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腹泻原因以及治疗方案
婴幼儿腹泻切忌乱用止泻药

婴幼儿腹泻切忌乱用止泻药引言腹泻是指婴幼儿大便次数明显增多,呈流水样稀糊状以及具有臭味的症状。
在婴幼儿阶段,腹泻是常见的病症之一,家长往往会急于采取措施,希望快速止泻。
然而,婴幼儿腹泻的治疗需要谨慎,切忌乱用止泻药。
腹泻的原因1.病毒感染: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病毒感染,包括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
这些病毒通过食物或水源传播,引起消化道炎症。
2.细菌感染:细菌感染也是婴幼儿腹泻的常见原因,如大肠杆菌、沙门菌等。
3.饮食不当:婴幼儿的消化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不适合食用某些食物。
错误饮食习惯可能导致腹泻。
4.药物反应:某些药物可能导致婴幼儿腹泻,如抗生素。
止泻药的分类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止泻药主要分为两类:止泻中枢性药物和止泻肠道药物。
止泻中枢性药物止泻中枢性药物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减少肠道蠕动,从而减少腹泻症状。
常见的止泻中枢性药物有麦角新碱、地芬诺酯等。
然而,这些药物对婴幼儿并不适用。
麦角新碱可能导致中毒反应,而地芬诺酯对婴儿的安全性尚未明确。
止泻肠道药物止泻肠道药物通过抑制肠道蠕动或吸收肠腔中的水分,起到止泻效果。
常见的止泻肠道药物有健胃消食片、蒙脱石、复方七味藿香正气水等。
然而,这些药物对婴幼儿也并非理想的选择。
健胃消食片可能导致婴幼儿胃肠道不适,而蒙脱石和复方七味藿香正气水在婴幼儿体内吸收不良,可能导致不适和其他副作用。
切忌乱用止泻药的原因婴幼儿腹泻时,家长往往会选择使用止泻药物,希望能够迅速缓解症状。
然而,乱用止泻药可能导致以下问题。
1.掩盖病因:使用止泻药可能掩盖了腹泻的真实病因,使得医生难以正确诊断病情。
延误治疗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或并发症的发生。
2.增加并发症风险:腹泻是机体的一种防御性反应,通过排出有害物质保护机体。
乱用止泻药可能抑制正常的生理反应,增加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3.加重症状:某些止泻药物可能增加肠道对神经递质的敏感性,导致肠道蠕动过快,加重腹泻症状。
4.不良反应:停用止泻药后,婴幼儿可能会出现便秘、腹痛等不良反应,增加治疗的复杂性。
小孩隔三差五拉肚子是什么原因,如何有效治疗小孩腹泻

小孩隔三差五拉肚子是什么原因,如何有效治疗小孩腹泻小孩隔三差五拉肚子的缘由小孩隔三差五拉肚子是常见的现象,主要缘由有以下几个方面:1.食物过敏:小孩对某些食物过敏时,会导致腹泻。
例如牛奶、蛋白质、小麦等;2.感染性腹泻:小孩经常处于低反抗状态,比如天气变化、打疫苗、口腔溃疡等,简单感染肠道病毒或细菌,引发腹泻;3.肠道功能紊乱:小孩消化道内的菌群和调整机制还未完善,还不太能够适应各种养分摄入及生活习惯等因素对肠胃的影响,因此也会消失拉肚子的状况;4.生活习惯不当:小孩子的嗜好和生活习惯不良,例如吃糖果、饮料、冰激凌等油腻或者冷的食物可以伤胃,不利于肠胃消化。
如何有效治疗小孩腹泻对于小孩来说,腹泻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稍微问题,家长可以从肯定的方面进行治疗。
详细如下:1.饮食调整:小孩腹泻之后应当采纳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像是稀饭、面汤等,不要吃生冷油腻的食物;此外,准时调整孩子多喝水,避开脱水现象的发生。
2.保持饮食卫生:如家人自己处理食品,切菜、洗手等操作应保持卫生,不要吃生的、腐烂的、过期的食物。
3.物理降温:爆发性腹泻时,对于小孩的生命的平安而言,我们必需要准时实行必要的物理降温,通常方法是给小孩造冰包,擦身体,以其降温。
