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俱乐部——新马华人在中国的第一个俱乐部
陈嘉庚对祖国抗战事业的突出贡献

陈嘉庚对祖国抗战事业的杰出贡献抗日战争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场民族解放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坚持长期抗战,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历史贡献,并与世界人民一道,终于将罪恶滔天的日本法西斯彻底打败。
海外千万华侨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雄师劲旅。
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对祖国抗战的杰出贡献大致可以概括为四个主要方面。
一、南侨总会支援抗战发动华侨捐款捐物1937年“七七事变”,祖国掀起全面抗战。
南洋华侨纷纷成立各种不同名义、以支援祖国抗战为目的的群众组织,在新马成立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委员会,推举陈嘉庚为主席。
南洋各地也相继成立类似组织,举当地侨领为负责人,积极发动华侨捐款捐物,多寄侨汇,抵制日货,惩办奸商,支援祖国抗战。
随着抗战形势进一步发展,南洋各地华侨团体认为必须成立一个联合组织,以便统一领导,相互协作,并要求德高望重的陈嘉庚出面召集,以促其成。
1938年10月,来自南洋各埠的168名代表,一致同意成立南洋华侨筹贩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会址设在新加坡,选陈嘉庚为主席,庄西言(印尼)、李清泉(菲律宾)为副主席。
大会通过一项庄严《宣言》,历数近代以来日寇侵华种种罪行,揭露日寇不仅企图吞并中国,还妄想征服世界。
现在中华民族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号召南洋800万华侨精诚团结,誓为祖国政府后盾,出钱出力,多寄汇款支援抗战,则抗战必胜,建国必成。
南侨总会的成立,标志着南洋华侨在抗日救亡大前提下,实现了空前爱国大团结,标志着陈嘉庚是南洋华侨众望所归的领袖。
在南侨总会领导下,南洋各地筹赈会进一步扩大和发展,支援祖国抗战各项实际行动高潮迭起,效果也极为明显。
向华侨募捐、支援抗战,是南侨总会的首要任务。
总会通过各地分会,采取种种有效方式开展爱国募捐:有特别捐、常月捐、纪念日捐、货物舟车助赈捐、游艺义卖捐、迎神拜香演剧捐等等。
当时,华侨捐献情形正如陈嘉庚生动、形象描绘的那样:“对祖国战区的筹赈工作,风起云涌,海啸山呼,热烈情形,得曾未有;富商巨贾既不吝啬,小贩劳工也尽倾血汗。
南京图书馆典藏南洋劝业会文献

看 , 计大约发行于 10 估 9 9年 至 1 1 90 年初 之 间 , 编者 乃 南 洋 劝业 会 筹 办 机 构 。 草 案共 有 1 该 0条 , 括 参 与者 应 包 提 供 的所 在 属地 、机 构 或 个人 名 称 、 参展 项 目种类 与数 量 、 转运 方 式 与 途 径 、 运规则 和要求等 , 转 旨在 进 一 步 规 范参 与 者 的相 关 行 为 。 《 洋 劝 业 会 出 品分 类 大 纲 》 南 石 印本 ,具 体 编撰 者 及 发 行 时 间不 详 。 估 计 大 约 发 行 于 10 9 9年 至 1 1 9 0年 初 之 问 ,编 者 为南 洋 劝 业 会 筹 办 机 构 。 其 中 内容 包 括 出 品分 类 及 其 细
禧 太 后褒 奖 召 见 。他 从 繁 荣 经 济 、 富 国强 民角 度 向 慈 禧 建 议 在 国 内举 办 大 型博 览 会 , 获得 恩 准后 被 派往 南 洋 先 行 考察 。光绪 三 十 四年 ( 9 8年 ) 10 ,
两 江 总 督 端 方 等 人 赴 欧 考 察 归 来 后
业 家 张 振勋 因捐银 2 0万 两 , 受 到 慈
地 产 品 。 参 展 的 百万 件 展 品 ( 目) 在 项 中 , 评 审 共 有 5 6 个展 品 ( 目 ) 经 29 项
分 别 获得 一 至 五 等奖 。 间会 场 总成 期 交 额 数 千万 银元 , 观 促进 了 当 时 客
珍藏录
南 煮 囤 书镌 典 籁 南 洋
劝 会 支 敞
口张
01 0年第 4 1屑 世 界 博 览 会 在 我
围最 大 的城 市 上 海 举 行 , 是 举 这 世 瞩 目 的 一 大 盛 事 。1 1 9 0年 , 国 首 中
大抗战问答卷

大抗战问答卷1、1938年10月,南洋各地45个华侨团体在新加坡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即“南侨总会”,著名爱国侨领___任主席,庄西言、李清泉任副主席,下设68个分会。
*A、司徒美堂B、陈嘉庚C、彭嘉衡答案正确。
2、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___”的反共方针,使得全国抗战初期国共两党比较融洽的合作关系发生了重大倒退,并对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持与发展产生了极为严重的消极影响。
*A、大规模的政治反共B、大规模的军事反共C、溶共、防共、限共答案正确。
3、1940年夏八路军在华北地区使用___个团的兵力,向日军占领的交通线和据点发动了大规模战略性进攻战役,史称“百团大战”。
*A、108B、100C、105答案正确。
4、陈庄战斗是1939年9月由八路军第120师主力及晋察冀军区部队一部在河北灵寿县陈庄一带对进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日军进行的一次___战。
*A.防御B.阵地C.伏击答案正确。
5、1939年4月,贺龙指挥第120师和独2旅遂行的____,是八路军取得的平原歼灭战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提高了冀中军民开展平原游击战的信心。
*A、齐会战斗B、千里河防保卫战C、收复晋西北七城战役答案正确。
