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大理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云南(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考察报告

云南(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考察报告

云南(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考察报告一、气候与地理特征云南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气候多样,地理特征丰富。

昆明具有春城的美誉,四季如春;大理四季分明,冬季温暖湿润;丽江和香格里拉则因海拔较高,夏季凉爽,冬季较为寒冷。

总体而言,云南的地理特征为高山峡谷、河流湖泊众多,生态系统多样,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二、民族文化多样性云南是中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世居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包括彝族、白族、傣族、哈尼族、壮族等。

这些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传统,如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傣族的泼水节等。

这些文化传统不仅丰富了云南的文化内涵,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旅游资源评价云南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包括世界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如丽江古城、大理古城、香格里拉等。

此外,云南的自然景观如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石林等也备受游客喜爱。

这些资源为云南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经济产业发展云南的经济产业主要包括农业、旅游业和矿产资源开发等。

近年来,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云南的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旅游业已成为云南的重要支柱产业。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云南的部分地区经济发展仍较为落后。

五、生态环境保护云南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至关重要。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确保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在实践中,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六、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云南发展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云南的投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等交通网络不断完善,为云南与外界的经济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同时,通讯、能源和水利等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七、社会民生状况在社会民生方面,云南的教育、医疗和社保等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通过实施一系列扶贫政策和社会福利制度,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民生福祉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丽江古城调研报告

丽江古城调研报告

丽江古城调研报告丽江古城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我们小组前往丽江古城进行调研,旨在了解古城的历史文化、旅游发展与保护情况,并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古城的旅游资源。

二、调研内容和方法1. 历史文化调研:我们在调研中注意到丽江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受到了纳西族文化的影响。

我们深入了解了古城的建筑风格、传统节日和纳西族的风俗习惯。

2. 旅游发展与保护情况调研:我们调查了丽江古城的旅游发展现状,包括游客数量和旅游业收入等指标。

同时,我们也了解到古城在旅游开发过程中面临的保护问题以及采取的相应措施。

3. 发展古城旅游资源调研:我们对如何更好地发挥古城的旅游资源进行了调研,包括推出新的旅游项目、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古城的文化氛围等方面。

我们选择了调查问卷、访谈等方法进行调研,采集数据并获取相关信息。

三、调研结果和分析1. 历史文化:丽江古城的历史文化丰富多样,古建筑风格独特,传统节日和纳西族的风俗习惯深受游客喜爱。

2. 旅游发展与保护:丽江古城作为中国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年吸引大量游客。

然而,过度旅游开发也带来了环境破坏和文化冲击等问题。

保护古城已成为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要任务,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限制游客数量、加强管理等。

3. 发展古城旅游资源:我们建议古城开发更多的特色旅游项目,如传统手工艺品展示、民俗表演等,以吸引更多游客和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同时,加强人才培养和服务质量提升也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四、建议1. 加强保护措施:加强对古城的保护,加强管理,限制游客数量,避免过度开发带来的文化冲击和环境破坏。

2. 提升服务质量: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提升服务质量,提供更好的游客体验。

3. 创新旅游项目:开发更多特色的旅游项目,如传统手工艺品展示、纳西族文化体验等,吸引更多游客。

4. 加强宣传推广:通过网络、媒体等渠道加强对丽江古城的宣传推广,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结论丽江古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具备发展旅游的巨大潜力,但也面临着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压力。

大理丽江地质认知实习报告

大理丽江地质认知实习报告

标题:大理丽江地质认知实习报告摘要:本报告是关于我在大理和丽江进行的地质认知实习的总结。

在这两周的实习中,我通过实地考察、观察和分析,对地质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学会了如何识别不同的岩石、断层和火山地貌,并了解了它们的形成原因和地质特征。

同时,我也对当地的地貌、构造和矿产资源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这次实习让我对地质学有了更深的热爱和兴趣。

一、前言大理和丽江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拥有丰富的地质资源和独特的地质地貌。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质学知识和实地考察,我选择了在大理和丽江进行地质认知实习。

在这两周的实习中,我通过实地考察、观察和分析,对地质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二、实习内容1.认识不同岩石和矿物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识别不同的岩石和矿物。

