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药归纳总结 第二章
清热药概述2

[定义]
热
药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在治疗中属“清 法” ,清热药药性寒凉,主要用于各种热证的治疗。
[分类] 清热泻火药:主要用于清解气分实热;
常用药物:石膏、知母、栀子。 代表方:白虎汤。
清热凉血药:主要 用于清解血分实热;
常用药物:犀角、生地黄、玄参等。 代表方:犀角地黄汤。
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 G-菌:
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等。 2、抗皮肤真菌:清热解毒、清热燥湿药有效
特点:抗菌强度不及化学药,但体内用药能显著改善症状
3、抗病毒: 银花.连翘.板兰根.大青叶.鱼腥草.黄芩.黄连等。
流感病毒 乙肝病毒 麻疹病毒 乙脑病毒 腮腺炎病毒
4、抗原虫: 抗阿米巴原虫:黄连、白头翁、鸦胆子 抗疟原虫:青蒿素 有些药物已经提出抗菌有效成分: 黄连、黄柏(小檗碱);穿心莲(穿心莲内酯);秦皮 (秦皮乙素);白头翁(白头翁素);青蒿(青蒿素);鱼腥 草(癸乙醛)等。
与青霉素合用,能显著增强青霉素对耐药金葡菌的抑制作用,与广
谱抗菌素合用也表现为协同作用。
② 抗真菌:对某些皮肤真菌的抑制作用—水浸剂效果好。 抗菌成分:氯原酸、异氯原酸、木犀草素等。 ③ 抗病毒: 银翘散对 流感病毒
孤儿病毒
疱疹病毒
有抑制作用,能抑制或延缓病毒致细胞
病变的作用。
2、减毒作用 实验证明金银花注射液对绿脓杆菌、伤寒杆菌内毒素的减毒作用;
二、抗炎作用
许多清热药对实验性炎症都有一定抑制作用,且作用于不同环节。 早期:局部血管通透性↑→红、肿、热、痛 炎症病理改变 晚期:结缔组织增加→新的肉芽组织形成 连翘 清热药 金银花 黄芩苷 能降低小鼠耳毛细血管通透性 黄连素 抑制炎性渗出较好,对 蛋清性 角叉菜胶 关节肿胀有效
第二章清热药 清热泻火

【用法】生用、炒炭。
夏枯草
【性能】辛、苦,寒。肝、胆。 【功效】清热泻火,
明目, 散结消肿。
【适应证】
1.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夜痛。
2.瘰疬、瘿瘤。
3胃火牙痛、头痛,实热消渴 4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另,可做剧毒外用药的稀释剂 (升药,HgO )
知母
【性能】苦、甘,寒。 肺、胃、肾。
【功效】 清热泻火 滋阴润燥
(清润兼备,针对肺、 胃、肾三脏。)
石膏
辛甘大寒—泻火力强—重在清解 — 以实证为主—肺热喘咳,
胃火牙痛等
(入肺、胃) 清热泻火
【性能】 甘、苦、咸,微寒。 归肝、大肠经。 【功效】 清热明目, 润肠通便。
【适应证】
1.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目暗不明。 2.头痛、眩晕。 3.肠燥便秘。
1.清热泻火药
掌握:石膏、知母、桅子、夏枯草。 熟悉:天花粉、芦根、竹叶、决明子。 参考:寒水石、淡竹叶、鸭跖草、谷精草、密蒙花、 青葙子。
瘰疬,指发生于颈部、腋下等处淋巴结之慢性感染疾患者。 小者为瘰,大者为疬。症见初起肿块如豆,数目不等,皮色 不变,推之能动,不热不痛。继则融合成块,推之不移。 瘤,指皮下赘生的肿块。 瘿者,项瘤也。
3.乳痈肿痛。
乳癖,是指妇女乳房部常见的慢性良性肿块,以乳房肿块和 胀痛为主症,常见于中青年妇女。
决明子
【功效】清热泻火, 生津止渴, 消肿排脓。
【适应证】
1.热病烦渴。 清气分热作用不强,温热病气分热证兼口渴时应用 2.肺热燥咳。 清肺热,润燥化痰 3.内热消渴。 清胃热,生津 4.疮疡肿毒。 如作为注射剂可用于中期引产,但有致敏性。
中药学清热药归纳总结

中药学清热药归纳总结1. 清热药的基本概念清热药,这名字听起来就很清凉,是不是?它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帮我们清理体内的“热”。
在中医理论中,热可是个大问题,热过多就容易让人烦躁,甚至生病。
我们可以把清热药想象成那种一杯清凉的绿豆汤,喝下去立刻神清气爽。
比如说,夏天一来,大家都爱喝点消暑的饮料,这也是清热的一种体现哦。
1.1 清热药的分类在这儿,清热药其实可以分为几类:清热解毒药、清热泻火药和清热凉血药。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复杂?别担心,咱们一个个来。
清热解毒药就像是热锅上的蚂蚁,主要是针对那些发炎、肿痛的情况,像黄连和金银花这些都是高手哦。
它们就像你的好朋友,遇到麻烦总是会来帮忙。
1.2 清热泻火药接下来是清热泻火药。
