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2023年《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5篇)

2023年《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5篇)

2023年《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5篇)《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作者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

存心给他写本传记的念头,已经存在心中有年。

那时作者希望写一本有关苏东坡的书,或是翻译些他的诗文。

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全书概要:卷一——童年与青年苏东坡在儿时和弟弟苏子由都受到了很良好的教育。

苏东坡更是第一次应试就中了高第。

苏东坡的妻子也很贤惠。

父亲也终于金榜题名。

卷二——壮年苏东坡在朝为官,反对王安石变法,尽力挽救弥补,可惜被贬。

被贬期间,信奉了佛教,注重了养生,滋润灵魂。

卷三——老练苏东坡年轻时的火气已无,只剩下安静平和的心态。

两耳不闻窗外事,与朋友对酒当歌,生活顺心如意,倒也滋润。

后来重新当朝为官,致力于挽回王安石变法的后遗症。

卷四——流放岁月苏东坡的一生终于了尽,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是永垂不朽的。

摘抄及点评:摘抄:苏东坡此人,是不可预测的。

在诗的开端,习惯上总是出之以轻松自然,随之用一两个历史上的典故,再往后,谁也不知道会有什么出现,诗人他自己更是不知道。

有时,他笔下写出虽不相连贯的东西,却构成了惊人的妙文;一首毫无用意的歌,记载刹那之间奇特的印象,然后忽然一变为苛酷、为讽刺、为育有深意的讥评。

他不愧为诗文大家,动气笔来,真是“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止”。

他的风格是属于那全任自然一发不能自已的一类。

点评:苏东坡轻快、开阔、好辩、天真、不顾后果、直言无隐、玩笑戏谑,没有什么禁忌。

在作者“行云流水”的刻画下,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苏东坡诗歌的放荡不羁,豪放自由。

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他的诗歌,很难找到固定情调,他总是随意的发挥,文豪之“豪”字也由此而来。

评价:没读这本书之前,我对苏东坡的的刻板印象就是一个天才的诗人、词人,然后就没了。

苏东坡传的读书笔记1000字(优秀5篇)

苏东坡传的读书笔记1000字(优秀5篇)

苏东坡传的读书笔记1000字(优秀5篇)苏东坡传的读书笔记1000字篇1书还没看完,慢悠悠的翻着.林语堂这本书原是用英文写的,张振玉译笔还算不错,但粗糙之处也随处可见,比如卷一第一章处:一天,苏东坡写信给朋友说:"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这段文字殊为怪异,而后在网上搜索出一篇天涯高手的*,才明白原文应为:“某生平无快意事,惟作*,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还有一处BUG连那位天涯高手也未提到,卷二第七章埋伏笔,"中岳嵩山崩陷",到第九章呼应,已变成"南岳华山山崩".此两处究竟是何处出错,是翻译错还是原稿错,抑或是校对错,恐怕需要找英文原版来查了.可是"南岳华山"本身就是个错误,华山好像从来不曾被称为"南岳"过吧。

且丢开这些小破绽不说。

苏东坡的盛名传播了将近一千年,时人称道,后人敬仰,一方面是因他天纵其才,在诗,文,字,画各个领域都出类拔萃;另一方面,他的人格魅力,政治立场,哲学修养也极其贴合中国人的梦想.为这么一个完人做传显然不太讨巧,再加上史料丰富评论一边倒,这本传记的"新意欠奉"也在情理中.林语堂在序言中说,"我认为我完全明白苏东坡,正因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正因我喜爱他."既然在苏轼身上寄托了自我的人生观,偏爱之心更不加掩饰.卷二写苏东坡壮年经历,与王安石的纠葛占了好长篇幅,在"王安石变法"和"拗相公"两节,王安石是主角,苏东坡反而成了小配角,这两个章节似乎游离在全书之外.林语堂贬低王安石,我看目的倒不是为抬高苏轼,更多是他想表达对历史的看法.包括对司马光的褒扬也是如此.历史其实无所谓真相,政治也很难分辨清浊,好比一面镜子,每个人照去都是不一样的面目.这一部分能够跟柏杨的书比照着看,那是两种完全相左的意见.跟苏轼不一样,王安石从来都充满争议,历史上是这样,到这天还是这样.林语堂自我也是个争议人物,可是他的才情倒还算公认的.这本苏东坡传,时不时也有沁人心脾的妙语出现.比如正看到卷三第16章就有这么一句:倘若哲学有何用处,就是能使人自我嘲笑.之类的还有很多,可是没了前后文,单看就少了好多味道.苏东坡传的读书笔记1000字篇2《苏东坡传》,非简单之流水帐,更非采用“春秋笔法”,而是林语堂先生阅读超多资料,包括苏东坡的札记、诗词、私人书简等后所着的传记。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相关推荐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通用34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篇1看完王水照老师的这本《苏轼传》,感慨良多。

