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家思想——无为的隐士老庄哲学思想分析

合集下载

庄子中的道家思想原文与解析

庄子中的道家思想原文与解析

庄子中的道家思想原文与解析庄子,中国古代哲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体系为道家思想的核心,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和哲学的深度。

我们在庄子的著作中可以找到大量关于道家思想的原文,并通过对这些原文的解析,更好地理解和领会庄子的思想。

一、自然与无为庄子的道家思想强调“自然”和“无为”。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有其天然的规律和本性,人类应该顺利这个规律,与自然融为一体。

他在《齐物论》中写道:“物无其物,至矣!物无非彼,至矣!自胡不善死?人恶乎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于自然的理解,他认为自然无所谓善恶,也无所谓仁义,而是平等对待一切事物。

人类应该放下自己的私欲和成见,顺应自然的规律,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破除人为的界限庄子的道家思想主张“破除人为的界限”。

他认为,人类常常通过人定义的观念、界限来制约自己的思维和行为。

在《至乐篇》中,庄子提到:“积方寸而忘形,含弘津而置辞”,意味着人们应该超越局限性思维,将心灵和身体与宇宙融为一体。

只有破除人为的界限,人类才能真正获得自由、和谐和快乐。

三、个体与自由庄子的道家思想注重个体的自由。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追求内心的真正意义。

在《知北游》中,庄子写道:“诗人乐而不著诗,悲而不著哀,吉外神之化者也。

”这句话表明,个体只有超越自身的苦乐和欲望,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庄子认为,人们应该通过超越自我的修炼,达到自由和无为的境地。

四、反思与审慎庄子的道家思想主张反思和审慎。

他认为,人们应该不断地反思和审视自己的言行,以便更好地明确和理解自己的真实需求和愿望。

在《南华经》中,庄子写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于人的认知能力的看法。

他提倡人们不断地追求知识和智慧,超越有限的认知能力,达到更高的境界。

通过对庄子著作中道家思想原文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会庄子的思想。

道家文化中的“无为而治”思想解析

道家文化中的“无为而治”思想解析

道家文化中的“无为而治”思想解析一、道家文化简介道家文化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代表人物有老子和庄子等。

道家文化强调“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清静无为等思想。

二、无为而治的含义1.无为:道家认为,宇宙万物皆遵循自然规律,人类应当顺应自然,不应过分干预和改变自然。

无为就是指不违背自然规律,不强行干预,让事物按其自然属性自发地发展。

2.而:表示顺承的关系,强调在无为的基础上实现治理。

3.治:指治理国家、管理事务。

无为而治即指在国家治理中,统治者应顺应民意和自然规律,不过分干预,让百姓自发地安居乐业。

三、无为而治的思想内涵1.顺应自然:道家认为,自然规律是宇宙万物发展的根本原则,人类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不应强行与自然对抗。

这一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反对干预:道家主张不干预事物的发展,让事物按其自然属性自发地发展。

这一思想体现在国家治理上,即统治者不应过度干预百姓的生活,让百姓自由发展。

3.重视民意:道家强调统治者应关注百姓的需求和意愿,顺应民意进行治理。

这一思想体现了民主和民本的理念。

4.简化行政:道家主张简化行政程序,减少政府对百姓的压迫和干预。

这一思想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治理效率。

5.重视道德教化:道家认为,道德教化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统治者应以身作则,弘扬道德,引导百姓自觉遵守社会规范。

四、无为而治的现代价值1.环保理念: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符合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民主政治:无为而治强调尊重民意,有利于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3.简政放权:无为而治主张简化行政程序,减少政府干预,有利于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

4.社会和谐:无为而治强调和谐共生,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减少社会矛盾。

5.人文关怀:无为而治强调关注民生,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道家文化中的无为而治思想,是一种强调顺应自然、尊重民意、简化行政、重视道德教化的治国理念。

庄子与道家哲学无为而治的智慧思想

庄子与道家哲学无为而治的智慧思想

庄子与道家哲学无为而治的智慧思想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而道家哲学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无为而治。

