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去文人长袍的讲义苏东坡
3、《脱去文人长袍的苏东坡》(上课课件)

探究问题
文中大量引用苏轼的诗词文章,有何作用效 果?
整体感知
• 问题1: • 本文主要选取苏轼哪个时期的经历来 写?
• 明确:苏轼被贬黄州时期的经历
• 被贬原因:乌台诗案
整体感知
问题2:
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苏轼在黄州的 神仙般的生活?
• 明确: • 生活: 酣睡、下棋、夜游、饮酒…… • 【苏轼为人: 随遇而安、自由洒脱、自得
其乐】
思考问题
问题1:
根据苏轼在黄州期间的经历,请用简洁的语 言给苏轼写一段评价性的文字。(100字左右)
示例1:
是什么让他居于肮脏的小 镇,仍痴迷着月夜和美酒? 是什么让他能眠于脏泥路 旁,忽蹶起,大唱“月明 兮星稀”?是什么让他化 惩处与官方的监禁为神仙 般的生活,发出“人间有 味是清欢”的情感?
示例2:
你是千古风流人物。你以神 性的自嘲,神性的“独骑瘦 马踏残月”的情调,渲染了 漫布天地的“凌万顷之茫然” 之景。纵使脱去了文人的长 袍,穿着农人的短褂子,也 无法沉沦了你神性的灵魂 啊——苏东坡!
明确: 1.找出引用的诗词文章有哪些 2.作用效果:
①增加本文的真实性 ②透露苏轼在黄州期间的内心世界和性格
③加强本文的幽默感
探究问题
作者怎样展现苏轼的前后《赤壁赋》的情景? 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提示:结构形式问题—人称角度、表达方式、选材…
明确:
1.展现情景的方式:
脱去文人长袍的苏东坡 本人喜用

