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老师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于漪教育思想对我的教育启发

于漪教育思想对我的教育启发

于漪教育思想对我的教育启发于漪 (1834-1902) 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重要人物,他对于教育的思考和实践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以下内容中,我将从适应时代需求、培养创新思维和尊重个体差异三个方面,阐述于漪教育思想对我的教育启发。

于漪提出的适应时代需求的教育观点激发了我的思考。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要根据时代的需求来确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这使我认识到,教育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

在当前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下,静止的传统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我明白了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让他们具备面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于漪强调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这给我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他提出了“创造力至上”的观点,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勇于尝试。

这使我认识到,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帮助他们成为创新的推动者。

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研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质疑和思辨,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于漪注重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理念让我反思了个体化教育的重要性。

他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需求,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措施。

这使我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不同的兴趣、能力和学习方式,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潜力。

在实践中,我尝试与学生进行密切的沟通,在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的基础上,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帮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优势。

于漪的教育思想对我的教育启发主要体现在适应时代需求、培养创新思维和尊重个体差异三个方面。

他的思想提醒我,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培养学生面对未来挑战的能力;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教育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于漪教育思想集锦

于漪教育思想集锦

想的根, 植良好道德情操的根、 健康人格的根 。

“用爱心培育 于漪教育思想集锦于漪老师的教育思想深深地植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共产主义事业。

立足于育人、树魂立根和培养文化判断 力等方面。

思想立足点高,覆盖力强,生命力持久。

她的教 育思想主要有三个部分:教文育人,提升教师自身素养 漪老师认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在教育实践中必须“教文育 人”,而要实现这一目标, 就需提升教师自身的素养。

她曾经 说过,“教师心中要有共产主义旗帜飘扬”教师胸中要有一团 火,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朝气蓬勃, 对学生有感染力、 辐射力; 教师要“一身正气,为人师表”,切切实实地为学生做出表率 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的合格和 可靠接班人。

树魂立根, 植根学生的理想信念 “育人要育心, 浇花要浇根”,于漪老师认为要培育学生树热爱党、 热爱社会 主义、热爱祖国的“魂”,立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根”,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要“在学生心田‘植根' 对社会上存在的“轻语文、重外文”的现象,于漪老师指出: “如果我们再不珍惜母语, 那么我们离‘自毁长城'的日子就不远了, 民族语言之光彩!要通过语文教学,在学生心田做“植根”的工作,植爱国主义的根,植民族精神的根,植志向的根、理”。

针 也许不多久就会完全被其他语言所代替!”为此,她呼吁: 还爱心”,于漪老师强调要用“爱心”培育“爱心”,师爱、师德是帮助学生增强树魂立根的内驱力。

她谈到,“教育不能只‘育分’,更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针对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重智轻德、分数决定一切的现象,于漪老师呼吁,要从当前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重智轻德的重围中“突围”出来。

教育本质是“育人”而不是“育分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以奠定树魂立根的素质基础。

重视学习先进文化,培养文化判断力现在的学生面临着丰富而复杂的文化现象,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文化判断力的教育,要使学生正确认识、判别、取舍各种文化现象。

于漪教育思想对我的教育启发

于漪教育思想对我的教育启发

于漪教育思想对我的教育启发【摘要】于漪是一位教育家,她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实践中,她倡导注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他们自主思考和探究知识。

于漪教育思想对我的启发在于,我意识到教育应该是个性化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节奏。

在教学中,我会尊重学生独特的特点,帮助他们发现潜力和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学习。

于漪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激发了我对教育的热情,让我明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性魅力。

于漪教育思想的重要性在于引导教育者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关键词】于漪教育思想、教育启发、核心理念、实践应用、教育价值1. 引言1.1 于漪教育思想概述于漪教育思想是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于漪女士提出的,其核心理念是以爱、尊重和关怀为基础,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

于漪教育思想主张将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看待,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多样化的需求,提倡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在于漪教育思想中,教师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扮演着引领学生、启发学生、关爱学生的角色,以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勇敢探索的精神。

