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一、大体框架1.古代文学史的划分: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2.文学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修辞手法的逐渐成熟、文体多样化、作家人物形象逐渐丰满二、夏商周文学1.夏代文学:《夏小正》、《史记》中记录的文学成果2.商代文学:甲骨文、《诗经》3.周代文学:《周易》、《尚书》三、秦汉魏晋文学1.秦汉文学:《楚辞》、史书体裁的发展2.魏晋文学:建安文学、乐府诗、骈文、魏晋之难3.创造性的文学理论:刘勰的《文心雕龙》四、南北朝隋唐文学1.南北朝文学:乐府民歌、士人诗、佛教文学2.隋唐文学:唐诗的发展、辞章体诗、玄宗时期的文学繁荣3.文化交流与诗歌的发展:唐代与西域的交流、唐代与日本的交流、诗歌和绘画的结合五、宋元明清文学1.宋代文学:唐宋八大家、宋词的发展、宋代戏剧3.明代文学:洪武年间的文艺运动、明代小说的发展4.清代文学:四大传奇、三言、八旗文学六、文学理论1.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观念:治身、齐家、治国、和天下2.文学批评的发展:修辞手法的研究、文体论争、诗歌的审美标准3.审美观念的转变:宋代理学对文学的影响、《红楼梦》的写作风格对小说的影响七、作家人物1.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屈原、诗经的作者、严子陵、张衡、刘勰、杜甫、李白、李商隐、苏东坡、白居易、王安石、辛弃疾、杨万里、陆游、曹雪芹等2.文学作品的背后人物:《红楼梦》的曹雪芹与高鹗、《水浒传》的施耐庵与罗贯中、《西游记》的吴承恩、《活佛骑鲸记》的吴祯八、中国古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比1.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与世界文学的异同2.中外文学作品的交流与影响3.中国古代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九、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方法1.对文学文本的解读与分析2.对历史背景的研究3.对文学理论的研究4.文学批评和评价方法的探索以上是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复习提纲,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详细拓展和调整。
最后,希望你能够有效地复习,顺利通过考试!。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

元代:绪论一.元代文学所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环境(了解):1.疆域辽阔,经济繁荣,俗文学兴盛。
2.民族压迫,矛盾尖锐,反抗意识强烈。
3.文士落魄,转向通俗文学创作。
4.多民族杂居,各民族文化融合,形成元代文学独特的风格。
二.元代文学中,叙事文学第一次居于文坛的主导地位,成为主流。
三.元杂剧(叙事文学)的体制特点:1.剧本结构特点: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有的再加一个“楔子”;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
2.表演形式特点:曲、科、白相结合。
3.脚色分行特点:分为旦、末、净、杂四大行当。
四.散曲(抒情文学)的特点:1.是一种独立存在的抒情曲体,与科白情节没联系;2.语言方面,既需要注意一定的格律,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散漫化的状态;3.艺术表现方面,它比近体诗和词更多地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4.散曲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押;句中还可以增加衬字,衬字可多可少,衬字的增加具有口语化、俚俗化,使曲意具有明朗活泼、穷形尽相的作用。
5.散曲风格可分为本色派和文采派两种类型,前者本色豪放,后者斑斓婉丽。
五.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了解):1.自然与题旨显露。
2.抒情文学与叙事文学情趣的吻合。
3.大异于温柔敦厚传统的文学观念。
第一章: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一.说话:说话指讲故事,其中,“话”为口传故事。
唐代已有其名,至宋元而成为一种职业,极为繁荣。
当时说话,有所谓“四家”之分,即小说、说经、讲史、合声(生),各有门庭,自成路数。
小说以讲烟粉、灵怪、传奇、公案故事为主。
合声是以演出见长,如“指物题咏,应命辄成”之类。
二.话本:指说话人的底本,即文字记录的口传故事。
也包括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它故事文本。