东坡是中国文人中我非常喜爱的,可以说是最喜爱的一位,此次翻开这本传记,自然主要是因为对传主的爱戴,当然和优秀的文笔也是分不开的。

那是一个初秋的早上,和煦的阳光洒满屋内,我从朋友的书袋内掏出这本书,赫然三个隽秀的字映入眼帘:苏轼传。

朴素而清新淡雅的封面,良好的印刷,最重要的着者深厚的功力均深得我心,加上传主是我最喜欢的一代文豪,于是迫不及待地打开一睹为快。

可以说书没有让我失望,我是一个队文字相当敏感的人,文字的质量会大大影响我对一书的爱恶,而此书于文字之流畅优美来说绝对是上乘之作,行云流水般的文笔娓娓道出东坡传奇的一生,跟随着着者的脚步,我仿佛进入了那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川蜀大地,看到了稳健自信的明允公,乐善好施的程夫人,还有可爱的苏轼苏辙兄弟……我渴望看到的情节书中几乎没有遗漏,苏轼考进士、任徐州、杭州知州,乌台诗案,贬官黄州,写下一首首惊天地泣鬼神的诗词,一篇篇流芳百世万古不朽的美文,一页页通天地之气得日月之精的丹青墨宝……书中既有对人物生平流畅而传奇的叙述,精彩动人,跌宕起伏,又有对东坡诗文书画的专业性评论,高见迭出,云霞满纸,着实令人大呼过瘾,十分解渴。

换句话说,这是一部能让外行看够热闹,让内行看够门道的大书好传。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篇2形象中的苏东坡是个豪爽,旷达而又不失儒雅的文人,他在前史上留下了不行磨灭的荣光印记,直到现在,人们还铭记取她,我曾去过他的家园眉山,眉山许多的地名都是以他的姓名命名的,不得不说,他是如此耀眼。

但是或许我对他的了解仍是太限制了,只停留在这些外表的形象上,最近读了《苏东坡传》才知道人们爱他,爱的是他的真挚。

关于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精选6篇)

关于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精选6篇)

关于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精选6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精选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我最喜爱的苏东坡的一首词——《定风波》。

这首词充分体现了他乐观豁达,清逸旷远的人生品格。

以前知道苏东坡是因为他的词,而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之后,才真正认识苏东坡。

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才有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过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

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

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

”“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有变成尖酸刻薄。

”苏东坡的一生,命运坎坷,仕途崎岖。

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

政治上许许多多的灾祸,全是由于他的才智所带来的,然而,这正是因为他本性中的明辨是非,实事求是未曾泯灭!苏东坡为官时,管理之处政通人和,他处处为百姓着想,颇受百姓爱戴。

他练习瑜伽,研究佛道,与高洁之士相交,访山水,与高僧修研佛道。

“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他为艺妓题诗,与和尚趣谈,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

“进可朝堂安天下,退能山水怡自身”,即使是泥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

在被贬黄州的时候,为了生计开荒种地,将当时“贱如泥”的猪肉烹制出美味无比、流传至今的“东坡肉”。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录(精选9篇)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录(精选9篇)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录(精选9篇)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录篇1《苏东坡传》是历史学家林语堂撰写的一部关于苏东坡的传记作品,这本书于1961年首次出版,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

在书中,林语堂介绍了苏东坡的生平事迹和思想,包括他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政治生涯、文学创作等方面。

他强调了苏东坡是一位多才多艺、思想深邃、品格高尚的人物,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化名人之一。

在书中,作者还介绍了苏东坡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包括他的诗歌、散文、书法等方面。

他强调了苏东坡的文学创作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书中,作者还介绍了苏东坡的生活方式和哲学思想,包括他的禅宗思想、人生观、处世之道等方面。

他强调了苏东坡的人生哲学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还是一种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探索,对现代人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书中,作者还介绍了苏东坡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包括他在中国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他强调了苏东坡不仅是一位文化名人,还是一位政治家、商人、教育家等,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苏东坡传》,我深刻认识到了苏东坡的伟大和深邃,也更加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历史。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传记作品,还是一部关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经典之作。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录篇2《苏东坡传》读书笔记读完了《苏东坡传》这本书,我深有感触。

这本书由著名学者林语堂所著,讲述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苏轼,号东坡居士,世人常称他为苏东坡或者苏仙。