在庄子的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无为而治的思考和阐释。

本文将探讨庄子与道家哲学无为而治的智慧思想。

一、无为而治的含义与理念庄子提出的无为而治并非消极怠工或者任由事物随意发展。

相反,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遵循道的运行规律。

在《庄子·逍遥游》中,庄子写到:“圣人无为而治,而万物自化。

”他认为,人应当尽力乐观地对待生活,遵循自然的发展,不要过于强求,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幸福。

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一种放松自我的状态。

庄子认为,人们应该超越自我的局限,放下欲望和执念,追求内心的安宁与平静。

只有在无为而治的状态下,才能真正体会到真正的自由与快乐。

二、无为而治的智慧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庄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并不仅仅是哲学理论,还可以指导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对方式。

1. 顺其自然庄子提倡遵循自然,顺应事物的运行规律。

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顺其自然,不要过于固执己见,追求完美的掌控力。

遇到事情不如意时,我们可以冷静面对,接受现实,以一种平和的心态看待问题,从而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

2. 放下执念庄子主张放下欲望和执念,去掉对物质的过度追求。

现代社会,人们常常陷入功利主义的泥沼,追逐名利与物质。

庄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抛开虚荣与功利的迷恋,以一种宽容和平和的态度对待生活和他人。

3. 适时调整庄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强调顺应变化,适时调整。

在现代社会的竞争中,我们往往被固定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所束缚。

庄子的智慧告诉我们,面对变化,我们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在新的情境下行动。

三、无为而治的局限性与挑战庄子的无为而治思想虽然有其智慧之处,但也面临一些局限性与挑战。

1. 过度消极无为而治容易被误解为消极怠工。

在现代社会,我们不能仅靠等待,而必须主动行动。

浅谈庄子的“无为”思想及现实意义[精选]

浅谈庄子的“无为”思想及现实意义[精选]

浅谈庄子的“无为”思想及现实意义摘要:“无为”思想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无为而治”是庄子的主要政治思想。

庄子看来,无为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天然的本性,不人为干涉,最终实现“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思想对现代人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社会和如何与人相处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小清新: 道家无为有为启示在当今社会中,“无为”这一道家思想的本质是最大限度的消除现实生活中的违背人性的纲常法度与人的自然本性的对立和凭借有限的知识妄自尊大的人与自在无为的大自然的对立。

消除对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庄子主张“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庄子·大宗师》),意思就是说不要以用心去违背自然之道,不要以人为去影响自然,改造自然,甚至是毁灭自然。

在现实社会中,有的人为了自身的发展,去满足日益膨胀的贪欲,就肆无忌惮地伤害、掠夺自然,活是异想天开的要征服自然,这样做的结果是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严重污染环境,直接威胁了人类自身的生存。

这些做法都违背自然之道,这样的结果是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的最终必然结果,这与道家的“自然无为”的思想是有冲突或是说恰恰相悖的。

下面本人主要结合庄子的“无为思想”谈谈这一思想对现实的启示、指导意义。

一、道家及主要思想道家是中国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以老子、庄子等为主要代表。

道家的思想是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道家思想核心是“道”,认为道才是宇宙的本源,是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它强调“整体论”“机体论”的世界观,重视人的无条件的自由。

“道”与万物的关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从静态方面看,“道”是一切人、物共同存在的保证,道是最高的价值,道是终极性的价值根源。

道家学派普遍认为,天地万物本源上相同的,虽然形态各异。

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道家认为“道”的重要特征就是“无为”。

王德峰庄子解读

王德峰庄子解读

王德峰的庄子解读:逍遥游的哲学与当代启示一、庄子的背景与成就庄子,全名庄周,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哲学家,他出生于一个动荡的时期,面对着社会巨变和政治斗争的严峻局面。

他代表了道家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后世的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的著作《庄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中涵盖了许多重要的哲学思想,如道家哲学、无为而治、逍遥游等。

二、主要观点阐述1. 道家哲学:庄子的道家哲学强调“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它超越了人类的认识和理性,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绝对存在。

庄子认为,“道”是万物运行的规律,它体现了宇宙万物生成、变化和消亡的根本原因。

2. 无为而治:庄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主张顺应自然,不干预事物的本性。

他认为,人类的错误行为都是出于对名利的追求和欲望的驱使,只有通过无为,才能使人们回归到自然的本性。

3. 逍遥游: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是一种追求自由和独立的精神境界。

他认为,人类的痛苦和束缚都是由于我们对名利和欲望的追求所导致的。

只有通过逍遥游,才能摆脱这些束缚,达到一种超越世俗的自由和独立的精神境界。

三、对后世影响庄子的哲学思想对道家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世界哲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地位。