三.话本的题材与形成(了解):(一)小说话本:小说话本的体制:代表作品《碾玉观音》、《错斩崔宁》等。
(二)讲史话本:《新编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全相平话五种》(包括《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话》后集、《秦并六国平话》、《前汉书平话》续集和《三国志平话》)其中《三国志平话》的成就较高。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知识

中国古代⽂学史复习知识⼀、名词解释:1.韩孟诗派:(贾岛、姚合)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个影响较⼤的诗派。
其代表⼈物是韩愈、孟郊。
此外还有贾岛、卢、刘叉。
他们遵循“不平则鸣”、务去陈⾔的诗学原则,追求探险怪僻、刻意推敲,以独特的炼字之⼯,怪异的想象艺术,营造幽奇冷艳的艺术风格。
他们努⼒变新,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传统,但由于刻意求新,在⼀定程度上破坏了诗歌的节奏美、形象美,也存在明显的弊病。
2.江湖派:南宋时期的⼀个诗派,因书商陈起所刊诗歌集——《江湖集》(《江湖前集》、《江湖后集》、《江湖续集》)⽽得名。
《江湖集》中所录诗⼈⼤部分是布⾐,或为下层官吏,以江湖习⽓标榜,因⽽被称为江湖诗派。
他们时时抒发欣羡隐逸、鄙弃仕途的情绪,也经常排斥时弊,讥讽朝政,表达不与当朝者为伍的意愿,成就较著的是戴复古和刘克庄。
3.豪放诗派:宋词风格流派。
内容侧重于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题材⼊词,使词能象诗⽂⼀样地反映⽣活,所谓“⽆⾔不可⼊,⽆事不可⼊”。
它境界宏⼤,⽓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不以主含蓄婉曲为能事。
豪放派内部的分派较少,仅有苏派、⾟派、叫嚣派三个阶段性的细⽀。
其风格虽然总称豪放,然⽽各词⼈风格亦有微差:苏词轻放,⾟词雄放,南宋后期的某些豪放词作则显粗放。
代表⼈物及其作品:⾟弃疾《破阵⼦》(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苏轼《念奴娇》(⾚壁:怀古)岳飞(《满江红》)4.婉约诗派:词的风格流派。
五代即已形成以《花间集》和李煜词为代表的⾹软词风。
宋代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承其余绪,宛转柔美,但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各具风韵,⾃成⼀家。
南宋姜、吴⽂英、张炎等⼤批词家,皆受影响。
婉约词的主要特点是:内容侧重⼉⼥风情,结构深细缜密,⾳律婉转和谐,语⾔圆润清丽,有⼀种柔婉之美。
词本为合美⽽歌,娱宾遣兴,内容不外离愁别绪,闺情绮怨,这与婉约(婉转含蓄)的风格最适合,所以⼈们形成了词以婉约为正的观念。
简明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全

第一章先文学第一节《诗经》一、《诗经》的概况1、《诗经》在先时期被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诗经》被正式尊奉为儒家经典之一,才出现《诗经》的名称。
唐代,《葩经》。
2、《诗经》中的作品共305篇,按风160、雅105、颂40来编排,另有“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仅存篇名无诗,一般认为是有声无词的笙曲。
所收作品大约为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
3、《诗经》的编辑A、采诗说:“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以观民俗“---《孔丛子•巡守篇》采诗的目的: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
B、删诗说:汉人认为《诗经》305篇是经过孔子删定的。
(不合理)4、诗经的流行与研究:《诗三百》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编辑成书后,广泛流行于诸侯各国,运用于祭祀,朝聘、宴饮等各种场合,在当时的政治外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诗经》的容1、周族史诗P4保存了五首古老的周族史诗《生民》记述了周始祖后稷的诞生和发明农业、定居邰地的史实;《公》记述了周族酋长公率领周人自邰地迁往豳地发展农业,开始定居生活的历史;《绵》写古公亶父率领周人从豳地迁往岐之周原,创业立国,设置官司、宗庙,建立政治机构;《皇矣》歌颂文王之祖太王、王季的美德,并描述文王伐崇伐密的胜利;《大明》记述王季娶太任生文王,文王娶太娰生武王,再写武王牧野大战,伐纣灭商。
记录了自先公先王壮大部落到武王灭商建国的整个历史。
2、颂歌和怨刺诗P5中国古代诗歌有所谓的“美刺“的传统,也就是“颂美”和“怨刺”的传统。
表现出鲜明的功利性和实用性。