4.药物治疗:对于细菌性腹泻,医生通常会给小孩使用消炎药;对肠胃不适较为严峻的宝宝,急救型药物是比较有必要的。
如何预防小孩隔三差五拉肚子为了爱护小孩的肠胃,削减拉肚子的状况发生,家长应当做好以下方面:1.定期进行抗菌消毒:小孩成长的环境卫生要洁净干净,药品、化妆品等要保证无毒,干燥通风、不潮湿。
2.饮食健康:小孩对于食品的选择较少,但是可以从养分均衡和清淡口感方面下手,少食生冷食物,多吃蔬菜和水果,养分均衡。
3.坚持体育熬炼:适度的运动有益于调整肠胃功能。
小孩可增加户外时间,支配适当的体育活动,让身体适应日常活动量。
小结人体肠胃健康和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和生活习惯,对预防小孩隔三差五拉肚子、爱护肠胃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婴幼儿腹泻的常见病因和治疗方法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目录
01
02
03
04
单击添加目 录项标题
婴幼儿腹泻 的常见病因
婴幼儿腹泻 的治疗方法
预防婴幼儿 腹泻的措施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婴幼儿腹泻的常见病因
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最常 见,主要通过粪 口途径传播
诺如病毒:常引 起急性胃肠炎, 主要通过食物和 水传播
肠道腺病毒:可 引起腹泻,主要 通过粪口途径传 播
其他病毒:如星 状病毒、杯状病 毒等,也可引起 腹泻
细菌感染
常见细菌:大肠杆菌、沙 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等
感染途径:食物、水、接 触等
症状:腹泻、呕吐、发热、 腹痛等
治疗方法:抗生素、补液、 饮食调整等
止泻药:用于缓解腹泻症状,如洛哌丁 胺等
补液治疗
目的:纠正脱水, 维持电解质平衡
方法:口服补液 盐、静脉补液
注意事项:根据 病情选择合适的 补液方式和速度
效果评估:观察 尿量、精神状态、 皮肤弹性等指标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其他治疗方法
饮食调整:保持 饮食清淡,避免 油腻、辛辣、刺 激性食物
寄生虫感染
感染途径:食物、水源、土 壤等
寄生虫种类:蛔虫、钩虫、 鞭虫等
症状:腹痛、腹泻、恶心、 呕吐等
治疗方法:抗寄生虫药物、 改善卫生条件等
饮食不当
食物不洁:食物 被细菌、病毒等
微生物污染
食物不耐受:婴 幼儿对某些食物
成分不耐受
食物过敏:婴幼儿 对某些食物成清淡:避免油腻、辛辣、 刺激性食物
儿科腹泻病知识点总结

儿科腹泻病知识点总结腹泻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一般由于感染、消化系统疾病或食物中毒引起。
腹泻病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免疫系统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及时有效地处理腹泻病是非常重要的。
一、腹泻的定义和病因腹泻是指儿童每天排便次数明显增加,大便量增多,质地稀水或呈膏糊状,且伴有水分和电解质丢失的临床症状。
腹泻的病因包括感染、食物中毒、发热或药物反应等诸多因素。
最常见的腹泻病原体为细菌、病毒和寄生虫。
二、腹泻的分类根据腹泻病因和病程不同,腹泻可分为急性腹泻、慢性腹泻和反复发作的腹泻。
急性腹泻是指持续时间不超过14天的腹泻,常见于感染性腹泻、食物中毒等。
慢性腹泻是指持续时间超过14天的腹泻,常见于消化系统疾病、肠道感染、营养不良等。
反复发作的腹泻是指腹泻症状反复出现,伴有间歇期的腹泻,常见于过敏性疾病、肠易激综合征等。
三、腹泻的临床表现1. 急性腹泻的表现:突然发病,大便次数增多,质地呈稀水状或腹泻样,常伴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