他的思想激发了许多人对于生命、自然和宇宙的思考,使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些概念。

同时,他的思想也启发了许多文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成为了他们创作的灵感来源之一。

四、当代意义与启示在当今社会中,庄子的哲学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首先,他的思想启示我们要保持一种自然的心态,顺应生命的规律,不干预事物的本性。

其次,他的逍遥游思想启示我们要追求一种超越世俗的自由和独立的精神境界,摆脱名利和欲望的束缚。

最后,他的哲学思想也启示我们要深刻反思人类的生存状态和生命的价值,寻找一种更加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五、结论部分总的来说,庄子的哲学思想是一种深刻的思考和探索,它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浅谈道家思想分析

浅谈道家思想分析

浅谈道家思想分析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理念是“道”。

道家思想起源于战国时期,其代表人物主要有老子和庄子。

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无为而治”、“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真人”等概念。

在该思想体系中,道被视为宇宙的本原,是一切事物运行和发展的规律。

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道”。

道家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是一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规律。

道是周而复始的,永恒不变的,不能被人类的有限智慧所理解和捉摸。

在《道德经》中,老子说:“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即道是不能被描述和定义的。

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也强调了道的本质是虚无无形的,是无法凭借人类有限的认识力来实际认识的。

所以,道家思想强调了人们应当尊重道的本身,并以道为导向去思考和实践。

道家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无为而治”。

道家认为,不做为是最高的行为准则。

人们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按照道的本义去生活和处理事务。

庄子在《庄子·逍遥游》中提到:“无为而无不为”,强调了“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指不逆天命、不强求、顺其自然。

通过无为而治,人类可以达到无为而有为的境界,从而实现和谐和平衡。

道家思想还强调了“自然”。

道家认为,自然是一个包罗万象、无所不有的整体。

自然以其无限的创造力和运动力,赋予了万物生命和发展的能力。

人类应当像自然一样追求自由、宽容和包容,而不是限制和控制。

在《庄子·天地》中,庄子揭示了自然的奥秘,认为自然是自然的,只有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得到内心的宁静和智慧。

道家思想还强调了“真人”的概念。

真人被认为是道家哲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真人是指那些可以与道融为一体的人,他们具有无私、自由、超然的品质。

真人既不被权力、财富和名声所诱惑,也不受外界的影响和限制。

他们具有超越个人利益,追求共同和谐的远大胸怀。

庄子在《庄子·德充符》中提到:“真人者,其心如槁木。

”真人的境界是深入人心的,超脱尘俗的。

道家哲学的无为而治思想

道家哲学的无为而治思想

道家哲学的无为而治思想道家哲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流派,主要代表作为《老子》和《庄子》。

其中,《庄子》中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通过不做而达到治理社会和个人的目的。

这一思想在古代中国深入人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道家哲学中的无为而治思想及其现代传承。

一、无为而治的内涵无为而治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淡泊名利:道家认为,追求权力、财富和名誉只会给个人带来痛苦和困扰,因此应该淡泊名利。

只有心境平和、不争不抢、不追求外在的成功和成就,才能达到无为而治的状态。

顺应自然:道家强调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

无为而治要顺应自然界的变化和规律,不去强行干预和改变。

只有适应自然的发展节奏,才能实现社会和谐与个人成长。

知行合一:道家主张从心性上追求内在的改变,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自我完善。

只有将知识与行动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践无为而治的理念。

二、无为而治在古代社会中的影响无为而治作为道家哲学的重要理念,在古代中国社会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体现在政治、社会和个人等多个方面:治国理政:古代君主通过尊崇道德伦理、提倡贤德政治来实践无为而治的理念。

