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五《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高二上册《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通用15篇)

高二上册《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高二上册《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通用15篇)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二上册《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二上册《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透过社会环境品赏体会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小说的文体特点等。
2、学习本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幽默讽刺手法的运用。
训练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通过对阻碍社会发展原因分析,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2、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幽默讽刺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1、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及时代意义。
2、揣摩作品语言的讽刺手法。
教学过程同学们好!在初中,我们学习了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的《变色龙》,对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称他为“变色龙”,因为他趋炎附势,随“势”而变——一个穿着警察外衣的沙皇政权的忠实奴仆。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契诃夫,看看他又给我们塑造了什么样的文学形象?一、整体感知:(3分钟)1、生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人物形象,感知作品思路。
学生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课文塑造了“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
2、释题:课文的题目,就明确地告诉了我们,要讲述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是一个偏正结构,中心语是“人”,修饰中心语的有“装”“套子”。
那么,这个人和“套子”有什么样的关系?让我们一起走入小说中去探个究竟。
生一边看课文,一边尝试给别里可夫画像(要求画像前不看课本前的彩图)。
三、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17分钟)1、学生带着上面的问题分析课文,思考教师引导分析:小说讲究三要素:典型人物、生动的情节、真实而典型的客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那么,别里可夫和“套子”有什么样的关系?“套子”和本小说的这三要素有何关系呢?2、生快速地默看课文,分析、发言,教师归纳A、分析“套子”与人物形象的关系(提示:外表装束处处用套子隐藏;思想行为时时用套子约束——漫画事件、自行车事件等,有有形的和无形的两种套子。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精品教案

2.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目标1. 理解本课的情节特点。
2.鉴赏本课的主旨。
3.了解作者与本文的讽刺手法。
教学重点2.鉴赏本课的主旨。
教学时间:1课时第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情景激趣㈠创设情景。
安·巴·契诃夫(1860—1904),俄国十九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戏剧著称于世。
他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但局限于表达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带着明显的抑郁哀伤的色彩。
他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短篇小说为主要创作体裁登上世界文学高峰的人,他与美国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鲁迅说:契诃夫是我最喜爱的作家。
列夫·托尔斯泰说:契诃夫是无以伦比的艺术家。
他的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凡卡》《带阁楼的房子》《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樱桃园》等。
契诃夫小说的主题:讽刺庸俗。
《装在套子里的人》反映了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
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
当时担任宗教院检查总长的波贝多诺斯采夫给沙皇的奏章中说:“在当前这个艰苦的时代,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平息那种头脑不清、濒于疯狂的社会舆论;必须禁止那种人人饶舌的不可名状的街头巷议,以期尽量减少流言蜚语……”(转引自《契诃夫传》)在此之前,受欧洲进步文明潮流的影响,俄国也兴起变革之风,尤其在进步的知识分子和贵族中间,要求自由民主,改变专制秩序的呼声日趋强烈。
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镇压、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
全国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
㈡提出目标。
本节课我们学习的共性目标是:1. 理解本课的情节特点。
2.鉴赏本课的主旨。
【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教学目标1.赏析别里科夫的形象,并理解别里科夫形象的时代意义。
2.理解小说的主题,认识沙皇的黑暗统治。
3.掌握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4.赏析本文幽默讽刺的艺术手法,及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重点1.欣赏别里科夫形象,并理解别里科夫的时代意义。
2.赏析本文的艺术手法。
3.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学难点1.赏析别里科夫的形象及时代意义。
2.赏析本文幽默讽刺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研究探讨。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同学们,你们为什么一听到铃声就往教室跑呀,你们为什么不能在教室里大声喧哗呀,大家都知道这是制度纪律让你们必须这样做,你们的心中经常会被这些东西束缚住,不能违规。
这实际上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套子,这些套子我们必须得戴上。
我们曾经过嘲笑过孔乙己的迂腐,范进的可笑,同学们知道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令人好笑怪异的行为吗?现在我要告诉大家他们是被科举的套子束缚了。
人世间总有一种人把自己装在一个个套子里,他被这些象金箍一样的套子束缚了思想,束缚了手脚,结果成了人中另类。
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个俄国作家契诃夫笔下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
二、检查预习情况1.给下列生字注音隔绝gé jué胆怯dǎn qiè祈祷qí dǎo 辖制xiá zh ì滑稽huá jī战战兢兢zhàn zhàn jīng jīng 撮合cuō hé讥诮jīqiào 谗言chán yán2.完成下列词语解释辖制-管束。
孤僻-孤独怪僻。
歹毒-阴险狠毒。
讥诮-冷言冷语嘲讽。
安然无恙-平安,没有什么毛病和事故。
周济-给穷困的人以物质上的帮助。
三、老师补充说明作者及本课写作背景契诃夫,全名叫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he)夫,他生于沙皇统治的1860年1月29日,于1904年7月15日在对沙皇俄国的讽刺和控诉中是俄国的世界级短篇小说巨匠和俄国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与莫泊桑和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是一个有强烈幽默感的作家,他的小说紧凑精炼,言简意赅,给读者以独立思考的余地。