2. 慢性腹泻的表现:腹泻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腹痛、腹胀、便秘或便秘交替腹泻等症状,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
四、腹泻的诊断和治疗1. 腹泻的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史调查等多方面综合分析,明确腹泻的病因和病程。
2. 腹泻的治疗:根据腹泻的病因和程度,进行对症治疗、抗感染治疗、支持疗法等措施,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五、预防腹泻的措施1. 预防感染性腹泻:加强个人卫生、安全饮食、饮食清洁、生活环境整洁等措施,避免食物或水源中的细菌和病毒感染。
2. 预防慢性腹泻:合理饮食、生活规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六、应对腹泻的护理1. 腹泻的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提供温暖、干燥、清洁的居住环境,随时观察患儿腹泻的症状变化,避免交叉感染。
2. 腹泻的排毒护理:及时更换尿布,保持患儿肛门和会阴部清洁,防止皮肤潮湿和感染。
七、腹泻的康复腹泻病情得到缓解后,要继续进行对症治疗、逐步恢复正常饮食、增强体质、补充营养,预防腹泻的复发。
2024年小儿腹泻(带目录)

小儿腹泻(带目录)小儿腹泻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尤其在婴幼儿时期更为常见。
腹泻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蠕动加快,使肠道内容物通过加速,导致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水样的一种病症。
腹泻不仅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严重时还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了解小儿腹泻的病因、症状、治疗及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病因1.感染因素: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感染是引起小儿腹泻的主要原因。
其中,病毒感染最为常见,如轮状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等。
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也可导致腹泻。
2.非感染因素:包括饮食不当、食物过敏、乳糖不耐受、药物副作用、消化系统发育不良等。
肠道功能紊乱、气候变化、精神因素等也可能诱发小儿腹泻。
3.免疫因素: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袭,从而导致腹泻。
二、症状2.粪质稀薄或水样:大便呈黄绿色、蛋花汤样,有时伴有黏液或脓血。
3.消化系统症状: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
4.全身症状: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等。
5.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表现为口渴、尿少、眼窝凹陷、皮肤干燥等。
三、治疗小儿腹泻的治疗原则是:针对病因治疗,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维持肠道功能,预防并发症。
1.饮食疗法:调整饮食结构,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油腻、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严重腹泻时,可暂时禁食,给予静脉营养支持。