于漪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和综合能力,使其成为具有责任感和创造力的公民。

通过教育,学生不仅要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情感。

与传统的应试教育不同,于漪教育思想强调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发展,倡导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个性化、亲和性的教育环境。

于漪教育思想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点的尊重,在当今快节奏、竞争激烈的社会背景下,这种关注学生内心世界、注重情感教育的理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 正文2.1 于漪教育思想核心理念于漪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个性化教育、尊重学生、发展全面素质、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关注学生情感需求。

个性化教育是于漪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她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来进行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

于漪教育思想对我的教育启发

于漪教育思想对我的教育启发

于漪教育思想对我的教育启发于漪是中国古代教育家,她提出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在我的教育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发。

以下是对于以漪教育思想对我的教育启发的描述。

于漪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孩子的品德和道德素养。

她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于漪提倡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诚实、谦虚、勤奋等品质,以及顾全大局、团结合作的精神。

在我教育中,我会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通过给他们树立善良、正直的榜样,教育他们珍惜友谊,尊重他人,并鼓励他们参与公益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于漪教育思想强调个性的发展。

于漪认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才能。

在教育中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潜能。

在我的教育中,我会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发现和培养他们的特长。

我会鼓励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和活动,让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并在这些方面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

于漪教育思想强调实践教育的重要性。

她认为,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于漪提倡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实验研究等,以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在我的教育中,我也会注重实践教育,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实践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四,于漪教育思想强调启发式教育的重要性。

她认为,教育应该是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于漪提倡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和指导者,通过提问、讨论、探究等方式来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在我的教育中,我会注重启发式教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并通过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寻找答案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于漪的教育思想对于我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启发。

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养,关注他们的个性发展,强调实践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倡导启发式教育。

于漪教育思想对我的教育启发

于漪教育思想对我的教育启发

于漪教育思想对我的教育启发于漪,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我有很大的启发。

在他的教育思想中,最令我深受启发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于漪提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法。

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这使我认识到,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应该因材施教、注重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于漪提倡的教育是情感教育。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在他的教育理念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成长,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

这使我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成为有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于漪提出的教育是实践教育。

他认为,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他强调,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亲自动手去做,亲身体验和感受。

这使我深切地认识到,实践是教育的重要环节,只有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于漪的教育思想对我产生了很大的教育启发。

他的教育理念不仅帮助我认识到教育应该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也让我明白教育应该以学生为本,关注个体差异,更让我认识到教育应该是情感教育和实践教育。

这些启示深刻地影响了我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使我成为一名更加全面、关爱、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情感教育和实践教育的教育者。

于漪美育思想

于漪美育思想

于漪美育思想谈到于漪的美育思想,就要谈到于漪老师。

,于漪先生长期从事语文教学,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笃行者,“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写下了500多万字的论文专著,上了近2000节的公开课堂。

她的名字和语文和教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她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史上不可忽略的名字,是中国教师群体心中的偶像。

于漪先生先后提出过很多教育思想,改革开放之初提出了“教文育人”的教改思想,上世纪90年代坚持“弘扬人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教学主张,新世纪提出“德智融合”理念。

也就是所谓的美育思想。

于漪先生指出:“当今的中国教育,要培养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需以优秀的中华文化滋养他们的心灵。

”于漪先生一直强调“精神成长”,要为学生的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

于漪先生认为:“我们培养的孩子一定要身心健康,不管他做什么工作,他应该以这个工作为快乐、为幸福。

”可以说,于漪先生道出了中国教育的一个传统,这就是注重人的整体性,注重人基于身心健康的精神世界的根本性成长。

这种成长不是外力使然,而是生命自然、本然地生发,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春风才能化雨,润物才可无声。

