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林语堂)
苏东坡传的语言特点

苏东坡传的语言特点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著传记作品,原用英文写成,于 1947 年首次出版。
以下是《苏东坡传》的一些语言特点:
1. 生动形象: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2. 幽默风趣:作者通过对苏东坡生活中的一些趣事的描写,展现了他幽默风趣的一面,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到轻松愉快。
3. 简洁明了:作者的语言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书中的内容。
4. 富有诗意: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诗词,使语言富有诗意,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5. 口语化:作者的语言口语化,通俗易懂,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书中的内容。
总之,《苏东坡传》的语言特点是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简洁明了、富有诗意和口语化,这些特点使得这本传记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记叙文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记叙文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小题。
苏东坡传(节选)林语堂徐州不仅是个大城市,地控鲁南,一向为军事要冲。
在过去各朝代,徐州四面皆有战事,今日仍位于津浦陇海两铁路交会之处。
徐州离一个地区近在咫尺,此地区即在此后数十内因为一个盗匪巢穴受《水浒传》的渲染而出名。
徐州坐落于河畔,南部高山矗立,下存有深水急流,在城边穿过。
当地出产上等花岗岩、煤、铁,苏东坡时已开始开采,因此徐州也以产刀剑著称。
苏东坡喜爱此地的自然风光,鱼与螃蟹也种类繁多,因称之为“小住胜地”。
在八月二十一日,苏东坡到任三个月之后,洪水到了徐州。
王安石以前曾设法疏浚过黄河水道,但是空花了五百万缗,工程竟归失败,负责工程的人畏罪自尽。
黄河现在是在徐州以北约五十里处向东方决口,水势开始蔓延,淹没了几百方里。
水到徐州城边时,被城南的高山所阻,于是继续高涨,到了九月,水深达到两丈九尺。
水高一度超过了徐州城内的街道。
苏东坡奋不顾身,抢救城池。
有几十天不回家过夜,住在城墙上的棚子里,监督加强外圈的城墙。
富有之家纷纷逃难,苏东坡在城门口劝阻他们,以免引起人心惊惶。
他说:“我不走,你们最好也不要走。
”这样把大家劝回去。
此处不是细谈苏东坡建筑工程天才之所,不过也得说他是亲自参与了防堵工程的数字计算。
在盘旋滚转的洪水势将越过东南外城墙时,他正在忙于加强城基和增加城高。
防水工程长九千八百四十尺,十尺高,二十尺厚。
完成这项工程,需要数千人之众。
苏轼亲身趟水到武卫营,唤来了卒长,向他寻求帮助。
因为禁卫军直接受皇帝命令,苏东坡恳求他们协助。
指挥官欣然应允,他说:“大人都亲自监工,我们自然应当尽力。
”同时在徐州北方也正在准备把洪水引入以前的黄河旧水道,黄河在中国历史上曾改道多次。
洪水威胁徐州城四十五天。
在十月初五,黄河又回到旧水道,往东在靠近海州处入海,洪水才开始撤退。
百姓欢天喜地,感谢全城得救。
但是苏东坡对临时的堤防感到不满,附以详细数字说明,修表呈奏朝廷,请求拨款,重建石头城墙,以防患于将来。
《苏东坡传》两种译文的比较赏析

2019年第10期作者简介:徐涛(1974-),男,山东德州人,学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翻译。
收稿日期:2019年9月26日。
1前言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
1895年出生在福建龙溪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1919年至1923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
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
林语堂数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从林语堂的人生经历可以看出,他深受西方文化影响,英语造诣很深。
他的很多重要作品就是用英语创作的,(这在中国作家中可谓独具特色)如:《京华烟云》、《苏东坡传》、《啼笑皆非》等。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1947年前后用英语创作的一部传记,号称20世纪四大传记作品之一。
该书出版后广受好评,1977年,台湾翻译家宋碧云翻译的《苏东坡传》由远景出版社出版。
1978年,另一位翻译家、台湾大学教授张振玉完成《苏东坡传》的翻译,并由德华出版社出版。
2张培基的翻译标准张培基,福建福州人,1921年出生,1945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后留学美国,就读于印第安纳大学英国文学系研究院。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他就回到祖国。
1951年到外文出版社从事编译工作,1955年开始在解放军外国语学校(现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执教。
1980年转业到地方,开始在北京外贸学院(现对外经贸大学)执教,1991年退休。
张培基先生主编的《英汉翻译教程》被很多高校选定为英语专业翻译课教材,该书自1980年初版以来,累计印数已经超过100万册,在翻译界具有重要地位。
在该书中,张培基先生把翻译标准概括为“忠实、通顺”四个字。
所谓“忠实”,“首先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
译者必须把原作的内容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不得有任何篡改、歪曲、遗漏、阉割或任意增删的现象。
”所谓“通顺”,“即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符合规范。