这些药物主要是为了降温解热,像是心火旺盛的人喝凉水一样舒服。
比如说,石膏和知母,这两个小家伙可是不少发热症状的“救星”。
用它们的朋友,往往都是那些感觉到脸上火辣辣的,简直像是锅里煮水了,心情自然不会好。
2. 清热药的使用那么,清热药到底怎么用呢?其实,它们的用法也挺简单。
通常来说,医生会根据你的症状,给你开合适的药方。
就像你去餐厅点菜一样,得看你今天的“胃口”。
有的人可能需要一剂重口味的药,像是黄连,效果立竿见影;有的人则可能需要些温和的药,比如菊花,慢慢来,感觉就像是在海边慢慢享受日落一样。
2.1 日常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清热药不仅限于药材,还有许多食材也是它们的好帮手。
像夏天时喝的绿豆汤、苦瓜、甚至是凉茶,都是清热的好选择。
试想一下,躺在沙发上,手里捧着一杯冰凉的饮品,简直就是享受生活呀。
清热药的使用不仅仅是为了对抗“热”,还可以调理身体,让我们随时保持清爽的状态。
2.2 注意事项不过,话说回来,使用清热药的时候也得小心,不能随便乱来。
尤其是那些脾胃虚寒的人,喝太多清热药可就要小心了,容易让自己冷得发抖。
就像我们在夏天吃冰淇淋,虽然爽,但吃多了肚子也受不了。
记得找医生咨询,听听专业人士的建议,总是没错的。
第二章清热药总结

第二章清热药总结第二章清热药1.清热泻火药除烦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芦根: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
竹叶: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
利尿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芦根: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
竹叶: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
生津芦根: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
竹叶: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明目夏枯草:清肝明目,散结消肿。
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谷精草: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青葙子:清肝泻火,明目退翳。
密蒙花:清热养肝,明目退翳。
其他: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2.清热燥湿药泻火解毒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其他:龙胆: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
3.清热凉血药养阴润肠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润肠。
玄参: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润肠。
活血散瘀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退虚热。
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清肝火。
紫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解毒紫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水牛角:清热凉血,泻火解毒,定惊。
4.清热解毒药疏散风热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肿散结,利尿。
野菊花:清热解毒,疏风平肝。
--(菊花)凉血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消肿。
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定惊。
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通淋。
利咽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消肿。
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射干:清热解毒,祛痰利咽,散结消肿。