6、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歼灭日军___余人。
*A、5万B、3万C、1万答案正确。
7、为了战胜严重困难,渡过难关,中共中央针对抗战的新形势和出现的新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从1941年至1943年陆续发出指示,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逐步形成了著名的“___”。
*A、三大政策B、十大政策C、三三制答案正确。
8、“精兵简政”是民主人士___于1941年11月在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第一次会议上首先倡议的。
*A、李鼎铭B、沈钧儒C、黄炎培答案正确。
9、遵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指示,边区军民和各抗日根据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驻陕北的八路军___开赴延安以南的南泥湾地区,实行“屯田政策”,经过几年奋战,使荒芜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坚韧踏实,志存高远——林木生集团诚信长青

东方企业文化
/ 0 5/
与商业 中心设施 ,体验高 尚休 闲新生活 。此外 ,3 0 3 公
顷的B P S 太子城 ,4 o  ̄ 住宅及商 业单位的太子新 界花 6o 园 ,2 。 个住宅及商业单位 的园武吉沙登花园 ,以及金 7。 马仑高原的百合花园 ,霹雳州的九洞先进 高原和河景园
等 ,一系列的优质品牌房产置业 ,均先后赢得 市场 的广 泛好评和持久赞誉 。 林木 生集 团以 “ 坚韧 踏实 ” 为宗 旨 ,以 “ 存高 志 远 ”为 目标 ,历来 秉持着 “ 质量与 信誉 第一 ” 的经营 方针以及 “ 户至上 ,为广大 购房 者提 供优 质房 屋 ” 用 的服 务理 念 。公司领 导一 致认 定 “ 企业 长红 须以 诚信 为根 本 ,打造 长青基 业须 有远 大发 展 目标 ” ,因 此 , 扎根 国土 ,放眼 国际才 能使得L S B 林木 生集团再次 品牌 刷新 ,成为业界高 尚可靠的时代翘楚 。
林木生 集 团根 植 于马 来西 亚雪 兰莪 州 ,历经 数十 上 市 。在 不 懈 追 求 、不 断 创 新 中 ,L S 面 迅 速 发 展 , B全
年 发展 ,公 司已先 后在 雪兰莪 、霹 雳 、彭亨 、柔 佛等 强 调企业 文化 特 点并提 高群 体 凝聚力 ,建 立规 范工 作
扎 根国土 ,放眼 国际
林木 生集 团于2 0 年 在吉 隆坡股票 交易所 主板挂 02
里 林木 生创办 ,早 期 为中型建 筑公 司 ,今 天 已发展 成 牌 上市 ,截至 2 1年的8 时间里 ,已先后完善建设价 00 年 为马 来 西亚知 名的 主要房 地产 发展 商 ,这 二 十多年来
劳的 创业 精神 ,也 成为 了马 来西亚 华 人 白手起家 的典
新策略大学英语读写教程(2)翻译五篇加重点注释

Text Translation:Unit2 继承陈嘉庚精神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先生在京病逝,享年87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
即使在弥留之际,陈先生仍然热衷于他奋斗一生的公共教育事业,留下遗嘱将所有的钱(一百万人民币元)捐给家乡的学校。
陈先生留下了嘉庚公园(Jiageng Park),一座国家纪念馆,位于中国东南海岛城市厦门集美(Jimei,Xiamen)东南沿海的一个小岛上。
1990年3月11日,中国国际小行星中心命名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第2963号小行星为“陈嘉庚星”(“Tan Kah Kee Star”),纪念他对教育事业所做的卓越贡献。
命名仪式在厦门大学(Xiamen University)举行。
除了“陈嘉庚星”和许多处纪念馆,陈嘉庚在海外华人心目中有着非常高的地位,1992年部分世界上最杰出的华人在香港(Hong Kong)举行会议,成立了陈嘉庚国际协会(the Tan Kah Kee International society)。
这个协会旨在为人类社会的幸福促进科学和文化的发展。
正如中国为陈嘉庚建立了纪念馆一样,在新加坡(Singapore)人们通过捐献、基金会和奖学金的形式来纪念他。
新加坡华侨中学(the Chinese High School)专门在校园的钟楼前为其奠基人陈嘉庚塑立了铜像。
新加坡的后人仍然受益于他的慷概赞助。
陈嘉庚青少年发明奖(Mr Tan’s Young Inventors’ Award)仍然赞助初露头角的年青科学家和发明家,激励着新加坡科学界,在促进新加坡的科学研究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了亚洲,在美国(the United Sates)也可以找到陈嘉庚的名字。
1993年4月28日,经著名科学家李远哲(Lee Yuan Tseh)教授和田长霖(Tien Chang-Lin)教授推荐并积极努力,加里福尼亚大学柏克莱校区化工学院(the school of Chemistry a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新建的一座楼被命名为“陈嘉庚楼”(“Tan Kah Kee Hall”)。
东南亚华人华侨“五大帮”,客家人排第三,499万人

东南亚华人华侨“五大帮”,客家人排第三,499万人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早在几千年前便开始向域外输出人口,且未曾中断,只是,输入地仍保持中国传统并认可自己华人身份的移民,却只出现在最近的五百年,其高潮,便是清末与“闯关东”、“过西口”几于同时的“下南洋”。
侨乡新垵村南洋,即今东南亚,是华人华侨在海外分布最多、占当地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区。