2.抗感染治疗:针对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
病毒感染所致腹泻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生素,细菌感染则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补液治疗: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根据脱水程度选择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
轻中度脱水可口服补液盐,重度脱水需静脉补液。
4.药物治疗:使用肠道黏膜保护剂、肠道微生态制剂等药物,以保护肠道黏膜,恢复肠道菌群平衡。
5.对症治疗:腹痛可给予解痉药,发热可给予退热药,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四、预防预防小儿腹泻的关键在于加强儿童保健,提高免疫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婴儿拉肚子的治疗护理方法

婴儿拉肚子的治疗护理方法婴儿拉肚子的治疗护理方法一、婴儿拉肚子的原因新生儿由于免疫功能未发育完全,极其容易患病,如拉肚子,就是令很多父母烦恼的事情,甚至严重腹泻的宝宝可能有生命的危险。
我们来解毒下新生儿为什么容易腹泻、腹泻的类型、以及我们应该对宝宝拉肚子树立怎样的态度。
新生儿的自身生理原因新生儿是指自出生一个月之内的宝宝。
未出生前,宝宝的免疫能力主要是来自母亲的成熟的免疫系统,而脱离母体来到这个世界后,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处于发育之中,为成熟完整的免疫机体,很容易招致各种病毒的入侵。
同时,宝宝的各神经系统也未发育完全,容易使机体神经调节紊乱,更导致了腹泻等常见病的发生。
新生儿腹泻3大类型解读新生儿腹泻的原因可分为肠道内感染、肠道外感染和非感染性腹泻三大类。
前二类腹泻应去医院治疗。
在未送医院前,可先少量多次补充煮沸过的糖盐水防止脱水。
1.肠道内感染肠道内感染是指病毒直接侵入肠道,引起肠道的正常功能的障碍,出现腹泻。
原因:此种感染主要发生在人工喂养或混合喂养的新生儿,由于奶具不洁导致病从口入或出产时母亲从产道传染。
常见病毒有:鼠伤寒沙门氏菌、轮状病毒、腺病毒等。
症状:腹泻轻者大便每天可10次以下,黄绿色,带少量粘液,有酸臭,蛋花汤样或薄糊状,脱水症状(前囟,眼窝凹陷) 不明显。
情况重的大便每天多达10-20次或更多,黄绿色水样带粘液、伴呕吐及发烧、脱水症状明显,面色发灰,哭声低弱,精神萎靡,体重锐减,尿少等,很快会出现水与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等严重症状。
新生儿流行性腹泻:该腹泻常常发生在医院里的`新生儿室,病菌经过母亲产道时传给新生儿,然后由医护人员的手将细菌扩散开去。
此病潜伏期短,症状重,开始时厌食、吐奶、腹胀,继之腹泻呈黄绿色水样大便,有击拍声,腥气奇臭,一天大便次数可达10次左右,很快出现脱水症状。
2.肠道外感染原因:肠道外感染主要是由于病原体毒素的影响或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致使消化系统功能紊乱、肠蠕动增加而引起腹泻。
简述小儿腹泻的治疗原则

简述小儿腹泻的治疗原则小儿腹泻是指儿童在短时间内排便次数明显增多,大便呈水样或稀糊样,并伴有腹痛、腹胀等症状。
腹泻在儿童中非常常见,主要由感染、肠道疾病、饮食不当等引起。
治疗小儿腹泻的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补水补电解质:小儿腹泻时因大量的水分和电解质流失,容易引发脱水。
因此,补水是治疗腹泻的首要措施。
对于轻度的腹泻患儿,可以通过口服补充水分,如水、果汁、盐水等。
对于重度腹泻患儿,需要住院治疗并静脉补液。
此外,还要考虑补充电解质,如钠、钾、氯等。
