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测验与水文资料收集
水文测验和资料整编实操手册

水文测验和资料整编实操手册水文测站是防汛抗旱、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水工程规划设计运行、水环境监测保护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水利基础设施。
水文测站运行管理任务艰巨而繁重,全面推进水文测站标准化管理,有利于提高水文测站专业化和规范化管理水平,是依法推进水文现代化的迫切要求。
吐鲁番水文勘测局根据现有水文规范对水文测站的水文测验和资料整编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和台帐记录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统一要求。
目录1.水文测量 (2)2.降水量监测 (7)3.水位监测 (9)4.流量监测 (11)5.水面蒸发监测 (14)6.水文资料整编 (16)7.测站考证 (18)8.水文调查 (20)9.雨量站检查维护 (22)10.仪器备件和更新报废管理 (27)11.信息化建设 (29)12.档案管理 (31)检查调焦 观测记存 仪器安置 准备 迁站测量计算校核评定新建项目设置基准站仪器架设准备设置移动站已知点采集参数求解测量与结果1.水文测量1.1工作流程水文三等水准测量工作流程图 GPS/RTK 测量工作流程图1.2一般规定此项工作的管理内容和要求如下:1、符合《水文测量规范》的要求;2、重点要求:①基本水准点应5-10年校测一次,在逢零逢五年份进行,校核水准点应每年校测一次。
水准点有变动异常现象应及时予以校测。
②水尺零高应每年汛前、汛后各进行一次接测和记录。
若水尺附近出现塌方、沉降等迹象时或大洪水过后,应立即加测水尺零高并作情况记录。
③大断面应每年汛前、汛后各进行一次测量。
如遇超保证水位洪水或测验断面有明显冲淤变化,应及时加测。
④水文测验河段地形施测应在逢五年份进行。
⑤缆道垂度、起点距和水深应在每年汛前校测一次。
⑥测站基本水准面调整应经省级水文机构批准。
1.2.1水文三等水准测量操作基本步骤:①准备:水准仪、三脚架、记载表(簿)及表头填写、一对水准尺、尺垫(小木桩)、测绳,钢针、2H铅笔、计算机(器)及防雨、遮阳工具。
第三章水文测验与水文调查(水文与水资源学实验指导)

由此可见,测流工作实质上是测量横断面及流速两部分工作。 第三章 第三节
流速仪法测流步骤
1.断面的测量 是在断面上布设一定数量的测深垂线,施测各条测深垂线 的起点距和水深并观测水位,用施测时的水位减去水深, 即得各测深垂线处的河底高程。 断面测量工作包括水道断面测量和大断面测量两种,水道 断面是指自由水面线与河床线之间的范围,大断面为历年 最高洪水位以上0.5~1.0m的水面线与岸线、河床线之间的 范围。 测深垂线的数目、位置的确定: 测深垂线的起点距:测深垂线至基线上的起点桩之间的水 平距离。测量方法有断面索法、仪器测角交会法、全球定 位系统(GPS)定位法。 水深测法有测深杆、测深锤、测深铅鱼、超声波回声仪等。
第三章 第三节
3.3.2 流量测验
流速仪法是用流速仪测定水流速度,并由流速与 断面面积的乘积来推求流量的方法。它是目前国 内外广泛使用的测流方法,也是最基本的测流方 法。
流速仪测流是用普通测量方法测定过水断面。用 流速仪测定流速,通过计算部分流量求得全断面 流量,分述如下:
第三章 第三节
流速仪测流原理
第三章 第三节
面积包围法计算日平均水位
⊙
◆
3.3.2 流量测验
1.流速仪测流及流量计算 流量是单位时间内流过江河某一横断面的水量, 以m3/s计。它是反映水资源和江河、湖泊、水库 等水体水量变化的基本数据,也是河流最重要的 水文特征值。 测量流量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为流速面积法, 其中包括流速仪测流法、浮标测流法、比降面积 法等,这是我国目前使用的基本方法。此外还有 水力学法、化学法、物理法、直接法等。 测流方法很多,本节主要介绍流速仪法测流,简 单介绍浮标法测流。
第三章水文测验