随着改革开放后新移民的大量出现,南洋华人华侨占全世界华人华侨的比例由改革开放以前的80%降低至2007年的73.5%,未来,该比例仍将继续走低。
尽管如此,南洋华人华侨的人口基数仍是不可忽视的,按庄国土、李瑞晴所著《华侨华人分布状况和发展趋势》的数据,截止2007年,全球华人华侨总数为4543万人,其中南洋地区3348.6万人,新移民仅占250余万人。
自古以来,中国移民的大方向一直是由北及南。
直到唐高宗时期,中国南部沿海的全部陆域才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范围,也是从那时起,中国人才开始有计划、成规模地渡海向南。
基于地利和海洋传统,闽粤两省是南洋华人华侨的主要祖籍地,按方言籍贯的差异,可分成五大帮:讲闽南话的福建人(后通称闽南),讲客家话的客家人,讲潮州话的潮州人(后亦称潮汕),讲广东话的广府人(亦称广肇人),讲海南话的海南人。
除福建人为福建省籍外,后四者在当时均属广东省籍。
五大帮人口总约三千万,占南洋华人华侨总数达87%,本文拟在前人发表的资料基础上,汇总分类,还原五大帮在南洋的人口分布和数量。
以下统计及估计数据,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华侨华人分布状况和发展趋势》。
一、五大帮人数考截止2007年,在不考虑新移民的影响,南洋华人华侨按方言籍贯分,数量第一为闽南人,1082万人;第二,潮汕人,748万人;第三,客家人,499万人;第四,广府人,449万人;第五,海南人,134万人。
以上位序的成型,始自1920年以后,按庄国土所著《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的说法,20世纪20年代南洋华人华侨估约510万人,其中潮汕人180万,闽南人120万,广府人80万,客家人70万,海南人40万,五帮合计490万,总占比高达96%。
广府籍华侨与孙中山革命党人——兼论晚清南洋华侨帮派对国内政治的态度

聚居成帮㊂又由于华侨多来自闽粤地区㊂闽粤多山,地区差异较大,十里不同调,百里不同音㊂各地移民为居住和谋生方便,基于地缘㊁族源㊁神缘等因素结社,以便在异域守望相助㊂晚清华侨帮派分野,即由此而来㊂华侨社会分帮也是当地统治者的有意安排㊂1819年,英国莱佛士爵士开埠新加坡,专辟华侨居住区招徕华商华工㊂在他规划的华侨社区中,还按籍贯和阶层适当区分,特别照顾商人较多的厦门移民㊂[4]1814年,越南国王对华侨实行按方言㊁籍贯分帮自治的管理制度㊂[5]这一制度也为后来的法国殖民政府所继承㊂在华侨籍贯差异较大的地区,南洋当地统治者不同程度地采取兼顾各帮各派利益的管理制度㊂华侨社会的基本分野并非按照其来自中国的省份,而是按方言群及其下属地区㊂大体而言,清末华侨分为福建(闽南)㊁潮州㊁广府(广肇)㊁客家㊁海南等五大方言群(帮),各帮内再依地域(府㊁县㊁乡)或姓氏㊁宗族等结社㊂有些地方某个亚方言群的人较多,则自成一帮,如印尼㊁马来亚的福州帮,缅甸的云南帮,与其他五大方言群并立㊂除依方言㊁籍贯分帮外,业缘㊁神缘㊁族源等多种纽带都是华侨结社的基础㊂对清代中期以后的海外华侨而言,秘密华社更对新移民具有普遍的吸引力㊂19世纪70㊁80年代,很多新马㊁暹罗㊁印尼华侨都加入天地会及其分支㊂澳洲㊁北美的华侨大部分属天地会或其分支㊂尤其在矿区和种植园等华工苦力集中的地区,华侨几乎都是秘密会社成员㊂就总体而言,天地会各分支㊁堂口,也仍以地域㊁方言分野㊂如19世纪60-70年代,新加坡义兴会即衍生出广府帮的义兴会㊁福建帮的义兴会㊁潮州帮的义兴会㊁客家帮的义兴会和海南帮的义兴会等5个分支㊂华侨的分布和从事行业与方言群有极大的相关性㊂因为中国移民多是牵亲引友的连带移民,同族同乡人到同一地区,从事相关行业㊂福建(闽南)人自17世纪以后到19世纪初,执东亚海上贸易之牛耳[6],因此,在南洋各贸易港口从事商贸的福建人较多,尤其在爪哇㊁菲律宾㊁新加坡和仰光㊂潮州人善于经商和垦殖,潮州裔郑昭(达信)在暹罗为王时期(1767-1782),大力招徕潮人,潮州人在暹罗最多也最富有㊂客家最具吃苦耐劳和协同战斗精神,能忍受矿区恶劣生存和劳作环境,在矿场组织与矿区争夺中更胜一筹,故清代在南洋采矿的基本上是客家人㊂婆罗洲之金矿,越北之银矿铜矿,马来半岛㊁暹南㊁邦加之锡矿等,矿主㊁矿工多为闽粤各地的客家人㊂广府人善工艺和贸易,新马㊁暹罗㊁缅甸㊁西贡㊁金边等地的建筑㊁维修㊁园艺㊁市政工程㊁餐饮㊁商贸等,广府人均有重要地位㊂又由于晚清时期广府地区开风气之先,香港与欧美声气相通,往澳洲㊁北美的华工几乎都来自广府地区㊂海南人大规模出洋较其他方言群迟,规模也小,在各地的势力远不及其他方言群㊂由于地域㊁行业㊁阶层的不同,各华侨方言群对国内政治的态度实际上有很大差异㊂一般而言,南洋对中国事务感兴趣的殷商大贾,大多是清政府刻意拉拢的对象㊂南洋的福建人富商多,且很多人已数代乃至数十代定居南洋,对清政府的卖官鬻爵较有兴趣,对海外维新党则保持一定距离,对以广府籍为首的孙中山革命党则较冷漠㊂个别南洋福建籍闻人支持孙中山者如陈楚楠㊁林文庆,都是当地土生,且都是先支持维新党人,到光绪末年才支持革命㊂[7]南洋潮州人与客家人的富商阶层与福建人的态度大体相似㊂1906年,孙中山在新加坡成立同盟分会,再往华侨聚居的马来亚锡矿中心怡保,拟建立组织,遭客家巨商㊁胡子春等抵制,未能如愿㊂[8]胡当时已捐花翎盐运使衔,是闽粤督臣竞先罗致的角色[9],自然不欲与革命党有瓜葛㊂但中下层的潮州人和客家人一定程度上支持孙中山的革命党人㊂尤其是矿区的客家人,是孙中山早期在南洋活动的重要支持者㊂无论是海外维新党人或革命党人,早期在华埠的主要支持者都以广府人最多,这与康有为㊁梁启超和孙中山都是广府人有关㊂尤其是早期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其追随者几乎都是广府人㊂二㊁广府籍华侨:海外革命党人的中坚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 