译文必须是明白晓畅的现代语言,没有逐词死译、硬译的现象,没有语言晦涩、诘屈聱牙的现象,没有文理不通、结构混乱、逻辑不清的现象。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书笔记《苏东坡传》作者简介林语堂,福建龙溪(现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人。
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
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
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
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
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
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
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
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
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
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
1966年定居台湾。
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
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
1976年在香港逝世。
美1940年和1950年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内容简介《苏东坡传》被誉为20世纪四大传记之一。
在林语堂笔下,讲千年前的苏东坡的故事娓娓道来,这是一位豁达乐观的智者,天才横溢,是乐天达观随遇而安的伟人,随着林语堂的笔触,一个生动形象的苏东坡向我们走来。
中国文化史上,苏东坡无疑是一座巍峨的高山。
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
对于诗词、文赋、书法、绘画,苏东坡几乎无一不精,无一不能。
散文方面的“唐宋八大家”,苏轼位居其列。
宋词方面有“苏辛”之说,苏轼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
书法上宋四家的“苏黄米蔡”苏轼排名第一,行揩《前赤壁赋》、行书《黄州寒食帖》享誉书史。
苏轼的画是文人画的典型代表,他明确提出“诗画一律”的概念,林语堂评价说:“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之我见

最近一直在读林语堂先生的著作《苏东坡传》,由海南出版社出版,精装本。一连看了两 遍,发现以前对苏轼的了解太片面了。看后,感想颇多。
大家都知道苏轼(1037~1101)是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 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 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 松冈。
10 年生死相伴,死后十年相思,王弗离世已经 10 年了,六年前他已娶了王弗的堂妹 为妻,还写下这首被称为千古第一悼亡词的杰作,有了新欢没有忘记旧情,“小轩窗,正梳 妆”,何等的细腻,动情。倘若王弗地下有灵,她也会被丈夫的爱所感动。 3)第二位妻子王闰之贤妻良母
生平 北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20 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 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嘉佑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英宗治平 3 年(1066)其父苏洵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 神宗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因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 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 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他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的罪行下狱。侥幸被释后, 谪贬黄州。元丰八年神宗病死,哲宗年幼,高太后临朝,次年改元元佑(1086),起用旧党 司马光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元佑四年,出知杭州。 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七上封章乞除一郡”(《乞外补回避贾易札子》),先后 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苏轼在杭州,曾减赋赈荒,掘湖修堤;在定州,曾整饬军纪,加 强边备。在元佑保守气氛充满朝廷的时代,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进行某些兴革。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佑旧臣,苏轼又成为这些新贵打击的对象,被一 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尽管当时“饮食不 具,药石无有”,条件极为艰苦,苏轼却能“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并对惠州百姓和黎族 人民流露了深厚的同情。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 七月死于常州。
《苏东坡传》林语堂第一章节选

《苏东坡传》林语堂第一章节选《苏东坡传》林语堂第一章文忠公要了解一个死去已经一千年的人,并不困难。