大理的点苍山是花岗岩山脉,我通过观察其质地、颜色和纹理,掌握了花岗岩的特点。

而丽江的玉龙雪山则是玄武岩山脉,我通过对比花岗岩和玄武岩的差异,了解了它们的区别。

2.观察断层和地质构造在大理和丽江的实习中,我还学会了如何识别断层和地质构造。

通过观察地层的错位和变形,我了解了断层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同时,我还了解了褶皱带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对地质构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3.认识火山地貌和地质公园大理的洱海和丽江的玉龙雪山地区都有火山地貌,我通过实地考察,了解了火山喷发的历史和类型。

在腾冲火山地热国家地质公园,我了解了火山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对火山地质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三、实习收获通过这次实习,我对地质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学会了如何识别不同的岩石和矿物,了解了断层和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和特点,还认识了火山地貌和地质公园。

这次实习让我对地质学有了更深的热爱和兴趣。

四、结论大理和丽江的地质认知实习让我受益匪浅。

我通过实地考察和观察,掌握了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我相信这次实习对我的未来学习和职业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云南大理考察报告 (4500字)

云南大理考察报告 (4500字)

云南大理考察报告考察地点:云南大理考察时间:2014年8月18日——2014年8月21日考察成员:本次考察的目的:考察了解云南大理地区的民俗、民风,寻找云南地区特色民族文化元素,丰富考察人员的设计眼光,设计灵感,提取地方特色元素,进而研究地方特色与我公司相关产品设计的融合的可行性,以及考察金银市场具体情况。

大理,作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大理市是以白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别样的白族民居,令人叹为观止,当然还有最淳朴的白族民风,简洁的服装,不失民族特色,却同样具有地域特色。

大理苍山,早在金庸的武侠小说里为世人所熟知,段氏的大理古城,更给大理这个现代化的旅游城市带来了浓厚的历史色彩,大理是个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城市,苍山如屏,洱海如镜,风花雪月(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的由来,五朵金花的故事,蝴蝶泉的传说……大理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地名,而成为一种象征,历史中的大理,早在汉代就是古西南丝路的交通要塞,现实中的大理,是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富有特色的白族建筑,美丽的扎染,还有独特的生活习俗,周边丰富的景点,这其中的种种,混合成一杯大理特产的青梅酒,香醇而清新。

本次主要考察的目的地:大理古城、崇圣寺三塔、张家花园、洱海、大理喜洲民居(严家大院)、双廊等地考察第一站(大理古城)大理古城东临碧波荡漾的洱海,西倚常年青翠的苍山,形成了“一水绕苍山,苍山抱古城”的城市格局。

已有1200年的建造历史。

现存的大理古城是以明朝初年在阳苴咩城的基础上恢复的,城呈方形,开四门,上建城楼,下有卫城,更有南北三条溪水作为天然屏障,城墙外层是砖砌的;城内由南到北横贯着五条大街,自西向东纵穿了八条街巷,整个城市呈棋盘式布局。

古城店铺满目,售卖各式各样的民族服装、特色食品、羊皮画、玉器、饰品挂件等多彩多样的物品,其中饰品售卖比较多的是银摆件、银饰品(手镯、耳饰、项链、银锁等)、玉饰品、佛珠手链等。

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该地区售卖银饰品较普遍,品质相对略低,玉饰品较普遍,而金饰品相对较少。

关于丽江的调查报告

关于丽江的调查报告

关于丽江的调查报告篇一:关于丽江游客旅游动机的调查问卷报告丽江游客旅游动机调查报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个人可支配的休闲时间的延长,如何利用闲暇时间已成为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为了鼓励这一类人能支配好自己的闲暇时间而进行旅游活动,并了解他们进行旅游活动的旅游动机,我们以组的形式对丽江旅游的游客进行了问卷调查。

问卷涉及游客选择到丽江旅游的原因、目的、宣传方式、乘坐的交通工具、喜欢的景点及吸引其眼球的地方和民住方式等方面。

目的在于调查并了解旅游者的旅游动机。

这样,为从事服务行业的我们,要最大限度的做出客人满意的服务,才能得到游客的信赖与芳心,也才能立足服务业。

丽江作为一个旅游城市,要大力发展旅游业,也必须对游客的旅游动机作深刻的调查与研究。

旅游动机源于人的基本需要,基本需要的多样性决定了旅游动机的多样性,不同研究区域,不同研究目标群体有着不同的研究旅游动机。

旅游动机是推动人们进行旅游活动,并使人们处于积极状态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动力,是个体推动和维持其旅游行为的一种能动的效率现象。