再过几天,就是孔子诞辰2570年的纪念日了。

孔子作为被后世公认的“先师”,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教师、第一位人民教育家,本身就是健康学习、快乐成长的典范。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孟子作为另一位圣人、另一位人民教育家,提出了“君子三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被毛泽东题词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他的时间,使他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从孔夫子的“乐山乐水”,到孟子的“君子三乐”,到陶行知的“六大解放”,再到于漪先生的“精神成长”,充分彰显中国教育以人为本的特点。

于漪教育思想对我的教育启发

于漪教育思想对我的教育启发

于漪教育思想对我的教育启发于漪是近代中国教育家、思想家,她的教育思想对于我的教育启发是非常深远的。

她在教育方面主张以为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发展。

在我学习和实践教育的过程中,我深受于漪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她对于教育的关注和努力也使我更加坚定了我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于漪的教育思想启发了我对于教育的价值和目标的重新思考。

她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个体发展不仅包括智力的培养,还包括道德、情感、艺术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在我教育的过程中,我也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我不再只是关注学生的成绩,而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长,试图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发展他们的潜能。

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我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他们也更加愿意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获得了更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于漪的教育思想对于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启发。

她提出了“以爱护之心塑造美德”、“以以爱潜移默化教化人性”的教育观念。

在我教育的过程中,我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了解,关心学生的情绪和心理健康,尊重他们的感受和需求。

我试图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其中感受到关爱和支持。

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我发现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他们的自信心和人际关系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我也意识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性,因此我加强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适当的帮助和引导。

通过这样的努力,我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了改善,学习积极性和自我管理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语文教学】:特级教师于漪的教育思想

【语文教学】:特级教师于漪的教育思想

【语文教学】:特级教师于漪的教育思想特级教师于漪的教育思想【与其说我做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于漪老师用65年对语文教育的热爱诠释着她对教育的忠诚。

在于老师面前,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向她学习,学习她是怎么做一名好老师。

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形容她教书教得着了魔,而她的学生则说她对教育有着宗教般的虔诚。

于漪老师是如何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教育大师的呢?】—————————名言语录—————————1.关于教育教育是理想的事业,没有理想的教育是不存在的;教育是神圣的追求,它充满着伟大与圣洁,不容任何玷污与亵渎;教育是崇高的使命,它需要我们全身心地投入与完全的奉献;教育是民族发展的奠基者,它决定着民族的命运与未来。

教育是给孩子的心灵滴灌知性与德性的。

知性是孩子生存和发展的本领,德性是其做人的底线。

二者在课堂上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不是外加的、分离的。

办教育、办学校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万米赛跑,要有勇气,有毅力,向着理想的目标奔跑。

办学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战略的制高点上、与基础教育先进国家竞争的制高点上。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凝聚师生的粘合剂,是学校发展动力的源泉。

如果小视或者弱化,学校大厦就缺了顶梁柱,就难以昂首阔步地走向未来。

我们搞教育的,要教在今天,想在明天,以明日建设者应有的标准来指导今日的教育教学工作。

教育是给孩子的心灵滴灌知性与德性的。

知性是孩子生存与发展的本领,德性是其做人的底线。

二者在课堂上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不是外加的、分离的。

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教育,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祖国的未来。

立体化试教、全方位育人。

2.关于教师座右铭:教育工作中,一切以教师人格为依据:智如泉涌,行可为表仪者,人师也。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一身正气,为人师表。

教育的质量说到底就是教师的质量。

我这一辈子有两把尺,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

在这种比和量的过程中,我总能找到自己的不足,总能学到别人的长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漪老师教育思想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与心灵接触的情感教育:语文教学的灵魂
情感教育是心灵相接触的教育,是一种在感化、陶冶中使学生的素质和品格得以升华的教育。

没有了情感,语文教学就会失去灵性、灵魂而变得苍白无力。

于漪老师语文情感教育观是其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她认为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语文教学重在熏陶感染塑心灵,用兴趣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没有了情感,语文教育的价值就得不到体现。

一、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
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是心灵与心灵相沟通的事业,是以精神养育精神、用生命呵护生命的事业。

