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苏东坡传简介

合集下载

苏东坡传好词好句摘抄并赏析

苏东坡传好词好句摘抄并赏析

苏东坡传好词好句摘抄并赏析(原创实用版)目录1.苏东坡传简介2.苏东坡的好词好句摘抄3.苏东坡好词好句的赏析正文苏东坡传是由林语堂所著的一部关于北宋文学家苏东坡的传记,书中详细描绘了苏东坡的一生,以及他在文学、书法、绘画等领域的卓越成就。

苏东坡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书画家,他的诗词、散文和书法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苏东坡的好词好句摘抄:1.“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2.“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赤壁赋》3.“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高》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东坡好词好句的赏析:1.“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句词表达了苏东坡对人生的豁达和对美好事物的欣赏。

他认为人生如梦,应该珍惜当下,享受生活。

这句词寓意深刻,表达了一种超脱的人生态度。

2.“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这句诗表达了苏东坡对历史上才子的赞美,他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人才和风俗,这些人才在各自的领域里独领风骚,成为历史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3.“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这句词描绘了春天的夜晚,月亮照耀着落花,表达了离人的忧伤和多情。

这句词以景喻情,寓意着人生的无常和离别的伤感。

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句诗通过登高远望的场景,表达了苏东坡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未来的憧憬。

他认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要不断地追求更高的境界。

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句词以江水东流喻愁,表达了苏东坡对生活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这句词抒发了人生的无常和无奈,让人不禁产生共鸣。

通过阅读苏东坡的好词好句,我们可以领略到这位文学巨匠的才华横溢和独特的人生哲学。

《苏东坡传》两种译文的比较赏析

《苏东坡传》两种译文的比较赏析

2019年第10期作者简介:徐涛(1974-),男,山东德州人,学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翻译。

收稿日期:2019年9月26日。

1前言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

1895年出生在福建龙溪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1919年至1923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

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

林语堂数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从林语堂的人生经历可以看出,他深受西方文化影响,英语造诣很深。

他的很多重要作品就是用英语创作的,(这在中国作家中可谓独具特色)如:《京华烟云》、《苏东坡传》、《啼笑皆非》等。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1947年前后用英语创作的一部传记,号称20世纪四大传记作品之一。

该书出版后广受好评,1977年,台湾翻译家宋碧云翻译的《苏东坡传》由远景出版社出版。

1978年,另一位翻译家、台湾大学教授张振玉完成《苏东坡传》的翻译,并由德华出版社出版。

2张培基的翻译标准张培基,福建福州人,1921年出生,1945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后留学美国,就读于印第安纳大学英国文学系研究院。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他就回到祖国。

1951年到外文出版社从事编译工作,1955年开始在解放军外国语学校(现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执教。

1980年转业到地方,开始在北京外贸学院(现对外经贸大学)执教,1991年退休。

张培基先生主编的《英汉翻译教程》被很多高校选定为英语专业翻译课教材,该书自1980年初版以来,累计印数已经超过100万册,在翻译界具有重要地位。

在该书中,张培基先生把翻译标准概括为“忠实、通顺”四个字。

所谓“忠实”,“首先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

译者必须把原作的内容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不得有任何篡改、歪曲、遗漏、阉割或任意增删的现象。

”所谓“通顺”,“即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符合规范。

译文必须是明白晓畅的现代语言,没有逐词死译、硬译的现象,没有语言晦涩、诘屈聱牙的现象,没有文理不通、结构混乱、逻辑不清的现象。

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写于1945年,1947年由美国John Day出版社出版。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自己最偏爱的一本英文著作,在自序中他写道:“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

存心给他写本传记的念头,已经存在心中有年。

1936年我全家赴美时,身边除去若干精选的排印细密的中文基本参考书之外,还带了些有关苏东坡的以及苏东坡著的珍本古籍,至于在行李中占很多地方一事,就全置诸脑后了。

那时我希望写一本有关苏东坡的书,或是翻译些他的诗文,而且,即便此事我不能如愿,我旅居海外之时,也愿身边有他相伴。

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现在我能专心致力写他这本传记,自然是一大乐事,此外还需要什么别的理由吗,”尽管林语堂声称自己写《苏东坡传》只是“以此为乐而已”,但从此书酝酿到脱稿约十余年而观之,实为呕心沥血之作也。