兴中会㊂孙中山虽然在数年前于香港西医书院求学之际,就结纳同志,蓄革命排满之志,但恐内地人们对革命排满主张尚难接受,就欲藉华侨之力,行革命之途㊂[10]兴中会成立时,参加者仅当地华侨何宽㊁李昌㊁邓荫南等20余人㊂[11]年底,孙中山离檀回香港,约集香港旧友陈少白㊁陆皓东㊁郑士良㊁尤列等,在次年初与同持排满立场之杨衢云㊁在港的澳洲土生华侨谢缵泰等共组兴中会总会,推杨衢云为会长㊂入会誓言为:驱逐鞑虏㊁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㊂倘有贰心,神明监察㊂设总会机关于香港中环士丹顿街乾亨行㊂在广州建立兴中会广州分会,对外称农学会㊂总会决定当年秋在广州发动起义,并在广州建立了秘密据点数十处㊂但起义消息泄露,清两广总督谭钟麟四处缉拿参与者,捕获70余人㊂[12]孙中山等逃往日本横滨,投同情革命的粤籍侨商冯镜如㊂孙与冯镜如等横滨华侨10余人商组兴中会横滨分会,入者有温炳臣等10余人㊂当年冬,孙取道檀香山往美国旧金山,投奔致公堂㊂1896年春末,在旧金山成立兴中会,但誓言入会者仅寥寥数位同乡㊂当年,逋亡南非的杨衢云在约翰内斯堡和彼得马尼士堡分别设兴中会分会,入会者数十人㊂[13]1897年,孙中山遣陈少白离日赴台湾,投原广州起义失败后逃台谋生的杨心如,联络在台广籍商人,在台北创建兴中会台湾分会,发展会员数名㊂[14]由上可见,兴中会的活动主要依靠对象大部分是广府人㊂一直到1905年同盟会成立前11年间,海外仅成立兴中会分会6处,且旋起旋蹶,会务不彰㊂各地会员有名籍可稽者,不足300人,大部分是华侨,4成在檀岛㊂就其籍贯而言,除台湾㊁香港㊁横滨之中国留学生中有数位他籍者外,几乎全为广肇籍华侨,香山㊁南海人尤多㊂[15]兴中会期间,孙中山的革命党甚至在广府籍的华侨中,影响力也微乎其微㊂在海外华埠,其影响远不如维新派,即是在广府人集中且反清意识甚强的北美华侨中,其影响力也远不如致公堂,乃至1904年,孙中山还在美国加入洪门致公堂㊂[16]1898年,广府籍的康有为㊁梁启超等维新党人变法失败逋亡海外后,在海外华埠发展保皇组织,其保皇维新论在华侨社会风靡一时,尤其得到广府籍人的拥戴㊂保皇会遍布广府人集中的美洲和澳洲,过半华侨参加当地保皇会㊂1903年,仅加拿大就有12个分会,美国有67个分会㊂连墨西哥也有9个分会,巴拿马有4个分会,秘鲁有3个分会,檀香山有8个分会㊂美洲各地成立的保皇会组织共11个总会㊁103个分(支)会㊂[17]在南洋,保皇会受当地广府人拥戴也自在情理之中㊂对或炫目于康有为帝师身份的非广府籍富商,或受西风影响之华社名流,如邱菽园㊁林文庆㊁胡子春等,保皇会亦有较大吸引力㊂康有为因此仍颇为自得,自称 百埠闻风,扶义而起,忧国沦亡,爱君忠义,不数年间,凡百七十余埠,遍于五洲,会众以数十万计,岂吾所及料哉! [18]康对把持朝政的慈禧太后也颇为自傲,称 尔得其地,我得其民 ㊂[19]不少兴中会的会员尚转拥保皇会㊂1905年同盟会的成立,是孙中山革命生涯的转折点㊂孙中山在东京联合流亡日本的华兴会长黄兴和宋教仁㊁陈天华等华兴会要角及东京光复会的骨干,成立以孙中山为总理㊁黄兴为庶务㊁总部在东京的同盟会㊂孙中山主导的同盟会开始具有超越广府地方色彩的革命组织,也得到海外华埠中下阶层人士越来越多的拥护,同盟会分部组织在华埠发展迅速㊂但如考察孙中山及其追随者在海外华埠所创立的同盟会支部,如在越南㊁马来亚㊁澳洲㊁美洲㊁南非等地,则可发现,这些革命组织仍有浓厚的广府地域色彩㊂如同盟会吉隆坡分会的创始会员16人,15人为广府籍华侨㊂①1908年,海外维新党盛势急转直下,是孙中山革命党人在海外华埠迅速崛起的重要外因㊂是年,清朝镇压立宪运动,光绪皇帝又于年底去世,维新党人的保皇变革主张沦为空谈,组织日渐式微㊂原本为维新党吸引的海外广府人及其他籍贯的革新人士,遂多倾向孙中山的革命党人㊂自此,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和组织,方赢得华侨革新人士,尤其是中下阶层华侨的广泛拥护㊂即便如此,对孙中山革命事业给予坚决支持的,仍以广府籍华侨为最㊂1910年初,同盟会发动广州新军起义,起①据颜清湟访陆氏之子,陆秋泰为会长,颜清湟著:‘星马华人与辛亥革命“,李恩涵译,第119页;在张永福:‘南洋与创立民国“(第15页)中,王清江为首任吉隆坡同盟会会长㊂义经费应均出自美国㊁香港的广府人㊂[20]是年秋,孙中山等拟在广州再次发动起义,筹得经费21万元,捐款主力也是广府人,仅加拿大华侨就捐款6.3万㊂[21]维多利亚致公总堂将公产抵押,得3万元汇往香港,充起义军费㊂[22]至于孙中山革命党在国内发动的历次武装起义,披坚执锐的广府人更不计其数㊂武昌起义后,黄兴被推举为革命军战时总司令,特电香港同志驰援㊂留港华侨及海员同志凌定邦等70多人,自备款项购买短枪械具,推举美国归侨马超俊为领队,乘船至上海,又收纳粵藉华侨20余人,组成 广东华侨敢死队 [23],随黄兴突击汉口大智门,勇不可挡㊂三、海外广府人支持孙中山革命党的原因清末各种政治思潮激荡,无不带有明显的区域标志㊂海外华埠的政治组织及其对中国政治的态度,也凸显方言地域的特色㊂首先,海外各地的华侨社会尽管已经存续数十年乃至数百年,但在19世纪末海外中华民族主义尚未广泛传播时,华侨的宗族㊁乡土意识远高于民族意识㊂如费正清教授所言,中国作为东亚的中心长达几个世纪,因此中国人发展了一种类似民族主义的文化主义精神㊂ [24]或可谓 只知有家(乡),不知有国 ㊂华侨或依同乡,或依同族㊁或依奉祭共同神祗而分帮结派㊂华侨在侨居地认同于某一帮派㊁社团,对祖国则认同于家乡㊁亲族㊂共同方言是最重要的合作基础㊂同方言的社群,不但意味着他们之间能方便沟通,共同从事相近行业,而且通常意味着来自共同或邻近的家乡①,在海外和在家乡有共同或相近的利益㊂因此,方言成为清末海外华侨纠合的最宽泛的纽带㊂清末广府系华侨,绝大多数来自来于以广州为中心的六邑(广州㊁南海㊁顺德㊁东莞㊁番禺与中山)和潭江下游四邑(台山㊁新会㊁恩平与开平)的广府话(广东话)方言群,少数来自时属广东管辖的现广西钦州廉州地区的广府话方言群㊂就孙中山革命党的主要支持者而言,在民族主义尚未在华埠风行时,不易得到其他方言群的认同,很长时间内主要在广府人集中的地区寻求支持者㊂其次,海外广府方言群更具开放意识和革命精神㊂两广地区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发源地,武力排满思潮已有传统㊂广府系太平天国余部不少逃亡海外,组织天地会和洪门堂,延续反清宗旨㊂广府毗邻香港,香港与欧美交往频繁,源自欧美的革命思潮较易在香港乃至广州地区酝酿和传播㊂孙中山的革命排满之志,就是在香港形成的㊂[25]19世纪中期以后,大规模出国的广府人,多从香港㊁广州放洋,不少人受到反清意识的影响㊂因此,在广府人集中的美洲㊁澳洲㊁南非和南洋部分地区,革命组织和革命主张的被认可度远较华侨占近90%的南洋地区为高㊂南洋地区对革命党的认可度又以新马地区最高㊂根据颜清湟教授的研究,直至辛亥年,新马积极响应辛亥革命的人数,也只约有3万至4.1万人之谱,约占当地15岁以上华侨总数的4.4%至5.9%[26],与美洲华侨多举埠支持革命党不可同日而语㊂第三,海外广府人支持孙中山革命党人,还与广府人的社会阶层结构有关㊂清末海外广府人华工多而富商少,矿工㊁种植园工人㊁菜农㊁车夫㊁小贩㊁低级店员乃至无业者和妓女所组成的下层华侨占绝大多数㊂他们绝大多数来自农村,新移民居多,对祖国较有感情,一无所有而较有反抗和革命精神㊂由于一般社团有一定的加入门槛,他们就成为秘密会社的基本成员㊂孙中山非常重视联络①唯有客家人例外㊂海外华侨中的客家人不完全来自共同或比邻地区㊂除多数来自粤东嘉应州和比邻的福建长汀府外,还来自粤北㊁惠州㊁花县等地㊂因此,南洋客家人之间的内斗迭起㊂如19世纪后期马来亚的锡矿战争,基本上是不同籍贯客家的争斗㊂参见L