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华侨火者亚三新考
南洋华侨火者亚三的三重谜

皮雷斯使团中, 随同葡萄牙人返回中土。
二、 亚三的 之谜 火者 姓名
关于“ 火者亚三” 的姓名 , 众说纷纭。有人认 为 “ 火者 ” 满 刺 加 语 或 波 斯 语 , 笔者 认 为 火 者 乃 是 是 但 汉语 , 应将 “ 火者 亚 三 ” 四字 差 分 解 释 : 火 者 ” “ “ 乃 阉
当于今 天 的东南 亚 地 区。南 洋 诸 国 自古 以来 与 中 国
关 系密 切 , 双方通 过朝 贡 贸 易 、 间贸 易 等 多 种 形 式 民 保 持着 友好 交往 。永乐 朝 , 明成祖 派 遣宦 官郑 和下 西 洋, 进一 步增 进 了 国与 国之 间 的 传 统友 谊 , 进 了 中 促
南洋 是一个 历史 概念 , 明清 时期 中国人对 中南 是
半岛、 菲律宾群 岛和印度尼西亚群 岛的称呼 , 大体相
收 稿 日期 :0 1 1 - 5 2 1 —2 1
作者 简介 : 林硕 (9 4 ) 男, 18  ̄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保 管一部藏品 室研 究保 管员。
① 参见 : 黄谷 , 明代 “ 《 葡使” 火者亚三之谜》, 紫禁城》,9 1 第 1 , 4 4 《 19 年 期 第 4— 5页。邱树 森, 明武 宗与 明代 回回人》, 回族研 《 《
仿外 国话取乐 。乍看起来 , 武宗 留亚三在身旁 , 是以
学外 国语言取乐 。但是 , 早在亚三之前 , 武宗身边 已 经有 通 晓外邦 语 言之人 , 那便 是延 绥 总兵 马 昂之 妹 马 氏。马 氏不仅 弓马娴熟 , “ 外 国语 ” [( 更 解 , ]m髓 深得 武宗宠信 , 由此可见 , 武宗身边并不缺乏通晓外邦语
《 东南亚南亚研究》
21 0 2年 第 1期
电视剧《南洋女儿情》第40集分集剧情内容

电视剧《南洋女儿情》第40集分集剧情内容电视剧《南洋女儿情》第40集分集剧情内容欧阳天晴和邝海生对视着,两人共同品尝着一碗美味的面线,小九和王巧玲忍不住偷笑。
叶鹤鸣急匆匆地找到了欧阳天晴,手中拿着白薇拍摄的古德夫人垂涎南兰首饰的照片。
欧阳天晴费了好大的口舌,才说服了华文报纸为南兰发声,她连夜将这有利的证据送往其他报纸。
何小蝉换了一身华丽的衣服,佩戴着金碧云送给她的珠宝首饰,她对这些礼物爱不释手。
金碧云早早地带着何小蝉来到厨房,她劝说何小蝉和她结成联盟,成为星洲最有权势的两个女人。
金碧云让何小蝉行动,计划毒害欧阳天晴。
小翠偶然从醉酒的陆雪樵口中听到了一些蛛丝马迹,她觉得这件事情非同小可,立刻向欧阳天晴汇报了。
邝海生找到亨特,一起来到金家老宅报告。
他们与警察一同进入密室,发现了被绑人的证据。
紧接着,他们挖出了亚辛的尸体。
金碧云给了何小蝉一盒下毒的点心,何小蝉将其送到了欧阳天晴的手中。
欧阳天晴心生疑虑,怀疑点心中可能有毒。
然而,她又觉得何小蝉不会对她不利。
欧阳天晴正打算拿起点心尝试一下,何小蝉突然承认点心确实有毒。
尽管如此,欧阳天晴仍然不相信,当着何小蝉的面准备吃下点心。
然而,何小蝉立刻拦住她,并提议一起去警局举报金碧云。
狱警给南兰送来断头饭,然后就把她押向刑场,南兰视死如归。
欧阳天晴和邝海生等人随后赶到刑场,报纸上刊登了古德夫人贪图南兰钱财栽赃陷害她的真相,亨特及时带来最新证据,证实南兰是无罪的,金碧云见势不妙,偷偷赶回家收拾金银珠宝,想一走了之,没想到陆雪亭早已经等候多时,当面揭穿金碧云囚禁陆雪霖和谋害陆老太太的罪行,金碧云拿出林龙青给她的手枪对准陆雪亭,她本想嫁给陆雪霖,可陆雪霖却娶了有钱有势的南兰,金碧云发誓要成为最有钱的人,她不得已才出此下策。
陆雪樵突然推门而入,金碧云开枪把他打死。
亨特向古德汇报了古德夫人栽赃陷害南兰的事,古德大为恼火,狠狠教训了夫人一顿。
南兰来工地慰问,给工人们送来很多水果,白薇陪陆雪霖去见南兰,陆雪霖请南兰参加白薇和叶鹤鸣的婚礼。
福建抗日历史资料

福建抗日历史资料福建抗日历史知识在中华民族危亡时刻,数百万的海外闽籍侨胞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空前的爱国热情同祖国人民一道共赴国难。