《苏东坡传》全书分为四卷,总共二十八章,并有附录两篇。

苏东坡是中国人极为熟悉的宋代诗人,想把一个大家所熟悉的人物写好写活,无疑具有极大的难度。

然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成功了,它不但在海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自从两个中译本问世后,它又为国人所看好。

林语堂在序言里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他认为苏东坡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正如耶酥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厚敦柔。

”这无疑是对于苏东坡的最为精妙的概括。

苏东坡传-林语堂

苏东坡传-林语堂

之前对苏东坡的了解只停留在一个诗人和“东坡肉”的层面上,读过此书才知道,他的一生竟如此的坎坷。

宦海沉浮,颠沛流离几乎充满了他的整个人生。

特别是在低谷的时候,他那种不卑不亢,不弃不离,不怨天尤人的豪爽性格与心态,尤其让人敬佩。

他的一生为官为人,诗词创作,行医救人,才华横溢,文采斐然。

几乎是一个完美之人。

一生的流离生活,不仅没能阻扰诗人的创作,反而激励着他活出了自我,为后人留下了四千多首珍贵诗词,直至千年后的今天,读起来还是那么的脍炙人口。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总是痛苦多于欢乐,所以要学会拿得起放得下,而且要更多的放下,如果总是停留在过去,那就过不好眼下的日子。

看一看千年前的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一代文豪的波澜起伏的人生,我们生活中的不如意,还有什么不能放下呢。

人们都说,人生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可我想说,纵使读过苏东坡,人生也不一定会快乐。

首先,我们不是苏东坡。

他的一生中百分之八十都是坎坷,无论是宦海沉浮,还是颠沛流离,亦或是生离死别。

面对尔虞我诈的官场和用心险恶的政客,他都以身为人臣的一片赤诚之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始终保持乐观,秉性不改!其次,我们不会生在那个充满着诗情画意的但又坏人满大街的年代,也做不到苏东坡那样的内心喜悦,思想快乐。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感是古人无法比拟的,这一点首先必须得承认。

虽然物质生活空前提升,但现代人的精神压力却成指数级增长着,升学,就业,住房,养家,繁重的工作等等,每个人生活得都是千辛万苦的。

再其次,苏东坡的才华和豪迈是无人能望其项背的。

这一点也决定了我们无法达到他那样的思想高度去看待和抒发人生中的不如意之事,而苏轼可以即兴吟诗作赋写词,或者说直抒胸臆。

最后,虽然东坡先生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就像作者所言,他给我们留下的心灵的喜悦和思想上的快乐的宝贵精神遗产却从不会过时。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在与过去的审视对照中发现的,都是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的角度中不断向前,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中国共产党如此,中国如此,世界亦是如此。

林语堂《苏东坡传》第一章读书笔记

林语堂《苏东坡传》第一章读书笔记

林语堂《苏东坡传》第一章读书笔记一、引言在众多历史人物传记中,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无疑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作品。

这本书通过对苏东坡丰富人生和伟大人格的描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位伟大人物的机会。

在这个第一章中,作者通过描述苏东坡的童年、家庭背景和早期生活,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生动而真实的苏东坡形象。

同时,本章也为我们揭示了苏东坡的性格特点、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的基础。

二、内容概述1. 童年与家庭背景:苏东坡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家庭氛围的熏陶。

他的父亲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对他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东坡的母亲则是一位贤良淑德的女性,对他的性格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2. 早期生活与性格特点:苏东坡自幼聪明伶俐,机智过人。

他热爱诗歌和艺术,具有丰富的创造力。

同时,他性格豁达乐观,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总能保持乐观的心态。

这些特点在他的早期生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 价值观与人生哲学:苏东坡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主要体现在他对亲情的重视、对知识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内心的满足和快乐,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足。

三、个人观点读完《苏东坡传》第一章后,我对苏东坡的人格魅力深感钦佩。

林语堂先生在书中描绘的苏东坡是一个充满智慧、幽默、乐观和热爱生活的人。

他的豁达性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也让我深受启发。

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而苏东坡的例子告诉我们,只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就能够战胜困难,迎接挑战。