高中语文 人教版必修五 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案、教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契诃夫及其作品。
2. 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即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
3. 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领会文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艺术特色。
4. 理解“套子”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时代意义,以及对当下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1. 学习抓住神态、语言、心理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 理解领悟以讽刺手法来刻画揭露丑恶事物的表现手法,品味语言的讽刺意味,理解别里科夫的典型形象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难点:了解别里科夫是怎样一个人以及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及时代意义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找出表现别里科夫与众不同的生活及思想方式,从而更深刻地探究其时代意义。
2、研究性学习,联系实际,扩展作品丰富的内涵,启发学生多维思考作品折射出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一、情景导入:咱们同学中有没有参加过葬礼的?你当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导入:好教育云在现实生活中,当一个人将自己困在屋里,困在床上,困在自己的圈子里,那么这个人就忧郁、寂寞、孤独,就陷入了自我的情绪中难以自拔,一个人只有拥抱蓝天,去学习,去工作,拥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有自己的目标,才能健康快乐。
有这样一个人偏爱将自己装在套子中,最后忧郁悲观,走入了死亡,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人。
(打开多媒体)二、教学过程,质疑讨论:1、初读课文1).检查预习,完成预习案的字音字形问题。
(小组内代表展示)2).梳理故事情节,复述故事梗概。
3).说说你对别里科夫的初印象。
(关键词)2、思考除了加在别里科夫身上有形的套子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套子存在,下面同学们再回到课本上找一找,看看课本上别里科夫的形象是怎样描述的?(在课本上找出加在别里科夫身上的套子还有无形的套子)无形的套子主要指思想方面的:喜欢歌颂过去;用所教的古代语言躲避生活;只相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装在套子里的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背景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和社会环境。
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阅读兴趣。
3.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掌握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2.难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阅读兴趣。
三、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问题导入,调动学生思考。
教师可以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俄国作家契诃夫吗?他的作品风格是怎样的?谁能举出一些他的代表作?”然后引导学生回答,借此机会引入课文。
2.呈现: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装在套子里的人》的背景资料和作者介绍。
教师可以播放契诃夫的其他作品,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他的作品风格。
3.概括: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概括出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代表进行分享。
4.分析: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和社会环境,探讨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例如:“别里科夫有哪些生活习惯?”“他为什么会成为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等。
5.练习:针对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课堂练习,例如缩写故事、编写课本剧等,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本。
6.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阅读理解题和文学鉴赏题,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并提交。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多媒体教学: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互动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案例教学:通过分析契诃夫的其他作品,引导学生比较不同作品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以便更好地理解《装在套子里的人》所表达的主题。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练习:课堂上组织学生完成相关练习,例如缩写故事、编写课本剧等,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本。
2.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阅读理解题和文学鉴赏题,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并提交。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五《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附录:《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蓝色带下划线部分为学生需要课前思考作答的内容。
)【学习目标】1.梳理结构,能说出各部分情节。
2.通过对别里科夫行为的分析,能够明确指出别里科夫特点和社会身份。
3.通过分析别里科夫的死亡原因,能够理解作者写作目的(小说主旨)。
4.反思:我们身边的生活,是否也存在“套子”?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们?【作家简介】契诃(hē)夫,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之王,著名戏剧作家。
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极富于音乐节奏感,寓意深刻。
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小见大,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
他一生创作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还写了一些中篇小说和剧本。
短篇小说,如《胖子和瘦子》《小公务员之死》《苦恼》《凡卡》《装在套子里的人》等。
戏剧作品,如《伊凡诺夫》《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等。
详情链接:/doc/2129390-2252961.html【写作背景】十九世纪末期,在俄国正是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的时期,工人运动逐渐展开,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
当时,民主和自由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普遍要求。
沙皇政府竭尽全力维持专制制度,反对任何自由的要求和革新的行为。
警察林立,密探出没,冤狱遍布国内,俄罗斯大地笼罩着恐怖、窒息的气氛。
