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和意识的反作用的区分

合集下载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1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意识的能动性原理意识能动性是人类自觉能动性的一个方面。

指人的意识能动地反映物质又通过实践反作用于物质。

是人的感觉、思维(理性)、心情、意志等能动性的统称。

通常主要指人的熟悉能动性。

人的熟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这种反映不是静观的、照相式的、消极被动的,而是一种乐观的、主动的、自觉的活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熟悉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都是能动的。

人能够能动地熟悉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方案性。

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肯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实施行动之前还要预先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

蜜蜂筑巢、蜘蛛织网等,表面看起来好像有某种预定的目标和方案,其实不然。

它们既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它们的操作纯粹是无目的的本能的活动。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制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

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想将来,能够制造一个抱负的或幻想的世界。

1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制造出没有人的参加永久也不行能消失的东西。

动物没有自觉的意识,不懂得自己活动的意义,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因而,它们既不能熟悉世界、也不能改造世界。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整和掌握作用。

意识活动依靠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能动的反作用。

昂扬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丢失斗志。

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敬重客观规律是充分、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规律是客观的,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制造,也不能被毁灭。

规律的存在和是否发挥作用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规律客观性是第一性的,主观能动性是其次性的。

1.人的主观能动性背诵

1.人的主观能动性背诵

背诵材料: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基本概念1.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叫人的人的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

(是人区别与动物的特点)它包括三人方面:想,做,决心、意志、干劲等。

2.“想”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

3.“做”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4.决心、意志、干劲等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信念、意志、激情、理性、行动,是人成功的必备要素,也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5.意识能动性:一是指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是指意识能动地通过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6.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是指以意识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二、基本原理1.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内容:(1)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但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发挥有利条件的作用,限制不利条件的破坏作用,甚至创造条件变害为利),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3)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1)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2)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既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错误,又要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

2.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原理内容:(1)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叫人的人的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

它包括想、做、精神状态三个方面。

专题1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专题1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专题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哲学常识的理论体系1.从内容上看,哲学常识包含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人生观四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科学地分析了世界,解释了人与世界的关系,并科学地指出了人们应该怎样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2.哲学常识的理论体系辩证的唯物论:研究世界的本质、正确认识辩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第一课)证唯唯物的辩证法:研究位置世界的状况,正确揭示世界物的三大基本规律(第二、三、四课)主马义辩证唯物主义:研究认识的来源和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克认识论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思(第五、八课)主义哲历学史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物其中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主的关系,人生价值、人生理及其实现。

义(第六、七课)3.哲学常识复习的体例:既然哲学常识从内容上看包含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人生观四部分,因此复习就依照四部分的顺序进行。

而在唯物论和辩证法部分,主要是围绕“人应当怎样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展开论述的。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因此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普遍联系着的事物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而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因此人们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事物是一分为二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人们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

而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因此必须用矛盾分析法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事物在内外因共同作用下变化发展,其过程经历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其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因此人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内外因的统一、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由此可以看出,在唯物论和辩证法部分,不仅分析了“世界是怎样的”,而且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当怎样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体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通用版高中政治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五课意识的作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通用版高中政治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五课意识的作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意识的作用课标要求表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

一、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知识梳理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2.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1)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

(2)主动创造性①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意识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②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试判断: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直观反映。

( )提示错误。

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重点突破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特点具体表现事例联系目的性人们在反映客观对象时,总是基于实践的需要带着一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抱有一定的动机和目的。

而动物的操作则纯粹是无目的的本能的活动建筑工人建造楼房、制衣工人制造衣服三者都是人们发挥主观努力的过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包含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包含了意识的反作用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

不同时代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反映客观对象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人类正积极开展太空研究主动创造性人类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揭示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现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柏拉图写《理想国》、西方哲学家心中的乌托邦,马克思想象中的共产主义社会提醒: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1)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任何时代的人对事物的认识,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二是随着实践的发展、事物自身的运动变化发展以及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原来不能认识的事物,现在是可以认识的,现在不能认识的事物,将来是可以认识的。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提问
1、为什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呢? 、为什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呢? 见课本P6页。并分析这三点与主观能 动性三内容的关系。 不发挥主观能动性,就不能认识事物 的本质和规律,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那么: 2、是不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一 、是不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定能如愿以偿呢? 定能如愿以偿呢? 不一定。它还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结论
98年洪水最大流量比54年小,而最高水 位却比54年高出1米多,这说明城陵矶等长 江中下游地区河床淤高了很多。
提问
1、为什么河床会淤高? 、为什么河床会淤高?
2、这是主观能动性的哪一种表现? 、这是主观能动性的哪一种表现? 人们可以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抽象思 维活动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想)。
本框主要内容ຫໍສະໝຸດ 定选题3、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反对把人变成规律的 奴隶的消极坐等的机械论、宿命论;又要反 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蛮干的主 观主义。因为这两种做法都是( BC ) A、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B、割裂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 C、割裂了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的关系 D、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了规律的客 观性
小结
本框我们围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要讲了以下三个问题: 1、什么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以客观规律为指导, 以客观条件为基础,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的过程。
2、为什么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才能充分利用规律和条件并创造新的条件去 改造世界; 才能具有坚强的意志、良好的精神状态去克 服困难、战胜挫折。 总之,才能取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的胜利。 3、怎样才能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和意识的反作用的区分