e o nC o m b e r,C h i n e s e S e c r e tS o c i e t i e s i n M a l a y a:AS u r v e y o f t h eT r i a d S o c i e t y f r o m1800-1900,p u b l i s h e d f o r t h eA s s o c i a t i o no fA s i a nS t u d i e s,N e w Y o r k:J.J.A u g u s t i n,L o c u s tV a l-l e y,1959,p.21,126.会党,重用与会党有密切联系的邓士良和尤列㊂广府人集中的美洲㊁澳洲地区,前期几乎全是华工,且绝大多数是致公堂成员㊂后来虽有致富华商,但尚不具备控制华社的财力,多借天地会㊁致公堂等反清秘密会社在一定程度上掌控中下层华侨㊂南洋的广府人多工匠㊁苦力,大富商数量远逊于福建㊁潮州和客家人㊂南洋富商与清朝关系密切,或到国内投资,或捐买各级官衔,乃至出任国内洋务㊁外交等官职㊂在1911年以前,仅新加坡就有900人买得清朝官衔㊂[27]因此,很多华社高层不仅不欲反清,也不愿看到其牢固控制的华侨社区反清㊂这或许可以部分解释海外广府人,尤其是美洲㊁澳洲广府人支持革命党的积极性甚于南洋华侨的原因㊂第四,孙中山发动的武装起义绝大多数在岭南地区,骨干与经费也大多来自海外广府人㊂如所周知,清末两广地区较有反清意识,且毗邻香港和海外华社,一切军火㊁人员和经费供给也较易依托海外华社㊂然而,更重要的原因或是孙中山革命活动很大程度仰赖海外广府人的支持,在两广以外的地区发动起义,不易得到海外广府人的支持㊂如1908年春,已加入同盟会的光复会首陶成章到南洋为浙江起义筹款,又与孙中山政见不合,基本上无功而返,仅获少数潮嘉籍的同盟会失意人士的支持㊂[28]只是在辛亥革命势如燎原后,华侨各个阶层才不分畛域,基本上共同支持孙中山的革命党㊂即便在辛亥革命后各省组织自治政府,闽粤华侨对革命政府的捐赠仍主要在家乡㊂结束语地缘㊁亲缘纽带及其载体帮派社团,既是华侨赖以聚合的主要凝聚力之一,也是华侨社会内部畛域分明的始作俑者㊂在现代民族主义和国家认同尚未被华侨广泛接受时,孙中山革命党的骨干和经费来源,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广府人㊂或许这种地域局限性,是孙中山在有生之年,能有效影响的地区一直未超过岭南的原因㊂虽然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出任民国临时总统,由于缺乏更广泛的地域和社会基础,不但不能见容于北方政治势力,即使在长江以南,对广东以外地区的实际影响力也相当有限㊂注释:[1]孙中山:‘中国革命史“,见胡汉民编:‘总理全集“,民国丛书,上海书店,1930年影印本,第922页㊂[2][8]张永福:‘南洋与创立民国“,上海:中华书局,1933,绪言第1页㊁第15页㊂[3]谢美华:‘中下层华侨是孙中山革命派在海外的主要社会基础“,见张希哲㊁陈三井主编:‘华侨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规模革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华侨协会总会㊁ 中央研究院 出版,第123页㊂[4]约翰㊃非普斯:‘关于中国和东方贸易的实习论文“,见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一册,中华书局, 1962年,第66-69页㊂[5]华侨志编纂委员会编:‘越南华侨志“,台北:华侨志编纂委员会,1958年,第35页㊂[6]庄国土:‘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第一章第四节,‘主导海外华商网络的闽南海商“,广州:广东高教出版社,2001年,第82-113页㊂[7]冯自由:‘南洋革命党第一人陈楚楠“,见‘革命逸史“第三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84㊁179页㊂[9]‘农工商部侍郎杨士琦奏保荐南洋华侨人才折“,‘政治官报“第6册,光绪三十四年(1908),第154-155页㊂[10]孙文:‘孙文学说㊃有志竟成“,‘国父全集“第一册,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会,1973年,第494页㊂[11][12]蒋永敬编:‘华侨开国革命史料“,台北:正中书局,1977年,第67页㊂[13]冯自由:‘兴中会组织史“,‘革命逸史“四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4-17㊁21页㊂[14][23]华侨革命史编纂委员会:‘华侨革命史“(下),台北:正中书局,1981年,第13-14㊁284页㊂[15]冯自由:‘兴中会会员人名事迹考“,‘革命逸史“第四集,第23-64页㊂[16]黄三德‘洪门革命史“,无出版社名,1936年版,第2页,转引自蔡石山:‘美洲洪门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事业“,张希哲㊁陈三井主编‘华侨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规模革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508页㊂[17]梁启超:‘新大陆游记“,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第553-554页㊂[18]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598页㊂[19]刘伯骥:‘美国华侨史“,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449页㊂[20]冯自由:‘李海云事略“,‘革命逸史“初集,北京:新星出版社,2009年,第216-217页㊂[21]蒋永敬:‘辛亥革命前十次起义经费之研究“,见蒋永敬:‘华侨开国革命史料“,台北:正中书局,1977年,第44页㊂[2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华侨与辛亥革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80-81页㊂[24]J