人的旅游行为很少出于单一的旅游动机,总是受多种需要和欲望的驱使,因此,我们要正确的分析人的旅游动机,才能对人的旅游行为做出正确的评价。

在完成问卷调查过程中,了解到来丽江的游客中,28%经过他人介绍而选择到丽江旅游,有26%是以影视宣传,如(《一米阳光》《印象.丽江》)而选择到丽江旅游,也有26%是通过旅游书刊而选择到丽江旅游的。

他们到丽江所乘坐的交通工具多数以飞机和火车为主,而居住的地方,一般选择酒店和民族客栈为主。

旅游的群体大部分为中上层人群,因此,对旅游就持有求新、求异、求奇的态度,无论是在食、住、行,还是游、购、娱上都有很高的要求。

他们目睹了丽江古城,束河古镇的风采,体验这里的阳光,发呆,喝茶的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当然也体验到了丽江这里的独特民族风情,如纳西的勤劳,摩梭人的美丽大方,还有古典的建筑风格“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丽江经济调研报告

丽江经济调研报告

丽江经济调研报告
丽江市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北部,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

经过多年的发展,丽江的经济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本调研报告旨在评估丽江市的经济状况,并提供一些建议以促进其经济发展。

首先,丽江市的旅游业是其经济的主要支柱。

丽江以其古城区、束河古镇和玉龙雪山等景点而闻名于世。

每年都有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这为丽江市创造了可观的旅游收入。

然而,丽江市的旅游业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丽江的旅游资源过度开发,导致一些景点的环境破坏和文化失真。

因此,丽江市应该加强生态保护,注重可持续发展,以确保旅游业的长期发展。

除旅游业外,丽江市还有一些其他的经济支柱。

农业是丽江市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农业生产规模相对较小。

因此,丽江市应该发挥自身的地理优势,加强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以提高农民的收入。

此外,丽江市还具有一定的文化产业发展潜力。

丽江以其独特的纳西族文化和丰富的民俗活动而闻名。

丽江市可以通过挖掘和开发这些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丽江市还应该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例如,丽江市的交通系统相对落后,给居民和游客带来了不便。

因此,丽江市可以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善公共交通系统,
提高城市的便利度。

总之,丽江市的经济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然而,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通过加强生态保护,发展农业和文化产业,以及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丽江市可以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大理调查报告

大理调查报告

大理调查报告大理调查报告一、背景介绍大理,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这里山水秀丽,民风淳朴,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然而,近年来,一些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理的现状和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

二、环境问题大理的自然环境一直以来都是其独特魅力的来源,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大理的水质受到了严重污染,尤其是洱海。

大量的废水和垃圾排放导致了水质恶化,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同时,大理的空气质量也值得关注,尤其是在旅游旺季,车辆排放和燃放烟花爆竹造成了空气污染。

三、旅游业发展大理的旅游业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我们发现,大理的旅游资源开发不够合理,过度开发导致了景区拥挤和环境破坏。

此外,旅游服务质量也有待提高,一些商家存在价格欺诈和服务不规范的问题,给游客带来了不良体验。

四、民俗文化保护大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然而,我们发现,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一些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一些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技艺没有得到传承,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保护和传承大理的民俗文化,成为了当地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教育问题教育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基石,大理也不例外。

我们调查发现,大理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明显差距。

一些农村地区的学校条件简陋,师资力量不足,给农村孩子的教育带来了困难。

六、社会治安大理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治安良好的地方,但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治安问题也开始出现。

我们调查发现,一些游客在景区内存在不文明行为,如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

此外,一些商家也存在欺诈行为,给游客的财产安全带来了威胁。

七、建议和展望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1. 加强环境保护,加大排污和垃圾处理力度,提高水质和空气质量。

2. 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控制游客数量,保护景区环境。

云南大理考察报告.doc

云南大理考察报告.doc

云南大理考察报告.doc云南大理考察报告一、考察目的和背景本次考察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云南大理地区的自然景观、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探索该地的发展潜力和前景。

大理地处云南西北部,地域辽阔,自然环境优美,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遗迹是其独特的旅游资源。

二、考察内容1. 自然景观考察:我们先后前往了洱海、苍山和大理古城等地,深入了解了该地区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

洱海是云南最大的高原湖泊,湖水清澈碧蓝,周围山峦起伏,景色优美。

苍山位于大理城的西面,海拔高,山势险峻,是一个理想的徒步旅行目的地。

2. 文化考察:我们还参观了大理市和周边的一些少数民族村落,了解了这里多民族、多文化的特点。

大理古城是云南省重点保护的历史文化古迹,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传统建筑,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