2.适度断食:在腹泻初期,胃肠道功能紊乱严重,消化吸收能力较差,因此,可以进行适度的断食,减轻胃肠道负担,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
一般情况下,腹泻开始后的6-12小时内,可仅给予清汤、米汤等清淡饮食。
腹泻症状缓解后,可以逐渐恢复正常饮食,但应忌辛辣、油腻、难以消化的食物。
3.控制病因感染:如果腹泻患儿是由感染引起的,如病毒或细菌感染,应积极控制感染源。
对于病毒感染,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只需注意观察和支持治疗即可。
对于细菌感染,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但使用抗生素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因为不正确的使用抗生素可能导致细菌耐药。
4.促进肠道蠕动恢复:小儿腹泻时,肠道蠕动通常会减弱或中断,导致食物和废物在肠道停滞时间过长。
因此,可以通过使用促进肠道蠕动的药物,如奥美拉唑、多潘立酮等来促进废物的排出。
但同样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避免不适当使用或滥用。
5.维持正常菌群:腹泻可能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平衡,导致肠道菌群失调。
因此,可以适当补充益生菌,例如乳酸菌、双歧杆菌等,以帮助恢复肠道菌群平衡,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6.注意个体差异:治疗小儿腹泻时,需要注意儿童的个体差异。
根据儿童的年龄、体质、病情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早产儿、低体重儿和免疫功能低下的儿童,需要特别关注,更加注意保护。
总之,治疗小儿腹泻的原则是补水补电解质、适度断食、控制感染、促进肠道蠕动、维持正常菌群。
婴儿腹泻知识点总结

婴儿腹泻知识点总结一、腹泻的病因1. 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泻是最主要的一种腹泻类型。
婴幼儿由于食物、水或环境污染,很容易受到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导致胃肠道疾病引起的腹泻。
例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霍乱弧菌、致痢菌等细菌感染,以及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病毒感染。
2. 饮食因素:婴幼儿肠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较弱,食物不能及时消化吸收,引起肠道积聚,从而出现腹泻。
常见的饮食因素有:喂养不慎、喂食不洁、进食过冷、食物过敏、含过多油脂的食物等。
3. 饮水因素:饮用不洁净的生水或食物,以及饮用未消毒、未煮沸的水,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的传播感染,引起腹泻。
4. 功能性因素:如肠道功能不良、免疫系统功能低下、营养不良、牙齿不全、消化酶缺乏等,均会引起肠道蠕动减弱,肠道对水分的吸收能力减弱,引起腹泻。
5. 药物因素:长期服用抗生素、肠道动力药等药物,容易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引起腹泻。
二、腹泻的症状1. 腹泻:婴幼儿腹泻的症状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便呈水样或稀溏状,有时伴有脓血和黏液。
2. 发热:如果腹泻是由感染性因素引起的,宝宝通常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
3. 持续腹痛:腹泻时宝宝可能会有剧烈的腹痛感,表现为哭闹不安、揉腹等现象。
4. 呕吐:感染性腹泻时容易伴随呕吐,而非感染性腹泻一般不伴有呕吐症状。
