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
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腹泻检测及结果分析

使用统计软件 S S 1. 行数据处理 。 P S 10进
23 轮状病毒患儿粪便性状 .
表3
轮 状 病 毒 患 儿 的粪 便 以 黄 色 蛋
花 汤样 和 水 样 便 的 感 染 率 较 高 , 果 见 表 3 结 。 轮 状 病 毒 患 儿 的粪 便 性 状 分 类
2 1 轮状 病 毒 感 染 年 龄 分 布 38 8例 腹 泻 婴 幼 儿 送 检 标 本 . 4 中 查 出 轮 状 病 毒 阳性 10 3例 , 阳 性 率 为 2 . 4 。 >0 6 8 总 8 1 . ~ ≤ 2岁患 儿 阳 性 率 最 高 , 5 . O ; 2 为 5 2 > ~≤ 4岁 阳性 率 其 次 , 为 1 . 2 ; 0 6岁 和 大 于 4岁 阳 性 率 相 对 较 低 , 别 为 7 9 ≤ . 分
国际检验 医学杂 志 21 7月第 3 02年 3卷第 1 4期 It a n jLbMe , l 02" 1 3N .4 dJ y21 ,o. ,o1 u C 3
・ 17 7 ・ 0
・
调 查 报告 ・
婴 幼 儿 轮 状 病 毒 性 腹 泻 检 测 及 结 果 分 析
李 庆 , 毓 华 邱 48 0 ) 4 0 0 ( 北省 荆 门市 第一人 民医 院检 验科 湖
13 方 法 采 用 胶 体 金 原 理 , 用 标 记 胶 体 金 的 A 群 轮 状 病 . 利 毒 单 克 隆 , 免 疫 层 析 夹 心 法 检 测 待 测 样 本 中 的 A 群 轮 状 病 用 毒 。严 格 按 照 说 明操 作 , 到 随 到 随 测 。 做
14 统 计 学 处 理 .
阳性 ( ) 阳性 率 ( ) %
2 . 7 6 7
婴幼儿腹泻中A群轮状病毒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意义

婴幼儿腹泻中A群轮状病毒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意义作者:殷炽龙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3年第10期【摘要】目的:分析广西梧州地区腹泻婴幼儿A组轮状病毒(RV)的检测结果,探讨婴幼儿腹泻A组轮状病毒(RV)的感染情况,从而得出A组轮状病毒在婴幼儿腹泻中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征,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1年12月在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治疗患腹泻的婴幼儿的大便标本710份,用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法(胶体金法)进行A组RV检测,对检测标本A组RV阳性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710份粪便标本中,有288份检出了A组RV阳性,总检出率为40.6%。
检出率在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不同年龄组之间的A组轮状病毒(RV)总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7.395,P【关键词】 A组轮状病毒;婴幼儿;腹泻;流行病学中图分类号 R723.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10-0047-03婴幼儿腹泻是常见病、多发病,而轮状病毒(RV)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致病因子,RV主要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致婴幼儿腹泻,B组与成人腹泻有关,C组可引起人类腹泻但较少[1],A群轮状病毒引起的婴幼儿腹泻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以秋冬季发病,俗称“秋季腹泻”,具有一定的流行性,发病快,水样泻,易引起脱水,严重者可发生休克,危及生命,全世界每年约有35~59万儿童死于RV引起的腹泻,其中82%的死亡患儿发生在发展中国家[2]。
了解本地区A组RV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手段。
广西梧州地区婴幼儿A组RV的流行病学特点怎样,目前相关研究较少,为此,对2008年1月-2011年12月在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治疗患腹泻的婴幼儿的大便标本710份,用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法(胶体金法)进行A组RV检测,对检测标本A组RV阳性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2008年1月-2011年12月患腹泻的710例婴幼儿为研究对象。
长沙地区婴幼儿A群轮状病毒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

c s sweep stv a e r o i eRV nie i a tg n,t ep stv aeo h o i ert fRV n ie rm yt u ei h e ro 0 6wa . 1 , i a t n fo Ma oJ n t ey a f 0 s9 2 g n 2