此外,通过阅读本章,我也对林语堂先生的写作风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的文字流畅自然,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情感共鸣。

他的叙述方式让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与苏东坡一同经历了他的喜怒哀乐。

这种写作手法让我对历史人物有了更真实、更亲切的感受。

四、对比与参照与其他历史人物传记相比,《苏东坡传》更注重描绘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感受。

在对比其他历史人物传记时,我发现《苏东坡传》更具有人情味和温度。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各类苏东坡的传记中,最为出彩的莫过于现代作家林语堂所做的《苏东坡传》。

作为苏东坡的铁杆迷弟,林语堂的性格上也是与苏东坡无比的相似,都是热情、真挚、幽默与豁达。

所以我们可以说,《苏东坡传》恰是一个真挚有趣的人,去写另一个真挚有趣的人。

所以读起来会让人无比舒心,并且时不时地会心一笑。

1.苏东坡是个禀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2.知道一个人或是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是否对他有同情的了解。

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爱的人。

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爱他。

喜爱哪个诗人,完全是由于一种癖好。

我想李白更为崇高,而杜甫更为伟大,在清新、自然、工巧、悲天悯人的情感方面更为伟大。

但是不必表示什么歉意,恕我直言,我偏爱的诗人是苏东坡。

3.他(苏东坡)的降生是在摩羯座(原文为天蝎宫,这里更正过来)之下。

照他自己的话说,这就是为什么他一生饱经忧患的原因,不管是好谣言,还是坏谣言,他总是谣言的箭垛,太好的谣言,他当之有愧;太坏的谣言,他无端受辱。

这种命运和韩愈的命运相似。

韩愈也是降生于同样的星座,也是因固执己见而被朝廷流放。

3.苏东坡并不记日记。

他不是记日记那一类型的人,记日记对他恐怕过于失之规律严整而不自然。

但是他写札记,遇有游山玩水、思想、人物、处所、事件,他都笔之于书,有的记有日期,有的不记日期。

而别人则忙于把他的言行记载下来,爱慕他的人都把他写的书简题跋等精心保存。

当时他以杰出的书法家出名,随时有人恳求墨宝,他习惯上是随时题诗,或是书写杂感评论,酒饭之后都随手赠予友人。

苏东坡传精美课件

苏东坡传精美课件
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1945年赴新 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 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
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
1976年在香港逝世。
写作背景
• 1936年,林语堂在美国准备着手开始写一部有关苏东坡的传记。后来 他用英文完成了《苏东坡传》,英文名字为《The Gay Genius》
苏轼的生平
•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年)出生于眉州眉山。 •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受
到考官欧阳修赞赏,一举成名。 •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惹怒王安石。苏轼于
是请求出京任职,先后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 ,颇有政绩。 •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 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因“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等被 指 包藏祸心,讽刺政府。随后又被从诗作中挑出大量隐含讥讽之意的 句子,被捕入狱,受牵连者数十人,史称“乌台诗案”。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 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 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 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 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THANKS
谢谢大家!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 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 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 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 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苏东坡传简介

苏东坡传简介

苏东坡传简介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著传记作品,原用英文写成,于1947年首次出版。

《苏东坡传》共4卷28章。

第1卷写苏东坡的童年和青年时代,第2卷写他的壮年时期,第3卷写他的成熟阶段,第4卷写他被迫害后的流放生涯。

该书对苏东坡的才能及政治生活、文学生活等作了生动的描述和评价。

《苏东坡传》从人物的出生写到离世,从家庭生活写到社会活动,展现苏东坡的生活历程。

从时间来说是从北宋仁宗景佑三年写到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036—1101),但没有用编年式平铺直叙的写法,而是把诗人生平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又选取苏东坡生活中富有特色的活动、事迹来描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语堂苏东坡传简介
内容简介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最得意的作品,中国现代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

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

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

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

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

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

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

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

1923年获会性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

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

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

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

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

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

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

1966年定居台湾。

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

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

1976年在香港逝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