5. 脱水症状:严重的腹泻可导致宝宝脱水现象,表现为口渴、皮肤干燥、尿量减少、眼睛凹陷、情绪低落等。
6. 营养不良:长期腹泻会导致营养吸收不良,出现消瘦、发育迟缓等问题。
三、腹泻的护理及治疗1. 及时补充水分:腹泻时宝宝会大量丢失水分,家长应及时给宝宝补充水分,以防止脱水的发生。
可以喂宝宝多喝些淡盐水、稀释后的果汁或清水等。
2. 补充盐分:腹泻引起了宝宝身体内水分和电解质的丢失,需补充盐分。
家长可以在喂水时,适量添加一些盐分,以保持宝宝的水盐平衡。
3. 护理肠胃:腹泻时宝宝的肠胃功能较弱,家长需给予宝宝足够的休息,避免食用过冷、过热、刺激性食物,避免吃太油腻和含纤维素高的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婴儿腹泻婴儿腹泻(也称消化不良),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主要发生在2岁以下的婴儿,急性可分二型。
轻型腹泻:每天数次至十余次,粪便呈蛋花汤样,偶有溢乳及呕吐,轻微腹胀等;重型腹泻:每天十次以上,多达数十次,水样便,呕吐,发热、面色发灰,烦躁不安,甚则昏迷、惊厥,并有失水、电解质紊乱等症状。
目录1病因2症状3治疗方法4诊断要点婴幼儿急疹胃肠型感冒细菌性肠炎(母乳性腹泻胃肠炎细菌感染寄生虫抗生素^1病因婴儿腹泻是多由饮食不当或肠道内、外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消化道功能紊乱综合症,多发生在2岁以下婴儿。
婴儿喂食母乳时,正常每天大便次数会比喂食牛奶多一至二次,为黄绿色糊便;而喂食牛奶者,则为黄色成形便。
腹泻则是指粪便中水分增加,且大便成分变质而言。
一般而言,腹泻时大便的次数会增加、水分增加、大便颜色变成绿色、气酸臭。
主要症状有:1、轻症:每天大便五至八次,可能伴随着轻微发烧或呕吐。
粪便呈黄绿色,带粘液且呈蛋花汤样,并伴有轻微腹胀,肠鸣音亢进。
2、中度腹泻:每天大便十次,稀水便、气味酸且臭,可能中度发烧。
3、重症:腹泻频繁,每天大便八至十五次,呈水样、量多,有酸臭味,烦躁、嗜睡、萎靡,甚至昏迷、惊厥,血丝黏液便,前囟门凹陷,皮肤及嘴唇干燥等。
4、部分患者可出现明显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如低钾或低镁等。
2症状⒈轻度(单纯性消化不良):每天大便5-6次,多至10余次,蛋花样或水样,黄或黄绿色,有白色小块,可有低热,溢奶,精神饮食尚好或略减,体重不增或略降,无脱水。
⒉重度(中毒性消化不良):每天大便10次以上,水样便,黄色,呕吐,发热,尿少,食欲差,体重下降,迅速出现脱水和酸中毒,低钾、钙、镁血症等。
-家庭救治方法:的治疗,原则是减轻肠道的负担、调节饮食、加强护理、解除病因、控制感染和纠正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以及对症治疗。
⒈调节饮食:⑴轻型或非感染性腹泻(一般无发热等感染中毒症状,大便无粘液、脓血,化验无明显异常,或仅有少量脂肪球),应减少喂奶量和延长喂奶间隔时间,暂停或减少辅食.人工喂养者可暂给稀释乳、米汤等易消化食物,然后逐渐增加乳量.⑵重型腹泻需输液时,应禁食6-12小时或更长时间.吐、泻好后,可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地逐渐恢复饮食,轻症要3-4日,严重吐、泻者经5-10日方可恢复正常饮食。
⒉加强护理:注意观察呕吐及腹泻物的性质并记录次数和量以及排尿时间和尿量.勤换尿布、勤洗臀部,预防尿路感染和尿布性皮炎.。
⒊控制感染:根据肠道感染的情况应用抗生素,主要是控制大肠杆菌。
目前用药有复方新诺明(儿童片),2-6岁早晚各服1-2片(首次服加倍),6-12岁早晚各服2-4片或黄连素5-10mg/kg,分2次口服,也可用新霉素、痢特灵、吡哌酸等。
中毒症状严重,可用氨苄青霉素与庆大霉素肌肉注射。
用药2-3日无效,可更换或加用另一种药物,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用新型青霉素Ⅱ或红霉素.病毒感染,可用马啉呱,中药大青叶及板蓝根、真菌感染,可用制霉菌素、克霉唑、肠道外感染性腹泻、相应治疗肠道外感染.。