6
第一节 测站与站网
内容提要 1、水文测站(hydrometric station)的内容和分类; 2、水文站网(hydrologic network)的定义和布设原则; 3、水文测站的设立(network layout); 4、收集水文信息的基本途径。 学习要求 握水文测站和站网的定义、布设原则和内容以及水文信息收集的基本途 径。
第一节 测站与站网 第二节 水位观测 第三节 流量测验 第四节 泥沙观测与计算 第五节 水文调查与水文遥感 第六节 水文数据处理
5
研究对象: 水文信息(水位、流量、泥沙等要素)的采集与处理技术。 研究内容: 1、水文测站的设立和水文站网的布设; 2、水位、流量、泥沙的观测; 3、水文的调查方法; 4、水文数据的处理方法和技术。 研究目的: 要学会收集水文资料,中心内容包括掌握水位、流量、泥沙等水文要 素测验的一般方法、日平均水位的计算、流量计算等,同时对水位流量关 系有一定的了解,重点是流量的测算。
西江高要水文站
北江飞设立 水文测站的设立包括选择测验河段和布设观测断面。 1、测验河段的选择:在站网规划规定的范围内, 具体选择测验河段 时,主要考虑在满足设站目的要求的前提下,保证工作安全和测验精度, 并有利于简化水文要素的观测和信息的整理分析工作。具体地说,就是 测站的水位与流量之间呈良好的稳定关系(单一关系)。 2、观测断面的布设:水文测站一般应布设基线、水准点和各种断 面(见图3-1),即基本水尺断面、流速仪测流断面、浮标测流断面、比 降断面。
1、基本站(basic station):是水文主管部门为全国各地的水文情 况而设立的,是为国民经济各方面的需要服务的。
2、专用站(special station):是为某种专门目的或用途由各部门自 行设立的。 这两类测站相辅相成,专用站在面上辅助基本站,而基本站在时间系 9 列上辅助了专用站 。
水利工程中的水文测验与数据分析

水利工程中的水文测验与数据分析水文测验和数据分析在水利工程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水文测验是指通过实地观测和采样,收集水文要素的数据,并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水文数据的分析则是针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建模、预测等处理的过程。
本文将从测验方法和数据分析两个方面来探讨水利工程中的水文测验与数据分析的重要性和应用。
一、水文测验的方法1. 水位测量水位测量是最常用的水文测验方法之一,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广泛。
常见的水位测量方法有气泡式水位计、压力式水位计、超声波水位计等。
通过定期对水位进行测量,可以更好地了解水库、河流等水体的变化情况,为水利工程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2. 流量测量流量测量是水文测验的另一重要部分。
常用的流量测量方法包括浮标法、流速仪法、压力法等。
测量水体的流量可以帮助工程师了解水流的运动规律,并为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提供数据基础。
3. 降雨量测量降雨量测量是水文测验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安装雨量计和自动记录器,可以测量并记录降雨的强度和时长等信息。
这些数据对于水文模型的建立和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数据分析的方法1. 统计分析水文数据的统计分析是水文数据处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对水文数据进行平均值、标准差、相关性分析等统计指标的计算,可以更好地了解水文要素的分布规律,为水利工程的设计和管理提供支持。
2. 建模与预测基于水文数据的建模和预测是水利工程中的重要应用。
常用的建模方法包括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人工神经网络等。
利用这些模型,可以对水文要素进行预测,为水利工程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 空间分析水文数据的空间分析是水利工程规划和管理的关键环节。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可以对水文数据进行空间分析,揭示水文要素的分布特征、水文过程的演变规律,从而为水利工程的合理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
三、水文测验与数据分析的应用1. 洪水预测水文测验和数据分析在洪水预测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降雨、水位、流量等水文要素进行观测和分析,可以预测出可能发生的洪水情况,为防洪工作提供预警和指导。
3 水文测验及水文资料收集

标准——我国统一采用青岛附近黄海海平面为标准基面
意义与作用——是最基本的水文特征,是反映水流变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水利建设、防汛抗旱斗争的重要依据
2.水位观测设备
分为水尺和水位计两类
水尺
是传统的有效的直接观测设备,分为 、 、 和 式等数种。观测时,水面在水尺上的读数加上水尺零点的高程即得水位值。
上式表明,要使水位流量关系保持稳定,必须在同一水位下, 等因素均保持不变;或者各因素虽有变化,但对流量的影响能互相补
由此可见,在测站控制良好、河床稳定的情况下,该测站的水位流量可以保持稳定的单一关系,点绘出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其点据比较密集,没有系统的偏离
推求流量时,在稳定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上,由已知的水位过程便可求得相应的流量过程
2)水力学法,是利用各种量水建筑物,测量水力因素,代入相应的水力学测流公式算出流量的方法
3)化学法,是从物质不灭原理出发,将一定浓度的指示剂注入河水中,由于扩散,稀释后的浓度与水流的流量成反比,因此,测出水中指示剂的浓度,就可以算出流量
4)物理法,是利用某种物理量在水中的变化来测定流速,例如超声波法测速、电磁法测速等
水位变化较大或出现缓慢的峰谷是,每日
洪水期或水位变化急剧时期,每 小时观测一次
暴涨暴落时期,应视需要再增加测试
水位观测结果,应换算成日平均值,并编制“逐日平均水位表”
内水位变化缓慢,或水位变化虽然较大,但系等时距观测时,日平均的水位的计算可采用算术平均法;
若 内水位变化较大,且不等时距观测时,采用面积包围法(亦称“加权法”),将本日 时内水位过程线所包围的面积,除以一日时间求得。
第四节流量资料整编
水文信息的采集与处理