3. 旅游资源调研:我们考察了当地的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了解了旅游业在该地的发展状况。

大理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在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提升。

三、考察结果和发现1. 自然景观丰富:大理地区的自然景观非常丰富,洱海、苍山等地都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可以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2. 文化特色显著:大理地区的民族文化和历史遗迹是其独特的旅游资源,可以通过加强保护和宣传来吸引更多的游客。

3. 旅游发展潜力巨大:大理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但需要进一步完善旅游设施和提升服务水平。

四、建议和措施1. 加强自然景观保护:大力开展洱海和苍山的环境保护工作,加强湖泊水质监测和治理,同时加强对苍山的生态保护,禁止砍伐和滥捕滥猎。

2. 加强文化旅游宣传:通过举办文化活动、推出特色产品等方式,加强对大理地区民族文化和历史遗迹的宣传,吸引更多的游客。

3. 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加大对旅游设施的投入,提升设施的档次和质量。

五、总结通过本次考察,我们对云南大理地区的自然景观、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有了深入了解,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神奇、富饶、美丽的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东西横跨864.9公里,南北纵长990公里。

土地面积39.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500万人。

东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东北面以金沙江为界,与四川省隔江相望;西北紧靠西藏自治区;西面与缅甸接壤;南部和老挝、越南毗邻。

国境线长达4061公里,是全国陆地边界线最长的省份之一。

云南自古便有“万绿之宗,彩云之南”的美誉,在那淳朴而宁静的地方,有着深远的历史和古老的少数名族文化。

它用真诚引领着游人的向往,用心勾勒出一张张善良的面孔。

为了充实专业的理论与实践,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及民族民间艺术的了解,为我们的设计注入民族的血液与真实情感,在学校及系领导的组织下,我们对云南进行了一番深入的调研。

本次调研主要了解的是: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宗教信仰及生活方式,少数民族的文化底蕴与文化内涵,古城的建筑风格及合理的布置,艺术设计风格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等。

目录1.城市历史文化建筑景观调研——丽江 (4)1.1丽江简介 (4)1.2丽江古城格局构成方式 (4)1.3丽江的建筑特点 (4)1.4丽江的街道特点 (5)1.5街巷与市场 (6)2.城市历史文化调研——大理(以大理双廊镇为例) (6)2.1双廊镇概况 (6)2.2双廊镇空间形态与结构 (7)2.2.1城镇空间的构成 (7)2.2.1.1道路空间 (7)2.2.1.2水系空间 (7)2.2.2建筑形式 (7)2.2.2.1民居建筑 (7)2.2.2.2商业建筑 (8)2.2.2.3保护类建筑 (8)2.2.3建筑和街道高宽比 (8)2.2.4城镇轴线 (8)3.苍山洱海风景名胜区环境调研 (9)3.1苍山洱海简介 (9)3.2洱海的布局形态及构成特点 (9)4.传统寺庙园林环境调研——大理崇圣寺 (10)4.1崇圣寺简介及整体布局形态 (10)4.2崇圣寺的设计思想和景观内容 (10)4.2.1设计思想 (10)4.2.2景观结构 (11)4.3崇圣寺绿地规划设计见解 (11)4.3.1利用借景扩大园界,增加园境,与自然融合 (11)4.3.2源于自然、高于自然 (11)4.3.3推陈出新 (12)4.3.3.1利用石、山、树、池进行空间的划分 (12)4.3.3.2利用中轴对称进行园林绿地布局 (12)4.3.3.3利用乡土树种进行植物景观的营造 (12)4.3.3.4利用楹联、扇额、刻石等创造诗情画意 (12)4.4崇圣寺三塔的建筑风格 (12)1.城市历史文化建筑景观调研——丽江1.1丽江简介丽江古城始建宋末元初,宋理宗宝佑元年(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亲征大理,当地土司迎元兵入丽江,忽必烈授其官职并赐地名,丽江由此得名。

元、明两代,丽江为州府衙门所在地。

清初,丽江古城始称大研里,雍正元年,“改土归流”后,官署衙门均设在此,城市随之振兴,初具现在的规模。

民国初年改称“大研镇”。

“研”者,砚也。

因古城四周青山环绕,城区绿水萦回,宽如一块大砚,同时“大研”兼寓“文墨昌盛”之意。

1.2丽江古城格局构成方式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是一座具有较高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

