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考察报告
调研丽江报告范文

调研丽江报告范文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丽江的文化特色,探索该地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为进一步推动丽江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依据。
二、调研方法1.实地调研:对丽江的古城区、玉龙雪山、束河古镇等旅游景点进行实地考察,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旅游环境。
2.访谈调研:与丽江旅游局、当地旅行社、酒店经营者等相关人士进行座谈,了解他们对丽江旅游业现状和未来发展的看法。
3.数据分析:对调研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丽江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三、调研结果1. 丽江的文化特色丽江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拥有丰富的纳西族文化和纳西文化产业。
古城区保留着传统的纳西族建筑风格,独特的木质结构和传统维修技艺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关注。
此外,丽江还传承有纳西音乐、纳西织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独特的文化元素为丽江的旅游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 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丽江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资源,如玉龙雪山、滇池和束河古镇等。
这些景点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到访。
同时,丽江还具有发展休闲度假、养生之旅等旅游产品的潜力。
在实地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大投资和宣传力度。
3. 丽江旅游业现状丽江旅游业目前已经取得了快速发展,游客数量逐年增加。
然而,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丽江的旅游资源开发还需要与文化保护相协调,避免破坏文化遗产。
其次,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升,部分景区存在环境脏乱差的问题。
此外,丽江的旅游宣传和市场开发仍相对滞后,需要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
四、调研建议基于以上调研结果,我们向丽江旅游业提出以下建议:1.加大对丽江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确保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的协调发展。
2.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引入专业的管理团队和培训措施,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
3.加强对丽江旅游景点的环境整治,提升旅游环境的整体形象。
4.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扩大丽江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珠海,中山,佛山,丽江,成都等地考察报告

珠海,中山,佛山,丽江,成都等地考察报告篇一:珠海中山佛山丽江成都等地考察报告为学习借鉴珠海、中山、佛山、丽江、成都等地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进一步理清加快路桥发展的工作思,20xx年10月12日,由区委书记**带队,区四套班子部分领导、经济和城建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各镇(街道)党委书记(主任)组成的路桥区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考察团一行35人赴珠海市香洲区、中山市小榄镇、佛山市顺德区、丽江市古城区和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府南河等地进行了为期8天的考察,重点学习考察各地的经济发展、工业园区建设、城市规划和管理、旧城保护和河道整治等方面的成功经验。
此次考察日程安排紧凑有序,考察内容精广相济,珠江三角洲和西南部两大经济带发展理念的差异,以及各地殊途同归的发展建设成就,都给考察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引发了深深的思索,获益匪浅,启示良多。
一、考察地概况(一)珠海市香洲区:香洲区是珠海市中心城区,珠海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金融中心。
位于南海之滨、珠江口西岸,东水连香港,南接壤澳门,背倚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腹地,是联系内地与港澳台,以及对外贸易、国际交往的重要口岸。
1984年建区,全区总面积400多平方公里,下辖8个街道3个镇,常住人口73.86万人,流动人口33万人。
20xx年全区实现GDP68.0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31亿美元,财政预算总收入6.26亿元,税收总额8.2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20元,职工年平均工资17544元,原农渔村人均收入6248元。
