,即实践中,但实践不等于意识的能动性。
第二,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之一,所以也不能把意识能动性与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等同起来。
(3)“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是指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
也就是说,把观念的东西在实践的作用下变成现实。
它既不等于意识的能动性,更不等于主观能动性。
(4)以上分析表明:“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属于“意识的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属于“主观能动性”;后者比前者的外延要大。
意识的能动作用与意识的反作用的区别意识的反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个关系密切的概念,但两者不是一回事。
一、内涵和表现不同意识的反作用是指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
其主要表现为: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意识能动性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一定的思想和目的等观念的东西

意识能动性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一定的思想和目的等观念的东西,并且通过实践把主观观念东西转化为客观实际。
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有时甚至是歪曲的反映但都是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任何一种意识,即使是错误的意识,也是根据客观总结得出。
意识反映客观物质世界是主动的有目的的,具有选择性。
意识不仅预先规定了活动的目标,而且为实现这一目标有预先规定了活动的方式和步骤,具有与一定目的相联系的计划性。
意识是特殊的物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其次,意识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则是主观的。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它的反映就必然带有特定个人或主体的主观色彩。
个人的经验、社会地位、动机、兴趣和情绪乃至知识文化背景的不同,都会使人之间的反映表现出差异来。
目前,人类已研制出了三种载人航天器,即宇宙飞船、航天飞机和空间站。
它们各有所长,功能互补。
我国根据国情和国力等因素,从飞船起步,借鉴国外研制载人飞船的经验,一开始就瞄准了当代最先进的第三代飞船??三舱式载人飞船。
至今,我国已成功发射了六艘神舟号飞船,一次比一次进步,神舟七号将安排宇航员出舱活动。
这些充分说明,人的意识活动是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正误的原因:客观原因(社会历史条件);主观原因(立场;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知识构成)。
两个不如意的年轻人,一起去拜望智者:“师父,我们在办公室被欺负,太痛苦了,我们是不是该辞掉工作?”两个人一起问。
智者闭着眼睛,隔半天,吐出五个字:“不过一碗饭”。
就挥挥手,示意年轻人退下。
才回到公司,一个人就递上辞呈,回家种田,另一个没动。
日子真快,转眼十年过去了。
回家种田的以现代方法经营,加上品种改良,居然成了农业专家。
另一个留在公司的,也不差。
他忍着气,努力学,渐渐受到器重,成了经理。
有一天,两个人遇到了。
农业专家说:“奇怪,智者给我们同样‘不过一碗饭’这五个字,我一听就懂了,不过一碗饭嘛,日子有什么难过?何必硬巴在公司?所以我辞职了。
意识能动性特点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客观实在实践观客观实在性主观课件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意识能动性在认识世界方面表现为人类能够通过感知、思维、想象等意识活动,认 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形成科学知识和技术。
意识能动性在改造世界方面表现为人类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通过实践活 动的形式,改变客观事物的存在状态,实现人类的目的。
如何将客观实在性融入主观课件中
遵循事实
在制作主观课件时,应遵 循客观事实,避免主观臆 断和偏见。
结构清晰
主观课件的结构应清晰明 了,层次分明,有助于学 生把握整体和细节。
素材筛选
在选择素材时,应注重实 证性和可靠性,确保信息 的准确性。
主观课件中客观实在性的价值与意义
培养科学思维
通过强调客观实在性,主观课件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批
意识与行为的互动关系
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需要通过实践行为来实现,行为是意识的外化 和表现形式。
如何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1 2 3
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正确的思想观念能够指导人们做出正确的行为选 择和决策,从而影响物质世界的进程。
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能够推动人们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 创造新事物,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重要途径。
道德伦理与价值观
道德伦理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也 是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它们对人 们的行为和社会秩序产生深远影响。
03
客观实在实践观
客观实在的定义
客观实在性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 存在的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 社会。
VS
客观实在性是指物质的本质属性,它 表明物质是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 其存在和变化不受人的主观意识所影 响。物质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 具有客观实在性,无论是自然界中的 山川河流、动植物,还是人类社会中 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都是客 观实在的体现。
阐述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性的表现简答题

阐述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性的表现简答题
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性的表现意识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它是人们最能够发现自我和追求自我成长的力量,它是人类追求完美的最佳起点。
意识是一种基本的、无形的能力,具有改变现实的能力,它具有支配人们行为的能力,具有调节环境的能力。
意识的本质是一种能动性,它控制着人们的行为和思维,帮助人们领悟真理,实现自我提升。
意识的能动性体现在不断的思考和反思,它可以帮助人们突破困境,更好地,更好地的潜在能力。
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潜力,发掘自己的潜能,从而实现自我完善。
意识的能动性还体现在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改变上。
人们在意识的推动下,可以改变自己的态度,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变外部环境。
它可以帮助人们创造出一种有利的外部环境,以更好地实现自我目标。
例如,人们可以通过创造和维护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来提升自己的能力,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梦想。