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和意识的反作用的区分

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和意识的反作用的区分在哲学教学中,我们通常难以区分这三者,尤其是主观能动性和意识的能动性的区别。

首先我们来看主观能动性是什么?主观能动性的含义: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以及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讲清重点】1.“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三者的区别和联系?(1)“主观能动性”是指“想”和“做”以及在“想”和“做”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想”是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与活动,“做”是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也包括实践活动,而且这两项内容不可分。

(2)“意识能动性”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二是指意识能动地通过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世界。

可见,第一,意识能动性不等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它仅限于“想”,不包括“做”,属于意识范畴;而主观能动性除了“想”,还包括“做”,即实践。

意识能动性虽然体现在“做”,即实践中,但实践不等于意识的能动性。

第二,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之一,所以也不能把意识能动性与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等同起来。

(3)“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是指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

也就是说,把观念的东西在实践的作用下变成现实。

它既不等于意识的能动性,更不等于主观能动性。

(4)以上分析表明:“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属于“意识的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属于“主观能动性”;后者比前者的外延要大。

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要辩证地理解客观规律、客观条件,它既是对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制约,同时也给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理解时要划分两个层次:第一,客观规律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

从质的差别来看,“人们是否按客观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从量的差别来看,“人们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的积极效果的程度”。

北京市2020学年高二政治下册必修42.5.2 意识的作用课

北京市2020学年高二政治下册必修42.5.2 意识的作用课
人科类天荒技三向堑漠改峡宇变变工宙通良世程进途田界军
理解“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应注意以下两点:(双重性)
一:意识不能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 化,而是通过指导人们实践才能引起
物质形态的变化。
二: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 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错误的意识阻碍事 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遭到失败。
定性作用,这是唯心主义观点。 其二是只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看不到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2、注意:“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的区别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包括:一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二是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二是意识对物质具 有能动作用,即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总是抱有一 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实施行动之前对 该行动做出相关的计划。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而是 依据人自己生活或社会实践的需要有所选择。
不仅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 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不仅反映当前,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 未来。
①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 在的事物出发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 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 来。
④反对唯意志主义,反对无所作为的思想。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 动性的前提。
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 观能动性。
课堂总结:一、意识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 意识的作用

2025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必修4第十八课课时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与一切从实际出发

2025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必修4第十八课课时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与一切从实际出发

课时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与一切从实际出发核心考点一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1.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表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能动创造性,它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改造世界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前提条件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提醒目的性侧重于行动目标、方式和步骤的确定;自觉选择性强调认识对象的选择;能动创造性则突出反映的程度(现象与本质)和时间跨度(过去、当前和未来)。

归纳提升正确区分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内涵不同性质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指导下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想”“做”“精神状态”联系意识的反作用包含于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能动作用的第二方面。

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反作用包含于主观能动性,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影响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反作用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3)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

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提醒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一是“宿命论”,夸大规律的客观性,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二是“唯意志论”,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规律的客观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和意识的反作用的区分
在哲学教学中,我们通常难以区分这三者,尤其是主观能动性和意识的能动性的区别。

首先我们来看主观能动性是什么?
主观能动性的含义:
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以及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讲清重点】
1.“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三者的
区别和联系?
(1)“主观能动性”是指“想”和“做”以及在“想”和“做”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想”是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与活动,“做”是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也包括实践活动,而且这两项内容不可分。

(2)“意识能动性”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二是指意识能动地通过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世界。

可见,第一,意识能动性不等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它仅限于“想”,不包括“做”,属于意识范畴;而主观能动性除了“想”,还包括“做”,即实践。

意识能动性虽然体现在“做”,即实践中,但实践不等于意识的能动性。

第二,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之一,所以也不能把意识能动性与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等同起来。

(3)“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是指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

也就是说,把观念的东西在实践的作用下变成现实。

它既不等于意识的能动性,更不等于主观能动性。

(4)以上分析表明:“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属于“意识的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属于“主观能动性”;后者比前者的外延要大。

意识的能动作用与意识的反作用的区别
意识的反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个关系密切的概念,但两者不是一回事。

一、内涵和表现不同
意识的反作用是指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

其主要表现为: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两层意思。

一是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意识能能动地认识世界")。

二是意识能动地通过实践作用于客观世界("意识能能动地改造世界")。

它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其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以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二、外延不同
意识的反作用包含于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第二个方面(即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三、侧重点不同
意识的反作用强调意识通过指导实践.从而使得客观事物发生变化,强调意识的作用的结果,即有用性。

而意识的能动作用,则强调意识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它既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又能通过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即能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