在南洋,陈嘉庚等爱国侨领联络各界人士,在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尼等地积极组织南侨总会等华侨救国救乡的联合组织,发动侨众以财力物力人力援助祖国抗敌御侮。
据南侨总会统计,自抗战开始至太平洋战争爆发的4年左右时间,华侨的捐款平均每月达国币1350万元,每年1.6亿元,等于负担了当时抗战军费的1/3,其中80%是贫苦华侨的血汗所得。
闽籍华侨捐赠的数额尤巨,从抗战爆发到1940年底,300多万福建华侨捐款将近1亿元,捐献飞机217架,坦克27辆,救护车上千辆。
此外,还有不少华侨青年毅然放弃学业,辞去工作,告别亲人,跋山涉水,回到祖国后又奔赴战火纷飞的战场。
许多人为国捐躯,壮烈牺牲。
他们英勇杀敌,涌现出许多华侨英雄和烈士,他们中的杰出代表,有率领抗日铁骑驰骋雁北而英勇牺牲,被中共中央妇委称为“女员的光辉模范”的闽籍抗日女英雄李林,有三次回国参战,最后战死疆场的闽籍华侨沈尔七。
在集美中学校园内,屹立着华侨英烈、抗日女英雄李林的雕像。
战死疆场的闽籍华侨沈尔七许多台湾同胞跨越海峡来到福建,与福建军民一道抗日,其中以李友邦领导的台湾义勇军和少年团尤为突出,他们的丰功伟绩永垂青史。
南洋华侨筹款抗日图存“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几天,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董林庆年(安溪县人)、李振殿(海澄县人)等致电南国民党政府,请团结息争,一致对外。
同时联函国际联盟,请制裁日本侵略者。
陈嘉庚(同安县人)亦以福建会馆主席名义致函总商会,建议召开全坡大会,讨论对付日本办法。
闽西永定县华侨胡文虎先捐25000元支援国内难民,又通过他创办的《星洲日报》代收华侨捐款100余万元,先后汇回国内支援抗战。
“九·一八”和上海“一·二八”事变后,菲律宾华侨建立两个全国性的抗日救国团体——“菲律宾华侨救国会”、“菲律宾华侨国难后援会”,其领导人都是福建籍华侨。
东南亚华人遭受的几次屠杀

东南亚华⼈遭受的⼏次屠杀东南亚华⼈遭受的⼏次屠杀从明朝中期开始,就有⼤量的中国侨民到东南亚去谋⽣,今天的东南亚的华⼈⼜和⼤⼀部分就是当时的移民后裔,西⽅殖民者来到之后,不断的迫害华⼈,多次进⾏了有组织的针对华⼈的屠杀。
第⼀次有记载的发⽣在1603年西班⽛殖民者统治下的菲律宾,当时死难的中国同胞据《明史》记载为25000⼈,福建巡抚估计为3万⼈,西班⽛殖民者估计为23000⼈)⽽华侨损失的财产则难以估计,据事后拍卖,拨为军⽤者36000多⽐索,缴⼈“皇家⾦库”者3万多⽐索。
⼤屠杀后,致使马尼拉没有理发师,没有裁缝,没有鞋匠,没有厨师,没有农民和牧民;“没有粮⾷吃,没有鞋⼦穿,即使出极⾼的价钱也买不到”。
1639年的第⼆次⼤屠杀,致使吕宋岛华侨基本上绝灭了,全菲遇难华侨共达22000⼀24000⼈。
“有⼏条河⾥的⽔被⼫体污染得不能⾷⽤达6个⽉之久,(马尼拉)周围许多⾥格以内,河⾥的鱼是吃⼈⾁长肥了的,所以⼈们连鱼也不能吃”。
1662年的第三次⼤屠杀,据推测被杀害的华侨不下25000⼈。
⼀个西⽅历史学家说:“西班⽛⼈的原来意图是要杀尽每⼀个中国⼈的。
但后来考虑到缺乏商贩和⼿艺⼈的不便,便放弃了这个意图。
实际上是出于有此必要,⽽却以(西班⽛王)的名义慈悲地宣称赦免⼀切放下武器的⼈。
”1762年,西班⽛⼈对华侨实⾏第4次⼤屠杀,遇难华侨近2万⼈。
西班⽛殖民者发布命令“杀掉所能找到的⼀切中国⼈”,宣告所有华侨都是西班⽛的叛徒,在什么地⽅发现,就在什么地⽅绞死。
于是西班⽛殖民者四处搜捕,形成⼀个“骇⼈听闻的屠杀⾼潮”。
它们残酷地把10~15个⼈的辫⼦联结在⼀起,再系上⽯头,投⼊海河,活活淹死。
殖民者的强盗⾏径勾画出吃⼈魔王的丑恶嘴脸。
然⽽最令⼈可⽓的是第⼀次屠杀发⽣后,当时的福建巡抚(这个⼈我不想提他的名字,因为离现代太近了,说不定还能找到他的⼦孙后代)对皇帝上书时居然还谴责所有被杀的华⼈都是愧对祖坟的逆⼦,不值得陛下关⼼。
南洋华侨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贡献