《记承天寺夜游》中苏东坡自称“闲人”,这些话仔 细体会,实际都含自嘲。作者在课文中说,“自我嘲 笑这种能力称之为沦落的人类惟一自救的美德,该不 是溢美之词吧”。 苏东坡在当时就是沦落的人。因此,要说他的日子是 “美满舒服”,并不准确。《赤壁怀古》词中“人生 如梦”的感叹,就透露其内心的消极情绪。 二、本题意在了解作家的生存环境对创作的影响。 (课文第八自然段)苏东坡在黄州的解脱、自由 的生活,引起他精神上的变化,这种变化遂表现在他 的写作上。他讽刺的苛刻,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
他是个凤毛麟角式的人物。 ——林语堂
词句好,是文学品味高;书法好,是艺 术品味高;饮食讲究,是生活品味高。这样 三味俱高的男人,请问世间有几? 若能嫁于苏轼,花前月下,与他品诗论 词,此乐何及!敛袖研墨,看他潇潇洒洒地 写字,此乐何及!待他离去,仿他字迹,狗 尾续貂,拊掌而笑,此乐何及!闲来无事, 与他闲敲棋子,探讨食谱,此乐何及! 苏轼是值得一个女子用一生的时光相陪 伴的男人。
苏轼当时的精神状态,是以自嘲来自救,即 以自我嘲笑来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和自由。作者说 苏轼在黄州过的是神仙般生活,是美满舒服、快 乐的日子,这是表面现象,是作者的主观看法, 这与苏轼实际生活不完全相符。 第一,从课文透露,“他现在所过的流浪汉式的 生活”是贫穷的日子。 第二,从作者所阐释的苏东坡的《前赤壁赋》 《记承天寺夜游》来看,苏东坡都有自嘲的意思。 《前赤壁赋》中,朋友对“箫声如此之悲”的解 释,感到个人的渺小;苏东坡安慰朋友的话,说 明宇宙之中变化与不变化的道理;
可想而知,自以为是、斤斤计较、 尖酸刻薄的人难以望其项背。自嘲谁 也不伤害,最为安全。你可用它来活 跃谈话气氛,消除紧张;在尴尬中自 找台阶,保住面子;在公共场合获得 人情味;在特别情形下含沙射影,刺 一刺无理取闹的小人。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有感谢静初读这本书便发现,林语堂在第一章便毫不掩饰的写道“我想李白更为崇高,而杜甫更为伟大—在清新、自然、工巧、悲天悯人的情感方面更为伟大,但是不必表示什么歉意,恕我直言,我偏爱的诗人是苏东坡”。
在此前,我对苏东坡的认识只岿然佩服于他的文化人格的高大,面临种种劫难时的凛然旷达,仿佛一尊佛一般超脱于世间。
实则不然,看完这本《苏东坡传》,我才深切参悟了他那份旷达由来的过程,体会到身为一个真切的人的苏东坡,也曾有常人一样的惊恐,手足无措,甚至自杀的唐突想法。
在他生平的第一次劫难——“乌台诗案”来临的时候,初涉宦海,还未曾经历过官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在凤翔做通判三年期满,神宗元丰二年,吊人江苏太湖滨的湖州,刚刚上任湖州,就被突如其来的气势汹汹,面目狰狞的官差索取,后来苏东坡在《上哲宗皇帝书》中曾记载说“他们逮捕太守犹如捕盗”。
虽在事发前,驸马王诜和弟弟子由,先官差一步通知了他,但在史料记载中仍能看出当时苏轼的错恩,惊惧。
官差到时,正式身穿官袍,足登高靴,站在庭院中,手持笏板,御史台的两个士兵分立两旁,身穿白衣,头缠黑巾,眼睛里凶光闪动。
太守官衙的人慌作一团,不知会有何事发生。
林语堂先生在书中这样写道“苏东坡不敢出来,与通判商量,通判说躲避朝廷使者无济于事,最好还是以礼迎接他。
”当时的苏东坡慌乱的不知该穿什么面见御史台的官差,幸好通判帮他稳住局面,在官差宣布他的罪行之前,他依然还是朝廷命官,所以理当穿上官服官靴,戴官帽,手持笏板立于庭中。
时情势紧张,苏东坡首先开口道:“臣知多方开罪朝廷,必属死罪无疑。
死不足惜,但请容臣归于家人一别。
”在他看来,这阵仗却是险恶,大有慷慨就死的决绝。
皇甫遵淡然道:“并不如此严重”。
苏轼还是被允许回家看望了家人,对家人草草做了安顿,可让人不出所料的是,临行前他还讲了一个笑话来宽慰家人。
杜撰了故事:真宗年间,皇帝要访求一位大儒杨朴,而杨朴却实在不愿意追随皇帝去京师,故试图演示自己的才华,借太太的一首诗来敷衍皇帝。
3.脱去文人长袍的苏东坡

2、文本: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真 实性、可读性、典雅性,增添文学底蕴。
3、结构:照应(呼应)标题、设置悬念 埋下伏笔、对比衬托、总结上文深化主旨。
4、读者: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了解传主 的精神和影响(提升了传记的阅读价值)。
手法——引用的形式
引用大量原始材料:可更好突出人物的特点,
揭示人物精神面貌,客观公正评价人物。
引用诗词:可侧面烘托、丰富传主的思想精
神,使传记具有文采。
引用故事:可增强文章的活力,更具有可读性。 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可印证作者
的观点,使传记更真实感人。
作用及答题切入角度
第二课时
5、文章开头写道:“苏东坡现在过的是神仙般的 生活”,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文章大量引用传主的作品,请分析这样安排有 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7、作者在展现苏轼写作前后《赤壁赋》的情景时, 用了第三人称的写法,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8、你认为本篇传记在语言上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9、读完这篇传记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传主的特点(性格形象):旷达乐观
你对传主最感兴趣(最欣赏)的是什么:在挫折 中自得其乐的胸襟。
摘抄你认为最好的语句并加以赏析:“着时自有 输赢,着了并无一物。”赏析-人生如棋局,有 输有赢,官场亦有得意与失意,权势地位是身外 之物,不必患得患失,这句话展现的是豁达乐观 的精神品质
6、文章大量引用传主的作品,请分析这 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①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因为苏轼是大文 豪,符合传主身份。
诗词丨前半生,苏轼;后半生,苏东坡