o h nK.F a i r b a n k, T r i b u t a r y t r a d e a n dC h i n a'sR e l a t i o n sw i t h t h eW e s t ,i n F a r E a s t e r nQ u a r t e r l y,v o l.1, 1942,p.130.[25]孙文:‘孙文学说㊃有志竟成“,‘国父全集“第一册,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会,1973年,第494页㊂[26]颜清湟:‘星马华人与辛亥革命“,李恩涵译,台北:联经出版事业,1982年,第290页㊂[27]Y e nC h i n g H w a n g,C h i n g S a l e o fH o n o u r s a n d t h eC h i n e s eL e a d s h i p i nS i n g a p o r e a n d M a l a y,1877-1912,i n J o u r n a l o f S o u t h e a s tA s i a nS t u d i e s,V o l.1,N o.2,1976,p.21.[28]张篁溪:‘光复会领袖陶成章革命史“,见中国史学会主编:‘辛亥革命“(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25页㊂[责任编辑:乔云] O v e r s e a sC a n t o n e s eC h i n e s e a n dS u nY a t-s e n:Ac a s e o f d i f f e r e n t a t t i t u d e s o f S o u t h e a s tA s i a nC h i n e s e t o w a r d s1911R e v o l u t i o nX I E M e i-h u a(X i a m e nO v e r s e a sC h i n e s eM u s e u m,X i a m e n361005,F u j i a n)A b s t r a c t:T h e r e v o l u t i o n a r y p r o p a g a n d a a n d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i n l a t eQ i n g p e r i o d a l l c a m e f r o mo v e r s e a sC h i n e s ew h o h a db e e n t h e s o l i d s u p p o r t e r s f o r S u nY a tS h e n.S i n c e t h eo v e r s e a sC h i n e s e s o c i e t i e sw e r ev e r y s e p a r a t e db y t h e s e d i f f e r e n t o r i g i n s b a s e d o nd i a l e c t s,k i n s h i p a n d e v e nw o r s h i p,t h e i r a t t i t u d e s t o w a r d t h e r e v o l u t i o n i nC h i n aw e r e a l-s od i f f e r e n t.A m o n g t h e mt h eo v e r s e a sC a n t o n e s e c o n s t i t u t e dt h em a j o r s u p p o r t e r s t or e v o l u t i o nt h a no t h e r s.B e-c a u s eC a n t o nw e r en o t o n l y m o r e o p e n t oo u t s i d e a n d r e v o l u t i o n a r y,b u t a l s om a n y o f t h e m w h ow e n t a b r o a dk e p t a n t i-M a n c h o u p u r p o s e.A l s oa saC a n t o n e s eS u n Y a t-s e n w i t hh i sr e v o l u t i o n a r y i d e ao b t a i n e d m o r er e c o g n i z a t i o n t h a no t h e r s.K e y w o r d s:S u nY a t-s e n,C a n t o n e s e o v e r s e a s,C h i n e s e2010年第2期南洋问题研究N o.22010 (总第142期)S O U T H E A S T A S I A N A F F A I R S G e n e r a l S e r i a lN