该区强化城市管理,环境品牌已经形成,1999年起实施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城管职能从市向区、街道下移,建立起“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新型城市管理体制。
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4.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2.7平方米。
拥有国际赛车场、高尔夫球场,人均拥有体育场馆的面积居国内之冠。
以香洲为中心城区的珠海市是全国环保模范城、全国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
丽江古城调研报告

丽江古城调研报告丽江古城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方法调研目的:了解丽江古城的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调研方法: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
二、丽江古城概况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古城建于宋朝,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三、丽江古城的特点1. 古色古香:古城建筑风格以木质结构为主,白墙红瓦,街巷狭窄弯曲,具有浓厚的古城特色。
2. 民族文化:丽江是纳西族的聚居地,古城中保存有丰富的纳西族文化,游客可以欣赏到传统的纳西族歌舞表演等。
3. 旅游资源丰富:古城周边有玉龙雪山、黑龙潭等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四、问题存在及原因分析1. 游客数量过多:古城每天涌入大量的游客,导致游客密集度过高,给古城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2. 传统文化流失:古城中的商铺多以卖纪念品等商业化产品为主,丧失了传统文化的独特性,景区商业化过度。
3. 环境保护不到位:古城内的电动车辆多而噪音大,且道路狭窄,影响了游客的体验。
4. 缺乏管理:古城管理方面存在缺失,导致一些商铺不合规,环境窗口设施不够完善等问题。
五、改进建议1. 控制游客数量:提高门票价格,限制游客流量,增加游客游览时间等方式,减少游客数量,提高古城管理的可持续性。
2. 加强文化保护:鼓励古城商铺经营传统文化产品,增加举办传统文化活动的频率,增强游客对纳西族文化的了解。
3. 改善交通状况:减少电动车数量,规范车辆行驶规则,扩大道路宽度等方式,改善游客的交通体验。
4. 完善管理机制:加大对商铺、景区窗口设施的监督力度,提升管理水平,增加环保设备的投入。
六、结论丽江古城是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通过加强管理、保护传统文化和优化交通状况等方面的改进,可以提升古城的管理水平和游客体验,保护古城的独特魅力。
云南旅游考察报告doc

云南旅游考察报告篇一:云南旅游考察报告云南旅游考察报告XX年4月12日,我有幸参加了区内组织赴云南8日旅游考察,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一、考察基本情况此次旅游考察先后赴云南省省会昆明市、丽江市、石林、九乡、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等6个州市。
实地考察了昆明民俗村、九乡溶洞、石林风景区、丽江古城、玉龙雪山、苍山洱海、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等20余个景区景点,期间观看了《吉兴宴舞》、《印象丽江》、《澜沧江之夜》等精彩文化旅游精品节目。
从中领略到云南这一片古老、壮丽的红土高原的崇山峻岭间江河纵横和物种的丰富。
充分体会了少数民族所特有民族民俗文化和人文资源,直观地感受到云南作为祖国的边疆省份在立足省情,发挥优势,加快发展中呈现出的勃勃生机,感触颇深,启发良多。
二、云南发展旅游产业的主要做法和经验近年来,云南各地高度重视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大力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云南旅游加快发展的过程就是旅游与文化的有机融合,互为平台、相互促进的过程。
(一)不断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全方位提升旅游品味。
在云南考察期间,无论是进入景区景点,还是走到城市乡村,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
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节庆旅游活动始终是云南旅游的主轴。
云南各地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整理和开发利用民族歌舞、历史遗迹、民俗民风、名人地理、饮食文化、宗教文化、民间工艺品等各种形态的文化来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从“卖景点”向“卖文化”转变,较好地适应了旅游需求从单纯注重观光旅游向注重民俗文化体验的转变。
洱海之源上的《三道茶》歌舞表演,傣族园的泼水联欢,澜沧江之夜的歌舞表演等游客参与性强的项目,都成为新的亮点,增强了景区景点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统筹规划,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紧密结合、和谐发展。