水文信息的采集与处理摘要:水文信息的采集与处理技术,包括水文测站的设立和水文站网的布设;水入、流量、泥沙、水质等各种水文信息要素的观测;水文的调查方法;以及水文数据的处理方法和技术。
水文信息采集与处理是工程水文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和方法之一,是学习水文统计、流域产汇流计算、水文预报等内容的基础。
关键词:水文信息;采集方法;处理方法一、水文信息采集的方式(一)测站。
水文测站所观测的项目:水\、流量、泥沙、降水、蒸发、水温、冰凌、水质、地下水等。
测站分类:基本站、专用站。
两种测站相辅相成,专用站在面上辅助基本站,基本站在时间系列上辅助了专用站。
(二)站网。
布站原则是通过所设立站网采集到的水文信息经过整理分析后,达到可以内插流域内任何地点水文要素的特征值。
根据实际需要,对于不同流域、不同要求,不同流域、不同水文站布设测站项目不同,在地区分布上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最优化。
我国水文站网于1956年开始统一规划布站,经过多次调整,布局已经比较合理,但随着我国水利水电的发展,大规模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断改变着天然河流产汇流、蓄水条件及来水水量等条件,因此对水文站网要进行适当调整、补充。
(三)测站的设立。
具体选择测验河段时,主要考虑在满足设站的目的要求的前提下,保证工作安全和测验精度,并有利于简化水文要素的观测和信息的整理分析工作。
水文测站的建站包括测验河段和布设观测断面。
断面控制的原理:在天然河道中,由于地质或人工的原因,造成河段中局部地形突起,使得水面曲线发生明显转折,形成临界流,从而构成断面控制。
河槽控制:水A流量关系要靠一段河槽所发生的阻力作用来控制,如河段的底坡、断面形状、糙率等因素比较稳定,则水入流量关系也比较稳定。
水文测站布设:基线、水准点、各种断面即基本水尺断面、流速仪测流断面、浮标测流断面及比降断面。
二、收集水文信息的途径及方法(一)驻测。
为了提高水文信息采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般都采取驻测、巡测、间测及水文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水文信息。
水电工程水文测验及资料整编规范

水电工程水文测验及资料整编规范
一、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文资料的整编内容、整编方法和技术要求,以及保证水文资料整编成果质量的有关技术措施。
制定了水文资料整编图表和整编说明表的编制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类水文、水位、降水量、蒸发量站的水文资料整编、审查和复审。
二、基本要求
1、整编工作的内容应符合下列要求:
(1)整编开始前,收集考证资料、原始资料、水文调查资料、历年整编有关情况以及测验工作中的有关分析图表和文字说明。
(2)着重检查测验、计算方法及实测成果的合理性。
抽查一定数量的计算内容,必要时作全面审查。
(3)根据测站特性、整编项目的测验情况,合理选用整编方法。
2、在整编过程中,应全面了解测验情况,对资料中的问题深入进行分析,做到推算方法正确,符合测站特性。
对整编成果应进行合理性检查,以分析研究各水文要素的变化规律,使成果合理可靠。
三、整编内容
根据资料的来源和整编成果的类型,水文资料整编可分为说明资料、基本资料和调查资料整编。
水文基础知识

(1) E=E 水+E 陆+E 植 (2) 水量平衡方程法
且随土壤含水量的减少而减少。土壤蒸发率与土壤含水量 W 大体成正比。当土壤含水量减至毛管断裂含水量(毛管悬着水的连续状态 开始断裂时的含水量),毛管水完全不能到达地表后,进入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 含水量降至毛管断裂含水量之下,蒸发很缓慢。在这一阶段.毛管向土壤表面输送水分的机制完全遭到破坏,水分只 能以薄膜水或气态水的形式向地表移动,运动十分缓慢,蒸发率微小。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是 气象因素还是土壤含水量对土壤蒸 发均 不起明显作用。
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称为水循环。地球上各类水体,通过水循环形成了一个连续而统一的整体。
水分循环的产生有其 内因和外因。
• 内因是水的“三态”变化。 • 外因是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太阳辐射分布的不均匀性和海陆的热力性质的差异,造成空气的流动,为水汽的移动创造了条
件。地心引力(重力)则促使水从高处向低处流动。从而实现了水分循环。
状况作出定量或定性的预测,为防洪、抗旱提供决策依据。
水文现象: 水在循环过程中的存在和运动的各种形态,统称水文现象。
基本规律:① 确定性规律
研究方法:① 成因分析法
② 随机性规律
② 数理统计法
③ 地理综合法
水循环: 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重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 生相
fi F
xi
2
式中:fi---第 i 个雨量站所在多边形的面积,km2; F----流域面积,km2;
其余符号同前,式中 fi/ F 称为面积权重。
适用条件:①雨量站分布不太均匀;②地形起伏较大时
包含假定:流域内任何一点的降雨量,都可用和它距离最近的雨量站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