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论文---我的家族与近代史
我的家族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与我的家族我的故乡坐落在遥远的北方,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全国武术之乡-------河北沧州。
沧州古代时因比较荒凉,总是作为一些强盗的发配之地,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发配到沧州的,因此自古沧州就会集了大批武林人士。
古代时,沧州几乎每一家都会些武术,因此,我的家族当然也就与武术也分不开了。
在写我的先人之前,我先介绍一下我们郎家近几代的辈分表:奠、之、金、玉、连、希、建。
我是希字辈的,今年20岁。
我哥哥叫郎希乐,妹妹叫郎希佳,按理说我应该叫郎希帅,但希帅与蟋蟀同音,父母觉得不好听,于是就把我起名为郎大帅。
可我总是觉得大帅比希帅更难听!但名字乃父母赐给的,又怎能嫌弃?我们沧州这一支郎氏家族没出过什么名人,但祖上的一些事还是值得说说的。
沧州是武术之乡,古时候几乎人人都会些招数。
于是,古代时就有“镖不喊沧”这一说法。
意思是说镖局的人路过沧州时是不敢张扬的。
可见,沧州武术的厉害。
据我大伯说,我们祖上,大概是清朝早期时,是开镖局的。
一家7口兄弟,再雇上一些会武术的乡亲,成立了一个渤海镖局(据说是因为古时候沧州属于渤海郡)。
镖局不大,与当时的一些大镖局是比不了的。
但仗着自己是沧州人,在本地区押镖可少遭些沧州的会武艺强盗骚扰,算是把镖局做了十几年。
渤海镖局平时只是接一些比较小的生意,帮雇主押送一些货物,如茶叶、瓷器、香料等。
听说也曾帮州官往北京押过上缴的饷银,还替银庄(类似现在的银行)看门护院过。
有时也会碰到一些拦路的,所谓的“绿林好汉”。
那时与绿林好汉打交道实行唇语还有一些暗号,因为渤海镖局他们也都算是老手,再加上押的货也不怎么之前,因此,大多时候都可以化险为夷。
偶尔即使被劫了,也损失不了少,况且雇主也知道沧州路段的镖不好保,因此也不会太怪罪。
但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就把镖局的生意给毁了,还差点给我祖上招来牢狱之灾。
据我大伯说,那是为东洋人保镖出的事。
我老家是在沧州盐山县,据说秦朝时徐福就是从我们那选了1000个童男童女东渡东瀛为秦始皇求长生不老药的,后来那个地方就叫做千童镇。
中国近代史的我的家族史

中国近代史与我地家族首先必须要介绍地是我地姓:张.张姓是中国最大地姓之一,得姓历史悠久,族大支繁.张姓曾有个望族,为百家姓之首.张姓,具有三个明显地特点,一是得姓较早,源远流长;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国,到处都有张氏族人;三是人才辈出,不可胜数,从古至今,历代皆有张氏地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地繁荣昌盛贡献着力量.关于张姓地始祖,历代史书中有如下记载:“黄帝第五子清阳之孙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见《元和姓纂》)“挥造弧矢,受封于张,后为弓氏.张,望出濮阳.”b5E2R。
“晋国张氏,这就说明,晋国地张氏,并不始于解张,而是周宣王卿士张仲地后代,仕晋,晋分为三,又世仕韩,此即晋之公族以字为氏者.谱家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赐姓张氏.此非命姓氏之义也.按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世有张氏,则因张侯之字以命氏,可无疑也.(见《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p1Ean。
“张姓出于姬姓,至周而氏者祖于韩,其得望者十二,曰襄阳,洛阳,河东,始兴,冯翊,吴郡,平原,青河,河间,中山,曰魏,曰蜀(见袁桷《张氏宗谱序》)DXDiT。
从以上记载看,张姓之源,可追溯到五千年前中华民族地共同始祖黄帝,是黄帝地直系后裔.黄帝第五子青阳,生子曰挥.这位叫挥地黄帝之后,正是张姓地始祖.所以说张姓是黄帝地直系后裔,并不为过.RTCrp。
这位名挥地黄帝后裔,非常聪明,他观看到天上地弧星,便仿其形状做了弓矢.原来,天上有星名“天弓”,简称“弧”.属井宿,共九星,在天狼星东南. 八星如弓形,外一星像矢,在犬犬、南船两星座内.《宋史.天文志》:“弧矢九星在狼星东南,天弓也”,挥看到“天弓”,由“天弓”之形受到启发,最早发明了弓矢这个古代重要地武器. 他也由此而被“赐姓张氏”.5PCzV。
不过,当初地“张”,非命姓氏之义也“.因为弓矢发明之后,在使用之前,必须先用力气将弓张开,不然,就无法使用.挥是因为这个缘故而命为“张氏”地.从此之后,挥地后代子孙有地姓弓,有地姓张,分成两支,也是出于此因.后世地张姓,在谈及自己地姓氏时,常常解释为“弓长张地张”也是起于此故.这支源于挥地张姓,得姓甚早,是中国张姓中最早古老地一支.jLBHr。