在云南期间,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在发展旅游产业时,又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巨大促进作用,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以文化驱动旅游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各地都十分重视运用旅游产业搭建起来的巨大市场平台,高起点地开拓特色文化消费市场。
赴云南进行古城文化与生态保护考察调研报告

赴云南进行古城文化与生态保护考察调研报告今年,我市一行14人在副主任**的带领下赴云南就古城文化与生态保护进行了考察调研。
期间,考察团主要考察了云南的玉龙雪山、丽江古城、大理古城、香格里拉、西双版纳等名胜古迹。
大家边看边议,认真思考,感受颇深,达到了解放思想、学习先进、借鉴经验的目的。
一、主要感受(一)正确处理古城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云南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和关心古城文化保护问题,对此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丽江古城拥有三项世界遗产: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东巴典籍文献世界记忆遗产。
丽江古城有纳西文化、东巴文化,大理古城有白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为古城的肉身赋予了灵魂。
云南在古城文化保护与开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概括为:始终做到“四个坚持”,不断完善“四大体系”。
1、坚持法制为基,建立规范管理的法制体系从1994年开始,云南省人大常委会不断完善古城保护管理的法制体系,对丽江、大理等市相继颁布了相应的古城保护管理法律法规,如《云南省丽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条例》,《大研古城区消防安全管理办法》,《云南省丽江古城保护条例》等。
古城保护管理的法制体系框架的逐步形成与完善,为古城实现依法和科学管理、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与此同时,丽江市、大理始终进行与时俱进的管理体制的探索。
设立相应的古城管理机构,如丽江的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把原来的议事协调机构职能调整充实为市政府的工作部门。
通过5年多来不断的探索和总结,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形成了“多级联动、合理分工、协调配合、荣辱与共”的管理模式。
2、坚持以人为本,建立良好的环境保护体系城市类型的遗产保护管理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
丽江古城是以完整古城,以常民生态空间形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它不同于历史遗迹、博物馆、封闭式城堡等文化遗产。
至今丽江古城内仍然有6000多户、25000多居民生活其间,是一个随着历史的发展轨迹受到现代文明和强势文化的冲击而会发生建筑风格、建筑形态、生产方式、生活观念等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变化的,非常脆弱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难度也异常艰巨。
关于丽江的调查报告

关于丽江的调查报告篇一:关于丽江游客旅游动机的调查问卷报告丽江游客旅游动机调查报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个人可支配的休闲时间的延长,如何利用闲暇时间已成为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为了鼓励这一类人能支配好自己的闲暇时间而进行旅游活动,并了解他们进行旅游活动的旅游动机,我们以组的形式对丽江旅游的游客进行了问卷调查。
问卷涉及游客选择到丽江旅游的原因、目的、宣传方式、乘坐的交通工具、喜欢的景点及吸引其眼球的地方和民住方式等方面。
目的在于调查并了解旅游者的旅游动机。
这样,为从事服务行业的我们,要最大限度的做出客人满意的服务,才能得到游客的信赖与芳心,也才能立足服务业。
丽江作为一个旅游城市,要大力发展旅游业,也必须对游客的旅游动机作深刻的调查与研究。
旅游动机源于人的基本需要,基本需要的多样性决定了旅游动机的多样性,不同研究区域,不同研究目标群体有着不同的研究旅游动机。
旅游动机是推动人们进行旅游活动,并使人们处于积极状态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动力,是个体推动和维持其旅游行为的一种能动的效率现象。
人的旅游行为很少出于单一的旅游动机,总是受多种需要和欲望的驱使,因此,我们要正确的分析人的旅游动机,才能对人的旅游行为做出正确的评价。
在完成问卷调查过程中,了解到来丽江的游客中,28%经过他人介绍而选择到丽江旅游,有26%是以影视宣传,如(《一米阳光》《印象.丽江》)而选择到丽江旅游,也有26%是通过旅游书刊而选择到丽江旅游的。
他们到丽江所乘坐的交通工具多数以飞机和火车为主,而居住的地方,一般选择酒店和民族客栈为主。
旅游的群体大部分为中上层人群,因此,对旅游就持有求新、求异、求奇的态度,无论是在食、住、行,还是游、购、娱上都有很高的要求。
他们目睹了丽江古城,束河古镇的风采,体验这里的阳光,发呆,喝茶的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当然也体验到了丽江这里的独特民族风情,如纳西的勤劳,摩梭人的美丽大方,还有古典的建筑风格“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丽江经济调研报告

丽江经济调研报告
丽江市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北部,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