聂波 丽 , 张 林, 尤 灿 , 宽鹏 , 丽亚 郭 莫
400) 10 7
( 湖南省儿童医院 , 湖南 长沙
[ 摘 要] 目的 了解长沙市婴幼儿急性腹泻病例 中 A 群轮状病毒( V) R 感染 的特点 。方法 收集某省儿童医院 20 06年 5月一2) ( 7年 4月间 17 4例<5岁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 , 用标 记金 的 A群 RV单克 隆抗 体 , 0 2 采 以免疫 层
性R V感染率为 1. 7 , 62 女性为 2 . 4 , 3 9 前者显著低于后者 ( =1. 7 P<0 0 5 。结论 58 , .0 ) 长沙地 区 R V感染
高峰期 在 1 月至次年 2月 , 1 患儿年龄为 6个月~2岁 。对婴幼儿腹泻应尽早做 RV检测 , 以及时发现病原 体 , 合理
析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标本 中的 A群 R V抗 原。分析 阳性 患儿 流行病 学资料 。结果 17 4份腹 泻患儿粪 便标 本 2
中, RV抗原 检测 阳性 3 2份 , 4 阳性率 1. 4 。2 0 9 8 0 6年 5 —6月 R 抗原检 测 阳性率 为 9 2 , 1— 1 及 V . 1 而 1 2月 20 0 7年 1 —2月其 阳性率分别 达 3 . 1 、4 3 % , 两者 与其他 月份 阳性率 比较 , 异有 显 著性 ( =1 7 1 , 6 6 2 . 7 后 差 0 . 8
治疗 , 避免滥用抗菌药物 , 防止传播 。 [ 关 键 词] 轮状病毒 ; 腹泻 ; 婴幼儿 ; 流行病学
轮状病毒

一、轮状病毒性腹泻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其主要感染小肠上皮细胞,从而造成细胞损伤,引起腹泻。
轮状病毒每年在夏秋冬季流行,感染途径为粪—口途径,临床表现为急性胃肠炎,呈渗透性腹泻病,病程一般为7天,发热持续3天,呕吐2—3天,腹泻5天,严重出现脱水症状。
轮状病毒有明显的季节性,它特别喜欢在20℃左右气温下活跃。
秋冬交接时期尤其要注意,儿童多集中在每年10月至12月期间感染轮状病毒。
>>>孩子秋季腹泻多是轮状病毒引起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是导致5岁以下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原因。
我国每年有近4万名儿童因轮状病毒腹泻死亡,约占中国5岁以下儿童总死亡人数的12%。
我国各省、市均有暴发流行的记载。
全年均可发生,秋冬为流行高峰。
42%的轮状病毒感染者没有症状,但可传播病毒,腹泻患儿和无症状的带病毒者是主要的传染源。
轮状病毒主要通过密切接触进行传播,也可通过污染的水、土壤、食物、玩具、衣物、用具等间接传播,较难预防。
轮状病毒,顾名思义,是指它的结构象轮子一样,第三世界国家有80%以上的人感染这种病毒。
人轮状病毒属呼肠病毒科,为双链RNA病毒,其基因组由11条双链RNA片段组成,分子量在0.2-2.2MD之间。
按照结构蛋白和电泳图谱,可将人轮状病毒分为A、B、C三组,其中B组只见于成人的爆发流行群体;A组只引起婴幼儿肠炎,不感染成人及五周岁以上的大部分儿童;C组病毒较为少见。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A组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病毒性肠炎的主要病原体。
轮状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传播,因此皮肤接触及呼吸道传播是其主要传播方式。
由于轮状病毒对PH稳定,传播的轮状病毒经过胃部时不但不会被破坏,反而能经过胃蛋白酶的消化提高其感染性。
轮状病毒主要感染小肠上部,侵犯绒毛远端带刷状缘的上皮细胞,在胞内繁殖,引起细胞病变,导致酶活性下降,绒毛功能失调,引起腹泻。
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检测及结果分析

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检测及结果分析一、概述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疏松、水样或黏液血便的症状。
在婴幼儿中,轮状病毒是导致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一种双链RNA病毒,属于轮状病毒科,包括7种血清型(G1~G4、G9~G11),其中G1、G2和G3分别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三个亚型。
RV感染多发生在6个月到2岁的婴幼儿中,是导致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早期发现并诊治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婴幼儿轮状病毒检测及结果分析的相关知识。
二、检测方法1. 肠道病毒培养法肠道病毒培养法是传统的病毒检测方法之一,包括传统培养法和快速培养法。
传统培养法需要3~7天才能获得结果,一般只适用于研究目的。
快速培养法和传统培养法相比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且可以在1~2天获得结果,但仍需要技术人员有丰富的操作经验才能获得准确的结果。
2. 免疫学检测法(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轮状病毒ELISA检测法是一种简单、快速、经济的方法。