诗词丨前半生,苏轼;后半生,苏东坡林语堂曾说: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也有人曾说: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一生风雨,过眼云烟,我行我素,泰然处之,他把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潇洒人生。
年少时,总以为苏轼苏东坡不是一个人,后来,越了解他越发现,前半生,是苏轼;后半生,才是苏东坡。
1057年,20岁的苏轼进京赶考。
主考官是大文豪欧阳修,参加考试的学生有苏轼、苏辙,还有张载、程颢、程颐、曾巩、曾布、吕惠卿、章惇、王韶。
这一届科考,因此被称为“千年科举第一榜”。
当年考试的主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他读完苏轼的考卷,赞叹不已。
但他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写的,为了避嫌,便将本应第一名的试卷定为了第二名。
哪知解封一看,作者竟是苏轼。
得知真相之后,欧阳修为之一震,“把你旧日文章也找来我看看。
”一看,欧阳修更是惊赞不已:“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出人头地”这个词儿就是这么来的。
就这样,一出场就惊艳了整个大宋,从此,苏轼的才气逐渐开始名扬天下。
到杭州担任通判期间,不同于现在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当地遍布盐碱地,饮水都是困难。
他亲自带领众人在西湖边实地勘察,重新疏通“钱塘六井”,杭州百姓无不为苏通判叫好。
漫步在景色迷人的西湖之畔,品着西湖龙井,喝着甘甜的井水酿造的美酒,苏轼心情大好,诗兴大发,写下那首千古传诵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1079年,苏轼从徐州调任湖州,谁想到做湖州长官仅两个月,天降横祸。
从朝廷命官一举跌落到御史台大牢,还受尽了侮辱,被严刑拷问,经常连夜提审,苦不堪言。
在此期间,苏轼写下两首绝命诗: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苏东坡:纵使虐我千万遍,我仍以赤子之心待这世界

苏东坡:纵使虐我千万遍,我仍以赤子之心待这世界公元1080年正月初一,北宋都城东京上空彤云密布,纷纷扬扬的雪花,被朔风卷入沉浸在浓郁节日氛围中的京城。
时年44岁,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达一百零三天的苏轼,遍体鳞伤地走出“乌台”黑狱,在大儿子苏迈的陪同下,于漫天风雪中离开京城,踏上被贬往黄州的路途。
二十三年前,苏轼随父进京应试,“天地的际遇”,他遇见了欧阳修,名列第二,进士及第,以才气纵横而名动京师。
从春风得意的科场奇才,到落寞失意的戴罪犯官,朝野风雨凋零,他不再是当年那个风华少年,眼中看到的,也不再是他青年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当时的黄州天高地远,一路走来,从光州翻越大别山,遥望烟笼青山,长江如练,梅花飘零,他无法预见等待自己的将是怎样的命运。
他不知道,在那一片萧索之地上,摆脱人世间所有浮躁与诱惑的他,在经受千锤百炼后,终将获得终极的智慧,心如止水,悟彻天地。
初到黄州的苏轼,一时没有落脚处,定慧院的方丈把一间尘封已久的小房子借给他。
他在给李端叔的信中说:自从被贬来到黄州后,基本和外界断绝了往来,只能寄情于山水,与渔樵一起厮混,没有人知道自己是谁。
平生亲友,没有一人来信慰问,即使我写信给他们,也收不到任何回信。
感知自己的生命犹如旋风中的羽毛,午夜梦醒之时,在凄凉压抑与思无所归的情绪中,他写下了内心深处的幽独:“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在定慧院,每天都能听见附近安国寺里传来的晨钟暮鼓。
苏轼走进安国寺,结识了寺里的方丈继连和尚。
此后,每隔几日他便去安国寺,除与继连谈禅、下棋外,还会念佛经、读禅义,在困境中,生活慢慢变得有了趣味。
“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随着禅宗随缘自适人生态度的深入、老庄淡泊无为思想的复归,身处逆境的苏轼,内心日趋安宁沉静。
《东坡先生笠履图》张大千由于苏轼到黄州只是挂名,没有实际收入。
为了解决其生活上的困境,太守徐君猷把城内一块荒地,交给苏轼无偿耕种。
这是一片无名高地,因为位于城东,苏轼便以“东坡”命名,自称为“东坡居士”。
脱去文人长袍的苏东坡