裴斯泰洛奇认为,爱是统摄其他一切感情的核心,也是人性统一的核心,所谓心、脑、手协调发展,也就是爱和智力的协调发展。

只有爱才能使知和行统一起来。

爱和智力结合构成核心力量,使人成为人,达到人的理想。

教育中没有爱,任何努力都将事倍功半。

于漪老师对语文教育事业倾注了满腔热情,对学生倾注了深深的爱。

1.对语文深深的爱
于漪老师特别欣赏闻一多的那首《红烛》:“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她正是以这种红烛精神,怀着对语文炽热真挚的爱,在语文教苑辛勤耕耘,并收获了累累硕果。

于漪老师说,一个语文教师对所教学科和所教的学生要满腔热情满腔爱。

并认为这种“爱”,应包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爱,要了解汉语语言文字的悠久历史,广泛阅读流传下来的丰厚的民族文化遗产,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有了这种感情,就会觉得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能够有机会学习祖国丰富、优美的语言,是非常幸福的。

教师只有自身拥有这份情感,才能够在语文教学中,饱含感情地引导学生欣赏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生动,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由于于漪老师对语文爱得热烈、深沉、执着,因而教学中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这种感情。

语文教师就要怀着春风化雨的热情,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以美好、高尚的情操熏陶感染他们,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撒下美好的种子。

于漪老师对语文一片深情,她曾发自肺腑地说:“教中学语文,成了我终身从事的高尚职业,我为此感到无上光荣与自豪。

”她对语文事业的不断探索与创新,正源于她对语文深深的爱。

2.对学生满腔的爱
马克思说:“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你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交换信任……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必须是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


于漪老师正是“用爱交换爱”,“用信任交换信任”,对学生倾注了满腔热情满腔爱并鼓励和推动学生不断前进的。

她常说:“热爱是教师的天职,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

没有这个基础,师生就缺乏共同语言,感情就不能融洽,教育就难有成效。

”并说,爱学生,就要给学生爱心、耐心、信心,以自身的人格力量感化学生。

有人就把于漪老师的语文教育称为“爱的教育”。

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石,爱拉近了师生的感情距离,爱使学生增强了求知欲望和信心,爱的情感带来的鼓舞促进了教学高效率的实现。

教师只有倾注满腔爱,全身心投入,才会创出具有自身风格的高水平的教学业绩。

“爱是一种情感,它必须在教师和学生的实际交往中,通过人与人的相互接触,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教育对象的可爱之处,才能引发真情实感。

”知之深,爱之切,一个重要的问题便是如何认识自己的教育对象。

这就需要教师正确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可爱之处。

于漪老师非常好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她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之中,具有正处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个性,很容易不讨人喜欢,教师要自觉地、有意识地去了解学生,细
致入微地去发现学生的可爱之处。

她还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生动活泼的“艺术品”,要精心雕琢,不能怕麻烦,要有“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

只有与学生丹心一片,才能与他们心心相印。

于漪老师深知,人类生活需要在爱的孕育中充实和发展,学生渴望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

母爱和师爱是人类最伟大的爱,它最有渗透力和感染力,无坚不摧。

她说:“表达师爱,不是写在纸上、说在嘴上的,要用自己的言行来实践。

老师对学生要情深似海、师爱荡漾。

”对学生的爱,难就难在这“荡漾”二字。

所谓“荡
漾”,一是自然和谐,讲究真切;二是细雨润物,讲求透彻;三是涓涓细流,讲求持久。

这些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时体现爱心容易,长期永葆爱心,很难;爱优秀学生,容易,爱发展有明显缺陷的差生,很难;爱自己的孩子,表达亲子之爱,容易,推亲子之爱到学生身上,甚至为了爱学生而牺牲亲子之爱,更难。