o.14220世纪80年代以来老挝、柬埔寨华人社会发展探析*李绍辉(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05)摘要:华人在老挝㊁柬埔寨两国均有着较为悠久的移民历史,早在数百年前就有华人进入老挝与柬埔寨定居并繁衍生息下来㊂华人迁入老柬两国,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充满了艰辛与苦难㊂尤其进入近现代,老柬华人几遭灭顶之灾,其境遇令人同情㊂伴随着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逐步改善,现在又处于历史上关系最为良好阶段,老柬华人的权益日益得到保障,地位得到改善,在两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日益彰显重要的作用㊂关键词:老挝;柬埔寨;华人社会中图分类号:D634.3/3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856(2010)02-0061-09老挝地处中南半岛北部,是东盟国家中唯一一个内陆国家,北部与我国的云南省接壤,共有68个部族,大致划分为老龙族(约占全国人口的63%)㊁老听族㊁老松族三大民族㊂柬埔寨则位于中南半岛东南部,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高棉族是其主体民族,约占人口总数的90%以上㊂两国之间有长约538公里的边境线㊂①老挝㊁柬埔寨均为东南亚国家中较为贫穷㊁落后的国家,而柬埔寨又长期经历战乱,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发展滞后㊂一直到近几年,两国经济才取得较大发展㊂总体而言,两国的政治㊁经济形势都比较稳定,都处于大力进行经济建设,力争摆脱贫困面貌的阶段㊂华人在老柬两国均有着较为悠久的移民历史,早在数百年前就有华人进入老挝与柬埔寨定居并繁衍生息下来㊂尤其是柬埔寨,元代温州人周达观甚至将其描述为 米粮易求㊁妇女易得㊁屋室易*ɔ收稿日期:2010-01-25作者简介:李绍辉,男,山东淄博人,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2007级博士研究生,河南洛阳理工学院外语系讲师㊂①关于老挝的民族构成,请参看蔡文欉:‘老挝“,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第212页;关于柬埔寨的民族构成,请参看李晨阳㊁瞿健文:‘列国志丛书㊃柬埔寨“,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㊂。
中国十大顶级私人会所

中国会
• 成立时间:1996年 • 主要会员:国外王室成员、企业家、
艺术家 • 代表会员:陈东升、王雁南 • 入会费:常驻会员入会费为15000
美元 • 会所描述:中国会位于西城区西单
绒线胡同51号,是清朝亲王的旧府 邸。 • 主要特色:中国会保留了中国传统 建筑的精髓,这座院落本身又是中 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的会员 经常说:“中国会的一切都是古董, 只有人是新的。”
高尔夫球场打球的特权 • 地址:芝加哥Sears大厦66和67楼 • National Club,Toronto • 简介:多伦多乃至加拿大最成熟的
私人商务会所 • 特色:有深厚的历史传承和精致的
服务,享有“国家俱乐部”的美誉 • 地址:多伦多海湾大街303号
乙十六私人会所
• 北京乙十六餐饮有限公司于2004年 成立于北京,是一家集人文景致文 化、汇中华美食精粹、聚政务商旅 精英的高端文化餐饮集团。乙十六 文化餐饮集团的使命就是打造中国 高端文化餐饮品牌,创造一种尊贵、 儒雅的生活方式,将餐饮从果腹到 享受用餐的级别再次提升至:品鉴 尚品人生与极致生活。乙十六把美 食、美景、美物“融汇贯通”,将 餐饮视为一次文化、艺术的餐饮, 使现代成功人士充分感受成功者的 尊尚、非凡品位。
银行家俱乐部
• 成立时间:2001年 • 主要会员:金融界人士 • 入会费:个人入会采用储值卡形式,
人民币5万元起。 • 会所描述:位于上海浦东陆家嘴金
融贸易区中心地带,坐落在犹如水 晶桂冠的中银大厦内。 • 主要特色:俱乐部主要成员为金融 界资深人士,俱乐部与香港的银行 家俱乐部联网。此外,这里是鸟瞰 黄浦江两岸美景的最佳位置,还有 上海最奢华也是最昂贵的餐厅,还 有十几套五星级标准的卧室。由于 豪华无比而且楼层又高,这里看起 来像天堂。服务员都受过极好的保 密教育,“俱乐部没有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洋俱乐部——新马华人在中国的第一个俱乐部
作者:黄贤强
来源:《中国-东盟博览(政经版)》2021年第10期
新加坡有几个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华人俱乐部,包括怡和轩俱乐部、醉花林俱乐部、吾庐俱乐部等,这些都是富豪商贾所成立的联谊会所,被世人俗称为“百万富翁俱乐部”。
但很少人注意到约百年前,新马华人在北京也有个俱乐部——南洋俱乐部,这是东南亚华人在中国最早成立的华侨俱乐部,而且这个俱乐部的信托人不是百万富翁,而是一众新马知识分子。
谢昌林出资兴建
北京的南洋俱乐部成立于20世纪20年代,确切年份待考证。
它成立的目的,除了给南洋华人提供一个联谊活动的场所外,主要是让南洋回国华侨、专业人士和学生,在北京有暂时落脚居住的地方。
它坐落在北京东城区遂安伯胡同29号,地点适中、交通便利。
南洋俱乐部主楼是一栋三层高的中国式建筑,长231英尺(约70.4米),宽74英尺(约22.5米),总共有大小卧房24间,房屋四周有一个庭院,环境幽美。
可惜这座四合院历经市区重建,原建筑和庭院现已不存在,只留下一张1933年众人在俱乐部前的合影照片,弥足珍贵。
有一位马来亚土生的名人梁宇皋(1888~1963),他的一生资历丰富,曾是马华公会的创党人之一,也先后担任过马六甲州长和马来亚政府的司法部长。
梁宇皋是1908年英女王奖学金得主,在英国伦敦大学完成法律学位后,回到马来亚怡保执业。
1933年他接受中国政府的聘请,到南京担任要职。
同年12月他和家眷到北京一游,就住宿在南洋俱乐部。
他写信给马来亚友人,介绍了南洋俱乐部的情况,赞誉俱乐部极为宽敞适用,布置完善,服务特别周到,并“断定马来亚在北平有此俱乐部,大足以自豪,盖此为海外华侨在国内所组织之第一俱乐部”。
这座南洋俱乐部的大宅院是谁出资兴建的呢?