山豆根: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马勃:清肺,解毒,利咽,止血。
木蝴蝶:清热利咽,疏肝和胃。
利水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消痈,利湿。
清热药概述 七版

中药教研室 王倩
一 含义
清——清解、清除 热——里热 清热药——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
治疗里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二、药 性 分 析
性味: 多苦,次为甘 寒凉
归经: 主入胃、肝经 次为肺、心经
三、功用及分类
清解里热——里热证
清热泻火药:
清热泻火——气分实热证
清热燥湿药:
热养阴药,热之虚实 实热证: 虚热证
清热泻火 清热解毒 清热燥湿 清热凉血 养阴透热 滋阴凉血除蒸
2.里热兼表证:先解表后清里,或配 解表药表里双解;
3.药性寒凉,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 慎用;或配健运脾胃之品;
4.阴虚患者,慎用苦燥之品,或配养 阴生津药;如咽痛(阴虚)
5.甘寒助湿,有湿者慎用;
6.真寒假热者禁用。 7.中病即止:
1)败胃气; 2)损伤阳气; 3)部分药可伤阴。
分
清热燥湿(兼泻火)——湿热证,火热证
清热解毒药:
类 清热解毒——热毒证
清热凉血药:
清热凉血——营分、血分实热证
清虚热药:
清虚热——阴虚内热证;温病后期,邪热未 尽,阴液损伤之夜热早凉。
四、配 伍 方 法
1.兼有表证者:配解表药; 2.兼积滞,便秘:配泻下药; 3.气血两燔:清热泻火药配清热凉血药 4.体虚者:配补虚药;如黄芪、白术; 5.虚热者:清虚热药配清热凉血药及清
中药学清热药总结

中药学清热药总结
清热药是中药学中的一类药物,其主要作用是清热解毒、降火降温,用于治疗热病、感染性疾病等症状。
以下是对中药学清热药的总结:
1. 特点:清热药物具有清热解毒、降火降温的特点,能够清除体内的热毒,降低体温,缓解炎症反应,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2. 分类:根据功效和药性,清热药可以分为清热解毒药、清热泻火药和清热凉血药等几类。
- 清热解毒药:如连翘、蒲公英、金银花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感冒、咽喉肿痛、痈疽等热毒病症。
- 清热泻火药:如黄连、黄芩、黄柏等,具有泻火清热、解毒消炎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高热、口腔溃疡、痈疽等症状。
- 清热凉血药:如生地、芦荟、玄参等,具有清热凉血、滋阴降火的作用,常用于治疗热毒血症、口腔溃疡等症状。
3. 性味与功效:清热药物的性味多为苦、寒,具有清热解毒、泻火、凉血等功效。
它们可以清除体内的热邪、毒素,降低体温,改善炎症症状,促进身体的康复。
4. 应用范围:清热药物广泛应用于热病、感染性疾病、上呼吸道感染、肠胃炎、口腔溃疡等症状的治疗中。
在中医药中,清热药常常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以增强疗效。
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清热药物时,应根据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合理选择和使用,遵医嘱服用,避免过量使用或长期连续使用。
同时,清热药物也有一定的禁忌与副作用,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中药02-4清热解毒药

穿心莲
爵床科穿心莲的干燥地上部分。
苦,寒。归肺、胃、大肠、小肠经。
本品苦寒质轻。既能清解肺胃经之热毒,又能苦燥大小肠之湿热,并略兼透散。凡热毒、湿热所致病证,无论有无表证皆可选用。此外,还能解蛇毒。
清热解毒,燥湿。
1、温病初起,感冒发热,肺热咳喘,肺痈,咽喉肿痛。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1、温病发热、头痛或发斑疹。
2、咽喉肿痛,痄腮,痈肿疮毒,丹毒,大头瘟疫。
牛黄
牛科牛的胆结石。
苦,凉。归肝、心经。
本品苦凉,归肝、心经,既善清热解毒,又善凉肝息风止痉,还善清心豁痰开窍。主治热毒、痰热及肝热生风所致诸证。
清热解毒,息风止痉,化痰开窍。
清热解毒,明目,止痉。
1、痈疮肿毒,咽喉肿痛,痔疮肿痛。
2、目赤肿痛,目生翳障。
3、高热动风,小儿急惊,癫痫,子痫。
1-2.5g。
紫花地丁
堇菜科紫花地丁的干燥带根全草。
苦、辛,寒。归心、肝经。