(怨刺又称变风和变雅,是王道衰落、礼乐崩坏的产物)颂歌的作品有《大明》、《丰年》,怨刺的有《风•硕鼠》3、婚姻爱情诗P7婚姻诗,指以恋爱、婚姻为主题的诗篇。
有情人约会的《静女》、有恋人同歌共舞的、有热恋互赠信物的《溱洧》有野外相遇而相爱的《关雎》、有久别重逢的、有礼教束缚《将仲子》和婚姻不幸的痛苦《氓》等。
简明中国古代文学史(修订版)考点摘要

一、选择题十1.子虚赋--司马相如2.洛神赋--曹植3.节南山--怨刺诗4.宗庙祭祀之乐舞曲--颂5.《论语》--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儒家“仁”6.《孟子》—儒家“性善论”7.《道德经》—老子8.《庄子》—“道”散文风格9.诗经周族史诗—生民、婚恋诗—国风·关雎、农事诗、征役诗、爱国诗、颂歌与怨刺诗、10.《全唐诗》五万首左右,11.冯梦龙—三言12.凌濛初--二拍13.《琵琶行》--南曲之祖二、填空题十1.西晋文学从晋武帝司马炎的太康年间起,约有20多年时间,是紧承建安至魏末的又一个文学创作繁荣的时期,是所谓“文学的自觉时代”“三张“指张载、张协、张亢兄弟,“二陆“指陆机、陆云,“两潘“指潘岳、潘尼叔侄,”一左”指左思。
过去一般认为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有两种倾向,一是模拟古人的风气很盛。
二是追求词藻华美和对偶工整。
一些作家注重在形式上的追求,是文学艺术内部规律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魏晋到南朝,在文学创作中讲求文词的华美,注意到文体的划分,文笔的区别,探索文思的过程,文理的探求,以及后来对作家文集的汇纂,出现了一个前所来有的现象。
2.陶渊明东晋诗坛上的玄言诗风陶渊明:字元亮,名潜。
陶诗特点:自然平淡、语言质朴、含意深远。
散文、辞赋。
1.田园诗: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对农业劳动的讴歌。
2.咏怀诗:抒情写志,讥讽时事。
3.哲理诗:3.柳永初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耄卿。
4.陈子昂兼济天下、匡世济民的儒家理想,具有浓郁的政治色彩,极力主张复归风雅兴寄的传统。
5.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四杰文学贡献:在六朝诗风充斥文坛的时候,以大无畏的精神,耳目一新的创作极力扭转文坛积习。
他们把诗歌创作从台阁引向荒漠,从宫廷转向市井,拓展了诗歌表现的空间,注入了新鲜的生活气息。
6.建安七子孔融(年辈较长)、王粲(文学成就最高)、陈琳、徐干、刘桢、应玚、阮瑀7.楚辞楚辞的来源: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是《诗经》后的一种新诗体8.屈原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知名诗人,楚辞的代表作家,《离骚》是古今卓绝的一篇宏伟壮丽的长篇抒情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一、前秦时期的文学1.前秦时期文学的特点和背景分析:前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衰荣交替的时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
由于战乱和政治压迫,文学创作受到严重限制,出现了文学的衰落。
二、南北朝时期的文学1.南北朝时期文学的特点和背景分析:南北朝时期由于南北分裂,政治动荡,社会动荡,文学创作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主要表现出悲壮、抒情的特点。
2.南北朝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代表作品有《陈情表》、《孔尚任表状》等,代表作家有陈寿、陆机等。
三、隋唐时期的文学1.隋唐时期文学的特点和背景分析:隋唐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文学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隋唐时期的文学主要表现出豪放、骚气和儒雅的特点。
2.隋唐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代表作品有《长恨歌》、《鹿柴》等,代表作家有白居易、岑参等。
四、五代时期的文学1.五代时期文学的特点和背景分析:五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动荡的时期,文学创作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五代时期的文学主要表现出忧愤、辽阔和浪漫的特点。
2.五代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代表作品有《观差》,代表作家有李煜、李清照等。
五、宋元时期的文学1.宋元时期文学的特点和背景分析:宋元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风华绝代的时期,文学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宋元时期的文学主要表现出纤细、含蓄和深沉的特点。