试想,通常要了解与我们同住在一个城市的居民,或是了解一位市长的生活,实在嫌所知不足,要了解一个古人,不是有时反倒容易吗?姑就一端而论,现今仍然在世的人,他的生活尚未完结,一旦遇有危机来临,谁也不知道他会如何行动。
醉汉会戒酒自新,教会中的圣人会堕落,牧师会和唱诗班的少女私奔。
活着的人总会有好多可能的改变。
还有,活着的人总有些秘密,他那些秘密之中最精彩的,往往在他死了好久之后才会泄露出来。
这就是何以评论与我们自己同时代的人是一件难事,因为他的生活离我们太近了。
论一个已然去世的诗人如苏东坡,情形便不同了。
我读过他的札记,他的七百首诗,还有他的八百通私人书简。
所以知道一个人,或是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与否,没有关系。
主要的倒是是否对他有同情的了解。
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爱的人。
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爱他。
喜爱哪个诗人,完全是由于哪一种癖好。
我想李白更为崇高,而杜甫更为伟大——在他伟大的诗之清新、自然、工巧、悲天悯人的情感方面更为伟大。
但是不必表示什么歉意,恕我直言,我偏爱的诗人是苏东坡。
在今天看来,我觉得苏东坡伟大的人格,比中国其他文人的人格,更为鲜明突出,在他的生活和作品里,显露的越发充分。
在我头脑里,苏东坡的意象之特别清楚明显,其理由有二。
第一,是由于苏东坡本人心智上才华的卓越,深深印在他写的每一行诗上,正如我所看见的他那两幅墨竹上那乌黑的宝墨之光,时至今日,依然闪耀照人,就犹如他蘸笔挥毫是在顷刻之前一样。
这是天地间一大奇迹,在莎士比亚的创作上,亦复如此。
莎翁诗句的遒健,是来自诗人敏感的天性与开阔豁达的胸襟,至今依然清新如故。
纵然有后代学者的钻研考证,我们对莎士比亚的生活所知者仍极稀少;可是在他去世四百年之后,由于他作品中感情的力量,我们却知道了他的心灵深处。
《苏东坡传》原序——林语堂

《苏东坡传》原序——林语堂我写苏东坡的传记没有别的理由,只是想写罢了。
多年来我脑中一直存着为他作传的念头。
一九三六年我携家赴美,身边除了一套精选精刊的国学基本丛书,还带了几本苏东坡所作或者和他有关的古刊善本书,把空闲的考虑都置之度外。
那时候我就希望能写一本书来介绍他,或者将他的一部分诗词文章译成英文,就算做不到,我也希望出国期间他能陪在我身边。
书架上列着一位有魅力、有创意、有正义感、旷达任性、独具卓见的人士所写的作品,真是灵魂的一大补剂。
现在我能动笔写这本书,我觉得很快乐,单单这个理由就足够了。
鲜明的个性永远是一个谜。
世上有一个苏东坡,却不可能有第二个。
个性的定义只能满足下定义的专家。
由一个多才多艺、多采多姿人物的生平和性格中挑出一组读者喜欢的特性,这倒不难。
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
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象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不可否认的,这种混合十分罕见,世上只有少数人两者兼具。
这里就有一位!终其一生他对自己完全自然,完全忠实。
他天生不善于政治的狡辩和算计;他即兴的诗文或者批评某一件不合意事的作品都是心灵自然的流露,全凭本能,鲁莽冲动,正象他所谓的“春鸟秋虫声”,也可以比为“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他始终卷在政治旋涡中,却始终超脱于政治之上。
没有心计,没有目标,他一路唱歌、作文、评论,只是想表达心中的感受,不计本身的一切后果。
林语堂《苏东坡传》节选 阅读附答案

林语堂《苏东坡传》节选阅读附答案东坡居士林语堂在元丰三年(1080)正月初一,苏东坡已和长子迈离开京都,启程前往幽居之地黄州。
在等待家眷之时,苏东坡暂时住在定惠院,这个小寺院坐落在林木茂密的山坡上,离江边还有一段路。
他和僧人一同吃饭,午饭与晚饭后,总是在一棵山植树下散步,关于这种情形,他写了些极其可爱的诗。
在雨天,东坡睡到很迟才起床,快近黄昏时,散步很久,在起伏不平的东山麓漫游,在庙宇、私人庭园、树阴掩蔽的溪流等处,探胜寻幽。
苏东坡幸而死里逃生,至少是个惊心动魄的经验,他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
在六月他写的别弟诗里,他说他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中的磨盘上的线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
他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而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真正安宁。
他转向了宗教。
在他写的《安国寺记》里他说:余二月至黄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破池亭谢。
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始所生而不可得。
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像然,无所附丽。
私窃乐之与他宗教思想相反的一股力量,就是深藏他内心的儒家思想。
他的儒家思想,似乎又把他拖往了另一个方向。
诚然,人可以在宗教之中寻取到安静,但是,倘若佛教思想若是正确,而人生只是一种幻觉,人应当完全把社会弃置不顾,这样人类就非灭绝不可,那一切都空空如也才好呢!所以,在佛教要达到精神的空虚和无我的精神存在,就要完全摆脱个人的牵挂,而儒家是抱现实的思想,要对人类尽其职责义务,于是两种思想之间便有冲突。
所谓解脱一事,只不过是在获得了精神上的和谐之后,使基层的人性附属于高层的人性,听其支配而已。
一个人若能凭理性上的克己功夫获得此种精神上的和谐,他就不须完全离开社会才能获得解脱了。
在苏东坡写给朋友的两封信里,他吐露了肺腑之言。
一封是给至交李常的。
因为李常曾写诗去安慰他,但是李常的诗太感伤,苏东坡不以为然,写信回答他。
信上说:何乃耶?仆本以铁石心肠待公。
吾济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生死之际,若见仆困穷使相怜,则与不学道者,大不相远矣虽怀坎憬于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一切付与造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语堂著,张振玉译.苏东坡转[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4.