丽江古城的格局不同于中原地区建城所遵循的“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礼制。

古城内没有森严的城墙,路网结构也不规矩;穿城而过的三条自然水系通过毛细血管流入家家户户;“经络化”设置的街道总体特点可以用“曲、幽、窄、达”四字概括。

以丽江古城为典型代表的纳西族聚落这种错落有致的艺术处理,从世界范围看也是极为罕见的。

可以说,这种聚落是纳西族先民结合本民族传统,并且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特点而创造的成果(图一)。

图一丽江古城全景1.3丽江的建筑特点丽江纳西族传统的民居是数量最大的建筑类型,以其有序的城市空间、保存完整的建筑拜体.以及独具风格的边地少数民族风俗等方面而闻名于世。

它以鲜明的特点反映着纳西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民族习俗、生产生活方式、伦理、宗教信仰及哲学价值观念。

研究丽江古城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以及其体现出的“和合”文化的本质特征等内容,不仅为我们研究少数民族史方面提供了宝贵资料.更主要的是它为当代人在建设居住环挽时提供了“祟自然、求实效、尚率直、善兼容“等方面可资借鉴的素材。

纳西族早期的建筑,是木楞式土掌房,尚不是现在的四合院式建筑。

现在所见的丽江四合院民居主要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及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都是明清以来逐渐成型的(图二)。

纳西族民居深受汉族、白族民居影响,但也颇具特色。

(1)纳西民居屋顶多为悬山形式,且山墙头屋顶悬出较多,阴影深沉,显得比较饱满、舒展,而白族民居则多采取硬山形式。

(2)纳西族民居善于处理屋面,主次分明,高低错落,变化有致,特别是山墙面形象生动,博风板、悬鱼、麻雀台(腰檐)和山墙尖端暴露的木构架,造型比较丰富,由此可以看出深受传统木楞墙做法的影响。

(3)善于利用室外空间和半室外空间。

一般厦子(廊檐)较深,可以放下一席桌凳,正房及两厢可放下九桌,加上院子六桌,共可放下十五桌酒席。

院子中花木茂盛,生机盎然。

图二丽江红星酒店(4)建筑善于结合地形,高低错落,空间布置统一中富有变化。

(5)建筑与水系结合紧密,或门前即渠,清新幽雅,或房后水巷,别具景色,或跨河筑楼平添情趣,或引水入院,独具匠心。

水系兼有生活和防火功能,是日常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中均不可缺少的部分。

(6)注重防震要求。

丽江为地震区,建筑有设防的要求。

传统民居均为木构架的土木(或砖木)结构,能做到房倒屋不塌的要求。

一些比较考究的民居,砖(土坯)墙内还有木板的顺墙板,除了起防盗的作用处,主要也是为了防震。

总之,丽江传统民居的组合、造型及尺度充分吸收了我国四合院体系的优点,环境虚实结合,内外一体,色彩淡雅;青砖、灰石、白粉墙、土坯砖、木结构,均为当地材料,质感朴实,加上花草树木以及盆景的配合,更加增添生活情趣。

图三丽江古城街道1.4丽江的街道特点丽江古城街道顺山势蜿蜒,就着小溪的流向。

街道主要铺设红色角砾岩,石材表面有天然花纹,材质温润,其与古朴含蓄的古城环境搭配和谐。

石材铺路的优点还在于晴天不会产生灰尘,下雨时也没有泥泞。

“四方街”是一个大约150平方米的矩形广场。

它是古城最著名的街道,坐落于古城的中心,其自古以来便是大研古城的中心,同时还是滇西北地区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和商业中心。