2.宋元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代表作品有《红楼梦》、《水浒传》等,代表作家有杨万里、文天祥等。
六、明清时期的文学1.明清时期文学的特点和背景分析: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稳定但思想封闭的时期,文学创作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明清时期的文学主要表现出懦弱、顺从和自卑的特点。
2.明清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代表作品有《西游记》、《儿女英雄传》等,代表作家有施耐庵、吴敬梓等。
七、现代文学1.现代文学的特点和背景分析: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在接受和吸收西方文学的同时,保留了中国文学传统的一些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明代文学1、吴中四杰:是指明初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四人都住在吴中而得名;四人中以高启和杨基成就较大。
代表作有《塞下曲》等。
高启,其诗学习汉魏晋唐,不拘—格,而以豪放为主,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杨基诗风清润峭拔。
2.台阁体::明代占文坛主导地位的诗派。
以杨荣、杨溥、杨士奇为代表。
内容多为歌功颂德。
风格平正典丽,缺乏真情实感,成为粉饰太平的工具。
代表作有《从游西苑》、《元夕赐观灯》等。
3.茶陵派:明代文坛的重要诗派。
以李东阳为主,成员有谢铎、张泰等人。
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重视诗歌的语言艺术,对诗的声律音调、结构用字的研究,目的在于扫荡台阁体的卑冗文风。
4.前七子:是明代以李东阳为首的文学群体,主要代表有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等。
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台阁体空洞拖沓的文风,强调诗歌的情感特征,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又希望通过对古法的学习,来恢复古典诗歌的审美理想和审美特征。
240.后七子:是指明代嘉靖年间以王世贞为核心的文学复古运动,主要代表有李攀龙、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等。
是对前七子文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他们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在表达真实的思想感情和遵循古典诗歌法度的问题上,他们更加严格地强调法度要求,因此遵法与创新之间的矛盾也表现得更加突出。
5.唐宋派:明代以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为代表的文学流派。
他们选择唐宋古文为取法对象,推崇宋代理学,重申“文道合一”主张,创作中表现作者真实的生活感受,富有感情色彩。
成就较高的是归有光,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凡的琐事及普通的人物,状情摹态,细心刻画,寄寓作者真实的生活感受,富有感情色彩,如《项脊轩志》。
6.公安派:是晚明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学派别,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
他们提出“性灵说”,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创作上注重有感而发、直写胸臆,表现作者个性化思想情感。
对晚明小品文的产生有促进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所有重点(精)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知识点一、知识点:1、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神话集,神话材料散见于古书当中。
保存材料较多的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
p.212、《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风、雅、颂在本质上是一种音乐上的分类。