南洋华侨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贡献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 9 4 5年日本投降的十多年间,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席卷了海外华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人数之众、时间之长、力量之强、影响之巨,都是空前的。
他们同祖国人民风雨同舟,前赴后继,“爱国精神,见重环宇”,谱写了一曲气吞山河、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史诗。
一、声讨不抵抗政策19 3 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随后又在上海燃起侵华战火,爆发了淞沪之战。
在这中华民族的危难关头,旅居世界各地的侨胞迸发出强烈的爱国热情,纷纷组织起来,以各种形式支援东北义勇军和十九路军抗战,声讨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国民党当局“息内争、御外侮”,挽救民族危急,从而揭开了华侨抗日救亡运动的序幕。
一二九"运动后,海外侨胞抗日救亡运动更加高涨,形成一股声势浩大的救国浪潮。
广大侨胞纷纷举行集会,发表宣言和通电,誓作北平学生的坚强后盾,愿与全国人民一起共同承担救亡的重任,“亡国之危机一时未除,救国之运动一日不止。
”这既是对国民党当局不抵抗主义政策的强烈不满,又是对国内抗日救亡运动强有力的声援。
二、无私捐款支援前线“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世界各地的华侨救国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特别是一些大规模的救国团体,如:“全欧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旅美华侨统一义捐救国总会”、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等相继成立。
抗战期间共有华侨团体约3 5 0 0多个。
它们在抗日救国的旗帜下打破宗亲、地域的界线,走向联合,将千百万华侨组织起来,汇成一股抗日的洪流。
抗战期间,为祖国抗战捐款的华侨有400多万人,约占当时全世界华侨人口的一半左右,遍及亚洲、南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非洲华侨的家家户户。
广大侨胞抱着“盖国家之大患一日不能除,则国民之大责一日不能卸;前方之炮火一日不止,则后方之急需一日不能停”的决心,上至工商巨贾,下至贫民、乞丐,各阶层人士以义捐、义演、义卖等各种形式慷慨捐款,感人事迹,不胜枚举。
福建抗日历史资料

福建抗日历史资料福建籍华侨遍布于世界各地,但主要聚居在东南亚各国。
抗日战争中,他们为支援祖国伟大而艰巨的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福建抗日历史资料,希望对大家有用。
福建抗日历史知识在中华民族危亡时刻,数百万的海外闽籍侨胞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空前的爱国热情同祖国人民一道共赴国难。
在南洋,陈嘉庚等爱国侨领联络各界人士,在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尼等地积极组织南侨总会等华侨救国救乡的联合组织,发动侨众以财力物力人力援助祖国抗敌御侮。
据南侨总会统计,自抗战开始至太平洋战争爆发的4年左右时间,华侨的捐款平均每月达国币1350万元,每年1.6亿元,等于负担了当时抗战军费的1/3,其中80%是贫苦华侨的血汗所得。
闽籍华侨捐赠的数额尤巨,从抗战爆发到1940年底,300多万福建华侨捐款将近1亿元,捐献飞机217架,坦克27辆,救护车上千辆。
此外,还有不少华侨青年毅然放弃学业,辞去工作,告别亲人,跋山涉水,回到祖国后又奔赴战火纷飞的战场。
许多人为国捐躯,壮烈牺牲。