本品苦寒清泄,入心、肝经。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既善治疔疮肿毒、痈疽发背、丹毒、乳痈、肠痈,又可治目赤肿痛及毒蛇咬伤。
1、疮疡肿毒,毒蛇咬伤,水火烫伤。
2、湿热黄疸,小便不利。
秦皮
木樨科苦枥白蜡树或白蜡树的干燥枝皮或干皮。
苦、涩,寒。归大肠、肝、胆经。
本品主入大肠,兼入肝、胆。苦寒能清热燥湿而解毒、止带,味涩能涩肠止痢、收敛止带,且有涩而不敛邪之优点,故为治湿热泻痢及赤白带之要药;又善清肝胆之火而明目,治肝火上攻之目赤肿痛等。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
1、乳痈,痈肿疮毒,各种内痈。
2、咽喉肿痛,目赤肿痛,毒蛇咬伤。
清热药总结。

.txt只要你要,只要我有,你还外边转什么阿老实在我身边待着就行了。
听我的就是,问那么多干嘛,我在你身边,你还走错路!跟着我!不能给你幸福是我的错,但谁让你不幸福,我TMD去砍了他第二章清热药凡以清泻里热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性多寒凉;具有清泻里热、解毒、凉血、清虚热等功效;主要适用于里热证,证见:高热口渴、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数等。
分为: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清退虚热药。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性味:xx;功效:清热泻火。
适用于:实热证。
重点药: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
石膏功效: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煅石膏)。
应用:1、用于温热病邪在气分,高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2、用于肺热喘咳,心烦口渴,鼻翼扇动等;3、用于胃火上炎头痛、牙痛;4、用于湿疹、疮疡溃而不敛、水火烫伤等。
知母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盐炒)。
应用:1、用于温热病邪在气分,高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2、用于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盗汗及消渴症。
栀子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止血(焦栀子)。
应用:1、用于热病心烦,燥扰不宁等;2、湿热所致的黄疸或小便赤涩热痛;(为治疗湿热黄疸和湿热淋证的常用要药)3、血热妄行的吐血=忍学、尿血等;夏枯草功效:清肝明目、散结消肿。
应用:1、肝火目赤肿痛、羞明流泪、头痛眩晕等;(为治疗肝火目疾及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的常用药)2、用于痰火郁结所致的瘿瘤、癗疠;第二节清热燥湿药性味:苦寒;功效:清热燥湿;适用于:湿热证;包括:肠胃湿热、肝胆湿热、下焦湿热、其他等;重点药:xx、xx、xx、xx。
xx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酒炒清上焦热、炒炭止血)应用:1、用于湿热所致的泄泻、痢疾、黄疸、热淋等;2、肺热咳喘或温热病高热烦躁;3、热毒疮肿及咽喉肿痛;4、内热炽盛,迫血妄行所致的出血;5、用于胎热不安。
xx(去中焦湿热)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应用:1、用于湿热所致的多种病症:尤以肠胃湿热引起的腹泻、痢疾和呕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1.功效方面归纳:
(1)清热泻火:①力强:石膏、栀子;②次之:知母;③平和(弱)芦根、天花粉、竹叶。
从性味上分,辛寒清气者石膏,甘寒清气者知母,苦寒清气者栀子。
(2)清肝热:①代表药:夏枯草、栀子
②明目:夏枯草、决明子、青葙子、密蒙花、谷精草。
(3)清肺胃热: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
(4)清心热:栀子仁,竹叶卷心、连翘心、水牛角
(5)清胃生津:知母、芦根、天花粉。
(6)清热除烦:石膏、栀子、芦根、竹叶、淡竹叶。
(7)解暑:鲜荷叶、西瓜翠衣、绿豆、金银花霜。
(8)抗肿瘤:夏枯草、天花粉。
2.常用要药
1清解阳明经气分实热之要药:石膏、知母。
2)清热除烦之要药:栀子
3)疗瘿瘤瘰疬之要药:夏枯草