p.273、从内容方面对《诗经》进行分类,可分成祭祀诗(《维天之命》、《载芟》、颂赞诗(《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怨刺诗,揭露时艰、讽谕朝政的诗歌(《民劳》、《节南山》、《小弁》、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征役诗,反映战争问题和军旅生活的诗(《采薇》、《无衣》。
p.34-P.494、《尚书》以记言为主。
p.585、《战国策》的散文艺术具有很高的成就,前人称赞它“辩丽横肆”。
p.776、《战国策》有很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车”、“南辕北辙”等。
p.797、诸子百家包括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的学派。
p.858、孔子之后,与儒家学派相抗衡,在当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翟创立的墨家学派。
p.919、《墨子》的中心思想是兼爱、非攻。
《墨子》显露出由语录体向成熟的论说文过渡的痕迹。
墨家还提出以“三表”做为立言的标准,“三表”又称“三法”。
p.9210、《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
p.9411、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了《孟子》一书,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前提下。
p.98p.99 12、《庄子》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
p.10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荀子》共有三十二篇,系汉代刘向编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明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第一章先秦文学第一节《诗经》一、《诗经》的概况1、《诗经》在先秦时期被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诗经》被正式尊奉为儒家经典之一,才出现《诗经》的名称。
唐代,《葩经》。
2、《诗经》中的作品共305篇,按风160、雅105、颂40来编排,另有“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仅存篇名无诗,一般认为是有声无词的笙曲。
所收作品大约为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
3、《诗经》的编辑A、采诗说:“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以观民俗“---《孔丛子?巡守篇》采诗的目的: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
B、删诗说:汉人认为《诗经》305篇是经过孔子删定的。
(不合理)4、诗经的流行与研究:《诗三百》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编辑成书后,广泛流行于诸侯各国,运用于祭祀,朝聘、宴饮等各种场合,在当时的政治外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诗经》的内容1、周族史诗P4保存了五首古老的周族史诗《生民》记述了周始祖后稷的诞生和发明农业、定居邰地的史实;《公刘》记述了周族酋长公刘率领周人自邰地迁往豳地发展农业,开始定居生活的历史;《绵》写古公亶父率领周人从豳地迁往岐之周原,创业立国,设置官司、宗庙,建立政治机构;《皇矣》歌颂文王之祖太王、王季的美德,并描述文王伐崇伐密的胜利;《大明》记述王季娶太任生文王,文王娶太娰生武王,再写武王牧野大战,伐纣灭商。
记录了自先公先王壮大部落到武王灭商建国的整个历史。
2、颂歌和怨刺诗P5中国古代诗歌有所谓的“美刺“的传统,也就是“颂美”和“怨刺”的传统。
表现出鲜明的功利性和实用性。
(怨刺又称变风和变雅,是王道衰落、礼乐崩坏的产物)颂歌的作品有《大明》、《丰年》,怨刺的有《魏风?硕鼠》3、婚姻爱情诗P7婚姻诗,指以恋爱、婚姻为主题的诗篇。
有情人约会的《静女》、有恋人同歌共舞的、有热恋互赠信物的《溱洧》有野外相遇而相爱的《关雎》、有久别重逢的、有礼教束缚《将仲子》和婚姻不幸的痛苦《氓》等。
4、农事诗、征役诗、爱国诗P9描述农事活动和劳动生活的农事诗《七月》(《国风》中最长的诗),抒写兵役之苦《东山》与征夫、思妇之苦《芣苢》的征役诗,以及表现爱国情感与英雄气概的爱国主义诗篇。
三、《诗经》的艺术成就和深远影响P12-161、艺术特色:a、重章叠唱的章法形式;b、优美和谐的语言艺术;c、赋比兴的变现手法P13最早提出赋比兴概念的是《周礼?春官?大师》:“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赋:即直接抒写或铺叙,直接描述。
是文学创作最基本的方法。
比:即比喻,对事物进行形象具体的比况。
兴:即起兴或发端,借其他事物以引起所歌咏的对象。
2、影响:《诗经》作者所表现出关注现实、面向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成为中国文学的一个优良传统。