他们英勇杀敌,涌现出许多华侨英雄和烈士,他们中的杰出代表,有率领抗日铁骑驰骋雁北而英勇牺牲,被中共中央妇委称为“女共产党员的光辉模范”的闽籍抗日女英雄李林,有三次回国参战,最后战死疆场的闽籍华侨沈尔七。
在集美中学校园内,屹立着华侨英烈、抗日女英雄李林的雕像。
战死疆场的闽籍华侨沈尔七许多台湾同胞跨越海峡来到福建,与福建军民一道抗日,其中以李友邦领导的台湾义勇军和少年团尤为突出,他们的丰功伟绩永垂青史。
南洋华侨筹款抗日图存“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几天,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董林庆年(安溪县人)、李振殿(海澄县人)等致电南国民党政府,请团结息争,一致对外。
同时联函国际联盟,请制裁日本侵略者。
陈嘉庚(同安县人)亦以福建会馆主席名义致函总商会,建议召开全坡大会,讨论对付日本办法。
闽西永定县华侨胡文虎先捐25000元支援国内难民,又通过他创办的《星洲日报》代收华侨捐款100余万元,先后汇回国内支援抗战。
二战期间,日本在新加坡屠杀的华人总数竟有15万以上!

二战期间,日本在新加坡屠杀的华人总数竟有15万以上!本文导读:山下奉文日军占领前的新加坡大约有华侨60万人,加上从北部马来半岛逃避战火而来的华侨,共有约100万人。
据李恩涵先生研究,在新加坡检证大屠杀中,华人死亡人数在2.5万—5万人之多。
中国的全面抗战爆发后,华侨捐献了数目巨大的资金并有很多华侨回国参战。
华侨也是抵抗日军入侵马来半岛的重要抵抗力量。
华侨潜在的反抗影响日军对新马占领,日军尽快占领东南亚,急于从新马抽调兵力,以获取东南亚各国丰富的战争物资支撑战争。
因此日军为了切断华侨对中国抗战的资金和人力支持,稳定对新马的占领,决定对华人进行大屠杀。
“肃清华侨计划”的主谋是第二十五军司令官山下奉文。
日军在擦拭凶刀山下奉文下令从2月18日开始展开扫荡行动,以搜捕敌对的华侨,其搜捕标准共有9条:1.曾经在南洋华侨筹赈会中积极活动之人士。
2.曾经最慷慨地捐输给筹赈会之富裕人士。
3.南洋华侨救国运动领袖陈嘉庚之追随者以及校长、教员和律师。
4.海南人9。
5.凡在中日战争以后来到马来亚之中国出生华人。
6.凡是文身之男性。
7.凡是以义勇军之身份,替英军抵抗日军之人士。
8.公务员以及可能亲英之人士。
9.凡是拥有武器,并尝试扰乱治安之人士。
其结果是一场针对抗日人士、共产党人和华人的集体屠杀。
日军执行“肃清华侨计划”的方法是,先以盘查和发放“良民证”的方式,将华侨集中,然后集体杀害。
1942年2月19日,山下奉文的司令部在主要街道张贴布告大日本军司令部布告凡居住于本岛12至60岁男子,限于2月19日正午在下述地区集合:1.从丹戎帕加至蒂恩巴乐路一带。
2.从里巴路至坦格林路一带。
3.从夏朗布萨至西冷古恩一带。
4.从卡朗至盖兰一带。
5.从帕亚雷巴路至樟宜路的交叉路口一带。
违令者将处以死刑。
华籍男居民到达日军指定的5个地区集中检证,凡认为可疑人员均被日军押上卡车送到海滨或用船只送到海面上用机抢扫射进行残杀。
东条英机受审这只是日军杀害华人的一个典型的例子。
南洋华侨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贡献

南洋华侨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贡献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日本投降的十多年间,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席卷了海外华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人数之众、时间之长、力量之强、影响之巨,都是空前的。
他们同祖国人民风雨同舟,前赴后继,“爱国精神,见重环宇”,谱写了一曲气吞山河、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史诗。
一、声讨不抵抗政策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随后又在上海燃起侵华战火,爆发了淞沪之战。