1. 由于宋朝官制问题,苏轼与苏辙需要外调,苏辙最后留京陪伴年老的父亲,于是兄弟二人分离,后常以诗作互相唱和。
如苏轼所写的: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趾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P60
2.苏东坡第一任妻子王弗是个平实精明的女人,苏东坡把人人当好人,她太太则有知人之明。
苏东坡与客人谈话的时候,王弗常常躲在屏风后静听,遇到不可靠的人,便会提醒苏轼,让他不要跟那个人交情太深。
62
3.苏东坡很喜欢祷告,如向山神祈雨,祈求成功创作《喜雨亭记》。
64
4.苏东坡是火命,一生不是治水,就是救旱,不是忧愁全城镇的用水,就是担心运河和水井的开凿。
65
5.传言,苏东坡正要被贬谪的时候,他的仇人想起苏东坡当年与陈慥的父亲陈太守交恶,害死了陈太守,所以便将苏东坡贬到黄州,好让陈慥对付他,但其实他父亲的死与苏东坡没有一丝关系,他反倒成了苏东坡贬谪黄州期间最好的朋友。
71
6.苏东坡妻子王弗去世后,第二年父亲苏洵也去世,居丧期满后,苏东坡便续弦,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王润之比苏轼小十一岁,她没有姐姐般能干,秉性也比较柔和,遇事顺随,容易满足,在丈夫生活最活跃的那些年,她一直与之相伴,抚养姐姐的遗孤和自己的儿子,在丈夫宦海浮沉的生活里,一直和丈夫同甘共苦。
74
7.苏轼对杭州情有独钟,杭州可以说是他的第二故乡。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杭州西湖。
139
8.苏轼在杭州颇与宗教和女人有关,即与和尚和妓女有关。
146
9.苏东坡在杭州虽然和妓女有很大关系,但他却没有迷上哪个歌妓,然而他也与两个女人特别亲密,才女琴操听从了他的规劝,自己赎身之后出家为尼;朝云,后来成了他的妾,当时只有十二岁。
155
10.神宗之母皇太后可以说是苏轼的守护神,她的去世(与苏轼第二任妻子同年,晚其大概一个月,王润之可以说是个贤妻良母,视苏轼前妻之子一如己出,苏轼第二个儿子娶的是欧阳修的孙女)也就是苏轼的没落之始。
312
11.苏轼流放惠州时,朝云是陪伴在他身边的,当时朝云三十一岁,苏轼已有五十七岁。
苏轼一生几个女人当中,朝云最可以称为他的知己。
苏轼在这期间给朝云写了两首词,两首都是爱情中夹杂着宗教情感。
朝云后来皈依佛教,两人都可以说是佛教徒。
339-342
12.朝云死后,苏轼又写了两首词,其中一首为《悼朝云》346
13.章惇年轻时和苏轼出去游玩,苏轼说他以后一定是个杀人不眨眼的人,没想到预言成功了,他后来成了奸臣,皇太后死后他控制十八岁的皇帝,害得苏轼等人多次被流放,还教唆皇帝对司马光进行鞭尸,烧毁《资治通鉴》,还好后来没有。
347
14.苏轼与弟弟子由感情深厚,苏轼晚年被贬海南获赦返回途中,与子由错过,苏轼说:“我得由男方迢迢万里,生还中土,十分高兴。
心里难过的是,归来之后,始终没看见子由。
在雷州海边分手后,就一直没得再见一面。
”369
15.赤壁赋(同时作品还有赤壁怀古,大江东去,记承天寺夜游等)214,217-222——见照片。
16.苏轼对其堂妹的感情。
160,366-367——见照片
17.年谱372-374——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