第二节史传文学一、中国古代史学文化:1、甲骨卜辞:是叙事散文的萌芽,殷商时期为占卜凶吉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记事性散文。
2、易卦驳辞:韵散结合的卜噬文,《周易》为其代表之作,特点是记事完整、善用比兴象征手法、语言古朴凝练。
3、《尚书》:记言文之祖,又名“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唐代孔颖达将其内容归结为:典、谟、诰、誓、训、命、贡、歌、征、范。
由《虞书》、《商书》、《夏书》、《周书》四书构成,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
4、《春秋》:记事文之祖,以鲁国十二国君的次序来构建整个历史面貌,其叙事特点是“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即在看似平淡的记事之中蕴含深刻的褒贬劝惩含意)“简而有法”。
5、《左传》:叙事文之最,或称《春秋左氏传》是对《春秋》的补充(“春秋三传”解释和补注《春秋》的三大历史着作,有齐人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鲁人毂梁赤的《春秋谷梁传》、鲁人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二、《左传》1、左传的时代特征:是春秋动荡时代生动的历史记录,记录了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最为着名的五大战役分别是:城濮之战、鞍之战、邲之战、鄢陵之战、崤之战。
其中最为着名的是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时间:前632年地点:城濮导火索:围宋与释宋参战双方:晋国、齐国、秦国和楚国、陈国、蔡国2、左传的思想倾向A、民本思想:认为民心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B、崇礼思想:强烈的保守和复古倾向。
C、崇霸思想:首先是对争霸战争的大量描写和对战胜者的肯定态度;其次是作者对齐、晋、秦、楚等霸主持欣赏和赞美的态度;再者就是作者的崇武尚站的思想。
3、《左传》的叙事写人和语言艺术《左传》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叙事写人艺术、语言艺术,构成其文学艺术价值所在,奠定了史传文学的基调。
a、开创了完整的叙事结构;b、大量虚构的情节;c、塑造鲜明的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d、语言简洁、词浅意深、富于表现力。
4、左传的人物形象:a、在历史舞台上上叱咤风云、建立功业的人物形象,如:春秋五霸和郑庄公、晋悼公等。
b、政治上暴虐无道、生活上荒淫无耻,导致亡国灭族的人物形象,如:晋灵公、楚灵王、庆封等。
C、善恶典型的贵族妇女形象。
5、《左传》对战争的描写A、不做单纯的战争史记载,也不站在某一国的立场做简单的是非曲直评论,而是以总揽全局的宏伟气魄与历史眼光,将战争放到整个社会与历史大背景中审视,当成春秋时期争霸政治的一个重要部分来表现。
B、对战争的描写重在写人,写出人在战争中的活动。
C、对战争的描写既有整体性大场面的概述,又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绘来加以补充,把对历史的整体勾勒与细节的描绘结合起来。
二、《国语》与《战国策》1、《国语》《国语》,又称《春秋外传》,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21卷,7万余字,全书按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编制,记载了周穆王二年到周定王五十六年,538年间发生在各国的重大事件。
主要思想倾向是:重民、崇礼、尚德。
《国语》以记言为主,记事为辅。
其中,《周语》历时最长,主要记言论政之文;《鲁语》多一事一议的小故事;《齐语》记管仲与齐桓公之间的几次论政;《晋语》最为详细;《吴语》记夫差;《越语》记越王勾践灭吴的事情。
《国语》的文学成就:A、在刻画人物方面,细腻生动。
B、重在记言,语言具有艺术特色。
人物语言多长于说理,重于教训。
C、记言平实畅达D、风趣幽默、风姿摇曳、引人入胜E、熟练的运用夸张、虚构、幽默、想象等文学手段。
2、《战国策》P36-42《战国策》,又称《国策》,全书三十三卷,记述了东周、西周、秦、楚、齐、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之事。
《战国策》的思想观念:a、民本思想 b、重士贵士的思想 c、重利轻义、鄙视传统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具有浓厚的商人意识,对礼仪否定以及对传统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鄙视。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a、高才秀士的风采(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塑造),如苏秦的刻画。