在这中华民族的危难关头,旅居世界各地的侨胞迸发出强烈的爱国热情,纷纷组织起来,以各种形式支援东北义勇军和十九路军抗战,声讨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国民党当局“息内争、御外侮”,挽救民族危急,从而揭开了华侨抗日救亡运动的序幕。
“一二·九”运动后,海外侨胞抗日救亡运动更加高涨,形成一股声势浩大的救国浪潮。
广大侨胞纷纷举行集会,发表宣言和通电,誓作北平学生的坚强后盾,愿与全国人民一起共同承担救亡的重任,“亡国之危机一时未除,救国之运动一日不止。
”这既是对国民党当局不抵抗主义政策的强烈不满,又是对国内抗日救亡运动强有力的声援。
二、无私捐款支援前线“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世界各地的华侨救国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特别是一些大规模的救国团体,如:“全欧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旅美华侨统一义捐救国总会”、“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等相继成立。
抗战期间共有华侨团体约3500多个。
它们在抗日救国的旗帜下打破宗亲、地域的界线,走向联合,将千百万华侨组织起来,汇成一股抗日的洪流。
抗战期间,为祖国抗战捐款的华侨有400多万人,约占当时全世界华侨人口的一半左右,遍及亚洲、南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非洲华侨的家家户户。
广大侨胞抱着“盖国家之大患一日不能除,则国民之大责一日不能卸;前方之炮火一日不止,则后方之急需一日不能停”的决心,上至工商巨贾,下至贫民、乞丐,各阶层人士以义捐、义演、义卖等各种形式慷慨捐款,感人事迹,不胜枚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但并不能据此认定亚三乃是江西人 。 因为通过葡囚克里斯托万 · 维埃拉
( Cristóvo Vieira ) 在被囚期间所写的书信,我们了解到皮雷斯使团所雇用的通事有五位之多! [13] 因 此,很难确定这位江西通事即火者亚三 。 金 、 吴则持另一种观点,认为火者亚三乃湖广人氏,家住 东洞庭湖畔 。 对此观点,笔者未敢苟同,详见第三节火者亚三身份考部分 。 第三,从武宗宠幸阉人的角度分析 。 火者亚三 究 竟 有 何 过 人 之 处, 缘 何 武 宗 对 其 青 睐 有 加? 皮雷斯使团抵达南京后,火者亚三经由权臣江彬引荐,随侍武宗左右, “帝时学其语以为戏 ”
[9] 居,人口甚众而耕地狭小, “航海商渔,乃其生业,往往多至越贩诸番,以窥厚利 ” 。 由此可见, [8]
谋生南洋的亚三,祖籍极可能来自闽 、 粤等省 。 而当时福建 、 广东恰恰保有阉割幼童的风气。 《新
[10] : “诸道岁进阉儿,号 ‘私白 ’ ,闽 、 岭最多 ” 唐书 》 即有 的记载,反映出各地送入宫中的阉童,
[1]
随船而来者是受葡萄牙 国 王 曼 努 埃 尔 一 世 ( Manuel Ⅰ ) 之 命,前 来 商 洽 通 商 事 宜 的 托 梅
· 皮雷斯 ( Tome Pires ) 使团 。 在随行通事火者亚三的悉心运作下,皮雷斯使团 冒 名 顶 替,以 中 国藩属 “满剌加王国 ” 的名 义, 获 准 进 入 内 地, 辗 转 两 京 。 经 权 臣 江 彬 引 荐, 亚 三 深 得 武 宗 宠 信,随侍驾前 。 洎 武 宗 晏 驾, 亚 三 猝 然 下 狱, 旋 即 伏 诛, 离 奇 身 死 。 目 前 学 界 对 “火 者 亚 三 ”
A Study of Ya San ,a Castrated Overseas Chinese from Nanyang LIN Shuo
( Collection Department I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Beijing 100006 ,China )