然而,这一切,于漪老师都做到了。

正是因为于漪老师对语文教育事业、对学生有绵绵不尽的爱,才有了她语文教学中春风化雨般的情感。

二、熏陶感染塑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是活的知识宝库,不仅仅是一个专家—善于把人类的智力财富传授给青年一代,并在他们心中激起求知欲和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而且是塑造一代新人的雕塑家,是不同于其他雕塑家的特殊雕塑家。

”于漪老师也说:“教师不是工艺师,而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塑造的对象是青春年少充满活力的学生,任务是塑造他们的心灵。


于漪老师还认为,“情”是语文教育的根,语文教育不仅是认知教育,还包括情感教育。

语文教师要披文入情、以情激情,为学生创造一个溢满哲理和情致的情感世界,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细水长流地进行滴灌、渗透,塑造他们的心灵。

1.披文入情,发掘文章蕴含的情愫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自古至今,一篇篇名诗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作家文人笔墨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

”好文章必然是作者情动于衷、言溢于表的产物。

语文教师要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首先做到“披文以入情”,认真研读教材,深入理解语言文字所传达的情和意,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根据作品中的具体形象,展开丰富的想象,或唤起联想,或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知识来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真正把作品寄寓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然后启发引导学生步入文章所蕴含的至真至美的情感世界,使之受到熏陶感染。

于漪老师说:“情忌外加,忌矫揉造作,忌滥。

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贵在咀嚼语言文字,深刻领悟;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以情感染学生,这种情是真挚的、高尚的。

” “披文入情”的过程,有赖于教师整体人格结构、知识结构、审美理想的全部参与,是教师个人知、情、意三方面整体的体现。

只有如此,才能真切地把文章所蕴含的情愫转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先燃烧自己,然后撒播感情的火种给学生。

2.以情激情,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情感具有感染力量和迁移功能,因此教师要以情去激情,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从而将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和谐地统一起来,使整个教学过程情趣盎然。

有了教师的教学激情,才会有学生的接受热情,才会有课堂上师生双方如痴如醉、物我两忘的教学境界。

于漪老师说:“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文字就有血有肉,而不是枯燥的符号,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注的情和意,所阐发的道理就会叩击学生的心灵,在他们的心中引起共鸣。

”于漪老师善于传情激情,她的一笑一颦,一挥手、一投足,都是一种传递感情的符号,声情并茂的辞章就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去掀动学生感情的潮汐。

她能使学生着魔一般地跟随她渐入文章佳境,与种种高尚的思想接触,跟
诸多高尚的人物对话,在不知不觉之间,思想情操、意志品格受到熏陶和感染,完美地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艺术境界,具有独特的感染力。

情感容易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要让学生真正把书读到心里去,让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与作者的喜怒哀乐发生共鸣,教
师应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使学生身历其境,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心田得到滋润。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素养的重要特征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

”于漪老师正是以饱满的教学激情,用巧引、美读、情讲、趣溢等手段创设情境,开启学生心智、塑造他们的心灵的。

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感觉和思维,唤醒他们的内心情感,引发他们心灵的震颤。

3.情感交融,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情感教学要使教材情、教师情、学生情这“三情”合
一,融为一体,才能弹奏出优美的教学乐章,也才能真正塑造学生的心灵。

教师尤其要把握好自己的感情。

教师是生活在复杂社会关系中的人,生活中各种不如意的地方,必然会影响教师的教学心境,阻碍教师教学情感的形成。

所以教师教学时,一定要抛开一切影响教学心理的不愉快因素,纯净心理,进入角色。

教师还要克服情感冷漠心理,由于教材的固定性,教者经常在作品所描写的情感世界里遨游,时间一长,感情就淡化、冷漠了。

教师要善于克服这种心理定势,时刻以全新的认识、亢奋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教学中要唤起学生的情感,还要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情感参与意识,使之与教师的情感进行交融。

“亲其师,信其道”,融洽无间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

于漪老师善于把教师情、学生情和教材情这“三情”合一,使它们相互交融。

她心中充满阳光,并能撒播阳光到学生心中,照亮学生的心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