意识的能动性也表现在自我调节能力上。
人们可以通过意识的推动,在自我调节的过程中研究如何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分析和处理自己遇到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总之,意识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发现自我,更好地的潜力,改变外部环境,以实现自我提升。
它的能动性体现在不断的思考和反思,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改变,以及自我调节能力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识能动性-----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1 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
人的意识按照一定的目的性和选择性,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大量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判断,从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进而揭示了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
2 能动地改造世界 人的意识是在能动地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按照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提出一定的目的、计划、办法等,指导人们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
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两种不同的性质: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促进事物的良性发展;相反,错误的思想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对事物发展产生阻碍甚至破坏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指人的意识能动地反映物质又反作用于物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不仅是物质的反映,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而且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总是适应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而产生的。
所以,意识虽然是物质的反映,但它一经产生,就成为一种能动的力量。
如果意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没有作用,那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意识活动的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们在反映客观事物时,总有基于某种实践需要,并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所要达到的思想蓝图,构成准备行动的计划。
这就是意动性的具体表现,而且是人所特有的。
第二,意识活动的主观创造性。
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形象,而且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积极主动地进行加工制作,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规律性。
意识的主观创造性,还表现在对客观对象的反映,不仅能够“复制”所反映的对象,而且还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和幻想的世界。
第三,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意识的能动性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目的、计划、蓝图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还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
但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无论如何巨大,归根到底,它仍然受客观物质世界所决定和制约。
意识能动作用的产生,意识能动作用的大小,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一刻也离不开物质运动及其客观规律的决定作用。
人的意识只能在物质运动及其客观规律所允许的范围内发挥能动作用。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物质世界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本质方面。
唯物辩证法就是对物质世界的这两个不可分割的本质方面的反映。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物质与意识的关系-------1基本内容:(1)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基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坚持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等主主义。
物质的特征定义-------列宁的定义:“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 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是指不依赖人们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他的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重要意义: 1,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批判了唯心主义的物质观和二元论的物质观; 2、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先验论和不可知论。
3、坚持了物质与物质形态、哲学的物质范畴余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法,克服以往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用个别、个性代替一般、共性的形而上学的缺陷。
4、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反对了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1.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它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认识(现象),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特点),有感觉、知觉、表象(印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2)理性认识:①它是在人们感性认识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②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③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主要形式,④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两者对立和区别是含义、特点、形式、地位不同。
所以“熟知(感性)不等于真知(真理)”,“感觉到了的东西(感性认识),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理性认识)”。
BB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它的反映形式有主观性。