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也是一位政治家和哲学家的思想家。

他的文学成就非常高,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诗词作品丰富多彩,如《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都是传世名篇。

在书中,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苏轼,他既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又是一个政治家,他的人生充满了坎坷和波折。

他在政治上曾因“乌台诗案”被贬官,在黄州当团练副使时,他开始潜心学问,研究医药、卜算、绘画,他的书法也因此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读书笔记》读完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我仿佛经历了一场与苏东坡跨越时空的奇妙相遇。

苏东坡,这位文学巨匠、生活中的智者,他的一生就像一幅绚丽多彩又波澜起伏的画卷,在林语堂先生的笔下徐徐展开。

林语堂先生用他细腻且饱含深情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有血有肉、鲜活生动的苏东坡。

在书中,我看到了苏东坡年少时的意气风发,他凭借着过人的才华,在科举考试中一举成名。

那时候的他,心怀壮志,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和期待。

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苏东坡在仕途上的坎坷经历。

他多次被贬谪,从京城繁华之地到偏远的蛮荒之境,命运似乎总在跟他开玩笑。

但苏东坡却从未被这些挫折打倒,反而在困境中展现出了惊人的乐观与豁达。

记得书中描述他被贬黄州时,生活变得十分艰苦。

一家人挤在一个简陋的小屋里,经济上也十分拮据。

可苏东坡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他亲自开垦荒地,种植庄稼,还给那块地取名为“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他会在劳作之余,和当地的农民们聊天说笑,完全没有一点文人的架子。

有一次,苏东坡看到自己种的麦子长势喜人,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他像个孩子一样,在田埂上又蹦又跳,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这下好了,这下好了,今年总算能有个好收成啦!”那副天真烂漫的样子,让人忍不住跟着他一起笑起来。

还有一次,苏东坡和朋友们一起去郊外游玩。

突然下起了大雨,大家都被淋成了落汤鸡,狼狈不堪。

朋友们都觉得很扫兴,只有苏东坡毫不在意。

他一边在雨中奔跑,一边大声吟唱:“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那一刻,他的洒脱和旷达让人深深折服。

在生活中,苏东坡也是个十足的“吃货”。

他被贬到惠州时,发现当地的荔枝特别美味。

于是,他便经常去果园里品尝荔枝,还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

据说,有一次他吃得太多,竟然上火了,嘴巴里长满了泡。

可即便如此,他还是抵挡不住荔枝的诱惑,好了伤疤忘了疼,继续大快朵颐。

读苏东坡传的读书笔记(优秀8篇)

读苏东坡传的读书笔记(优秀8篇)

读苏东坡传的读书笔记(优秀8篇)读苏东坡传的读书笔记篇1我读了《苏东坡传》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了苏东坡的童年到流放岁月的事。

我给你们说说我最喜欢的一章吧!我最喜欢《苏东坡传》第一卷第三章《童年与青年》。

《童年与青年》大体资料是以前的学生要把整本书背下来,背书时不仅仅要背书的资料、知识,连措辞也不可忽略。

读书刻苦的苏东坡把整本书都抄了一遍,并且书没加标点符号,要学生自我根据课文的意思加标点。

我觉的如果想学的知识有用,把它学透就能够了,没必要把整本书背下来,那个时代的教育方法有点不对,可是接下来几条我很赞同,学东西就要学透,不能半懂不懂,糊里糊涂的学过去。

并且最终一条我十分赞同:让学生自我加标点,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读懂书,读透书,更好的学以致用。

我还喜欢《王安石变法》这一章,这一章讲到王安石定了一条青苗法,对穷人不利,而对朝廷很有利。

苏东坡为了不让老百姓受苦受难,他和司马光等人一齐阻止王安石变法,更让皇帝禁用了这一法,苏东坡让老百姓受了益。

我觉得苏东坡很顾全大局,不仅仅顾着自我,还关照着老百姓,我很支持苏东坡这种顾全大局的品质。

同时我对王安石新定的法律很不赞同,为了让朝廷受益而不顾老百姓的安危。

苏东坡这个大江东去,浪涛不尽的千古风流人物会永远流传在人们中间。

读苏东坡传的读书笔记篇2《苏东坡传》被誉为20世纪四大传记之一。

在林语堂笔下,讲千年前的苏东坡的故事娓娓道来,这是一位豁达乐观的智者,天才横溢,是乐天达观随遇而安的伟人,随着林语堂的笔触,一个生动形象的苏东坡向我们走来。

中国文化史上,苏东坡无疑是一座巍峨的高山。

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

对于诗词、文赋、书法、绘画,苏东坡几乎无一不精,无一不能。

散文方面的“唐宋八大家”,苏轼位居其列。

宋词方面有“苏辛”之说,苏轼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

书法上宋四家的“苏黄米蔡”苏轼排名第一,行揩《前赤壁赋》、行书《黄州寒食帖》享誉书史。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林语堂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篇1《苏东坡传》读书笔记前一段时间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苏东坡传》。