通过放下私欲、以身作则,使得国家得以和谐稳定地发展。

社会管理:无为而治也体现在对社会管理的理念上。

古代官员在处理事务时采取驾驭自然、顺势而动的态度,淡泊名利、减少干预。

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实现社会秩序稳定。

个人修身养性:从个人层面来看,无为而治强调了人们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个人要意识到追求功名利禄并不是真正的幸福,只有舍弃凡俗欲望,回归自我的内在世界,才能真正拥有真正的内心与精神满足。

三、无为而治思想的现代传承与发展虽然无为而治思想源于古代,但它在现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影响,并且得到一些现代学者和思想家们的关注与延续。

现代政治:现代一些政治家借鉴了无为而治思想,在政务处理中注重非干预性、适时放手,以便形成更加平衡和民主化的决策过程。

生活方式: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压力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困扰。

浅谈老庄哲学思想

浅谈老庄哲学思想

题目:浅谈老庄的哲学思想学生姓名李艳玲学号2011101063专业汉语言文学2班年级2011级浅谈老庄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中,老庄哲学可算是一枝奇葩,以此为基础形成的道家思想也成为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道家。

道家的“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成为中国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以“自然无为”为精华的老庄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它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种思想包含了对社会的有益启示,是当今社会的人们应学习的重要精神思想。

一、老子的哲学思想中“道”的内涵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

其代表作《老子》,也即《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的思想体系是以“道”为核心,他认为“道”是哲学体系最高的范畴,是产生万物的根源,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自化”。

“道”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便给“道”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在老子思想体系中,“道”有两层含义。

首先,“道”表示宇宙的原始状态,即“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其次,“道”表示了世界的本源,解释了宇宙万物的演变,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继而形成世界。

老子的思想体系中最基本的精神却在于“自然”二字,是一种以“自然之道”一以贯之的思想体系,主张“道法自然”,对于人类社会生活来说,要求人类顺应“自然之道”,返朴归真,以“自然”、“无为”作为社会、人生的理想状态。

这一思想主张,对后来的“黄老之学”以及魏晋文人的“隐世”思想等诸多哲学思想影响深远。

二、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学说的精华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其思想影响很大。