《脱去文人长袍的苏东坡》教学设计一、教学设想:传记文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展示人物的生活经历和精神风貌,总结人物一生成败的经验教训,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影响大、流传广的一种文体,成了青少年课余阅读的一类热门书籍,成了青少年认识历史、了解社会、感悟人生的重要渠道。
传记文编进新课程教材,反映了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
“传记的阅读更能够体现以对话为特征的现代阅读理念。
”(引自《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解读》)学生通过与传主的对话、交流,可以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并从中获得人生教益,得以冶情、砺志。
这也正是我们引导学生学习传记文的重要目的。
本单元重在了解和体会传主生平的真实性、文学性和完整性,而完整性可以是传主一生的经历,也可以是某一人生阶段相对完整的经历。
结合上述理论、要求及单元目标,在具体教学时本课从三个方面确定教学内容:一是从知识上出发,从苏轼在黄州的经历看时代对作家创作的影响,分析并能表达出本文的语言特色,进而感受语文的传记特点(真实性和文学性)。
二是从人文情感上体会苏轼的乐观心态。
在教法上依据新课标,坚持以学生为本,深植人文理念,注重文体知识,以互动促进学习效果。
突出传记文学性特点,通过品、评、悟、化等达成教学目标,进而体验语言风格。
二、教学目标:1、结合苏轼在黄州的生活经历,看时代环境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2、掌握大量引用传主作品对丰富人物的影响。
3、体会苏轼如何面对挫折,保持乐观旷达的心态。
三、教学重难点:苏轼面对政治上的失意,积极面对,提高了人生认识,使精神价值观等得以升华,从而成就了文学上的得意,创作出一幅幅文学精品。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内容:(一)课堂导入示例:林语堂是大师,一个擅长讲故事的人;苏东坡则是大师中的大师,一个一生充满传奇故事的人。
当林语堂遇上苏轼,于是就有了一本非常好看的书《苏东坡传》。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文章----《脱去文人长袍的苏东坡》,是《苏东坡传》的节选,看看我们能不能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前半生的苏轼后半生的苏东坡

前半生的苏轼,后半生的苏东坡苏轼曾对自己的一生作过总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是苏轼病逝前两个月,遇赦北还游览金山寺时,看着自己的一幅画像,心里百感交集,写下的《自题金山画像》诗。
他用自嘲的口吻,抒写平生到处漂泊,功业只是连连遭贬。
可以说这首诗成为了苏轼在最后时光里,对于自己的一生,最贴切、也是最为真实的诠释。
纵观他几十年的人生,几起几落,风风雨雨,失意坎坷,一生入狱一次,多次被贬。
一贬再贬,一次比一次远,真可谓是倒霉的一生。
当初,他与弟弟苏辙一同进士及第时,东坡才22岁,可说是少年得志,春风得意,又得欧阳修等名人赏识,一时间名声大噪,可以说风光无限。
然而正当他意欲大展宏图之时,一个噩耗从故乡传来——苏母去世,他只得回乡守孝。
期满才回到京城。
也是命运多舛,刚做了几年官,其父苏洵又故去,又回乡守孝三年。
待重回到京城,形势已发生了变化,王安石新党当政,以前的恩师欧阳修和相交的朋友都受到了排挤。
当时的形势对苏东坡相当不利。
他如果“识时务”也许成了“俊杰”,可原本就任性豪侠的东坡,心中对这一切很是不平。
王安石推行新法,他看到了新法的弊端,接连上书神宗,反对变法方案,搞得王安石很是愤怒,并就此遭到王安石一派的排挤。
无奈,只好自请外放为官。
他如触到霉头一般,从此开始了一路坎坷的人生旅途。
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
上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利用。
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
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