该方法以特异性的抗轮状病毒抗体为探针,检测样本中的轮状病毒抗原。
该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廉,适用范围广,但灵敏度和特异性不如PCR法。
(2)荧光抗体检测法(FA)荧光抗体检测法是一种快速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它同样以抗体或探针为基础进行检测。
相比ELISA,FA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且可以检测多种病毒。
3. 分子生物学检测法(1)聚合酶链式反应(PCR)PCR是一种灵敏、特异且可重复的检测方法,能够对低剂量病毒进行检测。
PCR法的灵敏度高,能够检测到病毒抗原在样本中的微量存在,同时可对病毒血清学分型,有助于了解不同血清型的轮状病毒在流行病学意义上的分布情况。
(2)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qPCR技术结合PCR技术和荧光测定技术,其结果可以快速、准确地分析并定量RNA分子的数目。
相比传统PCR技术,qPCR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且能够快速、准确、定量检测病原体。
1568例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检测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n o s t a t i s t i c a l s i g n i i f c a n c e ( P> O . 0 5 ) . T h e d e t e c t i o n r a t e o f O c t o b e r t o D e c e mb e r w a s t h e h i g h e s t . o f w h i c h N o v e mb e r
w a s t h e h i g h e s t . Co n c l u s i o n R o t a v i r u s ( R V ) i s t h e ma i n p a t h o g e n o f i n f a n t i l e d i a r r h e a , w h o s e d i s e a s e a t t a c k d i s p l a y s
o f 1 5 6 8 i n f a n t s wi t h d i a r r h e a wh o we r e t r e a t e d i n o u r h o s p i t a l f r o m J a n u a r y t o De c e mb e r 2 0 1 2 , a n d t h e d e t e c t i o n r e s u l t s
2 0 I 3 年 1 1 月 第 3 卷 第 2 1 期
・ 调 查研 究 ・
析
姚淑 雯 梁卓 夫 林 爱君 王淑 慧 广州市妇女儿童 医疗 中心儿童院区, 广东广州 5 1 0 6 2 3 [ 摘 要 】目的 对 1 5 6 8例婴幼儿腹泻 患者进行粪便 轮状病毒 ( R v) 抗原检 测 , 分 析其流行病学 特征 。方法 以免疫金 标 记技 术对 2 0 1 2 年 1一 l 2月来 我 院就诊 的腹泻 患儿 的 1 5 6 8例粪 便标 本进行 R V抗 原检测 , 并对检 测结 果进行 统 计分析 。 结果 1 5 6 8例粪便标 本 中, 阳性 检出 6 3 2例 , 阳性 率为 4 0 . 3 %; 不 同性别腹泻患 儿的 阳性检 出率差异不 显著, 无统计 学意义 ( P> 0 . 0 5) ; 1 0~ 1 2月 的阳性检 出率 最高 , 其中 1 2月最 高 , 为5 1 . 7 %。结论 R V是 婴幼儿腹
2010年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流行病学分析

2010年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流行病学分析【摘要】目的了解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感染情况和流行特点。
方法 2010年1月至12月,采集门诊或住院≤5岁婴幼儿腹泻标本248例,用酶免法(elisa)检测rv 。
结果248例腹泻标本,检出rv 133例,阳性率为53.6%。
rv感染对象主要为24月以内婴幼儿(占94.7%),发病高峰在 8月-9月。
结论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监测本地轮状病毒感染流行意义重大。
【关键词】轮状病毒; 腹泻; 儿童轮状病毒(rotavirus, rv)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最主要病原体,几乎所有儿童在5岁前都感染过rv(1)。
rv腹泻有明显季节性,多发生在秋冬季。
国内每年因rv引起腹泻1300万人次,造成3-4万死亡,所致疾病负担巨大[2]。
rv疫苗为唯一有效控制该病手段,为研制、引进或评估有效的rv疫苗,全国各地自2004年起陆续开展建立腹泻rv监测。
本文对2010年本地区248例腹泻婴幼儿进行了轮状病毒检测并进行了流行情况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12月采集本院门诊或住院≤5岁(2月~5岁,平均22.2月)婴幼儿腹泻标本248例。
其中,住院163例,门诊85例;男162例,女86例,男女比例为1.88:1。
标本检测轮状病毒后置-20℃保存。