中国近代史的我的家族史

中国近代史与我的家族首先必须要介绍的是我的姓:张。
张姓是中国最大的姓之一,得姓历史悠久,族大支繁。
张姓曾有43个望族,为百家姓之首。
张姓,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得姓较早,源远流长;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国,到处都有张氏族人;三是人才辈出,不可胜数,从古至今,历代皆有张氏的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着力量。
关于张姓的始祖,历代史书中有如下记载:“黄帝第五子清阳之孙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见《元和姓纂》)“挥造弧矢,受封于张,后为弓氏。
张,望出濮阳。
”“晋国张氏,这就说明,晋国的张氏,并不始于解张,而是周宣王卿士张仲的后代,仕晋,晋分为三,又世仕韩,此即晋之公族以字为氏者。
谱家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赐姓张氏。
此非命姓氏之义也。
按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世有张氏,则因张侯之字以命氏,可无疑也。
(见《通志。
氏族略。
以字为氏》)“张姓出于姬姓,至周而氏者祖于韩,其得望者十二,曰襄阳,洛阳,河东,始兴,冯翊,吴郡,平原,青河,河间,中山,曰魏,曰蜀(见袁桷《张氏宗谱序》)从以上记载看,张姓之源,可追溯到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是黄帝的直系后裔。
黄帝第五子青阳,生子曰挥。
这位叫挥的黄帝之后,正是张姓的始祖。
所以说张姓是黄帝的直系后裔,并不为过。
这位名挥的黄帝后裔,非常聪明,他观看到天上的弧星,便仿其形状做了弓矢。
原来,天上有星名“天弓”,简称“弧”。
属井宿,共九星,在天狼星东南。
八星如弓形,外一星像矢,在犬犬、南船两星座内。
《宋史。
天文志》:“弧矢九星在狼星东南,天弓也”,挥看到“天弓”,由“天弓”之形受到启发,最早发明了弓矢--这个古代重要的武器。
他也由此而被“赐姓张氏”。
不过,当初的“张”,非命姓氏之义也“。
因为弓矢发明之后,在使用之前,必须先用力气将弓张开,不然,就无法使用。
挥是因为这个缘故而命为“张氏”的。
从此之后,挥的后代子孙有的姓弓,有的姓张,分成两支,也是出于此因。
中国的近现代史与我的家族史

中国的近现代史与我的家族史09信计刘志文200930451334流光岁月中,20个春秋就这样从指间如流沙般划过,那个在1990年初秋出生的婴儿已经是华南理工大学的一个二年级学生了。
这20年中,他见证了中国由起步到腾飞,由刚在世界大舞台上渐露头角到现在无论是在经济、政治、军事还是文化体育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的全过程。
他感到非常荣幸的同时又感到十分遗憾,荣幸的是他生逢其时,能亲身见证并体验这个由全中国人民共同创造出来的劳动成果;遗憾的却又是他生不逢时,因为他处于人生的成长期,除了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学生外,他只能是一个见证者,无法为这个国家——他伟大的母亲,作出大贡献。
但同时,他相信,只要他怀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他总能在之后的人生中,为这位伟大的母亲尽一份绵力!没错,我就是那个男孩,噢,现在应该是男人了。
现在就先介绍一下我的本家:刘。
刘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五点三八。
据《元和姓纂》、《新唐书》等资料所载,出自祁姓尧帝之后。
以字名为氏。
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所载,出自姬姓周太王古公 父之后裔。
汉的项氏家族改姓刘。
其它姓氏改姓刘。
据《史记》所载,西汉公主嫁与冒顿为妻,其子女皆从刘姓。
另外有薛、何、美、陆终氏和少数民族鲜卑孤独氏,女真族乌古论氏、移剌氏、满族宁古塔氏、留佳氏等众多姓氏改为刘姓。
刘累,刘姓系上古圣帝尧的后裔。
尧出生时其母庆都寄居于伊长孺家的伊祁山下,故从母所居之地为姓“伊祁”。
后又分出“伊”、“祁”二姓。
尧帝的祁姓后代有一支被封于刘邑(今河北唐县境),建立刘国。
夏朝时,刘国有一家生有一子,出生时有纹在手曰:“刘累”,于是便以此为名。
刘累长大后,跟随豢龙氏学习养龙本领,被夏帝孔甲封为“御龙氏”,负责驯养孔甲的四条龙。
有一次,一条龙死了,刘累就把龙肉做成肉羹,充当野味献给孔甲。
孔甲感觉味道特别鲜美,非常高兴,于是就赏赐给刘累许多财物。
不料过了几天,孔甲又想吃这种“野味”,便派人向他索取。
近代史与我的家族史

近代史与我的家族史电信1班邝培2伴随着历史的年轮向前缓缓推进,留下了长长的痕迹,而这正是见证我们成长的回忆。