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
【知识拓展】一、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世界三大著名短篇小说家是指法国的莫泊桑(代表作《项链》等),俄国的契诃夫(代表作《变色龙》等),美国的欧·亨利(代表作《警察与赞美诗》等)三位文学大师。
二、批判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特指十九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突出的一个特点是比较广阔、比较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实矛盾的揭示具有相当的深度。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教案主题: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并理解成语“装在套子里的人”。
2.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板书:装在套子里的人2. 视听材料:与成语“装在套子里的人”相关的故事、视频或图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引导学生通过图片、故事或视频等多种形式,讨论“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个成语的意思,并请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话解释。
Step 2:学习成语1. 分析成语词义及构成: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装在套子里”指的是某人隐藏或掩盖自己的真实想法或意图,其实质是指一个虚伪、做作或狡猾的人。
2. 分析成语用法:成语“装在套子里的人”通常用来形容那些表面看起来正直、真诚,但实际上却心机深重、操纵他人的人。
Step 3:情景演练1.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根据成语“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意思,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在小组中分组讨论并展示。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其他组的观点进行评论和讨论。
Step 4:拓展应用1. 提供一些真实的生活案例或故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人物是否属于“装在套子里的人”,并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
可在小组或全班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2. 学生可结合学校生活,找出身边的例子,并分析其中的人物是否符合成语“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定义。
Step 5:总结反思请学生回忆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并进行总结。
Step 6: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请学生在书写纸上写下自己对成语“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理解和应用,至少写100字。
Step 7:课堂延伸教师可根据情况,继续扩展教学内容,如探讨成语的来源和发展、相关的文化背景等。
Step 8:课堂结束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提出问题和疑惑,并寻找解决的方法。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10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10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内容是牛牛范文为您带来的10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对别里科夫的形象引起憎恶,从而痛恨一切反对进步、畏惧改革的习惯势力。
2、使学生学会运用讽刺手法来刻画揭露丑恶事物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1、了解本文写作上的特点。
2、分析别里科失这个典型人物的意义。
教学难点:文中个别语句的含义。
课型:教读。
教学方法:指导研读。
教具与器材:投影设备。
教学设想:拟用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备课时间:第一周星期三。
上课时间:第一周星期五。
教学要点:了解情节结构,分析第一部分。
具体步骤:一、题解。
1.关于作者:安东·巴甫洛维奇·契柯夫(1860~1904)是19世纪末叶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出生在一个由农奴赎身的自由民的家庭。
中学毕业后,考取了莫斯科大学医学院。
1880年,他在大学期间就开始了文学创作活动。
毕业后,他一边行医,一边写作。
契诃夫是杰出的短篇小说家和戏剧家。
他一生只活了44岁,但在他25年的创作活动中,他却写下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还有十几个独幕剧和多幕剧。
他的作品取材极为广泛,对地主、官吏、资产阶级、小市民、知识分子、工人和农民都作了非常真实而深刻的描写。
他的思想和创作都随着当时的政治斗争而不断发展。
他的艺术特点在于以简练的手法,幽默的笔调,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事件里反映出重大的社会问题。
2.写作背景:《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于1898年。
19世纪末,是俄国历史上反动统治特别残酷黑暗的时期。
当时,逐渐开展的俄国工人运动越来越高涨,到1898年,列宁在彼得堡建立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俄国的革命斗争走上了崭新的阶段,工人罢工和农民起义在全国风起云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五《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教学博苑
10-06 0527
高中语文必修五《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教材分析《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一篇短篇名著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胆小怕事、反对一切社会变革的保守分子——别里科夫的形象传统教学往往按故事的时间顺序用两课时的时间从头讲到尾,这种教法费时多且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感教学中,一个好的课堂切入点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为此,教师可打破小说时间顺序,设置情景,从别里科夫的葬礼切入,设置悬念,然后抽丝剥茧,层层分析,最后再回到葬礼,首尾圆合。
学生理解本文应该没有难度,但容易停于文字表面,忽略深层含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说:“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所以,教师在这个时候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或提供材料,或巧妙点拨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深刻内涵,让学生在紧张的思考中和开心的笑声里体会对别里科夫和那个时代的嘲笑和批判。
教学目标
总结别里科夫人物性格,分析全城人害怕别里科夫的原因,体悟最后一段的深刻含义,提高学生的筛选概括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在与别里科夫的对比中分析华连卡姐弟的作用在诵读品味的过程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诵读品味法,点拨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穿过时光的云烟,我们看到,在一百多年前的俄国,有一场葬礼正在举行奇怪的是,送葬的人们的悲伤好像是装出来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就让我们走进《装在套子里的人》,从这场葬礼说起吧。
二、初步感知,挖掘深层含义。
1 切入:这场葬礼首先出现在课文倒数第三段,我们读一读。
(学生齐读倒数第三段)
师:这是谁的葬礼?人们称他作什么?。
明确:别里科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2 人们为什么叫他“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的表现反映了他的什么性格?