4、对症治疗:⑴呕吐在禁食后不能停止者,可用苯巴比妥钠,每次每公斤体重5-7mg,肌注,也可用氯丙嗪、维生素B@6、爱茂尔。
⑵腹泻早期不宜用止泻剂,如症状已好转,腹泻仍迁延不愈,可用鞣酸蛋白、次碳酸铋或氢氧化铝等药物,还可以服用卵黄油1-3ml,每日3次。
^⑶腹胀时可行腹部热敷及肛门排气,口服乳酶生或肌注新斯的明。
腹泻晚期发生严重腹胀,多是低血钾症所致,应立即补钾。
⑷食欲不振,可用胃蛋白酶、胰酶、多酶片等药。
5。
液体疗法:液体疗法包括纠正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
纠正失水需要补液,补液方法有口服法、胃管法、皮下注射法、静脉输液法,在此仅介绍口服法纠正轻度脱水无呕吐者。
中重度脱水,往往有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病情较重,伴呕吐、精神不振、腹胀等,应送医院救治。
轻度脱水无呕吐者,应口服补液,其配方为氯化钠、碳酸氢钠、葡萄糖粉20g,氯化钾,加水1000ml。
用法为50-60mg/kg,在4-6小时内少量多次服完。
如脱水已基本纠正,可按在治疗过程中吐泻的损失量另加补液。
3治疗方法1、饮食疗法:轻症减少奶量,代以米汤、糖盐水等;重症应禁食8~24小时,并静脉补液。
2、液体疗法:⑴口服法:适用于轻度脱水或呕吐不重者。
补液量按每公斤体重100毫升/日计算,分数次服用。
⑵静脉补液法:用于中度、重度脱水。
3、控制感染:针对病因,选用抗菌药物。
4、对症治疗:腹泻可口服1次碳酸铋或轻酸蛋白0.3克,一日3次;助消化可口服胃蛋白酶合剂每岁l毫升欣,一日3次,或多酶片一次l片,一日3次。
依病情对症处理。
(4诊断要点一、大便每日四次以上,呈黄色蛋花汤样,绿色水样或白色米汤样,可带少许粘液,肉眼所见无浓血。
二、粪便镜检未发现阿米巴或其他原虫。
三、粪便培养末发现痢疾、沙门氏等致病菌生长。
四、有条件的可作特殊致病菌培养(大肠杆菌、空肠弯曲杆菌、耶氏菌等)。
五、病史应注意饮食因素或感染因素所引起的腹泻。
近年最多见的轮状病毒腹泻,起病前或同时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及呼吸道症状。
婴幼儿急疹多见于1岁以下的小儿,6个月以下的小儿更多见,皮疹出现前常有发热,有些伴有腹泻,但这种腹泻经过治疗易缓解,皮疹出现后,腹泻症状和发热一样,也消失了。
胃肠型感冒多见于挑食的小儿,这样的小儿看上去就是有点消瘦,舌苔也常有地图舌和花剥苔,如果仔细问病史,家长会告诉你,以前发热感冒都会呕吐和腹泻,胃肠型感冒,以呕吐症状较常见,腹泻较轻,常不被重视。
@细菌性肠炎尤其是侵袭性肠炎早期,在脓血便出现之前,可以仅有呕吐或稀便,有些有轻度发热,此时就诊,极易误诊,常是治疗后不久家长又来找你了:小孩又发热了,拉脓血便了,有腹痛了。
总的来说:鉴别诊断也有取巧的办法:对于鉴别细菌性和病毒性腹泻,年龄是个关键,一般1岁以下的小儿,以母乳和奶粉喂养为主,接触污染食物的机会不大,所以以病毒性腹泻多见。
而年长儿童,进食种类复杂,较易食入细菌污染的食物,尤其是夏秋季,以细菌性腹泻为主。
婴儿腹泻[1]的原因及预防方法。
母乳性腹泻母乳性腹泻,顾名思义就是由于母乳喂养引起的腹泻。
母乳性腹泻是有明显的特点的,这种腹泻一般每天大便3~7次,呈泡沫稀水样,气味有特殊的酸臭味,便稀微绿,有泡沫和奶瓣,有时甚至还带有条状的透明粘液。
有些婴儿体内缺乏乳糖酶,会对母乳中的乳糖不耐受,这也是引起宝宝吃母乳拉肚子的原因之一。
乳糖酶位于小肠黏膜上皮刷状缘的顶端,可将乳糖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等单糖,这样乳糖才能在小肠内被吸收。
若乳糖酶缺乏,乳糖的消化吸收发生障碍,可导致腹痛、肠鸣、腹胀、腹泻等症状。
婴儿母乳性腹泻还与妈妈的健康和饮食有关。
部分产后妈妈可能存在胃肠道疾病,或者是产后妈妈在母乳喂养过程中食用过多的寒凉性食物,这些均会导致产后妈妈肠胃不能完全分解、消化所食用的食物,而这些未完全分解、消化的食物中的蛋白质随之进入乳汁,宝宝喝奶后就容易产生腹泻拉肚子的状况。
胃肠炎胃肠炎(也称为肠胃感冒)是胃和肠道的一种炎症,可以引起婴儿、儿童和成人的腹泻。