意识的各种形式如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形式和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形式,以及愿望、兴趣、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形式,都是主观世界所特有的,具有主观性。
第二,意识的主观特征表现为对同一对象的主体意识之间的差别性。
不仅同一客观对象在不同的人那里有不同的反映,而且在同一个人那里,在不同的心情下也会有不同的反映。
第三,意识的主观特征表现在主观映象只是对客观对象近似的、有时甚至是歪曲的反映。
虽然在理论上说主观映象是能够正确反映客观对象的,但所谓正确并不是绝对的等同,而只能是相对的、近似的。
主观映象有时可能是虚幻的、歪曲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反映,如不切实际的幻想、神鬼之说等等。
这种情况最能说明意识的主观性。
意识的内容的客观性则主要表现在:第一,各种主观的反映形式,都有客观的物质根源。
不论是感觉的对象现象,还是理性分析的事物的本质,还是引起兴趣原望的人的需要,都是客观的。
第二,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区别,也有客观的物质原因。
如个人社会地位、知识水平和实际经验的不同。
第三,虽然主观映象有时可能是对客观对象的歪曲还映,但也还是可以从客观世界中找到其原型的。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年代历史 一种思想理论的产生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个别天才头脑的创造,而是思想理论传统在各具体历史时代的改造。
哲学理论又有其特殊性。
任何哲学都与一定的阶级力量相联系;与经验知识相联系。
19世纪40年代,加之资本主义矛盾的激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也日益尖锐,无产阶级亟需寻找自己的理论武器.而近现代自然科学的突破性发展,也为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这两个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大的历史进步提供了客观证据. 具体的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由于: 一、自然科学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三大学说的创立,证明了自然界以人类社会的唯物的和辩证的性质。
二、19世纪初,欧洲的工业革命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使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阶级对立简单化,阶级冲突尖锐化。
无产阶级开始登上社会政治舞台。
三、社会科学领域,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所提供的思想材料,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思想成果,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四、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入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总结了工人斗争的经验,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经过艰辛的探索和研究,创立了科学的世界观。
儒家孔子中庸之道——做人道家老子无为,无不为——修成真人辨析题1.物质是存在的,所以世界统一于存在.2.别人的意识对我来说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别人的意识是物质的.3.先有建筑设计图然后进行建筑,这就是意识在先,物质在后.4.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5.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1.物质是存在的,所以世界统一于存在。
错误。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哲学篇)一书中明确)指出,存在是一个摸棱两可的命题,因为不仅物质是存在,精神也同样是存在。
但是,精神是物质世界的反映。
所以,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而不是存在。
认为世界统一于存在其实是杜林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坚决批判的。
有人认为后一句话也是正确的,这无疑是错误的。
2.别人的意识对我来说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别人的意识是物质的。
错误。
列宁在明确指出(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到处都在引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别人的意识对于我来说虽然是“客观存在”,但不是“客观实在”,因而别人的意识绝对不是物质。
别人的意识作为精神存在,是我所不能直接改变的,因而具有客观性。
但是上面一个辨析题已经讲了,精神也是存在,存在与物质不是一个等同的范畴。
3.先有建筑设计图然后进行建筑,这就是意识在先,物质在后 错误。
毛泽东指出(在《实践论》一文中,):人的认识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首先,人在实践中获得对于对象即物质世界的认识,然后再把这种认识的结果用来指导人的实践活动,从而改造对象世界,并在改造对象的过程中加深对世界的认识,从而获得更高的理论认识……如此不断反复,呈螺旋形上升的过程。
但是,从总过程来看,肯定是实践在先,实践使对象的内容暴露出来,才形成认识。
这个命题认为先有设计图纸,后有建筑,其实是把这个总的认识过程截断了,它没有看到,任何人提出设计图纸,都需要先认识各种材料的性能,才是可行的。
然后,任何设计也要参考以前的现实的建筑物,否则设计也出不来。
这些说明,设计总是要以一定物质基础为前提,所以仍然是物质在先。
4.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错误。
(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这一命题是唯心主义哲学家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提出的经典命题,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肯定是错误的。
)这里所讲的“法”(在英文中其实就是“rule”,即规律)其实指的是自然规律,物质世界是按规律运动的,这种规律是客观的,不以我们对它们的认识为转移。
人只能够认识与利用规律,但绝对不能够改变规律。
但是,规律作为支配物质世界运动的规则,又是不可直接反映的,需要人通过感性认识把握一定的现象,再运用理性思考来分析、总结这些现象,从而由现象进入本质、由个别到一般,获得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
(这些分析方法来自毛泽东的《实践论》中关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但是,理性在这种认识中只是反映了客观规律,而不是创造客观规律,因而不是“为自然立法”。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5.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正确。
(请注意:这是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来的一个著名命题,体现了他的辩证法思想。
当然,作为古代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唯物主义思想还是朴素的。
)这个命题说明物质世界是运动不息的。
河水总是处于不断的流动之中。
我们刚才踏进这条河流,但等一下再踏进去,原来的河水已经流走了,我们踏的(即接触的)是另外一些河水,因而河流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河流了。
这说明了运动的绝对性。
(但是要注意:运动中有相对的静止,正因为如此,人才能够有一次踏进一条河流,如果取消这种静止,人就连一次也不能踏进一条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