在人生的历程中,每走过的一段历史都与我们息息相关,甚至是我们的家族,它见证了一个家族的兴衰。
因而读透历史,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家族的由来,才能才能改造今天,创造未来。
为了更好地了解近代史与我的家族史的关系,首先就要了解我姓氏的由来。
说起我这姓氏,或许很少人听说过,但是它的由来也是有一段历史的。
邝氏源出有三:第一、出自古邝国之后人,以国名为氏。
据《路史》载:“古邝国后有邝氏。
”古代邝国的后人,有以国名为姓,称为邝氏。
第二、出自方姓,为南宗方谆之后,御赐改为邝氏。
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有方氏第148世祖方谆,字愈平,因长女方淑丽被册为皇妃,方愈平受封宣城侯,食采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御赐姓邝。
愈平因而由姓方改为姓邝,本应为邝氏之始祖,但愈平念其本,尊其父三七公为邝氏始祖,愈平公自己则为邝氏二世祖。
第三、“邝氏”之先,始自黄姓.听长辈说“邝”乃姓黄在广东与湖南的郴州一带躲起来了姓邝的祖先黄氏在当时的朝代可能是放了“株连九族”罪就着家卷南下,逃到了史称“南莽”的广东与郴州.而南莽历来朝廷不管.于是“黄氏”就在这带扎营. “黄氏”为了隐姓埋名.在者“黄氏”不让自己的后人忘记自己的祖先姓“黄”,再者黄氏所在之地是广东与郴州,顾而黄氏就改姓为邝. 还有一说“黄广邝乃一家”。
另外,我的故乡是广东省信宜市安莪镇,在我的故乡姓邝的人甚少,特别是在我的乡村里,只有稀稀落落的几户人跟我同姓的。
当然要了解近代史与我的家族的关系还要了解我故乡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
信宜市安莪镇位于两广群山环抱腹地的革命老区,是生我、养我、育我的故乡。
在上个世纪50年代,故乡的路,通往县城的,只有一条羊肠小道,运送农副产品和生产资料,全靠肩挑,竹子两人扛,邮件靠人背,出入靠步行。
故乡出产瓷碗,靠人力挑出去,又从电城挑盐回来。
除了肩挑,背托,人抬以外,没有任何办法,难怪故乡世代贫穷。
中国近代史和我的家族

中国近代史和我的家族中国近代史和我的家族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的新中国的成立,一百多年的历史我们国家有着波澜壮阔的起伏。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反抗史,是一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抗战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打到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奋斗史。
中国近代史的船只已经结束了航程,但这一百多年风云变幻的行驶里程却不止影响着中国,更是影响着中国的每一个家庭,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
我的家族也走过了这一百多年的历程,期间也是兴衰更替,祸福皆有,而这个家族小小的历程更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通过追溯家族更中国近代史的联系使我更加知道我们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使我更加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关于我的家族有必要介绍一下中华第一大姓李姓的起源。
李姓是怎样来的呢?说来还有一段荣耀的历史。
相传李姓的始祖为皋陶,为帝少昊的后裔。
皋陶在著名古帝尧手下做官,主管司法,官名“大理”。
他尽职尽责,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
他有一头独角奇兽,能辨善恶真伪,见有罪之人,就用角去冲顶,见人说假话就发怒,有了这样一个好帮手,皋陶断案从不出差错,威震朝野,名扬天下。
他的子孙世袭大理职务,历经虞、夏、商三代,于是以官职为姓,被人称为“理氏”。
商朝末年,皋陶的子孙理征因执法如山,刚正不阿,得罪了暴君商纣王,被处死。
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在家奴的帮助下,带着儿子理利贞逃往伊侯之墟。
当时正值果实成熟季节,沿途的李子树上挂满了又大又红的李子。
母子俩一路逃命,饥饿不堪,只得摘取路边的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
为了纪念这段蒙难的历史,感谢李子的活命之恩,母子俩便决定改姓“理”为“李”,这就是李姓的由来。
谈到我的家族与中国近代史的关系,我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闯关东顺应时代的潮流首先讲一下我姥爷当家闯关东的历史背景,当年黄河下游连年饥荒,地里的庄稼也不怎么长,在当时那个靠天吃饭的年代每家都没有吃过一顿饱饭,甚至有的婴儿生下来没几天因为没有奶吃或者孩子没有东西吃而活活饿死,而当时每家的孩子又有那么多,至少有四五个,我姥姥家就有五个,面对这种情况,我姥爷弟兄几个毅然走上了闯关东的道路。