经过多年的发展,丽江的经济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本调研报告旨在评估丽江市的经济状况,并提供一些建议以促进其经济发展。
首先,丽江市的旅游业是其经济的主要支柱。
丽江以其古城区、束河古镇和玉龙雪山等景点而闻名于世。
每年都有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这为丽江市创造了可观的旅游收入。
然而,丽江市的旅游业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丽江的旅游资源过度开发,导致一些景点的环境破坏和文化失真。
因此,丽江市应该加强生态保护,注重可持续发展,以确保旅游业的长期发展。
除旅游业外,丽江市还有一些其他的经济支柱。
农业是丽江市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农业生产规模相对较小。
因此,丽江市应该发挥自身的地理优势,加强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以提高农民的收入。
此外,丽江市还具有一定的文化产业发展潜力。
丽江以其独特的纳西族文化和丰富的民俗活动而闻名。
丽江市可以通过挖掘和开发这些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丽江市还应该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例如,丽江市的交通系统相对落后,给居民和游客带来了不便。
因此,丽江市可以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善公共交通系统,
提高城市的便利度。
总之,丽江市的经济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然而,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通过加强生态保护,发展农业和文化产业,以及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丽江市可以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关于丽江客栈及酒店供暖空调情况的考察报告

丽江温泉小镇客栈及酒店供暖空调情况的考察报告丽江属于气候温和地区,对供暖及空调的需求与其他地区不同,此次考察,对当地气候特点、客栈及酒店的供暖空调设施进行了了解。
一、丽江气候特点及供暖空调需求1、丽江气候温和,历年最热月的月平均气温为18~26℃,最冷月的月平均气温为4~12℃。
丽江年日照时数有2500小时,光能充足,年太阳辐射量每平方厘米有147 千卡左右,为云南省的最高值区。
2、7~10月份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的85%以上,7、8两月特别集中。
雨天时,需供暖;晴天时,定位较高的酒店类项目白天需供冷气。
3、11~6月中旬多数为晴天。
11~3月份需供暖,4、5、6月份,基本上没有供暖供冷需求。
二、考察项目介绍此次考察的项目主要分为客栈类和酒店类。
客栈及商铺类项目有:束河古镇、大研古镇,其中各个客栈有8~20个房间不等。
酒店类项目有:滇西明珠、悦榕庄、铂尔曼酒店、梦蝶莊、和府皇冠假日酒店。
1、束河古镇:大部分客栈客房,如新回峰、佖屋客栈等,在房间配小型电暖器供暖,不设空调。
少数客栈客房,如玉龙钱塘会所等,采用冷暖型分体式空调机。
商铺基本上没有供暖供冷设施。
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比较普遍2、大研古镇:普通客栈采用分体式空调机的比较多,其分体空调室外机的布置值得参考。
少数客栈,如云水茗心客栈等,采用电地暖和吊扇灯。
商铺基本上没有供暖供冷设施。
3、滇西明珠(酒店)该酒店由主楼(约6万m2)和支楼(约10万m2)构成,一共923个房间,其中主楼288个房间,于2003年12月投入使用。
主楼采用溴化锂中央空调机供冷和热水锅炉供暖,每年消耗柴油45万升。
支楼每栋10个房间,每个房间约38m2,餐厅102.6m2,。
每栋制冷采用两台际高牌蒸发式空调机组(小型整体式水冷机组,只能供冷,每台制冷量25KW),供暖和生活热水采用太阳能热水器和电热水器。
设有换热机房布置空调、供暖及热水设备。
从设备铭牌看到,生产日期均为2003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x x 学校]丽江古城考察报告——艺术设计系专业:[ 景观设计]班级:[ 景观一班]学生姓名:[xxxx]学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2022年4月28日目录一、设计背景 (1)二、设计概念 (1)三、设计元素 (3)1、水 (3)2、街 (3)3、桥 (4)4、民居 (5)四、周边环境 (6)1、黑龙潭 (6)2、五凤楼 (6)3、束河古镇 (7)五、周边交通道路系统 (7)六、内部交通道路系统 (8)七、绿化系统分析 (8)八、总体设计分析 (8)九、分项分析 (10)1、木府 (10)2、古城大水车 (10)3、四方街 (11)4、福国寺 (12)5、玉龙雪山 (13)一、设计背景丽江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市,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
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古朴自然,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
从城市总体布局到工程、建筑融纳西、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王城,丽江古城未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中原建城影响。