4)清肝明目,疗目珠疼痛之要药,夏枯草、决明子。
(3)常用配伍药对
清热泻火:石膏与知母; 芦根与天花粉栀子与黄芪。
2)清热除烦:栀子与淡豆鼓。
3)清泻肾火:知母与黄柏
4)清肺止咳平嘴喘:石膏与杏仁。
5)利湿退黄:栀子与大黄、茵陈。
6)肝火目赤肿痛:夏枯草与栀子。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
(1)从功效方面归纳
l)代表药:黄芩、黄连、黄柏。
2)清肝胆湿热,泻肝胆实火:龙胆。
3)祛风燥湿止痒:苦参、白鲜皮、( 三黄)。
4)既燥湿收敛,标本兼治,又无留邪之弊:秦皮、椿皮。
5)降低谷氨酸氨基转移酶:黄芩、龙胆。
(2)常用要药
1)清热燥湿,湿热诸证要药:黄芩、黄连、黄柏。
其中: 黄芩善清上焦湿热,为泻肺火要药; 黄连既清中焦湿热,又泻心胃二经实火,治湿热泻痢,呕吐痞满之要药; 黄柏善清下焦湿热,为泻肾中相火之要药。
2)泻肝胆湿热实火,清肝胆湿热要药;龙胆。
(3)常用配伍药对
1)湿热诸证,泻痢,温病火热毒证:黄芩、黄连与黄柏。
2)邪伏少阳黄芩与柴胡。
3)安胎:黄芩与白术。
4)燥湿止痢,治泻痢后重:黄连与木香。
他让
5)泻相火,清虚热: 黄柏与知母。
6)肝胆实火、湿热黄疽: 黄芩与龙胆; 栀子与龙胆。
7)湿疮湿疹: 苦参与白鲜皮; 黄柏与苍术。
第三节清热解毒药
(1)从功效归纳主要用于温病发热的药物
1)防治温病: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鱼腥草、贯众、四季青、穿心莲。
2)兼定惊,尤适肝热惊风:重楼青黛熊胆。
3)解毒兼透散:金银花、连翘、马勃、鱼腥草。
4)尤适肺热、痰热咳嗽:穿心莲、鱼腥草、金荞麦、射干。
(2)从功效归纳主要用于咽喉肿痛的药物
1常用:射干、板蓝根、穿心莲、山豆根、青黛、熊胆、木蝴蝶。
2)尤适痛音哑者:马勃、木蝴蝶。
要用于热毒河痢的
(3)从功效归纳主要用于热毒泻痢的药物:白头翁、马齿苋、金银花,三黄、秦皮。
归纳主要用于痈肿疮毒的药物
1)外痈:①皮肤疮痈:紫花地丁、蒲公英、金银花、连翘。
②乳痈:蒲公英、漏芦。
2)内痈:①肺痈:鱼腥草、金荞麦、苇茎、桔梗。
②肠痈:大血藤、败酱草、牡丹皮。
(5)其他方面
湿疹湿疮:土茯苓、苦参、白鲜皮,穿心莲、四季青、白蔹、半边莲、青黛。
2湿热黄疸:龙胆、白鲜皮、蒲公英、板蓝根、黄芪、黄连、黄柏、栀子,大黄。
3)热淋涩痛:栀子、黄柏、苦参、连翘。
4水火烫伤:血药、四季青、石膏、白蔹、大黄、地榆、虎杖。
5)毒蛇咬伤半边莲、重楼、山豆根。
6)抗肿船半边莲、亚楼、北豆根、夏枯草、天花粉、漏芦
7)瘰疬连翘、射干、金荞麦、夏枯草。
(6)有毒药物
)有小青:贯众、北豆根、鸦胆子、重楼。
2)有毒:山豆根。
(7)常用要药
0温病卫、气、营三阶段发热之要药;金银花、连翘。
2疮疡阳证之要药: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重楼等。
3咽喉肿痛之要药;板蓝根、射干山豆根穿心莲、马勃。
热毒泻痢之要药:白头翁、黄芩、黄连、黄柏、栀子、金银花、大黄。
日肺痈要药;鱼腥草、金荞麦、苇茎。
肠痈要药;大血藤、败酱草。
乳痈要药:蒲公英漏芦。
(8)常用配伍药对
)温病发热:金银花与连翘; 石膏与知母; 黄芩、黄连与黄柏。
2)痈肿疮毒:蒲公英与紫花地丁。
3)肠痈大血藤与败酱草。
4)热毒冯病:白头翁与马齿范
4第四节清热凉血药
(1)从功效归纳
1代表药:犀角(现用水牛角代)。
2)代用品:水牛角。
3)兼养阴的凉血药:生地黄、玄参。
4)兼活血、凉血、止血而不留瘀者:牡丹皮、赤芍、
5)凉血消斑:紫草、玄参、青焦、大青叶、板蓝根
2)常用要药
1)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要药;生地黄
2)无汗骨燕之要药:牡丹皮。
(3)常用配伍药对
1清热凉血:犀角(现用水牛角代) 与生地黄; 生地黄与玄参; 生地黄与
牡丹皮与赤芍。
2)清热养阴,滋阴润燥:生地黄与玄参,
3)凉血活血:牡丹皮与赤芍。
4)清热定惊:犀角(现用水牛角代)与羚羊角
第五节清虚热药
(1)从功效归纳
)清虚热: 较强:青蒿; 次之;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白薇。
2)其他章节具有清虚热作用的药物:知母、黄柏、牡丹皮、生地黄、玄参、女贞子、墨旱莲、鳖甲、龟甲等。
3)既清虚热,又泻肺之实火:地骨皮
4)除疳热:银柴胡、胡黄连
(2)常用要药
1)清透虚热之要药:青蒿
2)疗暑热外感之要药;青蒿。
3)有汗骨蒸之要药:地骨皮。
(3)常用配伍药对
1)阴虚发热: 青蒿与鳖甲; 银柴胡与胡黄连; 地骨皮与银柴胡
2)肺热咳喘伤阴:地骨皮与桑白皮。
3)小儿疳热;银柴胡与胡黄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