作者是林语堂,听说这是一本很不错的传记。

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文学家、大政治家,也是一位大书法家。

他被当时的人们称为“才子”,他的诗作被后人称为“诗史”,他被西方学者公认为“中国的最伟大诗人”。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用“一位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来概括苏东坡的人生态度。

苏东坡在文学、书法、绘画等方面的成就可以说不计其数,而我最为欣赏的是他清廉正直、政事通达。

在任徐州知州时,他曾救民众于大水之中;在任湖州知州时,他颇有惠政,也因此被召回京城,然后以“越职规谏”的罪名被贬谪黄州。

从这些事情上可以看出苏东坡是一个负责任的、爱民如子的官员。

我认为这种官员是值得肯定的。

如果每一个官员都能像苏东坡那样,都能以民为本,以民为重,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和谐,我们国家就会变得更加繁荣昌盛。

当然,像苏东坡这样的人,在官场中注定是孤独的。

他敢于直面指出皇帝的错误,劝皇帝不要奢侈浪费,这是多么可贵的品质啊!在当时那个年代,满朝文武百官为了自身的利益,谁敢像苏东坡那样直言进谏?因此,苏东坡注定是要被排挤、被流放的。

苏东坡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喜欢交朋友,喜欢广交天下才子。

在黄州任上,他经常与友人张怀民一起探讨诗词、人生等许多深奥的问题。

他们相互学习、相互勉励,共同进步着。

在与友人的交往中,苏东坡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正如他在《答李端叔书》中所说:“辩者固能见人之病,然不能见己之病。

”苏东坡在与友人的交往中,不断审视自己、不断改进自己。

《苏东坡传》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鲜活、真实的苏东坡。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书笔记为本网站原创作品,不得擅自转载!林语堂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篇2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传记作品,作者以苏东坡为研究对象,全面介绍了这位历史人物的一生。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对苏东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欣赏他的才华和品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有感
谢静