城中无规矩的道路网,无森严的城墙,古城布局中的三山为屏、一川相连;水系利用中的三河穿城、家家流水;街道布局中“经络”设置和“曲、幽、窄、达”的风格;建筑物的依山就水、错落有致。
丽江古城是古城风貌整体保存完好的典范。
依托三山而建的古城,与大自然产生了有机的统一,古城瓦屋,鳞次栉比,四周苍翠的青山,把紧连成片的古城紧紧环抱。
城中民居朴实生动的造型、精美雅致的装饰是纳西族文化与技术的结晶。
古城现有居民6200多户,25000余人。
其中,纳西族占总人口绝大多数,有30%的居民仍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二、设计概念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古朴自然,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
从城市总体布局到工程、建筑融纳西、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王城,丽江古城未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中原建城影响。
城中无规矩的道路网,无森严的城墙,古城布局中的三山为屏、一川相连;水系利用中的三河穿城、家家流水;街道布局中“经络”设置和“曲、幽、窄、达”的风格;建筑物的依山就水、错落有致。
丽江古城是古城风貌整体保存完好的典范。
依托三山而建的古城,与大自然产生了有机的统一,古城瓦屋,鳞次栉比,四周苍翠的青山,把紧连成片的古城紧紧环抱。
城中民居朴实生动的造型、精美雅致的装饰是纳西族文化与技术的结晶。
古城现有居民6200多户,25000余人。
其中,纳西族占总人口绝大多数,有30%的居民仍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古城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光滑洁净的青石板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结构的房屋、无处不在的小桥流水。
大研古城是一座具有浓烈人文气息的小城,明亮的阳光下,总会有步履缓慢的上了年纪的纳西老人悠闲地踱步。
三、设计元素1、水以水为核心的丽江古城因水的活用而呈现特有的水巷空间布局。
水元素的大量引入,使丽江古城无法按照“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中原建城制度的建成,而采取一种较为自由的城市空间格局。
城中无方整的道路网,也没有严谨的城市轴线。
2、街古城中的古街是古城建筑的特色之一,街道依山势而建,顺水流而设,以红色角砾岩(五花石)铺就,雨季不泥泞、旱季不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质感细腻,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得益彰。
四方街是丽江古街的代表,位于古城的核心位置,不仅是大研古城的中心,也是滇西北地区的集贸和商业中心。
四方街是一个大约4000平方米的梯形小广场,五花石铺地,街道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
其西侧的制高点是科贡坊,为风格独特的三层门楼。
西有西河,东为中河。
西河上设有活动闸门,可利用西河与中河的高差冲洗街面。
从四方街四角延伸出四大主街:光义街、七一街、五一街,新华街,又从四大主街岔出众多街巷,如蛛网交错,四通八达,从而形成以四方街为中心、沿街逐层外延的缜密而又开放的格局。
3、桥众多古桥交织错落,构成了复杂的交通网络。
在丽江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飞架有354座桥梁。
大石桥为古城众桥之首,位于四方街东向100米,由明代木氏土司所建,因从桥下中河水可看到玉龙雪山倒影,又名映雪桥。
该桥系双孔石拱桥,拱圈用板岩石支砌,桥长10余米,桥宽近4米,桥面用传统的五花石铺砌,坡度平缓,便于两岸往来。
4、民居丽江古城的民居既融和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在建筑布局形式、建筑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纳西族早期的民居建筑,是木楞式土掌房,尚不是现在的四合院式建筑。
现在所见的丽江四合院民居主要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及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都是明清以来逐渐成型的。
纳西族民居深受汉族、白族民居影响,但也颇具特色。
(1)纳西民居屋顶多为悬山形式,且山墙头屋顶悬出较多,阴影深沉,显得比较饱满、舒展,而白族民居则多采取硬山形式。
(2)纳西族民居善于处理屋面,主次分明,高低错落,变化有致,特别是山墙面形象生动,博风板、悬鱼、麻雀台(腰檐)和山墙尖端暴露的木构架,造型比较丰富,由此可以看出深受传统木楞墙做法的影响。
(3)善于利用室外空间和半室外空间。
一般厦子(廊檐)较深,可以放下一席桌凳,正房及两厢可放下九桌,加上院子六桌,共可放下十五桌酒席。
院子中花木茂盛,生机盎然。
(4)建筑善于结合地形,高低错落,空间布置统一中富有变化。
(5)建筑与水系结合紧密,或门前即渠,清新幽雅,或房后水巷,别具景色,或跨河筑楼平添情趣,或引水入院,独具匠心。
水系兼有生活和防火功能,是日常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中均不可缺少的部分。
(6)注重防震要求。
丽江为地震区,建筑有设防的要求。
传统民居均为木构架的土木(或砖木)结构,能做到房倒屋不塌的要求。
一些比较考究的民居,砖(土坯)墙内还有木板的顺墙板,除了起防盗的作用处,主要也是为了防震。
总之,丽江传统民居的组合、造型及尺度充分吸收了我国四合院体系的优点,环境虚实结合,内外一体,色彩淡雅;青砖、灰石、白粉墙、土坯砖、木结构,均为当地材料,质感朴实,加上花草树木以及盆景的配合,更加增添生活情趣。
四、周边环境1、黑龙潭丽江城北从玉龙雪山下来的清泉涌流,积水为潭,一片澄碧,湖面30亩,名为黑龙潭。
黑龙潭是古城身边的一湖净水。