1.2轮状病毒检测采用卫生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快速一步法轮状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直接检测粪便标本中轮状病毒抗原。
按说明书操作。
1.3 统计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数据处理用χ2检验。
p<0.05 表示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结果2.1轮状病毒感染情况2006年1月~ 12月共采集≤5岁婴幼儿腹泻标本248例,检测rv阳性133例,阳性率为53.6%。
其中门诊腹泻患儿阳性率57.6%(49/85);腹泻住院患儿阳性率为51.5%(84/163),二者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
248例腹泻标本中,男性患儿rv阳性率53.7%(87/162),女性患儿阳性率53.5%(46/86), 男女患儿阳性率近相同。
轮状病毒性腹泻

轮状病毒性腹泻【导读】轮状病毒性腹泻指的是一种由于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
这类腹泻多数发生在婴幼儿身上,特别是身体体质差的婴幼儿。
抵抗力弱更是容易导致轮状病毒性腹泻,尤其是在天气温差变化大的时候。
了解轮状病毒性腹泻的相关常识,对于关爱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
轮状病毒是一种名为:双链核糖核酸的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
它是导致婴幼儿腹泻的一种主因。
医学普查数据显示,世界上每位婴幼儿都曾一次或者一次以上地感染过轮状病毒。
然而,每次感染后免疫力就会增强,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受感染的影响就会随之减轻。
轮状病毒性腹泻就是由轮状病毒性引起的腹泻。
它有明显的季节性,喜20℃左右的气温。
特别是在春夏或者秋冬交替时期轮状病毒最为活跃。
轮状病毒腹泻大多发生在6月龄至5岁龄的婴幼儿身上,是一种极易传染的病例。
轮状病毒性腹泻刚开始时没有什么症状,紧接着就会出现咳嗽、流涕、发烧、呕吐、肚子疼痛、血便等等的症状。
腹泻物多为白色米汤样或者是黄绿色蛋花样。
从轻微发病到严重腹泻的潜伏时间一般在3--4天。
轮状病毒性腹泻严重时会引发脱水、电解质平衡失调、或者致命性胃肠炎、更为严重者致死。
轮状病毒性腹泻是婴幼儿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也是最应该引起家长,宝妈们注意的一种疾病。
严重、长期的腹泻会影响婴幼儿的营养吸收,导致缺钙贫血。
望各位家长宝妈重视!轮状病毒性腹泻是什么引起的由上所知,轮状病毒性腹泻引起的原因是轮状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在显微镜下的形状呈车轮样,顾名思义取名为:轮状病毒。
从名字上,我们就可以得知这种病毒的传染性极强。
轮状病毒的存活期有数周,它可以依附在土壤、水、空气、食物、衣物、玩具、飞沫、口水等介质中,能在环境中稳定下来,且不易自然灭亡。
轮状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有很多:成年人、婴幼儿得病主要是通过粪口传播,或者口口传播而感染的。
当然也可以通过水源感染传播、呼吸道感染传播和生活接触传播等。
但是,新生儿的轮状病毒感染却主要来源于母体感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
发表时间:2013-05-23T17:50:51.18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4期供稿作者:王会明
[导读] 本文总结的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值得临床学习推广参考。
王会明(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666400)
【中图分类号】R722.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4-0173-01
【摘要】目的总结我院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
方法采集2005年1月-2012年5月来我院就诊1426例5岁以下腹泻儿童的粪便。
对免疫胶体金技术确诊的病例进行临床观察和分析,总结其临床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结果 1426例腹泻儿童中,确诊为轮状病毒感染的患者420例,占29.45%。
临床病症主要表现为发热、呕吐、腹泻。
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12-36月龄婴幼儿,占96.91%。
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2月为高发期。
由轮状病毒腹泻引起的并发症发病率为21.1%,呼吸系统并发症所占比例最高。
结论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最明显的特点是年龄性和季节性,患者主要是3岁以下婴幼儿,冬春季节是发病高峰期,应针对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采取有效地治疗和预防措施。