四方街西面的最高处是“科贡坊”,其形式为牌楼。

有四条主街从四方街四个角延伸出去,它们又分出了更多小巷,这些小巷又相互连通。

四方街就形成了一个以中心广场为主,层层向外扩展,开放又完整的立体空间形态(图三)。

1.5街巷与市场丽江古城区的街巷和水系,相辅相成,呈主街旁河,小巷临渠,河多桥多,自由分布的格局。

其中曲巷斜街并不少见。

这同苏、杭、绍兴等江南水乡城市有很大的不同。

凡是城市必有交换贸易的中心,亦即市场。

丽江古城的四方街就是街道幅辏、商贾云集的中心市场,从古至今一直不衰。

明清时的四方街,曾是西南边地的一处盐、茶、马交易的互市。

图四丽江四方街四方街(图四)是一块占地平均长宽为70×22平方米的梯形广场,四周全是两层楼的店辅,中间则是摊贩列肆的地方。

广场西侧建有一幢名叫科贡楼的高阁,鹤立鸡群给平缓的广场建筑群插入了一个拔高的音符,使广场环境风貌既有变化又协调统一。

整个广场熙熙攘攘,生活气息浓厚。

广场西侧有西河通过,上架石桥两座(豌豆桥和鸭蛋桥)。

集市散后,可以在此堵水,河水直冲四方街广场,冲洗场地,体现出利用自然的高度水平。

清初,当大研镇基本上还是集镇时,附近四条街道就是进行定期集市的地方,后来商业发展较快,特别是“改土归流”以后,商业更加活跃,至光绪、宣统年间,四方街就逐渐修筑完成。

其他街道小巷也都结合地形灵活布置。

街巷宽的3—5米,窄的1—2米,两旁建筑皆为一二层。

街巷路面用五花面铺砌,显得幽静古朴。

2.城市历史文化调研——大理(以大理双廊镇为例)2.1双廊镇概况双廊镇位于高原明珠云南省大理市洱海东岸的海边走廊上,古名拴廊,南有长约7公里的弧形海岸,名莲花曲,北有长约5公里的弧形海湾,称罗莳曲。

二曲形如两条长廊,双廊东连佛教名山鸡足山,西眺苍山十九峰,门迎万顷洱海碧波,境内山峦连绵不断、山光粗犷、水色柔美、水天一色、奇丽和谐,有“双岛双曲”之美景。

双廊镇是洱海边上一个有着典型背山面水良好风水格局的白族少数民族聚落,自然风光优美,生活方式、传统习俗等文化仍然保持着原生态,杨丽萍、三宝、赵青等名人的入驻又为双廊镇带来了新的文化元素,双廊镇面临着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2.2双廊镇空间形态与结构2.2.1城镇空间的构成2.2.1.1道路空间双廊镇周边有国家重点交通干线大丽铁路和大理市重要公路干线环洱海公路穿境而过,其村落主脉络沿湖岸线延伸,与湖岸线平行的主干道以及与主干道垂直的次干道共同构成鱼骨状的道路网遍布整个小城镇(图五)。

双廊镇的道路系统呈鱼骨状分布,道路由南北向的主街联通整个城镇,再由巷道连接到各家各户,并直接通到洱海边,道路系统主次分布合理,能满足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

由于双廊历史上以渔业为主,道路系统受到这种生产方式的影响,东西向的小道能直接通到洱海边,以最短的距离到达生产地,节约了时间和成本。

但由于这些年的迅速发展,狭窄的小道已经不能满足居民的出行需求,比如有些巷道车辆就不能通行,主街道直接连往大理及周边城镇,交通混杂。

图五双廊古镇街道2.2.1.2水系空间双廊镇具有典型的背山面水的风水格局,背靠鸡足山,面朝洱海,整个村落沿洱海岸边分布。

双廊镇的水系主要是由洱海以及村落西北部的人工水渠构成,人工水渠主要用于防洪泄洪,洱海则为天然而成的内陆湖泊,风光旖旎优美。

(图六)2.2.2建筑形式建筑作为城镇空间形态系统的主要构成元素,通过不同的组合形成街坊组团、巷道系统、地标广场等城镇空间子系统,并最终形成城图六双廊古镇水系镇空间形态的主骨架。

2.2.2.1民居建筑双廊镇的民居是由房子和院子组成的庭院空间,总来说是一种四合院的布局方式,这反映了乡村生活与生产紧密相连的特点,也反映了乡村居住方式的松散性与内向性。

双廊镇的房屋布局往往以正房背向主导风向,形成坐西向东的院落布局和靠山面海的村落形态。

在院落里可以看到洱海优美的开阔景观,正房有较好的景观朝向。

院落空间的格局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独坊布局,以一坊(坊:三开间的房屋,通常为两层)即房屋加天井围合而成。

厨房、畜厩建于山墙一侧。

两坊布局,由两坊房屋组成,大多一坊朝东,一坊朝南。

其余部分或建照壁、围墙,或添建其他矮房。

两坊相交处为耳房,作为厨房。

三坊一照壁,为白族民居平面布局的主流形式,由正房一坊、厢房两坊及正房对面的照壁围合而成。

正房与厢房之间用走廊连通,出入较为方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