Key words : Ya San ; Tome Pires ; Portugal ; Southeast Asia ; Jiang Bin Abstract : In 1517 a Portuguese mission led by Tome Pire arrived in China. One of the Chinese interpreters in the mission ,Ya San ,was a castrated overseas Chinese from Malacca. He was favored by Chinese Emperor Zhengde but was later sentenced to death after the emperor passed away. The real identity of Ya San and the cause of his death sentence have long puzzled Chinese historians.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has made a new effort to solve the controversies by re-examining the historical records. ,鸣炮致 意, “城 中 尽 明正德十二年 ( 1517 ) ,三艘 ① 欧洲海船径入广州城下, “放铳三个 ” ! 惊”
[6] [5]
所以冬季缺少季风时,华商 “见
留吕宋者,盖不下数千人 ” 。 久而 久 之,家 族 中 的 一 部 分 人 继 续 操 船 来 往 于 中 国 与 南 洋 之 间 , 另一部分人则长期定居南 洋, 专 心 打 理 生 意, 形 成 早 期 侨 民, 掀 起 了 所 谓 “下 南 洋 ” 的 热 潮 。 本文的主人公火者亚三便是侨民中的一员,他所居住的国家叫满剌加 。 满剌加,今译为马六甲,扼守着印度洋进入太平洋的咽喉要道马六甲海峡 。 其地最初没有国 王,附属于暹罗 ( 泰国) , 每 年 交 纳 黄 金 作 为 赋 税 。 15 世 纪 初, 明 成 祖 派 遣 宦 官 尹 庆 出 使 满 剌 加,并赠与礼物 。 其君主遣使臣随 同 尹 庆 一 同 还 朝 致 敬,成 祖 册 封 其 君 为 满 剌 加 国 王 。 15 世 纪 末,欧洲人扬起了大航海时代的风帆,西班牙 、 葡萄牙开始向亚洲 、 非洲以及拉丁美洲扩张 。 葡 萄牙, 《明史 》 称之为佛郎机 ( 下文统称 为 葡 萄 牙 ) 。 明 朝 官 吏 根 本 不 了 解 大 航 海 时 代 的 历 史 背 景,错误地认为葡萄牙亦是南洋一国,毗邻满剌加 。 这便是奉行海禁政策的结果: 对世界大势浑 然无知,且妄自尊大 。 葡萄牙 则 与 “寸 舨 不 许 下 海 ” 的 明 政 府 截 然 不 同, 他 们 已 经 在 非 洲 、 印 度沿岸建立了一系列据点,并试图在南洋构建自己的桥头堡,扼守海峡的满剌加首当其冲 。 1511 年,葡萄牙驻印度总督阿方索 · 德 · 阿 尔 布 克 尔 克 ( Monso de Albuquerque ) 亲 率 部 队 攻 克 满 剌 加,满剌加国王及亲贵流亡海外 。 以此为转折点,葡萄牙开始进入南洋,明朝的影响逐渐退去 。 — — 中国 。 葡 在取得满剌加作为立足点后,葡萄牙的视野转移到欧洲人梦寐以求的通商之地 — 方曾先后于 1513 年 派 遣 若 热 · 阿 尔 瓦 莱 斯 ( Jorge Alvares ) 、 1515 年 派 遣 拉 斐 尔 · 佩 雷 斯 特 罗 ( Rafael Perestrelo ) 尝试进入中国,皆无果而终 。 奉行海禁政策的明政府并不随意接待外国使团, ; 这些国家大都是亚洲和非州国家, 地处欧 而是依例按期接待 《大明会典 》 所载的 “朝贡之国 ” 洲的葡萄牙显然不在此列,因 而 始 终 止 步 于 广 东 外 海 的 屯 门 岛 。 为 了 扭 转 被 动 局 面, 1517 年, 一支由皮雷斯率领的使团再次由南洋前往中国 。 皮氏雇佣了包括南洋华侨火者亚三在内的五名通 ,扬帆北上 。 事 ( 翻译) ,打着已经被其吞并的满剌加王国的旗号,筹划了一次 “冒牌使团 ”
料,将葡语 、 汉语文献相 互 印 证 。 上 述 研 究 的 侧 重 点 各 有 不 同,本 文 力 图 在 这 些 研 究 的 基 础 之