明确(学生回答):
(1)穿着:穿雨鞋、棉大衣,把脸蒙在竖起的衣领里,穿羊毛衫,戴黑眼镜,用棉花堵住耳朵。
用具、出行:晴天带雨伞,把表装在灰色鹿皮套子里,削铅笔的小刀也装在套子里,出行坐马车也要支起车篷。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封闭。
(2)居家:卧室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睡觉则用被子蒙住脑袋。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胆小多疑。
(3)引导学生齐读第一段结尾和第二段,列举别里科夫思想方面的表现:歌颂过去官方禁止的才觉得一清二楚违背法令的就闷闷不乐。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怀旧,极力维护旧秩序。
(4)请几个学生读别里科夫的标志性言语: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要求读出他可笑的担忧心情。
3 (1)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对周围的人们有什么影响?
明确:“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
(2)他是校长吗?不是;他是市长吗?也不是;他只不过是中学里的一位普通的希腊文教师可是他为什么能辖制全城“足足十五年”呢?
补充背景:这篇小说反映了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受欧洲进步文明潮流的影响俄国也兴起变革之风,要求自由民主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进行镇压,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密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
明确:别里科夫之所以能辖制全城,是因为他的背后有强大的沙皇统治作为后盾,受沙皇政府的毒害,他的言行与思想都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他自觉维护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
三、继续探究,总结普遍意义。
1 不过,幸运的是,别里科夫终于死了,大家有什么感觉?
明确:“大快人心”,大家从心里感到自由。
2 但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只要沙皇专制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所以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腐朽反动的统治。
3 如果我们略去沙皇统治这一背景,文中的“套子”给人哪些启示?
明确:一个别里科夫死了,可还有更多的别里科夫活着这个人不只是活在19世纪,他还活在21世纪甚至还会活在下一个世纪他也不只是活在俄罗斯,还有可能活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其实,在现实中,“骄傲”是一种套子,“虚荣”也是一种套子,“嫉妒”是套子,“自私”也是套子我们只有根除自身的陋习,驱除心中的邪念,才可能摆脱“套子”的束缚,大步向前。
四、品味语言,分析华连卡姐弟的作用。
1 难道当时那个社会就没有一点亮色了吗?(学生答:有)对还有华连卡姐弟下面分角色诵读相应的段落。
(1)品读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语言请两个男生分别读:“天下竟有这么歹毒的坏人!”请两个女生分别读:“我们先走一步!多可爱的天气!多可爱,可爱得要命!”
问:你从这两句话中读出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和精神面貌?
明确:别里科夫恼怒,老气横秋,性情孤僻;而华连卡愉快,朝气蓬勃,活泼开朗二人形成鲜明对比。
(2)品读别里科夫和柯瓦连科的对话请学生分角色朗读二人的对话部分,并请朗读者谈朗读感受。
问:在这段对话中,二人在思想性格等方面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你能总结出来并找出关键句给大家读读吗?
明确:守旧思想和新思想的对比如:别里科夫:“您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适宜的”“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柯瓦连科:“讲到我姐姐和我骑自行车,这可不干别人的事”“谁要来管我的私事,就叫他滚!”
虚伪阴险和光明磊落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柯瓦连科:“我是正大光明的人,不愿意跟您这样的先生讲话我不喜欢背地里进谗言的人”“报告他?去,尽管报告去吧!”
2 全城的人都怕别里可夫,为什么华连卡姐弟不怕?
明确:华连卡姐弟是具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一种新生的进步力量,必然向旧势力斗争。
3 为什么要写华连卡姐弟?
明确:写华连卡姐弟,是为了反衬别里可夫,进一步揭露他套子式的思想和生活以他爱情和婚事的失败来说明这样的人绝不可能从“套子”里爬出来。
“恋爱”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新旧两种思想斗争的过程,特别是他最后被华连卡的弟弟推下楼,最终郁闷而死,这充分表明当时的社会中别里可夫式的人物很多,但终将被送进坟墓,沙皇统治必将灭亡。
五、写法分析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请同学结合课文中的实例来讨论讽刺手法的运用。
归纳:讽刺是用漫画或嘲讽的语言描绘刻画对象,以达到否定和贬斥的效果。
课文中的讽刺有以下一些特色:
① 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
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
② 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
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
③ 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
这些描绘和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
同学们读这类文章,笑过以后要将目光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认真进行思考,才会有所悟,有所得。
除了讽刺以外,还用了一些传神的细节来表现人物,这和前面《守财奴》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大家找一两个例子作说明。
六、迁移延伸,警示后世之人。
让我们再回到葬礼上暮色四合,送葬的人渐渐四散离去我们发现别里科夫的墓碑上还没有墓联和墓志铭为警示后人让我们为别里科夫写一副墓联或一则墓志铭吧。
学生写作后在班内交流。
七、布置作业。
在你周围,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如果有,你是怎样看待这些“套子”的?写一段文字阐明你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