【关键词】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流行病学
腹泻是儿科常见流行性疾病,发病人群主要是3岁以下婴幼儿。
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是轮状病毒。
轮状病毒感染常表现为发热、呕吐、腹泻[1],发病季节集中在每年的11月份到次年的2月份,全球因轮状病毒感染致死率在0.3%左右。
我院采用免疫胶体金检测技术,可迅速检测出腹泻原因,从而有效的进行临床治疗[2]。
本文回顾性分析统计我院2005年1月-2012年5月治疗的1426例5岁以下腹泻儿童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5年1月-2012年5月本院1426例5岁以下腹泻儿童,诊断标准为:免疫胶体金技术快速检测腹泻儿童大便。
其中其中轮状病毒感染阳性患者有420例,220例男性,200例女性,月龄6-36月,平均月龄23个月。
1.2 方法
1.2.1 样品收集采集腹泻症状出现后1-3天的婴幼儿粪便。
1.2.2 检测方法两个检测方法,首先是样本特征观察表现为大便呈稀糊样或蛋花样。
其次是免疫胶体金快速检测技术,检测为阳性。
1.2.3 统计学分析应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统计临床资料,设计病例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新生儿腹泻诊断、临床症状(发热、呕吐、腹泻时间)、治疗方式和给药方式、临床护理措施。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
轮状病毒感染患儿大便出现蛋花样205例,占48.81%;稀水样180例,占42.85%;稀糊样33例,占7.86%;便血样2例,占0.48%。
其次,患儿多变现为大便次数频繁,一般每天10次左右,持续时间为5-10天。
同时,患儿多伴有发热、呕吐、脱水现象。
2.2 流行病学特点
2.2.1 年龄分布特点将1426例腹泻患儿按照月龄分为4组:0~<12月龄组,轮状病毒阳性为8例阳性率为1.33%;12~<36月龄组的阳性为407例,阳性率为80.92%,阳性检出率最高;36~<60月龄组的阳性为5例,占阳性率的1.55%,不同年龄组间经χ2检验,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表1 不同月龄腹泻患儿轮状病毒感染阳性率[n(%)]
月龄受检数阳性数阳性率(n%)构成比
0~<12月 601 8 1.33% 1.91%
12~<36月 503 407 80.92% 96.91%
36~<60月 322 5 1.55% 1.19%
合计 1426 420 29.45% 100%
2.2.2 季节分布特点月份统计资料显示,每年的11、12月份至次年的1、2月份是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高发月份,其中1-2月份确诊206例轮状病毒感染,阳性率为6
3.58%,占总轮状病毒感染病例的47.86%。
11-12月份确诊316例轮状病毒感染,阳性率为63.61%,占总轮状病毒感染病例的49.05%。
而7-8月份轮状病毒感染率最低,仅占0.75%,占总轮状病毒感染病例的0.24%。
见表2.
2.2.3 患儿性别分布特点确诊的420例轮状病毒腹泻婴幼儿中有男婴220例,占52.38%;女婴200例,占47.62%。
P= 0.1675;X2=1.9048。
因此,轮状病毒性别分布不存在显著差异。
3 讨论
轮状病毒感染会导致婴幼儿腹泻,一般持续5-10天左右,同时大多数患儿会并发发热、呕吐和脱水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可能造成体内电解质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目前临床检测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的主要手段是免疫胶体金检测和大便样本观察[3]。
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主要变现为年龄性、季节性。
易感群体主要分布在12-36月龄婴幼儿,高发季节集中在每年的11月份到次年的2月份,没有性别区别。
综上所述,总结我院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特点,进行科学统计及分析有利于帮助婴幼儿父母正确认识病症,积极配合医院治疗并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本文总结的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值得临床学习推广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巧红,万汝根,李国钢.腹泻患儿轮状病毒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6):1139-1140.
[2]聂波丽,张林,尤灿,等.长沙地区婴幼儿A群轮状病毒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8,11(6):403-408.
[3]刘丽利,董永坤,魏群德,等.轮状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4,10(12):759-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