原来它与一位富商及两位土生华人知识分子有直接关系。
出资兴建的富商是谢昌林(1875~1948),他是第三代马来亚华人,他的祖父从福建漳州府海澄县石塘村(今厦门市海沧区)南来谋生,发迹后在马来亚开枝散叶。
到了父亲谢文贤这一代已经是霹雳当地的富商和社会名流。
谢昌林更在祖父和父亲的基础上大展宏图,成为著名矿业家、橡胶树种植家和社会改革运动的支持者。
伍连德建议建俱乐部
这位从来没有到过中国的谢昌林,为何会出资在中国兴建南洋俱乐部会所呢?这就不得不提到1896年英女王奖学金得主和国际知名的鼠疫斗士伍连德(1879~1960)这一关键角色了。
受伍連德影响,谢昌林这个成功商人参与了社会改革运动。
谢昌林虽然比伍连德年长四岁,但1903年伍连德从英国剑桥大学完成医学博士学位课程后回马,活跃于马来亚社会改革运动,也影响了多位富商和华社领袖。
例如,1904年8月,已经在吉隆坡创办“雪兰莪文学与辩论会”的伍连德到怡保作公开演讲,谢昌林和锡矿大王胡子春及余仁生号东主余东旋等富商听后深受感动,也展开筹办霹雳的文学与辩论会。
此外,1907年3月伍连德等人在怡保举办了3000人出席的马来亚禁鸦片烟大会,谢昌林也积极参与,从这些事迹可以看出伍连德对谢昌林的影响。
特别是1923年10月,已经担任霹雳禁烟会主席的谢昌林,领衔2000多人具名向马来联邦政府请愿,希望彻底禁烟。
在这个请愿书上,附上一封由伍连德具名的强力支持信。
伍连德以他在国际上的高知名度为谢昌林的禁烟请愿背书,可见伍连德和谢昌林两人的关系非常密切。
于是在伍连德的建议下,1927年谢昌林出资在北京购地兴建南洋俱乐部会所。
问题是,谢昌林并没有去中国,是谁来负责购地和监督南洋俱乐部的兴建工程重任呢?照理说伍连德应该是最适合人选。
伍连德在北京的确有个家,但因工作关系,1912年至1930年之间他除了经常代表中国到世界各地参加会议外,大部分时间都坐镇哈尔滨的东三省防疫事务总处,督导防
疫和研究工作。
工作之余或出差之便,他才会抽空到北京陪伴夫人黄淑琼。
伍连德因此将北京购买地产建筑南洋俱乐部之重任,交由同是英女王奖学金得主的学弟吴赉熙代办。
基金会的四位信托人
吴赉熙(1881~1951),祖籍广东潮安,生于新加坡。
他是莱佛士书院杰出毕业生,于1899年考获英女王奖学金,也到伍连德的母校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Emmanuel College)学医。
但吴赉熙在中国第一份正业,是担任北京一份英文报刊的编辑。
1919年5月,因巴黎和会引发五四运动,同样活跃于欧美同学会的吴赉熙和伍连德等人,代表欧美同学会向驻北京的英国和美国等多国公使递交请愿书,由吴赉熙草拟的英文请愿书提出三条要求,包括要求将德国前有之山东权利及日本在山东所有增加权利交还中国。
吴赉熙后来的兴趣和事业重心转向艺术和文化,1921年在北京开设一家艺廊,成为中国古代瓷器、字画等文物艺术品的收藏家和鉴赏家。
他和苏州的徐仲卿女士结婚后,在北京赵堂子胡同购买一座四合院,将部分院屋拆除,改造成大花园,栽种从欧洲引进的月季,共栽培了200多品种和上千株的月季花。
每当花开时节,吴家花园成为名流墨客品茶赏花、听琴谈诗、议论国事的聚会场所,胡适、徐志摩、吴宓、赵元任、辜鸿铭、张学良、林语堂、凌叔华等名人都曾是这里的赏花客。
吴赉熙的二子吴炳琳曾回忆,小时候经常送月季鲜花给住在不远处的伍连德夫人黄淑琼,因为可以换得一块巧克力吃。
吴赉熙的花园宅院距离南洋俱乐部也不远,要照顾俱乐部相当方便,所以南洋俱乐部建成后,吴赉熙受委为司理人。
1929年,为了健全的管理和经营,出资人谢昌林设立一个基金,委任四位在中国已有事业成就的知识分子为南洋俱乐部的信托人,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谢昌林最信任的好友伍连德和兼任司理的吴赉熙,另外两人是伍连德推荐的晚辈,槟城出生的林宗扬(北京协和医学院教务长)和新加坡出生的林可胜(林文庆之长子)。
巧合的是,这四位都是医学专业出身的新马知识分子,除了吴赉熙转到艺术文化领域发展外,其他三人都为中国的医学、防疫和公共卫生事业做出重要的贡献。
·来源:联合早报网(原文有删减)
·责任编辑:关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