胃肠炎[2]很常见,可以由很多不同的病毒引起。
最常见的病原是轮状病毒,由于腹泻住院的小朋友中有一半是感染了这种病毒,好发于秋末冬初。
如果你的宝宝拉肚子,并伴有胃痉挛、呕吐、低烧,那很可能是胃肠炎。
请注意,如果宝宝吃的或喝的不多,可能会失去很多水分。
细菌感染严重腹泻(有时伴有呕吐),同时有腹痛、血便、发烧,往往是病毒或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引起的。
这种感染有些是可以自愈的,但有些也可能非常严重(比如由半生不熟的肉类里含有的大肠杆菌引发的感染)。
因此,如果你的宝宝有上述症状,就应该带他去看医生。
医生会给他做检查,还可能会做大便培养来看看是否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
.寄生虫寄生虫感染也可能引起腹泻。
比如贾第虫病(也叫梨形鞭毛虫病)就是由一种寄生在肠道内的、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寄生虫引起。
集体生活时寄生虫很容易传播,而且需要特殊药物治疗。
寄生虫主要是通过饮水(包括冲调配方奶用水)进入婴儿体内,自来水经过楼顶水箱和输水管道等的存储和运输,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含有红虫、贾第鞭毛虫等各类寄生虫。
可以使用“宝宝爱水”婴幼儿专用滤水器对水质进行过滤,然后烧开供宝宝饮用或冲调奶粉,可从根源上消除宝宝感染寄生虫的可能性。
平时也要注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比如更换尿布后勤洗手,也是终止寄生虫感染传播的好方法。
抗生素如果你的宝宝在抗生素治疗期间或治疗后发生腹泻,可能与药物有关。
告诉医生,看看是否可以换用其他药物或疗法。
食物因素喝太多果汁(尤其是含有山梨醇和高浓度果糖的果汁)或太多含糖饮料也可能会使宝宝肚子不舒服,大便变稀。
给宝宝少吃点这些食物,应该1周左右就能好转。
建议不要给6个月以下的宝宝喝果汁,6个月以后,每天果汁的摄入量也不要超过大概113~170毫升。
配方奶冲调不当也可能引起宝宝拉肚子,所以当你冲奶时要按比例加水。
牛奶过敏牛奶过敏的现象并不少见,也能引起腹泻,有时候还能引起呕吐。
如果你的宝宝对牛奶过敏,他可能在喝了以牛奶为原料的配方奶或吃了奶制品(如果他已经开始吃辅食)后几分钟到几小时的时间内就会表现出过敏症状。
如果你怀疑宝宝拉肚子与牛奶有关,请找医生详细咨询。
如果确定是奶制品的问题减,应立即停止现在宝宝喝得奶粉改用纽贝滋腹泻奶粉,轻宝宝的痛苦和胃部负担。
最常报告的病因包括一些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菌,空肠弯曲菌)和病毒,特别是轮状病毒(尽管轮状病毒常在无症状的新生儿中被发现)。
较少见的病因有一些细菌(如志贺菌,肠炎耶尔森菌,亲水性产气单胞菌)和病毒(如小肠病毒,腺病毒,肠道病毒和冠状病毒),其他病原体如诺瓦克样病毒,星状病毒,杯状病毒在新生儿中的作用尚不明确。
尽管生后1周新生儿体内常可分离出梭状芽胞杆菌及其毒素,这种细菌与抗生素应用后的腹泻(假膜性肠炎)仅有极少的关系(梭状芽胞杆菌诱导的腹泻)。
寄生虫是罕见的病因(如兰氏贾弟鞭毛虫,溶组织阿米巴)。
5腹泻预防因宝宝的脾胃娇嫩,容易出现胃肠积食和积热,“上火”后易引起腹泻。
[预防上火性腹泻的方法有:1.注意饮食卫生:食品应新鲜、清洁,凡变质的食物均不可喂养小儿,食具也必须注意消毒。
2.提倡母乳喂养:尤以出生后最初数月内应以母乳喂养。
因母乳最适合婴儿的营养需要和消化能力。
3.预防宝宝上火:因宝宝的脾胃娇嫩,容易出现胃肠积食和积热,“上火”后易引起腹泻。
预防上火的治疗方法,有多喝水,多喝果汁,摄入配方奶或热量高食品较多的宝宝,可以选用天然植物制成的清火产品,如每伴清清宝,可调节宝宝易上火的体质,将其调入牛奶或直接用温水冲调,可达到平衡食物摄入热量的效果,温和降火,安全、无副作用,无依赖性。
要注意挑选可值得信赖且口碑良好的清火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