它以屏立于城北的起伏连绵的远山为借景,特别是那座海拔5596米的玉龙雪山的借景及其在湖上的倒影,最给这座园林生辉,引人如入诗画。
这座园林虽然是凭借远山近水、苍郁林木而成的自然园林,但也能够因景制宜,疏落而恰当地穿插一些文物建筑——如锁翠桥、龙神祠、戏楼、石拱桥、得月楼及迁建保护的五凤楼(即法云阁)等。
它们好象几颗形态、光泽不同的宝石,镶嵌在黑龙潭园林的整个景色之中。
2、五凤楼五凤楼(原名法云间),位于黑龙潭公园北端,始建于公元1601年,楼高20米,为层甍三重担结构,基呈亚字形,楼台三叠,屋担八角,三层共24个飞檐,就象五只彩凤展翅来仪,故名五凤楼。
全楼共有32棵柱子落地,其中四棵中柱各高12米,柱上部分用斗架手法建成,楼尖贴金实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稀世珍宝和典型范例。
3、束河民居束河民居建筑群在丽江古城西北4公里处,是丽江古城周边的一个小集市。
束河依山傍水,民居房舍错落有致。
街头有一潭泉水,称为“九鼎龙潭”,又称“龙泉”。
青龙河从束河村中央穿过,建于明代的青龙桥横跨其上。
青龙桥高4米、宽4.5米、长23米,是丽江境内最大的石拱桥。
桥束侧建有长32米、宽27米的四方广场,形制与丽江古城四方街相似,同样可以引水洗街.五、周边交通系统北有香格里拉大道通往玉龙雪山、东巴文化博物馆、黑龙潭公园等地,南有康仲路,西有长水路,东有祥和路等。
交通路网很发达,有序的路网串通着古镇的交通。
六、内部交通系统丽江古城的道路依水路而修,所以形态非常自然。
几乎每条街道皆有宽窄不一的水路相伴,形成独特的水乡景观。
水元素的大量引入,使丽江古城无法按照“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中原建城制度的建成,而采取一种较为自由的城市空间格局。
城中无方整的道路网,也没有严谨的城市轴线。
七、绿化系统分析丽江古城的绿化是自然美与人工美,艺术与适用经济的有机统一体,是古城风貌整体保存完好的典范。
依托三山而建的古城,与大自然产生了有机而完整的统一,古城瓦屋,鳞次栉比,四周苍翠的青山,把紧连成片的古城紧紧环抱。
在路、水、建筑和水之间,树木、灌木和花草点缀其中,共生共息。
环境虚实结合,内外一体,色彩淡雅;青砖、灰石、白粉墙、土坯砖、木结构,均为当地材料,质感朴实,加上花草树木以及盆景的配合,更加增添生活情趣。
八、总体设计分析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古朴自然,城市布局错落有致,既具有山城风貌,又富于水乡韵味。
古城包容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纳西民族的兴旺与发展,是研究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史料。
丽江古城是一座具有较高综合价值和整体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它集中体现了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风情,体现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本质特征。
流动的城市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水系、风格统一的建筑群体、尺度适宜的居住建筑、亲切宜人的空间环境以及独具风格的民族艺术内容等,使其有别于中国其他历史文化名城。
古城建设祟自然、求实效、尚率直、善兼容的可贵特质更体现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城镇建筑中所特有的人类创造精神和进步意义。
丽江古城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少数民族传统聚居地,它的存在为人类城市建设史的研究、人类民族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瑰宝。
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古朴自然,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它作为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城市,从城市总体布局到工程、建筑融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井自具纳西族独特风采。
1986年,中国政府将其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确定了丽江古城在中国名城中的地位丽江古城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成就,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王城,丽江古城未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中原建城复制影响。
城中无规矩的道路网,无森严的城墙,古城布局中的三山为屏、一川相连;水系利用中的三河穿城、家家流水;街道布局中“经络”设置和“曲、幽、窄、达”的风格;建筑物的依山就水、错落有致的设计艺术在中国现存古城中是极为罕见的,是纳西族先民根据民族传统和环境再创造的结果。
丽江古城民居是中国民居中具有鲜明特色和风格的类型之一。
城镇、建筑本身是社会生活的物化形态,民居建筑较之官府衙署、寺庙殿堂等建筑更能反映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丽江古城民居在布局、结构和造型方面按自身的具体条件和传统生活习惯,有机结合了中原古建筑以及白族、藏族民居的优秀传统,井在房屋抗震、遮阳、防雨、通风、装饰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鲜明之处就在于无一统的构成机体,明显显示出依山傍水、穷中出智、拙中藏巧、自然质朴的创造性,在相当长的时间和特定的区域里对纳西民族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