他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思想篇


——无为的隐士
孔子问津
公元前489年(鲁哀公六年),孔子一行在 赴楚国负函途中,眼看目的地就要到了,可 是前面有一条河流挡住了去路。
长沮:他不是生而知之吗?他应该知道渡口 在哪里呀,还来问我们这些种地的人干吗?” 桀溺“告诉你,当今天下大乱,犹如滔滔洪 水,谁能改变这样的世道呢?你与其跟着那 个总是躲避坏人的人到处游历,还不如跟着 我们这些避开乱世的人,做个隐士吧。
做事就得提倡做事的精 神
知其不可而为之
老子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庄子
北冥有鱼 庄周梦蝶
老庄观点
01 爱护天下,从爱护自 己开始。
老子说: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重视自己超过重视天下,爱护自己超过 爱护天下,就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02 最好的天下,是不需 要拯救和寄托的。
03 谁都不用管谁,才叫 太平天下。
如果人人都不需要被寄托,天下还 需要寄托吗?人人都可以拯救自己, 天下还需要被拯救吗?
2 拯救天下是拯救自己?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一毛不拔
墨子的学生禽子问杨朱:拔先生一根毫毛,来拯救天下世道,干吗? 杨朱说,世道不是一根毫毛救能拯救的。禽子说,如果可以,愿意吗?
杨朱不理睬,禽子出门,把这件事告诉杨朱的学生孟孙阳。孟孙阳说,你 是不懂先生的心思啊,还是让我来替先生回答吧!请问,如果有人提出,打你 一顿,给你一万,你干不干吗?禽子说,干!又问,砍断你一条腿,给你一个 国家,干吗?禽子不说话。
3 积极有为还是消极无为?
楚国两位大夫千里迢迢来到濮水,找到正在河边钓鱼的庄子,转达楚威王的意思: 我们大王想以国境之内的事来麻烦先生!庄子没有回答,一边钓鱼,一边头也不回 地问:听说贵国有一种神龟,死了三千年。贵国的大王宝贝的不得了,小心翼翼恭 恭敬敬地珍藏在庙堂之上,有这事吧?那么请问,作为一只乌龟,它是宁愿去死, 留下骨头享受荣华富贵,还是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巴里打滚呢?当然是后者。 庄子说:二位可以回去了,我会继续拖着尾巴在泥巴里打滚的。
杨朱观点
一 口子不能乱开
二 局部不可小看
别把小民不当人 不要以国家的名义,任意 侵犯和剥夺人民个人的权 利。个人之于国家,天下 或许有如毫毛之于全身, 但对于他们自己而言,就 是全部。
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 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所有人都不损害自己,那就没有人受损害;所有人都不做牺牲,那就没有 人牺牲。一个既没有人受损害,也不需要人做牺牲的社会,岂非太平盛世? 问题是,这可能吗?儒家认为不可能,墨家也认为不可能,只有道家认为 可能,而且应该。于是,就出现了第三个分歧:积极有为还是消极无为?
石堡城争夺战
石堡城的重要性 吐蕃若得石堡城,就有了东进的跳板,继而可以挥师陇西,将富庶的河 陇平原尽收囊中;唐朝若得石堡城,就可据险面守,遏制吐蕃人对陇西 平原的渗透和入侵。 双方在这里展开了拉锯战,阵地六易其手,尸横遍野,最终石头堡落入 吐蕃上手里。 直到出现了一个猛人,王忠嗣。唐军经过周密部署,发动了旨在打击吐 蕃西线精锐的积石山之战,经过激烈的战斗,唐军重创了吐蕃的有生力 量,控制了积石山区域。然后是固防,沿积石山一线,唐军修筑了大大 小小的防御工事,西北的防御被连成了一线。至此,石堡城的战略位置, 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 用最小的代价重创敌人的有生力量,达到守卫边陲的目的。这就是王忠 嗣的觉悟,超越了鲜血染红的顶戴花翎的觉悟。 唐玄宗以哥舒翰为将,率领六万精兵,正式发动了石堡城会战。如以往 的争夺战一样,这又是一场你死我活的争夺。终于,哥舒翰以一万多条 人命的代价夺取了石堡城,连俘虏带消灭的敌人数量,竟然不到600人。
不德
上德 思想和行为都无为
上仁 行动有为 思想无为
上义 行动有为 思想也有为
上礼
自己思想行 动都有为
还强迫别人 有为
1 西周封建,道没有了
2 春秋晚期,德没有了
3 战国中期,仁没有了
4 战国晚期,义没有了
5 战国末年,礼也没有了
取道不取德 大气 要做就做最好 做人学道家
这个社会总要有人做事
保德以求道 退而求其次 做事学儒家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相濡以沫的前提,是泉水干涸,如 果泉水不干,岂不更好?
无为思想—— 消极
无为的方法


愚民
反智
子贡途径汉阴,看见一位老人在浇菜园。这老人挖了一条隧道进入井中, 用水瓮装了水,再抱着装满水的水瓮从隧道里出来,去浇菜园子。子贡就 说:先生这不是太费事了吗?为什么不用水车呢?老人的脸一下子就变了, 冷笑一声说:一个人用了投机取巧的器械,就一定有投机取巧的事情,有 投机取巧的事情就一定有投机取巧的用心。你以为我不知道有水车啊?我 是不屑于用!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悦,
02# 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 者,吾其为东周乎?”
——《论语阳货》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01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 《道德经》
• 代表不同
隐士 道家是隐士的代表 道家是隐士的哲学
上层:儒 出路:读书做官 学而优则仕
下层:侠 出路:平时自食其力 急时行侠仗义
道家说:什么都不要做 自己不做,别人也不要做 统治阶级不做,老百姓也 不做。
儒墨都主张“有为” 分歧在于“做什么” 和“怎么做”
战士
谋士
辨士
打仗
出谋划策
谈判
方士 风水
隐士 啥也不干
1 有药可救还是无药可救? 2 拯救天下还是拯救自己? 3 积极有为还是消极无为?
1 有药可救还是无药可救?
l 《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 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经过, 他唱道:‘凤呀!凤呀!为什么你的德行竟 如此衰败?已往的事情不可挽回,未来的事 物还来得及。算了吧!算了吧!眼下从政的 人物都很危险!'孔子下车,想和他谈谈, 他却赶快避开,使孔子没有能够和他谈。 接舆是说过去的就过去了,从现在隐去也不 迟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