中国近代史之我的家族史

中国近代史与我的家族冒昧地回忆我家族的过去,显得有点唐突,不如我们先看看当下,看能不能引起我们对过去的思考?经过半个多世纪,中国经济发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从国情出发,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
20多年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均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加速了前两步战略目标得实现。
1987年提前3年实现第一步翻番目标的基础上,到1995年有提前5年实现了第二部再翻番的目标,到20世纪末,城乡居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两个阶段的历史性跨越。
总体来看,中国经济的崛起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2、经济总量居世界前列。
3、人民生活实现了两个历史性跨越。
4、市场供求格局从短缺变为全面的买方市场……而试想一下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1、消费需求扩张潜力巨大。
2、投资需求扩张的空间广阔。
3、劳动力资源丰富,比较优势突出。
4、城市化加速推进……说真的,如今的中国发展得是那么的如火如荼,它仿佛一支新生的力量在世界范围内占有一席之地。
但是,生活在如此美好的当代,我们当中不免缺少那些遗忘过去的,数典忘祖的“朋友们”,为了让我们能铭记过去,更好地借古识今,让笔者好好地回忆一下我的家族史吧!笔者姓邝,由于老师不能过多地写姓氏的起源,但是我觉得一笔轻轻地带过,是很有必要的。
所以以下简要地概述了邝氏的起源。
邝氏之先,始自方姓。
据《姓苑》载:“广东南海多此姓。
”江南方氏支系七世祖方廷英,生三子,长子以平,讳询,号三七,改取邝姓。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邝询在宋朝廷任内侍(传达皇命的小官吏)。
三月,发生“苗刘之变”,邝询忖思朝政动乱不安,于1129年4月全家南迁广东南海县大镇乡尚书朗里,构庐建业,教子成名。
邝询也就是广东邝氏始祖,南海县大镇乡也就是广东邝姓发祥地。
以平,生四子曰谚、让、诚、谆。
邝谆生三子,长子一元、次子一声、三子一俊。
中国近代史我的家族史

中国近代史与我的家族史说来甚是惭愧,在接触到这个题目之前,我对家族史了解并不深刻。
虽略微知道家族在这一百年间发生的一些大事,但也只是仅限于此罢了。
在经过深入了解后,我才发现,原来我的家族的历史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竟有着这样千丝万缕且不可断绝的联系。
我的家庭便如一颗裹挟在中国近代历史浪潮中的沙粒,跟随着时代的潮流而沉浮。
除了我的家庭,还有千千万万这样的家庭。
在这些家庭发展的轨道上,总能看出中国历史的痕迹。
我父亲这一方的家族史,只能追溯到我曾祖父那一代。
在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的时候,当时中国的社会还轰轰烈烈地闹着革命。
然而这一切,却并不很影响我曾祖父家的生活。
因为他生活在湖南浏阳县农村的一个偏僻的角落,革命的星火尚未燎及此处。
说起来,我曾祖父还称得上是当时的富户、地主。
富到什么程度呢?当时他家中有许多亩土地,还常年养着二三十名长工,长期为家中干活。
像是种田耕地这一干粗重活儿,是向来不必亲自动手的。
这种程度,足以让他舒舒服服地生活了。
我的曾祖母,则是从浏阳县的县城里改嫁给我曾祖父的。
她改嫁时一并带着我的祖父,我的祖父,也就顺理成章地过继到我曾祖父膝下,随了曾祖父的姓氏。
然而好景不长。
在一九二七年到一九三七年间,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浩浩荡荡地展开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也就是如今为人们所熟知的土地革命。
曾祖父的土地被人分给了其他的一些贫农。
对于农村的人家来说,土地可谓是立身之本。
失去了赖以为生的土地,也再供养不起长工,曾祖父家便迅速地衰败了下去。
到我祖父这一代时,家中状况便变得与其他农民家庭别无二致,甚至更糟糕。
我祖父则经历了当代国人最为熟知地一段历史。
小时候,我祖父尚且享受过一段富足的生活,然而在土地革命之后,一切化为乌有,之后他便度过了一段贫苦的少年时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家族和近代史的渊源
今年是2011年,遥想九十年前,中国共产党犹如一声巨雷在中国大地诞生了,从此中国的历史就跟中国共产党紧密相连了。