初读这本书便发现,林语堂在第一章便毫不掩饰的写道“我想李白更为崇高,而杜甫更
为伟大—在清新、自然、工巧、悲天悯人的情感方面更为伟大,但是不必表示什么歉意,恕
我直言,我偏爱的诗人是苏东坡”。在此前,我对苏东坡的认识只岿然佩服于他的文化人格
的高大,面临种种劫难时的凛然旷达,仿佛一尊佛一般超脱于世间。实则不然,看完这本《苏
东坡传》,我才深切参悟了他那份旷达由来的过程,体会到身为一个真切的人的苏东坡,也
曾有常人一样的惊恐,手足无措,甚至自杀的唐突想法。
在他生平的第一次劫难——“乌台诗案”来临的时候,初涉宦海,还未曾经历过官场的
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在凤翔做通判三年期满,神宗元丰二年,吊人江苏太湖滨的湖州,刚刚
上任湖州,就被突如其来的气势汹汹,面目狰狞的官差索取,后来苏东坡在《上哲宗皇帝书》
中曾记载说“他们逮捕太守犹如捕盗”。虽在事发前,驸马王詵和弟弟子由,先官差一步通
知了他,但在史料记载中仍能看出当时苏轼的错恩,惊惧。官差到时,正式身穿官袍,足登
高靴,站在庭院中,手持笏板,御史台的两个士兵分立两旁,身穿白衣,头缠黑巾,眼睛里
凶光闪动。太守官衙的人慌作一团,不知会有何事发生。林语堂先生在书中这样写道“苏东
坡不敢出来,与通判商量,通判说躲避朝廷使者无济于事,最好还是以礼迎接他。”当时的
苏东坡慌乱的不知该穿什么面见御史台的官差,幸好通判帮他稳住局面,在官差宣布他的罪
行之前,他依然还是朝廷命官,所以理当穿上官服官靴,戴官帽,手持笏板立于庭中。
时情势紧张,苏东坡首先开口道:“臣知多方开罪朝廷,必属死罪无疑。死不足惜,但
请容臣归于家人一别。”在他看来,这阵仗却是险恶,大有慷慨就死的决绝。皇甫遵淡然道:
“并不如此严重”。苏轼还是被允许回家看望了家人,对家人草草做了安顿,可让人不出所
料的是,临行前他还讲了一个笑话来宽慰家人。杜撰了故事:真宗年间,皇帝要访求一位大
儒杨朴,而杨朴却实在不愿意追随皇帝去京师,故试图演示自己的才华,借太太的一首诗来
敷衍皇帝。“且休落魄贪杯酒,更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苏
轼的幽默果然凑效,苏夫人破涕为笑。这是一个乐天积极的苏东坡,一个真性情的苏东坡,
一个自然的苏东坡。
乐观豁达是苏东坡深植骨子里本性,然而它的显现乃至绽放于之后的人生路途,不能说
没有黄州幽居的功劳。假如没有此一劫难,是否会有“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的通透也未可知。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这个被苏东坡记入自己人生里程碑似的一站,
僻陋多雨,气象昏昏,鱼稻薪碳颇贱。作为乌台诗案的一个了结,苏东坡死里逃生,被贬黄
州,官位降低,虽充团练副使,但没有职权并且被限制了出行的自由,不能会友不能探亲,
他的朋友在乌台诗案中也大都被牵连,一无所有的苏东坡要从此变成一个农夫,一个“此心
安处是吾乡”的隐士,忘掉“便认他乡作故乡”的陌生与心存芥蒂。从定惠院到安国寺,从
被贬含冤的官员到布衣蔬食的农夫,他的化解之法便在于,“闲居未免看书,唯佛经以遣日,
不复近笔砚焉”,与佛禅与晚钟相伴,亲躬耕近乡野。
苏东坡是诗人,以诗意的姿态栖居在贫瘠的黄州,即使废弃在山间烈日下的小茅屋也能
住处“风涛烟雨,晓夕百变”的恬淡,临皋亭成了午间小憩都能看到风帆上下,水光接天美
景的楼台,他看到了别人即使在天堂也看不到的美,这疑来源于他乐观旷达的心境。他已经
脱去了文人打长袍,摘去了文人的方巾,改穿农人的短褂子,每天往返于东坡,在躬耕之暇,
和农人一起唱歌,喝酒,甚至酩酊大醉。并且“自喜渐不为人识”。其实此时的苏东坡生活
甚为贫寒,每月四千伍佰钱,穿成三十串吊在屋梁上,每天只能用一串,幸得好友出面帮忙
租来了黄州城东的五十亩布满瓦砾荆棘的营地,垦辟成了一家人赖以为生的口粮地,这时他
人不忘给它取一个诗意且自然的名字——“东坡”。从此真正务农,每天挂心灌溉和麦苗的
长势,看着刚钻出寸余的麦苗欢欣雀跃,丰收后有农人一样的快活满足。
苏东坡在给友人的信中说“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
风面如墨”终日作息于田间瓦舍的苏轼俨然就是一位农夫。他没有被流放的文人的愁肠百吉,
感时伤怀,更不会长篇赘述,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之忧愤愁苦。
虽远离官场他依然不平则鸣,心系百姓,遇有邪恶则“如食中有蝇,吐之乃已”是他不
论是否为官的天然道义。听闻有溺婴的野蛮风俗,苏东坡即刻便作《与朱鄂州书》并请朋友
带信亲见太守,并自己出资设立救儿会,向富豪乡绅募捐,用以救治贫家婴孩。
最让我觉得他是彻底忘却了际遇悲伤的就是他那精致也简陋多趣的饮食。苏东坡爱做
菜,是个美食家,用当下流行词,他就是活生生一个“吃货”,一个于贫瘠匮乏中还能吃出
新意,吃出陶然的生活家。在黄州时,缺衣少食,他一个人微薄的俸禄要供养一大家子,然
而即便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下,却也吃的活色生香。“东坡肉”,猪肉在当时是“富人不肯吃,
穷人不解煮”苏轼买来简单烹制——少水,文火,时久乃成,果然肉质香而不腻,绵而不厚;
东坡汤,东坡鱼也都是因地制宜发明的菜谱,这种农村气氛里,他越来越像陶潜的生活,甚
至说自己是前世就是陶潜。超然出尘却充满烟火气的苏东坡难道不是最自然最本真的吗?

读苏东坡,很难说是被监禁被流放,那是无论怎样,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无论如何艰难,
都是乐观幸福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
受生活的美好。因为他的心,不为环境所束缚,他的心是自由的,是自然的,是屹立于宇宙
最顶端最高层的美好的灵魂。这样的人生,从不见对环境的抱怨,从不见尖刻的犀利指责,
从不见对怀才不遇的悲愤,他真的是天纵大才。“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
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这样的心境值得我们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