b、敷张扬厉的说辞,纵横家的说辞具有“一言可以兴邦,一语足以丧国”的能力,辞采丰富,形象鲜明,语言恣肆,气势充沛。
c、别开生面的寓言文学,寓言形象鲜明,情节生动,描写细腻,多姿多彩。
(擅长叙事,有如小说,情节曲折复杂,文笔更为细腻。
)战国四公子:齐之孟尝君---田文赵之平原君----赵胜魏之信陵君---魏无忌楚之春申君----黄歇第三节诸子散文所谓的“诸子”就是先秦诸多的思想家,“诸子散文”就是思想家们关于政治、制度、哲学等方面的论辩性哲理散文,不是文学作品。
一、《论语》和《孟子》1、《论语》在文学上:①表现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
②善用比喻,形象生动,明白易懂。
在语言上:①贴近口语、通俗、自然、浅显、令人有亲切之感。
②所录要言不繁,多非长篇大论,使人有精粹之感。
③有感而发,不做无病之呻吟,令人有真实之感。
在人物形象上:鲜明具体,栩栩如生。
①自然、真实。
②善于表现和把握人的本质特征。
③部分有情节、细节、语境。
2、《孟子》《孟子》一书是记叙战国时代孟子的言行的。
孟子名轲,字子舆(公元前327—公元前289)。
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位儒学宗师,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固有四心“仁、义、礼、智”。
孟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施仁政”。
具体内容是“省刑罚、薄税敛,使民有恒产”。
《孟子》的艺术特点是:a、感情充沛、气势极盛;b、长于辩论,有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c、善用比喻,寄寓深刻的讽喻教诲意义; d、孟子个性突出二、《庄子》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今传《庄子》一书33篇,内篇7篇(传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杂篇11篇。
内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世间》、《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
1、庄子的思想和美学观庄子的思想源于老子又有所发展,其核心是“道”,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提倡无为的政治观;在精神上要达到道德境界,因而要顺应自然;主张逍遥的境界。
《庄子》书中充满着瑰丽的想象,充满隽永的谐趣,也充满对于世界万物的细致入微的描绘。
以自然无为为美,肯定美与真的一致性,认为美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他的笔下奇形怪状、及其丑陋的人却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2、《庄子》的散文艺术庄子散文创作的方法:“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寓言,即编造一些故事,以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语言来宣传自己的主张;重言,即假借受尊重的人、有影响的人说的话;卮言,出于无心、随便说的话。
和以天倪,即抹掉天地间一切差别的意思。
散文风格:汪洋肆意、恢诡谲怪 a、奇幻的想象,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如:《逍遥游》 b、描写精工,形神毕肖。
对物态的刻画技巧十分高明。
c、寓言丛生,喻中设喻。
以寓言和比喻来说明道理。
庄子的寓言有:匠石运斤、屠龙之技、随珠弹雀、鲁侯养鸟、老汉粘蝉、邯郸学步、涸辙之鲋、越俎代庖、东施效颦、触蛮之战、呆若木鸡、见利忘危、庄生梦蝶、井底之蛙屈原代表作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第二章两汉文学两汉文学的总体特点是铺张扬厉的文风,其中汉赋最能体现这种艺术特征和文风。
汉赋四大家及其代表作品:司马相如《子虚赋》和《上林赋》汉代散文大赋成熟的标志、杨雄《羽猎赋》和长杨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第一节汉代的辞赋P67-76一、汉赋发展的三个阶段: 1、西汉初期,高祖初年到武帝初年,以骚体赋为主,形式上模拟楚辞带有“兮”字,追随楚辞传统。
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之感慨。
代表作是贾谊的《吊屈原赋》和《鵩鸟赋》贾谊西汉洛阳人,骚体赋代表作《吊屈原赋》和《鵩鸟赋》,《吊屈原赋》以屈原的处境和遭遇表示愤慨和悼惜,用许多比喻来比拟别谗害者的命运。
《鵩鸟赋》中假托人与鸟的对话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情绪,表述了一种人生祸福无常,应该知命不忧的思想。
艺术特色上:a、重发议论、述哲理 b、善用比喻 c、巧用反问、感叹的语气来增加文章的感情色彩。