值此建党九十周年,我觉得有必要来写一点东西,来纪念那段历史,也回忆一下我的家族在那段历史中的起起伏伏。
由于我是标准的90后,中国的近代史我并没有亲身尽力过,所有的叙述都是建立在奶奶以及曾奶奶细致言传的基础上的,并没有过多去考证其真假,所以也请看的人不必过分追究其是否缜密。
仅以此文怀念我的亲人,怀念那些在那段历史奋斗着的先人,真切感谢中国共产党带着我们走过那段艰辛的历史。
我姓韩,家乡是广东清远。
韩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五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八六。
在中国的历史洪流中,韩姓家族的人还是占有一席之地的。
所以,我觉得自己有必要在文章的开头先简单介绍一下一些与我家族有关的历史。
韩姓最早活动在春秋时的晋国,随着韩虔建立韩国并建都平阳使韩姓得以迅速繁衍,也使得韩姓在河南打下坚实基础。
秦亡后,韩国宗室韩王信起初被封为颍川王,而后又改封太原,其后裔韩骞为避王莽之乱南迁南阳,这支韩姓在东汉得到很大发展。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曾贬潮州刺史,为韩姓最早入广东者。
南宋时,居于北方和中原的韩姓人迁往江、浙、粤、闽一带。
元明清时期,韩姓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江浙一带的韩姓人较大规模的播迁于南方各省,有的迁居台湾,甚至漂泊海外,到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定居。
我的家族属于客家人,客家是中华民族的一支,一千多年来,他们从中原向外迁徙,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和海外各地。
客家人非常团结合作,在中国大陆多居于闽、粤、赣地区,故有浓厚的山区文化,客家人也被称为“丘陵上的民族”。
客家文化特点是耕读传家,保留古代汉民族的特点,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
由于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亦有“东方犹太人”之称。
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艰苦创业,繁衍后代。
所以说现在世界各地都有韩姓家族的人存在,他们勤劳朴素,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他们也因为勤劳,让自己也过上了美好的生活。
更为重要的是,旅居海外的韩姓族人,在经过艰苦奋斗后,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也不忘回报家乡,每年都有很多人回到家乡,修桥筑路,捐资助学,这是后话了。
好了,回归主题,这一次的主题是想借着近代史这条主线来叙述与我的家族有关的故事,所以也不扯远了。
说到近代史,中国近代史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到新中国成立(1949)为止。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抗争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在这部艰辛的奋斗史战争史中,也可以看到和我们有关的声影。
中国近代史是以第一次鸦片战争为开端的,帝国主义列强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不惜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甚至发动鸦片战争。
听曾奶奶说,她小时候听家里的长辈讲故事的时候,每次讲到这一段,都忍不住啜泣。
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过,没有那么深的体会,但每次我看到曾奶奶眼角擒住的泪水,我还是可以理解这段历史的生灵涂炭的。
从教科书上面我们也可以得知,这个时候几乎整个中国都被鸦片毒害着,官员在吸,普通老百姓在吸,连保障国家安全的士兵也在吸。
英国收获的是一箱箱的白银,而带给中国的却是越来越腐败的政府和人民的痛苦生活。
整个国家的大环境如此,我的家族当然也不能幸免于难。
在曾奶奶的泪水中,我知道那个时候的先人过着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当生存下去也变得很艰难的时候,你才会知道活着是多么的幸福。
我相信,家族里的那些先人肯定是深有体会的。
吸鸦片的吸鸦片,饿死的饿死,还有各种因为战争的不幸,我慢慢知道,我能出生在90年代,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所以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呢?