[收稿日期] 20111215 ; [修回日期] 20120416 [作者简介] 林硕 ( 1984 — ) ,男,中国国家博物馆 藏 品 一 部 研 究 保 管 员, 助 理 馆 员, 主 要 研 究 方 向 为 明 清 文献 、 中西交通史 。 ,胡宗宪在 《筹海图编 》 中记作 “大海船二 支 ” ,考虑到 ① 顾应祥在 《静虚斋惜阴录 》 中记作 “番舶三支 ” 。 后者是引用前者之论述,故此处从顾氏 《静虚斋惜阴录 》
二 、 火者亚三姓名考
“火者亚三 ” 的姓名,众说纷纭 。 邱树森提出,火者是 “波斯语 Khwajah 的音译,原 意 是 显 ; 黄谷认为,火者亚三的名字, “与其说是回回语, 毋宁说是满剌加 语 更 为 合 理 ” 。 者 、 富有者 ” 68
金国平 、 吴志良则指出, 火 者 亚 三 名 唤 傅 永 纪, 为 不 连 累 家 人, “隐 瞒 了 自 己 真 正 的 籍 贯 和 姓 ” 对该问题,笔者认为可从汉语语境分析,将 “火者亚三 ” 四 字 拆 分 解 释: “火 者 ” 乃 “阉 名。
67
上,做进一步探索 。 16 世纪是世界历史的转折点,更 是 东 南 亚 历 史 的 转 折 点 。 葡 萄 牙 、 西 班 牙 的 势 力 逐 步 进 入 南洋,明王朝的影响力今非昔比 。 恰在此时,葡萄牙使节皮雷斯率团访问中国,寻求通商 。 尽管 双方并未达成通商协议,但皮 雷 斯 毕 竟 进 入 了 两 京, 使 部 分 明 朝 官 员 初 步 了 解 到 近 代 火 器 的 威 力,为明末清初大规模的中西文化交流打下了基础 。 是故,皮雷斯访华是中西交通史上一座重要 的里程碑 。 然而,在皮雷斯使团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南洋华侨火者亚三,其姓名 、 身份以及死因始 终是一桩历史悬案,尚无定论 。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 一是全面分析火者亚三的生平 。 以亚三为 线索,对葡萄牙势力东来,皮雷斯叩关广州,武宗宠信阉宦,亚三受挞,江彬谋逆等史实进行整 合 。 二是从姓名考 、 身份考和死因考三方面入手,逐一考证火者亚三的每个侧面 。 三是参考中外 文献,结合 16 世纪南洋的历史背景,将火者亚三个案置诸中西交通史的大框架内进行分析 。
① 人 ” 之意, “亚三 ” 方为其名 。
[7] 首先, “火者 ” 一词是汉语中的固 有 词 汇, 既 然 亚 三 被 捕 后 “自 言 本 华 人 ” , 那 么 由 汉 语
入手解释该词更加合理 。 在汉语中, “火者 ” 乃阉 人 之 意, 《明 史 》 有 “闽 、 粤 豪 家 毋 阉 人 子 为 火者,犯者抵罪 ” 之语,即要求福建 、 广东等地的豪强大族不要阉割别家幼童,否则治罪 。 其次,从闽粤民俗分析 。 南洋华侨大多来自于中国沿海的两广 、 福建等地,当地百姓滨海而
尤以福建 、 岭南 ( 广东) 最多 。 时至明代亦如是,据明人沈德符编纂的 《万历野获编 》 所述,一 ,尤以闽 、 粤最甚,闽中被称为 “中官窟宅,至 村之中,竟有数百人遭到阉割, “虽禁之莫能止 ” 今尚然 ”
[11]
。 结合火者亚三的华侨身份,闽 、 粤之地的世俗, “火者 ” 作阉人解释的可能性极大 。
一 、 火者亚三与 16 世纪初的南洋
南洋是历史上中国人对中南半岛 、 菲律宾群岛以及印度尼西亚群岛的统称,大体相当于今天 的东南亚地区 。 南洋诸国自古以来与中国关系密切,双方通过朝贡贸易 、 民间贸易等多种形式保 持着友好交往 。 永乐年间,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下西洋,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与南洋各国的经济发 展与贸易增长 。 在此背景下,福建 、 广东等沿海省份的居民纷纷利用夏季季风盛行的特点,乘船 前往吕宋 、 旧港等地经商 。 东南亚地区的主要建筑材料是棕榈树和竹子,搭建较为简便,五十个 工人便可在四个小时内建起一所舒适的带有四个房间的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