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场场强加给中华民族以深重的灾难。
近百年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对中国发动过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战争。
有公然入侵,也有不宣而战;有单独入侵,也有合伙劫掠,强迫中国签订了数以千计的不平等条约。
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资本主义列强扶植封建势力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蚕食和鲸吞中国领土;出兵控制,窃取中国军事要地;划分势力范围;控制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施行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通过战争勒索巨额赔款;在中国进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推行的殖民主义,引起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剧烈动荡,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的生活过得愈发地艰难,尤其是底层的劳动人民,而我的家族里的先人就是处于金字塔最底层的那些人。
来自满清政府、帝国主义、地主阶级的三重压迫让他们过着非人的生活。
生活贫苦,这并不仅仅是吃不饱、穿不暖,更令人痛心的是有些时候是没得吃、没得穿。
而更多的时候吃的只是很稀很稀的粥,干的是如牛般的活。
尽管曾奶奶已经逝去,可是我还是记得她的话:一把米煮一锅粥。
我真的难以想象,我的先人是怎样在那样的环境下存活下来的,我只想说感谢上天。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必然的。
而穷就要思变,这也是必须的。
家乡虽然在抗日战争爆发不久后就被日本帝国主义所占领,可是家乡的人们并没有停止他们抗争的步伐,他们用鲜血书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在8年抗战中,日军对我的家乡清远地区进攻28次,投入兵力超过十万之众,对清远地区狂轰滥炸114次。
被炸毁、放火烧毁房屋3万多间,百姓被炸死、枪杀者近4千人,被炸伤、打伤者超过万人,日寇给清远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山河破碎,国土沦亡,日本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激发了清远人民的觉醒。
清远军民同仇敌忾,团结一致,保卫家乡,抗击日寇,特别是1939年12月至1940年5月间的两次抗击日军大捷,谱写了一曲光荣的历史赞歌。
而在这些战役中,也涌现了家里先人的身影,曾爷爷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
他十几岁的时候就加入了家乡的游击队,虽然年纪轻轻,却在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战斗中表现出了英勇的一面,为民族的解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曾爷爷是一个值得我们这些后人骄傲的祖先。
曾奶奶在叙述中就不止一次表现对曾爷爷的赞赏和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痛恨,通过她的只言片语,我知道日本鬼子是多么的残暴无人性。
她跟我说:“日本鬼子每次来扫荡的时候,全村的人都要躲起来,找不到地方躲的就要游过村头的一条小河,到河对岸避难。
可是万恶的日本鬼子会对着河水扫射,每次都数不清有多少人游不过那条河,被子弹射中后直接就被河水冲走了,然后河水都被染成了红色,全是鲜血啊。
那种画面我不敢想象,因为每次回忆起曾奶奶的话,我就忍不住泪流满面。
国家羸弱,人们就要受苦,这是铁一般的定律。
我们当代青年,是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希望,有什么理由能不奋斗呢?
到了解放战争期间,由于广东是处于祖国的最南方,所以也是解放得最晚的。
当解放军的大军开进广东的时候,在全国与国民党的大型战争已经基本结束,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已经非常悬殊,国民党的大部分战斗力量被消灭。
这个时候家乡的游击队战争也发展到高潮,本地的游击队战士和解放军协同作战,把国民党在清远地区的残余力量消灭殆尽。
然后紧接着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我们结束了痛苦的战争年代,迎来了新生。
后记:很多同学都不明白学习历史有什么用,特别是在21世纪的今天,那段近代史对我们还有什么作用。
我想之所以会有人这样想,应该是他们还没意识到历史的价值吧。
历史的警示作用是无论何时也不会消失的,历史催人奋进。
历史是令人难以回首的,但是忘记历史更是可耻的,是一种对民族、对国家的背叛。
写完了这篇文章,我的历史课也算是告一段落了,或许从此以后我将再也不会接触历史课,但是我不会忘记历史。
铭记历史是对那些为之奋斗的人最好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